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二) 两极地区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
问题思考
(1)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极格局的特点。 提示 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 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 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解历史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背景
(1)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但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转
而进行政治改革,提出⑩“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 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 (2)东欧: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内经济困难。 2.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性变化。
图解历史 冷战的表现
二、“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和⑩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2.朝鲜战争 (1)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 。
(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 联合国军 ”侵略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抗美援朝。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
4.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
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数字归纳 两极格局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对峙 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 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对峙 影响
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 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 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时期
发展历程
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
二战后初 期(制度 化、体系
化)
币体系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贸易体系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 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 ①确立了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
(2)消极影响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 利益失衡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 破坏性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 题突出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 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 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 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 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 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
界贸易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
度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 20世纪60、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 70年代以 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来(区域化、(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 集团化) 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
小学科学两极指南北(课件)学年二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两极指南北(课件)学年二年级科学上册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也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将开始学习有关两极地区的知识。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北极和南极的小学科学课件,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动植物以及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什么是北极和南极?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两个极地。
北极位于北半球的北冰洋上,而南极位于南半球大陆的南极洲上。
两极地区都是全年都很冷,冻结的环境寸草不生。
北极的气温平均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而南极的平均气温约为零下50摄氏度。
第二部分:北极和南极的特点1. 地理特点- 北极没有固定的陆地,一般被冰雪覆盖的大海称为北冰洋。
-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之一,被终年冰雪覆盖。
2. 气候特点- 两个极地都非常寒冷,大部分时间都是冰雪覆盖的。
- 北极地区夏季较短暂,冬季持续时间更长,而南极地区则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冬季。
3. 动植物特点- 北极地区的海洋里有很多鱼类和海豹,而陆地上则很少有动物。
- 南极地区有很多海鸟和鲸鱼,陆地上则有企鹅、海豹等动物。
第三部分:北极和南极的生活1. 居住条件- 由于极地的极端气候和环境,几乎没有人类居住在北极和南极。
- 唯一常驻的人类是以科学考察队为主的研究员,他们住在临时建造的科学研究站。
2. 生活方式- 极地地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
由于气候寒冷,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需要做出很多调整。
- 研究员通常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气候变化。
3. 保护极地- 极地地区是地球上最不受人类影响的地方之一,因此需要我们保护它们。
- 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和保护动植物生态系统等。
第四部分:从北极到南极的旅程- 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参加一次北极到南极的旅程,探索极地的奇妙之处。
-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艘探险船,这艘船将沿着北极圈线逐渐向南极进发。
- 在北极,我们将欣赏到冰川、冰山和美丽的北极光。
初中物理考点讲练考第13讲—电流和电路(模拟检测)(解析版)
第13讲—电流和电路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测量小灯泡电阻实验中,某电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A.1.4伏B.0.28伏C.1.4安D.0.28安【答案】D【分析】先根据电表上所标的是“V”还是“A”确定是电压表还是电流表;再确定电表的量程、分度值;最后根据指针位置读数。
【详解】由图可知,表盘上标有“A”字样,这是电流表,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8A。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电表的辨识和电表的读数,明确电表的分度值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所示,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验电器上的一些正电荷会转移到橡胶棒上B.橡胶棒上一些负电荷会转移到验电器上C.接触的瞬间有电流从橡胶棒流向验电器D.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会带上正电荷排斥而张开【答案】B【详解】AB.当橡胶棒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多余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不是正电荷从验电器转移到了橡胶棒上,故A错误,B正确;C.因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即瞬间的电流方向是验电器到橡胶棒,故C错误。
