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
屈原-楚辞《离骚》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
屈原-楚辞《离骚》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屈原-楚辞《离骚》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导语】: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屈原与楚辞(三《离骚》和《九章》)
屈原与楚辞(三《离骚》和《九章》)
《离骚》和《九章》,都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我们可以把《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
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
在前半篇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
(整理)《离骚》屈原(全文.
《离骚》屈原(全文,白话翻译,注释,讲解,完整版赏析)【作品简介】《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为什么叫“离骚”?“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鉴赏】帝高阳之苗裔兮,⑴朕皇考曰伯庸。
⑵摄提贞于孟陬兮,⑶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⑷肇锡余以嘉名。
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⑹又重之以脩能。
⑺扈江离与辟芷兮,⑻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⑼恐年岁之不吾与。
(10)朝搴阰之木兰兮,(11)夕揽洲之宿莽。
(12)日月忽其不淹兮,(13)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屈氏的太祖叫做伯庸。
〖2021年整理〗《楚辞》简介
楚辞简介《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国踞南,原为中原所轻视的蛮夷之邦,然其文化势力扩张,问鼎中原,在政治文化上更大量吸收北方文化,楚辞文学受《诗经》深刻影响不在话下。
但不同于北方文学的社会写实,楚辞受南方民族性的影响表达方式热情而浪漫,内容充满宗教色彩。
借由对神话和传说的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更能呈现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在此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运用。
再者,楚国音乐与地方口语皆不同于北方,其作品呈现出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
是以韵文在北方的文学发展转向政治思想的散文之余,能在南方楚地开花结果,成就继诗经后,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屈原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新莽时期,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共十六卷,今已失佚。
后来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并为全书作注,成书《楚辞章句》。
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离骚》 图文
文章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 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 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 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 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 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 地方色彩。
5、“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 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 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 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 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 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 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 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屈子行吟图 [明]陈洪绶 绘
屈 原 雕 塑
屈 原 墓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 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 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 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 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 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 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与《楚辞》
《离骚》与《楚辞》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熔成的诗篇。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与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采用铺陈描述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吸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反映楚地的民风,写成诗歌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的糅合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在语言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参差错落,起伏回宕,并且多用“兮”字增强韵律和帮助表达充沛的感情。
在屈原之后,有一些诗人竞相效仿,用楚辞体写作,但楚辞体最重要的作者仍是屈原,不仅因为他是这种诗体的首创者,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数量多,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最高,又因为他的《离骚》代表楚辞,所以楚辞体又称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人模仿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它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相媲美。
第 1 页。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一、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二、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
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屈原的楚辞作品
屈原的楚辞作品
屈原的楚辞作品有《离骚》、《招魂》、《慢舟歌》等多篇,下面
简介几篇:
《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楚辞作品,是一篇伤心慨叹,怨恨当时社
会不公正和残酷,表达对山河之乡和家乡的思念之作。
全文虚拟地描
写政治局势的变迁,也清楚地寄寓了对战乱时期屈原心中痛苦的怨言。
《招魂》:该作品表达了屈原渴望回家的激烈情感,整首诗写得动人,情节丰富。
他企望四面八方的亡灵返回家乡,未果而叹气,赞美故乡
田园,因描写得深刻逼真,极富诗意,被誉为“楚辞第一篇”。
《慢舟歌》:这是一首关于政治状况严峻的楚辞,屈原用淡淡的伤感,勾勒出一幅令人激情澎湃的悲壮景象。
他把局势的暗淡被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悲凉之情,使人不禁唏嘘不已。
屈原与楚辞(三《离骚》和《九章》)
屈原与楚辞(三《离骚》和《九章》)《离骚》和《九章》,都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我们可以把《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
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
在前半篇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是同诗人敌对的、代表邪恶的一方。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
而且,他们不但“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还“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认为诗人受到重用阻挡了他们的道路。
《离骚》完整版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离骚》完整版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正文:离骚先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
《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导语:《离骚》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
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则当作于放逐以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古代文学1 第六章 屈原和楚辞
《离骚》的思想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表达诗人的“美政”理想和政治革新主张。
其具体内容是,要效法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 “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主张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限制旧贵
族世卿世禄、垄断政治的特权,要不分贵贱,唯贤是举 。 诗人列举古代正反事例加以说明。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革新法度,君主和上层贵族
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 生平思想 作品
• 屈原像
一、时代
战国后期:
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争雄;
政治外交斗争 “合纵”、“连横”;
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二、生平思想
袁本文学史 p.110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县)人。他与楚王同宗同姓(姓“芈”mǐ),其祖先 封邑于屈,因以“屈”为氏。 约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78年。 (楚宣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屈原一生主要经历了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朝。楚怀王 时期曾长期担任“三闾大夫”,并任过“左徒”(仅 次于令尹),“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屈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其思想受儒家和 法家的影响。
• 内政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 改革积弊,限制旧贵族特权;
• 外交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
(曾三次出使齐国)
因奸佞进谗、楚王昏庸,屈原两次被放逐:
▲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屈原被放逐到汉北。
(袁本文学史p.111 说 屈原被怀王疏远,自己愤而离开郢都,到汉北。)
都要严格按照法度办事。
诗人严厉揭批楚国统治者争权夺利、贪婪谋私、违法乱纪。
(二)表达诗人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感情和忠君 思想。
《离骚》(含逐字逐句翻译解析).
