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淋巴结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唾液腺疾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唾液腺疾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唾液腺疾病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慢性涎腺炎以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多发生于下颌下腺及腮腺。

可由结石、异物、瘢痕挛缩等堵塞导管和放射线损伤后继发感染而发病;也可由急性唾液腺炎转变而来。

长期口腔内压力增高如口吹乐器等,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唾液腺炎常为单侧发病,涎腺局部肿大、酸胀感、进食时加重。

导管口流出少量黏稠而有咸味的液体。

涎腺造影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病理表现腺导管扩张,腺管内有炎症细胞;腺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时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被增生的纤维组织代替;腺导管上皮增生,有时可鳞状化生。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表现为病因不明的反复腮腺肿胀。

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有关。

以3~6岁儿童、中年女性多见。

临床特点单侧或双侧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唾液混浊黏稠。

唾液腺造影末梢导管呈点状或斑片状扩张。

病理特点腺泡细胞萎缩。

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囊壁为一层至数层扁平上皮,囊腔可融合;附近导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

唇腺活检表现为腺体萎缩,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又称Kuttner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唾液腺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伴有纤维化和无痛性肿胀等临床病理学特征。

好发于成年男性临床特点为单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胀,病期长达数月至十余年。

挤压下颌下腺有黏稠的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下颌下腺造影显示腺泡消失和导管扩张。

病理特点腺体导管周围纤维化,小叶问结缔组织显著增生,并玻璃样变性;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腺泡萎缩消失,被淋巴细胞取代,可形成淋巴滤泡;病变中含较多的IgG4阳性浆细胞。

坏死性涎腺化生病因不明,有自愈倾向的涎腺良性病变,其临床和病理表现易误认为恶性肿瘤。

因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损伤,使局部缺血而发生坏死性炎症。

临床特点多发于腭部,也可发生于唇、颊及磨牙后腺;腭部病变多在硬软腭交界处,可为单侧或双侧;本病特征为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溃疡可深达骨面,但不破坏骨组织,溃疡中心坏死,周围黏膜充血,也有少数不出现溃疡,而为表面黏膜发红的肿块;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病程约6~8周,可自愈。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涎腺腺泡细胞癌(salivary acinic cell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唾液腺的腺泡细胞,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多形性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与正常腺泡细胞明显不同。

在病理切片中,可见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呈实腺状,细胞质呈玻璃状,胞质丰富,核深染。

癌细胞形态的异质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 免疫组化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免疫表型特点是其诊断的关键之一。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包括CK7、CK19、CK14、EMA、S-100、Ki-67等。

其中,CK19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表达较强,是其特异性免疫标记。

3. 分子遗传学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该肿瘤的发生与部分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如MYB-NFIB融合基因突变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常见,因此可用于辅助诊断。

二、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部位涎腺腺泡细胞癌最常见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和舌下腺。

少数病例也可见于其他唾液腺。

2. 疼痛和肿块患者常以颌下腺区域的局部疼痛和肿块就诊,有时可伴有面部肿胀和压痛。

3. 淋巴结转移涎腺腺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患者出现颌下、锁骨上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提示疾病的进展。

4. 远处转移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如肺、肝、骨等,为晚期病例的典型表现。

三、涎腺腺泡细胞癌的治疗策略涎腺腺泡细胞癌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可选择行局部切除、腮腺切除或颌下腺切除等手术方式。

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恶性肿瘤的一种,也是比较罕见的一种,其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现象。

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对这种肿瘤的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环。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规律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通常呈现出多发性转移的情况。

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肝、骨骼、淋巴结等。

此外,该癌症可能还会出现皮肤转移等情况。

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癌组织的分型
不同分型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实性囊性型的癌症可能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 年龄因素
研究表明,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年龄越大,其远处转移的风险就越高。

3. 癌症的分化程度
未分化的癌症细胞越多,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4. 患者的身体状况
患者身体状况的好坏与其远处转移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其远处转移的风险要比身体健康的患者高许多。

总结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其远处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因此,在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力争将患者的远处转移率降到最低。

同时,加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转移规律,对于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也非常必要。

腮腺多行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腮腺多行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腮腺多行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腮腺多行性腺瘤这样的肿瘤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腮腺多行性腺瘤我们也叫做是混合瘤,目前我们对于腮腺多行性腺瘤的病因还不是
相信大家对于腮腺多行性腺瘤这样的肿瘤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腮腺多行性腺瘤我们也叫做是混合瘤,目前我们对于腮腺多行性腺瘤的病因还不是很了解,所以给我们治疗腮腺多行性腺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腮腺多行性腺瘤的预防工作才行,下文我们告诉大家腮腺多行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淋巴结核: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

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

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

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

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腺淋巴瘤: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

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多形性腺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多形性腺瘤鉴别。

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十章-唾液腺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十章-唾液腺

