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系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近几年,不少地区疫情有所回升。
目前尚处于流行状态的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四川、云南环境复杂的大山区。
每当汛期,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小规模暴发流行。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雄虫较短,雌虫较细长,在生活时,雌雄虫体呈合抱状态,雌虫常处在雄虫的“抱雌沟”内。
雄虫乳白色,大小为10~22mm *0.5~0.55mm,雌虫灰褐色,大小为12~28mm*0.1~0.3mm。
虫卵圆形,大小为70~100*50~60μm,淡黄色,卵壳薄,无盖,在其侧方有一小刺。
虫卵随人和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出长椭圆形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在其体内经母胞蚴、于胞蚴、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和繁殖,尾蚴从螺体逸出至水中。
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
童虫最终移行在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成熟。
成熟的雌雄虫合抱产卵于肠壁血管末梢。
成熟的虫卵进入肠腔后随粪排出体外,完成其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
牛、猪、羊、狗、猫、鼠等大多数动物均可成为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日本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是由于尾蚴的移行造成机械性损害以及代谢产物或死后的崩解产物引起炎症反应。
日本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
1.发热 患者均有热度高低、期限与感染程度 成正比。热型以间歇热最为常见。体温曲线 呈锯齿状;临晚高热,伴畏寒,次晨热退盛 汗。弛张热及示规则热次之;稽留热少见, 均为重型。 患者一般无明显毒血症状,但重型患者可有意 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多见, 故易误诊为伤寒。 发热期短者仅2周,但大多数为1个月左右,重 型患者发热可长达数月,称为重症迁延型, 伴有严重贫血、消瘦、浮肿、甚至恶液质状 态。
病原特征
•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线形,合抱 • 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主要在人体。 (虫卵引起病变部位:大肠壁和肝脏)
虫卵
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 孵化出毛蚴。
毛蚴
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 螺,在螺体内发育, 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 2代发育繁殖,后有 尾蚴不断地逸出。
慢性血吸虫病
l.无症状患者:居多,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 他疾病就医时才被发现。 2.有症状患者:以腹痛、腹泻为常见。慢性 血吸虫病患者常有肝脾大。
主要是指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而言。 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发生。根据其主要临 床症状分为 • 巨脾型 • 腹水型 • 侏儒型
晚期血吸虫 病
1.巨脾型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的绝 大多数。 2.腹水型 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显著 丧失代偿的表现。 3.侏儒型:现在已很少见。儿童因反复重 度感染使肝生长介素减少,影响其生长 发育而引起侏儒症。
血吸虫虫卵引起的病变主要发生在(2003) A.大肠壁和肝脏 B.肠系膜静脉 C.门静脉 D.肺和肠 E.肝和脾 答案:A(2003)
晚期血吸虫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2002) A.巨脾型 B.腹水型 C.侏儒型 D.脑型 E.肺型 答案:A(2002)
日本血吸虫病
⾎吸⾍病是指由⾎吸⾍寄⽣于⼈体所引起的地⽅性寄⽣⾍病,在我国为⽇本⾎吸⾍病(S.Japanicum)。
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三个省市,⽔稻作物区,⼴东、⼴西、福建等五省市基本消灭了⾎吸⾍。
流⾏⼴,发病率⾼,引起⾎吸⾍性肝硬变,巨脾、腹⽔、侏儒等症,造成劳动⼒丧失、死亡。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吸⾍的⽣活史为⾎吸⾍成⾍(寄⽣⼈肠系膜上)→⾍卵→⽑⾍蚴→钉螺(中间宿主)→尾蚴→钻⼊⼈(畜)→寄⽣→成⾍。
病⼈及受感染的动物(⽜、⿏)是其传染源,⾎吸⾍⾍卵随粪便⼊⽔后,卵内⽑蚴孵化,钻⼊钉螺,发育成尾蚴,游于⽔中,当接触疫⽔(河岸草上露⽔也有尾蚴,⾚⾜⾏⾛)即可感染。
尾蚴可引起尾蚴性⽪炎(红⼩丘疹,奇痒)。
童⾍可导致肺出⾎及过敏反应(发热、荨⿇疹)。
成⾍的代谢产物及死⾍体分解产物→静脉内膜炎、贫⾎(噬、脾⼤、抑制造⾎),死⾍体可引起嗜酸性脓肿。
⾍卵引起的损害最重要,尤其是含⽑蚴的成熟⾍卵,多沉积于⼄状结肠、直肠及肝,按其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卵结节和慢性⾍卵结节。
