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范本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范本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范本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鉴于甲方为高等教育机构,乙方为具有博士学位培养资质的单位,双方本着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联合培养博士协议:第一条培养目标1.1 甲乙双方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1.2 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符合甲方的学术标准和乙方的培养要求。

第二条培养计划2.1 甲方负责制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要求。

2.2 乙方负责提供博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和必要的实验条件。

2.3 双方共同确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教师。

第三条学术指导3.1 甲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审核。

3.2 乙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实践指导和实验研究的指导。

第四条学位授予4.1 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由甲方授予博士学位。

4.2 学位授予前,乙方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第五条经费与资助5.1 双方应根据各自职责,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5.2 甲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奖学金和生活补助。

5.3 乙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费用和实验材料费。

第六条知识产权6.1 博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期间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按照甲方和乙方的相关规定进行分配。

6.2 双方应尊重并保护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

第七条协议期限7.1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

7.2 协议期满前,双方应就是否续签协议进行协商。

第八条违约责任8.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第九条争议解决9.1 因本协议引起的任何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9.2 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其他10.1 本协议的修改和补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 2023

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 2023

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2023摘要:1.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简介2.2023 年招生计划3.申请条件及流程4.招生专业及导师5.学费及奖学金6.毕业要求及就业前景正文:【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简介】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是我国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之间的合作,为博士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 年招生计划】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2023 年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计划招生100 名。

招生名额将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具体名额将在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中公布。

【申请条件及流程】申请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条件与普通博士生招生条件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即将获得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

申请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在各高校官网上下载并填写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申请表。

2.将申请表及相关材料(如学位证书、成绩单、研究计划等)提交至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3.各高校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面试。

4.通过面试的申请者名单将在各高校官网上公示。

【招生专业及导师】2023 年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理工科、人文社科等。

具体的招生专业及导师名单将在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中公布。

【学费及奖学金】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学费标准与普通博士生相同。

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各高校将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学金,具体奖学金政策请参考各高校的招生简章。

【毕业要求及就业前景】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毕业要求与普通博士生相同,学生需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论文答辩。

在就业前景方面,联合培养博士生具有更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更加受到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2023年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

2023年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

在2023年,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启动了一项名为“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的举措。

该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和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培养一批具备高度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已成为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本计划旨在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环境,通过多样化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1. 学术交流:组织定期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前沿学术动态和跨学科知识。

2. 合作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以解决跨学科的复杂问题。

3. 实践经验: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参与实验室研究、实地考察和实习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4. 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新课程、支持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步骤1. 招生阶段:在招生过程中,注重选拔具备多学科背景或跨学科研究兴趣的优秀学生。

2. 学术交流阶段:定期组织跨学科的学术活动,促进博士研究生与不同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3. 实践研究阶段: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4. 毕业成果要求:在毕业时,要求博士研究生提交一份体现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毕业论文或同等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我们期望实现以下成果:1. 培养一批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2. 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开展;3. 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4. 提高我国在国际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环境,通过多样化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培养一批具备高度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北 京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

北 京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

北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应用经济学
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2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年4月3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专题研讨课等)
说明:(1)硕士阶段没有修过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须补修;(2)学生需要从上述选修课中至少选修3门课程;(3)选修课包括表内所有选修课和其他院内外课程。

6
Discipline: Speciality:
*.N—necessary; C—choosen. **.S—Spring semester; A—Autumn semester
7
《高级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提要
《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提要
《文献研读》课程内容提要
《区位理论》课程内容提要
《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分析》课程内容提要
《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内容提要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计算空间经济学》课程内容提要
《房地产经济与管理专题》课程内容提要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课程内容提要
四、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六、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2.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相应学位。
本培养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各学院可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3.社会实践: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
1.国际学术会议: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术水平。
2.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国际合作能力。
3.交换生项目:选拔优秀研究生赴国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九、思想政治教育
1.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九、管理与评价
1.实施导师负责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和指导。
2.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
3.严格执行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和科研训练等任务,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
2.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相应学位。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研究生学术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
4.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素养。
五、学术活动
1.学术论坛: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
2.学术沙龙:鼓励研究生自发组织学术沙龙,分享学术心得,激发创新思维。
3.学术竞赛: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1篇
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背景
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北京大学章程》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1982-1983学年度第22次校长工作会议第一次通过)(2010-2011学年度第15次校务会议修订)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博士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各院系应依据此规定制订学科博士生培养要求,并做好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如下:1.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 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 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培养类型及学习年限博士生根据不同的选拔方式,分为参加全校组织统一入学考试的普博生;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的直博生;本校在校优秀硕士生被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的提前攻博生;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突出的在职人员委托培养攻读学位的论文博士生。

