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化烦恼为菩提

合集下载

祖堂集1

祖堂集1

《祖堂集》1祖堂集序泉州招庆寺主净修禅师文僜述夫诸圣兴来,曲收迷子。

最上根器,悟密旨於锋芒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枢於机句已施之後。

根有利钝,法无浅深,矧乎圣人虽利生而匪生,圣人虽兴化而宁化。

苟或能所斯在,焉为利济之方?然遗半偈一言,盖不得已而已。

言教甚布於寰海,条贯未位於师承,常虑水涸易生,乌马难辩。

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谓珠玉联环,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觉神清。

仍命余为序,坚让不获,遂援毫直书,庶同道高仁勿以讥诮!乃录云尔。

2海东新开印版记已上序文并《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

尔後一卷齐到。

谨依具本,爰欲新开印版,广施流传,分为二十卷。

以此先写七佛,次#天竺二十七祖并诸震旦六代,代有傍正。

祖位次第,并以录上;随其血脉脉初无联绵。

佋穆之仪,有孙有嫡也。

其纂成,所以群英散说周览於眼前,诸圣異言获瞻於卷内。

今以沙门释匡儁所異中华集者,永祛惜法之痕。

此界微曹,愿斅和禅之美。

深惭洞彻,乞恕#疣。

一一上名次第如後。

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迦叶佛,第七释迦佛。

第一大迦叶祖,释尊传金襴袈裟,见在鸡足山。

令迦叶持此衣,传衣为信也。

第二阿难祖,第三商那和修,第四优婆毱多,第五提多迦,第六弥遮迦,第七婆须密,第八佛陁难提,第九伏陁密多,第十胁祖师,第十一富那夜奢,第十二马鸣尊者,第十三迦毗罗祖师,第十四龙树祖师,第十五提婆祖师,第十六罗#罗。

已上七佛并西天二十三祖。

第一卷已毕。

第十七僧伽难提,第十八伽耶舍多,第十九鸠摩罗,第二十闍夜多,第二十一婆修盘头,第二十二摩拏罗,第二十三鹤勒祖师,第二十四师子比丘,第二十五婆舍斯多,第二十六不如密多,第二十七般若多罗,第二十八初祖达摩,第二十九祖惠可,第三十祖僧#,第三十一祖道信,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

已上天竺并震旦六代衣钵相传事迹毕。

初祖傍出道育、总持。

第二卷已毕。

五大弟子

五大弟子

五大弟子南岳怀让(677-744),六祖慧能弟子,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县)人。

唐代高僧,敕谥为大慧禅师。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依荆州玉泉寺弘景出家。

先参嵩山慧安,继参拜曹溪慧能。

慧能问:“你从哪里来?”“我从嵩山来。

”慧能接着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怀让答:“说是什么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反问:“是否要加以修正?”怀让说:“我不敢说不可以修正,但我说绝不会被污染。

”慧能说:“你的看法和我的相同。

这个不会被污染的,乃是佛和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

”于是怀让随侍六祖慧能15年。

慧能归西后,怀让告别曹溪,于713年来到南岳,住般若寺,担任般若寺(今福严寺)住持,广收法徒,大力弘扬慧能的禅宗“顿悟”法门。

弟子中最有名就是马祖道一。

青原行思(?—740),慧能弟子,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刘。

谥弘济禅师。

自幼出家,沉静寡言,同修们每次群居论道,行思禅师皆默然自照。

后闻曹溪法盛,遂前往参礼。

初礼六祖,行思禅师便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道:“汝曾作甚么来?”行思禅师道:“圣谛亦不为。

”六祖道:“落何阶级?”行思禅师道:“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阶级就是建立在分别知见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高低不同的阶位。

从分别知见的角度来看,圣谛要比俗谛(或世谛)的位次要高;但是,从空性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高低、优劣的分别全是妄想,非究竟真实。

只有证得了般若空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等二边分别,才能契入实相,获得大解脱。

显然,行思所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指的就是这种远离二边的中道实相。

因此,六祖对行思禅师很器重,认为他是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回到江西青原山静居寺,开法化众。

其门庭之兴盛,法脉之流远,足与南岳媲美。

青原行思座下最著名弟子也只有一个,就是石头希迁。

永嘉玄觉(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浙江永嘉人。

唐代高僧,敕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证道歌》传世。

人生感悟――烦恼即菩提

人生感悟――烦恼即菩提

人生感悟――烦恼即菩提篇一:【高考领航】2021一轮考点训练:第五章阅读鉴赏散文3-5-6-2 Word版含答案](2021・安徽省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梁实秋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

