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一、基本的规则1.所有的分子都在运动,所以具有动能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与斥力,所以当分子要摆脱其他分子的约束,克服引力做功,所以需要比较大的动能。
3.分子热运动的能力中势能部分使分子趋于团聚,动能部分使它们趋于飞散。
大体来说平均动能胜过势能时,物体处于气态;势能胜于平均动能时,物体处于固态;当势能与平均动能势均力敌时,物质处于液态。
二、为什么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于分子不停的运动,也就会与周边的分子相撞。
在这随机碰撞的过程,有的分子得到比较大的能量,若这分子在液体内部,它也可以挣脱另的分子对它的约束。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逃不出液体。
因为它们和邻近的分子会碰撞,把能量传给邻近的分子,自身的能量会减少,自己又再次处于束缚态。
但若是液体表面的分子就可以挣脱周边分子对它的束缚,离开液体,成为气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因为能离开液体的分子的动能较大,所以当它离开后,液体的平均动能当然就减少了,所以液体的温度会下降。
而在液体表面的分子也会在随机飞行中,有可能飞回到水的表面。
这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看到液体好像没有发生蒸发。
其实每一时刻都有分子从液体表面飞出,也有分子飞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摆脱束缚的可能性就越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有越来越多的分子力图挣脱,如果偶然有几个挣脱其邻居的分子彼此很靠近,它们就有可能在液体内部为自己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生成一个气泡。
气泡内是饱和蒸气。
如果泡内蒸气的压强小于外部压强,外部压强会压缩气泡,使之重新消失在液体中。
当液体内部生成的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达到外部压强时,就开始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分子加入气泡,使气泡的体积猛然增大。
密度比水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在那里让内部积累起来的高能分子飞走。
也就说液体内部的分子能否挣脱束缚离开液面,就取决于饱和蒸气压是否达到外部压强。
水的饱和气压在100℃达到105Pa(我们周围的大气压约为此值)。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探究实验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探究实验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涉及到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以及凝固、熔化、汽化、凝华和升华等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来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从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进行实验研究。
根据热力学定律,当固体受到热量的作用时,内部的分子或原子振动加大,使得晶格结构破坏,从而使固体逐渐转变成液体。
为了进行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具有明显熔点的物质,例如冰。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冰块和一个带有温度调控功能的容器。
然后,我们将冰块放入容器中,并通过调控温度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升高。
在升温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容器内的温度,并在冰块完全熔化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温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我们可以得到熔化过程中热量的输入与温度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微观解释。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究从液态到气态的汽化过程。
根据亥姆霍兹自由能定律,当液体受到热量的作用时,内部的分子动能增加,使得分子间的引力不足以保持液态,从而逐渐转变成气体。
为了研究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易挥发的液体,例如酒精。
同样地,我们需要准备一定量的液体和一个能够调控温度的容器。
然后,我们将液体放入容器中,并通过调控温度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升高。
在升温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容器内的温度,并观察液体逐渐转变成气体的现象。
通过记录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液体和气体的体积变化,我们可以得到汽化过程中热量的输入与温度、体积的关系,并探究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微观解释。
除了这些基本的物态变化实验,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角度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通过改变外部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进行实验,以研究固液气之间相变的条件。
我们可以使用封闭容器和可调节压力的装置进行这个实验。
通过测量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特定物质的相图,并探究压力与物态变化之间的微观解释。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什么是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凝固点。
3.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4.自然界现象的形成:(1)云: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后,一部分液化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它们逐
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2)雨: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
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3)雪: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当小冰晶增大
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4)冰雹:小冰晶越聚越多,小水珠凝固成冰珠,从天而降。
(5)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飘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6)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7)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干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
一、物态的种类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比如冰块、石头等。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分子间的距离比固态大,相互作用力较弱。
像水、油等就是液态。
气态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很小,能够充满整个容器。
常见的有氧气、氮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1、熔化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受热时会熔化成水。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并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这个温度被称为熔点。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
2、凝固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与熔化相反。
水冷却到一定温度会凝固成冰。
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同样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这个温度就是凝固点。
