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函数的概念》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问题 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高中对函数概念 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 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 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组织学 生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来探索新知,引起学生 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能得到以下的预设:①函数的 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 A 和 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 系 f,对于集合 A 中任何一个数 x,在集合 B 中都存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和成 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逐步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 课标要求的教师,首先就要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本 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 学生学习能 能力,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会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 力分析 图像和表示方法,对函数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 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用数学的语言 来描述函数的图像性质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 定的困难。 新课标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 教学策略选 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 择与设计 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 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 究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 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 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三

⾼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三1.2.1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1.2.1函数的概念》,是⼈教A版⾼中《数学》必修⼀《1.2函数及其表⽰》的第⼀课.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在初中,学⽣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它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把函数看成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乎等同于解析式.后来,⼈们逐渐意识到定义域与值域的重要性,⽽要说清楚变量以及两个变量间变化的依赖关系,往往先要弄清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就使研究受到了⼀定的限制.如果只根据变量观点,那么有些函数就很难进⾏深⼊研究.例如:1,当X是有理数时,f(X)=」P,当X是⽆理数时.对这个函数,如果⽤变量观点来解释,会显得⼗分勉强,也说不出X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但⽤集合、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分⾃然?函数思想也是整个⾼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具.函数与代数式、⽅程、不等式、数列、三⾓函数、解析⼏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泛的应⽤.本节课⽤集合与对应的语⾔进⼀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感受建⽴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法.⼆、学情分析:在学习⽤集合与对应的语⾔刻画函数之前,学⽣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较抽象,但是函数现象⼤量存在于学⽣的周围,教科书选⽤了运动、⾃然界、经济⽣活中的实际例⼦进⾏分析,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与对应的语⾔来定义函数概念,对学⽣的抽象、归纳能⼒要求⽐较⾼,能很好的锻炼学⽣的抽象思维能⼒以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三、教学⽬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定义,能⽤集合与对应的语⾔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过程与⽅法通过三个实例共性的分析到函数概念的形成,再对三个实例进⾏拓展,让学⽣对函数概念进⾏辨析,体现从特殊到⼀般,再从⼀般到特殊的思想⽅法,渗透了归纳推理,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的抽象概括能⼒,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集合与对应的语⾔来刻画函数,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能⽤集合与对应的语⾔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及符号“ y⼆f (X)”的含义.五、教学策略:⾸先,通过魔术表演,体现函数在实际⽣活中的运⽤,激发学⽣进⼀步学习函数的积极性;其次,在学⽣习惯⽤解析式表⽰函数的基础上借助教科书实例,从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等不同的⽅式,结合函数的数与形两个⽅⾯给学⽣充分的认识,为学⽣⽤集合与对应的语⾔刻画函数打下感性基础;再次,分析讲解函数概念中的关键点时,对于对应关系f、函数关系中多对⼀的情况、值域是集合B的⼦集等较为抽象问题的理解采取放乒乓球的实验,让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通过对三个实例进⾏拓展让学⽣抛开物理运动背景,⽤集合与对应的语⾔来分析函数并强调函数关系中对应关系的⽅向.六、教学基本流程:七、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探索新知研讨探究:分析、归纳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点概括出函数的定义师⽣活动师:让学⽣分组讨论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点? ⽣:概括出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点四、新课讲解⼀般地,设A, B是⾮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任意⼀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个函数,记作y = f (x), x A.其中,x叫做⾃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通过集合与对应的语⾔来刻画初中已学函数,使学⽣加深理解函数的本质及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师:强调、分析概念中的关键点.①A,B是⾮空的数集;②对应关系f可以通过解析式、图象、列表来表⽰;③任意、存在、唯⼀;④符号“ y = f(x)”的含义;⑤函数三要素:定义域A、值域、对应关系.五、实验操作叫做函数的值域.动⼀动:请将A盒⼦中的所有乒乓球放⼊B盒⼦中.思考:A中的乒乓球和 B 中的格⼦都标有数字,可以把A,B看成两个⾮空数集,那么每⼀种放法是从A到B的⼀个函数吗?若是,它的值域是什么?通过放乒乓球的实验,将函数概念中:①对应关系f ;②函数关系中多对⼀的情况;③值域是集合B的⼦集.等较为抽象的问题题具体化,⽣活化.师:启发学⽣思考每⼀种⽅法实质就是⼀个对应关系,通过对应关系,可以出现多对⼀,但不可⼀对多,同时,通过实验结果理解值域是集合B的⼀个⼦集.⽣:⼩组合作讨论每⼀种放法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个函数.若是,则求它的值域.师:强调初、⾼中对函数定义本质是⼀样的,只是出发点不同,⽤集合与对应的语⾔来描述函数可以摆脱物理运动的束缚.1.2.1本节课教学⽬标是: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能⽤集合与对应的语⾔刻画函数。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函数概念引入 • 函数图像与性质 • 函数运算与变换 • 函数应用举例 • 课程总结与拓展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01
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贯穿整个数学体系,是连接 初、高中数学的桥梁。
02
在现代社会中,函数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经济、科技、 工程等多个领域。
y = a^x (a > 0, a ≠ 1) ,其图像是一条指数曲 线,具有单调性、无界 性等性质。
y = log_a(x) (a > 0, a ≠ 1),其图像是一条对 数曲线,具有单调性、 无界性等性质。
如y = sin(x)、y = cos(x)等,其图像是周 期性的波形曲线,具有 周期性、有界性等性质 。
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其中解析法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是通过列出表格来表示两 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是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 间的对应关系。
