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1]。
关键词:教育优先发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工作方针,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其确立和推进展现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为重中之重。
【2】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无论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还是深谋远虑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须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出发点应该是多视角、多层面的。
就战略一词的本质涵义而言,全局性和长远性是其定位的核心依据。
全局性是空间上的定位,而长远性则是时间上的定位。
因此,教育优先不仅含有在同时期同等条件下,教育要超前于其它行业先行发展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在长远的多种事务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教育先行的内涵。
勿庸置疑,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一切的功劳该归于改革开放,在人口众多的背景下,我国的人才处于短缺阶段,造成这一后果的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我国很多行业无人才可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变显得更为重要。
百业应以教育为先,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几点思考吴清钅监三月份,局里派我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班学习,收获不小。
这期间,结合培训所学,重点对教育优先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产生了一些心得。
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基础上提出来的执政兴国新要求。
教育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怎样保证教育优先发展?这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径选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教育为什么要优先发展。
中华崛起,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路径选择不同,中华崛起的时间和质量肯定不同。
选择错了,中华民族还有不能崛起的危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无法回避和极其难以应对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巨大的人口包袱。
这个包袱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一个国家区域内承载着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二是可能有七、八亿甚至更多的人口总体素质还比较偏低。
任其自然,或无所适从,中国则不但将长久贫弱而且还有自外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危险。
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头脑”的竞争。
如果我们采取一个国策,把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化成丰富的人才资源,使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世界人才强国,那么,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中就必然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选择了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这个选择,已被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也必将被我们伟大的实践证明着是最明智、最快捷、最经济、最长效的国家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创新型国家,无疑需用源源不断的大批量人才的支撑。
教育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加工厂。
世界在飞速发展,创新正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我们要赶超,要跨越,就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作出超常规的举措。
教育优先发展,无疑是顺应这样的历史需求的最佳选择。
从教育的特质和特征来看,教育优先发展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现代科技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实现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价值的必由之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余年。
2009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人民群众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必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认识上得到确立从1978年开始,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与职能”的讨论。
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逐步促成了“教育既服务上层建筑,又服务生产力”,“教育既促进社会发展,又促进人的发展”这些基本共识。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功能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做出了贡献。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此后的历届党代表大会,无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对教育战略地位的阐述,也由促进经济发展到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再到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深刻和全面,直至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论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把教育列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
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和统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认真坚持把教育摆在国家各项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30多年来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作者:刘健维李金波来源:《祖国》2016年第03期现在的教育成了黑龙江省嘉荫县的老百姓茶余饭后和在外乡人面前最自豪和津津乐道的谈资,甚至编出了一首打油诗,“从幼小到高中,十五年上学不花钱;住新楼、营养餐,衣服书本县里算”。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所,其中小学8所、初中3所、高中1所、职高1所、幼儿学校1所,另有乡镇幼儿园6所。
全县在校学生7112人,教职工906人。
幼儿学前入园率城镇99%、农村97%。
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57%。
近年来,嘉荫县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将最大的投入、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先倾斜到教育发展中,一改过去“教室一捅直掉土、黑板一碰直晃荡、操场一玩满身泥”的窘境,实现了年年都有新飞跃的目标。
日前,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嘉荫县的“体卫艺”进行专项督导。