1. 急性⾍卵结节:⾁眼观为灰黄⾊、粟粒⾄绿⾖⼤⼩结节,镜下,中央含成熟⾍卵,卵壳表⾯有放射状嗜酸性棒状体(⽕焰状)(系抗原抗体复合物,称为Hoeppli现象);⾍卵周围可见⽆结构的颗粒状坏死物质及⼤量嗜酸性粒细胞,坏死物内可见形或多⾯体屈光性蛋⽩质晶体(charcot-leyclen结晶);坏死组织外周为⾁芽组织,伴嗜酸粒,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2. 慢性⾍卵结节:中央⾍卵破裂或钙化,陈旧(死亡时取),坏死物质吸收,嗜酸粒细胞浸润减少,出现⼤量上⽪样细胞,异物世细胞,似结核结节,故称假结核结节,⾁芽组织纤维化,嗜酸性淋巴浸润。
病理变化 1.结肠:⼄状结肠最重,粘膜红肿、浅表,急性⾍卵结节可有痢疾样症状,可引起肠壁增厚、硬、窄,多发⼩息⾁,粪卵引起肠梗阻,并发结肠癌。
2.肝:肝肿⼤,淡黄,粟粒⼩结节,汇管区嗜酸性脓肿,慢性⾍卵结节,门静脉分⽀及汇管区⼴泛纤维化,肝内门脉周围硬化导致门脉阻塞。
日本血吸虫病(东毕血吸虫)Ok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 1、消灭感染源
防 治 措 施
对人,病畜进行定期驱虫,常用药物有: (1)硝硫氰胺(Amosoconate,7505)
牛 60mg/kg 体重,一次口服, 1.5mg/kg 体重, 静脉注射;
(2)吡喹酮(Praziquantel Droncit)
30mg/kg体重,一次口服。
(3)六氯对二甲苯(Hexachloroparaxyenem, 血防846)
尾蚴(分泌物)
尾蚴性皮炎
致 病 作 用
童虫(体内移行) 成虫(夺取营养)
肺炎
营养不良 (机械性刺激) 血管内膜炎
虫卵(虫卵肉芽肿) 肝、肠纤维化
血吸虫卵沉积在
肝脏、肠壁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晚期 血吸虫病人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晚 期 日 本 血 吸 虫 病 人 照 片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2、消灭钉螺
防 治 措 施
应用五氯酚钠,溴乙酰胺,茶子饼等杀螺剂或
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3、搞好饲养管理
管好粪便,防止污染水源,管好牧地,应选
择在无钉螺场地放牧。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防 治 措 施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疫水
防 治 措 施
2、毛蚴
3、胞蚴
4、尾蚴
5、成虫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
生 活 史
钉螺
(Oncomelania hupensis)
2002年调查:钉螺面积35.2亿平方米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2-02-日本血吸虫病
图10-12 日本分体吸虫雌、雄虫合抱 1.口吸盘 2.腹吸盘 3.抱雌沟
日 本 血 吸 虫 生 活 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部位——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 系膜静脉
2、幼虫阶段——毛蚴、胞蚴和尾蚴
感染性阶段——尾蚴
3、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也可经口感染
致病作用
尾蚴 穿透皮肤时可引起皮炎。 童虫 在体内移行时,其分泌与代谢以及死亡崩解产物,可使 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引起血管炎,受损的毛细血管发生栓塞, 破裂,产生局部的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成虫 引起轻微的机械损伤,如静脉内膜炎及静脉周围炎。成 虫死亡后被血流带到肝脏,可使血管栓塞,周围组织发生炎症 反应。 虫卵 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在其周围出现细胞浸 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虫卵结节)。这是发生慢性血吸虫病肝肠 病变的根本原因。而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则可能是在虫卵可溶性 抗原的刺激下,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然后在虫卵周围形成抗 原抗体的复合物的结果。
症状
犊牛的症状较重,黄牛症状较水牛明显,小牛症状较大牛 明显。 临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慢性为常见。 黄牛或水牛犊大量感染时,常呈急性经过:首先表现食欲 不振,精神不佳,体温升高,可达40~41℃以上,行动缓慢 ,呆立不动,以后严重贫血,因衰竭而死亡。 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有消化不良,发育缓慢,往往成为侏儒 牛。病牛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含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 膜,有腥恶臭和里急后重现象,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腹 水。母畜往往不妊或流产等现象。 少量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病程多取慢性经过,特别 是成年水牛,虽诊断为阳性病牛,但在外观上并无明显表现 而成为带虫牛。
Hale Waihona Puke 预防日本分体吸虫病的预防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要人、畜同步防治。 积极查治病畜、病人及控制感染源。 加强粪便和用水管理,防止粪尿污染。