唾液的作用
1. 消化作用 唾液中含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或麦芽糖 2. 保护作用 唾液中含的黏蛋白吸附至口腔黏膜表面 3. 润滑作用 唾液可保持口腔组织的湿润、柔软、润滑 4. 咀嚼辅助作用 唾液使食物湿润,并易于形成食团。 5. 溶媒作用 唾液可溶解食物中的有味物质 6. 清洗作用 唾液具有流动性 7. 杀菌抗菌作用 唾液中含的溶菌酶和分泌性免疫抗体 8. 缓冲和稀释作用 唾液可以缓冲口腔内的酸碱度 9. 粘附和固位作用 唾液有吸附性,在黏膜表面扩散成薄膜 10. 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血液与唾液之比为1:2时,缩短最多 11. 排泄作用 排出血液中异常或过量的成分 12. 体液的调节作用 体内水分减少时分泌量减少 13. 内分泌作用 颌下腺分泌唾液腺激素,腮腺分泌腮腺素
结构。
附 着 于 颧 弓
附丽于乳突与胸锁乳 突肌筋膜相延续
浅层筋膜
下颌角
咬肌筋膜相连
腮腺鞘
特点
➢ 浅面的筋膜致密与腮腺表面紧密相连, 深面的筋膜薄弱而且不完整
➢ 向腮腺实质内延伸将腺体分为许多小叶 ➢ 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与咽旁相通
茎突 下颌 韧带
茎突和下颌角之间的部分筋膜纤维增厚而形成该韧带
• 中份与舌骨舌肌相邻,两者 之间自上而下有舌神经、舌 下神经及其伴行的静脉;
• 后份借茎突舌肌、茎突舌骨 韧带和舌咽N与咽侧壁相隔;
• 内侧面下方是茎突舌骨肌及 二腹肌后腹。
(二)深部
• 又称延长部,为位于下 颌舌骨肌后缘至其上面 的部分,在下颌舌骨肌 与舌骨舌肌之间突入舌 下间隙,与舌下腺后份 相接。
• 外侧面有面动脉于腺 体后上部穿出,在咬 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下 缘上行至面部。
• 下面----有颈阔肌 和颈深筋膜浅层 覆盖,有面神经 下颌缘支和面前 静脉经过。

医学超声影像学涎腺及淋巴结超声诊断

医学超声影像学涎腺及淋巴结超声诊断
b. 腺体内血流信号轻度至中度增多。 c. 阻塞性炎症可见腺导管扩张,内或含
有结石。
慢性颌下腺炎
腺体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
③ 涎腺结石
a.以颌下腺多见,大多数为椭圆形,单 发为主。
b.典型者呈强回声,后伴声影,嵌于扩 张腺导管远端。
颌下腺导管结石(箭号)
3.涎腺肿瘤样病变
① 良性淋巴上皮病(亦称舍格伦综合征 或干燥综合征)
4. 淋巴结收集引流区域淋巴液,并经输入淋 巴管流入皮窦,再通过髓窦汇入输出淋巴 管。
正常淋巴结解剖示意图
三、超声检查方法
1. 依检查需要,取仰卧位或其他体位,充分 暴露受检部位。
2. 检查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可沿着血管的 走向行纵、横断面扫查。
3. 对于软组织内淋巴结,可根据各区域软组 织的解剖特征进行扫查。
③ 体表投影相当于耳屏至鼻翼根部连线 的中点上。
④ 分深浅两叶,浅叶前缘发出腮腺主导 管,斜穿肌颊而开口于口腔颊黏膜。
2.颌下腺:
① 呈椭圆形,位于下颌骨内侧。 ② 内面发出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肉
阜。
3.舌下腺:
① 形如杏仁,位于口腔黏膜舌下襞下方。 ② 上缘发出5~15条小导管,开口于舌
下皱襞的表面。
b. 淋巴结皮质增厚,呈均匀低回声,与 髓质分界清楚。
c. 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呈树叉状, 主要分布于门部、髓质。
d. 淋巴结内动脉血流速度加快,RI正常 或偏低。
b. 长径厚径之比>2。
2、淋巴结良性疾病 ① 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
a. 淋巴结明显肿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 长径厚径之比>2。
b. 皮质增厚、回声低,髓质增厚呈高回 声,包膜光滑,淋巴结之间分界清楚。
c. 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涎腺——精选推荐

涎腺——精选推荐

第六章涎腺涎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即唾液经导管系统流入口腔,,故涎腺又称唾液腺(salivary)。

除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大对大涎腺,还有很多小涎腺分布于口腔黏膜和黏膜下层,按其所在解剖部位而命名,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等。

据统计,25%的唾液来自腮腺和60%来自下颌下腺,5%来自舌下腺,5%-10%来自小涎腺。

唾液有湿润黏膜,溶解食物和促进消化的作用。

第一节涎腺的组织结构涎腺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

实质即由分泌单位(secretory unit ),皮脂腺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分泌单位包括腺泡与导管系统。