D.金属箔片因与金属球连接,所以金属箔片也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则两片金属箔都带上负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是简化了的电冰箱内部电路图,图中M是压缩机用电动机,L是冰箱内的照明灯,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冰箱门打开时,S2断开,L与M并联B.冰箱门打开时,S1闭合,L与M并联C.冰箱门关上时,S1就自动断开D.冰箱内温度降到设定的温度时,开关S2就自动断开【答案】A【详解】A.当冰箱门打开时,灯是亮的,故S1闭合,故A选项错误,A选项符合题意;B.冰箱门打开时,S1闭合,灯泡L与M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故L与M并联,故B选项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C.当冰箱的门关上的时候,灯泡不亮,故S1就自动断开,C选项正确,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D.当冰箱内温度降到设定的温度时,开关S2就自动断开,压缩机停止工作,不再吸收热量,不再降温,故D选项正确,但是D选项不符合题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3讲 海水的性质含答案
★第13讲 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 (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时间分布规律: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③有些海洋生物因水温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游动。
④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海域比较明显。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二、海水的盐度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3.影响因素(1)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反之盐度较低。
(3)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利用海水晒盐。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三、海水的密度1.含义: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微点1图示法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微点2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午后(14-16时)水温最高,日出前后(4-8时)最低。
【岳麓版历史】步步高2012版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七单元 第13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表现 . (1)政治: 1947 年 ,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共 政治: 政治 产主义对抗,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产主义对抗 , 标志着 “ 冷战 ” 正式开始 。 苏联和 东欧国家针锋相对, 东欧国家针锋相对, 1947 年成立了 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 。 ___________。
(2)经济: 1948 年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 “ 欧洲复 经济: 年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 经济
点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另一场战争”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 另一场战争 ”
年二战结束, 和“重建世界”的含义。1945 年二战结束, 接下来的 重建世界”的含义 。 战争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 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 , 而斗争的原因无外乎国家利益 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点。“ 重建世界”应理解为 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点。 重建世界” 紧张的国际关系的调整、尖锐的国际危机的缓解。 紧张的国际关系的调整 、尖锐的国际危机的缓解。 解题要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启示 解题要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整体感知
精讲精析
讲主线 本讲内容主要是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战 本讲内容主要是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变化, 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两极格局的确立。 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两极格局的确立 。基本内容 包括: 包括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 ——美、 苏两国关系的转变及原因; ②两极格局下的 美 苏两国关系的转变及原因; 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 冷战 ”政策及其表现; ③美苏双方在全球对峙局面 下进行的激烈争夺。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 下进行的激烈争夺。 美国对苏联实施 “冷战” 的经济 和军事措施,以及苏联为此采取的一一对应措施: 和军事措施 ,以及苏联为此采取的一一对应措施:杜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马歇尔计划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互会; 北约组织 经互会;北约组织——华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 华约组织。 经互会 华约组织 存在近半个世纪, 存在近半个世纪 ,对二战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影响。
慈云实中地理 第13讲 大洋洲 南极地区
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1、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
(2)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适合机械化生产; (3)临近海港,交通便利,便于出口,市场广阔 2、限制性因素: 灌溉(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 解决措施:东水西调
6.人口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
东南沿海人口稠密 •气候条件 •交通条件 •历史和经济 其他地区人口稀少
【探究】 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有哪
些有利条件?
澳大利亚矿产资 源丰富,铁、煤、铝 土、锰等矿产储量居 世界前列。二战后, 澳大利亚的采矿、冶 金、机械、化学、纺 织等工业发展较快, 工矿业出口的收超过 农牧业,特别是煤和 铁矿的出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得 到迅速发展。目前, 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 农牧业和工矿业,成 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 柱。
★
挪 威 斯 匹 次 卑 尔 根 群 岛
北极驯鹿
海 狮 海 狗
海 象
海 豹
南极地区
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陆——南极洲
纬度位置:
几乎都在南
极圈以内
0° A B
90°E
经度位置:
跨经度最广
(360 °)
90°W 海陆位置:
南极大陆被 太平洋、印
度洋、大西
洋环绕
C
南极半岛顺时针,大西印度太平洋
180°
5、发达的经济
1.农牧业 (1)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羊毛、小麦出口国 (2)农业类型——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2.工矿业 煤、铁矿石→→→日本、中国 3.旅游业等服务业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 东南部和西南 部的草原地区 往往采用同时 种植小麦和牧 羊的混合经营 方式。其中东 南部的墨累— —达令盆地是 主要的小麦— —牧羊带。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总结复习讲解:极地地区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极地地区一、知识要点1、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以海洋为主(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2、南极地区指南极圈以南的区域,以陆地为主(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称白色高原。
也是世界风力最大的地方,称世界风库。
3、地球自转方向:北极地区:逆时针;南极地区:顺时针4、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南极比北极地区冷得多的成因:南极海拔高、更多的冰雪,太阳辐射反射强,而且陆地面积较大。
5、北极有北极熊、北极狐;南极洲有企鹅、磷虾、海象、海豹。
6、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7、在北极圈内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8、科考时间:南极:11—3月;北极:6—8月二、跟踪训练1.人们到极地地区考察的主要目的是()①为了探险②为了将来迁居至此③为了利用当地原始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研究④为了寻找未来的资源储备.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 D.②④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共同特点是A.降水多B.地势高C.光照强D.气候严寒3. 象征北极地区的动物是()A.袋鼠B.北极熊C.企鹅D.鸵鸟4.读南极地区图, 我国科考人员去南极考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A.飓风、暴雨、寒潮B.酷寒、烈风、干燥C.暴雨、雷电、冰雹D.台风、寒潮、干燥5. 读图,回答问题。