章。
叹息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百姓的生活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 生活多么艰苦。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 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束缚
谏诤 句首语气词 废弃、 贬斥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分析: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 气的败坏。
失意的样子
(5)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忧闷 通“郁悒” 原指(路)阻塞不通, 引申为走投无路
我忧郁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分析:无奈而痛苦的浩叹。 众女的种种丑态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突然 不愿意
我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流 合污,卑躬屈节。 分析:自己虽遭遇不幸,但决不改变 自己的节操。
唯 修洁而美好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 而晚上就遭贬黜。 代词,我 chǎi 香草 因为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用香蕙作佩带
加上
采集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 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分析:写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心养性。
崇尚的美德
后悔 语气词,加强语气
课文串讲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 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 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 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 、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 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 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 朝谇/而/夕替。
为什么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为什么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出自于《楚辞·离骚》的《九章·谬赋》一篇,这句话意味着没有屈原,就不会有《离骚》这部作品的问世。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被称为《楚辞》的创作人。
《离骚》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也是屈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1.历史背景:《离骚》是屈原在被贬为臣子时写的,他面临
着政治和个人困境。
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痛苦思念
和个人抱负的才情。
如果没有屈原的存在和经历,就没有
了《离骚》这样一部代表着楚国文化和屈原独特艺术风格
的文学作品。
2.文学创作:屈原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离骚》以华丽辞藻、奇特的想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示了
屈原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诗意表达。
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
点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文学作品提
供了启示和借鉴。
因此,“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意味着屈原与《离骚》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屈原的存在和创作为《离骚》这部文学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契机,也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离骚》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这句话强调了屈原的重要性和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楚辞、屈原和《离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请思考:“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 灵修浩荡,不察民心 群臣妒来自,时俗工巧 坚持法度,固守清白
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 ,接着又说“悔相道之不察 兮,延伫乎吾将反”,前后是否矛盾? 进退——对自身高洁人格的坚守
屈原为何自投汨罗江?
文天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罗曼曼兰: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 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闻一多 :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 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 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 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楚辞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 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 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 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 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 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 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 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 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 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请以“如果,屈原不死”为开头,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
请朗读这首诗歌。
关于“香草美人”
东汉王逸《离骚》序:“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 美人,以媲于君。” 后以“香草美人” 指品格的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 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香草美人”的由来
• •
•
•
•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美人,此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故 在很大程度上,屈原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 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情境,且也符合中国传统 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 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很可能影响了屈原的 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 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 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创作手法。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 样式,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 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 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 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到 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 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 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特征
书楚语, 作楚声, 记楚地, 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习俗
屈原投江说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
离骚
战国时代,连年 混战。屈原为楚国左 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 劝怀王任贤用能,深 得怀王信任。
怀王11年,屈原 外交成功,六国联盟 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 为首的贵族,嫉恨屈 原,进谗言,怀王疏 远屈原。
张仪乘机向秦王 献计,离间齐楚两国, 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 价值连城的白璧献 予怀王宠姬郑袖。
屈子行吟图 [明]陈洪绶 绘
屈原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2. 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 3. 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 4.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5. 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 6. 推崇“美政”:圣君贤相 7. 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 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 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 的源头。
(5 )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忳:忧郁烦闷 邑:通“悒”,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我孤独地遭受着现时的 穷困(走投无路)。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流亡:随水漂流而去。 此态:苟合取容之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漂流而去,我也不肯做出苟合 取容之态。
(6 )
⑬岌
·
·
(jí
·
) ⑭杂糅( ró u )
·
·
·
·
·
(1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 掩涕: 掩面流泪。 民生:百姓的生活(人生) 艰:艰难。 我长声叹息,禁不住掩面流泪,我哀伤人民的生活(人 生)多么艰苦啊。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修姱:洁净而美好。 鞿羁:马缰绳和笼头,名词作 动词,束缚、约束 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 谇:进谏。 替:废。 鞿羁:马缰绳和笼头,名词作动词,束缚、约束 我虽然爱好高洁又约束自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 被废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屈
原