导管系统由闰管,分泌管(纹管)和排泄管三部分组成,闰管和分泌管位于小叶内,排泄管穿行于小叶间。

间质即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与叶间或小叶间隔,其中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一分泌单位(一、)腺泡腺泡连接于导管末端,由单层腺上皮细胞组成。

腺泡外周有一层薄的基底膜包绕,在腺细胞和基底膜间,有肌上皮细胞附于腺细胞上,它具有收缩能力,有助于腺泡分泌物的排出。

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质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混合性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

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

因此,更准确的名称应为浆黏液细胞(seromucous cells)。

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基底部较宽,紧附于基底膜上,顶端向着腔内。

胞核为圆形,位于基底部1/3处。

胞浆嗜碱性,含PAS阳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其直径约为1um。

当细胞分泌时,分泌颗粒减少;同时,细胞体积变小,胞核增大,核仁明显。

电镜下,浆液细胞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细胞的特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随着细胞的分泌周期而改变,分泌早期细胞核内主要是常染色质,分泌后期主要是异染色质。

粗面内质网发育良好,平行排列在胞核底部和侧方。

其间有许多棒状线粒体。

涎腺

涎腺

颌下腺
• 1.检查部位均匀中低回声,其回声较 周围组织回声稍强。注:超声检查时,颌 下腺导管一般观察不到。 • 3.大小:3x1.5cm(数据来源网络,真实性 待考证)
舌下腺
• 一般舌下腺不易被超声观察到,只有当舌 下腺肿大或有病变时才可以观察到。 • 来源:浅表器官的超声诊断(主编:张缙 熙)
涎腺
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他们 各有导管通向口腔并分泌涎液。
以下是涎腺的位置解剖图:
腮腺正常声像图
1.检查部位:在两侧耳前下及耳下的腮腺区 进行扫查。 • 2.从浅→深的声像图解剖:皮肤组织(有时 可见包膜外浅表淋巴结)、浅筋膜、腮腺 实质、肾筋膜。 • 3.回声:均质细小中低回声,与正常甲状腺 回声类似或稍高,表面边缘尚清,后面及 两侧边缘不甚清晰。 • 4.大小:4x1.5cm(数据来源网络,真实性 待考证)

【口腔病】 涎腺结核

【口腔病】 涎腺结核

涎腺结核涎腺结核(tuberculosis of salivary gland)系由头面部皮肤、口咽区的结核菌经淋巴引流所致的腮腺内淋巴结核破溃后侵入腺体内而发生的腮腺实质结核,是一种少见的涎腺感染。

1893年Depaoli首先报告涎腺结核,以后不断有病例报道。

涎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可为原发感染,也可能是继发感染。

病因涎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可为原发感染,也可能是继发感染。

感染途径一般是头面部皮肤、口咽部,特别是扁桃体区域的结核菌经淋巴引流而感染。

血行感染,如发生粟粒性结核也不能完全除外。

导管逆行感染则极罕见。

北村报告1例腮腺导管结核,可能由于唾液分泌低下,肺部有活动性结核排出结核菌所致。

但铃木以为本例病人合并有典型的回盲部结核,亦不能排除血行感染所致。

少数病例有结核病史,或有家族结核病史。

病理改变涎腺结核病理发生过程一般是腮腺内淋巴结先发生结核感染,肿大破溃后累及腺实质,出现特有的结核病理变化,即由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郎罕巨细胞组成的结核结节,以及干酪样坏死。

涎腺结核是一种少见的涎腺感染病。

涎腺结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颌下腺组织结核。

有时也表现为在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缩小;也可能出现急性炎症表现为弥散的腺组织受累,出现红肿,甚至有波动。

如临床明确诊断为涎腺结核,应行病灶清除术,并在术前、术后抗结核治疗以防感染扩散。

如形成结核性脓肿,可抽除脓液后,向脓腔内反复多次注射抗结核药物,对全身或其它系统结核患者,应以全身抗结核治疗为主。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多发生在20~30岁之间,占60%~70%。

性别无明显差异。

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个月,长者数年。

可发生在涎腺实质,也可发生在涎腺中的淋巴结。

后者常被误诊为肿瘤而按肿瘤治疗。

三对大涎腺中最常见的是腮腺(淋巴结)结核。

原发感染出现在腮腺组织内,感染可能来源于扁桃体或口腔。

常见的腮腺结核是单侧受累,也可能累及双侧。

常见的部位是在耳屏前及垂后下。

胸锁乳突肌在乳突附着部前缘的腮腺后下极。

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疾病唾液腺疾病唾液腺又称涎腺,有大小两种。

大的有3对: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小的分布于唇、舌、颊、腭、磨牙后等部位的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内。

1简介salivary gland diseases常见的唾液腺疾病有以下几种:①涎腺结石病。

最常见颌下腺导管结石。

主要症状:进食时疼痛及颌下腺肿胀。

可扪到导管结石。

X 线照片可显阳性结石。

治疗:手术摘除结石。

②唾液腺炎。

主要是涎腺结石及化脓菌、病毒、结核菌等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涎腺红肿、胀痛,全身发热。

