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节的诗歌赏析
杜甫的寒食古诗
杜甫的寒食古诗
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衍生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是古代在清明节前一两日的节日,禁
烟火,只吃冷食。
“御柳”指皇宫中的柳树。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二、赏析:
开篇描绘了京城落花飞舞的春日盛景,东风吹拂着御柳,生动而富
有诗意。
后两句通过汉宫在寒食节传赐蜡烛给王侯贵戚这一特定场景,委婉地讽刺了当时的权贵。
整首诗以景衬情,寓意深远。
三、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
诗作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
我和好友一同漫步在春日的街头,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这情
景不正像杜甫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那般美妙吗?
我们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仿佛穿越回了唐朝,感受着那份诗意的浪漫。
好友不禁感叹:“如此美景,真让人陶醉,要是能一直这样该多好!”
我笑着回应:“这美丽的瞬间,不正如同那轻烟散入五侯家,虽短暂却
让人难忘。
”。
韩翃《寒食》赏析
韩翃《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人,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在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但开始并未得到重用,在地方担任几年节度使幕僚后,便回乡隐居了。
但他的诗名却传遍天下,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有“一篇一咏,朝士珍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的美誉;甚至传入宫廷,得到皇帝的赏识。
唐德宗时,知制诰的职务出现空缺,皇帝特令传韩翃入宫。
当时还另有一个叫韩翃的人,也是进士,所以内臣奉旨后询问召见哪一个韩翃。
唐德宗当即手抄《寒食》诗,并御笔批示:“予此韩翃。
”于是,诗人韩翃一下子成为天子的近臣,受封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
这不仅是一则文坛佳话,更是当时社会重视诗歌和诗人的例证;得到皇帝赏识的诗作《寒食》,自然也传为千古名篇。
从诗题即可看出,本诗是咏写寒食节的作品。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的前三天。
据说此节为纪念春秋时廉士介子推而设,介子推曾随晋文公出亡多年,而晋文公在回到晋国后大赏功臣时却将他遗忘,介子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
后来晋文公反悔,多次征召介子推,他都不肯再出来。
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本意是逼介子推现身,介子推却不改初衷,终被烧死。
晋文公闻讯大悔,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即旧历三月初三禁止举火来纪念他,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不过,后世的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三天,即旧历的二月二十四日,其最主要的内容是禁火,即只能吃冷食,也就是事先做好的糕饼之类。
另外的活动即郊游,尤其是妇女,往往“淡妆素服,提携幼女,分馂游息”(崔寔《四民月令》)。
因而,寒食节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节日,也是最能反映世俗国势的重要日子。
韩翃的《寒食》诗,正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都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
这样的诗作,当然颇合封建帝王的口味,难怪它受到皇帝的直接赞赏。
29首关于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
29首关于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清明节前一天,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或三月三十日。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关于韩非子为了追求学问,不顾他人眼光剖腹取义的故事。
这一节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成为了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29首关于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的译文及解析。
寒食节诗1. "春意浓,寒食树,孤城千里鸟雀疏。
"译文:春天的气息逐渐浓烈,寒食节时,城中的人都离开了,只有鸟雀寂寞地在天空中飞翔。
解析:这首古诗描绘了寒食节时的寂静景象,寒食节是一个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的日子,所以城中的人往往会离开。
2. "寒食起,复道旧期,别草十怜花恐啼;"译文:寒食节到来,我又踏上了熟悉的路,看着别人给亡者扎的草,我的心里十分伤感,生怕鲜花会为他们而哭泣。
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寒食节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亡者的思念之情。
3. "苦寒日日起庐舍,何时来逐阵云边;"译文:寒食过后的日子,我每天都起得早,住在简陋的屋舍里,但不知道何时才能迎来阵阵春云。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在寒食节过后,人们渴望寒冷的日子能早点过去,迎来温暖的春天。
4. "寒食雨,青山门巷,马蹄车轮人不见;"译文:寒食节时,下着小雨,整个街头巷尾的人们都躲在家里,青山、门巷和马车轮子都变得空无一人。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人们守在家中的景象,寒食日的降雨使得整个街道变得安静。
5. "琼枝叶,宝枝杂垒,楼台栋角堪参差;"译文:寒食节时,树上的花朵和树叶都变得美丽,就像一堆珍宝,而楼台上的柱子也随意地错落摆放。
解析:这首诗写出了寒食节时的自然景观,寒食那天,花朵娇艳动人,与楼台的柱子交相辉映。
6. "隔座宴,有美食还有美酒,原是笑谈悲冤之时;"译文:寒食节时,人们在席间对饮美酒,品尝美食,本来是一场愉快的宴会,但还抹不去心中的悲伤和冤屈。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寒食》原文及赏析(15篇)《寒食》原文及赏析1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
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
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
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
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郓(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
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
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
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
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
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
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韩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寒食》是一首描写春节寒食节日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诗意韵味。
以下是本文对韩翃《寒食》进行的唐诗鉴赏及译文分析。
一、唐诗鉴赏1. 题材《寒食》描绘的是唐代寒食节日的场景,这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传统节日。
文中描绘了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其丰富多样的内容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普世的价值。
2. 抒情手法针对节日情境的描写,韩翃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手法。