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等领导同志,在实地调研考察嘉荫教育工作后赞誉道:“嘉荫,称得上中国教育第一县!”关注民生实行免费教育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几年来,嘉荫县县委、县政府把最大的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从营养餐到免费提供冬夏校服、为学生提供教辅资料、为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再到为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的学补险等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温暖人心。
2013年12月18日,一个必将被嘉荫县历史所铭记的日子——《嘉荫县免费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在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也意味着嘉荫县在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费用的基础上,又将免除高中阶段教育费用。
这个喜讯是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是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现教育阶段全免费教育的地区。
“免费”二字逾千斤,嘉荫县免费教育,实现了“让所有嘉荫县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
现在,嘉荫县不仅实现了免费教育,而且在学前教育上还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就近入园,少花钱上好园。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必 须享有可靠 、稳定 的经费投入 。 回顾我国教育的发展史 ,教 育的地位 总是受政治 、 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 ,需要将政府责任进行量化 , 经济乃至首长意志 的直接影响 ,变数很多,定位往往要 列 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 “ 清单” ,有 刚性 的硬约束 ,以 依仗领导人的重视程度与态度。因此 ,各级领导在抓教 有利于执行和落实。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 权和 育的同时 ,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 ,将处理教育 财权相平等的原则 ,在财权 中单独列项 ,并报同级人民 优先问题的人洽转变为法治 ,用法制确保教育优先的战 代表大会批准 ,并向社会公布。 略地位不动摇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走向 首先 ,设 立学 校 基础 设 施 建 设专 项 基 金 。规 范完 善 成熟的标志。全 国人大制定并通过 了 《 教育法》,还应 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学校基础设施建 制定 《 教师优先法》 、 儆 育保障法》 、 《 教育投 资法》 设投入机制。建议县、乡财政建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专 等 ,从而在法制的基础上保证教育优先。 项基金 ,根据财力的增长 ,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农 ( 四) 大 力加 强教 师队 伍 建设 村薄弱学校改造 、教学设施更新 、学校信息化建设 、困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教师是实 难学生救助等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足额拨付 ,确保专 施各级教育的主体 ,确保稳定的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 款专用 。 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条件 。各级政府要 积极创造条件 , 其次 ,健全教职工工资保 障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提高在读师范类学生和在职教师的待遇。 和财力的不断增强 ,逐步提高教职工 的工资待遇。确保 首先 ,免除所有师范类学校的学杂费 ,并且给予生 教职工各种政策性补贴和养老 、医疗 、失业保险等社会 活补助 ,增强学校吸引力,让优秀学生加入到师范教育 保障水平不低于本地区同等资历公务员水平 。 行列中来 。 第三 ,加大学校公用经费投入。义务教育实行免费 其次,制定师范学校毕业生必须到学校任教的保证 教育 ,为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必须加大学校公用经费投 制度 ,规定其保证任 教 1 0年以上 ,以提高现职教师的 入 。各级财政要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 系 ,对 整体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实 第三 ,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各级 行免费教育和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 ,并根据义务教育的 人大代表 、政协委 员、纪 委委员、政府专家组成员中 , 发展和财力的增长逐步提高 。加大对教育费附加 的征管 教师要保持高比例 ,有各级先进 、优秀评选中教师也必 力度 ,足额征收 ,均衡拨付 ,任何部 门、单位和个人不 须保 持 一 定 比例 。 得以任何理由截留 、挤 占、平调 、挪用 。 第四,强化教师在社会生活资源使用中的优先选择 第四 ,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 。各级各类学校的财 权 ,如住房 、购物 、住宿、交通 、就医等方面 ,为教师 务管理 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 ,实行教育系统财务 配备专用绿色通道 ,而且享受打折优惠。 集中管理核算制度 ,并接受财政部门监督 。加强教育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实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不仅 项资金的管理 ,对省 、市 、县拨付的 各类专项补助 资 需要 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 金 ,由各级教育�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心得体会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心得体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强国必先强教育,民族振兴必先教育振兴,教育也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提出教育总体战略,深化教育发展任务,加快教育体制,完善教育保障措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深远规划。
通过学习《教育发展纲要》,我们充分感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纲要说得很全面、很具体。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
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
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强国必先强教。
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2022年中国教育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工作目标和责任。
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第一位
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意义? 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 新,①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②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 源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 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什 么创新是科教兴国的关键?科技创 新和教育创新有什么意义?)
