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竹石》语文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了解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正直无私的品质;(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深入理解;2.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竹石》全文、作者郑燮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等;2. 准备古诗《竹石》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古诗《竹石》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提问:“竹石”在诗中有什么特殊意义?2. 新课教授:(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竹石》,注意停顿和语气;(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解释其象征意义;(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3. 深入探讨:(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如坚韧、正直等,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4. 实践环节:(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教师巡回指导;(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和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2)强调古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古诗《竹石》的学习心得;(2)完成课后练习,包括默写古诗《竹石》和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的小作文。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四单元 16 古诗三首 竹石》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竹石》【教材分析】《竹石》出自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是清代大诗人郑燮的著名诗作。
本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托物言志,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学情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和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背景资料来了解古诗大意,也能够大致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性描述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帮助学生认识“燮”。
【教学流程】一、诗歌引入教师: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老师先向大家介绍几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PPT 出示诗句,学生猜。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味穷。
”大家知道梅兰菊和谁并称为四君子吗?没错,就是竹,清雅淡泊,谦谦君子的竹。
二、介绍作者教师:在清代有个人喜欢竹子是出了名的,“胸有成竹”说的就是他的故事,谁知道他的名字?学生回答。
(出示“燮”字读音,PPT介绍作者背景。
)教师提问:关于郑燮你还有什么知道的,可以给大家分享吗?三、初赏《竹石图》教师:(PPT展示竹石图)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郑燮六十二岁时的作品,谁来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点名学生说感受。
)看!他的画中还有诗呢,他为自己的画作而写的诗歌叫做题画诗。
四、初读古诗1、大家自己轻声读一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板书竹石)2、“劲”的读音强调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齐读。
五、理解诗题。
教师提问:郑燮写的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学生又说写竹,有说写石。
)教师小结: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生长出来。
齐读课题。
六、再读诗歌1、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配合读,注意诗歌的节奏。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语文课堂教案设计《竹石》
语文课堂教案设计《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画家文征明和意蕴;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征明并欣赏他的画作;2. 理解《竹石》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意蕴;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2. 引导学生发现画作中的深层次意义;3.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演示法3. 讨论法4. 体验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画作背后的意蕴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这幅画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导师可以通过介绍文征明的背景和他所作的画作来引导学生。
2.分析画作本身在介绍文征明和他的一些作品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看完《竹石》这幅画作之后,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画作的颜色、形状、构图等元素。
3.理解画作背后的意蕴通过勾起学生对画作的兴趣,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进一步了解之前,对《竹石》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理解,再加以解释和引导,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幅画。
4.启发思考与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尝试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散文,思考和探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学作品中,达到自己对《竹石》这幅画作的深层次理解。
五、课堂反思本节课的学习途中,教师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形式,帮助学生探究《竹石》这幅画作的内涵,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尝试对这幅画作进行创意写作,既考察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课堂效果良好。
六年级竹石教案
六年级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竹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竹子的形象特点,以及诗人借竹子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形态,提问:竹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讲述一些与竹子有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郑燮(郑板桥)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情景。
5、诗歌赏析(1)提问:诗中的竹子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怎样的表现?(2)引导学生思考:竹子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作者有什么关系?(3)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赞美竹子,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情感体会(1)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与竹子的精神进行对比。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2)鼓励学生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竹石》。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竹石》;(2)理解课文《竹石》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竹石》的主题思想;(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3)学会通过课文《竹石》来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竹石》;(2)理解课文《竹石》的主要内容;(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竹石》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描绘课文中的美好景象;(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竹子和石头;(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竹子和石头的认识和感受;(3)简介课文《竹石》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竹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探讨各自的理解和感悟;(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的体会。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竹石》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竹石》,巩固生字词;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竹石精神”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石》。
理解课文《竹石》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分析课文《竹石》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竹石》的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课文《竹石》中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意义。
2.2 课文《竹石》的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竹石》的结构和层次。
解读课文《竹石》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解释课文《竹石》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石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竹石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竹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竹石》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示例分析和分享。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竹石》的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事物的作文。
要求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4.2 背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竹石》的背诵比赛,培养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回答和分析进行评价和反馈。
5.2 写作练习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创意的运用。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5.3 背诵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的流利和准确性。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品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竹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了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石》。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竹石”、“坚韧”、“挺拔”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爱护之情。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石》。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石》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释义。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你们对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 学习生词和短语: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如“竹石”、“坚韧”、“挺拔”等。