(1)企鹅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它适应的环境是()A.高温B.严寒C.温暖D.潮湿(2)南极圈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时,我国正处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 读北极地区图,回答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位于东半球B.甲地在乙地西北C.丙地位于中纬度D.丁地有极昼极夜(2)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范围一般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海域B.降水稀少却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存C.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的方向都是北方D.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6~9月7.从北京去南极考察的科考队什么时间出发最好()A.3月1日B.5月1日C.6月1日D.12月1日8.下面是四个同学凭想像描写南极地区的画面,请判断哪一位描写得最准确()A.到处绿树成荫,鸟儿欢叫,鲜花.野果漫山遍野B.深山老林,狂风呼啸,阴森恐怖C.寒风割面,皮肤干燥D.洁白的世界,冰积如山,狂风暴雨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捕食海豹的区域日趋缩小,面对食物短缺,北极熊为填饱肚子只能同类相残(如图)。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三一轮复习——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
世界地理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而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要按照区域地理高考目标要求进行教学。
因此,本节课注重学习分析区域内地理特征、类比区域间差异,将高中学习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融合在区域中。
二、考情解读:1.题型:区域地理的考察题型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选择题也有。
2.能力:要求考生能对区域进行定位,提取相关信息,分析区域特征或对区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具有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3.命题:常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交通等问题考察发生区域的地理特征。
三、学习情况分析对于初中世界地理学生知之甚少。
在一轮已经复习了如东亚、大洋洲等的区域地理基础上,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形成了分析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四、设计思路通过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图表资料,强化信息获取和解读;通过设计区域间的综合对比探究活动,加强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其差异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析与透视,引导学生归纳提炼、迁移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进行交流展示学生的思路,规范描述和阐明语言,共同纠错;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整合智能体系。
五、三维目标:1.了解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熟悉南北极地区的轮廓图及周围环绕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及我国三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科学考察和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
3.理解南极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
4.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确定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最佳航线的方向及计算距离。
5. 运用地图,根据相关信息,结合学过的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六、教学重点:1.人类对南极洲科学考察和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
2.南极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
第1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 名 新
罗马尼亚
名
更名时间
1989年10月 1989年12月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年12月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 1990年4月 和国 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10月
叶利钦在1991年“8· 19”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8 · 19事件”中,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 俄罗斯政府大厦举行记者招待会。
1991年8月21 日,戈尔巴乔夫从 克里米亚的别墅回 到莫斯科,1991年 8月24日,宣布辞 去苏共中央总书记 职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 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 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东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 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东欧剧变后的地图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至1992年存在的联邦 制国家。1918年10月28日,建立捷克斯洛伐 克共和国。1960年通过新宪法,更国名为捷 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4月,联 邦议会决议更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 和国。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 克两个独立的主体共和国国家。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暴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 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 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 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 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设柏林。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掌握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地图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学习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南极洲和北极地区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进行比较分析。
3. 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极寒气候、极夜、极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两极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
4. 探索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3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包括极地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拓展学生的眼界,介绍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两极地区的综合报告,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 地理气候带- 地理生态带-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寒气候- 极夜- 极昼- 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极地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两极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阶段质量检测四第13~18讲
