中日文化交流史第三章讲义

合集下载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在日本,关于弥生文化有各种论点,弥生文化被看作是日本历 史上充满神秘的文化。首先,对它的产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大陆来日的渡来人创造的,有的说是日本列岛先民创 造的。更有的人说,是徐福他们创造的。理由是,公元4世纪 左右,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和百工东渡日本并在日本定居 下来,创造了辉煌的弥生文化。但这毕竟是传说,是美好的神 话故事,事实有待今后的考证。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在很短的时间里,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文化突然 降临到当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文化中,并且很快得到人们的认 可,并在很短的时间不断发扬、壮大,成为漫长历史中的一部 分。弥生文化充满了大陆文化的色彩,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弥 生文化是大陆文化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外来文化。
细石器时代: 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以渔猎、畜牧经济 为主。以石髓、玛瑙、燧石等为石器原料,有多角锥状石核、 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小石片等,器形有刮削器、圆状刮削 器、短削器、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 石 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到 铜石并用时代。在日本国内,一般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后期, 但在欧洲等地,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的 中石器时代。 以下是在日本出土的细石器图片。
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日两国的将来有所展望,对我们今 后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真可谓有 百利而无一弊。中日友好符合大势所趋,对于亚洲和平乃至 世界和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年轻的一代应该向老一辈学 习,为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代篇
第一章 绳文文化和大陆文化 第1节 “陆桥”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洪积世: 距今250万年——15000年之前叫做洪积世,洪积世又分为冰 河期和融冰期。其间经历了4次冰河期的轮回。在最后一个 冰河期来临时,日本列岛的北端和南段和中国大陆是相连的。 这位人类的迁徙带来了可能性。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