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

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

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

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

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

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

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

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

夏菁寂寞时想山。

山最和他谈得来。

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

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

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

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

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

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该诗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鼎州禅师与一位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鼎州禅师就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了起来,放在口袋里。

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忍不住劝说道:“师父!您老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把它打扫干净的。

您没必要这么辛苦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是你这样讲的,打扫叶子,难道就一定能扫干净吗?而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而且我也不觉得辛苦呀!”小沙弥又说道:“师父,落叶这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会落下来,那您要时候才能捡得完呢?”鼎州禅师一边捡一边说道:“树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们心地上,我是在捡我心地上的落叶,这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是什么。

之后,他更是精进修行。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本性十分愚笨,怎么教都记不得,连一首偈,他都只是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问他:“你会什么?”周利槃陀伽惭愧地说道:“师父,弟子实在愚钝,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头说:“没有关系,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会领悟的。

我现在教你一偈,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拂尘扫垢’。

”听了佛陀的话,愚钝的'周利槃陀伽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而内心污秽时又要才能清扫干净呢?”就这样,周利槃陀伽终于开悟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去心中的妄想烦恼。

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里的落叶则是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日省吾身三次;禅者则认为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有情众生都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即所谓“佛尘扫垢”,还自己一片清静。

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善良的本性来。

达摩经典禅语

达摩经典禅语

达摩经典禅语导语: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

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

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逢苦不忧。

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

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

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

这是讲到“幻化空身即法身”,一切幻化境界,包括贪嗔痴烦恼,这都是外相,你着了这个外相,就成烦恼,造业受报。此时你要回你就知道有一个不属于幻化的,它就是法身。
“烦恼即菩提”,它的本意是说烦恼的本质就是菩提,但是你不明白万物的真相,也不明白烦恼的真相,它就真成烦恼了。而你一旦认清烦恼的真相,就知道烦恼本来就是菩提,在佛菩萨那里烦恼都没必要断,就是咱们平常讲的贪、嗔、痴,佛也不断,佛也有。但是佛的贪嗔痴还叫贪嗔痴吗?不叫了,那是他的大愿大力,叫精进,是妙用。烦恼就像一把刀,你不明白道理,拿它砍人,它就是凶器;你拿它来救人,它就是宝贝,其实都是一个东西。这个地方千万要搞清,你要理解错了,就叫狂禅,那要下地狱的!
烦恼即菩提
禅宗经常讲一句话叫“烦恼即菩提”,人的这一切烦恼本来就是菩提。但是这句话不要理解错,如果理解为一切都无所谓,那又错了。比如有些人学点儿禅,明白一些道理,原来持戒后来就不持戒了。为什么呢?烦恼即菩提嘛,做什么都可以,没关系的。我问他说:“烦恼即菩提啊?”他说:“对啊!”那我反过来问说:“那菩提即烦恼吗?”他不敢回答了。如果他答菩提就是烦恼,那咱们经常说的证菩提就是证烦恼了,对不对?那你还修什么?所以不能理解错了。

佛法告诉我们治烦心的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治烦心的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治烦心的方法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以静心对治动心:现代生活紧张快速,大多数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

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以好心对治坏心: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

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开启,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护持正念,培养慈悲仁爱的心。

以信心对治疑心:世间上有不少悲剧是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不义、伴侣不忠、亲人不睦。

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

《大智度论》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建立信心不仅让我们与佛法真理相应,也让我们更能包容、接纳世间的一切,坚定我们的信仰。

以真心对治妄心:众生因为人我计较分别,个人喜恶差异,而生出种种虚情妄心。

我们必须以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真心,诚恳踏实地生活,才能创造真善美的人生。

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我们的心要如同大海,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要如虚空,荣誉毁辱都不随境转。

唯有尊重与包容的宽大心胸才能救度我们忌妒、狭隘的心。

以无心对治有心: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

有所执着,就有所对待、牵系,如何自在?不如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这样一来,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以永恒心对治无常心: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固然无常多变,心念纵使生灭不已,只要我们发心立愿,自利利人,则虚空有尽,愿力无穷。

《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正觉。

"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但要更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圆满菩提。

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现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事事好奇,更有不肖份子以光怪陆离的招术迷惑人心,污染社会。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拾得》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

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

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

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

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一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关于苦行僧的经典语句

关于苦行僧的经典语句

关于苦行僧的经典语句
关于苦行僧的经典语句
苦行僧,是指修行苦行的僧人,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苦行是通
过自我修行,消除个人的私欲和贪念,达到解脱的目的。