阶段质量检测(四)(第13~18讲)(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4分,满分60分)[2022·浙江1月卷]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略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与旧金山比,洛杉矶水资源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较高,蒸发量大B.山脉阻挡,降水量小C.洋流影响,降温减湿D.河流短少,径流量小2.从区域外调水对洛杉矶的影响是( )A.减少城市水分蒸发B.减轻城市地质灾害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增加城市内涝风险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阿留申群岛长1 900 km,由300多个细小的火山岛(其中有57座火山)组成。
群岛四季温差小,多雨雾和强风。
据此回答3~5题。
3.阿留申群岛多火山的原因是( )A.海底板块发生升降运动B.阿留申群岛的隆起抬升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处D.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处4.阿留申群岛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A.草甸、苔藓 B.落叶阔叶林C.荒漠、灌丛 D.针叶林5.阿留申群岛多雨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寒流 B.西南风C.极地东风 D.西北季风近年来,英国及欧洲大陆多个国家在冬季出现持续多日的严寒暴雪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结合英国部分地区地形(a)及人口密度分布图(b),回答6~8题。
6.在冬季出现暴风雪天气时,英国的M、N、P、Q四地中降雪较多的可能是( ) A.M地 B.N地C.P地 D.Q地7.严寒暴雪天气的影响范围广,可使英国许多地区遭遇严重雪灾,但L地通常灾情很小,主要原因可能是( )A.L地降雪很少 B.L地抗灾能力强C.L地人口稀少 D.L地地形高大8.英国主要的农业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C.大牧场放牧业 D.游牧业柑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低温,生长最适温度为23~31 ℃,年降水量以1 200~2 000 mm为宜。
读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及柑橘分布图,回答9~11题。
9.图示地区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洋流C.地壳运动 D.植被状况10.图中阴影区生长的柑橘品质优良,最主要得益于( )A.夏季热量丰富 B.生长季雨量丰沛C.成熟期光照充足 D.肥沃的土壤11.该半岛的大西洋沿岸几乎没有柑橘分布,与地中海沿岸相比,最主要是因为该地( )A.降水不足 B.热量不足C.市场需求量小 D.光照不足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首次在罗斯海发现新锚地,图中A地拟建我国第6个极地科考站。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地”承万物奥秘,“生”润人文精神地生研讨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师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的形式展开,“极”限又与极地地区的主题契合。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如“冰山一角”的含义,干燥的南极地区为什么有 2 000多米厚的冰层,企鹅和北极熊的御寒本领是什么,去极地地区旅游应准备哪些物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学习目标1.从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角度,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学会在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重点难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代表动物、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2.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地图、PPT课件。
(二)工具1.智慧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今天我们来一次真正的“极”限挑战,走进极地,畅游极地,保护极地。
二、预习检查课前分组搜集极地地区的图文资料,多角度展现极地地区真实景观。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签订了《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做些什么呢?6.学生回答:节约用电、绿色低碳出行、使用环保产品等。
极地环境保护知识难度较小,通过独立回答完成即可。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认识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企鹅和北极熊。
认识了极地地区的我国的科考站,也了解到极地地区现在面临着环境问题,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同行动起来。
七、布置作业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第13讲美苏争锋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
第13讲美苏争锋(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讲,他强调:“为把这项急迫的任务完成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而且我真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
”这说明丘吉尔( )A.主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B.认为欧洲联合是欧洲自己的事情C.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D.认为欧洲统一需要各国力量帮助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丘吉尔主张英联邦、美国与苏联要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二战后,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英国作为老牌强国主张发挥其在新欧洲之外的作用,故选C 项。
2.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
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
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A.大国对峙的加强B.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C.西欧国家的联合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美苏对峙的加强,美国积极扶植日本,作为其在远东地区的反共桥头堡,故A项正确。
3.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
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
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D.柏林危机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时间1947年3月,结合材料中“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攻势,具有全世界意义,可得出文章评价的“它”是杜鲁门主义的“遏止共产主义”,故A项正确。
4.(2020·绍兴检测)漫画是一种通过虚构、夸饰、写实、比喻、象征、假借等不同的手法,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文档: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13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试说明考查角度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6·课标全国Ⅰ,3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核心内容是:缔约国双方均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集团、行动和措施,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史论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牛军《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中美建交三原则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
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史论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考点三新时期的外交[巧学妙用][图示解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图示解史]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成就[理清概念] “求同存异”方针(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学上的两极地区是指位于地球两极地带的区域,南极洲和北极地区。
它们之间远隔万里,地理特点各具特色。
在教授地理学时,两极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形成、接触世界和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将对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进行一个优秀范例的分享。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行为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主要目的有:1.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自然资源等。
2.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文化、历史、经济等。
