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案

03
基础实验操作演示与 指导
IP地址规划及子网划分方法论述
IP地址基本概念
阐述IP地址的组成、分类及作用 ,使学生了解IP地址在计算机网
络中的重要性。
子网划分原理
详细解释子网划分的意义、目的及 实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 子网划分提高网络性能和管理效率 。
IP地址规划方法
介绍如何根据网络规模、业务需求 等因素合理规划IP地址,确保网络 的高效、稳定运行。
05
案例分析:典型网络 故障排查过程展示
物理层故障排查思路和方法论述
排查物理连接
检查网络设备的物理连接 ,包括网线、接口、交换 机端口等,确保连接正常 。
测试硬件设备
使用专业测试工具对网线 、网卡、交换机等硬件设 备进行测试,确保其工作 正常。
观察设备状态
观察网络设备的指示灯状 态,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工 作。
路由器
2台,用于构建网络 拓扑和实现路由功 能。
服务器
1台,用于提供网络 服务,如DNS、 DHCP、FTP等。
网络线缆
若干,用于连接网 络设备和构建网络 拓扑。
软件资源准备及配置方法
操作系统
采用Windows Server和Windows 10操作系统,分别安装在网络服 务器和工作站上。
网络仿真软件
04
进阶实验操作挑战与 探索
VLAN划分及跨交换机实现方法讨论
VLAN划分方法
基于端口、基于MAC地址、基于IP地址等
跨交换机实现VLAN
通过Trunk端口实现不同交换机上相同VLAN的通信
VLAN间路由实现
通过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实现不同VLAN间的通信
NAT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场景分析

计算机网络设备教案

计算机网络设备教案

计算机网络设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常见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3、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并进行简单的网络搭建和配置。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等)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网络设备的选型和配置要点。

2、难点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在网络中的作用差异。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和参数设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功能。

2、演示法:通过实际演示网络设备的操作和配置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工作方式。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实验,亲自动手搭建简单的网络并配置设备。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连接的实现方式,如“当我们在家中通过 WiFi 上网时,数据是如何传输的?”,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介绍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分类,包括网络接口卡(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详细讲解网卡的作用,它是计算机与网络之间的接口,负责将计算机中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信号发送出去,并接收来自网络的信号。

解释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它是一种简单的网络连接设备,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但所有端口共享带宽,容易产生冲突。

重点阐述交换机的工作方式,它根据 MAC 地址转发数据,每个端口都有独立的带宽,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

讲解路由器的功能,它能够连接不同的网络,根据 IP 地址进行数据转发,并实现网络地址转换(NAT)等功能。

简要介绍防火墙的作用,它用于保护网络安全,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3、演示操作(约 20 分钟)展示常见网络设备的实物,介绍其外观和接口。

现场连接简单的网络,通过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让学生观察网络的连通性变化。

4、小组实验(约 40 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搭建一个包含计算机、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简单网络,并进行基本的配置,如设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等。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作业与思考题:
1.习题1-01
2.习题1-03
参考资料:
1.《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第4版),(美)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著/陈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第4版),(美)特南鲍姆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次课教学体会:
重点难点: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方法步骤:课堂讲解与实例介绍
器材保障:电脑、投影
时间地点:
教学内容:
§1概述
预习思考题:
1.你主要用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干什么?你认为计算机网络由哪些关键元素组成?你所知道的网络设备有哪些?你知道的连接因特网的方式(上网方式)有哪些?
2.你认为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有什么本质区别?
七是网络安全。先介绍网络安全的内容,然后介绍网络安全服务的各种机制,最后简要介绍典型的网络安全协议和系统。
实践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操作技能和面向实用技术为设计原则,以组网技术和构建网络应用服务为核心设计实验内容。具体包括简单局域网组网、网络协议分析、路由器配置、典型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简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实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部分实验内容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做。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在学生的知识空间中“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在授课中应强调知识点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阶段性总结,每章结束时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该章内容关联起来建立起计算机网络某一层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放入到整个网络体系结构去,这样学完整个课程后在每个学生掌握的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技术原理。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一章)
沈阳化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教研室
第二阶段:面向通信的计算机网络
• 1969年9月研制完成四台IMP,连接了四台大型计算机系 统。 • 部署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大巴巴拉分校、加州大 学洛杉矶分校和犹他大学的大型计算机中心, • 在1969年9月2日,正式启动该网络,实现了四个地点
• 课程参考书
– 《计算机网络》 熊贵喜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计算机网络教程》 谢希仁 人民邮电出版社
沈阳化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教研室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 • • • • • • • §1.1 计算机网络概念 §1.2 计算机网络产生与发展 §1.3 计算机网络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5 计算机网络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8 计算机网络应用
•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2)
• 第五章 计算机局域网(4) • 第六章 网络层(6)
• 第七章 传输层(2)
• 第八章 网络应用技术(2)
沈阳化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教研室
课程安排
• 课程学时
– 总学时48学时
• 课程作业
– 以查阅资料为主
• 课程考试
– 以上课内容为主 – 闭卷考试
沈阳化工大学优秀课程
《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教研室 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室 2010-08
沈阳化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教研室
沈阳化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教研室
核心层
汇聚层
接入层
沈阳化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教研室
课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实训》全套教学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实训》全套教学教案

