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528fb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c.png)
要点一: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什么是宾语前置?咱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它们所涉及的对象。
宾语一般回答“谁”“什么”“哪儿”等问题。
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是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咱们做作业。
“咱们”是主语,“做”是谓语,“作业”是宾语。
其中宾语“作业”应该在谓语“做”的后面。
若是把“作业”放到“做”的前面:“咱们作业做”,这就叫做“宾语前置”。
此刻看来这样的句子超级别扭,但在文言文中是超级普遍的现象。
现代汉语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还保留着相当一部份“宾语前置”的现象: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自信心:信自心唯利是图:唯取利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这种宾语前置,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需是代词;二是必需是不是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以后。
举例: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贯:侍奉也。
“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连年。
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
译为:连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这是不是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
“莫”是不是定词。
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帮你彻底理解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帮你彻底理解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4fc289dbaa00b52acfc7ca2c.png)
帮你彻底理解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本文约1800字,花费时间约6分钟。
请耐心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现代汉语逆推古代汉语,并利用常见的成语,让您彻底理解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宾语应放在谓语后面。
如:他吃饭。
但是在文言中宾语却可以放于谓语动词之前。
“他吃饭”就变成了“他饭吃”。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岁不我与岁不与我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人莫予毒人莫毒予莫敢谁何莫敢何谁(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2)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其正确句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其正确句序是“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人”。
宾语“我”也是代词放在动词“顾”的前面,正确句序是“莫肯顾我”。
2.疑问句疑问代词前置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何罪之有→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可省略)毛将焉附→毛将附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这是疑问句,“安”译作“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例句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2470bb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f.png)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例句
1. “何陋之有?”例子:就像我们说“这有啥不好的呀”,不就是“何陋之有”嘛,多简单呀!
2. “微斯人,吾谁与归?”例子:哎呀,这不就是在问“没有这样的人,我跟谁在一起呀”,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3. “忌不自信。
”例子:这不就跟你怀疑自己“我真能行吗”一个道理嘛!
4. “宋何罪之有?”例子:就好像在问“宋有啥罪过呀”,很直白吧!
5. “吾谁欺?欺天乎?”例子:这就好比你说“我能骗谁?骗老天爷吗”,很形象吧!
6. “子何恃而往?”例子:这不就是问“你靠着啥去呀”,多口语化呀!
7. “何以战?”例子:就跟问“拿啥去打仗呀”一样,很容易懂吧!
8. “唯利是图。
”例子:就像只想着“钱钱钱”,不就是“唯利是图”嘛!
9. “沛公安在?”例子:这不就是问“沛公在哪儿呀”,多简单明了呀!
10. “孰为汝多知乎?”例子:不就是说“谁觉得你知道得多呀”,很有趣吧!
结论:这些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都很有意思呀,好好理解能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f208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b.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5402a9d79b89680203d825c9.png)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
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离骚》(2).不吾知其已矣兮。
《离骚》(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4)惟命是听(成语)(5)惟利是图(成语)(6)惟马首是瞻《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
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7925eff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6.png)
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语文中,有一种语法现象叫做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指的是,在句子中状语(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后,而宾语前置指的是,在句子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
这两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尤为常见。
比如,文言文中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句中,“东山”就是
状语,位于动词“登”的后面。
而“小鲁”则是宾语,位于动词“登”的前面。
再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远上白云间”是状语,位于动词“在”的后面,“一片孤城”是宾语,位于
动词“在”的前面。
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在语文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丰富句子结构,增强表达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写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这种语法结构,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句子的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
- 1 -。
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74ea29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6.png)
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宾语是疑问代词的时候,才置于动词之前。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否定词如果是“不”、“未”、“莫”等,而且作宾语的代词恰好又是置于动词之前,这就构成了宾语前置的条件。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惟利是图”和“唯命是从”中的“是”和“惟”,就是这种结构的关键字。
4. 陈述句中,有时代词作宾语也要前置,为了表示强调宾语。
如:“晋师军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代词(像:之(他)、是、乃、而、焉、若(你)、尔、此、彼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宾语是代词的时候,才置于动词之前。
