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合集下载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引言:身体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稳定运转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它能够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身体各个器官。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16只实验动物进行,它们均为同种动物,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它们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都处于相同的水平。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实验开始后,通过缩窄其左腿的血管,制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在实验进行期间,记录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并在最后取出实验动物进行解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

在实验后的第一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降低了50%以上;在实验后的24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此外,在实验后的72小时内,实验动物的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动物在行走和奔跑时的速度和耐力明显降低。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腿部血液流量均会受到影响。

这表明,身体某个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障碍,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进而导致身体的健康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身体的血液循环,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有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影响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意身体的血液循环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0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科7版4hPPT课件

0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科7版4hPPT课件

临床表现:气促、缺氧、发绀,急性肺淤血咳粉红色泡
23.02.2021
沫痰,慢性肺淤.血咳铁锈色痰。
10
23.02.2021
.
11
23.02.2021
.
12
23.02.2021
.
13
2、肝淤血
⑴ 发病机理: 右心衰→阻遏肝V血入右房→肝淤血
⑵ 病理变化: 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暗红色,
质实。表面及切面可见红(淤 血区)/黄(脂变区)相间的 似中药槟榔切面,故有“槟榔 肝”之称 镜下:
23.02.2021
.
3
3.病理过程
➢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在组织间隙中增加→水肿
水分逸出
①血管内成分逸出
在体腔内积聚→积液
红细胞逸出血管→出血
动脉血量增加→充血
②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 静脉血量增加→淤血
血管内血量减少→缺血
血液凝固→血栓形成
③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23.02.2021
➢组织或皮下微小出血点──淤点
➢组织或皮下较大出血灶──淤斑
(二)外出血
➢鼻出血──鼻衄
➢呼吸道出血──咯血
➢子宫大出血──血崩(血漏)
➢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
➢泌尿道出血———尿血
23.02.2021
.
17
淤点
23.02.2021
.
18
手淤斑
23.02.2021
.
19
脚血肿
23.02.2021
⑸ 休克:缺O2,小V和cap紧张性↓
23.02.2021
.
7
(二)病变
V和Cap扩张充血,暗红色(紫绀)、温度↓、组织或器 官体积↑、重量↑、代谢↓、机能↓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可修改版ppt]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可修改版ppt]
镜下: 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 张充血。
4. 后果: 1)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2)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 性出血(如脑出血) 3) 减压后充血→脑相对缺血→ 虚脱、晕厥
二、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Congestion)
(一) 概念: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称淤血。
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
(二)常见的充血原因及类型:
1. 原因: 各种原因→经神经-体液 调节→血管舒张神经兴奋 性升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 奋性降低→血管内的血流 加快,使微循环脉血灌注量 增多,如炎症早期。
动 脉 性 充 血
2. 常见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情绪激动、运动、饮食后的胃 肠道。
2)病理性充血:
① ②增减多 少→ →充 缺血 血V.性充血 (淤血)
2. 血液质改变:

①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

栓塞→梗死
(二) 血管壁改变:
水肿
1.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漏出性出血
2. 血管壁破裂→破裂性出血
第一节 充血 (Hyperemia)
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 的 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心梗室壁瘤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破裂
3. 血管壁受周围病变侵蚀: 如结核、恶性肿瘤、溃疡等。
4. 静脉破裂: 如肝硬化时曲张食管静脉。
凉—局部血停滞,毛细血管 扩张,散热增加。
2. 镜下: 细V.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 胞增多。毛细血管腔大。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第三次实习血液循环障碍(一)

第三次实习血液循环障碍(一)

第三次实习血液循环障碍(一)理论纲要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常见于心力衰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因局部因素引起,亦可是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血管内的成分逸出血管外包括水肿、积液和出血;器官或组织内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血量增加或减少,即充血或缺血;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包括血液内固有成分的析出形成的血栓和血管内出现空气、脂滴和羊水等异常物质以及这些异常物质阻塞血管造成的栓塞和组织的梗死。

一、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充血 指动脉性或主动性充血,是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所致。

包括:(1)生理性充血是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充血。

(2)病理性充血则是指各种病理状态下的充血。

炎症性充血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充血,特别是在炎症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轴突反射,舒血管神经兴奋和炎症介质刺激使细动脉扩张而发生的充血。

(3)减压后充血是长期受压的器官或局部组织在突然减压后,细动脉反射性扩张所致的充血。

充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颜色鲜红,体表局部温度增高。

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动脉性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但脑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局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血液淤滞称淤血,又称静脉性或被动性充血。