函数性质探讨
函数的单调性
当自变量x增大时,函数值f(x)随 着增大(或减小),则称该函数 在此区间内为增函数(或减函数
伸缩变换
对称变换
了解函数图像的对称性质,掌握关于坐标轴 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变换规律。
掌握函数图像沿坐标轴伸缩的变换规律,理 解伸缩变换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
02
01
翻折变换
了解函数图像的翻折性质,掌握关于坐标轴 翻折的变换规律。
04
03
05
函数应用举例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模型建立
经济学中的函数模型
01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自我检测,评估自己对函数概念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找 出薄弱环节,以便后续针对性复习。
3.1 函数的概念(单元教学设计)(蒙丽)-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专家指导(视频+教案

3.1 函数的概念(单元教学设计)(蒙丽)-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专家指导(视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3. 能通过例题和练习题深入理解函数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基本概念;2. 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
教学难点:1. 函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 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道题目让学生探讨函数的概念。
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装黄球,一个里面装红球,它们的球数目相同。
任意从两个盒子中分别取出一颗球,把它们的颜色分别用x表示为黄色,y表示为红色。
这两个字母x和y就构成了一个函数,称为双变量实函数。
通过这道题目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步:定义函数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讲解函数的定义及其成分。
让学生通过隐藏的第六个成分体会到函数能解决问题的实际价值。
第三步:函数的性质1. 定义域和值域让学生研读手册中有关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知识点,并以典型例题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求法。
2. 单调性通过举例说明函数的单调性在解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性质,以便在解题中进行分析。
3. 奇偶性通过举例说明函数的奇偶性在解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性质,以便在解题中进行分析。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精细化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分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通过总结课程内容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同时,教师通过梳理所学知识点,强化函数的基础概念,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_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抽象函数定义域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能准确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3、进一步掌握简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4、掌握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求法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难点:抽象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函数的概念:①A、B为非空数集②A中元素的任意性③B中元素的唯一确定性2、函数的三要素:①定义域②对应关系③值域3、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①定义域②对应关系4、简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①若f(x)为整式,则定义域为全体实数②若f(x)为分式,则分母不等于零③若f(x)是偶次根式,则被开方式大于等于零④若f(x)=x0,则x≠0(二)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学生利用刚复习过的知识思考问题并做解答,进一步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知识,老师纠正学生回答,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点评。
||:},0|{,1,1x y x f x x B R A B A =→>==)(并说明理由。
的函数到集合集合、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x y y x f R B x x A =→=≥=2,:,},0|{2)( xy x f Z B Z A =→==:,,3)(0:},0{},11|{4=→=≤≤-=y x f B x x A )(函数图象的是、判断下列图象能表示2并说明理由。
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与、判断下列函数)()(3x g x f 1)(,)1()()1(0=-=x g x x f2)(,)()2(x x g x x f ==4-x ,22)3(2=+⋅-=y x x y362)(,)()4(x x g x x f ==(三)巩固练习并导入新课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95)2(14)1(203--=-+-=x x y x x x y5、已知f (x )的定义域是[2,+∞)(1) 求函数f (x+1)的定义域(2) 求函数f (2x -3)的定义域出示第5的习题后,领导学生分析与第4题的不同点,并给出抽象函数的概念,引出本节研究的新课题——抽象函数的定义域,即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板书课题。
高中数学优质课《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共4套

分析函数关系
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成本与产量 的关系等,提高运用函数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函数运算实践
学生进行函数运算实践,如函数的 四则运算、复合运算等,通过具体 操作加深对函数运算规则的理解。
展示评价:展示成果,互相学习
学生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绘 制的函数图像、分析的实际问题 等,通过互相观摩和学习,拓宽
高中数学优质课《函数的概 念》教学设计共4套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开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 性和奇偶性等性质,理解复合函数 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 隐函数的概念。
分享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02
学生分享生活中与函数相关的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探讨函数性质
03
学生探讨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通过对比分析不
同函数的性质,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动手实践:操作练习,巩固知识
绘制函数图像
学生动手绘制不同函数的图像, 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回 应和解答,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来评价学 生的理解程度。
随堂测试 通过简短的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 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01
02
03
学生反馈
在课后向学生收集对本节 课的反馈意见,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 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1.2.1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函数概念这节课的学习,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三要素,掌握区间的符号表
示,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函数定义获得的学习过程,体会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化,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静与动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树立“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定义及其三要素,掌握区间的符号表示方法,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难点:理解函数符号)(x f y 的含义,掌握区间的符号表示方法及无穷大的概念。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本质是从一个非空数集到另一个非空数集的特殊对应,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初中运动观下的函数定义出发,过渡到使用集合语言描述了更为确切的函数定义,本节课渗透的函数思想将被应用到数学的各个分支领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函数概念及对符号的理解。
