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不深刻,难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实验小学的严建慧,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学背景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同时,本课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二部分: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采用这些教法及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学法上,我力求体现在“动手操作中学——在动手操作中悟”的思想,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做学习的小主人,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的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会测量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提高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解读:一、单元教材解读: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它是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计算其它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难点是体积及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

二、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素材的选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借助现实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现实的问题入手——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使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练习的设计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练习设计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三峡每个泄洪孔每秒泄洪的体积、蓄水池蓄水的体积、长城砖的体积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应用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本节课中,不仅要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的观察和认识,还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实物,从而为理解抽象直观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说下面物体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直观认识长方体的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揭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知道名称吗?(提出这是长方体的面,板书)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画出直观图你还摸到什么,看书第1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顶点)什么是长方体的棱?顶点呢?(指名汇报)【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后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描述,先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而且有些名称直接揭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解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解读

)cm3。
棱长:72÷12=6(cm)
表面积:6×6×6=216(cm2)
体积:6×6×6=216(cm3)
2、把一个长9cm、宽5cm、高4cm的长方体
框架改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
框架的棱长是(
)厘米。
棱长总和不变 长方体棱长总和:(9+5+4)×4=72(cm)
正方体棱长:72÷12=6(cm)
二 教材分析:纵横交错,读“活”教材
目录
1 单元结构分析(纵)
2 课时内容分析(横) 3
单元结构分析(纵)
单元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 维空间学习的起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 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者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 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经典易错题——棱长
3、用丝带捆扎一个长方体礼盒(如下图). 打结处的丝带长40厘米.捆扎这个礼盒至 少需要多长的丝带?
两长 两宽 四高 再加打结。 25×2+20×2+10×4+40=170(cm)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隔河相对
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不是单一的 ,要根据具体展开方法来看。
故事 实验 比较
需要:统一体积单位
建立表象
43
2
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计算长方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3 × 2
24
24
推理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规范读写。
p37
注意公式的逆运用
1.方法的灵活性。 2.为圆柱体积计算做铺垫。
p3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横截面积×长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分析、推理等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索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土豆、刀具【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土豆,从数学的角度讲它是什么形状呢?生:不规则图形。

师:我们想要把它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得怎么办呢?比如像长方体那样。

生:切一刀。

师:你们想从哪切?生:……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板书:面)②师:再怎么切呢?(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感觉尖尖的。

师:数学上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棱)③还能怎么切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又出现了什么?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完美的切下去就一定能切出一个这样的长方体呢?我们试试……切出一个长方体。

(老师的刀工确实不大行,但是确实是个长方体,为了便于观察,老师准备了这个。

)(拿出长方体的模具)现在咱们来初步的感受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1)看看你长方体的的面,你想从那几个方面研究呢?生:面有几个?师:也就是面的数量。

生:都是什么形状。

师:形状。

生:对应的面。

师:你的意识是不是它的位置关系?那现在咱们就来一块看看长方体面的特征吧。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_六年级上册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课时 1教材解读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比照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学习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觉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的力量,观看力量和抽象、概括力量。

3、细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表达数学布满着探究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确实定性。

教学重、难点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教、学具预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预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外形的?2、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4、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外形的?5、正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6、正方体有几个顶点?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那几条?8、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教学流程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一、独立自学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18-20页 1、长方体和正方体由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2、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二、互动沟通学生分小组进展争论沟通 1、让学生拿出预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来观看它们的特征。

让学生分组争论:①用手摸一摸它们有几个面(留意培育学生有挨次地观看)②每个面是什么外形?(留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2、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①数:它们分别有多少条棱?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学生观看。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2.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3.说教学重、难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二、说教法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实物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三、说学法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内容安排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例1、例2例3例1、例2例6(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8~22页)a、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

b、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c、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d、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e、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f、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本小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正确找出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几种不同情况下摆放的长、宽、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例如:用附页的图样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小棒、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一搭等等。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练习五中的第6题,学生要明确需要的彩灯线实际上是哪些棱长之和。

