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1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课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分析
高血脂
高血脂症导致血脂代谢紊乱、 血流黏稠度升高、内皮细胞功 能受损,从而使血管壁的通透 性提高,形成内皮细胞缺损与 微小血栓。
高血压
当血液在血管内瞬间流速达到 峰值时,造成管腔壁张力急剧 升高,运动血液对管腔壁施加 的剪切应力与压力增大,导致 血管受损。
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局部血流障碍 的一个常见病因,可通过抑制 凝血因子及强化纤维蛋白降解 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课程将带领您深入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 疗以及预防等方面知识,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什么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定义
指局部血管系统血液运输功能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理代谢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疾病。
2 概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寒战
手脚发冷,出现寒战症状。
红斑
受损部位出现色素沉着或红斑、 潮红等症状。
麻木
手脚发麻、麻木、失去知觉等症 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方法和评估标 准
1
病史检查
询问患者疼痛部位、症状持续时间等信息。
2
体格检查
观察局部是否有红肿、温度异常增高等情况。
3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检查、CT等。
平时注意腿部保温,久站或久坐 者可间隔活动。
总结和展望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掌握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定义和概述、病因分析、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以及预防建议等 核心知识。 希望本课程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促进您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就是血液在由心脏、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中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它的任务: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体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并从各组织器官中运出CO2和代谢产物,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障碍: 当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或者血液性状发生改变时,血液运行发生异常,并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变化。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体现在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体现为充血和缺血;2.血液中出现异常物质,体现为血栓形成和栓塞;3.3.血管内成分逸出,体现为出血。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概念: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叫局部充血。
分类:①动脉性充血(充血)②静脉性充血(淤血)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液的现象。
(一)原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由于生理活动的需要,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增强时发生的充血。
如泌乳期乳腺动脉充血,使役时骨骼肌动脉充血,饲喂后胃粘膜动脉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在病因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含血量增多引起的动脉性充血。
兔耳动脉充血病理性充血的原因和类型1.刺激性充血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的刺激引起的充血。
在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而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相应增高,从而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
例:高温、红外线照射、涂擦松节油、摩擦等都可引起,临床上比较多见。
2.炎性充血在炎性化学介质的作用下引起的动脉性充血。
这些化学介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等,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紧张性降低,从而使血管扩张充血。
3.减压后充血当机体某些部位因血管受压迫而发生缺血,一旦缺血原因被解除,血液可突然大量流入缺血部位血管,引起充血。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 槟榔肝〔nutmeg liver〕答案: 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2.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血栓形成〔thrombosis〕答案: 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答案: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答案: 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6. 栓塞〔embolism〕答案: 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 梗死〔infarct〕答案:a动脉血流中断;b无有效侧支循环;c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肺动脉栓塞。