例如,他用“步行徐行”来体现人们缓慢的脚步,用“银烛秋光冷画屏”来形容夜幕降临时的寒冷,用“丰年留客赏黄花”来表达春节节日的热闹与欢乐。
3. 语言构造韩翃在《寒食》这首诗歌中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暗示、对比、排比、借代等。
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同时,他还从多个方面体现对节日的生动描绘,如用“繁华事散后”描述人们的凄凉心情,在这里他巧妙地运用了独特的语言构造来表达对节日的深情赞美。
二、译文1. 译文一暗香浮动喜气洋洋,牛童驾车春色长。
争唱碧纱窗下曲,与隔花窗遥对唱。
南园春耕翘楚劲,北阙春闱折梅香。
同院楼前今夜夕,璧月相和往复光。
2. 译文二香气阵阵春意浓,座上长垂锦袍红。
争歌芳曲青丝竝,花间对唱眼中忙。
南园农家扬鞭出,北阙才子折梅衷。
同楼月色今宵好,夜夜相思璧月同。
通过以上两个不同版本的译文,《寒食》中展现出的深情和诗意气息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无论是表现历史文化的内涵,还是表达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深情关注,均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韩翃寒食的诗意及表达感情
韩翃寒食的诗意及表达感情答案: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表达感情: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皇宫里的情形,暗讽了那些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扩展:《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不说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将春天的勃外然生机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夜晚,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寒食节的时候禁烟火,而权贵大臣却点着蜡烛,诗人在诗中委婉的讽刺这种现象。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寒食节古诗《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寒食节古诗《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译文及赏析《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寒食寄京师诸弟的翻译鉴赏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代: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⑵空斋:空荡的书斋。
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鉴赏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
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
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
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寒食 寒食日即事》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寒食/寒食日即事体裁:诗题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名字:韩翃年代:唐代描述: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翻译: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原文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也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皇宫里的情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特权的腐败现象。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寒食韩翃诗意及中心
《寒食》韩翃诗意及中心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食节期间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原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方面,前两句写白昼风光,描写了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寒食节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中心思想方面,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同时,通过写“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场景,委婉地讽刺了皇权统治下的特权现象。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
总之,《寒食》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皇权统治下的特权现象的批判和对生命的珍视。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精选)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2.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夜有寄》韩偓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3.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夜》韩偓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解释】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
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
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
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
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4.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江陵使至汝州.》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6.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二首·其一》李山甫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7.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食》原文及赏析篇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寒食 唐 韩翃诗意
寒食唐韩翃诗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这首诗的诗意解读:
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寄托思念的节日。
在这首诗中,韩翃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风俗和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中的“杏花”、“柳絮”等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而“乡书”、“白髮”等词语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寒食节为线索,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家乡的情景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思念。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诗人对节日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的境界。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情感表达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情感,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寒食这个古诗的意思