教学目标设置知识与能力:理解函数的集合观定义,并会使用符号表示;理解函数符号;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对应法则;使学生提高抽象概括、分析总结、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函数实例和运动观定义去解析函数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集合观定义,进而理解法则,培养学生类比与联想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亲身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质疑、探究的科学精神,也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点。
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市重点高中学生。
学生对函数概念并不陌生,初中的函数概念教会学生认识变量间的依存关系,并且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已经基本具备建模的能力。
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善于表达,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和教师交流分享他们的解题心得。
但高一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由实例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需要教师的引领。
教学策略分析在短短的45分钟要让学生经历函数定义发展史上100年的探究历程,学生不可能独立完成,这需要教师用材料铺好一条路,要了解学情并对学生的疑问做好预设,难度大的地方搭好梯子,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原则来设计,着重解决了学生的几个疑问。
1、怎么从初中概念出发得到高中函数概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很薄弱,这使得用集合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很有难度,如果直接归纳定义学生会失去刚刚燃起的探究欲望,所以我选择从生活中的三个实例入手,用问题串引领学生完成实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每个例子的“变化过程”就是对应法则,初中定义的”某一区间”用集合语言描述就是定义域A,自然过渡到集合语言描述函数概念。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修改版]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ff281e81c758f5f71f671b.png)
第一篇:《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A版)》第一章概述:《函数的概念》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一节函数的概念课.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概念不是由老师讲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并归纳概括出概念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熟练的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函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数学必修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习了本小节后,为以后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于函数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2.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且比较习惯的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的认识。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进行说明:知识与技能:1、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3、理解函数符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丰富的实例中,通过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在探究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增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函数概念。
【难点】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情境设置法、组织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回顾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
学生回答: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继续追问:高中研究的函数概念与初中有何不同。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探究函数概念大屏呈现第一个实例,请学生在导学案中画出的图象,提出问题:1、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多少;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多少?2、100s所对应的高度是多少?3、如何才能真实反映炮弹的发射过程?请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说明: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和它对应。
大屏展示实例2、3。
引导学生思考在对应关系呈现上三个实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请前后四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后得出例1是用解析式刻画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例2是用图象刻画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例3是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问共同点为:1、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2、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函数能否看作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如何重新定义函数。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函数的概念。
强调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二)深化函数概念教师提出问题: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画图,结合图象观察。
教师大屏幕展示正确答案,请同桌互相批改订正。
环节三:巩固提升展示四个图象,判断是否为函数。
师生共同总结判断方法,观察自变量x是否有唯一的函数值y与之对应。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函数的概念》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函数
概念及要素的深入剖析,进行深度学习,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
的表达能力。
抽象函数定义域的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
深化函数概念和函数要素理解的重要载体。下面是我对
该难点的突破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此问题之前,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函数
(二)主要核心素养及培养方法:
1、数学抽象: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的概
念,通过集合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概念、抽象函数定义
域问题对函数概念及要素作进一步抽象。
2、数学建模: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立函数模型,
了解函数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方法策略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讲授法、自主探究和合
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 点和缺点,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某种优点或缺点可能会 被无限放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 方法,使其优点尽可能放最大。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3、因材施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版)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 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 学教育教学目标。
力分析 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热情,乐于合作,善于思考,对高
中数学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
于对函数概念的抽象。
教学策略选
(一)、教学实施步骤:
《函数的概念》教案