对于同一种物质,其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它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
4、液化液化是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
比如,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就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升华升华是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常见的例子有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6、凝华凝华则是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霜的形成、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都是凝华现象。
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
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物态变化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现象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换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态变化现象,因此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和应用等方面对物态变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基本概念物态是指物质所处的状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是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范围有限,分子只能作微小的振动运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是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分子运动范围较大,具有一定的形状但无一定的体积。
气态是物质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无相互作用力,分子运动范围很大,无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能扩散填充整个容器。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换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固液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液气相变是指液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固气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而发生的,是一种内部结构的改变。
而物态变化过程中,虽然物质的物态发生了改变,但物质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二、分类1. 固液相变固液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熔化和凝固两种过程。
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受热增加分子内能,使分子的振动增强,分子间距离增大,固体结构逐渐瓦解,最终转变成液态;凝固是指液态物质受冷使分子内能减小,分子的振动减弱,分子间距离减小,液体结构逐渐变得有序,最终转变成固态。
2. 液气相变液气相变是指液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汽化和液化两种过程。
汽化是指液态物质受热增加分子内能,从液体中脱离出来,蒸发成气体;液化是指气态物质受冷使分子内能减小,从气体中凝聚下来,凝结成液体。
3. 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升华和凝华两种过程。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受热增加分子内能,从固体中直接脱离出来,转变成气态;凝华是指气态物质受冷使分子内能减小,直接从气体中凝聚下来,转变成固态。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考点,那么相关的知识点⼜有什么呢?下⾯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是⼩编为⼤家带来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种状态变为另⼀种状态的过程 ⾸先利⽤分⼦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量的分⼦组成的 2)分⼦永不停息地做着⽆规则的运动 3)分⼦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引⼒和斥⼒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成冰”②“铜⽔”浇⼊模⼦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冬天的菜窖⾥,通常要放⼏桶⽔。
(利⽤⽔凝固时放热,防⽌菜冻坏) ②炼钢⼚,“钢⽔”冷却变成钢,车间⼈员很易中暑。
(钢⽔凝固放出⼤量的热) 5、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时间不⼀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洒⽔车在路上洒盐⽔。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温采⽤酒精温度计⽽不⽤⽔银温度计。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过程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物态的定义和特征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1.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短,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呈有序排列。
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2.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但体积可变。
3.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极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气态物质具有无固定形状和无固定体积的特点。
根据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变过程被称为相变。
二、相变过程相变是物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等过程。
1.熔化: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熔点时,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化是吸热过程。
2.凝固:液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固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3.升华: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直接转变为气态,不经过液态。
升华是吸热过程。
4.凝华: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直接转变为固态,不经过液态。
凝华是放热过程。
5.汽化:液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沸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汽化是吸热过程。
6.凝结: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结点时,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凝结是放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是制冰、制糖、制药等行业的基础。
例如,将冰块放入水中,由于水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会熔化成液态水。
2.液体的汽化和凝结过程是蒸馏、煮沸、蒸煮等过程的基础。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简单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简单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物态改变,主要包括溶解、升华、凝固、融化和汽化五种物态变化。
1. 溶解: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要大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得溶质被离子化或分子化并分散在溶剂中。