苦行僧们因
此而受人尊敬,其生活方式、精神内涵也深受人们推崇。

以下是苦行
僧们经典的语句。

1. 世上最幸福的事,是看透一切都是烦恼,没有烦恼了,才能体验到
真正的自由。

(日本古典思想家鸠山)
2. 此心常住,万法皆空。

(《心经》)
3. 只求不死,不求活得多久。

(《僧伽吒经》)
4. 只有人们心中的烦恼和执着,才会有人间的苦难。

(《金光明经》)
5. 万法不生,唯眼识之。

(《楞严经》)
6. 自古以来,误解苦行者之人不可胜数。

(印度佛教宗师佛提达摩)
7. 修佛之人应该舍弃贪、嗔、痴,除此以外再无他物可舍。

(南传大
师龙树菩萨)
8. 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解脱的路上需有江湖和佛法。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
9. 求道便是不断超越自我,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

(藏传佛教宗师班禅大师)
10. 真正的苦行者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平凡人,平静不动如山,却内心生出浩瀚幽深之境。

(玄奘法师)
总之,苦行僧是一种可以超越凡尘、获得心灵归宿的存在。

苦行的本质是,通过苦行、修行,去除身心的执着和纷杂,达到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境界。

苦行者们所说的经典语句,是将他们探索和领悟的心路历程,化为最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而成,饱含了深刻的哲学、佛学思想。

这些语句对生活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这是佛教的一个说法,来自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禅宗大师慧能的语录。

慧能说:普通人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面一个念头是烦恼,后面一个念头领悟了就是菩提。

所谓的菩提是觉醒,领悟,智慧的意思。

这样一句话究竟如何理解呢?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其一,佛教认为,烦恼也罢,菩提也罢,来自同一个心;既然是同一个心,念头一转,所谓的悟,则烦恼可消。

禅宗历史上充满这种突然开悟的带着几分玄妙的故事。

其二,烦恼正是修练的好时候,借此,你可以看见自己习性,从而有转化的机会。

这句话中所蕴涵的辩证和机智,令其在民间流传甚广,你在GOOGLE上打进这句话一搜,就会发现它在许许多多论坛上被广泛地应用着,如果你说你很烦恼,则他人以此句话应之,或则起到安慰作用,或则显得机智,或则你有所开悟也不定。

我烦恼着,朋友对我说,烦恼即菩提,转念一悟就成菩提。

我苦苦思索,还是烦恼,问朋友,我怎么还是烦恼啊?朋友接着说,你不悟,再悟悟看。

我还是不行,再问朋友,于是朋友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天,这回我更烦了:我不但已经烦恼,现在还成了庸人了……今天,当我观察与这句话有关的对话的时候,我发现并非只是当年的我一个人被陷到这句话里。

于是,现在就有这样一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看“烦恼即菩提”这句话的意义。

首先,烦恼是什么意思?是悲伤?愤怒?恐惧?忧郁?焦虑?是看到别人买了新房子自己还住旧房?心理学讲究对你所说的现象做较精确的定义或描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是看到别人买了新房自己住旧房,这样一类的叙述,那么心理学家通常会接下来提问这样的问题:“你看到别人买了新房子,而自己还住旧房,这样一件事为什么会让你烦恼呢?”这样提问的意思不是说,你不该应此感到烦恼。

(心理学家通常不会去规定什么是应该烦恼和什么是不应该烦恼的。

)它的意思只是:当你看到一个现象时,并非一定,并非每个人,都会感到烦恼的,只是因为有另外一种中介东西的存在,你才烦恼的。

一行禅师基于和平思维的佛教教育理念和实践

一行禅师基于和平思维的佛教教育理念和实践

一行禅师基于和平思维的佛教教育理念和实践作者:阮氏秋霜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2期一、前言1967年,一行禅师被马丁·路德·金(Dr. Martin Luther King,Jr)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禅师早年身处在越南长期战争时期,体会到越南人民的痛苦、贫穷和恐惧等不安的生活,于是禅师致力于佛法基本教义的研究与教育的实践,在佛教教育中善巧地融合南北传佛教的教义,以南传“观呼吸”“四念处”的法义,结合中国华严宗“无尽缘起”与禅宗“活在当下”的理念,随时注意身心一如,念念分明地做手中当下的事,并事事无碍平等自在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着喜悦与温暖。

