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22页
海啸概述及预警
简正波的解析
波的频率是通过两个连续的波通过同一点所需的时间测量的。这称为波的周期。
海啸和简正波具有完全相同的部分并且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测量,但是两者之间存在 许多差异。下图显示了其中一些差异。
典型的海啸波 与由风形成的典型波之比较 波的特征 波速 由风形成的波 8-100公里/小时 海啸波 800-1,000公里/小时 相隔10分钟到2小时
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 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 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 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 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 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 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 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 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 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 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返回目录
目录
• • • • • • • • • • 摘要 引言 概要 成因 分类 海啸的破坏过程 预警 历史上的海啸 海啸自救 附录
返回首页
引言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巨大的、连地球都要为之颤抖的水 下地震。这次地震高达里氏9.0级,是自1964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随后几天里还发生了数十次 5.0级以上的余震。但是,这次毁灭性的地震所带来的最惨烈、最具破坏性的后果是它引发了海啸。 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20,000人,许多社区都遭受了极其惨重的财产损失。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
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由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
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因此,海啸的预报难度较大。
我国现已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
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道光十年(1830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五月间曾遭海啸袭击:“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缘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
海啸的预警与紧急避难
救助他人的注意事项
保持安全
在救助他人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避免因救助他人而陷入危险之中。
引导受灾者前往安全区域
在救助过程中,要引导受灾者前往安 全区域,避免他们受到二次伤害。
提供必要的救助措施
如果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提供 必要的救助措施,如止血、心肺复苏 等。
寻求专业救援队伍的帮助
如果受灾情况严重,应立即寻求专业 救援队伍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展开救 援工作。
特点
海啸波高通常在3米以上,有时甚至可达数十米,传播速度极快, 破坏力巨大,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形成原因
地震
海底地震是海啸最常见的原因,地震引起的海底滑 坡、地壳升降等都可能引发海啸。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和气体喷出,可能导致海底 滑坡和海啸。
水下塌陷
水下塌陷可能由海底沉积物不稳定、地下水开采等 原因引起,也可能引发海啸。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海啸 预警信息,通知相关地区和部 门采取应对措施。
紧急避难
公众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应遵 循当地政府和应急部门的指引 ,迅速采取紧急避难措地震和海平面涨落监测难度大,特别是在广 阔的海域。
误报与漏报
由于技术限制和自然现象的复杂性,预警系统可 能存在误报和漏报的情况。
紧急疏散路线与避难场所的规划
根据海啸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范围,规划出合理的紧急疏散 路线,确保居民能够快速、安 全地撤离危险区域。
确定避难场所,如学校、体育 馆、公园等公共设施,确保居 民在撤离后能够得到安全庇护 。
制定紧急疏散和避难的指导手 册,向居民宣传疏散路线和避 难场所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培训与演练
02
01
03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在应对海啸时的应急 处置能力。
印度洋海啸PPT课件
7
图文:地震导致斯里兰卡发生海啸(2)
2020年10月2日
8
2020年10月2日
电视镜头下的海啸遇难者遗体
9
志愿者将海啸遇难者拖上岸
2020年10月2日
10
图文:印度海啸死亡者家属痛不欲生
2020年10月2日
11
一名男子正在打捞被冲走的物品
2020年10月2日
12
图为被海啸毁坏的快艇
2020年10月2日
6800人
1 2 0 0
2020年10月2日
泰国839人 国王21岁 外孙在海啸中身亡
4900
2004年12月26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 面海域26日发生强 烈地震引发海啸, 席卷南亚东南亚七 个国家。灾难死亡 人数至少为24000 人。当地官员表示, 死亡人数还将继续 上升,同时大灾之 后可能会有疾病爆 发。
1
2020年10月2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 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五至七万(人民网) 人死亡,震惊世界。
一年之后的同一天,也许是巧合, 可怕的悲剧竟然再次重演。12月26日上 午8时59分(北京时间),当时间上午7 时59分,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突然 发生了强烈地震。
震中位于(3. 36N,96.28E)。震级达 到里氏8。9级。为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 烈的一次地震。
——30岁的马来西亚商人法伊扎尔·英 瓦尔。地点:马来西亚槟榔屿。
2020年10月2日
18
“我活了这么长时间该被诅咒。 当巨浪冲进我家的时候,我和我 儿媳出去买东西,所以我们不在 家。我希望我可以替他们(唯一 的儿子和两个孙子)去死,我的 儿媳应该活着,我不能承受看着 她如此痛苦。”
——印度70岁的老人
海啸PPT演示课件
印尼海啸
2004年12月26日下午3点20分左右,印度 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发生芮氏地震9 级海底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的海啸,已造 成4万人死亡,约16000人失踪,230000人左 右被迫撤离。事发地点位于旅游热点附近,加上 正值圣诞节的旅游旺季,受灾地区众集了大量的 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很多旅客成了这次灾难的受 害者。最新数字显示,此次地震和海啸已导致超 过29.2万人罹难(已证实),当中三分一是儿童。