3.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并积极探讨对环境的保护。
4.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视教学目标而定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1. 先讲课程的地理基本概念,以及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2. 以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讲授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例如气候、地貌、生态特征等。
3. 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并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
4.讲解两极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例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5. 通过小组与讨论方法,让学生就两极地区的保护策略进行互动探讨,尝试寻找合适的保护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1. 采用案例式的讲解方式,卡片式课堂讨论和配合PPT等多种教学形式。
2. 课堂上组织小组互动讲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给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相关资源。
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实验设备、课件及其他配套资料。
例如,可配备显微镜、空气净化器等相关设备,设计电子课件,提供网上学习资料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本教案的关键环节。
评价学生的基本标准有:1. 学生对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自主探究相关情况?2.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互动讲授和讨论?是否能够多出意见,尝试与其他学生合作产生更多思维火花?3. 学生是否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有积极的反馈?本教案虽没有很复杂的操作步骤或演示示范,但其根本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全方位评价学生表现,而不只是单纯地讲述知识还能更深入讨论课程内容,锤炼学生创新能力。
两极地区的课标要求
两极地区的课标要求一、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与范围学生需要掌握两极地区的位置,包括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以及两极地区的大致范围。
了解两极地区与周边大陆的关系,了解两极地区的重要地理特征。
二、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学生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冰川、冰盖、冰架、冰山等冰川地貌,以及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还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的特点和分布。
三、分析两极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学生需要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需要了解影响两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全球变暖等。
四、了解两极地区的生物与生态特点学生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特点,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特点,以及这些生物群落在两极地区的适应性。
同时,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探讨两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学生需要了解两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包括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同时,需要了解两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六、了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影响学生需要了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和影响,包括科考、旅游、资源开发等活动对两极地区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同时,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威胁和挑战。
七、探讨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策略学生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状况和保护措施,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以及保护两极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措施和政策。
同时,需要探讨如何平衡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掌握地图阅读技巧,能根据地图分析两极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学生需要掌握地图阅读技巧,能够通过地图分析两极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包括地形起伏、地貌类型、湖泊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分布情况。
第13讲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大
地
西
中
洋
海
直布罗陀海底山脉
地中海——大西洋之间的密度流
[自我检测] 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回答1~2题。
1.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 )
A.37 kg/m3
B.1 027 kg/m3
C.1 025 kg/m3
D.1 023 kg/m3
2.对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盐度与温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2)推断下列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南极海域
B.红海
C.赤道附近海区
D.副热带海区
命题视角1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
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1~2 题。
5.甲处的数值可能是( )
A.34.3
B.34.4
C.34.5
D.34.7
6.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降水量 D.蒸发量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下图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示 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 度的曲线依次是( )
B.海洋表层水温
C.世界年均蒸发量
D.年太阳辐射量
(2)P、Q两地纬度相当但盐度差异大,影响其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径流
C.降水
D.蒸发
命题视角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读某地区图,回答1~2题。
1.图中海区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独特景观,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2. 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三、课堂讲解1.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
2. 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 讲解如何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关于两极地区的练习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两极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上探究】
探究一、读南极俯视图,回答问题。
)写出每条经线的经度
、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两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是否相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极洲冰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强
②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大洲③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④有煤、铁
C.③④D.①④
、当前,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为了尽可能保持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
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岛降水很少,但没有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