人畜共患病:日本血吸虫病
人畜共患病: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家畜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猪、犬、马、骡、驴、猫等也能感染。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家畜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猪、犬、马、骡、驴、猫等也能感染。
病原学病原为日本血吸虫,其成虫寄生在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
成虫雌雄异体,雌虫细长,呈黑褐色,长15~26毫米,宽0.3毫米。
雄虫呈乳白色,较粗短,长10~26毫米,宽O.5~O.55毫米。
虫卵呈短椭圆形,淡黄色,壳薄无盖,在其侧方有一小刺,卵内含毛蚴。
雌虫在血管内产卵,卵一部分随血流到达肝脏,被结缔组织包围;另一部分逆血流到达肠黏膜下,损伤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卵孵出毛蚴,进人钉螺体内发育成许多尾蚴,而后离开钉螺,含尾蚴的疫水与人畜皮肤、口腔等接触而感染,随血进入门静脉中寄生,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带虫的哺乳动物和人都是本病的传染源。
易感动物除牛、羊、猪、犬、马以外,还有家兔、沟鼠、大鼠、小鼠等。
中间宿主钉螺属湖北钉螺,只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无钉螺的地方,均不流行本病。
由于钉螺活动和尾蚴逸出都受温度影响,因此本病感染又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lO月为感染期,冬季通常不发生自然感染。
动物的感染与年龄、性别无关,只要接触含尾蚴的水,同样都能感染,但黄牛、犬等动物感染尾蚴后,虫体发育率高,粪便中排卵时间长,而在水牛和马中虫体发育率低,粪便中排卵时间短,虫体在水牛体内存活寿命较短,一般2~3年,但在黄牛体内寿命可达10多年,孕母畜可通过胎盘或感染胎儿。
临床症状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可呈现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体温升到40°C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
食欲减退,精神迟钝。
急性感染20天后发生腹泻,转下痢,粪便夹杂有血液和粘稠团块。
贫血、消瘦、无力,严重可引起死亡。
慢性型:吃草不正常,时好时差,精神较差,有的病牛腹泻,粪便带血,日渐消瘦,贫血,母牛不孕或流产,犊牛生长发育缓慢。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 ponica)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系皮肤与黏膜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结肠和肝脏等组织,引起虫卵肉芽肿。
急性期表现为发热、肝肿大及压痛、腹痛、腹泻和痢疾样便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
晚期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临床表现有巨脾与腹水等。
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但大多数地区已消灭或基本消灭此病。
近年来疫情有所回升,成为四大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值得引起重视。
预防措施包括:1.早期治疗病人、病牛;2.管水,管粪,消灭钉螺;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触疫水时的必要防护和预防性用药,可使用蒿甲醚,每次6mg/kg,每半月一次,共4次,可以预防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与异位损伤。
(一)急性血吸虫病多有明显的近期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常见,潜伏期1个月左右(23-73日)。
临床表现主要有:1.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高热或不规则低热。
高热时以间歇热型或弛张热型多见。
重型患者也可见稽留热型。
发热时伴有畏寒,热退大汗,一般感染中毒症状相对较轻,但重症患者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和相对缓脉等中毒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可有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少数患者可有脓血便和腹水。
3.肝、脾肿大90%以上的患者有肝脏肿大,压痛;半数病人脾脏轻度肿大。
4.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等。
5.呼吸系统表现大多数病人有轻微咳嗽、咳痰,重型患者可气促,咳血痰。
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散在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为多见。
(二)慢性血吸虫病多无症状,或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表现。
大便每日2--3次,稀便,偶尔带血。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及护理