一行禅师认为,和平不只是没有暴力,和平是培养了解、智慧与慈悲,并结合行动。

禅师所创造的和平思维,是以正念分明,看事情不二分的方法,带入到和平运动。

禅师想透过宗教心灵教育促进和平,以正念修习和平,从个人内在转化出发,进而引导世界走上和平。

本文主要是探讨禅师一生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导入在和平道路上的思想开展与实践作为。

二、禅师佛教教育理念走向和平道路的历程禅师经历了法越战争与越南抗美战争两次大战乱,战争对越南人民来说,是一场长长的噩梦,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过着平淡安定的生活。

面对当时越南的情形,他想推动佛法僧团教育改革,透过僧团与信众的互动,促使双方能在佛法的正念禅修上有所精进,整体提升人们的心灵修为,进而推动和平。

一行禅师说:“世界和平来自于心灵和平,而心灵和平在于秉持正念。

”(一)禅师和平思维的背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越南对美战争规模一发不可收拾。

推动和平运动的一行禅师,对局势日渐焦虑。

当时很多越南僧人参与抗战活动,但禅师却选择另一条道路,来救国护民,他离开了佛教组织,于1965年初,与越南大学教授、学生,创立青年社会服务学院,当时北美报界称为“小和平军”,纳入万行佛教大学之教育体系,推出相关课程。

主要是引导青少年积极地投身到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中,重建家园。

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

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

遍智尊者: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发布:明华居士[全部文章空间留言]日期:2009-8-23 收藏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遍智尊者本文系遍智尊者过世前三个月所作的最后开示,摘录自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柯磐寺的禅修课程中,有关皈依、五戒及菩提心的开示。

佛法里最圆满、最实在的修行,无疑是修习“菩提心”。

而慈爱众生是菩提心的精髓,是菩萨心行,是最快捷的修行之道。

任何哲学、科学或心理学的理论都不能不同意,怀着“菩提心”,就没有东西方的冲突。

这条修行的道路最轻松、最圆满、最简单,绝不会误导人们走向极端。

没有菩提心,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就,尤其是禅修不但不会得力,而且根本无法证悟。

为什么必须具备菩提心禅修才能有所成就呢?因为我们都有自私的贪著。

如果没有菩提心,禅修较好的时候,体验到一点点乐受,就会贪著:“我要更多、更多!”这么一来,好的体验便会消失无踪。

执著是禅修时最大的干扰。

有了执著,我们便会一味寻求自己的快乐:“我很凄惨,我要快乐,所以我要禅修。

”好的禅修以及它所带来的平静、满足和喜乐,是无法依靠这样的心态引发的。

再者,没有菩提心很难积累功德。

造下的功德,马上就被破坏掉。

早上的功德,到了下午就不见了,就像是清理干净的房间,一小时后,又把它弄脏了。

脑筋才弄清楚,马上又糊涂了,这实在不划算。

必须有菩提心,才能够成办积累功德的事业。

菩提心使你成为这世界上最完美的,有如钻石般珍贵,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你。

如果一个有钱人说他要行善,捐给全世界每一个人一百块钱,从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来说,这非常了不起。

不过,即使这个人非常诚心地布施,所得到的功德,与为了利益众生,而实证菩提心、力行六度的愿心相比,却有天壤之别。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实证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

曾经有一位噶当派格西看见有人绕行佛塔,他问:“你在做什么?”那人回答:“绕塔”。

格西说:“修习佛法不是更好吗?”第二次格西看到这个人时,他在做礼拜,格西问他在做什么,那人回答:“做十万遍礼拜。

逆向思维:烦恼即菩提,痛苦都是用来成就你扫清前方障碍的

逆向思维:烦恼即菩提,痛苦都是用来成就你扫清前方障碍的

逆向思维:烦恼即菩提,痛苦都是用来成就你扫清前方障碍的每个人,每时每刻在这个世界上都充满了烦恼,纠结,痛苦,迷茫。

古人讲,烦恼即菩提。

大概意思是说,你的本身就是菩提,就是一切的根源。

烦恼,痛苦,这些只不过就是你身体的影子。

无论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干什么,无时无刻你的影子都会紧紧跟着你。

所以,烦恼就是你,痛苦,纠结,快乐,愉悦,幸福,开心,都是你自己,没有分别。

只不过烦恼和痛苦,更像是用来成就你,为你扫清未来道路上的障碍。

虽然知信行者只能这样表达,事实上,每个人也根本没有什么需要成就的?得未曾失,得未曾有,本来无一物。

因为你想要千方百计得到的东西,原本早就存在。

你原本丰盛,本自具足。

快乐会使你迷失,痛苦和烦恼的事情,恰恰就是让你发现自己的漏洞和不足。

从而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更新自己的系统软件,让自己进化到更高的维度。

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你可以承受,都是你可以解决的,否则就不会发生。

身边有些好友就经常抱怨,快要活不下去了,太难了。

知信行者告诉好友,你放心吧,所有困难和烦恼都是你自找的,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