寒食这个古诗的意思一、诗句解析。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春城”就是春天的长安城。
春天的长安城里呀,到处都飞舞着落花。
这里的“无处不”用得特别妙,就好像在说,你不管走到长安城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花瓣像小蝴蝶一样在空中飘呀飘的。
“寒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寒食节这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东风”就是春风啦,春风吹着,皇宫里的柳树都倾斜了。
“御柳”就是皇宫中的柳树,皇宫里的柳树在春风里摇曳生姿,这画面多好看呀。
这两句诗描绘出了寒食节时长安城里一片迷蒙的春色。
2.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到了傍晚的时候,“汉宫”其实就是指唐宫啦,皇宫里开始传蜡烛了。
寒食节不是不能生火吗?但是皇宫里却有特殊待遇,可以点蜡烛呢。
这些蜡烛的轻烟呀,飘散到“五侯家”。
“五侯”在古代是指天子宠幸的大臣之类的。
这就很有趣了,普通百姓都得乖乖遵守寒食节不能生火的规矩,但是皇宫和那些受宠的大臣家里却能点蜡烛,有轻烟缭绕,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好像在暗暗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权有势的人就可以有特殊待遇,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守着寒食节的规矩吃冷饭。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从描写长安城里寒食节的迷人景色入手,一开始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就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到处是飞花,皇宫的柳树在风中摇摆。
可是后面话锋一转,说到皇宫传蜡烛,轻烟入五侯家,这就像给这幅美好的画卷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用很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
他没有直接大喊大叫说这个社会不公平,而是用这种描写寒食节特殊景象的方式来暗示,就像一个很聪明的人在悄悄地给你讲一个道理,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而且诗的语言很简洁,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把寒食节的景象、皇宫的特殊待遇以及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都写出来了,真的是很厉害呢。
最早的寒食节诗词
最早的寒食节诗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一首关于寒食节的诗,也可以说是非常著名且较早对寒食节有所描写的诗作。
一、诗句解析。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
你想啊,春天的时候,整个长安城那是到处都能看到飞舞的花瓣。
这里用“无处不”,就把那种春天繁花盛开、花瓣随风飘舞的景象渲染得特别浓烈。
就好像你一走进长安城,就被花瓣给包围了似的。
- “寒食”点明了时间是寒食节。
寒食节的时候啊,东风一吹,皇宫里的柳树枝条都倾斜了。
这个“御柳”呢,就是皇宫里的柳树。
皇宫里的柳树都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让我们能想象到寒食节时春风吹拂下的长安风貌。
2.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到了傍晚的时候,“汉宫”其实这里是借古喻今,指的是唐朝的皇宫。
皇宫里开始传蜡烛了。
寒食节本来是禁火的,但是呢,皇宫里却把蜡烛赐给那些权贵大臣们。
- “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些蜡烛燃烧产生的轻烟就飘散到了“五侯家”。
这个“五侯”啊,在古代是指那些受到皇帝宠信的权贵。
这里诗人就有点暗暗讽刺的意思了,寒食节大家都禁火,普通老百姓都遵守这个习俗,但是那些权贵却能得到特殊待遇,享受皇宫里赐下的火种,这就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等级差别。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从描写寒食节长安城里一片飞花的美丽春景入手,先给人一种很美的视觉感受。
然后再通过皇宫传蜡烛这个细节,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它的描写很细腻,像“无处不飞花”这种描写,简直把春天的那种繁花盛景写活了。
而且诗人很聪明,他没有直接批评社会的不公平,而是用这种很含蓄的方式,通过描写皇宫的特殊举动,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讽刺意味。
就好像他在给你讲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你得自己琢磨琢磨,一旦琢磨出来了,就会觉得诗人真是太巧妙了,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寒食诗歌诗意。
寒食诗歌诗意。
一、解析诗意。
1. 首联。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诗意: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
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
“春城”点明季节和地点,春天的城市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的“无处不”用得特别妙,强调了落花之多,范围之广。
就好像整个长安城都被落花给包围了一样。
“寒食”是个特殊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禁火的习俗。
“御柳”就是皇宫中的柳树,“斜”字把柳丝在东风吹拂下的姿态写得很生动,好像我们能看到那些柔软的柳丝随风轻轻摇曳呢。
2. 颔联。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诗意: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日暮”表示时间已经到了傍晚。
按照寒食节的规矩,家家都要禁火,可是皇宫里却有点蜡烛的特权,而且还把蜡烛赐给“五侯家”。
这里的“汉宫”其实是借古讽今,暗指唐朝的皇宫。
“传蜡烛”这个举动很特别,在禁火的寒食节,只有这些权贵们能得到特殊待遇,能点蜡烛。
“轻烟散入”描绘出蜡烛点燃后轻烟袅袅的样子,而“五侯家”则是指当时权势很大的皇亲国戚或者权贵们。
这两句诗隐隐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寒食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普通百姓都要严格遵守禁火的规定,而那些权贵们却可以享受特权。
二、赏析。
1. 艺术手法。
- 这首诗在描写上特别生动。
就像看电影一样,先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长安城落花飞舞、柳丝轻斜的春日美景图。
这里运用了视觉描写,“飞花”“御柳斜”都是我们能看到的景象。
然后又通过“传蜡烛”“轻烟散入”这样的细节描写,把皇宫里的特殊活动和权贵们的特权展现出来。
- 在对比方面也很巧妙。
寒食节全民禁火和皇宫权贵传烛用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普通百姓乖乖遵守规矩,在寒食节吃冷食,另一边是权贵们享受着特殊待遇,这种对比就像把社会的不公平直接摆在我们面前。
2. 主题表达。
- 主题上呢,表面是在描写寒食节的景象,但实际上是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现象进行了讽刺。
《寒食》(韩翃)评析
《寒食》(韩翃)评析原文:《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评析: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诗中以寒食为题材的作品不少。
韩翃这首诗描绘了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唐代宫廷寒食节的风俗。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知制诰这个显职缺人,德宗欲与韩翃。
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后成为诗坛佳话。
此诗的前两句写京城春色。
寒食节正当暮春,大自然充满生机,景色格外明媚迷人。
按古时风俗,寒食节户户门上要插柳,故诗人在众多的景色中选取“御柳”来加以描写:“寒食东风御柳斜”。
御柳夭斜,随风飘拂,枝头白絮,遍地漫天。
“飞花”之上冠以“无处不”三字,更见出春色满城,春意浓郁。
在诗的构思上,起句首先点明春天,下面的“御柳”、“飞花”、“寒食”、“东风”,都从春字生发,而“飞花”、“柳斜”则与“东风”贯穿起来。
从“御柳”又引出“汉宫”,“寒食”又为“传蜡烛”作张本。
既然全长安城春意盎然,万紫千红,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象。