普博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含硕士生阶段)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

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

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可以向研究生院申请延期。

三、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博士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并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一般不设副导师。

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经审批同意后,导师可以聘任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副指导教师。

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由导师在与指导小组成员及研究生本人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
一、研究生个人资料
姓名学号入学时间
学院系(所、中心)
专业名称学科方向导师姓名
研究生类别学历教育: 博士; 硕士
非学历教育: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学历教育 内招; 外招
学位类型 学术型科学学位; 应用型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
二、课程学习计划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开课时间安排考试方式公共
学位课
专业
学位课





三、必读书目
四、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初步设想(含科研论文发表要求)
注:博士学位论文须进行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按各学科要求进行。

五、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环节(含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环节)
六、指导小组成员。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博士联合培养计划是指通过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的学术培养和交流机会的一种培养模式。

该计划旨在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的实施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合作单位,其中一个为主导单位,其他为参与单位。

主导单位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导师指导、科研资源、实验条件等支持,参与单位则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研究机会、实践培训等机会。

通过参与单位的学术资源和研究环境,博士研究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能力。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筛选合适的合作单位:选择合适的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作为参与单位,根据研究方向和资源条件进行筛选。

2. 确定培养方案:主导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商议并确定培养计划,包括研究课题、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内容。

3. 提交申请材料:博士研究生根据培养计划要求,准备并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术成果、研究计划等。

4. 确定导师指导:主导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确定导师指导,确保博士研究生在两个单位都能得到指导和支持。

5. 开展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在主导单位和参与单位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

6. 完成学位要求: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完成研究课题、学术论文等学位要求,并通过学位评审。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与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的合作,博士研究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博士联合培养计划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

然而,博士联合培养计划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博士研究生需要适应不同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条件,需要具备较强的学术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招生简章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招生简章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招生简章一、招生专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招生专业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招生计划我所每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20名左右,具体名额以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为准。

三、招生条件1. 申请者需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

2. 具有较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3.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文献阅读和撰写能力。

四、考试内容和方式1. 考试科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

2. 考试方式:笔试和面试相结合。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者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试主要考查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申请材料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科研情况等。

2. 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3. 推荐信:至少两封推荐信,由申请者在学习或工作期间的导师或上级领导撰写并签字盖章。

4. 个人研究计划: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

5. 英语水平证明:如托福、雅思成绩单等。

六、报名方式申请者需登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全球信息站,注册个人信息,并按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同时需缴纳一定的报名费用,具体费用标准以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为准。

七、考试安排我所将根据申请者提交的报名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

具体时间和地点将通过邮件或通信方式通知申请者。

八、录取方式我所将综合考虑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面试表现,结合招生计划,确定录取名单。

录取名单将公布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全球信息站。

以上就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招生简章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申请者能够根据要求准备好申请材料,按时参加考试,祝各位申请者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入读我所攻读博士学位。

九、奖学金及待遇我所将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和待遇,具体标准按学校规定执行。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一、培养目标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具备系统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能力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独立、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具备广泛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在工程技术和科研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担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和高层次科研教学工作的工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培养时间:3-5年2. 课程学习和考核:工程博士培养期间,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和考核。

3. 科研训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

4. 学位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 学位授予:经学校授予学位。

三、培养内容1. 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学位课程计划,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考核。

2. 科研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能力。

4. 学术活动:参与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讨论等。

5. 科研成果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并促进科研成果发表。

四、毕业要求1. 学位学分:完成学校规定学分要求。

2. 学位论文:撰写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3. 发表科研成果: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或以上的科研成果。