模块1 网络基础概述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网络的概念,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结构掌握:网络绘制软件Visio了解:网络新的发展,数据通信基础教学重点网络的概念,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网络课时安排本章安排3课时。

其中,理论讲授2课时,上机实验1课时。

教学大纲网络基础理论1.1 必备知识1.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1.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1.3 认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1.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1.1.5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1.6 网络图绘制工具Visio简介1.2 扩展知识1.2.1 计算机网络热点问题1.2.2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1.3 实训1.3.1 认识网络设备1.3.2 使用Visio绘制网络拓扑图主要概念1.什么是网络2.网络的发展过程3.网络的组成4.网络的结构5.网络的分类6.Visio软件7.物联网技术8.云计算技术9.4G移动通信10.调整与解调模块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教学要求熟练掌握: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掌握:协议的定义了解:ip地址规划与划分,Ipv6简介教学重点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

教学难点OSI7层结构的理解课时安排本章安排4课时。

其中,理论讲授2课时,上机实验2课时。

教学大纲模块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必备知识2.1.1 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与标准组织2.1.2 熟悉OSI参考模型2.1.3 熟悉TCP/IP参考模型2.2 扩展知识2.2.1 IP地址规划与划分2.2.2 IPv6简介2.3 实训2.3.1 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2.3.2 手动配置IP地址主要概念1.什么是协议2.标准化组织机构3.OSI参考模型4.TCP/IP参考模型5.IP地址的概念6.IP地址的划分7.Ipv6模块3 局域网技术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局域网的相关概念,局域网的传输方式、传输介质,常用的网络设备。

掌握:双绞线的制作、用户终端接入局域网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优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优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材《计算机网络》的第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层服务、路由算法、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

本节课将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使学生了解网络层的基本概念,理解路由算法的原理,掌握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的技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层的基本服务,理解网络层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路由算法的种类及原理,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路由算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掌握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的技术,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网络层服务、路由算法、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

难点:路由算法的设计原理、拥塞控制的实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拓扑图、PPT。

学具:笔记本电脑、网络实验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网络故障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层的作用。

2. 教材讲解:详细讲解网络层的服务、路由算法、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的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路由算法和拥塞控制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网络层服务、路由算法、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的技术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网络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网络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层服务、路由算法、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的概念、原理和流程。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网络层的服务。

答案:网络层的服务主要包括数据传输、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

2. 题目:请解释什么是路由算法。

答案:路由算法是一种用于确定数据包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最优路径的算法。

3. 题目:请阐述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的技术。

答案:分组转发是指网络设备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将其从一个网络接口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接口。

拥塞控制是指通过调整网络中的数据流量,防止网络拥塞的发生。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设计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设计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和应用;3. 了解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和应用;3. 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计算机网络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经验。

二、基本概念和组成(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网络、节点、链路等;2. 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协议;3. 教师通过示例图或实物展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方式。

三、主要功能和应用(10分钟)1. 教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如数据传输、资源共享、通信等;2.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或图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场景,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3. 教师让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四、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10分钟)1. 教师讲解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如有线接入、无线接入等;2. 教师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防火墙、病毒防护、个人信息保护等;3. 教师通过示例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案例;2. 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不同的互联网接入方式;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问答活动,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应用以及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2.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和使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