2.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 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的安全处避难。通过收 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注意或 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3. 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啸,但任何一种地震都可 能引发海啸。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要抓紧 时间尽快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 ——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 法逃脱。
1010下降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地壳运动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7
8
海啸的类型
•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 • 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 • 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 • 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
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 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第三章 海啸灾害 PPT
4、海啸的类型(p113)
(1)近海海啸:本地海啸,海底地震发生在离海岸 几十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内,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 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
(2)远洋海啸: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 啸波,波长可达几百千米,周期为几小时,在传播过 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千米以外仍能 造成很大的灾害。
第二节 海啸的特点(p115)
一.海啸的特点 1、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
2、能量大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地震海啸能量: 震中区100km长、10km宽、2km厚的水体抬高了5米 E=mgh=1024(erg)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 1025(erg) 海啸的能量相当地震波能量的1/10
相当于3座 100×104kw 的发电厂一 年的发电量
震级
断层运动方向
➢只有7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 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海 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同时地震的震级大于 7.8级。
➢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位移的地震才产 生海啸
• (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要在陆地海岸带造成灾害,该海岸 必须开阔,具备逐渐变浅的条件。
3. 传播的速度快
海啸是海洋中的浅水波,波长>>海水深度。
特点:(1)没有色散,不同频率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2)传播速度只与海水深度有关
v gh
海水深5000m,海啸波的速度为232m/s;835km/h;喷气式飞机 若近岸海水深100m,海啸波的速度为31.3m/s;112.7km/h;高速 公路汽车
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深海 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 水体的波动能量。 (2)大地震
Lecture 6 Tsunami
Southeast Asia Tsunami 2004
The sea bed is estimated to have risen by several meters, displacing an estimated 30 cubic kilometers (7 cubic miles) of ocean water and triggering devastating tsunami waves
The massively bigger India and Australian plates easily “shove” the smaller Burma microplate(缅甸微板 块) around
Southeast Asia Tsunami 2004
Seismographic data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phase involved a rupture about 400 kilometers (250 miles) long and 100 kilometers (60 miles) wide, located 30 kilometers (19 miles) beneath the sea bed, which is the longest rupture ever known to have been caused by an earthquake
Southeast Asia Tsunami 2004
Then a pause of about 100 seconds took place before the rupture continued northwards towards the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There was a vertical change along the rupture that ranged from a few meters up to 50 meters
我国地震海啸的特点与构造背景
我国地震海啸的特点与构造背景冯军【期刊名称】《中国应急救援》【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21-22)【作者】冯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沿海城市和海洋工程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发生的8.7级地震,引发了百年罕见的地震海啸,造成了印度洋周边国家近30万人死亡,沿海大批城乡设施遭毁灭性的破坏。
刚刚发生的东日本9级巨震,引发的地震海啸,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及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了严重的核危机。
这些地震海啸事件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地震海啸灾害,建立有效的海啸预警系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有关地震海啸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一、什么是地震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者陡岸滑坡入海引起的。
地震本身并不能产生海啸,地震引起海啸的必要条件是,地震时必须引起海底地壳的大面积迅速的垂直变化,另外地震海啸的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海啸本身的强度、到波源域的距离、海底地形和海岸的形状等因素。
世界上大量的资料分析表明,破坏性地震海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1)地震要发生在海底且必须伴有大范围的地壳的急剧垂直升降;2)地震要达到相当的强度(如6.5级以上)且震源深度较浅(如〈50km);3)发生海底地震海区的海水需有足够的深度(〉50m)。
相对受灾现场,地震海啸可分为越洋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越洋海啸指跨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本地海啸指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地区相距较近的海啸。