4. 学业考核: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位考核。

五、培养流程1. 入学考核:通过考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入学考核。

2. 学期安排:按照学校规定的学期安排和学位课程计划进行学习。

3. 导师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4. 论文答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后,学校授予工程博士学位。

六、师资力量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将动员学校和社会上的一切力量来支持博士培养工作,积极培养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博士培养的质量。

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2024

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2024

联合培养博士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院校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既能同时享受两所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能获取两所高校的博士学位。

这种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趋势。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研究生申请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我校特在此发布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欢迎广大有意申请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研究生报名参加。

一、报名条件1. 申请者需具备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条件,并已取得我校录取通知书或入学资格审查通过。

2. 申请者需具备联合培养博士合作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条件,并已取得合作院校录取通知书或入学资格审查通过。

3. 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能够参与项目期间的英语授课和研究交流。

如申请者母语非英语,需提供相应的英语水平证明。

4. 申请者需提交完整的个人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术成绩单、研究计划、推荐信等相关文件。

二、申请流程与材料提交1. 申请者需先在我校和合作院校同时提交申请材料,并获得录取通知书或入学资格审查通过。

2. 取得录取通知书或入学资格审查通过后,申请者向我校研究生院提交联合培养博士申请书,申请书中需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术背景、研究计划、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意向院校和导师等内容。

3. 申请者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个人申请材料,逾期将不予受理,具体材料清单将在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中详细说明。

4. 申请者需按规定时间参加联合培养博士申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英语能力测试、学术面试等。

5. 申请者需遵守我校和合作院校的相关规定,如实提供申请材料,并保证其真实性,不得有学术不端行为或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

三、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1. 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经我校和合作院校相关学术部门审核通过后,将由双方学校共同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

2. 研究生在项目期间需按规定时间到双方学校学习和交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和研究生培养计划。

3. 研究生完成博士学业要求并通过双方学校的学位论文答辩后,将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书

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书

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1. 项目名称:大学与大学联合培养工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博士生计划
2. 培养单位:大学与大学
3. 专业设置:工业技术与管理
4. 定额计划:每年招收3-5名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的
本计划的目的是联合培养具有深入理论基础和广泛实践应用能力的工业技术与管理学科的高级人才。

培养对象主要面向产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三、培养规划
1. 培养模式:两校轮流招生,研究生学习阶段在联合培养导师分配的单位就读,毕业则由联合培养单位共同授予学位。

2. 培养期限:标准期限为3-4年。

3. 课程设置:共同必修课和不同阶段选择课程。

4. 论文指导:由联合培养导师组合指导,论文可在企业开展。

5. 学位评定:符合要求由两校教授小组共同评定通过授予博士学位。

四、资源保障
两校将在人员、场地及基金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共同打造优秀的培养环境。

五、管理保障
两校将成立联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六、预期效果
本计划将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有广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书到此为止。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培养目的、培养规划、资源保障、管理保障以及预期效果等主要部分。

如有需要,详细内容可持续完善。

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校研究⽣联合培养管理办法⾼校研究⽣联合培养管理办法第⼀章总则第⼀条为深化学位与研究⽣教育改⾰,创新研究⽣培养模式,推动对外学术交流和研究⽣联合培养⼯作,提⾼研究⽣培养质量,助⼒学校“双⼀流”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条本办法所指的联合培养,是以⾼校名义与国内学术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联合培养单位”)签署联合培养项⽬协议,按照我校培养⽅案的要求,利⽤双⽅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开展研究⽣培养。

参加联合培养的研究⽣(以下简称“联培⽣”)须为我校在籍全⽇制学术学位研究⽣。

第⼆章协议管理第三条学校⿎励各培养单位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与校外单位开展研究⽣联合培养⼯作。

开展联合培养的单位应与我校有实质性合作基础,学科排名或学术⽔平不低于我校相应学科,开展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还应具备研究⽣培养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联合培养项⽬协议应明确研究⽣联合培养⽬标和要求、校内外导师的资格和责任、研究⽣选拔标准和程序、研究⽣⽇常管理、研究成果的归属等内容。