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

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

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

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

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

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

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

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

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

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

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

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

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秦汉六朝1.大宰府P132.左旋海流P33.铜铎P4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8.信子节(千童镇)P179.佐贺吉野里P1910.金印P26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吉米、志贺岛P2612.乐浪P21、P22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15.朝贡意义P39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17.五王遣使P48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19.伽耶P50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21.古坟时代P53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1.平假名、片假名P582.文学交流P60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4.诗歌方面P615.镰仓时代P636.江户时代P64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8.汉藉P67◆◆◆◆◆◆◆◆◆◆◆◆◆◆◆◆◆◆◆第二章:隋唐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3.圣德太子P83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6.《十七条宪法》P877.改新之诏P888.四期遣唐使P89/90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P91 (表)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13.宫市P95;宝饰镜P96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22.喜娘P11023.晁衡贡献P110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26.鉴真和尚P112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28.鉴真东渡功绩P115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31.学问僧、请益僧P134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33.惠果大师P138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35.日本真言密宗P139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38.张保皋P14139.会昌法难P14440.圆仁功绩P144/145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2.道教P1583.共存性P1604.总结P1615.◆◆◆◆◆◆◆◆◆◆◆◆◆◆◆◆◆◆◆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1.新形势下的变化P1652.不对等贸易的后果P1683.单方贸易的不利影响P1694.藤原道长、藤原赖通P1695.国风文化及特点P169下、提纲P76.紫式部《源氏物语》P170/1717.苏木、香木、锦P1728.十二单P170、172(特点);束带装P1709.鸿胪馆P17310.中山平次(考古)P17511.《开宝敕版大藏经》P17812.源信P18013.五百罗汉堂点茶供养P18514.成寻:中日佛教真正的双向交流P187;意义P187-188综述三:中日艺术的交流(音乐、美术、工艺)P190◆◆◆◆◆◆◆◆◆◆◆◆◆◆◆◆◆◆◆第四章:南宋、元1.平氏集团P1992.平清盛P1993.海盗P1994.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福原离宫P2005.《平家物语》P2016.船只流动特点P2017.宗像氏“海上豪族”P2028.青瓷葵口碗P202 ;图P267(一种非一个)9.宋人百堂P202/20310.谢国明P20311.圆尔辨圆P20312.南宋、元时中日佛教交流的特征P206、提纲P913.明庵荣西P206;提纲P914.天台山万年寺P207;天童寺P207/21215.师从虚庵坏敞P20716.真言宗、华严宗P20817.荣西成功开辟临济宗P20918.《吃茶养生记》P209;《兴禅护国论》19.希玄道元(曹洞宗)P210、提纲P920.兰溪道隆(中国人)P216;提纲P1021.禅与武士道P215/217(详细);提纲P10 22.无学祖元P218;提纲P1023.北条时赖P216;北条时宗(唯一的民族英雄)P22024.综合论述南禅宗与镰仓幕府的关系P22125.建长寺P221;圆觉寺P22526.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动机P228几次远征提纲P827.为何出现日人涌入中国的现象P23128.宋钱流入日本;日本货币体系P231◆◆◆◆◆◆◆◆◆◆◆◆◆◆◆◆◆◆◆第五章:明朝1.足利义满P2452.堪合贸易P247;总结P2543.堪合符P247下4.争贡事件P2485.足利义教P2476.嘉靖倭患P2487.贡品分类P249、P2538.《善邻国家记》P2559.东山御物P256;来源P25610.东山文化P25611.东山御物的功能P260、P26612.唐物与茶道的联系P268~276、综述P27913.唐物侍奉官P27414.村田珠光——茶道之祖P275武野绍鸥——茶道中兴P27515.丰臣秀吉赐死千利休P276、P279、P27216.茶头P27617.唐物摆饰规定P27718.法肆关系P28719.倭寇P282;起因P28320.王直、许栋、徐海、五峰先生P287;提纲P1121.唐人村、唐人路P28822.展海令P28923.倭寇作乱的影响(意义)P28924.朱印状P29025.中日之间的几次战争P29626.遣明使与遣唐使的区别P297、提纲P1127.为何用名僧做遣明使?P29828.遣明使在中国的活动分类P30029.雪舟P301;提纲P1130.《天桥之图》P30631.策彦周良P307、P311(总结)32.宁波港P312◆◆◆◆◆◆◆◆◆◆◆◆◆◆◆◆◆◆◆第六章:清朝前期1.琉球P3292.郑迥、球案、林世功P3313.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P3225.唐人贸易的三个时期P337~3426.郑氏商船成功的原因P3397.正德新商法P3438.19世纪中叶中日贸易隐患P3439.唐人坊P34410.草袋物P34411.隐元隆琦P35212.黄檗宗P 35313.禅宗三大派:临济、曹洞、黄檗P35514.黄檗文化在各方面的成就P355~35815.黄檗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P35816.朱顺水赴日贡献P361+ P36217.古黄檗、新黄檗P362综述六:中日民俗的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

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

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

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

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

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

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

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

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

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

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

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

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

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

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

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

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

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

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

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

中日关系和日本文化(讲座)

中日关系和日本文化(讲座)

中日关系和日本文化宜昌市十三中历史组何明红2007年日本政坛换届以来,中日关系出现逐步改善的趋势。

(课件1)在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日本政治文化生活中接连发生了一系列有着内在关联的事件,比如编写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无视宪法第九条,扩充军备并向伊拉克派兵等,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先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等等。

(课件2、3)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所有关注中日关系、关注亚洲乃至世界局势的中国人无不忧虑和愤慨。

究竟是什么形成并支撑着日本颠覆历史的战争认识?这既有外交、政治、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哲学思想、文化教育层面的原因,而且各种原因之间错综交织,相互牵制和影响。

政治、经济的原因通常容易引人注目,军事、外交的原因也总是显而易见,而思想、文化的原因却往往是更为内在的、深层的,同时也是更为根本的。

文化层面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几经变异的日本儒学在民族文化心理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冷战后,中日关系进入再调整阶段,中国的崛起与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步伐的加速使两国关系在多方面出现矛盾,这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波折性。