为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为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你有什么好建议? 或 你有什么好建议?(或:怎样建 设创新型国家? 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 优先发展的地位。 优先发展的地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抓好人才的培养,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抓好人才的培养, 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 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 ③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 的投入。 的投入。 建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④建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重奖有突出 贡献的科技人员。 贡献的科技人员。 ⑤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加以创新。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加以创新。
为什么中国要加快发展科技的步伐?P59 (1)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2)加快发展科技步伐的必要性: ①我国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 科技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 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 距。 ②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缩小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 学技术的步伐。
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 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 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 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具体要做到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具体要做到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 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 ③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 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 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 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 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 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 的命运。 的命运。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榆发〔2011〕5号(2011年6月14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实施意见,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榆林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榆林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
“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81%、99. 63%,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全面完成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任务;学前教育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新增幼儿园220所;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到81.5%;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建成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教育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适应,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全面落实,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择校和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学前教育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兴榆必先兴教,强市必先强教。
未来十年,是榆林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期,是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大幅度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国经济强市的重要时期。
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的四大客观依据: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而必然也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教育与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来看: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
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略和全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定西市委员会,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08•【字号】定发〔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09.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西部教育强市,为全市追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定西市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事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是实施追赶发展战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也是教育乘势而上优先发展迈向现代化的窗口期。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西部教育强市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为动力,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全力构建教育高质量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目标到 2025年,把定西建设成为西部教育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发展,"入园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9.16%。
党的十五大精神
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和落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地位;教育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地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地位;教育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投资成为重要的生产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教育的思想、观念、结构、体系的深刻变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在国家制度中得到有力保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
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
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优先发展是指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大问题。
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做支撑。
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素质。
只有通过教育,个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育优先发展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可以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教育优先发展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只有通过优质教育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还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更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质量。
只有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才能够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_论学习贯彻_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
卷首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论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对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和行动的新提升。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中国未来的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任务下,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这就更加需要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强调这一指导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不断深化。
从免费义务教育到免费师范生教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到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和资助体系的完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由执政理念变为执政实践,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育人目标、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
(本报资料图片)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
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导学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在前一阶段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亲自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
在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前后,全国上下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如:教育的社会性和功能的讨论;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讨论;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讨论;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的讨论;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讨论;关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讨论;邓小平正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进而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指示。
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同时又是基于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把教育同人才、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
这正是现代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和要点在学习“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一部分时,应了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部分时,应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一部分时,应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
同时,应掌握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本章,应联系实际,理解为什么说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同时,结合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思考
多 的财力 支持教 育 事 业 , 济 社会 发 展 规 划 要 优先 经 安 排教 育发展 , 财政 资金 要优先 保 障教育 投入 , 公共 资 源要优先 满 足教 育 和 人 力资 源 开 发 需 要” 。党 的
十七大报 告第八 部分 关于加 快 推进 以改善 民生 为重
点 的社会建 设 中, 先 提 出了“ 先 发展 教 育 , 设 首 优 建 人力 资源 强 国” 进一 步确立 了教 育优 先发 展的 战略 ,
中 图分类号 : 5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2 69 20 )1 05 3 G2 A 10 —80 (080 —0 0 —0
党 的十七 大 明 确提 出要 优先 发 展 教 育 、 建设 人 力资 源强 国, 这是 党 中央在 新的历 史时期 , 为进 一步 实施科 教兴 国战 略和人 才强 国战 略提 出的新 的重大 战略 目标 。如 何 落实 教 育 优 先发 展 战 略 地位 , 设 建 人 力资 源强省 , 老 工业 基 地 振 兴提 供 可 靠 的人 力 为 保障, 笔者认 为要 认真 思考 以下几个 方面 问题 。
地位 。
、
进一步 确 立教 育优先发 展 战略地 位, 把教 育
发展 纳入社 会 经济 建 设 发 展 总体 规 划 , 力建 设 人 着 力资源 强省
党 的十六 届六 中全 会 通 过 的 < 中共 中央 关 于 构
近年来 , 宁省 委、 辽 省政 府高 度重 视教 育事 业 的 改革 与发展 , 各级 各 类 教育 的 主 要 指标 经 过 5年 的 努力 已经走 在全 国的 前列。 全省 十五 岁 以上人 口人 均受 教育年 限 由 2 0 0 2年 的 9 0 .5年提 高到 9 9 .6年,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人民政府关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意见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全镇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决定这种竞争结果的最根本因素不是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说到底,是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后劲。
发展教育、振兴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