研究⽣院负责研究⽣联合培养项⽬的归⼝管理。

校内各培养单位负责联合培养项⽬协议的磋商和起草。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联合培养协议中科研内容的审核。

财务部门负责联合培养协议中财务内容的审核。

学校办公室负责项⽬协议的审签。

组织部门负责党员联培⽣组织关系的转接。

后勤保障部负责联培⽣宿舍的安排与调整。

任何个⼈和学院未经授权,不得以⾼校名义与校外单位签署联合培养项⽬协议。

第三章导师管理第五条联培⽣的校外导师要求在国内外有较⾼的声誉和学术知名度,近5年内有⾼⽔平论⽂发表或主持过国家级重点、重⼤项⽬。

校外导师必须聘任为我校兼职导师,具体程序和要求参照《⾼校研究⽣指导教师选聘与管理暂⾏办法(修订)》执⾏。

学校为受聘导师颁发聘书。

第六条联培⽣实⾏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成员不超过3⼈,成员要求具有博⼠学位。

第七条参加联合培养的校内外导师均须在研究⽣院进⾏导师⼩组成员备案。

清华大学数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数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一、适用学科数学(Mathematics),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0100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二、培养目标培养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愿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的一流数学人才。

使得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上做出原创性工作。

三、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二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3、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专题讨论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择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1、普博生普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2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10。

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2、直博生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4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30。

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五、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须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内确定导师,确定导师以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

修改后的课程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系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或相关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撰写选题报告并举行选题报告会。

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自行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年度联合办学总结(3篇)

年度联合办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联合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合作模式,逐渐受到各方的关注。

本年度,我校与多家知名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了联合办学项目,旨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

现将本年度联合办学工作总结如下:二、联合办学项目概述1. 项目背景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联合办学项目,与多家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 项目内容(1)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实践实习、科研创新等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3)教师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赴合作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进修、访学,开展学术交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学生交流与互访组织学生赴合作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互访,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三、联合办学成果1.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过联合办学,我校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实习、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优秀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

2.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联合办学项目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我校部分学科在国内外排名逐年上升,学科影响力不断扩大。

3. 产学研成果丰硕与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4. 教师队伍素质提高通过教师交流与合作,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通过参与联合办学项目,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联合办学经验与启示1. 明确合作目标,确保项目质量在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时,要明确合作目标,确保项目质量,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
鉴于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与乙方(以下简称“乙方”)均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增强学术交流,经友好协商,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目标
1.1甲乙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博士研究生。
1.2通过本协议,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提升双方在博士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综合实力。
二、合作内容
2.1甲方负责为乙方提供优质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导师、课程、实验设施等。
2.2乙方负责推荐优秀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并协助甲方进行选拔、录取等工作。
2.3甲乙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学术交流、科研实践等。
八、其他条款
8.1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8.2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签订补充协议予以明确。
8.3附件:
(1)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名单;
(2)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其他与联合培养相关的文件。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违约责任
6.1甲乙双方应严格履行本协议约定的各项义务,如一方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6.2违约方应赔偿守约方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经济损失、可得利益损失等。
七、争议解决
7.1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7.2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将争议提交至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无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联合项目培养委员会听取三个单位的教授和学生的意见,并结合国外优秀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全面统一安排新型研究生课程,形成有特色的、并且可以和国际一流研究生计划媲美的新型研究生课程设置。

2.新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遵循培养一流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宗旨,使学生能够尽快完成从只具有初步现代生物学知识到能够理解其专业前沿研究工作并具有初步研究型思维的转变。

所有课程的讲授彻底改变国内传统的抽象的知识灌输方式。

相反,知识的讲授有机地融于对经典或前沿的研究发现工作的介绍的讲授中,这样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了解了这些知识是怎么样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产生的。