由于历史积怨和现实发展所引起的长期积累且无法短期消除的不信任因素,它将长期地、频繁性地影响中日关系。

本次讲座试图从深层次探讨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课件4)一、中日关系(一)、中日国家战略定位的碰撞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在时间上的重叠和内容上的分歧,使两国的战略定位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

在对日关系上,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积极推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则不同,它是日本在完成现代化和新保守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日本右倾化过程中实施的,主张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政治作用,具体作法是修改宪法、重整军备、向海外派兵、争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彻底摆脱二战后形成的战败体系的限制,这实际上是对战前大日本主义的直接继承与发挥。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徐福;∙秦始皇;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光武帝;∙卫满;∙汉武帝;∙王莽;∙刘秀;∙祭彤;∙竹内实;∙龟井南冥;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卑弥呼;∙陈寿;∙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难升米、牛利;∙刘夏;∙魏明帝;∙梯儁;∙伊声耆;∙王颀;∙张政;∙壹与;∙应神天皇;∙阿直岐;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壹与;∙萧道成;∙雄略天皇;∙好太王:广开土王;∙宋高祖;宋世祖;∙倭五王;∙江上波夫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汉武帝;∙来目皇子;∙隋文帝;∙小野妹子;∙隋炀帝;∙裴世清;∙推古天皇;∙西岛定生;∙张九龄;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僧旻;∙高向玄理;∙南渊清安;∙苏我氏;苏我虾夷;苏我入鹿;∙中臣镰足;∙中大兄皇子;∙惠日;∙高表仁;司马法聪;赵宝英;孙兴进;∙齐明女皇;∙刘仁轨;∙藤原常嗣;∙仁和天皇:“宫市”;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晁衡:阿倍仲麻吕;∙孝谦女皇;∙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储光羲;∙赵骅;∙唐玄宗;∙王维;∙藤原河清:藤原清河;圣武天皇的侄子;∙李白;∙唐肃宗;∙唐代宗李豫;∙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孙兴进;∙光仁天皇;∙包佶;∙鉴真;∙荣叡;普照;∙道璿;∙普寂;∙祥彦;道兴;道航;思讬(《鉴真传》;塑像);∙李林甫;李林宗;∙刘巨鳞;∙灵佑;∙吉备真备;∙光明皇后;圣武天皇;∙郭沫若;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发灯、遍尝巡礼艰辛∙空海:真言宗;《十住心论》;《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综艺种智园”;“弘法大师”;∙最澄:天台宗;∙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藤原葛野麻吕;桔逸势;∙阎济美;∙惠果大师:密宗大师;∙昙贞和尚;∙三圣:书法;嵯峨天皇;桔逸势;空海;∙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天台宗;“慈觉大师”;∙广智和尚;∙藤原常嗣;∙李德裕;∙张保皋:法华院;∙唐武宗;∙清和天皇;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宋徽宗;∙藤原忠通关白;∙藤原常嗣;∙真如法亲王;∙张支信;∙醍醐天皇;∙蒋承勋;∙钱元瓘;∙朱雀天皇;∙藤原忠平;∙钱弘叔;∙藤原道长;∙藤原赖通;∙紫式部;∙彰子;∙藤原为时(滕木吉);∙宋真宗;∙寂照;∙藤原实资;∙周史良;∙周文裔;第二节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奝然:《大藏经》;∙成算、祚一、嘉因;∙陈仁爽、陈仁满;∙宋太宗;∙唐武宗:会昌灭佛;∙钱弘叔;∙寂照:宋真宗;圆通大师;∙源信:天台宗;净土宗的理论奠基人;《往生要集》;∙朱仁聪;∙齐隐;∙行辿;∙安海;∙知礼;∙念救;∙治部卿源从英;∙杨亿、丁谓;∙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藤原赖通;∙宋神宗;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宋徽宗;∙宋孝宗;∙平清盛: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平忠盛;∙鸟羽上皇;∙后白河法皇;∙平重盛;∙妙典;∙宗像氏;∙氏忠;氏国;∙李邻德;∙宗赖;安清;季实;∙王升俊;∙谢国明:小吕岛;∙圆尔辨圆:“圣一国师”;第二节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荣西:临济宗;“叶上大师”;“茶祖”;“临济之祖”;《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谒虚庵禅师》;∙重源∙虚庵怀敞∙彻通义介:《天台山平