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能较熟练地使用比喻修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三、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尝试改写比喻句。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讨论法2、生生互助答疑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对爱情诗意的追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对真理诗意的呐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蓬勃的诗性中孕育哲理。

诗人们开心时不忘作诗,忧伤时不忘作诗,困厄时不忘作诗,得意时亦不忘作诗……留给了我们灿若星辰的诗篇。

倘若要让我们品味其中某一诗篇,尚有可能浅谈一二,但若高屋建瓴地谈及中国诗的特点,则非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不可。

钱先生的才华之高,我们已有所领略,而这篇面向美国人的演讲,更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中外诗歌的异同。

(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请大家来谈一谈中外诗歌有哪些异同,并分析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1)、诗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中国诗所呈现的特点是——早熟、早衰(板书)(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中国诗歌的第二个特点:篇幅短小(板书)。

(3)、韵味外国诗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中国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富于暗示(板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教案2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一.导语: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补充资料:1.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品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对精彩语段语句进行赏析。

能力目标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提高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 《谈中国诗》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 《谈中国诗》 教案

谈中国诗钱钟书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学术性的演讲稿,专业性较强,对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演讲稿的体裁来解读它,即用议论文的体裁来解读它,指导学生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其次,本文的论述对象是中国诗歌,讲解时要适当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而且本单元三篇文章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暗示性。

本课教学准备把它作为教学重点,为诗歌鉴赏作好进一步的准备。

再次,本文生动的比喻是一大亮点,可指导学生抓住本体、喻体,利用上下文的喻义线索,体会这些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以提高学生阐释议论文中形象语言的能力。

此外,作为迁移性练习,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比较古典诗歌和新诗或中外诗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风格,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4、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试着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找到作者思路;2、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3、细细品味文章中有丰富内涵的句子特别是精妙的比喻句。

课时安排:三课时(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㈠关于钱钟书㈡著作书目㈢钱钟书与《围城》1、《围城》简介2、《围城》妙句二、背景资料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根据文题,推测内容2、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3、细读课文第二段,说出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4、阅读课文第3—7段,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出和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所具有的具体特点是什么?⑴中国诗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0 谈中国诗》58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0  谈中国诗》58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儿有许多诗句,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这些诗歌美不美?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那么中国诗歌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来找一找答案。

二、解题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注释一,从注释一当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本文是一篇演讲,其二听众是美国人,钱钟书为什么要对一群美国人谈中国诗呢,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上面的内容,来了解一下背景。

呈现委婉睿智的拒绝了她,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可以说这样的语句在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比比皆是。

即使这篇知识性文章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挑一些句子,品味一下它的语言,也进一步深入体会中国诗的特征。

老师找了三个句子大家品味一下这些语句。

要求:1立足于上下文。

2从表现手法入手3关键句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第二自然段)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第二自然段)3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小结:好了,语言就品味到这儿,钱钟书的语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大家如有兴趣,下去后,可以多读读它的文章,相信,浸染的多了,你也会变成一个幽默的人。

学就是为了用,既然我们明白了中国诗的特征和中西方诗的异同,现在我们就做个练习,看能不能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分别找男生女生诵读)《上邪》和罗伯特·彭斯(英)的《一朵红红的玫瑰》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用心,肯定会有收获。

六、课堂小结,感悟反思这篇文章算是上完了,这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小结:无论你是站在钱钟书的角度去说,还是中国诗歌的角度去说,都为我们打开了文化殿堂的大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髙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淸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髙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泄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髙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泄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岀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髙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脳”,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彎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附,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髙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四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莺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稱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需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四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岀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而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蟹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朿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徳、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四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总的静默.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线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徳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徳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 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別多, 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鹫如出恫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一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四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而两巧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髙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第二是歌徳的《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四洋狗”.《红楼梦》的.四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 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仮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 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岀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髙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徳疗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1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四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淸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 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淸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而均做岀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用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炉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厲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二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而科学.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学生思考后,明确:与四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髙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淸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岀,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英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四、品味文章的语言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方法二:教师岀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而且逐渐腐化.2冲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二《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四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教师提示: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 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而影响.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借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英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岀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四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英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五、课文总结反思《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总体来说,本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紧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标靠拢.第一、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 初级意义一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一-有良好的、枳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我在本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秉承这一理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立为: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2、能力目标: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分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致用的分析具体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了•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部分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东西曲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从范用上来说的, 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 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本堂课我立足文本, 在解决教学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上採用了“跳读勾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观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淸晰的提炼岀要点•课堂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达到髙效率的结果.第三、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应该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惹的交流.《新课标》中在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直接提岀“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总体来说,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例如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寻隐者不遇》体会诗歌暗示性的特征,学生就能够深入诗歌, 积极思考.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深入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加深对中国诗暗示性特征的理解.第四、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四•这样的课不仅是比赛时可以上,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应该多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少些花架子.我就意图体现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当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时,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比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这一环盯中,有位女同学归纳说:“中国诗讲究在篇幅上讲究短小精悍,外国诗篇幅较长•”她没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外国诗歌篇幅越短越妙•”所以作岀了错误的判断•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否立了她的观点•文章的要点就在智葱的交流与碰撞中越辩越明•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长期坚持,假以时日,定能培养、提髙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五、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本堂课,在时间驾驭上还是有遗憾的,由于在“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上费时较多,导致对诗歌暗示性特征在具体诗歌中的体现和达到的效果挖掘还不深入,结尾比较匆忙•除此之外,在个别地方教学语言也还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9193字]编借推荐:下载Word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