三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振兴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兴,则百业兴。
教育事业作为科教兴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我镇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大计,质量为本。
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确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
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使学生学业有成,更要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适应竞争作准备;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务,更要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人生有追求、学习有活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新型人才。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
管 理 能力 的专 门人 才 。 而 这 些 专 门 人 才 的培 养 ,则 显
然 更 离 不 开 教 育 、尤 其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支 持 。 这 种 支 持
使科 学知 识得 到普 及 ,使 先 进 的生产 经 验得 以推广 ,从
维普资讯
・ ‘ 每
・
●0 年 期 半 刊● 26 第6 下 月 0
教 育在 社会发 展 中的地位 与我 国教 育 优先发展 战略的确立
金 保 华① 金 肖梅②
( 华 中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 ② 温州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①
f 摘 要 】教 育 在 社 会 发展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中具 有 基 础 性 、 先 导性 和 全 局 性 的 重 要 地 位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随 着全 党 、全 社 会 对教 育 在社 会 发 展 与现 代 化 建设 中重要 地 位认 识 的逐 步深 入 ,教 育 的 地位 日益提 高 ,并 最 终确 立 了在 我 国社 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中优 先 发展 的 重要 战略 地位 。 【 键词 】教 育 地 位 关 优 先发 展 战 略 确 立
教 育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原 动 力 ,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位 的 变 革 作用 ” 【 也 就 是 说 ,科 学 技 术 只 有 被 有 科 。 2 1 学 文 化 知 识 的 人 所 掌 握 ,并 通 过 人 的 能 动 作 用 ,使 之 物 化 于 生 产 过 程 中 ,才 能 有 效 地 发 挥 其 作 用 。 在 生 产
把 可 能 的 劳 动 力 转 变 为 现 实 的 劳 动 力 ,从 而 形 成 新 的
导 、决定 作 用 的 因素 。2 0世纪 8 0年 代 ,邓 小 平 同 志根 据 现代科 学 技术 发展 的趋 势 和世 界 各 国经 济发 展 的具 体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体现了党对教育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
从党的十四大率先提出开始,每一次党代会都非常鲜明地指出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既表明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战略决策的一致性,又体现了继承和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二字是对过去20年所确立的这一战略决策的肯定,也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对各级政府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要领先于或优于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为此,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育规划要优先;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教育规划得到率先且高质量的落实。
二是在政府主导的各项投入中,教育要优先投入;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即适度超前投入。
保证教育投入优先,既是教育法的要求,也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
三是在各种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先;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
政府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优质的人力资源,汇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推进我省“两个加快”,首先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
我们要围绕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突出着力重点,显著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
(本报资料图片)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
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
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
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的文明所分割的世界---锄头象征着第一种文明,流水线象征着第二种文明,电脑象征着第三种文明。
”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经济一体化,它是指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过程。
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也日益强烈。
作为结果,它是“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这两种趋势的合流。
知识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知识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
世界上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有四种,即物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唯一可连续开发、深层次开发和无止境开发的战略资源。
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发达国家将构建知识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将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第三级教育作为知识社会建设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柱。
2000年,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27个,2003年达到33个国家或地区,2004年达到36个国家或地区,这就是说世界有近1/5的国家或地区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世界银行提出知识经济的四个支柱是:(1)能够为有效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以及企业家精神提供激励的经济激励机制和制度;(2)能够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受过良好教育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公民;(3)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传播和加工的动态的信息基础设施;(4)由企业、研究中心、大学、思想库、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组成的高效的创新系统,它有利于利用不断增长的全球知识,吸收并使之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重要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为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系统和教育培训系统为坚强后盾的新型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需要坚实的教育基础。
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给中国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它给中国高层决策者作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以重大启示。
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呼唤高层次人才。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将引发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JamesMartin)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19世纪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每73天增一倍。
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20世纪前半期为5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80年代为数月,90年代为数天,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
从历史发展观察,自唐宋开始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1/4。
到1895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才被美国取代。
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格局,对人才的规模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决定着未来。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逐渐由一个科学、科技“输出国”沦落为科学技术的纯“输入国”。
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落后。
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同时,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后的100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到1993年毛入学率为5%,与世界平均水平18%的毛入学率差距较大。
全国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44%,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
低层次的人才结构既难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中国必须把握21世纪的机遇---利用知识重获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并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1世纪头一二十年之所以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是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将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双重可能。
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全球化也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既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也对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吸纳外资和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建设资金和资源的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上的超越;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高新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性,中国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002年5月10日,江泽民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三十五届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内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的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客观的进程。
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进去。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中既要直面知识经济、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等的挑战,也要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是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国领导人思考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中国经济和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过去的160年,是中国从沉睡到觉醒的160年。
1977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
从此之后的100年,将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奋起直追并迎头赶上的100年。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双重赶超的特点,既要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又要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为知识经济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为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
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虽然已经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到1992年末全国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6年,比发达国家同期相差4.5年左右。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为142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80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仅为233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7057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现役军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万人,比日本的总人口还要多。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88%。
人民文化素质低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最大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人均2042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仅相当于300美元左右,排在当年世界一百名以后。
国家经济发展和运行面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