课题:函数的概念(一)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数学必修(1)人教版【三维目标】1.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通过学习函数概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用函数模型表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2.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教学方法】诱思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万众瞩目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在“嫦娥一号”飞行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着“嫦娥一号”离我们的距离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数学上用函数来描述这种运动变化中的数量关系.在初中已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描述了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本节将进一步学习函数及其构成要素.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1.实例分析(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 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 (单位:m )随时间t (单位:s )变化的规律是:h =130t -5t 2. (﹡)提问:你能得出炮弹飞行5秒、10秒、20秒时距地面多高吗?其中,时间t 的变化范围是什么?炮弹距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范围是什么?炮弹飞行时间t 的变化范围是数集}260{≤≤=t t A ,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 的变化范围是数集}8450{≤≤=h h B .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 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 ,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 和它对应.(2)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图1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从1979~2001年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观察分析图中曲线,时间t 的变化范围是多少?臭氧层空洞面积s 的变化范围是多少?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时间t 的变化范围是数集}20011979{≤≤=t t A ,臭氧层空洞面积s 的变化范围是数集}260{≤≤=S S B .对于数集A 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 ,按照图中曲线,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臭氧层空洞面积S 和它对应.(3)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 表1中恩格尔系数随时间(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表1 “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时间(年)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25 5101530图126 25tSO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提出问题:恩格尔系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否和前两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似?如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关系?请仿照(1)(2)描述表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的关系.根据上表,可知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Nttt≤A,恩格≤,19912001∈{*尔系数y的变化范围是数集}8.=yyB. 并且,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53{≤9.37一个时间t,根据表1,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恩格尔系数y和它对应.2.问题探讨以上三个实例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可看出其不同点是:实例(1)是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实例(2)是用图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实例(3)是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共同点是: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记作.Af→:B3.归纳概括引导学生思考:在三个实例中,大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中一个变量都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你能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呢?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讨论归纳出:(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xx=y∈f(A),ABf→: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xxf∈叫做函数的值域.(){A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函数的本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3)函数的构成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强调:①值域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唯一确定;②f(x)是函数符号,f表示对应关系,f(x)表示x对应的函数值,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同,由以上三个实例可看出对应关系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函数除了可用符号f(x)表示外,还可用g(x),F(x)等表示.三、新知演练及时反馈1. 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分别是什么?并用函数的概念来描述这些函数.设计意图:通过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初中已学函数,使学生加深理解函数的本质及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2. 思考辨析:(1)1y(x∈R)是函数吗?=(2))0x=xy是函数吗?(≥±(3)x3=1-是函数吗?y-+x方法引导:如何判断给定的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可依据定义,依据定义中的哪几个要点?要注意函数概念中的哪些关键词?由学生总结得到:(1)理解函数的定义应注意:①符号“f:A→B”表示从A到B的一个函数;②函数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上的一种对应;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2)判断函数的标准可以简化成:两个非空数集A,B,一个对应关系.提出问题:在三个实例中,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能看作从B到A的函数吗?你能举出函数的实例吗?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练习反馈下列图像中不能作为函数y=f(x)图像的是( B )四、提炼总结 分享收获 1. 本节课探讨了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概念,并引进了函数符号y =f (x ).2. 突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3.明确了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五、布置作业1. 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2.课本P 24 习题1.2 1、3、4六、板书设计教案说明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因此,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本节课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函数的概念》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一节函数的概念课.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函数的概念,概念从运动的观点刻画了两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并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模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去发现,并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函数的概念,熟练的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用函数模型表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对重难点的处理方法是:(1)为了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首先以三个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先建立起函数的背景,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下感性基础. 