答案:错误4.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5.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6.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三、选择题〔一〕A型题〔最正确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1. 心衰细胞见于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D. 肝淤血时肝脏内E. 脾淤血时脾脏内答案: A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A. 增多B. 减少C. 不变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答案: B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 肺、肝及胃肠道B. 肺、脑及胃肠道C. 肝、脾及胃肠道D. 肾、肺及胃肠道E. 脾、肺及胃肠道答案: C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A.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B. 肺泡上皮细胞C. 异物巨细胞D. 单核细胞E. 心衰细胞答案: E5. 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A.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B. 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C.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D.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E.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答案: A6. 血肿被肉芽组织所代替,这种现象称为A. 纤维化B. 机化C. 肉芽肿形成D. 结缔组织透明变性答案: B7. 静脉石是指A. 静脉血栓B. 静脉血栓机化C. 静脉血栓钙盐沉积D. 静脉内钙盐沉积E. 静脉内胆盐沉积答案: C8. 机化的血栓中形成与原血管腔相互沟通的新生血管,使部分血流得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A. 血栓脱落B. 侧支循环形成C. 血栓机化D. 血栓硬化E. 再通答案: E9. 最常见的栓子是A. 血栓B. 脂肪C. 空气D. 羊水E. 寄生虫答案: A10. 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 心B. 肾C. 脑D. 肠答案: D11.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A. 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 坏死灶的大小C. 梗死灶内的含血量D. 坏死的类型E. 侧支循环的建立答案: A12. 槟榔肝可发展为A. 坏死后性肝硬化B. 门脉性肝硬化C. 色素性肝硬化D. 胆汁性肝硬化E. 淤血性肝硬化答案: E13. 槟榔肝的特点不包括A. 肝细胞脂肪变性B. 肝细胞萎缩C. 胆小管增生D. 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血E. 肉眼观察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答案: C14. 以下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A. 血管内膜炎B. 血流缓慢C. 血小板数目增多D. 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答案: D15. 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不包括A. 阻塞血管B. 阻塞血管破口,止血C. 栓塞D. 心瓣膜变形E. DIC,并引起广泛出血和休克答案: B16.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 梗死B. 溶解、吸收C. 钙化D. 机化E. 再通答案: A〔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可有一个至五个答案〕1. 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可有A. 肺毛细血管扩张B. 肺泡腔内水肿液C. 肺泡隔尘细胞D. 肺泡腔内心衰细胞E. 肺间质纤维化答案: ABDE2. 静脉系统来源的血栓栓子可引起A. 心肌梗死B. 脑梗死C. 肝梗死D. 肺动脉主干栓塞E. 肺出血性梗死答案: DE3. 以下哪些器官可发生出血性梗死?A. 肾B. 心C. 肺D. 小肠E. 脑答案: CD4. 透明血栓可出现于A. 微动脉B. 毛细血管C. 小动脉D. 微静脉E. 小静脉答案: ABD5. 混合血栓的构成成分有A. 白细胞B. 血小板C. 红细胞D. 纤维蛋白E. 巨噬细胞答案: ABCD6.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A. 血流缓慢B.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C. 凝血因子激活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D. 血液形成旋涡E.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答案: ABCD7. 血栓的结局有A. 阻塞血管B. 软化、溶解、吸收C. 栓塞D. 机化E. 钙化答案: BDE8. 栓塞的类型包括A. 空气栓塞B. 血栓栓塞C. 脂肪栓塞D. 寄生虫及虫卵栓塞答案: ABCD9.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A. 严重淤血B. 双重血液供给或血管吻合支丰富C. 组织疏松D. 动脉血液供给中断E. 高度水肿答案: ABCD答案: CD四、问答题1. 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课件
2、质地取决于坏死类型 心、肾、脾等 — 凝固性坏死 脑 — 液化性坏死(软化)
3、颜色取决于含血量 含血量少,色灰白 — 贫血性梗死 含血量多,色暗红 — 出血性梗死
2021/2/20
21
(二)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器官:心、肾、脾 病变: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灰白色) 周围充血、出血及炎症反应
2021/2/20
11
2、混合血栓: 部位:静脉 扩张的左心房内 或动脉瘤内 肉眼:圆柱状、粗糙、 呈红白相间条纹 镜下:血小板小梁呈珊 瑚状,小梁间为 纤维素网和血细 胞
2021/2/20
12
(3)红色血栓: 部位:静脉血栓尾部 肉眼:暗红色、湿润、陈旧变干燥 镜下:凝固的血液相似
(4)透明血栓(微血栓): 部位:微循环毛细 血管内 镜下:纤维素构成, 呈嗜酸性同 质性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课件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因动脉血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
血液量增多。
二、淤血 (一)概念:
因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 血液量增多。
2021/2/20
2
(二)原因: 1、静脉受压 如妊娠后期的下肢水肿 2、静脉腔阻塞 如静脉内血栓形成 3、心力衰竭 如左心衰竭—肺淤血 右心衰竭—体静脉淤血
(可逆)
(血栓头)
血栓体部
下游形成涡流和新血小
板血栓→血小板小梁。小梁 间充满血细胞和纤维蛋白网
血栓继续增大,血管阻塞, 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血栓尾部
2021/2/20
10
(二)血栓类型和形态 1、白色血栓 部位:心瓣膜、动脉 或静脉血栓头部 肉眼:灰白色小结节, 与血管壁粘连 镜下:血小板为主, 少量纤维蛋白, 呈无结构淡红色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件
静脉曲张
是指静脉在一定部位因瓣膜功能不全或血管壁韧带 松弛而向心瓣返流的现象,在长期的静脉淤血作用 下形成的。
糖尿病足
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和微循环病变,尤其是足部
冻伤
是由于低温引起局部组织破坏与缺血所致,严重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和检查
临床症状
等手术治疗。
3
物理疗法
如按摩、针灸、康复运动等物理治疗。
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措施
合理饮食
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科学锻炼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长时间 站立。
纠正不良习惯
如戒烟,限酒,避免服用致血 管收缩的药物。
结论和要点
要点 原因 疾病 诊断和检查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总结
血管、血流和心脏因素均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 碍。
如发麻、酸痛、水肿等。