二、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海啸我国海区辽阔,海岸线北起辽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长达1.8万余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地带都曾发生过地震海啸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地震海啸的国家,较为可靠的史书记载始见于《后汉书》:熹平二年六月(公元173年6月27日一7月26日)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案例分析引言:海啸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在海岸线沿着大洋或者海洋的附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它们通常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或者其他水下地质运动引起的,而且往往在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席卷整个海岸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海啸案例来深入了解海啸发生的原因、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减少灾害风险的方法。
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地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面积达到600,000平方公里的,震级达到9.1-9.3的那次地震。
这场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沿海国家受到了最严重的影响。
这场海啸造成了近230,000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和旅游景点都被毁坏。
这次海啸的破坏性极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这次海啸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造成的地壳断裂。
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又导致了巨大的海水波动。
这种海底滑坡产生的海啸波长高达300公里,速度超过800千米/小时,给沿海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案例二: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场规模为9.0的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日本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最严重的是福岛县的海岸线遭受的打击最严重。
这次海啸导致了超过18,000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撤离家园。
除了人员伤亡外,这场海啸还导致了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的四个反应堆发生了熔毁事故,导致广泛的核泄漏。
研究人员认为,这次海啸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壳断裂。
海啸造成了高达39米的浪高,几乎完全淹没了海岸线附近的城市和农田。
减少海啸风险的方法:。
海啸ppt
谢谢大家!
探秘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 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 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 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 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 “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 啸袭击的国家。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 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 海洋 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 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 里,而相邻两个 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 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 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 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 墙”。
啸。
海啸逃生
1. 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 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
2.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 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的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 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注意或警报之 前,勿靠近海岸。
3. 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啸,但任何一种地震都可能 引发海啸。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要抓紧时间 尽快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如 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等也 会引发海啸。海啸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 可达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另外,海啸的波 动周期为2~200分钟,比较长见得是2~40 分钟。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水下地震 的“弟弟”:海地断层。
1. 因断层错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
2. 海水填充空洞时产生巨大波动。
3. 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的时候,自然形成海
印尼海啸
2004年印度洋海啸 解析
姓名:王艳波 学号;201101100134 专业:2011级汉语言文学03班
目 录
◆事件背景 ◆事件回放 ◆印度洋海啸惨痛后果 ◆遇难人数统计 ◆国际救援队 ◆印度洋海啸的诱因 ◆科学预警
事件背景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这 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 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 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 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生态武器”说
“太空巨浪”说
科学警示
1、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迫在眉 睫 2、各国海洋机构必须加快研究深海大 洋 3、海啸并非毫无预兆,人类有能力预 测 4、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也 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啸发生前的图片
海啸发生时图片
二
克了一 山一对 海些加 滩照拿 的片大 情,夫 景显妇 。示在 了他 当们 时的 巨数 浪码 袭相 击机 泰中 国留 拉下
一
三
四
事件回放