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楼钥:《千佛阁记》;∙北条政子;∙道元:《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明全;∙无际了派;∙如净和尚;∙北条时赖;∙玄明;∙宗赜:《禅苑清规》;∙百丈怀海:《百丈清规》;第三节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军∙荣西;∙圆尔辨圆:“兼修禅”;∙道隆:“纯粹禅法”;建长寺;“大觉禅师”;武士道;《大觉禅师语录》;∙北条时赖;∙北条重时:《六波罗殿御家训》;∙祖元:对外国策;佛光国师;“临剑偈”;“老婆禅”;圆觉寺;《佛光国师语录》;∙贾似道;∙北条时宗:民族英雄;∙无及德诠;∙杰翁宗英;∙环溪;∙无象静照;∙镜堂觉圆;∙梵光;∙一镜;∙忽必烈;∙梦窗疏石;第四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忽必烈;∙祖元;∙北条氏;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朱元璋;∙怀良亲王;∙足利义满:日本国王;∙胡惟庸;∙林贤;∙足利义持:中断勘合贸易;∙足利义教;∙明宣宗;∙大内氏;∙细川氏;∙足利义晴;∙足利义政;第二节义政藏唐物——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足利义政;∙琉球国、岛津氏、大内氏;∙细川持之;∙岛津元久;∙足利义嗣;∙满济准后;∙足利义持;∙足利义教;∙后小松天皇;∙后花园天皇;第三节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佐佐木导誉;∙能阿弥、相阿弥:《君台观左右帐记》;∙艺阿弥;∙雕漆杨成;∙长充;∙足利义诠;∙张成;杨茂;∙长贞;∙羽田五郎;∙千利休:“和物”;茶道大成者;∙各种阿弥;∙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祖;∙一休宗纯;∙圆悟克勤;∙武野绍鸥:日本茶道中兴;∙织田信长;∙津田宗及;∙今井宗久;∙后花园天皇;第四节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胡宗宪;∙郑广南;∙朱元璋;∙大内氏;∙许栋;∙王直:双屿港;马迹潭;烈港;五岛列岛;“徽王”;“五峰先生”;∙松浦隆信:平户,小西都;∙三官;∙北条时政;∙徐海;∙戚继光;∙俞大猷;∙丰臣秀吉:“扫除海贼令”;“朱印船贸易法”;∙德川家康;“朱印”;∙长谷川藤广;∙周性如:德川家康;∙陈子贞;第五节雪舟与策彦——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坚中圭密;∙明成祖;∙龙室道渊;∙明宣宗;∙了庵桂悟;∙明武宗;∙王阳明;∙绝海中津;∙如兰;∙普明国师;∙雪舟等杨:云谷庵;“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师法自然”;《山水长卷》(夏珪);《泼墨山水图》(玉涧);《山水画卷》(高彦敬);《育王山图》(夏珪);《宁波府图》(高彦敬);《天桥立图》(最高代表、中日合璧);《芙蓉峰图》;十大世界文化名人;∙周文;∙大内政弘;∙明宪宗;∙张有声;∙李在;∙徐琏;∙夏珪:《长江万里图》;∙玉涧:《潇湘八景图》;泼墨;∙高彦敬:写意,速写;∙云峰等悦;∙詹僖;∙策彦周良:《谦斋初渡集》;《上京驿程录》∙明世宗;∙方梅崖;柯雨窗;第六章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尚式求册封——闽南36姓移居琉球岛∙郑和;∙尚氏;∙明成祖;∙武宁:中山王;∙明神宗;∙尚宁;∙郑迥;∙郑周;∙魏士哲;∙程顺则;∙林世功;∙曾益;∙蔡铎;∙岛津氏;∙山口宗季:《花鸟图》;吴师虔;∙近口家熙;∙葛饰北斋:浮世绘画家;《琉球八景》;∙周煌:《琉球国志略》;第二节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王直;徐海;∙郑芝龙;∙佩里;∙郑绍祖:德川家康;∙田川氏;∙郑成功;∙朱聿键:隆武政权;∙桂王;∙郑经;郑克塽;∙康熙皇帝:“展海令”;∙正德新商法;∙黄遵宪;第三节隐元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穿佛学儒学精髓∙隐元隆琦:临济宗第32世传人;黄檗宗;明清禅风;万福寺;《黄檗清规》;∙王翼;林恒一;王伯子;∙蕴谦;也懒性圭;∙逸然性融;古石性荣;∙慧门;独言性闻;独知(慧林)性机;良者(大眉)性善、独吼性狮、独湛性莹、良衍(南源)性派;∙龙溪宗潜;∙德川家康;∙高泉性潡:德川纲吉;后水尾天皇;真敬法亲王;∙南源性派;∙木庵兴瑫:“黄檗三笔”,“隐木即”;“黄檗流”;∙独立性易:日本治痘术始祖;∙高天漪;∙泽田东江:“东江流”;∙北岛雪山:“唐样书道”;∙悦山道宗:“书悦山”;∙逸然性融:“唐绘”的鼻祖;∙河村若芝;渡边秀石;∙池大雅;∙范道生;∙铁眼道光:《大藏经》;∙高玄岱;池田正直;北山道长;∙池田瑞仙;∙了翁道觉:“锦袋元”;∙月海元昭:日本煎茶道之祖;∙德川家纲;∙朱舜水:讲求实用;“文武全才第一”、“开国以来第一”;∙郑成功;∙朱大咸;朱永佑;吴钟峦;∙安东守约;∙德川光国:《大日本史》;∙安积觉;佐佐宗淳;人见传;∙陈元赟:尾张藩;∙吴仁显:纪州藩;FAQQ: 铜铎为什么受到日本人重视呢?好像老师还讲了日本各地铜铎都不太一样,什么区别呢?A: 铜铎是中国器物的日本化,是中国器物在日本本土经过改造以后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古代中国应该是作为乐器,后来发展为礼器,到日本自然变成了一种礼器或者神器(参见镜子)所以有铜铎崇拜Q: 吉野里出土了一大堆东西,吉野里怎么了?A: 吉野里是弥生文化遗址,代表了日本600多年弥生文化的发展过程Q: 稻荷山的铁剑A: 那个剑是日本造的,似乎是用中国的“百炼钢”技术制造,剑的铭文是刻着家族的好多好多名字,说是世世代代做什么什么官,侍奉雄略天皇的,这些剑应该是作为礼器用的,作为一个史证,这个东西的制造应该是中国带去的技术,也算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物证吧。