本质上,无论你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是你能背得动,扛得起,你靠自己能力就可以解决的。

老天爷不会把你玩死的,因为有句话叫做,天无绝人之路。

每个人只要活一天就都会有烦恼,不是烦恼这个,就是烦恼那个,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周星驰电影里有句台词,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欸。

一只狗掉进个大坑,无论如何都爬不出来。

人们嘲笑这条狗的狼狈,把大坑当做垃圾桶,随意向坑里丢弃垃圾。

狗虽然烦恼生气,也只能靠垃圾为生。

慢慢随着垃圾越扔越多,狗踩着垃圾也越来越高,距离洞口越来越近。

终于有一天满身臭气和垃圾的狗,左脚一踏右脚,纵身一跃而出,逃出生天。

仰天长啸,看我狗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飞身踏着草尖树枝绝尘而去。

所有的痛苦,烦恼,本质上都是用来成就,垫高你的踏脚石。

只要你不伤害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和事物,可以真正伤害到你。

一行禅师: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

一行禅师: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

一行禅师: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纪录片《伴我同行》中,一个小女孩问一行禅师:“我心爱的小狗死, 我很伤心,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不那么伤心。

”一行禅师回答:“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一朵非常美丽的云,而有一天,这朵云不见了,你觉得它死了。

如果你有时间去思考,你会发现你的云朵没有死,云朵变成了雨水,当你喝茶时,你可以看见雨水在你的茶杯里,你的云朵也在你的茶杯里。

你会说,你好,我的云朵,我知道是你,你没有死,你以一种新的形态活着。

小狗也是一样的。

”一行禅师,越南人,是现代著名的僧侣、诗人学者与和平主义者。

他16岁出家,对佛法的悟性极高;越南内战期间,他放弃清修,投入到救助因战争无家可归的人们;后来,他来到美国的大学学习、教授佛法,建立十四项正念练习的课程;越南政府取消了他的国籍,他流亡到法国,建立“梅村”禅修道场;2022年1月22日,他在回归越南3年后,去世,享年95岁一行禅师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身体力行推行“佛学”入世,倡导正念修行,帮助现世中的人们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幸福。

以下节选了一行禅师的部分语录,帮助你重新找回慈悲的自己:“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

当你疲倦、愤怒或绝望时,你应该知道如何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好好观照自己的疲倦、愤怒与绝望。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练习微笑、练习用正念行走与呼吸以及用正念进食。

”“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

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

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

”“我们娴熟于为生活做准备,却并不擅长于生活。

”“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

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

众生都不需要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汉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

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更是所有众生应该为之庆幸的。

”“对见解的执着,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

”“工作中的一切磨砺,都是你修行的助缘。

菩提与烦恼

菩提与烦恼

谈谈《六祖坛经》中,“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的理解凡夫即佛—众生是没有顿悟的佛,佛是顿悟了的众生。

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

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

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

”—《佛光大辞典》为什么凡夫即佛呢?禅宗有“众生佛性本具,不假外求”的观点,这就说明了每个众生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我认为这是凡夫即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贪、嗔、痴等烦恼,都是每个人都会具备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通过勘破自己的烦恼去成佛,这是凡夫即佛的实践依据。

在次,禅宗是一个强调顿悟的流派,但这种顿悟是建立在渐悟的基础上的。

没有渐悟一点一滴的积累,就没有顿悟成道的可能。

每一次勘破烦恼都是一次渐悟,勇敢精进,总有一天能诸相无相。

所以说凡夫即佛。

虽然佛性本具,但并非我们所有行为都表现出佛性。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一句教训。

然而,只有放下屠刀后积极改变人生,才是放下屠刀,才是立地成佛的基础。

这样我们的佛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同时,屠刀也未必就一定是屠他人之刀。

如果是屠己之刀,就跟烦恼甚至魔障有点相近了。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呢?因为我们没有看破事物的外缘和内因,做不到念念不愚,所以我们就达不到大光明的境界,也就烦恼丛生了。

凡夫都有自己的烦恼,它们有些是躲不过的坎。

我们唯有拿起我们的勇气和只会去正视它,去战胜它。

我们或许会失败好多次,但每当我们再一次下定决心的时候,我们就能拭走一点点六尘。

当我们能看清烦恼的外缘和内因,之前的困惑和痛苦也会大大减少。

当我们能自度烦恼时,也是苦尽甘来的时候了,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的升华,可谓得慧了。