化脓性者涎腺导管口红,可挤出脓;病毒性者导管口唾液清亮;涎腺淋巴结炎者其导管口正常。

治疗:抗菌消炎。

③米古利兹氏病、舍格林氏综合征(口干综合征)。

唾液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浸润并取代腺泡。

临床表现:口干、眼干、唾液腺肿大、关节病等。

涎腺造影、同位素扫描、活检病理检查有诊断价值。

尚无根治方法,可用中、西药对症治疗,改善唾液分泌。

④唾液腺良性肥大。

涎腺的代偿性或退行性病变。

营养不良、肝炎、糖尿病等在涎腺的反应。

临床表现:涎腺软性肿大,无不适。

涎腺造影为良性肥大。

一般不需治疗。

⑤唾液腺肿瘤(见颌面部肿瘤)。

2因素涎石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唾液腺,因颌下腺导管长,导管口位于口底,颌下腺涎石最为常见,腮腺次之。

可以发生在一个或多个腺体,涎石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有时还伴有其他脏器的结石。

病因不十分明确,但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涎液滞留、浓缩、化学成分改变,无机盐沉积于导管而形成;②异物如牙刷毛、麦穗芒、脱落上皮细胞、蛋白分解产物或细菌等,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③全身因素,如与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有密切关系。

3主要表现因涎腺排出受阻引起的症状,唾液腺肿大、疼痛,进食时,尤其是进酸食时,发生剧烈胀痛,称为涎石绞痛,进食后逐渐消退。

还常伴有唾液腺的慢性炎症,表现腺体变大、变硬,轻压痛,导管口红肿,导管内能压出少许脓液。

根据病史和X射线检查,阳性涎石(钙化好,能吸收X射线)不难诊断。

涎腺疾病1

涎腺疾病1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临床表现: 1、多发于中年,男性稍多。多 为单侧。 2、反复肿胀、疼痛,与进食有 关。 3、导管口红肿,有雪花样或蛋 清样唾液溢出,导管变粗硬,呈 条索状。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 2、腮腺造影:主导管、间叶、小间 叶导管部分狭窄,部分扩张,呈腊 肠样变 鉴别诊断: 1、成人复发性腮腺炎 2、舍格伦综合征
舍格伦综合征

临床表现: 5、唾液腺肿大:腮腺肿大较常见, 呈弥漫性双侧肿大,单侧少见。边 界不清,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 粘连。无感染时腺体分泌减少,继 发感染时,腮腺反复肿胀,压痛, 挤压腺体,有雪花样或脓液溢出。 少数腺体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 等结节状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 清,称肿瘤型舍格伦综合症。
舍格伦综合征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 征表现为外分泌腺进行性破坏, 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 种自身免疫性病症。
舍格伦综合症
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病变仅限 于外分泌腺本身。 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同时伴有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

舍格伦综合征 病因——不清 可能因素: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临床表现: 1、5岁儿童多见,男性多见 2、腮腺区反复肿胀,不适,皮肤潮 红 3、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 4、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等。年龄 小,间隔时间短。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诊断——病史、临床表现及腮腺造 影 腮腺造影:末梢导管呈点状、 球状扩张,排空慢,主导管及腺内 导管无异常。 鉴别诊断: 1、流腮 2、舍格伦综合征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鉴别诊断: 3、假性腮腺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发病 慢,症状轻,肿胀局限,导管口无红肿, 无导管口溢脓。 注意: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宜作腮腺造影 检查

涎腺疾病

涎腺疾病




复发性腮腺炎具有自愈性,因此;以增强 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原则: 嘱患者多饮水; 每天按摩腺体帮助排空唾液,用淡盐水漱 口,保持口腔卫生; 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 若有急性炎症表现,可用抗生素; 腮腺造影本身对复发性腮腺炎也有一定的治疗 作用。
三、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s
病因病理

1、大多数患者由局部原因引起;

2、少数由导管结石或异物引起。
临床表现



1、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大多发生于中年; 2、 多为单侧受累,也可为双侧。患者常不明确起病 时间,多因腮腺反复肿胀而就诊; 3、 约半数患者肿胀与进食有关;发作次数变异较大; 有的患者腮腺肿胀与进食无明确关系; 4、 临床检查腮腺稍增大,能扪到肿大的腮腺轮廓, 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导管口轻微红肿,挤压腮腺可 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或粘稠的蛋清样唾液, 有时可见粘液栓子; 5、病程较久者,可在颊粘膜下扪及粗硬、呈索条状的 腮腺导管。