第1课计算机网络教案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第1课计算机网络教案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第1课计算机网络教案 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课。

该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功能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同时,能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认识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5.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对网络技术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分类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功能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难点: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功能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解决办法:1.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2. 利用图表、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功能。

3.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

突破策略:1. 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4.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教材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功能等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框架。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课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培养他们的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通信协议等。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什么?在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引入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作用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3. 网络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4. 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介绍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中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四、实践操作(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网络拓扑结构设置和参数配置的实践操作。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结果为主要依据,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操作的准确性。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根据上述教学内容和评价结果,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教案的示例,你可以根据题目和内容需求来填写具体的内容和步骤。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案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案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案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和常见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3.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协议和技术;4. 能够进行网络布线和设置网络设备;5. 具备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2.1 网络边缘设备:主机和终端设备2.2 网络核心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2.3 网络传输介质:有线和无线传输介质2.4 网络拓扑结构:总线、环形、星形等3.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和技术3.1 基本网络协议:TCP/IP协议族3.2 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VPN等3.3 网络服务技术:Web服务、FTP服务等4. 网络布线和设备设置4.1 网络布线:布线原理、布线规范4.2 网络设备设置:IP地址设置、子网掩码设置等5. 故障排除和网络维护5.1 常见网络故障排除方法5.2 网络设备的基本维护和保养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技术。

2. 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搭建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设置和故障排除。

3. 讨论与互动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分层结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熟悉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服务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性能指标
2. 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 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和协议
3. 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 网络接口卡(NIC)
- 网络交换机(Switch)和路由器(Router)- 网关(Gateway)和防火墙(Firewall)
4. 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电子邮件
- 文件传输协议
- 远程登录和虚拟专用网络
- 万维网和超文本传输协议
5. 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 网络配置和管理
- 常见网络故障排除
-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相结合,以案例为主要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 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
- 作业评分占总成绩40%
- 实验报告评分占总成绩30%
- 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30%。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

3、帮助学生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2)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协议,如 TCP、IP 等。

(3)数据通信中的信道复用技术和差错控制方法。

2、难点(1)对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功能和协议的理解。

(2)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网络应用和问题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如上网、在线游戏、视频通话等。

(2)展示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机系统到简单的局域网,再到如今的互联网,讲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标志性技术。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硬件: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软件等。

(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介绍 OSI 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分别讲解每一层的功能和作用。

重点讲解 TCP/IP 模型的四层结构,以及与 OSI 模型的对应关系。

(4)网络协议协议的概念: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传输控制协议)、IP(网际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协议、网络安全等。

- 掌握 OSI七层模型,复用/分用技术等。

- 理解网络编程,设计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 知道最新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

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分类与重要性。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拓扑结构、通信方式和分类。

- OSI/RM和TCP/IP网络模型。

第二章物理层- 物理层概述,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 传输介质,数字传输系统,模拟传输系统。

- 调制与解调、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 信道复用技术,传输介质的高级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概述,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 帧的概念,MAC协议,CSMA/CD协议和轮流协议。

- 环路拓扑结构,ATM网络,令牌环网技术。

-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与错误控制。

第四章网络层- 网络层概述,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 网络层的组网方法,IP协议,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

- 网络地址层次结构,子网化,NAT技术。

- 网络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五章运输层- 运输层概述,运输层提供的服务,运输层实体间的逻辑通信结构。

- TCP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可靠连接实现、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原理。

- UDP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运输层拥塞控制与质量服务(QoS)。

第六章应用层- 应用层概述,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程序的体系结构。

- 基于TCP/I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

- 分布式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

- 构建网络应用程序模型和实践。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自学,研究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