预防措施:加强卫生教育,提 高民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注 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疫水;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 水源;定期进行血吸虫病筛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
2
日本血吸虫病的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吡喹酮:用于 治疗血吸虫病, 具有较好的疗 效
01
氯喹:对血吸 虫病有较好的 疗效,但需注 意副作用
03
பைடு நூலகம்02
青蒿素:具有 抗血吸虫病的 作用,可作为 辅助治疗药物
04
抗血吸虫病疫苗: 可预防血吸虫病 的发生,但目前 尚在研究阶段
手术治疗
01
手术目的:切 除病变组织,
减轻症状
02
手术方法:开 腹手术,切除
病变部位
03
术后护理:注 意伤口愈合,
预防感染
04
手术风险:出 血、感染、术
后并发症等
辅助治疗
02
食物选择:多 摄取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 质等营养物质
03
避免刺激性食 物:辛辣、油 腻、生冷等食
物
04
饮食卫生:注 意饮食卫生, 避免病从口入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洗澡、换洗衣物。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多吃 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
避免接触疫水,如河流、湖泊、 池塘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1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03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4
家庭护理:家人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本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
二.慢性血吸虫病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 者,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病程可长达10-20年甚至更长。临床 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结肠炎为主。
1.无症状型:轻度感染者大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在体检时、 因其他疾病就医而被发现肝大,超声检查可呈网络样改变。
理分布相一致。造成传播必须具有3个条件:①带虫卵的粪便入水; ②钉螺的存在;③易感者接触疫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 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以10〜20岁感染率最高。感染季节多为夏 秋季。病人以农民、渔民为多。
发病机制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各个时期均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感染初期,尾蝴侵入皮肤 引起局部皮炎。童虫移行于肺时,弓I起肺点状出血和细胞浸润,出现发热、咳嗽、 尊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此与虫体及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 应有关。慢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由虫卵引起。含毛蝴的虫卵释放的抗原物质称为 虫卵可溶性抗原,此种抗原可诱发肉芽肿形成。成虫 主要寄生在肝内门脉系统分 支,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与痔静脉内产卵,其虫卵沉着于肠壁黏膜下层,并可顺门 静脉血流至肝内门脉小分支,故病变以肝脏和结肠最为显著。严重感染时,童虫可 达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成熟产卵,产生肉芽肿性异位损害。
五.结肠镜及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六.影像学检查可行肝脏B超及CT扫描,判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区居住、疫水接触史;急性期发热、过敏反应、腹痛、腹 泻等消化道症状及肝脾大;慢性期痢疾样症状、肝脾大或门静脉高 压等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孵化出蝴,或结肠镜及 直肠黏膜活组织检出活虫卵是确定诊断的依据,免疫学检查有助于 本病的诊断。
临床表现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又称旋毛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胆囊中的寄生虫,是引起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常见于东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而日本血吸虫则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中国的一些地区。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十分复杂。
它的生命周期包括两个宿主,螺类和人类。
首先,成熟的日本血吸虫会在人体内产卵,这些卵会通过人类的排泄物排入水中。
在水中,这些卵会孵化成幼虫,然后感染一种叫做田螺的软体动物。
在田螺体内,幼虫会经历数个发育阶段,最终成熟并产生大量的毛蚴。