讨论这些描写和比喻的意义和效果。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创作一幅相关的画面。
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解释选择该生词或短语的原因。
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竹石象征着什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将课文《竹石》背诵给家长听。
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运用课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写一段话。
8. 板书设计:课文《竹石》生词和短语9. 课后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竹石教学设计六年级《竹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竹石》这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竹子在岩石缝中坚定顽强的品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竹子表达的自己的志向和情感,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的娇艳美丽,有的高大挺拔。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特别的植物——竹子。
竹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郑燮的《竹石》,去感受竹子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教师正音。
4、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竹子紧紧地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
“咬”字用得极其有力,充分表现了竹子在岩石缝中扎根的坚定。
“立根原在破岩中”: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一个“破”字,写出了岩石的坚硬和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千磨万击还坚劲”:经历了千万次的折磨和打击,竹子依然坚定强劲。
“千磨万击”形象地写出了竹子所经历的磨难之多。
“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管是来自东面、西面、南面还是北面的风,竹子都毫不畏惧。
“任尔”二字,展现了竹子的无所畏惧。
(四)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竹子?引导学生明白,诗人通过写竹子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来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2、讨论: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诗人借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歌,全诗写竹和石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他对竹和石的性情和品格的认识和赞美。
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适合朗诵表演。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诵《竹石》的诗句,传达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建立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一句千言”的朗诵练习,让学生体验朗诵、表演、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2、课内讲解:通过课文分析,解读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课文朗诵表演、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课后反思:通过交流、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表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一句千言”综合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朗诵、表演、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环节1、试胆朗诵让学生先自己朗诵一遍,通过试胆朗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2、朗诵技巧讲解(1)口型、意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口型、语音、意态的关系,要使读诗的声音与情感、意境相符合。
(2)发音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发音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必须注重语音、时态的准确。
3、句子解析(1)竹石对比白居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竹和石对比,反映出竹和石的性情、品格和价值观。
(2)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从而理解诗歌和文化价值。
三、练习环节1、诗歌朗诵表演活动(1)带着情感的朗诵表演要引导学生在朗诵表演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诗的声音与情感相符合。
(2)分组表演分组表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分组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活动的趣味性。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课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中的感情。
稳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育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课过程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报告自学预习的状况。
(1)加强学习古诗的方法。
(2)咨询学生在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1.认识诗人,理解诗题。
(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郑燮 (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 ( 今属江苏省 ) 人。
清朝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有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闻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紧紧扎根在青山上,好像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痕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紧紧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顶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足表达了劲竹的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示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无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寒风。
坚劲:百折不挠。
任尔: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到无数的劫难仍旧坚硬,不论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炼以及它不卑不亢的精神。
“千锤百炼”、“东西南寒风”,指的是无数的劫难,恶劣的环境。
面对着这样多的劫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精神。
3.想境界,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爱哪栽种物?你喜爱竹子吗?为何?谈谈你的原因。
(2)诗人喜爱竹子吗?为何?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作者特别喜爱竹子。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毅不拔、不卑不亢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经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声附和的崇高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重之情朗读全诗。
《竹石》公开课教案
《竹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的意义理解;(2)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教学PPT。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2)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背景;(3)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3)简介诗人郑燮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背景;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竹石》;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诗人郑燮及《竹石》的短文;3. 收集其他描写竹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四单元 16 古诗三首 竹石》优质课教学设计_7
二、大阅读材料
《竹石》《石灰吟》《青松》。
三、大阅读方法
诵读法、发现法、意境想象法
四、大阅读策略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法
五、阅读资源包
《竹石》优秀朗诵视频国学读书视频各诗人资料卡片
六、大阅读流程
环节
大阅读教学过程
第
一
时
段
﹃
指
导
﹄
(一)诗词有韵(读出韵律美、节奏美)
1.教师板书、学生书空题目“石灰吟”,重点强调“吟”的读音和写法。学生齐读诗题。
此处带领学生重温作者,解读写作背景,为学生、文本与作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诗词意境的感悟便水到渠成。最后,引导学生领悟诗作的表达方法,遵循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的“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课外延伸
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背诵其中的两首。
第
二
时
段
﹃
阅
读
﹄
课后阅读要求(课后通过看书,查字典,上网等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在学习单上,然后和同学交流学习。)
先出示《竹石》,全班齐读,再出示另两首诗,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进行对比阅读。
(2)诵读诗歌,理解诗意,并想一想,三首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并要求学生边读边理解诗句中字词的意思,想一想诗句的大意。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不懂的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第
三
时
段
﹃
展
示
﹄
(1)师:(引入)提问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是什么?出示四君子介绍的图片。
生(看着屏幕)说: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竹石》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古诗
2.发现共同点
3.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
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
二停顿)
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
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还是读hi还是
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看板书小结。
五、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指明学生回答)
(4)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六、拓展
1面对这样的郑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
板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不放松坚定顽强
立根破岩中
千磨还坚劲坚忍不拔
任尔南北风
托物言志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