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宋明理学に対する見解 第二節 実践哲学思想 第三節 史学、儒学観
おわりに
第六章 朱舜水と張斐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張斐の長崎来航 第二節 書簡から見た張斐の交友 第三節 来航の目的
おわりに
第七章 貞享期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存誠長崎筆談」による
はじめに 第一節 鍋島直條と菅存誠の中華意識 第二節 菅存誠と渡日明人の筆談 第三節 渡日明人張殿秦と水戸藩の儒者招聘
おわりに
結論時代の朱舜水
はじめに 第一節 長崎居留の経緯 第二節 長崎における生活状況 第三節 交友関係
おわりに
1
第四章 徳川光圀の招聘と江戸における朱舜水
はじめに 第一節 朱舜水招聘の背景 第二節 小宅生順の長崎派遣と朱舜水の筆談 第三節 朱舜水の肉親、友人の江戸招聘問題
おわりに
第五章 朱舜水の学説--柳川古文書館所蔵の書簡を中心に
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の研究
徐 興慶 著
目次
前 書--本書の構成
第一章 朱舜水の研究史
はじめに 第一節 日本における朱舜水研究 第二節 中国大陸における朱舜水研究 第三節 台湾における朱舜水研究 第四節 研究課題
おわりに
第二章 朱舜水関係の未刊書簡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安東家所蔵の朱舜水未刊書簡 第二節 祐徳稲荷神社「中川文庫」所蔵『舜水墨談』、『舜水問答』 第三節 国会図書館「人見文庫」所蔵朱舜水宛の人見竹洞書簡 第四節 東大資料編纂所所蔵『耆舊得聞』の朱舜水書簡