主要病因包括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压迫、静脉腔阻塞及心力衰竭。

病变及后果 淤血组织或器官肿胀、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色暗红,切面湿润多血。

全身淤血时体表皮肤粘膜呈紫蓝色称为发绀。

镜下局部见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并充满红细胞。

淤血的后果包括淤血性水肿、浆膜腔积液、淤血性出血,慢性淤血可造成实质细跑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硬化。

重要器官的淤血肺淤血 由左心衰竭引起。

急性期表现为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红细胞及部分吞噬细胞。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整理)[可修改版ppt]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整理)[可修改版ppt]
(1)血管内成分逸出血管外 水肿、积液、出血
(2)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 充血、淤血、缺血
(3)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栓、栓塞、梗死
第一节 充血和瘀血
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一、充 血(hyperemia)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输入增多,称为动脉性 充血,简称充血。 或称主动性充血。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 可引起凝血: 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Ⅲ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的起始点。
Ⅷa因子甲血友 Ⅸ因子乙血友
泡壁增厚。 心衰细胞:肺泡内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HB被分解为棕黄色含铁血黄
素颗粒,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结局: 长期慢性肺淤血→肺组织缺血乏氧→肺组织纤维 增生→肺质地变硬,棕黄色,即肺褐色硬化。
肺淤血 、肺水肿
含铁血黄素
肺褐色硬化
2.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
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暗红。长期慢性肝淤血时肝的表面及 切面可见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 纹,称为槟榔肝。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整理)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通过血 液循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二氧化碳和代 谢废物,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则将引起各器官代谢 紊乱,功能失调和形态改变。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
出 血(hemorrhage)自学
概念:血液自心、血管腔逸出,称为出血。

08项目7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施兆红).

08项目7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施兆红).
问题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往往有哪些表现呢?——教师陈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问题三:什么是充血?广义的充血和狭义的充血有何不同?——教师陈述“充血.....”
问题四:贫血后充血是怎么发生的?蹲着时间久了,突然站起来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教师陈述“贫血后充血.....”
问题五:家畜发生严重胃肠臌气、腹水,在穿刺放气、放水时是不是越快越好?放气太快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为什么?——教师陈述“家畜发生严重胃肠臌气、腹水.....”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情境
项目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授课教师
班级
教学场地
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
学时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
2.掌握各种病理变化
3.熟悉各种病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各种病变发生原因、类型、机理。
辅助材料
电子教案、课程课件、教学视频、复习题、图片资源
教学过程组织
1.知识点、技能点回顾:
《教师对上一节课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随机抽取学生回答上个任务的知识要点,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
采用问题式教学形式引出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一:正常的血液循环对机体有什么意义?局部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会对机体带来什么影响?——教师陈述“血液循环......”
1.1.2病理变化
1.1.2.1眼观
1.1.2.1镜检
1.1.3结局
1.2静脉性充血
1.2.1病因
1.2.1.1静脉受压
1.2.1.2静脉腔阻塞
1.2.1.3心力衰竭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一)肾充血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

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

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

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

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

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

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

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

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

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

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
(一)肾充血
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

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

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

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
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

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

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

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
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

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

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

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

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

3.镜检①轻度淤血时,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和靠近中央静脉的窦状隙均扩张,充满红细胞。

②严重淤血时,中央静脉及窦状隙高度充盈血液,其管壁已难以确认,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不同程度的萎缩甚至消失。

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轮廓清晰的空泡(脂肪变性)。

③慢性淤血的肝脏,小叶中央部肝细胞消失后,网状纤维胶原化,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向小叶外周伸展,成为淤血性肝硬化。

(四)出血
1.材料各种动物败血症中毒时不同部位各种形式出血和各种动物非传染性疾病和机械性伤害时各种形式出血的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①淤斑及淤点:在皮肤、黏膜及浆膜呈鲜红或红色斑点状。

大斑点称为淤斑;小斑点称为淤点。

皮肤、黏膜上的淤斑带紫色者称紫癜。

②血肿:在皮下、腹膜下、肾包膜下、肌间、脏器内,甚至脑组织内等部位形成的血肿为分界清楚的全血凝块,暗红或黑红色。

较大的血肿,剖面常呈轮层状,还可能有未凝固的血液。

时间稍久的血肿块颜色渐退,其外围带有纤维组织包囊。

③积血:各种浆膜腔和体腔如胸腔、心包腔、腹腔、鞘膜腔、脑室、肾盂等腔体均可发生积血,血量多少不等,常混有凝血块。

时间较长者因出现机化而在浆膜面上生长出绒毛状的灰白色纤维组织,后者甚至造成腔内器官黏连或腔室闭锁。

(五)动脉血栓
1.材料马前肠系膜动脉干和回盲结肠动脉,因戴拉风线虫幼虫寄生所致慢性动脉炎和动脉瘤和其他动物的动脉血栓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动脉的病变部增大,呈球形、纺锤形或圆筒形等。