医学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实验室检查
如血流变、D-二聚体等。
特殊检查
如光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和测量足部血流速度 等检查。
治疗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方法
1
药物治疗
如扩张血管
如血管重建术、真皮移植术、硬化治疗
脑中风、静脉曲张、糖尿病足和冻伤等都属于局 部血液循环障碍范畴。
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医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 多种方式检查诊断。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是治疗局部血液 循环障碍的主要方法。
合理饮食,科学锻炼和纠正不良习惯等是预防局 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有效措施。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 件
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它使氧和其他重要物质通过血液供应到身 体各个部位。
病理学局部循环障碍章节总结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出血出血: 血液(主要为红细胞)自心血管腔逸出的过程称为出血。
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出血按血液逸出机制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达到全血总量的20%~25%时,会发生失血性休克。
内出血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为体腔积血,如心包积血、胸腔积血等;组织内血肿,如硬脑膜下血肿、皮下血肿,。
外出血时血液经常自然管道排出体外,如鼻衄、咯血(肺出血)、呕血、便血、血尿、血崩(子宫)、淤点、瘀斑、紫癜。
第二节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都是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一、充血充血: 因动脉血量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又称为主动性充血。
充血的发生是主动的,发生快,消退也快。
(一)分类: 1.生理性充血: 妊娠时的子宫充血;进食后,胃肠道充血;运动时骨骼肌充血;情绪激动,头面颈部充血。
2.病理性充血: ①炎症性充血;②减压后充血;③侧支性充血。
(二)病理变化充血的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局部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三)后果充血是短暂的动脉血管反应,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
可给局部带来大量的氧和营养物质,促进物质代谢,增强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热透疗法的治疗作用即在于此。
但在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疾病基础上,如果因情绪激动引起脑动脉充血,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只记黑体字)二、淤血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淤血。
淤血是被动的,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通常为病理性的。
(一)原因1.静脉堵塞;2.静脉受压:门静脉回流变阻时,可引起脾淤血;3.静脉血液坠积;4.心力衰竭:右心衰时淤血的主要器官是肝、脾、肾。
(二)病理变化淤血局部的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血液淤积,温度降低。
由于淤血部位的血液灌流量减少,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局部呈青紫色,如发生在皮肤黏膜称为发绀。
第一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_PPT幻灯片
第二节、静脉性充血
• 静脉性充血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 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於积于小静脉和毛细
血管内,称淤血(congestion)
• 也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 • 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
• 淤血较动脉性充血常见,均为病理性。
(一)病因 1. 静脉受压迫:肿瘤、寄生虫、结石、
【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 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 散。如果病因持续作用,由充血可转变为 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
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 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 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的影响,如充血发生在脑 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斥升高而引起神经症 状;己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 破裂而引起出血。
猪脾脏淤血
(三)后果:持续淤血的后果 ①淤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或积液 ②淤血性出血(congestive hemorrhage):
漏出性出血 ③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④组织器官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
淤血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硬化、肺褐色硬化 ⑤侧支循环建立:代偿作用:超出代偿一系 列的代谢、机能和结构的改变。
而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充血属于病理 性充血。
2、病因:能引起动脉充血的原因很多, 包括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可导致充血。
【病理变化】充血时,
眼观: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色 泽鲜红,在活体充血部位的温度升高。 镜检:充血组织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管腔内充满血液。 如果充血发生于急性炎症过程,在充血组 织中还可见渗出的浆液、纤维素和中性粒 细胞,以及局部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等 病理变化(图1-1、附图1-1-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心、血管壁病变:AS、动脉瘤、室壁瘤破裂。
(二)、漏出性出血: 1、毛细血管损伤: 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引起出血。 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损伤血管基底膜。 感染、中毒、过敏: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通透性 增加。 维生素C缺乏:使血管基底膜粘合质形成不足,影响 毛细血管壁结构的完整,引起出血。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血小板破坏过多或血小板 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 过多。 3、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过多。