在三个不同的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的学生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在第一个例子中,通过动画演示炮弹的发射过程,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感知:对于每一个时间t,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与它对应. 这样设计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化抽象为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 第二、三个例子,让学生仿照前例,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去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由学生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其间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选自运动、自然界、经济生活中用三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函数,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又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对应关系不仅可以是明确的解析式,也可以是形象直观的曲线和表格,为下一节函数的表示方法描下伏笔.(2)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首先让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初中已学函数,使学生加深理解函数的本质及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 其次通过思考辨析,由学生讨论、列举出函数的例子,再次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最后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重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进行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学过程中既注重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对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解析函数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和规律的最为基本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在高中阶段,函数不仅贯穿数学课程的始终,而且是学习方程、不等式、数列、导数等内容的工具和基础.在初中,函数定义采用“变量说”,高中阶段要建立函数的“对应关系说”,与初中的“变量说”相比,高中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表述函数概念,明确了定义域、值域,引入抽象符号f(x).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对应关系”:两个非空数集A、B间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即对于数集A中每一个x,数集B中都有唯一一个确定的y和它对应.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建立函数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2.教学难点: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函数要素,并由此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f.三、教学目标分析1.目标(1)在“变量说”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说”;(2)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3)从数学模型构成要素的角度认识具体函数,并通过函数的表示,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2.目标达成(1)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能在初中“变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对应关系、定义域与值域等三个要素,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2)学生能在确定变量变化范围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形式表示对应关系,理解函数对应关系的本质,体会引入符号f表示对应关系的必要性;(3)学生能在不同实例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归纳共性进而抽象出函数概念,体验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数学抽象素养.四、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函数的概念是“变量说”定义,学生对这种定义已经很熟悉,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对“对应关系说”定义引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函数的“对应关系说”定义接受起来多少有一种排斥心理;学生初中对函数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具体函数的层面上,更确切的说是局限于对函数具体解析式的理解,初中数学学习学生重计算、重例题,对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过,学生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函数的实例素材,这为函数教学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看,学生初入高中自主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还不够,知识的接受基本在课堂,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听课.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还肩负着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引导发现、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教学方法归纳法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计划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阶段:(一)引入1.回顾初中学过的函数及其表示(1)一次函数y=ax+b(a ≠0)(2)二次函数y=ax 2+bx+c(a ≠0)(3)反比例函数y=xk(k ≠0) 提问:这些函数的共性是什么?如何描述? 2.初中函数的概念(变量说)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称y 是x 的函数.[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次归纳,复习巩固“变量说”.3.思考:正方形的周长l 与边长x 的对应关系是l=4x ,l 是x 的函数吗?若是,它与正比例函数y=4x 相同吗?你能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判断y=x 与y=xx 2是否相同吗?[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设计意图] 说明学习函数概念的“对应关系说”的必要性.(二)函数概念的构建问题1阅读教材中的实例1,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单位:km)与运行时间t(单位:h)的关系如何表示?这是一个函数吗?为什么?(2)有人说:“根据对应关系S=350t,这趟列车加速到350km/h后运行1h就前进了350km.”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3)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4)能根据现有条件回答0.6h时对应的距离是多少吗?(5)你认为如何描述才能准确反映问题情境?[师生活动] 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先思考并将问题的要点写出,然后小组交流,收集并归纳问题的回答要点,教师点评.[设计意图] 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用“是否满足定义要求”来回答问题;问题(2)(3)(4)是要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其中的不严谨;问题(5)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到t的变化范围,并尝试用精确的语言表述.问题2阅读教材中的实例2,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该怎样确定一个工人的每周所得?(2)一个工人的工资w是他工作天数d的函数吗?(3)你以仿照问题1对S与t的对应关系的精确表示,给出这个问题中w与d的对应关系的精确表示吗?(4)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师生活动] 学生阅读题目后,自主回答.[设计意图] 问题(1)是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问题(3)是让学生模仿问题1的方法给出描述,既让他们熟悉表述方法,又训练抽象概括能力;问题(4)是使学生进一步关注到对于函数而言,解析式与自变量的变化范围都是确定函数的要素.问题3 阅读教材中的实例3,回答下列问题:(1)I是t的函数吗?为什么?①给定t的值,怎么给?(在0~24小时内给定一个时该t)②通过图形能确定唯一的I与t0对应,怎么找?(在横轴上,过t作垂线交曲线于点(t0,I),I就是与t对应的值.)