当代中日关系讲义

当代中日关系讲义


第二阶段,2001年九一一事件以后,日美 军事合作扩大到全球各个领域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新防卫计划 大纲》。为适应大纲规定下防卫职能和范围急剧 扩大的要求,日美同盟合作又显示出现了下列新 的内容:
第一、日美弹道导弹防御合作的领域呈扩 大趋势。 第二、调整驻日美军。
日美同盟还会沿着以下三种趋势发展下去:
二﹑日本外交的基本策略和方针
1、 日美基轴外交
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同盟主要出于以下目的:

第一,日本目前仍然需要美国的保护,它还没有为 其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做好准备。它需要美国的保 护,它需要逐步修改宪法,走出禁区。增强军力和 扩大军事准备,尚需时日。

第二, 保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可以减轻亚洲国家 对日本发展军事力量的担心,便于日本在亚洲发挥 政治、经济作用。



第一,“护送舰队”式的金融体制 第二,债台高筑的赤字财政 第三,呆滞落后的产业构造 第四,封闭守旧的投资环境 第五, 僵硬死板的税收制度
第四章 令人关注的日本社会问题
一﹑日本国民的价值观和思想关怀



价值观: 第一, 甘随大流,不愿冒头 第二, 安于现状,害怕变革 第三, 关心生活,远离政治 行为方式: 第一,“工作场所至上” 第二,“男主外,女主内” 第三,“性解放”意识
(1)在二三年内处理完不良债权; (2)建立适合21世纪的有竞争力的经济机制; (3)实行财政结构改革,控制国债发行,减少财政 支出。

小泉执政的国内效应——“小泉热”

小泉在5年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改革,使日本 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1)自民党派阀政治和利益诱导策略更加弱化,取 而代之的是对握有候选议员“公认权”的中央执 行部的依附性日趋增强,党内权力架构发生重大 变化。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

4、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初(中:明清时 期;日: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 时代)
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又有 移民甚至战争。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 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 美术、书法、医学以及政治和经济上来。这种政治和 经济方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两国在向现代社会转 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 • • 第一,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第二,增信释疑,加强合作。 第三,五代宋元时期;日:平安时代后期、镰 仓时代、室町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 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 这些途经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 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其 中,无准师范成为宋代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人物。
图:雪舟和尚
清朝末期的留日潮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
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 动的终结。不仅如此,中国近代史也迎来了剧烈变化的后半 期。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以中国年轻人为主,热情高涨 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整整持续了10年时间,人数达到9000人之 多。
留日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日文化现状
• 近年来,双方在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动漫游 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 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 之一。 • 中日文化交流呈现以下特点: 一、共同文化渊 源深厚,文物、书法、诗歌、水墨画、戏剧 (京剧、歌舞伎)等传统东方文化的交流独树 一帜。 二、民间交流占据主体。据统计,目前 民间文化交流约占文化交流总量的95%以上。
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
鉴真像
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

分享收藏商品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分享收藏商品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分享收藏商品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摘要:一、前言二、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兴起四、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五、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六、明清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七、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八、总结正文:一、前言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悠久而丰富,两国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古代。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早在秦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开始。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与中国进行交流,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兴起在唐朝时期,中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日本使者前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倍仲麻吕等人。