再例如练习五的第9题,要教给学生做这类题的方法对例题的理解主题图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看完主题图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然后从实物图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直观图,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面、线段、顶点。

(完整word版)《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完整word版)《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教材中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内容很多.下表是全单元的内容与编排。

认识形体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结构与特征.(例 1、例2)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例3)表面积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例4)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例5)体积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例6、例7)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例8)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例9、例10)体积单位的进率及简单换算(例11)“整理与练习"实践活动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

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表面积安排在体积之前教学,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表面积的条件比体积充分。

而且通过表面积的教学,更深一层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教学体积是有益的。

在体积这部分知识里,先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常用单位,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建立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概念,才能探索体积计算公式。

把体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体积公式之后教学,就能通过计算获得进率。

这样,体积单位的进率就是意义建构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能够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形状,学生需要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并能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本小节介绍了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进行换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小节介绍了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需要探索并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同。

第二个价值是通过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建议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12条棱分成三组?为什么这三组棱分别叫长、宽、高?通过思考和操作,学生会逐渐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练五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面积、体积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正方体与长方体讲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正方体与长方体讲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正方体与长方体讲解五年级下册数学正方体与长方体讲解一、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邻的面彼此垂直。

正方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所有的边长相等:正方体的六条边长都相等,记作a。

这是正方体与其他多面体的明显区别之一。

2. 所有的内角都是直角: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内角都是90度,形成六个直角。

3. 所有的面积相等:正方体的六个面积都相等,记作A。

正方体的面积公式为A = 6 × a × a。

4. 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 = a × a × a。

二、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它的六个面都是矩形,且相邻的面彼此垂直。

长方体与正方体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边长可以不相等。

长方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三组相等的边长:长方体有三对相等的边长,分别记作a、b、c。

其中,a和b是相邻的矩形的边长,c是与a、b垂直的矩形的边长。

2. 所有的内角都是直角: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矩形,它们的内角都是90度,形成六个直角。

3. 所有的面积不一定相等:长方体的六个面积不一定相等,根据具体的边长可以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

4. 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 = a × b × c。

三、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应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其中两个常见的例子。

1. 体积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非常实用的,例如,在家装过程中,需要计算某个房间的体积,可以采用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 包装设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殊形状使其在包装设计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很多商品的包装盒、礼品盒等都采用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形状设计,这不仅美观大方,也方便运输和储存。

四、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重要性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不仅是为了认识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出相应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空间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归纳与类比、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形体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有关平面图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和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围成,是最常见、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因此,教材选择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点,符合数学知识本身发展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和了解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体积(容积)的含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知道相邻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探索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探索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灵活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材精讲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年级数学教材精讲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年级数学教材精讲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几何图形,它们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精讲,我们将深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让我们开始吧!一、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它由六个矩形面围成,其中相邻的矩形面是等大且平行的。

长方体具有以下性质:1. 六个面都是矩形,且相对的面是等大的。

2. 相邻的面是等大且平行的。

3. 具有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

4. 所有的棱都相互垂直,且相对的棱是等长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比如书包、电视机、冰箱等。

通过认识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这些物体。

二、正方体的定义及性质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矩形面都是正方形,且相邻的面是等大且平行的。

正方体具有以下性质:1.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对的面是等大的。

2. 相邻的面是等大且平行的。

3. 具有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

4. 所有的棱都相互垂直,且相对的棱是等长的。

正方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游戏设计等领域中经常出现。

例如,骰子就是一种常见的正方体,我们可以通过正方体的性质来分析和计算骰子的特点。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1. 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各个矩形面的面积并相加得到。

具体公式为:表面积 = 2(长×宽 + 长×高 + 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的面积并相加得到。

具体公式为:表面积 = 6(边长×边长)。

2. 体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底面积乘以高得到。

具体公式为:体积= 底面积 ×高。

正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边长的立方得到。

具体公式为:体积 = 边长 ×边长 ×边长。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准确地求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计算方法有助于我们对物体的尺寸和容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深入浅出: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解析