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性是不同的,通常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表征。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量溶剂最多能溶解溶质的量,通常用溶质在100克水中的溶解量来表示。
2. 升华:升华是指固体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而不经过液态。
在升华过程中,固体内部的各种形态的微小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由于吸收了充分的热能而逐渐膨胀,从而逐渐分开,最终形成了气态。
升华一般发生在晶体的表面或者内部,是由于晶体内部的各种粒子受到了热能的刺激而脱离了晶体表面。
3. 凝固: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液体的温度降低到其冷凝点以下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趋于占据上风,使得液体分子之间间距减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从而形成了固态。
凝固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凝固点来确定物质的凝固温度。
4. 融化:融化是指固态物质在加热下变为液态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当固态物质的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其内部粒子运动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固态逐渐转化为液态。
融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熔点来确定物质的融化温度。
5. 汽化:汽化是指液态物质在加热下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液态物质的表面,部分分子吸收了足够的热能,逐渐逃脱了液态的束缚,形成了气体,从而使得液态逐渐转化为气态。
汽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汽化点来确定物质的汽化温度。
总的来说,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物态改变,包括了溶解、升华、凝固、融化和汽化五种物态变化。
这些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意义。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画图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画图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二、固液相变1. 熔化:固体升温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排列结构开始变松弛,分子间的引力逐渐克服,导致固体变为液体。
熔化涉及的过程有熔化热和熔点,熔化点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熔化热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在其熔化点时从固态变为液态所吸收的热量。
熔化是吸热过程,能量吸收使固体内能增加,分子运动加快,据此进行的表格示例如下图所示:2. 凝固: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排列结构开始逐渐密排,分子间的引力逐渐压倒分子的热运动,导致液体变为固体。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也涉及着凝固点和凝固热的概念。
凝固是放热过程,能量放出导致液态内能减少,分子运动减慢。
如下图所示:三、液气相变1.汽化:液体升温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热运动增大,使液体表面上的分子具有较大的动能,能够克服液态表面张力形成气泡,液体表面的一部分液体分子脱离液相变为气体。
汽化包括汽化热和饱和蒸气压两个重要概念。
汽化是吸热过程,能量吸收使液体内能增加,分子逃逸速度增大,据此进行的表格示例如下图所示:2.凝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小,使气体的分子逐渐被液态引力束缚在一起形成液体,凝结是汽化的逆过程,也涉及着凝结的点和凝结热。
凝结是放热过程,能量放出导致气体内能减少,分子运动减慢。
如下图所示:四、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冷冻食品过程中,凝固作为重要的物态变化过程;在汽车发动机中,燃料的汽化和燃烧是物态变化的典型应用;在家庭生产中,水的煮沸和冷却过程也是物态变化的实例。
总之,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化学、物理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初二物理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
初二物理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微观解释
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D ) A 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 B 锰钢用作钢轨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金刚石用来切割大理石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来改良 酸性土壤
2、下列关于性质的描述:①标准状况 下水的沸点是100℃;②胆矾是蓝色的 块状固体;③酒精能燃烧;④水的密度 比汽油大;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⑥铜可以导电。
物质的变化 和性质
一、物质变化分为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两者根本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如:酒精挥发、石油分馏小麦磨成面粉 化学变化如:粮食酿酒、煤干馏、铁生锈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
铁铸成铁锅和铁生锈的根本区别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变化时分子是否发生改变
质
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性
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
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 导电性、延展性等。
1.市场销售一种不粘锅炊具,内壁涂有一 层叫聚四氟乙烯的物质。请推测做涂层的
聚四氟乙烯的物理性质(至少两点) .难_溶__于_水_,__耐_高_温__,_导_热_性__能_好,和化学性质(至 少一点)__化_学_性__质_稳_定__,_无_毒_____________
A冰雪消融 B.钢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灯丝发光
1.解释25L的石油气能被加压后装入0.024L的钢 瓶中
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大,增大压强分子间间隔易变 小
物质三态的微观区别
向匀速运动
既没有一定的形状
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如图三幅图中,能形象描述气态物质分子运动的特点的是( C )
固体
液体
气体
分子只在小范围内的震动 甲
分子活动范围较大 乙
A.甲
B.乙
C.丙
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丙
D.甲和乙
一般情况下:分子间隙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分子热运动范围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分子作用力
物质三态的微观区别
固态
液态
气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形状和体积都是固定的 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 具有流动性,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那为什么 物质在三种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宏观表现呢?
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距离不同
分子间的距离(大多数物质)
固体 < 液体 < 气体
特例
>
ρ冰=0.9g/cm3
ρ水=1.0g/cm3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 附近做无规则振动
没有流动性 有一定的形状 和体积
比固体大 比气体小
比气体大 比固体小
具有流动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振动 没有一定的形状 也可以到另一个位置振动 具有一定的体积