- 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搭建、网络安全实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案内容: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1.4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1.1 OSI七层模型2.1.2 TCP/IP四层模型2.2 数据通信基础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2 数据传输模式2.2.3 数据编码技术2.3 网络协议与标准组织2.3.1 网络协议的概念2.3.2 协议分层原理2.3.3 常见标准组织三、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3.1 物理层概述3.1.1 物理层的任务3.1.2 物理层设备3.2 数据链路层概述3.2.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3.2.2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3.3 错误检测与纠正3.3.1 错误检测3.3.2 错误纠正3.4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3.4.1 流量控制3.4.2 拥塞控制四、网络层与传输层4.1 网络层概述4.1.1 网络层的功能4.1.2 网络层的路由算法4.2 传输层概述4.2.1 传输层的功能4.2.2 传输层的协议4.3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4.3.1 拥塞控制4.3.2 流量控制4.4 网络层与传输层的应用4.4.1 网络层应用4.4.2 传输层应用五、应用层与网络应用5.1 应用层概述5.1.1 应用层的功能5.1.2 应用层协议5.2 常见网络应用5.2.1 电子邮件5.2.2 文件传输5.2.3 网络浏览5.2.4 网络购物5.3 应用层安全5.3.1 常见安全威胁5.3.2 安全协议与技术教案内容:六、局域网与广域网6.1 局域网(LAN)6.1.1 局域网的分类6.1.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6.1.3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6.2 广域网(WAN)6.2.1 广域网的分类6.2.2 广域网的连接设备6.2.3 广域网的传输技术6.3 网络互联设备6.3.1 交换机6.3.2 路由器6.3.3 网关七、网络安全7.1 网络安全概述7.1.1 网络安全威胁7.1.2 安全策略与目标7.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7.2.1 防火墙的原理与类型7.2.2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7.3 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7.3.1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7.3.2 数字签名的概念与实现7.4 安全套接层(SSL)与VPN 7.4.1 SSL协议的工作原理7.4.2 VPN的分类与实现八、互联网协议(IP)8.1 IP地址与子网划分8.1.1 IP地址的分类8.1.2 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8.2 路由选择算法8.2.1 静态路由选择8.2.2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8.3 网络地址转换(NAT)8.3.1 NAT的概念与工作原理8.3.2 NAT的类型与实现8.4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8.4.1 ICMP报文类型8.4.2 ICMP的应用场景九、传输层协议9.1 传输控制协议(TCP)9.1.1 TCP的连接建立与终止9.1.2 TCP的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9.1.3 TCP的拥塞控制9.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9.2.1 UDP的特点与应用场景9.2.2 UDP的传输过程9.3 安全套接层(SSL)9.3.1 SSL的握手过程9.3.2 SSL的加密与解密十、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10.1 域名系统(DNS)10.1.1 DNS的解析过程10.1.2 DNS的记录类型10.2 文件传输协议(FTP)10.2.1 FTP的工作原理10.2.2 FTP的命令与应答10.3 网络文件系统(NFS)10.3.1 NFS的体系结构10.3.2 NFS的权限与安全性10.4 电子邮件协议(SMTP)10.4.1 SMTP的工作流程10.4.2 电子邮件的格式与传输教案内容:十一、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11.1 无线局域网(WLAN)11.1.1 无线局域网标准11.1.2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方式11.2 蓝牙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11.2.1 蓝牙技术的基本概念1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11.3 移动计算概述11.3.1 移动计算的概念11.3.2 移动计算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十二、网络管理12.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12.1.1 网络管理的任务12.1.2 网络管理模型12.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2.2.1 SNMP的体系结构12.2.2 SNMP协议的工作流程12.3 网络管理软件与工具12.3.1 网络管理软件的功能12.3.2 常见的网络管理工具十三、网络编程与套接字13.1 网络编程概述13.1.1 网络编程的概念13.1.2 网络编程的API13.2 套接字编程13.2.1 套接字的概念13.2.2 套接字的创建与使用13.3 网络应用程序示例13.3.2 文件传输程序的实现十四、云计算与大数据14.1 云计算概述14.1.1 云计算的概念14.1.2 云计算的服务模型14.2 数据中心网络14.2.1 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14.2.2 数据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14.3 大数据与分布式计算14.3.1 大数据的概念与挑战14.3.2 分布式计算技术十五、未来网络技术展望15.1 5G网络技术15.1.1 5G网络的关键特性15.1.2 5G网络的应用场景15.2 边缘计算15.2.1 边缘计算的概念15.2.2 边缘计算的应用15.3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15.3.1 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15.3.2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言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理论课48 学时,实验课16 学时4.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编程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2. 网络拓扑结构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拓扑结构的选择与设计原则3.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常见网络协议及其作用4.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与设备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数据帧格式5. 网络层与传输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路由算法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与传输协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课,使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编程技术。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计算机网络》(第几版),作者:X。