(二)、病变: 1、大体: (1)、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质 地变实。 (2)、器官颜色暗紫,皮肤紫蓝色,发绀。 (3)、血管扩张,散热增加,皮温降低。 2、镜下: (1)、小静脉扩张,管腔内大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 (2)、液体漏,红细胞漏出,出现淤血性水肿、 积液和出血。
(三)、淤血的结局 1、淤血引起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血管通透性 增加——淤血性积液或水肿 2、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漏出性出血。
出血灶颜色随红细胞崩解后释放的血红蛋白 降解的过程而改变,初为紫红色,2~3天后蓝 绿色,4~6天后橙黄色。
2、实质脏器的组织内(肾、脑)的少量出 血可形成小出血灶。 3、鼻腔出血流出体外者称为鼻衄。 4、呼吸道经口腔咯出到体外者,称为咯血。 5、上消化道出血经口吐出到体外者,称为 呕血;经粪便排出体外的血称为便血。 6、泌尿道出血经过尿道排出体外者称为血 尿。
生理条件下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及具可凝固性,
流体状态。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的状态 下,受到一定条件的作用(血小板被活化、凝 血因子被激活等),血小板发生粘附、凝集或 者血液发生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心、血管内 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性质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个别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充血静脉性充血一、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图1-1)。
(一)原因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这些原因往往也是炎症的病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炎性充血。
(二)发生机理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反射性作用:病因刺激小动脉扩张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充血体液因素的作用:炎灶中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作用→血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小动脉扩张(三)病理变化1、眼观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镜检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2)。
由于充血多见于炎症,故还可见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炎症病变。
图1-1 充血(示意图)图1-2 肺充血 HE ×33(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
如病因持续作用,充血时间过久,血管壁紧张性会下降,血流变缓,充血可能转变为淤血。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
充血组织机能、代谢和抗御能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充血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但充血如发生在脑部(如中暑),即使时间较短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有病变的血管充血可能导致破裂性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图1-1)。
(一)、原因静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而阻塞。
(二)、病理变化1、眼观(1)淤血局部组织肿胀(含血量增多、淤血性水肿);(2)淤血局部暗红或兰紫色(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3)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4)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
2、镜检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大量血液。
(三)对机体的影响急性淤血:病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
慢性淤血:淤血部位水肿,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此外,淤血→缺氧→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附]:Ⅰ、肝淤血1、原因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2、病变肝体积增大,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图1-3)。
镜下见中央静脉、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4)。
病程稍久,因淤血和肝细胞变性,肝切面呈红黄相间斑纹,似槟榔切面——槟榔肝(图1-5)。
Ⅱ、肺淤血1、原因常由左心功能不全、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
2、病变眼观:急性肺淤血时,肺呈紫红色,体积膨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光亮,切面流出大量带泡沫的血样液体。
镜检:肺小静脉、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因淤血性水肿,肺泡腔中可见伊红淡染浆液,此外,还可见红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图1-6)。
慢性肺淤血病例可见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或黄褐色含铁血黄素——心力衰竭细胞。
图1-3 肝淤血图1-4 肝淤血 HE ×132图1-5 肝淤血(槟榔肝)图1-6 肺淤血 HE ×132第二节缺血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为缺血(ischemia)。
一、原因(一)动脉痉挛1、缩血管神经兴奋(寒冷、疼痛等);2、侧枝性缺血(如瘤胃臌气时放气过快,腹腔血管充血→反射性引起脑血管痉挛)。
(二)动脉狭窄或阻塞动脉壁增厚(动脉炎症、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图1-7,1-8,1-9,1-10)血栓形成、栓塞→动脉阻塞(三)动脉受压(如肿瘤、异物等的压迫)二、病理变化缺血组织因失去血色而呈现固有色彩,局部温度降低,体积变小。
对缺氧敏感的组织、器官常发生萎缩、变性、坏死。
图1-7 家兔主动脉内膜粥样图1-8家兔心脏冠状血管内膜脂质硬化斑块苏丹Ⅲ染色斑块,示血管腔部分阻塞HE ×100图1-9 家兔心脏冠状血管内膜脂质图1-10 家兔心脏冠状血管内膜脂斑块,示血管腔大部分阻塞质斑块,示血管腔完全阻塞HE ×100 HE ×100三、对机体的影响(一)、缺血器官、组织代谢和机能降低,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二)、影响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1、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的程度;2、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的速度(侧枝循环能否迅速建立);3、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神经细胞最敏感,心、肝等细胞次之,皮肤、结缔组织有较强耐受力。