பைடு நூலகம்




治疗目的是去除结石、消除阻塞因素,尽最大可能 地保留下颌下腺这一功能器官。但当腺体功能丧失 或腺体功能不可能逆转时,则应将病灶清除。 1、保守治疗; 2、切开取石术 ; 3、腺体切除术 ; 4、其它治疗方法 : 利用休克波粉碎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部结石; 采用激光碎石; 用纤维内镜或气囊进入颌下腺导管取石取得了一 定效果,但尚待积累更多的经验。
涎腺疾病
Diseases of salivary glands
教学安排

腮腺导管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腮腺导管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Key words】 Parotid duct carcinoma;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Survival time; Survival rate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 一类发生于唾液腺的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约占涎 腺恶性肿瘤的 1% ~3% [1]。1968 年由 Kleinsasser 等 [2] 首次报道,因其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管癌类似而命 名。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涎腺导管癌 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我国在 1993 年由俞光岩等 [3] 首次报告。SDC 多见于腮腺(约 80%)[4]。肿物侵 袭性强,常有面瘫,可发生早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 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和死亡率高 [5-7]。本文对 31 例 腮腺导管癌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报道如下。
例中 T1 有 7 例,T2 有 15 例,T3 有 9 例 ;区域淋 巴结 N09 例,N12 例,N2b20 例;临床分期Ⅰ期 3 例, Ⅱ期 6 例,Ⅲ期 2 例,Ⅳ期 20 例。所有病例均无 远处转移。
4. 统计学分析 分析 31 例腮腺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 结果、颈部淋巴结各分区的转移规律、术后放化疗 等辅助治疗与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等,通过 SPSS26.0 统计学软件 , 样本均数及概率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 的 Fisher 确切概率法,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患 者的生存曲线。分析其结果,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31 例涎腺导管癌基本资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
项目
有颈淋巴 无颈淋巴
例数 转移
转移
P值
(n=22) (n=9)
年龄(岁)
≤ 50

涎腺超声检查

涎腺超声检查

涎腺超声检查涎腺超声检查介绍:口腔的大涎腺有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对。

小的粘液腺很多,分布在唇、颊、舌、腭等粘膜内。

涎腺B超检查即采用B超检查患者的涎腺,常用于诊断涎腺类的疾患。

涎腺超声检查正常值:涎腺,颈部没有有肿大的结节。

涎腺内导管状态无扩张,走行正常,导管内无异常回声。

涎腺超声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检查内容】1.涎腺肿大或萎缩(涎腺内如有结节,应检查位于左叶或右叶;是单发或多发。

)2.涎腺结节是囊性或实性。

3.涎腺结节的边界是否光滑、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是强或弱,有无钙化结节。

4.颈部有肿大的淋巴结。

5.如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还应观察血流,供临床参考。

6.涎腺内导管状态:扩张,走行不正常,导管内有异常回声。

需要检查人群:用于涎腺良性肿大、炎症,或是混合瘤、腺瘤与腺癌的辅助诊断。

涎腺超声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禁忌:如毛发或胡须较多干扰超声穿透时,需在检查前剔除。

检查时注意:体位宜仰卧位。

涎腺超声检查检查过程:涎腺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应用7.5-10MHz线阵探头直接行纵、横、斜切面检查涎腺。

1.检查涎腺时探头应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是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影响小血管显示。

2.检查时应注意对两侧腺体的检查与比较,注意对比原则,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3.检查时,除腺体和导管本身外,还应注意相邻动脉、肌肉、骨骼等的状态。

4.舌下腺位置较深,正常舌下腺超声不易显示,当增大或发生肿瘤时,超声才易发现。

正常左右舌下腺可以连接在一起,呈马蹄形。

涎腺疾病

涎腺疾病

[CT表现]
• ( 1 )良性肿瘤:圆形或类圆形,界限清楚, 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CT 值 30—45HU ,增强 扫描达60HU;皮下脂肪层及邻近结构清晰。 • ( 2 )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楚, 内部密度不均匀,皮下脂肪层模糊或消失,邻 近结构受累,聂骨岩部或乳突骨质破坏。 • (3)低度恶性肿瘤或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 • 界限清楚但边缘不光滑,分叶状,内部密度均 匀或不均匀
• 血红蛋白下降,血沉升高,白细胞计数 下降,淋巴细胞分类升高,唾液免疫球 蛋白SigA 、SigG升高。随年龄增长,临 床化验检查逐渐趋于正常。
[影像学表现]
• 检查方法:涎腺造影。 • 影像表现: • 主要是导管系统的变化,主导管:正常或轻度 扩张。 分支导管:稀少。(尚未发育成 • 熟)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甚至腔状。 • 涎腺功能:排空功能迟缓。随年龄增长,逐渐 正常。
[临床表现]
• • • • 1年龄:中老年。 2性别:女性明显多见。 3临床症状:口干,影像进食、说话。 4体征:舌背丝状如头萎缩、舌面光滑, 可有舌裂;常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多 发龋。涎腺反复肿胀呈弥漫性肿大,有 时可有包块。
临床表现]
1年龄:中老年。 • 2性别:女性明显多见。 • 3临床症状:口干,影像进食、说话。 • 4体征:舌背丝状如头萎缩、舌面光滑, 可有舌裂;常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多 发龋。涎腺反复肿胀呈弥漫性肿大,有 时可有包块。
涎腺良性肥大
腮腺肿大,口干
涎腺良性肥大
• 非肿瘤性、非炎症性、慢性 、无痛性肿大。常 见于腮腺,颌下腺也可。与全身系统病(高血 压、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等)有关。病理:腺 泡明显增大,腺泡腔消失,分泌颗粒消失; (唾液分泌功能减低)间质水肿,腺泡可消失, 被脂肪细胞代替。造影检查腺体形态正常,体 积增大,导管轻度扩张,末梢导管假性点扩。 B超体积增大,内部回声增强,彩色血流不变。