这就有点与格一物,知一理的道理相近了。

一行禅师:人生处处是道场

一行禅师:人生处处是道场
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要体会涅槃、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体会,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来源:学佛网)
随喜恭请
本图文转载 摘自释中庆
音图框引用网络
我们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即使我们不像以往人们那样不得不干很多的体力活儿,我们看起来似乎仍没有足够的时间属于自己。人们常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吃和呼吸,我理解他们。在我看来,这是真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用双手抓住时间,让它慢下来吗?
首先,让我们把觉照之火把点燃,然后再学习如何在觉照中喝茶、吃饭、洗碗、行走、工作和坐卧等。我们没有必要被环境拖着走。通过觉照,我们日常的每一个动作具有了一。
实相佛法修行的要点是:时时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当下有什么,发生什么,那么我们就会在当下欣赏到月圆、蓝天、柏树的美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会为未来忧虑,被贪、嗔、痴迷惑,认识不到当下的美妙。
试着想一下,如果有三十个人观赏美丽的落日,究竟会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赏到这其中的美妙呢?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儿,让念头流失在忧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赏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须切断念头的过去与未来,让念头融入当下。
曾有一个小沙弥不想以正念来观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却想真理是什么,开悟是什么。他不想去观照自己及周围的事物。当他饮茶时,他不去想他正在饮茶,而是想其它的东西或者事物。当他看到月圆时,也不去深入体会,不去观想,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充满着妄念。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时,他没有办法以正念修行。他想开悟,但他的方式是经由思考、概念、语言、文字这些名相来琢磨,所以他根本没有办法去接触事物的本来面目。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们的念头就流失到妄想当中去了,却无法体会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个人,他当时没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叶尊者。因此当有人手里拿一样东西让你看时,表明他想让你看。如果你能够不让念头流失在过去未来中,那么你就会欣赏到他要你看的东西;否则,你就不会欣赏到任何美妙。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让心在当下。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以正念来修行即以正念来体会生活的当下,将正念融入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烦恼为菩提〔法〕一行禅师沉默译当我们深入地观察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完全是由如阳光、雨水、土壤、肥料、空气以及时间等非花的因素构成。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这朵花正在逐渐演变成肥料。

假如我们不曾观察到这一点,那么,当这朵花开始衰败时,我们会很伤心。

与此同时,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肥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也正在演变成花朵。

于是我们领悟到,花朵与肥料是互即互入的,它们相互依赖。

故而一位好的园丁不会蔑视肥料,因为他懂得如何将肥料变成金盏、玫瑰,以及其它许多各种各样的花儿。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自己时,我们会既看到“花朵”,也看到“垃圾”。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愤怒、憎恨、沮丧、种族岐视以及其它许多各种各样的“垃圾”。

但不必害怕。

象一位园丁懂得如何将肥料变成花朵一样,我们也可以学习将愤怒、沮丧、种族岐视等等转化为理解与爱的艺术。

这,就是禅的工作。

根据佛教心理学,我们的心被分成两部分,就象一所两层结构的房子。

地上是起居室,我们把它叫做“意识”;下面是地下室,我们把它叫做“藏识”。

藏识中,我们所曾做过、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都以“种子”或“胶片”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我们的地下室是一个档案馆,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每一种“电影”,都被装到录像带里,储存起来。

当它们从地下室被翻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坐在楼上起居室里的一把椅子上,观看着这些“电影”。

某些特别题材的“电影”,诸如愤怒、恐惧或绝望,似乎有自动从地下室上来的能力。

它们推开起居室的门,不管我们是否选择了它们,就自动地跳进我们的录像机里。

当上述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感到深受的打击。

除了老老实实地看着它们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幸亏每部“电影”都有一定的长度,当它结束了时候,就返回地下室去了。

但是每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重看一遍,而且由于它在档案架上占了一个较有优势的位子,所以我们知道,很快它就会又上来。

有时是某种外界刺激引发了我们的“电视屏幕”放“电影”,比如某人说了伤害我们感情的话等等。

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电影”,而它们中的很多东西却正在毁灭我们。

因此,学会扼制它们,对我们进入清明的存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科书将“心”描述成一片原野,一片可以播撒一切种子的土地--痛苦、幸福、欢乐、悲伤、恐惧、愤怒,还有希望。