(2)从所给的图中能回答11月24日8:00的AQI值吗?为什么?(3)11月23日这一天AQI的值的变化范围是什么?(4)这是一个函数,有解析式吗?如果让你表示出这个函数,你会怎么做?(5)模仿问题1,你能用准确的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描述这个问题情境吗?[师生活动]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阅读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上述问题,并归纳出结果.[设计意图] 问题(1)是让学生认可图象表示一个函数;问题(2)再次强调自变量的取值集合;问题(3)让学生意识到函数值构成集合;问题(4)(5)通过教师讲解,给出对应,关系的描述方法,化解难点.问题4阅读教材中的实例4,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表格中,时间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能不能用[2006,2015]表示?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范围是什么?(2)由这个表格,恩格尔系数是不是年份的函数?你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对应的吗?(3)由这个表格,能得到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吗?(4)这个函数有解析式吗?如果让你表示出这个函数,你会怎么做?(5)模仿问题1,你能用准确的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描述这个问题情境吗?[师生活动]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师生一起归纳结果.[设计意图] 与问题3的情况类似,学生对用表格表示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的判断存在疑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再作适当讲解,从而使学生接受.问题5上述问题1~问题4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特征?由此你能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吗?[师生活动] (1)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重新回顾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的过程,小组合作完成上述表格.(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①都包含两个非空实数集;②都有一个对应关系;③尽管对应关系的表示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有如下特征: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x,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3)归纳得出,除解析式、图象、表格外,还有其他表示对应关系的方法,为了表示方便,引入符号f统一表示对应关系,进而给出函数的一般性定义.教师解释函数记号y=f(x),x∈A.[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归纳四个实例中的函数的共同特征,体会数学抽象过程,概括出用集合对应语言刻画的一般性函数概念.在此过程中,要突破“如何在四个实例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抽象函数的概念,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这一难点,突出“在学生初中已有函数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实例归纳概括出函数的基本特征(要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建立函数的概念”这一教学重点.(三)函数概念的理解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函数,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理解:(1)集合A,B及对应关系f是一个整体,函数是两个集合的元素间的一种对应关系;(2)y=f(x)的意义:把对应关系f作用到x就得到一个y;(3)f可以是一个解析式,也可以是一个图象,还可以是一个表格.从图表中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归纳出函数的概念,教师再逐一解读.[设计意图]理解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四)函数概念的初步应用问题6如果让你用函数的定义重新认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那么你会怎样表述这些函数?随堂练习:教材63页练习1,练习3[师生活动] 在学生思考后,教师用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进行示范,学生用反比例函数进行练习,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上述表格,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63页练习1,练习3,教师进行点评.[设计意图] 用函数定义重新认识已学函数,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定义域,对应关系与值域是函数的三个要素.问题7试构建一个问题情境,使其中的变量关系可以用解析式y=x(10-x)来描述.随堂练习:教材64页练习4[师生活动] 在学生思考后,教师以例1进行示范,学生完成教材64页练习4.[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完成例1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函数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什么是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2)对于对应关系f,你有哪些认识?(3)与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相比,你对函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4)本节课我们是怎样得到函数概念的?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如何学习数学又有什么体会?[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问题后,先由学生思考,再由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要强调如下几点:(1)函数的定义是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不是函数的标准;(2)要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f 的特征,特别是对于“A 中任意一个数”“B 中都有唯一 确定的数”等关键词含义要认真体会;(3)对应关系f 的表示形式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多种形式,但它们的实质相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函数概念的内涵、要素的归纳过程,关键词的理解角度进行小结,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六)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设集合A={x|0≤x ≤6},B={y|0≤y ≤2},下列对应关系f:A →B 上从A 到B 的函数的是( )A. f:x →y=21x B.f:x →y=31x C.f:x →y=x D.f:x →y=x+1[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巩固函数概念.2.综合运用(1)教材73页习题3.1第8题和第11题;(2)试构建一个问题情境,使其中的变量关系可以用解析式22⎪⎭⎫⎝⎛⋅=ππx y 来描述.[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函数概念刻画实际问题的能力.七、板书设计[设计意图] 强调函数的概念集合对应说中的关键词八、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初中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函数从集合对应说这个角度做了一个诠释,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并会用函数的集合对应说解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对4个实例的分析,通过对这4个实例的一步步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了解函数、掌握函数;而败笔之处是对对应关系的解读不够清楚,学生仍然带有疑惑,对符号y=f(x)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多次讲解.。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篇1一、教材分析^p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
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
在初中,只停留在详细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这一章内容浸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化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
概念是数学的根底,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化理解,才能正确灵敏地加以应用。
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
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根据。
二、重难点分析^p二、重难点确实定根据对上述对教材的分析^p 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p1、有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详细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根底。