医院口腔科唾液腺癌诊疗常规

医院口腔科唾液腺癌诊疗常规

医院口腔科唾液腺癌诊疗常规
【诊断】
1.涎腺区肿物,早期可类似良性肿物表现,病程可以很长;晚期出现生长加速,肿物固定,疼痛,侵犯神经,区域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涎腺造影示侵蚀性破坏影像(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CT片可见腺体被边界不清的肿块破坏或挤压移位,造影剂外溢,排空时间明显延长。

考虑为涎腺癌,一般不应再行涎腺造影。

3.涎腺癌易发生血行转移,除肿瘤破溃外,一般不主张作切取活检;在不能排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或未分化癌时,可进行吸取活检以明确诊断;一般情况下,组织学应采用手术时的冰冻切片检查。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

2.唾液腺癌的淋巴结处理除根据临床分期外,重要的是要参考病理类型决定。

临床已经证实有转移者,应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未经证实有转移者,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其他应持保守态度。

3.放射治疗用于未分化癌的原发灶,也适用于术后综合治疗以及晚期不能手术的姑息治疗和复发性唾液腺癌再次手术后。

4.对远隔器官转移高的或恶性程度高的唾液腺癌,均应行术前术后化疗。

5.对复发性唾液腺肿瘤,或颈部已出现转移性淋巴结的术后
患者,应行手术区域的放疗。

淋巴与涎腺

淋巴与涎腺

教案首页授课单位学时主讲辅讲第次课教学方式年级专业学员人数年月日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结(lymph of the head and neck)概述口腔颌面颈部的淋巴组织(淋巴结和淋巴管)十分丰富;共同组成此部的防御系统。

正常情况下,淋巴结的硬度与软组织相似,不易触及。

感染状态下淋巴结会肿大和疼痛;肿瘤侵及淋巴结呈现无痛增大。

分组根据部位、排列方向环行组:浅,环绕颈项上部,输出管入纵行组包括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面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纵行组:深,纵形排列,输出管组成颈淋巴干包括咽后群、颈前群、颈外侧群(一)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atic nodes)位于颌下三角内,介于下颌骨下缘和颌下腺之间。

1 接纳面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的输出管,引流颌下腺、舌下腺、上下唇外侧、颊部、鼻、上下颌牙(下切牙除外)、牙龈、眼睑内侧部、软腭、舌前2/3的淋巴。

2输出管入颈深上淋巴结的颈二腹肌淋巴结或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采用powerpoint 幻灯片教学,以多幅彩色图片讲解颅颌面颈部淋巴结分布及临床特点2分钟4分钟4分钟(三)颈浅淋巴结(superficial cervical lymphatic nodes)1 于胸锁乳突肌浅面和颈外静脉周围,沿颈外静脉向腮腺淋巴结延伸。

2收集枕淋巴结的输出管、腮腺、耳后等处的淋巴结。

3 输出管越过胸锁乳突肌,入其深面的颈深上淋巴结。

(四)锁骨上淋巴结(superior clavicular lymphatic nodes)即颈横淋巴结1 颈深淋巴结向下外延伸的部分,列于颈横动静脉的浅面(横链)。

收纳脊副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2 输出管入颈深下淋巴结。

(五)颈深上淋巴结(superior deep cervicallymphatic nodes )1 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颈内静脉交叉的上方,沿颈内静脉周围排列。