3.公共课设置,为必修课。

1)政治课:必修课,课程名称: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计3学分。

主要内容为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

由著名学者授课。

2)外国语(英语):为必修课。

第一外国语一般采取选修课程与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水平考试,即可获得学分。

未能通过水平考试、又不符合免修条件的博士研究生,须选修一外课程。

一般每一学期课程完成时,即举行水平考试。

考试成绩达到70分以上者,予以通过。

4.研究生必修课程设置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第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第二类为专业课(研究进展课)和第三类专题讨论课。

以上三类研究生课程采用模块设置,每个模块8学时(二周,每周4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

1)第一类(专业基础)课6学分,为必修课,课名:现代生物学基础,由16个模块组成,研究生选择满12个模块计6学分,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秋季和春季学期。

模块涵盖现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

2)第二类(研究进展)课3~6学分,为必修课,由二门课组成,每门课3学分;课名:①分子细胞生物学进展;②遗传发育生物学进展。

每门课由不同老师结合其专业背景提供的约16个模块组成,研究生根据自己需要从中选择6个模块。

3)第三类(专题讨论)课3~6学分,为选修课,由二门课组成,每门课3学分;课名:①分子细胞生物学专题讨论;②遗传发育生物学专题讨论。

研究生至少选择6个模块,计3学分;在两门课中选够12个模块,计6学分。

5.轮转视同必修课,3学分。

课名:生命科学实验基础,在每个实验室轮转完成后,经该实验室导师考核,获得“通过”或“不通过”的成绩。

研究生取得3轮轮转“通过”的成绩,计3学分。

6.其它选修课:教学实习:仅北京大学适用,2学分,根据导师安排,参加教学实习满160学时计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课程,使总学分达到北京大学31学分或清华大学28学分的最低学分要求。

二、培养机制和毕业1.所有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入学注册,三个单位将成立一个一年级学生指导和咨询委员会。

该委员会将为一年级的学生在具体选课和选择导师等问题上提供咨询和帮助。

2.研究生入学后一律实行轮转机制,轮转在三个单位内自由选择,每一名学生原则上必须完成3轮有效轮转。

每轮轮转时间为2个月,由轮转导师考核通过计为1轮有效轮转。

学生本科期间做毕业论文时间可以视同1次轮转。

3轮轮转后仍不能确定导师的学生,需提交报告,经培养委员会同意后,可以进行第4轮轮转。

第4轮轮转后仍不能确定导师者,由培养委员会决定学生的去留。

3.轮转事宜由培养委员会负责。

学生应分别在第一学年的9-10月、11-12月、1-3月之前完成3轮轮转。

3月底或4月初,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每个实验室每年最多选择性地接收3名学生轮转,最多录取1名完成轮转的学生为研究生。

4.所有学生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参加博士生资格考核,考核由5 位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执行,考核内容除鉴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研究思维和一定的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考核通过的学生将正式转为博士研究生继续培养,未通过的学生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参加第二次考核。

两次考核都未通过的学生可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退学。

5.每一名研究生在通过博士资格考核后,成立包括其导师在内的熟悉其课题情况的3-5名教授组成的论文指导小组。

该研究生应每年向其论文指导小组至少作一次的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书面和口头),论文指导小组老师应尽可能对该研究生的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帮助该研究生尽快取得课题进展。

6.鉴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特殊性和不可预期性,研究生培养不设具体学年制,但一般为4~7年。

无因病休学等特殊原因,超过7年未能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或者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如果已经有硕士学位,按博士研究生结业处理;如果没有硕士学位,且答辩委员会认为达到硕士毕业论文水平,可授予硕士学位;如果未达到硕士毕业论文水平,则按硕士研究生结业处理。

7.研究生毕业需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和学分要求,但没有统一的发表论文的最低要求。

学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的署名单位和成果第一单位为学生学籍所在单位,知识产权归属导师所在单位。

8.研究生研究课题进展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毕业,由研究生和其导师协调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后须经培养委员会其他成员同意。

当研究生和其导师发生意见分歧时,由培养委员会其他成员给出书面意见,由负责研究生培养的院长(所长)裁定。

9.研究生在4个学年结束后,征得导师和培养委员会同意,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但具体毕业和授予学位时间服从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学位管理的具体要求。