2004年12月26日,印 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发生8.9级特大地震, 并引发大规模海啸, 波及包括非洲东海岸 在内的印度洋沿岸的 多个国家。这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给印尼、 斯里兰卡、泰国、印 度、马尔代夫等国造 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远在发生地震的地壳板块另 一端的小震动,引起了另一 端的不平衡,这种地壳“翘 翘板”效应引发了印度洋的 大地动。
小震动激发说
有人怀疑这是某国军队在秘 密试验地球物理武器。地球 物理武器威力大,它可引发 地震、海啸等 当地球遭受太空“巨浪”袭 击时,地球引力波会突然减 弱,地球系统发生膨胀,抑 制地震的作用力减小,从而 激发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进 而引发海啸
海啸预警知识点总结
海啸预警知识点总结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
海啸预警的物理根底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
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详细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
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那么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异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地、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
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诸如卫星、遥感、干预卫星孔径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
这样,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成千上万生命和防止大量的财产损失。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根底,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
例如,1946年,海啸给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从而有效防止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
倘假设印度洋沿岸各国在xx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一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这次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决不致造成如此宏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海啸有预兆吗
印度洋海啸有预兆吗
曾经的印度洋海啸带来的危害性很大,让很多人深受其害,所以说需要对其印度洋海啸多加了解,那么印度洋海啸有预兆吗?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设在夏威夷)曾经在监测到地震后向印
度洋沿岸各国发出过海啸预警。
但因为印度洋沿岸各国在历史上几乎没有遭受过大规模的海啸袭击,而且印度洋的地震活动也不如太平洋剧烈,所以各国没有相应的机构,接到了警报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让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
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
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氏地震规模6.8,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规模8.5至8.7。
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
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
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
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22.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并且死亡人数仍旧不断攀升。
上面就是对其印度洋海啸有预兆吗等知识的详细讲解,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那么可以登录,这里有很多海洋灾害小知识可供了解。
海啸预警系统
海啸预警系统在印度洋海啸之前,如果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造成如此大的损失。
那么海啸预警的原理是什么呢?世界各国海啸预警机制情况如何?通过模拟运算的结果,结合海潮感应器对海潮流动数据的实时更新,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使当地政府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有关专家指出,地震监测系统显示发生在印尼海域的强震,但由于在环印度洋区域内没有设立对于海潮的感应系统,所以无法判断地震引起的海啸将向何处移动。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
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
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
12月28日印度政府宣布加入太平洋26国的预警系统并在国内投资建立海床压力监测系统来预测海啸发生。
据介绍,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并设计成电脑模式,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
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
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我国海啸预警机制我国强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等沿海地区。
由于海啸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在我国沿海的强地震很少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灾害并未在我国引起重视。
从地震海啸来说,我国渤海、黄海比较浅,从海水深度来说发生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深度条件可能不具备。
我国大陆东部一带海域有比较平坦的大陆架,另外还有许多岛屿组成一个天然屏障,如果太平洋发生海啸以后,等传到我国来,能量可能已释放差不多。
2004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印度洋大海啸)
The earthquake triggered a series of devastating tsunamis along the coasts of most landmasses bordering the Indian Ocean, killing more than 225,000 people in eleven countries, and inundating (flood) coastal communities with waves up to 30 meters high. It was one of the deadliest natural disasters in history. Indonesia, Sri Lanka, India, and Thailand were hardest hit.
Scientists investigating the damage in Aceh found evidence that the wave reached a height of 24 metres when coming ashore along large stretches of the coastline, rising to 30 metres in some areas when travelling inland.