这些毛蚴会游动到水面上,等待着另一个宿主的到来。
当人类接触被感染的水源时,毛蚴会穿过人体的皮肤,进入人体内部。
在人体内,毛蚴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肝脏和胆囊,最终发育成成虫。
成虫会寄生在肝脏和胆囊内,吸取人体内的营养,同时产生大量的卵子,完成了整个生命周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腹泻、黄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血吸虫病至关重要。
在日本和中国等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加强对水源的管理、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卫生设施建设等措施,以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总之,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虽然复杂,但通过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
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共同努力,消灭血吸虫病,让人类免受这一寄生虫病的困扰。
日本血吸虫病
镜检血吸虫虫卵
血吸虫尾蚴
400X
组织HE染色后血吸虫虫卵
此外,还有许多免疫诊断法,如环卵沉淀反应、酶联 免疫吸附和荧光抗体检查等。
环卵沉淀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
荧光抗体检查
防治
血吸虫病在我国有明显的地域性
Jurg Utzinger. et. al . Acta Tropica 2005
预防
➢ 预防的重要环节是消灭钉螺。 ➢ 可定期给病畜和带虫动物驱虫,处理好病畜粪便,因地制
可检测阶段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移行 最终其移行至门静脉后发育成成虫
பைடு நூலகம்
曼氏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系膜小静脉并在此 处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埃及血吸虫
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
临床症状
1. 皮肤接触尾蚴可导致速发型或迟 发型变态反应,引发血吸虫皮炎。
2.童虫移行导致肺部毛细血管栓塞、 破裂,导致肺局部细胞浸润和点 状出血;引起胸痛、哮喘、咳血 、肺炎等症状。
第三节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动物的 门静脉、肠系膜静脉或盆腔静脉内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
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日本分体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
➢ 扁形动物门 ➢ 吸虫纲 ➢ 复殖目
➢ 裂体属 ➢ 日本裂体/分体吸虫
左图,为血吸虫感染肺脏, 右图,为感染后肺脏HE染色切片
3.成虫几乎无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 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
4.虫卵是该病主要致病因素,沉积于
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导致组织肉芽肿
四、日本血吸虫病
(七)诊断
• 本病的诊断可结合流行病调查,症状分 析,以及粪便检出虫卵或毛蚴而确诊 • 最常见的仍是粪便内虫卵的毛蚴孵化法 为主,近年来,国内还研究了多种免疫 学诊断法,如环卵沉淀反应,补体结合 反应,絮状沉淀反应,皮内试验,间接 血凝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 体反应等。
(八)治疗
1)耕牛预查 2)治疗药物(1)敌百虫 牛可按15mg/kg(体重 限量最高以300kg计量药)每日一次,5天一疗 程。 3)硝硫氰胺 黄牛2-3mg/kg 水牛1.5-2mg-kg配 成2%悬液静脉注射 5)吡喹酮 为目前较理想的杀血吸虫药,已广泛 应用于人畜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较好。黄牛 30mg/kg 一次口服减虫率达99.95%。 水牛20mg/kg一次口服减虫率达99.8%。
(一)病原
• ♀♂异体,虫体 呈线样,口吸盘 在虫体前端;腹 吸盘在口吸盘后 方不远处,有短 而粗的柄。♂腹 面卷折成抱雌沟, 雌虫居于其中, 呈合抱状态。
雄 虫 雄 虫 雌 虫 抱 合来自雌 虫 比 雄 虫 细 长
口、咽
肠管分叉处
肠管合并处
♂睾丸7枚串珠状椭圆 形排列于腹吸盘下方背侧。
口吸盘 食道
肠粘膜下层静脉末稍
形成虫卵结节
结节及坏死组织向肠腔破溃
虫卵进入肠道
• 在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虫卵几小时 即可孵出毛蚴,孵出的毛蚴,进入钉螺 体内,发育形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在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2~3个月后尾 蚴成熟,离开钉螺。尾蚴在可存活数天; 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形成数万条尾蚴。 • 血吸虫可通过皮肤、口腔和胎盘感染。 • 牛遭受感染后,经过1~2个月即可在粪便 内检出虫卵; • 成虫在动物体内的寿命一般为3~4年,可 长达20~30年。
日本血吸虫病综述课件
实验室诊断
(一)血象 急性血吸虫白细胞总数多,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三系减少。 (二)寄生虫学检查 1.粪检查虫卵 : 直接涂片法与孵化法。 2. 直肠粘膜活检:阳性率高。 3.免疫诊断:查抗原,查抗体。