前二句从长安城写到皇宫,都属一般性的风光描写,三四两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按古代风俗,寒食禁火。
但百姓禁烟,宫中却灯火辉煌。
傍晚时分,皇帝已派人将蜡烛颁赐到“五侯”之家。
写赐烛用一“传”字,不但给人以动感,而且表示着挨个赐予。
“五侯”,用汉代的典实,有三说:一指汉成帝封舅王谭等五人为侯,一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指东汉桓帝时的宦官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
这里以汉喻唐,以“五侯”借指权贵大臣。
这两句写权贵大臣得到皇帝的恩典,在寒食节可以享受到“燃烛”的特权,既是写实,也暗寓讽刺。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此诗是否确如吴乔所说,有如此深刻的含意,可置不论,但此诗确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愿望去创造一个“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可以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寒食》赏析
《寒食》赏析《寒食》赏析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日处于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韩翃这首《寒食》诗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即暮春时节的长安城。
诗人开篇,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美丽无限的自然风光。
这里,诗人不但点明了寒食节的时间,而且也描写了春光明媚的长安城,从而营造了优美的氛围。
其中,“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飘飞花瓣之意,表明正是繁花似锦的时节。
“无处不”以双重否定表肯定,以此形成强调的语气,也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接着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紧承上句而来,点明了寒食节,描写了皇宫之柳树。
“寒食”即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按照习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指皇城中的柳树。
“东风”即春风。
这里,诗人首先点明了“寒食”这一特定的节日,“御柳”即皇宫中的柳树。
“斜”暗示了春风的吹拂柳树之状态。
诗人由整个“春城”飞花先想到“御柳斜”。
这样描写,不但从侧面突出了整个长安充满春意,而且引出皇宫,为后面描写“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特权铺垫。
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如果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描写寒食节的白天,而第“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了寒食节的夜晚。
其中,“日暮”一词直接表现了由白天进入夜晚的过程。
我们知道,在寒食节时,根据唐朝规定,全国上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之外。
“汉宫”这里是指唐朝皇官。
在唐代诗歌中,往往以“汉”代唐,以此曲折地达到对唐王朝弊端的讽刺。
“传”即一个个赐给。
也就是说,除了皇宫中的'皇亲国戚及其宠臣,才可以得到点火的恩典。
唐代韩翃描述天气古诗词鉴赏《寒食》
唐代韩翃描述天气古诗词鉴赏《寒食》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天气的古诗词鉴赏。
【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人物介绍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寒食】译文及注释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歌鉴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歌鉴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处】
唐·韩?·,
伤感文章
;《寒食》
【原作】[提供]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名句赏析】
城:指长安。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古人在这个节日里,前后禁火三日,
只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
御柳:宫苑中的柳树。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暮春的长安城里
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
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
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
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
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寒食》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
①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
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不得封赏,负母逃进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竟被烧死。
为纪念他,就规定这一天不得升火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称之为寒食节。
②撰碑钱,为别人写碑文、墓志铭的稿费。
简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是唐朝诗人韩翃写的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
唐宋两朝,清明、寒食期间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故有人间佳节唯寒食这样的诗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也是汴京清明、寒食期间的盛况,这便是明证。
首联写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
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
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
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颈联写的是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两种境界。
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很老到。
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更富诗家语。
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说绿;不说墟里烟,而说乍禁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
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
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多少潜台词呵。
2.《和子由寒食》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3.《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赐给。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
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分页标题#e#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4.《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壬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7.《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8.《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9,《寒食节》张志真
寒食时节雨纷飞,春风杨柳映翠微。
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