很大
十分微弱 可以忽略
如果不碰撞分子朝各个方 具有流动性
固体 > 液体 > 气体
破损、断裂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各种焊接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尝试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金属断裂可以通过高温氧焊焊接
(2)塑料、瓷器的破裂可以用万能胶(或502)黏结 (1)金属断裂可以通过高温氧焊焊接
c3wlp蒸发和沸腾的微观解释1
蒸发是一蒸发 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 面的分子由于分子运 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
1
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沸腾现象的微观本质
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 一种汽化方式,从分子 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 腾时,一方面,处于液 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 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 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 液体。所以,沸腾是比 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 象。
2
请你说说: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1、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面成为气体分子, 需要从外界吸收“能”。
3、沸腾发生时内部也有气泡产生,吸收“能 量”更多,气泡到液面上破裂,所以说沸腾是 剧烈的汽化现象。
3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指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状态的变化。
物态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下面将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个方面展开,分别介绍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
一、固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基本的状态,其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间距较小,力量较大。
固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固定、体积不变,而且固体有一定的硬度。
在固态变化中,最常见的是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1.熔化:当固体受热时,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固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开始逐渐脱离原来的位置,并形成液体。
熔化是固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冰加热,当温度达到0℃时,冰开始熔化成水。
2.凝固:与熔化相反,凝固是指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冷时,温度逐渐降低,液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接近并重新排列成固体。
凝固也是固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冷却至0℃以下,水开始凝固成冰。
二、液态变化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力量较小。
液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不固定、体积不变。
在液态变化中,最常见的是物质的汽化和液化。
1.汽化:当液体受热时,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开始逐渐脱离原来的位置,并形成气体。
汽化是液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加热,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汽化成水蒸气。
2.液化:与汽化相反,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时,温度逐渐降低,气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接近并重新排列成液体。
液化也是液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蒸气冷却至100℃以下,水蒸气开始液化成水。
三、气态变化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力量较小。
气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不固定、体积可变。
在气态变化中,最常见的是物质的凝华和气化。
1.凝华:当气体受冷时,温度逐渐降低,气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接近并重新排列成固体。
凝华是气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蒸气冷却至100℃以下,水蒸气开始凝华成水。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
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晚年发生收缩而造成的。所以。中子星是小得可怜的。没有生机的星球。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
每个分度值表示1℃】⑴固体的分类:①晶体:a.定义:有规则结构的固体;b.实例:雪花。钻石。食盐。糖。海波。许多矿石和所有金属;②非晶体:a.定义:无规则结构的固体;b.实例:玻璃。松香。蜂蜡。沥青。塑料。橡胶等。【注意:晶体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体。可见。晶体和非晶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⑵固体的熔化特点: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
以及至今人们了解非常有限的黑洞都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此时此刻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叫做“中子态”。这种形态大部分存于一种叫“中子星”的星体中。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世界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漫步在大自然中,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欣赏着花开花落;当我们在厨房中烹饪美食,看着食材在锅中发生奇妙的转变;当我们点燃篝火,目睹木材燃烧成为灰烬。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其实都是物质在发生变化。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本身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只是形态、状态或者位置等发生了变化。
比如水的蒸发,从液态变成气态,但依然是水分子。
又比如将铁块锻造成铁片,只是形状改变,其成分还是铁。
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在空气中生锈,铁锈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铁,而是形成了新的化合物。
让我们深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去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则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排列方式等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它们本身并不会发生变化。
以水的蒸发为例,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在受热的情况下,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距离增大,逐渐挣脱彼此的束缚,变成气态水分子进入空气中。
但无论是液态水还是气态水,其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
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氢分子(H₂)和氧分子(O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碰撞,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水分子(H₂O)。