“藏识”依然被描述成一间“储藏室”,内中贮满了我们所有的种子。

一颗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每出现一次,它返回“储藏室”的时候,力量就增强一次。

我们的生活质量就取决于我们藏识中的种子的质量。

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愤怒、悲伤和恐惧的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频频现行,而欢乐、幸福和宁静的种子却难得抽枝发芽。

练习觉照的意思就是当每颗种子从“储藏室”上来的时候,都要能觉知它,并尝试尽可能地给那些好的种子浇水,这样,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当我们对宁静优美的事物保持觉照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我们内心宁静和美的种子浇水,而我们的心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给一颗种子浇水的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那颗种子的势力之强弱。

例如,假设我们站在一棵树前面,全神贯注地呼吸五分钟,我们心中幸福的种子就会得到五分钟的浇灌,它们就会变得更强壮。

与此同时,在这五分钟里,其它的种子,如恐惧和烦恼,就得不到浇灌。

我们必须每天这样练习。

任何在我们的意识中现行的种子返回藏识时,力量都会变得更强大。

如果我们细心地浇灌那些好的种子,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藏识就会相应地做好自我调整工作。

我们的身体有一种“自疗”的功能,每次我们割伤了手指,我们会仔细地清洗伤口,然后把治疗的工作扔给我们的身体来做。

几小时或一天之内,伤口就愈合了。

同样地,我们的心也有一种自我调节功能。

假设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个二十年前认识的人,你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因为这么长时间里,有关他的种子一直没有机会上升到你的表层意识中来,所以在你的记忆中,它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微弱。

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四处搜寻他名字的种子,但是找不到。

最后你思索得太狠了,头痛起来,就不再去想它,而是去听一首磁带或唱片上的优美音乐了。

然后你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晚餐,晚上睡得很好。

早上,当你刷牙的时候,他的名字突然跳了出来:“哦,对了!这就是他的名字!”这个例子说明,夜里当你的意识停止搜索的时候,藏识却在继续工作,早上它就把结果提示给你了。

自我调节有多种途径。

当我们愤怒、悲痛或绝望时,我们只需专注地呼吸,并好好地觉照这股愤怒、悲痛或绝望的情绪就够了,然后我们就把自我调节的工作扔给藏识去做。

但是,并不仅仅靠体会烦恼,我们的情绪就能平复,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觉照的准备而去体会烦恼的话,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使自己变得强有力起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体味欢乐和宁静了。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可是由于我们过去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事物上而无法体会它们。

如果我们努力一下,注意呼吸,去感受好的事物,自我调节就会变得容易些了。

我们中的许多人,心中充塞着如此多的烦恼,以致我们去碰碰一朵花或握握一个小孩儿的手,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一定要付出努力,使自己养成体会健康、美好事物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帮助藏识做好自我调节工作的方法。

如果我们去体会我们内心和周围宁静、健康的事物,我们就是在帮助藏识做转化的工作。

我们把自己交付给树木、飞鸟和可爱的孩子,让它们来净化我们。

否则,我们就只能淹没在烦恼中难以自拔了。

我们的藏识中有一颗很棒的种子--觉照的种子,当它现前时,我们就能够明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安祥、愉快地行走,而且自己知道在安祥、愉快地行走,那么我们当下就在觉照。

对于我们的转化和自我调节工作来说,觉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它的种子长期以来被埋在层层遗忘与重重烦恼之下,不见天日。

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有眼睛,能清楚地看世界,我们的心脏和肝脏机能正常,我们没有牙病……如此等等。

我们生活在遗忘里,向外四处寻觅幸福,却忽略和压抑了那些本已存在于我们内心和周围的可贵的幸福因素。

如果我们注意呼吸,意识到树的存在,它是如此地生机盎然,清新优美,那么,我们觉照的种子就会得到浇灌,变得越来越强壮。

当我们最初开始练习时,我们的觉照能力会很弱,象一只十五瓦的灯泡。

但是,只要我们一注意呼吸,它就开始变得强壮起来。

这样练习数周后,它就会变得象一只一百瓦的灯泡一样亮了。

觉照的灯高悬着,我们就能发现和体会到我们身心内外的许多美好事物,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心中安宁、欢乐和幸福的种子浇水,与此同时,我们也就避免了给烦恼种子浇水。

当我们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烦恼种子是相当强壮的。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每天给它浇水。