2 收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诊断思路
1. 恶性肿瘤:不均匀低回声,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血供较 丰富。
2. 良性肿瘤:实性,回声分布尚均匀,形态 规则(多呈椭圆形),界清,包膜完整, 血供多不丰富。
3. 有研究表明,频谱形态呈高速高阻,尤其 PSV大于60cm/s ,则对黏液表皮样癌的诊 断极有参考价值。 4. 本例超声提示右侧腮腺实性结节,呈不均 匀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 内可探及高速高阻血流信号且PSV= 66cm/s,故恶性可能性大,应予手术治疗。
腮腺混合瘤
瘤体呈椭圆形,均质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血流信号丰富。
②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瘤)
a. 大多数瘤体的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 b. 瘤内多呈囊实性,表现为多分隔的液 性区。 c. 瘤体界清,后方常伴有声增强效应。 d. 肿瘤可呈多发性、多个涎腺分布。
e. CDFI,瘤内实性区域可见到少量血流 信号。
常超声表现
3. 掌握浅表淋巴结常见病的超声诊断
4. 了解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疾病的临床
意义
二、超声解剖
1. 正常人约有300-400个浅表淋巴结,主要
集中在头颈区、腋窝区和腹股沟区。
2. 正常淋巴结呈豆形,隆凸的一侧接输入淋
巴管,凹陷的一侧为淋巴门,含有输出淋
巴管、动静脉和神经。
3. 淋巴结的被膜下为皮质区(内有皮窦等结
构),中央及门部为髓质区(内有髓窦等
等结构),窦腔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4. 淋巴结收集引流区域淋巴液,并经输入淋
巴管流入皮窦,再通过髓窦汇入输出淋巴
管。
正常淋巴结解剖示意图
三、超声检查方法
1. 依检查需要,取仰卧位或其他体位,充分
暴露受检部位。
2. 检查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可沿着血管的走Fra bibliotek行纵、横断面扫查。

术前CT检查:左腮腺混合瘤可能,恶变待
排除。

术中见肿物约7cmx4cm,质硬,呈分叶状,
局部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欠佳。

术后病理诊断腮腺混合瘤,多结节,部分
侵入周围结缔组织。
病例3
一、临床表现

男,46岁

1个月前发现右耳下无痛性肿物,大小约
2cmx3cm。

外院及本院超声检查均提示右侧腮腺占位
① 涎腺急性炎症
a. 腺体肿大,边界不清,实质回声不均 匀,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b. 若形成脓肿,表现为含有点状回声漂 浮的液性区,边界不规则。 c. 流行性腮腺炎多累及双侧腺体;急性 细菌性炎症以单侧多见。
急性腮腺炎
腺体重度肿大,边界不清晰(箭号),回声 不均匀,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② 涎腺慢性炎症
3.涎腺肿瘤样病变 ① 良性淋巴上皮病(亦称舍格伦综合征 或干燥综合征)
a. 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可同时累及颌 下腺与舌下腺。 b. 腺体内回声不均,可呈“网格”改变。 c. 少数病灶亦可表现为团块状不均匀回 声。 d. CDFI,受累腺体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良性淋巴上皮病
腮腺肿大,腺体内可见散在小低回声区(箭 号),呈“网格”改变,血供丰富
淋巴结结核
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内见脓肿(箭号)形成
③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a. 淋巴结肿大,常多发,多呈椭圆形, 长径厚径之比>2,包膜光滑。 b. 淋巴结皮质增厚,呈均匀低回声,与 髓质分界清楚。 c. 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呈树叉状, 主要分布于门部、髓质。 d. 淋巴结内动脉血流速度加快,RI正常 或偏低。
动度好,血供一般。
2. 混合瘤恶变:短期内生长迅速,形态不规
则,界不清,可见钙化点,与周围组织粘
连而固定,血供可较丰富,可有颈部淋巴
结转移。
3. 本例肿物在半年内明显增大,呈多结节融
合,部分呈囊实性,局部边界不清,活动
度差,再结合病史,故应考虑混合瘤恶变
待排除。
4. 建议行CT检查。
五、手术病理结果
腮腺Warthin瘤
瘤体为椭圆形,瘤内可见液性区(箭号),后 方伴有声增强效应。
5.涎腺恶性肿瘤
① 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 ② 粘液表皮样癌,内多呈囊实性,后方 可伴声增强。 ③ 腺样囊性癌,内部为不均匀低回声, 后方常伴声衰减。 ④ 瘤体内血供丰富,PD检测多为高速动 脉血流频谱。 ⑤ 同侧颈上深淋巴结肿大。
性病变,恶性肿瘤不能排除。
二、超声表现
左图为右侧腮腺肿物(箭头处)长轴切面的灰阶图 右图为右侧腮腺肿物的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
三、提问与思考
1. 本例超声显示右侧腮腺实性团块,形态不
规则,局部边界不清,内可探及高速高阻 血流信号,应首先考虑良性还是恶性结节? 2. 应做何进一步检查? 3. 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
④ 分深浅两叶,浅叶前缘发出腮腺主导 管,斜穿肌颊而开口于口腔颊黏膜。
2.颌下腺:
① 呈椭圆形,位于下颌骨内侧。 ② 内面发出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肉 阜。
3.舌下腺:
① 形如杏仁,位于口腔黏膜舌下襞下方。 ② 上缘发出5~15条小导管,开口于舌 下皱襞的表面。
三、超声检查方法
1. 患者取仰卧位。
② 涎腺肥大(亦称涎腺症)
a. 涎腺肥大以腮腺多见,多为双侧腺体 对称性肿大。 b. 肿大的腺体边界清楚,实质回声均匀 增强,腺导管无扩张。
c. CDFI,腺体内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
腮腺肥大
腮腺肿大,实质回声均匀增强
③ 涎腺囊肿:包括外渗性粘液囊肿、淋巴
上皮囊肿、潴留性粘液囊肿等。
a. 以舌下腺多见,颌下腺、腮腺少见。 b. 形态多呈圆形,囊内呈无回声;伴发 感染时,囊内可见细点状回声漂浮。 c. 囊壁薄,边界清楚,后方回声增强。
四、超声表现
1.涎腺正常超声表现
① 灰阶超声
a.腮腺纵切或横切,形态呈倒三角形, 腺体分为深浅两叶,浅叶边界清晰, 深叶后缘不易清晰显示。 b.颌下腺呈椭圆形,边界清晰。 c.舌下腺呈椭圆形或马蹄形,边界不易 完整显示。 d.涎腺腺实质为均匀高回声。
腮腺纵切图
腮腺实质呈均匀高回声,浅叶边界清晰,深 叶后缘(箭号)不清晰
第九章
第二节 涎腺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涎腺的超声解剖学
2. 熟悉涎腺的超声检查方法和正常超声
表现
3. 掌握涎腺常见病的超声诊断 4. 了解超声诊断涎腺疾病的临床意义
二、超声解剖