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只是它们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根本改变。
物质的微观世界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决定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的类型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例如氯化钠(NaCl)就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
初二物理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
初二物理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物质一种最基
本的变化。
它包括气体状态变化、液体状态变化和固体状态变化三部
分知识。
首先,气体状态变化过程中,指的是气体本身变化的过程,如气
体的压力、密度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气体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
液体状态变化过程中,当物质改变体积、温度或其它外在因素,液体
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最后,固体状态变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物体的
压缩变形等情况,因此物体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涉及物质本身的性质,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质之间的相
互转换关系,从而探究能量的变化情况。
物态变化的实验也帮助我们
得知物态变化的机理,熟练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我们
大量节省精力。
相对宏观而言,微观上也发生多种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时,原子
和分子之间和结构发生变化,微观模型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物质的
性质。
比如,固体的内部结构会在物态变化时发生转变,这也是物态
变化过程中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
总之,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学中重要的现象和知识,它解释了物
质本身性质的变化和能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发生
的各种变化情况,是微观模型变化过程中最值得深究的一部分。
通过
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学,从而实践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一、基本的规则
1.所有的分子都在运动,所以具有动能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与斥力,所以当分子要摆脱其他分子的约束,克服引力做功,所以需要比较大的动能。
3.分子热运动的能力中势能部分使分子趋于团聚,动能部分使它们趋于飞散。
大体来说平均动能胜过势能时,物体处于气态;势能胜于平均动能时,物体处于固态;当势能与平均动能势均力敌时,物质处于液态。
二、为什么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由于分子不停的运动,也就会与周边的分子相撞。
在这随机碰撞的过程,有的分子得到比较大的能量,若这分子在液体内部,它也可以挣脱另的分子对它的约束。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逃不出液体。
因为它们和邻近的分子会碰撞,把能量传给邻近的分子,自身的能量会减少,自己又再次处于束缚态。
但若是液体表面的分子就可以挣脱周边分子对它的束缚,离开液体,成为气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因为能离开液体的分子的动能较大,所以当它离开后,液体的平均动能当然就减少了,所以液体的温度会下降。
而在液体表面的分子也会在随机飞行中,有可能飞回到水的表面。
这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看到液体好像没有发生蒸发。
其实每一时刻都有分子从液体表面飞出,也有分子飞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摆脱束缚的可能性就越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有越来越多的分子力图挣脱,如果偶然有几个挣脱其邻居的分子彼此很靠近,它们就有可能在液体内部为自己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生成一个气泡。
气泡内是饱和蒸气。
如果泡内蒸气的压强小于外部压强,外部压强会压缩气泡,使之重新消失在液体中。
当液体内部生成的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达到外部压强时,就开始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分子加入气泡,使气泡的体积猛然增大。
密度比水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在那里让内部积累起来的高能分子飞走。
也就说液体内部的分子能否挣脱束缚离开液面,就取决于饱和蒸气压
是否达到外部压强。
水的饱和气压在100℃达到105Pa(我们周围的大气压约为此值)。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沸点的原因。
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水可以在低于100℃情况下沸腾。
因为我们是通过减少大气压强,使其降到一个更低的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即可。
上述内容是根据《“外星人”学物理》、《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整理得到。
三、关于升华
其实无论是哪种物态变化都会与三相点有关。
下面的文章是转摘网上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说法与教材基本一致。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强之下,任何物质都可以有三种聚集态出现,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且当三种聚集态共同存在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和压强值,称之为三相点。
固态碘、二氧化碳和萘等能够升华,为什么有熔点?在怎样的实验条件下,才能使其熔化?利用它们的相图可以解答这两个问题。
1二氧化碳的相图
图1 CO2的相图
固体二氧化碳能升华,叫做干冰。
为什么它有熔点?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干冰熔化?利用二氧化碳的单组分体系相图(见图1)可解答这两个问题。
在图1中OC曲线表示液体CO2与其蒸气的平衡,也就是液体CO2的蒸气
压曲线。
增加压力可使气体CO2凝聚为液体,故OC线上方的面应为液相区,曲线OC下方的面应为气相区。
OB曲线是固体CO2的蒸气压曲线。
同理,OB曲线上方的面是固相区,曲线下方的面是气相区。
OA曲线是固体CO2的熔点曲线。
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压力增大熔点升高,因此要使CO2的熔点升高,必须加大压力。
三个面BOA,AOC和BOC是3个不同的相区。
BOC是气相面,AOB是固相面,AOC是液相面。
每个面是一个双变体系。
温度和压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变化,而无新相出现。
OA,OB和OC曲线是单变体系,温度和压力不能任意变化。
由图1还可看出,CO2三相点的压力大于大气的压力,所以在常压力下于1 95K,固体CO2升华,不能熔化变成液体。
2碘的相图
图2是碘的相图。
图2中点、线和面所表示的状态与二氧化碳相图完全相同。
从图2可知,碘的三相点的压力是11.96kPa,温度是387.31K。
碘的正常熔点386.65K[3]。
三相点的压力小于大气的压力(101325Pa),要使固体碘升华,从BOA面进入B OC面,必须使碘的平衡蒸气压小于11.96kPa,温度低于387.31K。
快速加热
足量的碘,使温度达到387.31K,且碘的蒸气压达到11.96kPa,固体碘就能熔化,出现液体碘。
固、液和气三相达到平衡状态。
如果外压大于11.96kPa,温度高于387.31K,固体碘由BOA面进入AOC面,碘就能熔化,便会出现液体碘。
当大气的压力为101325Pa,在大气中加热足量的碘,温度迅速提高到386. 65K时,会看到碘的熔化现象。
综上所述可知,当某物质三相点的压力大于大气的压力(101325Pa),必须在加压下,升高温度,使其达到三相点,该物质才能溶化,固、液和气三相处于平衡状态。
当固体蒸气的压力小于三相点的压力,升高温度,固体物质就能升华直接变成气体。
当物质三相点的压力小于大气的压力时,迅速强热,使固体的蒸气压达到三相点的压力,温度达到三相点的温度,该物质就熔化,固、液和气三相处于平衡状态。
当固体蒸气的压力小于三相点的压力,升高温度,固体物质升华,直接变成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