我们的嗔恚种子得到爱人或孩子们的浇灌;由于他们自己烦恼,他们就只懂得给他们的烦恼种子浇水。

当那些烦恼种子很强壮的时候,即使我们没有邀请它们从地下室上来,它们也会自己推开门,强行闯入起居室。

它们进来时候,是令人极其不快的。

我们可以试着压制它们,使它们滞留在地下室里,但是因为我们已经给它们浇了那么多水,它们已经是足够强壮以致于没有邀请也能浮到心的表层中来。

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一种不停地做事的需要--听单放机,看电视,读书,浏览杂志,打电话……。

我们想使自己在起居室里保持忙碌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避免正视地下室里的种种焦虑与烦恼了。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我们邀进起居室里来的这些“客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们中的许多“客人”同样携带着毒素,这些毒素就与此刻我们正竭力回避的地下室里的不良种子的毒素一样。

因此,尽管我们防止了地下室里的不良种子上来,我们却仍然在给其它的不良种子浇水,而使不良种子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起来。

更有甚者,我们中的某些人,为了回避正视自己的真正问题,而去做社会工作或环保工作。

为了使自己保持愉快,我们需要给心中的觉照种子浇水。

觉照是开悟的种子,警觉的种子,理解的种子,关心的种子,同情的种子,解脱的种子,转化的种子,自我调节的种子。

如果我们练习觉照,我们就会体会到我们生命中身心内外清新欢快的一面,这一面,当我们生活在遗忘中时,是无法感受到的。

觉照使我们的眼睛、心脏、没有牙病、明月、树林等事物变得更加明晰、更加美丽。

如果我们在觉照的心态下去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它们将会绽放出全部光华。

当我们在觉照的心态下去感受烦恼时,我们将能转化它。

当一个婴儿在卧室哭喊的时候,母亲会立刻跑进来将他温柔地抱在怀里。

因为母亲是爱和温柔的化身。

当她这样做的时候,爱和温柔就浸润了婴儿的身心,几分钟后,婴儿大概就会停止哭喊了。

觉照就是一位母亲,每次当你的烦恼开始哭叫时,她就会细心照看它。

当烦恼逗留在地下室时,你可以通过常常提起觉照的念头,使自己享受到生命中许多清新健康事物的滋味。

而当烦恼上来时,我可以关掉单放机,合上书,打开起居室的门,让它进来。

你可以对它微笑,用你现在已变得强有力的觉照来拥抱它。

再比如,如果恐惧想上来,你不要回避。

用你的觉照温和地问侯它:“恐惧,老朋友,我认出你了。

”如果你害怕自己的恐惧,它就会将你淹没;但是如果你平静地邀它上来,在觉照的心态下对它微笑,它就会丧失一部分力量。

如果你一直坚持给觉照的种子浇水,那么数周之后,你就会变得有足够的力量邀请它随时上来,而且你将能够让觉照来拥抱它。

这或许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但是在觉照的心态下,至少你是安全的。

如果你以觉照拥抱一个小烦恼,只要吸进来、呼出去,向它微笑,那么几分钟后,它就会被转化掉了。

但是如果你有块垒于胸,烦恼深重,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当你以觉照来拥抱它的同时,还要练习会禅和行禅,那么迟早它会被转化消释掉的。

如果你通过练习提高了觉照的质量,转化过程就会更快一些。

当觉照拥抱烦恼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渗透和转化它了,就如阳光照在一个蓓蕾上,并渗入进去使其绽放一样。

当觉照掠过某种美好的事物时,它便会尽展风华;当它触到某种令人烦恼的事物时,它会转变它、净化它。

加快转化过程的另一个方法是深入观察。

当我们深入观察一朵花时,我们会看到是非花的因素使它成了一朵花--云朵、大地、园丁、土壤。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我们的烦恼时,我们会看到,我们的烦恼不仅仅来源于自身。

有许多烦恼的种子是由我们的祖辈、父母、社会传递给我们的。

我们不能不认识清楚这一点。

一个在梅村习禅的男孩告诉了我下面这个故事:当他十一岁时,他对他父亲极其不满。

每次他摔倒了,伤着了自己,他父亲都会大怒,冲他大喊大叫。

男孩发誓:他长大以后,一定不这样干。

可是几年前,他的小妹妹同其他的孩子嬉耍时从秋千上掉了下来,磕破了膝盖,在流血,男孩却很恼怒,他想冲她大吼:“蠢货!怎么搞的?!”但他控制住了自己。

因为他过去一直在练习觉照,他懂得如何如实观照自己的嗔怒,于是他没有吼叫。

一些当时在场的成年人帮忙料理了他妹妹,给她清洗伤口,缠上绷带,于是他慢慢地走开了,同时练习深入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