影像学检查
1、彩超 2、CT
并发症
(一)肝纤维化并发症: 1、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主要并发症。 2、肝性脑病 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4、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二)肠道并发症 急性阑尾炎 不全肠梗阻腹部包块。 结肠癌。
临床表现
l.发热 患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患者一 般无显著毒血症症状;发热期限短者仅 2 周, 大多数为1个月左右。 2.过敏反应 1/3 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 轻度肿大等。血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具 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3.腹部症状 1/2 有腹痛、腹泻,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仅 10%有脓血便。重型患者腹部有压痛与柔韧感, 有腹水形成。
临床表现
(二)慢性血吸虫:90%的血吸虫病人为 慢性血吸虫病。 1.无症状患者:以无明显症状者最多, 2 .有症状患者:以腹痛、腹泻为常见, 每日2-3次稀便;偶尔带血。重型患者有 持续性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有肝脾 肿大。
临床表现
( 三 )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是指血吸虫性 肝纤维化而言。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 发生。
发病机制
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
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
处,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 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2、慢性血吸虫病 3、晚期血吸虫病 4、异位损害
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患 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常为初次重 度感染者。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 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 2—3d 自行 消退。 潜伏期长短不一(23—73d)。但以 1个月左右居多。起病较急。
日本血吸虫病科普宣传PPT
这些症状通常不易被察觉,容易被忽视。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影响 晚期症状
病情加重后可引发肝脾肿大、腹水及肠道症 状等。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死亡。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影响 长期影响
血吸虫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及生育能力。
对儿童和孕妇的危害尤为显著。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通过国际合作与科技进步,有望在未来消除血吸 虫病。
持续的研究和疫苗开发是关键。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保持卫生
避免在不明水源中游泳或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清理。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教育宣传
通过社区宣传,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在疫区。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环境治理
改善水质,减少污染源,防止寄生虫滋生。
政府应加强对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的管理和保护。
如何诊断与治疗血吸虫病?
如何诊断与治疗血吸虫病?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来确认感染。
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病情。
如何诊断与治疗血吸虫病? 治疗方案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吡喹酮和美克洛嗪 。
遵循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治疗周期。
如何诊断与治疗血吸虫病? 随访检查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确保感染完全清除。
日本血吸虫病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血吸虫病? 2.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影响 3.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4. 如何诊断与治疗血吸虫病? 5. 血吸虫病全球现状
什么是血吸虫病?