10.导师责任:所有学生实行导师负责制,即由学生所在实验室的导师负责。

确定导师的职责,与所有兼职导师签署协议书,明确责、权、利的关系。

附联合培养项目各委员会名单:联合培养项目顾问组(3人):王晓东(NIBS)饶毅(北大)施一公(清华)联合培养项目委员会(12人)组长:张传茂(北大)副组长:陈晔光(清华)杜立林(NIBS)成员:王世强(北大)魏文胜(北大)吴畏(清华)俞立(清华)邵峰(NIBS)王晓晨(NIBS)联合培养项目招生委员会(5~7人)组长:俞立(清华)副组长:魏文胜(北大)邵峰(NIBS)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委员会(9人)组长:王世强(北大)副组长:吴畏(清华)杜立林(NIBS)成员:张传茂(北大)魏文胜(北大)陈晔光(清华)俞立(清华)邵峰(NIBS)王晓晨(NIBS)博士研究生论文指导小组:由导师组织,3-5人组成,至少有外单位1人。

生物学、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生物学(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10)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07)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0703)二、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公共必修课程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要求学分不少于16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学位要求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

自学和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包含在学位要求总学分中。

三、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学分(≥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l 自然辩证法(60610012) 2学分(考试)l 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60610021) 1学分(考试)(2)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60640012) 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课程(≥16学分)l 实验设计与技术处理▲▲(60420123)3学分(考试)l 生物工程前沿(70450083)3学分(考试)l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70450033)3学分(考试)l 生物波谱学(70450013)3学分(考试)l 生物物理前沿(70450043)3学分(考试)l 基因分子生物学▲▲(70450022)2学分(考试)l 生物药学工程前沿(隔年)(84000052)2学分(考试)l 分子免疫学(本部停开)(80450142)2学分(考试)l 蛋白质折叠机理(停开)(80450192)2学分(考试)l 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80450252)2学分(考试)l 神经生物学(80450042)2学分(考试)l 海洋生物科学前沿及其进展▲**(80450183)3学分(考试)l 现代生命科学▲(70450126) 6学分(考试)l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发生(80450222)2学分(考试)l 发育生物学进展(80450232)2学分(考试)l 药理学与药理实验技术(停开)(80450242)2学分(考试)l 酶作用原理(70450132)2学分(考试)l 生物统计学(70450142)2学分(考试)l 医学免疫新技术与新进展(84000032)2学分(考试)l 细胞骨架、细胞运动及人类疾病(70450162)2学分(考试)l 动物胚胎图式形成机理(隔年)(90450011)1学分(考试)l 科学写作基本要素(二年级开设)(90450021) 1学分(考试)l 植物分子遗传研讨课(90450031) 1学分(考试)l 肿瘤生物学专题讨论课(90450041) 1学分(考试)l 新生血管生成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90450051) 1学分(考试)1) “▲”为硕士生必修课2) “▲▲”为硕士生必修课之一,二者任选其一。

3) “▲**”为海洋生物学专业必修课。

3、必修环节(2学分)l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 1学分(考查)l 学术活动(69990031) 1学分(考查)4、自学课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5、补修课程凡非生物学科生源的研究生,一般需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课程。

补修课程可记非学位课程要求学分,但不计入学位要求总学分中。

(考试)l 生物化学(1)(英文)生物化学(2)(英文)或选· 生物化学原理l 细胞生物学(考试)l 普通生物学(考试)l 微生物学(英文)(考试)注:凡补修课程,以本科当年开课学期的课程名称、课号及学分为准。

四、两周强化学科、专业教育由两部分组成1、学科专业及前沿动态讲座与研讨2、专业文献检索、阅读,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阅读报告。

五、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要求如下:1、在学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活动,并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小结。

2、在学期间每学年应至少参加3次系内组织的定期研究生学术交流研讨会。

及时填写“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经会议组织者签字或盖章后自己留存,在申请答辩前交院(系、所)研究生管理部门记载成绩。

硕士生完成以上2条即可获得相应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学分。

六、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硕士生在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至少阅读20篇文献(其中外国文献不少于10篇)。

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

选题报告应由以硕士生导师为主体的至少3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