第三节出血血液逸出心脏、血管之外,称为出血(hemorrhage)。
一、原因和类型(一)原因血管壁损伤(二)类型1、破裂性出血心脏、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渗出性出血淤血、缺氧微动脉、感染、中毒毛细血管红细胞渗出炎症、过敏反应微静脉通血管之外VC缺乏透性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不足二、病理变化(一)、眼观1、组织内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可形成血肿;2、漏出性出血,表现为小出血点(图1-11,1-12,1-13)或小出血斑;3、体腔内出血形成积血;4、消化道出血可形成血便;5、泌尿道出血可形成血尿。
(二)、镜检组织间有红细胞散在或聚集(图1-14,1-15,1-16)。
图1-11 猪皮肤出血点图1-12 心肌出血图1-13 膀胱粘膜点状出血图1-14 脑点状出血HE ×132图1-15 渗出性出血图1-16 肾出血HE ×132三、结局(一)、小出血:可因破裂处血管痉挛、凝血块或血栓形成而自行止血。
(二)、流出(漏出)的红细胞或其崩解后游离出的血红蛋白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转化为含铁血黄素。
(三)、流入体腔或组织的血液可逐渐被吸收、机化或包裹。
四、对机体的影响(一)、短时间内大出血:失血量超过血液总量1/3~1/2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出血量更多→死亡。
(二)、重要部位的出血,后果严重:心包积血可致心力衰竭,脑内出血(脑溢血)可引起相应部位机能障碍或突然死亡。
(三)、较多出血或长期持续的小出血→贫血。
第四节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一)、心、血管内膜损伤(炎症、机械刺激)1、内膜损伤时暴露的胶原纤维可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Ⅻ,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纤维表面,并释放各种血小板因子,进而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集。
2、损伤的内膜释放组织凝血致活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当血流缓慢或不规则时,血小板容易由轴流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管内膜的接触,进而发生粘附。
同时,由于血流缓慢,激活的各种凝血因子可在局部达到足以凝血的浓度。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中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增多、粘性增高。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一)、白色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起始于血小板的粘集。
内皮损伤后,血小板不断在裸露的胶原纤维上粘集,形成血小板粘集堆。
与此同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凝块,此即最初的血栓。
眼观灰白色、坚实——白色血栓(图1-17,1-18,1-19)。
因它是血栓形成的起始,故又称血栓的头部。
多见于血流较急的心脏、动脉,也见于静脉血栓起始部。
(二)、混合血栓的形成白色血栓形成后,局部血流变慢并形成漩涡,于是又形成新的血小板粘集,并随血流运动形成珊瑚状血小板梁,小梁间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高,发生凝血过程,形成了网罗有红细胞的纤维蛋白网。
于是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
由于它们构成血栓的主体,故又称血栓的体部。
主要见于静脉。
(三)、红色血栓的形成当血栓不断增大、阻塞血管时,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形成红色血栓(血栓尾部)。
图1-17 心瓣膜白色血栓图1-18 心瓣膜白色血栓图1-19 白色血栓结构HE×132图1-20 血栓图1-21脑血栓 HE ×132三、血栓的结局(一)、溶解、软化、吸收在纤溶酶和蛋白酶作用下,纤维蛋白溶解、软化,较小的血栓可被吸收,较大的血栓在软化过程中可脱落,形成血栓性栓子。
(二)、机化和再通血栓形成后,肉芽组织由血管壁向血栓长入,最后血栓被新生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机化。
在机化过程中,由于血栓自溶或收缩,在血栓内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形成裂隙,并被内皮细胞覆盖,血流得到部分的恢复——再通。
(三)、钙化血栓形成后,往往有钙盐沉着,使血栓变为坚硬的质块。
四、血栓形成的意义和影响(一)、有利作用止血(二)、不利影响1、堵塞血管,阻断血流,导致缺血;2、在心瓣膜形成血栓——心瓣膜病;3、形成栓塞;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五节栓塞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而不能通过,导致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为栓塞(embolism)。
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子运行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
二、栓塞的种类和影响(一)血栓性栓塞由血栓脱落形成,其影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栓塞的部位及能否建立侧枝循环。
(二)脂肪性栓塞脂肪组织挫伤、骨折时,脂肪细胞破裂游离出脂肪滴通过裂开的静脉进入血流。
(三)空气性栓塞大静脉损伤时,空气可因负压进入血液,静脉注射不慎也可将空气注入血液。
进入血流的少量空气可被吸收,大量空气进入右心,随心脏博动可与血液混合形成许多气泡,直接影响右心血液进入肺动脉以及静脉血的回流,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并危及生命。
(四)其它类型的栓塞破碎组织的细胞集团、恶性肿瘤细胞集团、细菌集团、寄生虫或其虫卵,均可引起栓塞。
这些栓塞除栓塞的共同影响外,恶性肿瘤细胞栓子可致肿瘤的转移,细菌栓子可致炎症播散,等等。
第六节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所致器官或组织的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一、原因任何引起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导致梗死。
二、病理变化梗死灶的基病本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坏死。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动脉血管的分布。
肺、肾、脾的梗死灶多呈锥体状,锥体的顶部为动脉阻塞部位,底部位于器官表面(图1-22,1-23,1-24,1-25)。
心肌、肠道、脑的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图1-26)。
梗死灶的颜色取决于其含血量。
含血量少呈灰白色者——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图1-23,1-24,1-25),含血量多呈暗红色者——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图1-26,1-27,1-28)。
(一)贫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肾、心等结构致密、血管不甚丰富的器官。
动脉闭(阻)塞时,局部血管反射性痉挛,梗死区因血液被挤出呈缺血状态,颜色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