《离骚》的艺术成就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
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
离 骚
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
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
言志的表现手法。
• 4、《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屈 •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原 形容枯槁。”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屈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 ②恋美情结的执著者
• 自恋:
屈 原
• 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与坚守。
• 他恋:
• 美人之恋、美政之恋、美物之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积累整合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离
骚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屈 原
《离骚》题解
• 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 也”
离
骚 • 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 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 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离,
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
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
屈
经,以风谏也。”
原
《离骚》的思想内容
般的激情。
屈
原
《离骚》(节选)
【听范读,注意字音】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
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 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羁
謇: 口吃 蹇: 跛足
相
(9)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赶着我的马车缓步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
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岗暂时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
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步:步行,使动用法,使……走。 驰:快跑。 焉:于彼,在那里。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分析:写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 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心养性。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心地善良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
不会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分析:面对君主贤愚不分、忠奸不辨别, 自己和群臣矛盾尖锐,诗人坚定决心,抗 争到底。
(4)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谇: 谏诤 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
替 :废弃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 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 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崤之战》
蕙
茝 白芷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 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 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楚辞》简介
一、“楚辞”的名称
1.诗体: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
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又称“骚体”。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2.书名:西汉刘向编定,收录屈原、宋玉作品,
以及汉代人所仿“骚体”之作 。
楚
辞
楚地、楚文化
楚地:
疆域广大,在长江、汉水流域, “地方五千里”
•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
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
离
骚 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
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
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
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
屈
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原
《离骚》的思想内容
• 1、“存君兴国”的“美政” 离 理想
骚
•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回头来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 方广大的土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花香 会更加芬芳。
分析:诗人从各个方面描写衣饰的高洁, 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10)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各有各的乐趣啊,而我独
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把我肢解了我还是不会改变啊,
【内容分析】
你从诗中感悟到怎 样的形象?
遭受困境 坚持理想 追求美好 至死不悔
【艺术赏析】
强烈的抒情性
直抒胸臆,强烈表白自己的心志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 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分析:无奈而痛苦的浩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我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 流合污,卑躬屈节。
分析:自己虽遭遇不幸,但决不改变 自己的节操。
(6)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凡鸟不能同处一群啊,从远古以来
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
3.结构:
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楚
辞
三、 “楚辞”的代表作家和注疏
1.代表作家 屈原、宋玉等。 2.注疏: 东汉 王逸《楚辞章句》、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宋 朱熹《楚辞集注》、清 王夫之《楚辞通释》。
美人:君王
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 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忠贤
【艺术赏析】
比喻
用“灵修”来比喻
君王
用“蛾眉”来比喻
自己的美德
用“众女”来比喻
小人
用“鸷鸟”来比喻
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用“华美的衣着佩饰”比喻 诗人的美德
积累整合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难道我的志向还会因受挫折而改变?
分析:诗人为自己坚持真理而自豪, 并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内容分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
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
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
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 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内容分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
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诗人的感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
也。”
诗人的态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也。”
【内容分析】
“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自己和
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诗人的心境:“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诗人的态度:“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内容分析】
“悔相道之不察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诗人
抽身退出。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诗人的让
步,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
“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 描述种
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入: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分析:诗人无奈中退让,但仍带着 倔强,洁身自好。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剪裁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做为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罢,只要我的本心确 实是美好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把头上的高帽再戴高些啊,把长长的 佩带再加长些。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惟独我 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第一期为《橘颂》、《九歌》、《招魂》,大约 屈 是中青年时代的作品。 原 第二期为《惜诵》、《思美人》、《天问》,大
约作于50岁以后至62岁以前,长期被放逐的十几 年中。
屈 第三期为《哀郢》、《涉江》、《离骚》、《怀 原 沙》,全部作于62岁那年至临终前的那几个月,
是诗人精神最后一次猛烈的燃烧。
《离骚》
【艺术赏析】
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 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修”为乐,即使为此遭 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艺术赏析】
香草美人
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 《诗》取兴,引类 譬喻,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 人,以媲于君。”
(8)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
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掉转我的车马返回原路啊,趁着这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