Since 1900 the only earthquakes recorded with a greater magnitude were the 1960 great Chilean Earthquake (magnitude 9.5) and the 1964 Good Friday Earthquake in Prince William Sound (9.2). The only other recorded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9.0 or greater was off Kamchatka, Russia, in 1952 (magnitude 9.0).
2004年印度洋海啸
海啸发生前的图片
海啸发生时图片
二
克了一 山一对 海些加 滩照拿 的片大 情,夫 景显妇 。示在 了他 当们 时的 巨数 浪码 袭相 击机 泰中 国留 拉下
一
三
四
事件回放
2004年12月26日,印 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发生8.9级特大地震, 并引发大规模海啸, 波及包括非洲东海岸 在内的印度洋沿岸的 多个国家。这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给印尼、 斯里兰卡、泰国、印 度、马尔代夫等国造 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远在发生地震的地壳板块另 一端的小震动,引起了另一 端的不平衡,这种地壳“翘 翘板”效应引发了印度洋的 大地动。
小震激发说
有人怀疑这是某国军队在秘 密试验地球物理武器。地球 物理武器威力大,它可引发 地震、海啸等 当地球遭受太空“巨浪”袭 击时,地球引力波会突然减 弱,地球系统发生膨胀,抑 制地震的作用力减小,从而 激发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进 而引发海啸
“生态武器”说
“太空巨浪”说
科学警示
1、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迫在眉 睫 2、各国海洋机构必须加快研究深海大 洋 3、海啸并非毫无预兆,人类有能力预 测 4、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也 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印度洋海啸
姓名:王艳波 学号;201101100134 专业:2011级汉语言文学03班
目 录
◆事件背景 ◆事件回放 ◆印度洋海啸惨痛后果 ◆遇难人数统计 ◆国际救援队 ◆印度洋海啸的诱因 ◆科学预警
事件背景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这 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 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 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 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海啸科普ppt
警的准确性。同时,智能化预警系统还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提供更
具针对性的防范建议。
03
实时监测与反馈
通过在沿海地区建立更密集的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海面的变化,并
及时将数据反馈给预警中心。这将有助于更快速地发布预警,减少灾害
损失。
国际合作在海啸防范中的作用
信息共享
联合演习与培训
资金与技术支持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别是关于海啸的研究成果 和预警经验,有助于提高全球 范围内的海啸防范水平。
一旦监测到海啸发生,预警系统会迅速发布预警 信息,通知沿海地区居民和相关机构采取应对措 施。
预警的时效性
预警系统的时效性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预警时间越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采 取防护措施。
海啸预防措施
建立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海啸知识,提高公众对海啸的认知和防灾减灾意识,是预防海 啸灾害的重要措施。
组织跨国联合演习和培训活动 ,提高各国应对海啸的能力和 协同作战能力。通过模拟真实 场景,可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 问题,提高实际应对中的应变 能力。
发达国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 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完 善海啸预警和防范设施,提高 应对能力。国际合作还能促进 技术交流和创新,推动全球海 啸防范水平的整体提升。
海啸科普
汇报人: 2024-01-02
目 录
• 海啸概述 • 海啸的影响 • 海啸的预警和预防 • 海啸的历史事件 • 海啸的未来展望
01
海啸概述
海啸的定义
总结词
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巨大海浪,通常 伴随着巨响和泡沫。
详细描述
海啸是一种大规模的海上灾难现象,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等自 然灾害引发。当这些事件发生时,海底的变动会导致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巨大的 海浪。这些海浪通常会伴随着巨响和泡沫,并迅速扩散到周围的海洋。
海啸应急预案
1 2
监测重建进度
对社区恢复与重建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测,确保 各项重建任务按照计划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 重建过程中的问题。
评估重建效果
对重建后的社区进行评估,了解重建工作的实 际效果,为今后的灾害防控提供经验。
3
持续关注灾区动态
关注灾区气候、地质等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并 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灾区安全与稳定。
05
案例研究
印度洋海啸(2004)
总结词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灾难性事件,造成了大量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详细描述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附近海域发生9.1级地震,引发了印度洋海 啸。海啸波迅速传播到印度尼西亚、斯里兰 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家,造成了 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海啸引起 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加强了海啸预
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日本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地震海啸是一场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详细描述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发生9.0级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波迅速传播到日本各地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海啸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加强了海啸预 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 海啸灾害。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探索更加有 效的减灾措施和技术手段。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公众对预警信息的认知程度
公众对预警信息的认知程度和响应能力也是影响预警系统效果的 重要因素。
03
应急响应措施
通讯与信息传播
建立紧急指挥中心
01
在海啸发生后,应立即建立紧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指挥所
有救援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局限性
经费不足,办公设施简陋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每年只有 100万美元的预算,却要24小