2、不利因素: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浅薄,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p 、概括的才能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目的分析^p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根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p 、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才能。
3、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五、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篇:《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
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对函数的概念加入“对应”,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从感性到理性,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概念,;(2)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身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了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建模等方面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以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相互合作学习,增强其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探究为主,讨论法为辅学法: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此时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二、概念情景引入:思考1:(本P1)给出三个实例: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
(见本P1图).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精选)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精选)篇一:《函数概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概念》,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下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构思,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但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说很抽象,不易理解。
另外,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有效的课堂模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概念以及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教学难点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①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②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③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⑤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在函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体会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参与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函数的求值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与简洁美。
三、课堂结构设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探究,我使用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课前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完成问题生成单,课中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学生展写、展讲例题,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问题解决单,课后完成问题拓展单,课堂结构包含:复习旧知,引出课题(约2分钟)创设情境,形成概念(约5分钟)剖析概念(约12分钟)例题分析,巩固知识,小组讨论,展写例题(约8分钟)小组展讲,教师点评(约10分钟)总结反思,知识升华(约2分钟)(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涯中,难免会遇到要写教案的情况,教案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内容的,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备用实例:我国#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日期#新增确诊病例数#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二、新课教学(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二)典型例题1.求函数定义域课本p20例1解:(略)说明:○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本p21例2解:(略)说明:○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高中数学_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的定义,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掌握区间表示.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根底上学习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感知并体会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及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回忆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分析归纳教材中的三个具体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再结合具体实例引出函数新概念,显得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根本函数?学生答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2.初中对函数概念是怎样定义的?学生回忆答复: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3.阅读教材中的实例,思考我们如何从集合的观点熟悉函数?教师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分析课本中的实例:实例1每给一个t都有一个h值,t的变化范围组成数集A, h的变化范围为数集B,对于实例1我们可以理解为数集A中的每个元素根据解析式在数集B中都有唯个数与之对应.实例2:在图像上每给一个时间t都有与之对应的面积s,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你能总结出函数的共同点吗?函数的定义:教师板书在定义中强调:1.A\B为非空数集2.每一个3.唯一确定画出几个图像让学生分析哪个是函数?通过定义你能归纳出函数的三要素吗?学生答复:定义域值域对应法那么紧接着练习:以下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f是函数的是〔〕A.A={-1, 0,1}, B={0,1}, f: A 中的数平方B.A= {0,1}, B={-1, 0,1}, f: A 中的数开方C.A=Z, B=Q, f: A中的数取倒数D.A=R, B= {正实数}, f: A中的数取绝对值你所学过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学生答复:二、教学内容什么是区间?如何用区间表示数集?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区间概念,会用区间表示数集,体会数学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师板书各种区间的表示和它们的数轴表示强调:区间的两个端点左端点小于右端点区间之间用逗号隔开师生活动教师板书例1求以下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方法开导:〔1〕定义域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2〕假设函数中含有偶次方根,那么要求被开方式大于等于0.〔3〕假设函数为分式,那么要求分母不为0不为0.〔4〕假设函数中含有0次鼎或负指数次幕,那么要求鼎底数不等于0. 〔5〕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定义域由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练习:课本19页1、2由学生板书三、教学内容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理解教师提问: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答复:定义域值域对应法那么教师补充: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法那么决定,那么只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那么都一样,两个函数即为同一函数.教师板书例2练习课本19页3题由学生答复.