什么是血吸虫病? 定义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传 染病。
日本血吸虫病的科普知识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病情。
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治疗
通过粪便检查和血液检测可以诊断血吸 虫病。
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服 用抗寄生虫药物。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
血吸虫病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的一些地区流行。 日本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血吸虫病的影响
日本血吸虫病的科普知 识
目录 简介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症状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诊断和治疗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 血吸虫病的影响 总结
简介
简介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在日本等地区流行。 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 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该病。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Hale Waihona Puke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血吸虫病的影响
血吸虫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在流行地区。 通过加强宣传、预防和治疗,可以减少 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影响。
总结
总结
了解血吸虫病的科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 预防感染。 避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使用防护措施 ,及时检查和治疗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 键。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血吸虫通过淡水螺蝸寄生孵化,并通过 被污染的水源传播。 接触被感染虫蝗的水源或经常接触污染 的水,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症状
血吸虫病的症状
初期感染症状轻微,可能呈现皮肤瘙痒 、发热、腹痛等。 长期感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脏和 肠道受损。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避免接触可能被血吸虫感染的水源,如 河流、湖泊等。 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护措施,如穿长袖 衣物和长裤,使用虫媒防护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 起的疾病。
•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
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 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导致 的疾病,能寄生于人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 即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与湄公血吸虫。
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 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 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行结肠炎为主。 1、无症状型 轻度感染者大多为症状,仅粪 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检 查可呈网络样改变。 2、有症状型 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 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在一患者身上,亦 可仅以一种表现为主。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 脓血粘液便,这些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 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阻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 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病程 多在5~15年以上。儿童长有生长发育障碍。根据患者受累脏器官病 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4型。同一患者可具有二、三个型的主 要表现。 1、巨脾型 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约占70%。 脾进行性肿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地硬,可有压痛,经常 伴有脾功能亢进征。 2、腹水型 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腹水可长期停留 在中等量以下,但大都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胀,下肢高度浮 肿,难以进食,腹壁静脉曲张,脐疝和巨脾。每因上消化道出血,促 使肝衰竭,肝昏迷或感染败血症死亡。 3、结肠肉芽肿型 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病程3~6年以上,亦可 有10年者。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有时水样便、 血便、粘液脓血便,有时出现腹胀、肠梗阻。 4、侏儒型 极少见。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 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
异位血吸虫病
1、肺型血吸虫病 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为 虫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病变。 2、脑型血吸虫病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发病率约1.7%~4.3%。临 床表现酷似脑膜脑炎,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出现, 症状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 腱反射亢进,椎体束征等。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 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脑颅CT扫描 显示病变常位于顶叶。亦可见于枕叶。 3、其他 机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血吸虫病,以肾、 睾丸、卵巢、子宫、心包、腮腺、皮肤为多见, 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
一、地理分布
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 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及上海等12个 省、市、自治区。
2、根据地形、地貌、钉螺生态及流行特点,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 山丘三种类型。
二、传染源
1、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种类较多, 主要有牛、猪、犬、马、狗、猫和鼠类。 2、传染源视流行地区而异。在水网地区是以病人为主,湖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为晚期病人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0%左 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端和胃底冠状静脉。多为机械损 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大便。出现量一 般较大。 2、肝昏迷 晚期病人并发肝昏迷多为腹水型。多由于大出 血、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等诱发。 3、感染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 等,极易并发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伤寒、腹膜炎、沙门 菌感染、阑尾炎等。 4、肠道并发症 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所致肠腔狭窄, 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 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 较低。