病变部动脉壁明显增厚,其内膜上附着大小不等的血栓。

血栓呈黄白色、黄褐色至红褐色,表层的血栓可以剥脱。

3.镜检①病变早期,病损处动脉内膜缺损,附着小的白色血栓块。

红染丝网状纤维素形成珊瑚状梁架,其空隙中充满白细胞、血小板及其碎片。

血栓内可见虫体。

②在较后期,血栓内有肉芽组织长入,逐渐被机化。

(六)血栓机化
1.材料猪慢性猪丹毒心内膜炎时心瓣膜的赘生物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心瓣膜上有形状不规则、状似花椰菜的赘生物,质地较脆而硬,与瓣膜或心壁牢固相连,不易剥离。

在切面上,表层为黄白色的血栓,深层可见从瓣膜长入的灰白色致密纤维组织条索。

3.镜检①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表面是血栓,由纤维素梁架及崩解的白细胞组成。

②赘生物基部有肉芽组织自心瓣膜内长入血栓内。

(七)栓塞
1.材料牛或马溃疡性心内膜炎时的肾脏和家兔实验性肾脂肪栓塞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镜检肾栓塞多见于肾小球和皮质部间质的小血管内。

栓塞的肾小球大部分毛细血管网扩张,管腔中充满栓子。

心内膜炎继发的栓塞,栓子为内含蓝染细颗粒状菌块的血栓物质。

脂肪栓塞时,在苏木素-伊红染色中血管内的脂肪栓子被溶去而只留下空泡;在脂肪染色的切片中,可清晰看到染成特定颜色的圆形和椭圆形脂肪栓子堵塞着血管。

(八)肾贫血性梗死
1.材料慢性猪丹毒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牛,以及亚急性或慢性心内膜炎患病动物的肾脏梗死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梗死灶在皮质部呈锥体形,底端朝着肾表面,色灰白或黄白,界限清楚;大小不一,常见的为小指甲大;稍隆起、硬实,有红色的出血和炎症反应带环绕。

在肾纵切面上,黄白色的梗死灶大小不一,但都呈三角形。

3.镜检①梗死灶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界及细胞内微细结构已不清晰,胞核呈溶解、固缩或破裂状态;肾小管及间质的结构模糊不清,残留的结缔组织细胞肿大淡染。

②梗死灶的外周有充血、出血及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此即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后期的梗死灶其外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梗死灶内亦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成纤维细胞增生。

③梗死灶炎症反应带外面的肾组织一般仍正常,可供观察时对照。

4.鉴别淋巴白血病:猪淋巴白血病时在肾皮质部的转移瘤块,呈界限清楚的灰白色结节,大小不一,可达指头大,其周围常有出血带围绕,肿瘤内也有出血。

因此无论在肾切面上或表面部与梗死灶相似。

但肿瘤灶在切面上是近圆形而不呈三角形,分布位置无一定规律。

(九)脾出血性梗死
1.材料急性猪瘟病猪的脾脏梗死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脾脏体积正常或稍增大,其边缘或表面有暗红色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隆起的或略高于周围组织的梗死灶,分界清楚,质度硬实。

梗死灶多时,可互相融合。

切面上见梗死灶呈结节状或圆锥状。

锥体状的梗死灶底部位于表面,尖端指向脾脏中心。

梗死灶黑红色,但中央色稍淡,较干燥,无光泽,脾结构轮廓尚能辨别。

梗死灶周围有暗红色的出血性浸润带。

3.镜检①梗死区内小梁尚可分辨。

病变初期,脾小梁轮廓尚存,后期则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崩解,甚至所有组织呈均质红染的无结构物,其间混杂核碎片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②梗死灶的外围有严重的出血及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

偶而见橙黄色的针形血质聚集。

③梗死灶内及梗死区附近的白髓中央动脉及其分枝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均质红染增厚,致血管内腔狭小或闭塞。

④后期梗死灶内及其外周部血管外膜以及小梁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4.鉴别脾血肿:病变通常称黑红色硬块,但分布无特定部位,一般为球形,不呈锥体状,较大的血肿在切面上呈轮层状。

四、作业
1、观察充血、淤血、出血、梗死等器官或组织的大体标本,描述其眼观病变特征。

2、绘出肺淤血、肝淤血、肾梗死显微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