他们在中国学习了唐朝的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带回日本。

四、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大量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同时,中国的文化、宗教、艺术等也传入日本。

其中,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五、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宋元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文化、科技传入日本,如指南针、火药等。

同时,日本也向中国输送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如茶道、花道等。

六、明清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明清时期,虽然中日两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文化交流并未中断。

许多日本使者通过长崎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将中国的文化、艺术传入日本。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日本的一些文化成果,如和服、武士道等。

七、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近现代,随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总结总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见证了两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友好往来。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5)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5)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5)第三章中日友好交往的第一次高潮——隋、唐时期一、圣德太子与遣隋使□圣德太子:日本古代的政治家、外交家。

593年被推古天皇立为太子,行摄政。

在职期间,制订“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初步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原则。

对外,则派出遣隋使和留学生、学向僧,努力吸取中国文化。

笃信佛教,修建法隆寺、四天王寺等,并著有《三经义疏》。

(一)向隋遣使的目的自隋文帝时代起延长至炀帝时代的多次对高句丽的战事,强烈冲击着与朝鲜半岛南部关系密切的倭王政权,促使大和国家的执政者改变前几代倭王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做法。

(1)学习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与方法,以巩固大和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统治。

※王权加强和豪族反王权;苏我氏。

※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在倭皇迎接抵达都城的隋使裴世清的欢迎词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冀闻大国惟新之化。

”(2)与隋朝建交,可对新罗施加压力,以挽回大和国家6世纪末以来在朝鲜半岛上军事失败的局面。

※加罗(任那日本府)(3)向隋朝学习佛教文化,可使国民做到扬善去恶;国家则会恶去刑息,实现太平。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438年开始)、北周武帝灭佛(574年开始)、唐武宗灭佛(841-846年)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二)圣德太子向隋四次遣使据中日史籍《隋书》、《日本书纪》记载,自公元600年至614年间,日本曾四次派使节到隋朝。

其间,隋朝使节去日本一次。

1、第一次遣隋使第一次遣隋使是在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讨新罗中派出的,时当推古天皇八年(隋开皇二十年,即600年)。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概要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概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实物考察:铜铎○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实地考察:千童镇○《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中日关系讲课资料共54页文档

中日关系讲课资料共54页文档
中日关系讲课资料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 —西塞 罗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第三讲:交往内容(精神文化)

第三讲:交往内容(精神文化)

早期的中日交往
*先秦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稻作技术东传朝鲜、日本。
陆路:长江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渡海)-日本 海路:长江下游-山东半岛-(渡海)-朝鲜半岛-(渡海)-日本
*秦朝时期徐福东渡
公元前219-210年
*汉朝时期的政治联系
“汉委(倭)奴国王”印
汉光武帝颁赐“汉委(倭)奴国王”印
晁衡(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770),中国名字叫晁衡。唐玄 宗开元五年(717年)被选为留学生。入唐以后,他的 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在 唐朝政府中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 南都护等职。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都有亲密交往。 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随“遣唐使”回国探亲, 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写 下了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哭晁卿衡》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 任职,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 长达54年之久。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 和纪念堂。
日本国,古称“大和”。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 7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 日本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
日本远古时期居民来源的几种观点
• • • • 起源于朝鲜说 起源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说 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说 综合说 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 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 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 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 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
•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在15世纪形成,16 世纪继续发扬光大。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中日关系课件 川教版共40页文档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中日关系课件 川教版共40页文档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中日关系课件 川 教版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ຫໍສະໝຸດ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历史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课件中日关系共23页文档

历史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课件中日关系共23页文档

1
0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历史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课件中日关系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

中日茶文化沟通史的介绍针对“日本茶原生说”阐述了唐从前的中日文化沟通;介绍了隋唐、晚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中国径山茶礼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物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日本足利将军府的中国文物珍藏及书院茶道的兴衰;中国功夫茶对日本的影响。

本书不单以大批史实与各样生动案例表达与考据了中日茶文化在历史上的沟通、流传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从而比较和商讨了中日茶文化的异与同。