2. 辅助教材:推荐阅读《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几版),作者:X。

3. 网络资源:介绍一些相关网站和在线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4. 实验设备:网络实验箱、路由器、交换机等。

5. 软件工具:Wireshark、Packet Tracer 等网络分析与模拟软件。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理论课:每周2学时,共16周,共计32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进度安排
实验介绍备注
技术原理:
(1)命令行操作模式主要包括:
Switch> 用户模式
Switch# 特权模式
Switch (config#)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if)# 端口模式
(2)了解交换机命令行
.进入特权模式(en );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conf t );
.进入交换机端口视图模式(int f0/1 );
.退回到上一级模式(exit );返回上一级
.直接退回到特权模式(end );返回特权
.帮助信息(如?、co ?、copy ? )
.命令简写(如conf t );
.命令自动补齐(T ab);
.快捷键(ctrl+c 中断、ctrl+z退回特权模式);
.Reload 重启。

.修改交换机名称(hostname X );
.配置交换机端口参数(speed 、duplex );
.查看交换机版本信息(show version );
.查查看当前生效的配置信息(show run )。

(3)VLAN是指在一个物理网段,进行逻辑的划分,划分成若干个虚拟局
域网。

VLAN最大的特性是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可以进行灵活的划分。

VLAN
具备了一个物理网段所具备的特性。

它利用交换机的端口进行VLAN的划
分,一个端口只能属于一个VLAN 。

3、实验步骤
(1)交换机的配置
搭建拓扑结构,一台交换机,一台计算机。

采用一根配置线连接。

.双击计算机,选择桌面,选择终端来配置交换机,进入配置视图下,
Switch>
.en
.conf t
.int f0/1 (槽位/槽位下的端口号)
.speed ?
.speed 100
.duplex full
.end
.show version
.show run
.conf t
.int vlan 1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no shutdown
.exit
.enable password 123456
.line vty 0 4
.password abcdef
.login
.end
(2)搭建拓扑结构
1. 分别在两个交换机上建立两个VLan 然后把F0/1 加入一个VLan,f0/2加入到另一个VLan
2. 设置两个交换机之间的端口为trunk
3配置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
4测试:pc1与pc2的互ping
1、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的一个自治系统(AS)的路由信息的传递。

2、实验拓扑
四、实验设备
1、四台路由器(每台配置4个以太网接口)
2、四台安装有windows 98/xp/2000操作系统的主机
3、若干直连、交叉网线
五、实验过程
1、选择路由器四台。

每台添加模块。

2、将路由器、主机根据如上图示进行连接
3、设置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4、路由器A、B、C、D接口的IP地址配置如图所示
5、路由器A的RIP的配置
RouterA#conf t
RouterA(config)#router rip
RouterA(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RouterA(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RouterA(config-router)#exit
6、路由器B的RIP的配置
RouterB#conf t
RouterB(config)#router rip
一、实验原理
1.http协议
HTTP 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它使用TCP 连接进行可靠的传送,HTTP 协议定义了浏览器(即WWW客户进程)怎样向万维网服务器请求万维网文档,以及服务器怎样把文档传送给浏览器。

每个万维网网点都有一个服务器进程,它不断的监听TCP的端口80,以便发现是否有浏览器(即万维网客户)向它发出连接建立的请求。

各部分的解释如下:
2.TCP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IP的传输层协议。

当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TCP则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最大传输段大小(MSS)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限制。

之后TCP 把数据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

TCP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

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在数据正确性与合法性上,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同时可以使用md5认证对数据进行加密。

在保证可靠性上,采用超时重传和捎带确认机制。

在流量控制上,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协议中规定,对于窗口未经确认的分组需要重传。

在拥塞控制上,采用广受好评的TCP拥塞控制算法(也称AIMD算法)。

该算法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加性增、乘性减;2)慢启动;3)对超时事件做出反应。

TCP报文格式(略)。

二、实验步骤
1、清空高速缓存中的网页。

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中的“删除浏览历史记录”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