如果以动词为中心,前后还有其它成分,则还需要将相关成分前置或后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汉语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9740d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2.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大量使用的文字和文法,其特征是朴素简洁、含义清晰,具有
古老性和稳定性,是中国古书千古流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英语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现象
相比,中文文言文中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在中文文言文中是一种文法现象,它表明宾语可以出现在句子主语之前,实
现主语与宾语的变换,即以动作的完成来体现句子的中心意思。
宾语前置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它是中文文言文的重要的文法特征,从句
法学的角度讲,它是中文文言文于其他语言形成独特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不但可以使
句子修辞更加优美,而且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率,增加句子的可读性,以达到影响读者
的最佳效果。
宾语前置在中文文言文中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运用之一是突出动词中心。
宾语
前置可以“主动补充”动词前面的字句,强调动词本身的意思和句子的中心思想,使句
子表达得更清楚,易于理解。
此外,宾语前置还可以用来区分重复性的句子,避免重复性
的句子出现,以及使高级语言或复杂思想更为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文言文的宾语前置现象中,按其使用频率高低可以分为四类:动词为主的句子,介词为主的句子,形容词为主的句子和名词为主的句子。
在宾语前置现象中还可以看到
“强调现象”,“比喻化现象”和“对话现象”等独特特征。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26a449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d.png)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f390dee5af45b307e97197b8.png)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曰
用“之”或“是”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译: 就用那个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 。
4、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o)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 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呢 ?
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译: 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
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
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 唉!这是真实的情况呢,是虚假的情况呢,还是传闻的不实呢?
9、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译: 你进去上前敬酒 。
10、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 用这样的做法,去求满足那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 !
译: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 。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aa6206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5.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重要且颇有趣味的语法现象。
要理解宾语前置,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宾语。
在句子中,宾语通常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
比如在“我吃饭”这个句子中,“饭”就是宾语。
那么,宾语前置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宾语出现在了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序不太一样,所以初学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困惑,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这里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原本的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比如“沛公安在?”“安”是“哪里”的意思,也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为“沛公在安”,即“沛公在哪里”。
第二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莫我肯顾”,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我”是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是“莫肯顾我”。
还有“时人莫之许也”,“之”是代词,原本语序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种是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唯利是图”,“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唯图利”。
理解宾语前置,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如果不了解这一语法现象,很容易误解句子的含义。
比如说“何陋之有?”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莫名其妙。
但知道了宾语前置,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再看“忌不自信”,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可能会理解成“邹忌不相信自己”,这就与原文想要表达的“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的意思相去甚远了。
那么,为什么古文中会有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呢?这与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需要有关。
在古代,人们的表达方式相对灵活多样,宾语前置有时是为了强调宾语,突出想要表达的重点。
比如“唯命是从”,把“命”前置,就是为了强调“命”,突出对“命”的服从。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e6697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b.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1.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比如“沛公安在”,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就像我们平常会问“你在哪里呀”,把“哪里”提前啦。
2.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像“忌不自信”,哎呀呀,就像我们说“我才不相信他呢”变成“我才他不相信呢”。
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不就是很典型吗?这就好像把一个特别的标记放在前面强调呢。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哇哦,是不是挺特别呀,不就是把“一言”提到前面啦。
5. 方位词作宾语前置。
“东向坐”,这不就跟我们说“去那边坐”,然后把“那边”提前一样嘛。
6. “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好像我们会说“我才不会答应他呢”但把“他”提前啦。
7. “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哎呀呀,就像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啦。
8. 固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唯……是……”,像“唯利是图”,多有意思
的用法呀。
9. “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手自笔录”,这不就是把“手”突出强调了嘛,真好玩呀!