时为26个国家乃至全球服务
另外,这个系统还包括3个深海评估报告传感器, 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委员会亦会为这个系统提供 地震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该系统不但可以根据海 浪的强度分别发出“注意海啸”和“海啸警报” 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确认海浪不具备异常威胁 时,及时传递解除警报的信息,以避免虚惊和不 必要的损失。
预警系统初期的问题和改善途径
到2019年末为止的统计数 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以及 所造成的瘟疫灾害已经造成近30 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 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死亡和失踪人数统计 不能忘却的痛
印度洋海啸的诱因
小震动激发说 “生态武器”说 “太空巨浪”说
远在发生地震的地壳板块另 一端的小震动,引起了另一 端的不平衡,这种地壳“翘 翘板”效应引发了印度洋的
大地动。
有人怀疑这是某国军队在秘 密试验地球物理武器。地球 物理武器威力大,它可引发
地震、海啸等
当地球遭受太空“巨浪”袭 击时,地球引力波会突然减 弱,地球系统发生膨胀,抑 制地震的作用力减小,从而 激发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进
而引发海啸
世纪灾难的科学警示
1、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迫在眉睫 2、各国海洋机构必须加快研究深海大洋 3、海啸并非毫无预兆,人类有能力预测 4、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也是 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位于 夏威夷檀香山附近,是目前 全球唯一的多国海啸预警系 统。1965年成立,包括日本、 澳大利亚等环绕太平洋的26 个国家都参与其中,中国在 1983年加入。其后,又相继 建立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海啸 警报中心,如夏威夷海啸警 报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 海啸警报中心、日本海啸警 报中心等。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运行是否有效还有待实践的 检验。
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
要增加预防海啸的投资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将成为全球海啸预警系统的 一个组成部分,今后还将不断得到充实和改进, 到2019年年底和2019年年初,这个系统还将增 添新的设备,包括深海压力传感器以及卫星监测 装置。
2009年演习成功惊艳世界
目前各国参加太平洋海啸警报网的验潮站有53个, 地震台51个,承担整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和海啸监 测业务。
智利地震
海地地震
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首次全面测试
2019年5月17日,有二十多个太平洋预警中心开始。
假设智利海岸受到一次海啸袭击后,冲击波横扫 整个东 太平洋地区
印度洋海啸背景介绍
2019年12月26日,印度 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 8.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 大规模海啸,波及包括非 洲东海岸在内的印度洋沿 岸的多个国家。这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 兰卡、泰国、印度、马尔 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海啸发生位置示意
印度洋海啸惨痛后果
确定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地区中心的地址
会议认为,建立这一地区的预警系统非常重要。虽 然我们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但我们可以充分作 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于2019年6月建 成,耗资3000万美元
2019年联合国小岛国会议上,据称全球海啸预警 系统有望在2019年6月建立,印度洋的预警系统 有望在次年6月建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0月16日发起的大型印度洋海 啸预警系统演习日前成功举行。有超过20个国家参 加,目的是测试并评估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效果。
演习假设2004年年底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 海域的强烈地震再度发生。结果显示,位于夏威夷的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东京日本气象局都及时向有关 国家发出了快报,提醒防范海啸发生。印尼亚齐省的 监测人员说,他们在接到警报后,按照当地的处理程 序对海啸进行了防范准备。澳大利亚方面说,在该国 紧急情况部门的积极介入下,演习取得了成功。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位置 及监测范围
这个大名鼎鼎的预警中心 却只是一幢小平房,像一辆“拖挂 房车”,平常也只有两个人值班: 一名地球物理学家和一名海洋学 家。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主要职能是收集太平洋海盆的 地震波和海潮监测站探测到的信息,交换各国情报, 评估能引发海啸的地震并发布海啸警报。
实际情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年前提出建 立全球海啸预警机制时,有关国家政府没有行动, 捐赠国也没有行动,致使国际社会为此付出了昂 贵的代价,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将花费3000 万美元。
2019年7月 系统初步建成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包括26个海啸信息国家中心, 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接收和传递地震、海啸信息, 并拥有25个新建的观察站,其数据可实时传送到 分析中心。
假设菲律宾北部也出现一次大海啸,从 而在西太平洋也进行预警测试
来自智利的模拟海啸的报告被传往30多个国家。这些 国家在接到有关海啸的消息后,于沿海地区启动海啸预警 演习。这次大规模的演习可能将作为今后印度洋预警系统 测试的模式。
太平洋预警系统未能在印度洋海啸中发挥作用
2019年印度洋海啸时,印度洋还没有海啸预警系 统。这次灾难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只不过还没有 任何国家带头,也没有任何机构将协助这些国家 采取共同措施,来应对类似的自然灾害。
工作效果不明显
1948年到1986年间,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出 的警报20次中有15次是错误的。日本和美国在 其周边海域部署了20个能实时监测海浪高度的浮
标,但这个系统至今未经“实战 ”考验
关注度低
由于数据不足,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只是对印度洋的
情况进行观察和建议,却无法对印度洋地区的地震海 啸作准确预报。2019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该中心
监测到了之前发生的地震,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应急通 信网络和预警网络,他们与印度洋各国迟迟无法联上。
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是共同的期待
2019年4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会议提出应当围绕
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具体行动和结果进行,
包括
选择最适合印度洋地区的预警系统型号
必要的投资数额
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
相关的国际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