病理改变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 肠壁 粘膜下层,顺门静脉血流至肝内分支,故病变以肝和结肠最显著。 1、结肠 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为最重,横结肠、阑尾次之。早 起为粘膜充血水肿、片状出血,粘膜有浅表溃疡等。慢性患者由于纤维组织 增生,可引起肠息肉和结肠狭窄。虫卵沉积于阑尾,易诱发阑尾炎。 2、肝 早起明显充血,肿胀,表面光滑,有黄褐色粟粒样虫卵结节,晚期 肝内门静脉分支的虫卵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呈典型的干线状纤维化。因血循 环障碍,导致肝细胞萎缩,表面有大小不等结节,凸凹不平,形成肝硬化。 由于门静脉血管壁增厚,门静脉细支发生窦前阻塞,引起门静脉高压,致使 腹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3、脾 早起轻度充血、水肿、质软,晚期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脾淤血、 组织增生、纤维化、血栓形成,呈进行性增多,可出现巨脾,继发脾功能亢 进。 4、异位损害 指虫卵或(和)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
3、接触疫水 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等)或生活 (洗涤、洗手洗脚、戏水等)而接触疫水,遭致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 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而异,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 民感染率最高,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感染后有部 分免疫力,无免疫力的非流行区的人如遭受大量尾 蚴感染,则呈暴发流行行病史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 必要条件,应仔细追问。 2、临床特点 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 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 腹痛、腹泻、肝脾大等。 3、实验室检查 结合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 指标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 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兼备价值。 2、慢性血吸虫病肝脾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 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 3、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 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 4、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 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 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 别。 5、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染程度、病程长短、年龄、又无并发症、异 位损害及治疗是否及时彻底有无明显关系。急性患者经及时有 效抗病原治疗多可痊愈。慢性早期患者接受抗病原治疗后绝大
1.血吸虫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可引起宿主的一系列免疫反应。
病理过程
虫卵肉芽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但自尾蚴钻入皮 肤至成虫产卵,每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 1、第一阶段 尾蚴钻入皮肤部位,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 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 管扩张、充血、白细胞、嗜酸行粒细胞浸润、局部发生红 色丘疹,称“尾蚴性皮炎”,持续1~3d消退。 2、第二阶段 幼虫随血液流入右心而达肺,部分经肺毛 细血管穿破血管引起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严重时 可发生“出血性肺炎”。 3、第三阶段 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仅产生局部轻微静脉内 膜炎,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死后可引起血 管壁坏事和肝内静脉分支栓塞性脉管炎,较轻微,不造成 严重病理损害。而虫卵引起本病主要病理损害,形成典型 的虫卵肉芽肿。
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轻重不一。由 于感染的程度、时间、部位和病程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我国现将血吸虫分为急性 血吸虫、慢性血吸虫、晚期血吸虫和异位 血吸虫四类。
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男性青 壮年与儿童居多。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 史,如捕鱼、摸蟹、游泳等,常为初次重 度感染。约半数患者在尾蚴浸入部位出现 蚤咬样红色皮损,2~3d自行消退。从尾蚴 浸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80%患者为30~60d,平均40d。感染重则 潜伏期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长伴有发 热、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 和咳嗽、气喘、胸痛等其他症状。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血吸虫患者在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为其主要特点。白细胞总数在10x109/L以上。嗜酸性粒细 胞一般占20%~40%,最多者可高达90%以上。慢性血吸 虫病患者一般轻度增多在20%以内,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 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二、肝功能实验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 增高。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 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 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实验大多正常。
生急性血吸虫病。
发病机制
2.幼虫表面存在C3激活剂,能促使补体旁路激活,产生趋化因子和 免疫粘附,吸引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并诱导T细胞和B细 胞活化,引起局部炎症,此种炎症反映兼有速发与迟发两型变态 反应的成分。
3.幼虫移行过程中,其表体抗原决定簇逐渐向宿主抗原转化,医逃 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因此不引起严重组织损伤或炎症。 4.成虫表膜具抗原性,可激发宿主产生相应抗体,直接作用于新 入侵的童虫,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5.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由含有毛蚴的虫卵,通 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 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大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形成虫卵 肉芽肿。
病原学
•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雌 雄异体。 • 成虫在血管内交配产卵,一条雌虫每日可产卵1000个左右。 • 大部分虫卵滞留于宿主肝及肠壁内,部分虫卵从肠壁穿破血管, 随粪便排至体外。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 25℃~30℃下孵出毛蚴,毛蚴又浸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经过 母胞蚴和子胞蚴二代发育繁殖,约7~8周后即有尾蚴不断逸出, 每日数十条至百余条不等。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随水流在水面 漂浮游动。 • 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在极短时间内从皮肤或粘膜浸入, 然后随血液循环流经肺而终达肝,约30天左右在肝内发育为成 虫,又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中产卵,完成其生活史。 •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须的惟一中间宿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