总结出中日茶文化都表现了天人合一、东方真理和文化集成等共同特点。

同时又揭露了两国茶文化在历史成因、喝茶品种、调茶方法、茶具与参加者、有关文化等方面的差别。

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适用品逐渐上涨到精神文化,而日本茶文化倒是从精神文化普及到适用的。

中国茶文化多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亲密,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形成于佛教禅宗思想的融入。

第一章日本茶的自生说与隋唐从前的中日文化沟通第一节隋唐从前的中日文化沟通第二节日本茶的“自生说”和“渡来说”第三节中国茶树散布区的扩散及其对茶叶东传的影响第二章隋唐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隋唐期间中日文化沟通概略第二节正仓院没能珍藏茶饼的原由第三节中国茶文化盛行于中唐第四节《茶经》对中唐此后中国喝茶文化的影响第五节最澄和尚与茶第六节空海和尚与茶第七节永忠和尚与茶第八节嵯峨天皇与弘仁茶风第九节中日两国早期喝茶活动的比较第三章晚唐至北宋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晚唐至北宋期间的中日沟通第二节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浸透及影响第三节北宋龙凤团茶和散茶的发展第四节日本喝茶衰微阻滞说及其历史原由第五节安全时代中后期日本喝茶特点第四章南宋、元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南宋、元期间的中日沟通第二节南宋、元期间的中国制茶及喝茶法第三节荣西的《吃茶养生法》及对南宋新茶法的流传第四节日本茶树栽种面积的扩大及喝茶的普及第五节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第六节日本的唐物高潮及中日斗茶之比较第五章明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明期间的中日关系和贸易来往第二节足利将军府的唐物珍藏及其书院茶道的兴衰第三节堺市商人的茶人化及草庵茶道的初步形成第四节“和物”的出生与日本草庵茶道的全面形成第五节明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第六章日本茶道与中国第一节茶道的茶会第二节茶道的建筑第三节茶道的道具第四节茶道的礼制第七章清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长崎与唐人贸易第二节福立功夫茶在长崎的流传第三节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叙至19世纪中叶)第四节日本煎茶文化的特质(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第八章日本煎茶道与中国楔子:社会转型期的唐物煎茶会第一节煎茶道的茶会第二节煎茶道的装修第三节煎茶道的礼制结语主要参照书目后记唐朝从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喝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特别是此中的和尚发挥了重点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岛尽享唐物奢靡。

晚唐商船往返其间
894年(日本停派谴唐)—1116年(宋徽宗至牒日本朝廷)其间222年政府间关
系中断
841年—903年其间62年中,唐商船往返30余次
真如法亲王张支信862年。

五代商船往返其间
后梁(907-923)商船于908、919、920年三次赴日进行贸易
“叫卖声传内库官,蜂拥总角各争先”
吴越(907-978)商船于935-959年期间有9艘赴日进行贸易
吴越王钱元瓘送国书(936)吴越王钱俶(948-978在位)送金刚塔。

北宋商船往返其间
北宋(960-1127)商船于978-1116年期间有70余次赴日进行交易
北宋民间商人活动日本官方规格接待。

日本(藤原氏掌权)禁止国人下海
此期间日本来华商船数为零。

所谓国风文化时期
10、11世纪藤原氏摄政假名文学净土思想净土宗美术寝殿式建筑
束带装(男贵族)十二单(女贵族)。

藤原氏一族与唐物
史料八则:1002年藤原为时访华
1006年藤原道长出席唐物御览式
1008年藤原道长捎信去中国(寂照)
1015年藤原道长为天台山大慈寺重建捐资
1026年藤原赖通(道长之子)赐周史良金
1028年藤原赖通出席唐物御览式
1028年周文裔送礼给藤原实资
1072年藤原氏一族的名僧—成寻访华。

唐物与贵族生活
实地考察:鸿胪馆
第二节板书没找到……不好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