所以呀,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类型真不少呢,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4e95a4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3.png)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
不余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例如:
“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用“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
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例如:“唯······是”、“唯······以”句式。
5.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
词的宾语前置。
1/ 1。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24f0e443323968001c92ad.png)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13edbcce2cc58bd63186bd95.png)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宾语前置初中文言文例子
![宾语前置初中文言文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d9b6703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c.png)
宾语前置初中文言文例子
1. “何陋之有”,就像我们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这《陋室铭》里不就有这么经典的一句嘛。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哎呀,这不就像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可不就这么写的嘛。
3. “忌不自信”,这不是和我们平时说“邹忌不相信自己”一样嘛,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有哦。
4. “时人莫之许也”,跟“当时的人不认可他呀”是一个意思呀,《隆中对》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哟。
5. “宋何罪之有”,不就好比说“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公输》里就出现啦。
6.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像不像是在问“问姑娘在想什么呀,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呀”,《木兰诗》里很形象吧。
7.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就类似在说“不这样的话,我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呀”,项羽在《鸿门宴》里这句话很有气势呢。
8. “子何恃而往”,这不就是问“你凭借什么去呀”,《为学》里的这句话也很典型呢。
我觉得这些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子很有趣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呢。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9e4ae26b4daa58da0114ad4.png)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很正常的结构,所以一般不把它归入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它放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去。
现将宾语前置按其规律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动词宾语前置(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何苦而不平?“何苦”即“苦何”,意思是愁什么。
又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中,“何恃”即“恃何”,意思是凭借什么。
这两例中都是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了,翻译时应该放回原位。
(二)在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莫、未、勿的句子)中,而宾语又是代词的,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
“之”,代词代这种看法(自比管仲、乐毅),作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了。
“莫之许”即“莫许之’,意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三)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动词“有”,宾语“陋”,借助词“之”的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二介词宾语前置介词所带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前置。
例如:何以战“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了。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的意思。
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了。
“谁与”即“与谁”,跟谁的意思。
巩固练习下面都是宾语前置句,请仔细分辨它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然后翻译过来。
1 何贺之有?2惟命是从3宋何罪之有?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5吾子末之思也。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a9d708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9.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语法现象。
要理解宾语前置,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宾语。
宾语,通常是动作的对象,比如在“我吃饭”这句话中,“饭”就是宾语。
那么,什么是宾语前置呢?简单来说,就是宾语跑到了动词前面。
这与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不太一样。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就要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这里“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原本的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比如“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第二种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第三种情况是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之”在这里起到了把宾语“厌”前置的作用,正常语序应该是“夫晋,有何厌”。
还有“唯利是图”,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是”把“利”前置了。
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存在,给我们理解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让文言文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从语言的发展角度来看,宾语前置的形成有其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在古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可能更注重强调某些内容,通过宾语前置来突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或对象。
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掌握宾语前置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当我们读懂那些看似复杂的语序时,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说,在《鸿门宴》中,“沛公安在?”这句话通过宾语前置,强调了刘邦的所在之处,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
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很难感受到这种紧张和重要性。
再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如果不了解宾语前置,很容易误解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而实际上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里的宾语前置突出了邹忌的自我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很正常的结构,所以一般不把它归入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它放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去。
现将宾语前置按其规律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动词宾语前置
(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何苦而不平?“何苦”即“苦何”,意思是愁什么。
又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中,“何恃”即“恃何”,意思是凭借什么。
这两例中都是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了,翻译时应该放回原位。
(二)在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莫、未、勿的句子)中,而宾语又是代词的,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
“之”,代词代这种看法(自比管仲、乐毅),作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了。
“莫之许”即“莫许之’,意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三)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动词“有”,宾语“陋”,借助词“之”的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所带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前置。
例如:何以战“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了。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的意思。
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了。
“谁与”即“与谁”,跟谁的意思。
巩固练习
下面都是宾语前置句,请仔细分辨它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然后翻译过来。
1 何贺之有?
2惟命是从
3宋何罪之有?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5吾子末之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