涎腺主要包括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 等。
正常涎腺解剖示意图
1.腮腺:
① 呈不规则楔形。
② 位于外耳道前方,咬肌后缘,下颌后 窝内。 ③ 体表投影相当于耳屏至鼻翼根部连线 的中点上。
M M M M M M M
左图为左侧腮腺肿物的灰阶图(M:肿物) 右图为左侧腮腺肿物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三、提问与思考
1. 结合患者病史及超声检查结果,应考虑什 么疾病?须与哪种疾病鉴别? 2. 超声图像上混合瘤恶变有何特征性表现? 3. 如何进一步检查?
四、诊断思路
1. 混合瘤:生长缓慢,形态规则,界清,活
② 多普勒超声
a. CDFI,淋巴结门部及髓质内的血流信 号呈点状或条状,皮质内血流不易显 示。
b. PW,动脉血流为低速低阻型。
③ 浅表淋巴结正常参考测值
a. 长径可超过3.0cm,大多数厚径<5mm。
b. 长径厚径之比>2。
2、淋巴结良性疾病 ① 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
a. 淋巴结明显肿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 长径厚径之比>2。 b. 皮质增厚、回声低,髓质增厚呈高回 声,包膜光滑,淋巴结之间分界清楚。 c. 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三、提问与思考
1. 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应首先考虑什么疾 病? 2. 须与哪种疾病鉴别?如何鉴别诊断?
四、诊断思路
1. 根据本例腮腺的超声表现(腮腺实质回声 增粗不均,呈弥漫性,血供稍增多),应 考虑慢性腮腺炎或良性淋巴上皮病可能。
2. 本例患者还伴有患侧腮腺反复肿痛、发热 等病史,故慢性腮腺炎可能性大;而良性 淋巴上皮病多伴口干、眼干等症状;亦可 通过方糖试验协诊。
② 淋巴结结核
a. 淋巴结肿大,多呈椭圆形,长径厚径 之比<2,常融合成串珠状。 b. 髓质偏心或显示不清,结内以低回声 为主。 c. 脓肿形成,出现不规则液性区,含有 细点状或絮状回声、加压时可见漂动现 象;脓肿破溃,淋巴结形态不清晰。 d. 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多分布 于皮质边缘。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占据整个腮腺,边缘不清晰(箭号),内 部回声不均匀。
病例分析——病例1
一、临床表现

女性,47岁

右耳屏前下肿物伴反复肿痛5年,再发伴全 身乏力、发热、畏冷7天。入院查体,右耳 屏前下触及一肿物,约2.5cmx3.0cm,质硬、 触痛。
二、超声表现
左图为右侧腮腺(箭头处)长轴切面的灰阶图 右图为右侧腮腺长轴切面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呈放射状分布;PD,动脉血流为高速 低阻型频谱。
慢性淋巴结炎
a. 淋巴结轻度肿大,多呈椭圆形,边界 清晰,长径厚径之比>2。 b. 皮质呈均匀低回声,皮质髓质轻度增 厚,两者之间分界清楚。 c. 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轻度增多, 主要沿门部、髓质分布。
急性淋巴结炎
颈部淋巴结肿大,呈椭圆形,内部血流信号 明显增多,放射状分布
四、手术病理结果

术前方糖试验阴性。患者要求手术治疗。
术中见右侧腮腺浅叶大部分呈纤维化样变, 质硬。


术后病理诊断右侧腮腺浅叶慢性炎症。
病例2
一、临床表现

男,59岁 发现左耳下肿物1年,明显增大半年 12年前,外院诊断为混合瘤并予手术治疗

外院超声检查:腮腺囊实性团块,性质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