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性化学武器
• • • 破坏神经系统正常传导功能的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 埃克斯(VX)。 美军将含有P-CN健和P-F健的前三者称为G类毒剂。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将含有 P-SCH2CH2N(R)2键的化合物称为V类毒剂,如VX、VE、VG、VS及VR等。美军装备的V 类毒剂是VX。G类毒剂(G-agent),有氨基氰磷酸酯如塔崩,以及烷基氟膦酸酯如沙林、 梭曼;V类毒剂(V-agent),有烷基硫代膦酸酯如维埃克斯。 通称有机磷毒剂(organophosphorus agent),均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刺激性,仅有微 弱臭味,是一类剧毒、高效、连杀性致死剂,可装填于多种弹药和导弹战斗部中使用,经呼 吸道、皮肤等多种途径使人员中毒,抑制体内生物活性物质胆碱酯酶,破坏乙酰胆碱对神经 冲动的传导。主要中毒症状有瞳孔缩小、流涎、恶心、呕吐、肌颤、痉挛和神经麻痹、大小 便失禁及死亡。防毒面具和皮肤防护器材能有效防护,通常用阿托品和吡啶醛肟类药物作为 解毒药,急求时肌肉注射解磷针剂。 [神经性毒剂对人的毒性] 神经性毒剂对人的毒性 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 organoposphates)。这类毒剂特别对脑、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 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因其毒性强、作用 快,能通过皮肤、粘膜、胃肠道及肺等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 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 •
化学武器的发展史
• 一、从伊伯尔毒袭说起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伯尔地区,德国军队与英、法联军正在对峙。下午6时零5分,沿着德军 战壕升起了一道约一人高、6千米宽的不透明的黄白色气浪,被每秒2-3米的微风吹向英、法联军阵地。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奇 怪云团,英、法士兵们惊惶失措,紧接着一种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扑面而来,有人开始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有的 窒息倒地,顿时阵地内一片混乱。许多人丢下枪支、火炮,跑出战壕,纷纷逃离战场,英、法联军的正面很快被突破5-8公里。 跟进在云团后面的德军,没有遭到抵抗便一举占领了英、法联军大约4公里纵深的阵地。这是德军对英、法联军进行的一次大 规模化学毒袭。德军用1600只大号吹放钢瓶和4130只小号吹放钢瓶共施放了180吨氯气,使英、法联军15000人中毒,其中 5000人死亡,被俘5000人,损失火炮60门。 伊伯尔地区的这次化学毒袭,是化学武器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于战场。从此,交战 中的英、法、美等国也相继使用各种化学武器,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达 45种之多,毒剂量为12万5千吨,约有130万人受害。 二、化学武器的由来 远在数千年前,人类就用燃烧未干的木材、湿草所 产生的浓烟攻击野兽,依靠浓烟的刺激作用,将逃避洞内之兽逐出捕获。后来,人们又将这种烟攻野兽的办法,用于两军争战 之中。据记载,公元前431年,斯巴达人将沥青和硫磺制成抛射物,燃烧后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在围城战斗中攻击雅典人, 使雅典人毫无办法,终于取得了胜利。 我国古代也有过不少这样的战例。《左传》中曾记载公元前5-6世纪:“夏诸侯之大夫 从晋侯伐秦时,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公元1000年,有个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药烟毬献给宋朝廷。毒药烟球有点 象雏型的毒 气 弹,毬内装有砒霜、巴豆之类毒物,燃烧后烟雾弥漫,能使敌人中毒,削弱战斗力。宋初《武经总要》里,不 仅描述了这种武器,而且还记下了当时的配方。 古代的化学武器是原始的,不仅使用方法简单,而且杀伤作用有限。因此, 化学武器作为作战辅助手段,在当时没有被人们重视。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武器才开始显示它的威力。 三、 化学武器的发展 1915年德军首先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以后,交战国相继使用了气体毒剂相互攻击。为了防止人员中毒,浸 药口罩出现了,使用毒效显著下降。据德军记载,到1916年底,气体毒剂杀伤率由开始的50—60%降到10—20%。因此,各 国又极力寻找具有新的中毒途径的毒剂。 1917年7月,德军在伊伯尔地区又首先使用了通过皮肤中毒,而且杀伤时间较长的芥 子气。在这次袭击中,使用方法也有所改进,即把毒剂装填在炮弹里射击,这种方法比用笨重的吹放钢瓶前进了 一步。同时, 芥 子 气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杀伤戴有呼吸道防护口罩的军队,使得因中毒而伤亡的人员总数提高了一倍,给部队的战斗行动和 防护造成新的困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储备了大量毒剂,还装备了新型神经性毒剂,曾用以杀伤数百万战俘。 但在战场上未敢大规模使用。其原因是希特勒过分相信他的闪击战。战争后期,为挽救失败而企图使用化学武器时,主动权已 完全丧失,苏、美等国已具有大规模的化学攻击力量和完善的防护装备,遏制了法西斯的化学战。 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 义在侵华战争中,先后在我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毒剂1600多次。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差,受到较大的损失。1941年8月, 日寇围攻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用毒剂杀害我抗日军民5000多人。同年,日军为了夺取被中国军队收复的宜昌,大量使用 芥 子 气,使1600人中毒,死亡600人,迫使守军撤出战斗。此外,日寇还曾在我太原、宜昌、济南、南京、汉口、广州等地 建立了毒剂或化学武器工厂。据战后清查,仅分散在东北三省尚未使用的日军各种毒剂 弹就有270余万发,还有大量毒剂钢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两国争先接收德国生产化学武器的设施和专家,积极研制和储存各种新型毒剂,上世纪50年代, 苏、美等国已经研制出毒性更大的V类毒剂和失能剂。 1950-1953年,美军在侵朝战争中,曾多次使用化学武器。规模较大的 一次是1951年5月6日,美军B一29轰炸机,对朝鲜南蒲市投掷了光气炸 弹,中毒者达1379人,死亡480人。1952年2月至 1953年6月,美军使用毒剂百余次,品种达17种之多,如: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氢氰酸及刺激性毒剂等,均造成一定伤 亡。 1962年至1970年,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曾把越南南方作为化学武器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在越南南方44个省,使用了 西埃斯7千吨,植物杀伤剂12万吨,用毒7百多次,染毒面积占越南南方总面积的30%以上,使130多万人中毒。同时,使农业 生产遭到了破坏。由于植物杀伤剂和固体刺激剂在战略后方的使用,使化学武器具有一定战略作用,成为特殊作战手段。 通 过以上事实不难看出,化学武器的发展史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尤其对缺乏防护装备的被侵略者,其危害更大。
什么是化学武器?
•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其 作用是将毒剂分散成蒸汽、液滴、气溶胶或粉末状态,使空气、地面、水源和物体染毒,以 杀伤和迟滞敌军行动。其特点是杀伤途径多、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步形成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制式武器的。按毒剂的分 散方式,化学武器可分为:爆炸分散型、热分散型、布撒型。 军用毒剂是化学武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按毒理作用分为六类: 一、神经性毒剂,如沙林、梭曼、埃克斯等,是一些国家军队重要的装备毒剂。 二、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气。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军民就使用过芥子气。 三、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等,可装填于炮弹和航空炸弹中使用,造成空气染毒。 四、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氯化氰。 五、刺激性毒剂是刺激眼、鼻、喉、皮肤的一类毒剂,如苯氯乙酮、亚当氏气、西埃斯、 西阿尔。 六、失能性毒剂是使人员中毒后暂时失去正常的神经或躯体功能的毒剂,如毕兹(BZ)。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