深入浅出: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解析

深入浅出: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解析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解析数学是一门需要依赖思维和逻辑的学科,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已经进入到初步接触立体几何知识的阶段。

其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比较基础的几何体,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则是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的良好方式。

下面,我们就从教学目标、步骤、方法等方面,对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案进行解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

(2)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1)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2)理解“计算”与“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3)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情绪。

(2)增强学生对数学实际运用的认识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看一些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建筑物、包装盒和物品等。

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物体的名字,能否说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在学生做出回答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初步的了解。

2、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导入环节后,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详细的讲解。

长方体是指三个面都是长方形而其他三个面可能不同的几何体。

具体来说,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为两个成对的相同且平行的长方形,并且这两个长方形相互平行。

正方体是指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几何体。

正方体在所有面的尺寸上都相同,确切地说是所有面的边长都相等。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几何体模型的展示或让学生自己制作几何体,让学生分别识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其中,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进行技巧性重复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记忆。

4、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通过图示和示例,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解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

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面积,以及平行和垂直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等有关知识。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第一部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主要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首先,通关过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介绍各部分名称。

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观察,并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

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对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如“长方体棱的长短变化时,面的大小也随之改变”,通过课件演示,观察长方体的一组棱(长、宽、高)变化时,相应的面的变化情况。

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

例3
教学正方体的特征,编排同长方体的认识。

通过讨论交流长、正方体的异同点,巩固特征的认识。

并体会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为后面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直接推导应用到正方体中作好铺垫。

做一做第(2)题,为体积的学习积累相应经验,体会所搭成的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宽、高有关。

第(3)题加深对长方形、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认识。

如果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可引导学生分以下几个层次思考:①如果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形状大小必须完全相同,并且长或者宽一定与正方形边长相等。

)②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其余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搭成的一定是一个正方体。

因为其余两个面的四条边相等,从而得出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第2部分是表面积的教学。

首先,结合展开图教学表面积的概念。

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以及每个面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计算作准备。

教学中,可以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通过操作、想象、讨论,发现一共有11种,在此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例1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这里没有给出表面积的一般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思路,选取适合的方法计算,通过练习逐步形成一般方法;另一方面,生活中经常有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确定计算方法。

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沟通不同方法的联系。

如例1的两种思路:2ab+2ac+2bc,(ab+bc+ac)*2;不仅可以从乘法分配律的角度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几何图进一步解释。

如图,把表面积的6个面分成2组,体会第二种方法是图形特征的具体应用。

例2让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体积的概念的编排分三个步骤:故事、试验、比较。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
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所占空间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引出体积单位的学习,体会必要性。

体积单位的教学分三个层次:一是必要性;二是体积单位的定义;三是实际大小观念的建立由前面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进行类推,体会必要性。

接下来给出定义,并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观念。

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于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通过数体积单位的个数来求体积。

教材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等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一方面,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多少。

另一方面自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内在联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宽、高建立联系,“每行的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

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

给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借助关系直接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例1是公式的应用。

结合直观图和计算公式,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乘高的方法。

注意这里底面积不一定是下底面。

例2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推导进率。

通过对比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例3教学换算,例4教学换算的实际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换算的必要,可以将例4的情境修改为:一箱牛奶的包装箱上标注尺寸是“3.2dm×2.4dm×1.2dm”,里面装着小包牛奶,长、宽、高分别是6cm、4cm、12cm。

这个箱子可以装多少盒牛奶?这样,更能凸显转换的必要。

接下来介绍容积和容积单位。

结合眼药水、果蔬汁、绿茶等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

例5
是容积的计算,计算方法与体积一样。

例6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掌握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材通过此例,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事实上,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基本策略就是转化,也就是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等积变形),将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或相同体积的可测物体(如水、沙子等)。

教材以求出橡皮泥、梨这两种物体的体积为例,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这里呈现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两个基本策略:一是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二是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总体积”,则“总体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教材编排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新编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