四、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并展示所学内容纲要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六、板书设计1.函数的概念以及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例12.区间的有关概念3.相等函数的概念例24.课堂练习5.课堂小结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比拟抽象,但是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教科书采用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定义函数概念,这样也利于学生理解.从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反响来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函数的概念, 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及简单的值域问题以及函数求值问题,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程目标根本完成,通过学生的提前预习,课堂根本呈现了教师想看到的学习情况,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精神集中,通过批阅学生课后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对这局部掌握根本达标.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内容,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一条主线, 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本节的内容是函数学习的第一节,是在初中学习了简单的一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一些根本初等函数的根底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函数学习的根底,首次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抽象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对三个例子的分析,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引导我们用集合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题,从三个方面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符号、函数的值域三要素,对函数符号的理解是突破函数概念的关键.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应用,难点是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y=f(x)的理解.课前练习题以下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f是函数的是()A.A= {-1,0,1}, B= {0,1}, f: A 中的数平方B.A= {0,1}, B={T,0,l}, f: A 中的数开方C.A=Z, B=Q, f: A中的数取倒数D.A=R, B= {正实数}, f: A中的数取绝对值课中练习题例1.函数f(x) = K^ + —x + 2(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f⑶,岭的值(3)当00时,求/(〃),/(〃-1)的值练习1求以下函数的定义域/(X)= —!一g(x) = y/l-X + ylx + 3 - 1 4x + 72函数/(x) = 31+2x(1)求/⑵ J(-2)J⑵+ /(-2)的值(2)求+ 的值例2.以下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y =(4)2 y = V? y = V? y =—X练习:判断以下各组中的函数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1)a=130,-5/和二次函数y = 130x-5/(2)J\x) = \^g(x) = x()课后练习题1 .求以下函数的定义域2 .以下哪一组中的函数f(x)与g(x)相等?2(1) /(x) = x-l,g(x) = --1X(2) /(x) = /,g(x) = (五)4本节课是从集合的观点定义函数,学生理解上较为抽象,通过课 本上三个实例,将三个函数从集合的角度逐一分析,让学生自己找到 他们的共同点,进而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的概念时重 点强调函数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有所领悟,更加清楚的认 识函数,但在具体解释函数的符号表示上用时过少.学生理解不深刻. 对于相应的求定义域及函数值问题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这局部学生 掌握较好,区间这里没有难于理解的地方,只需学生增强记忆即可. 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但因时间有限,涉及到的练习不是很 多,只能课下增强.函数这一局部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贯穿整个高中,对于函数 的概念应该做到理解应用.让学生一开始就真正理解函数,而不是模 棱两可.在讲述这节内容时应慢条斯理,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才能在 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⑴ ⑵ ⑶ (4fw = f(x) = 3x 7^46 『一 3x,4 - x x-1熟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
函数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是整个高中数学的主题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
初中函数的概念是: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
如果当a x =时b y =,那么b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 时的函数值。
这个定义把函数看成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根据这个观点,有些函数很难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1=y ,对于这个函数,如果用变量观点来解释,会显得特别勉强。
但用高中集合、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
在高一,学生需要建立的函数概念是:设B A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叫做函数的值域。
实际上,初中的函数概念和高中的函数概念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是高中的函数概念更具有一般性,高中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概念,在初中虽然没有提及,但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
不同之处在于初中没有明确强调“确定的对应关系”,或者所接触的函数多数是有解析式的,而高中引入了用“f ”表示对应关系,用)(x f 表示集合B 中与x 对应的那个数。
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集合A 和集合B 都必须是非空的数集,这与映射是不同的。
2、两个数集之间有确定的对应关系f,即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相对应。
对于集合A中的数,不能有些在B中有元素跟它对应,而有些没有;而且,在集合B中只能有一个数跟它对应,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函数概念中集合A和集合B以及对应法则f是一个整体。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概括具体实例的共同属性得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1、学生能通过观察、辨析具体实例的共同属性,逐步抽象出用集合的语言刻画的函数的概念;2、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三要素;3、学生能求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具体的函数值;4、通过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过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用变量观点描述的函数的概念,并具体研究了几类简单初等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集合,为学习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描述的函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初中函数的概念比较直观。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较为抽象,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善于把抽象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它是一个整体。
四、教学策略分析问题式教学法(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归纳抽象)本节课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揭示函数的本质。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结合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启发、发现,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并灵活应用多媒体和黑板来呈现、展示、交流,并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符号y 的意义以及值域与集合B的关系。
f)(x五、教学过程分析(1)引入问题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就函数这个内容,你还有哪些印象呢? 问题1:根据初中学习的函数的概念,你能举出几个函数的具体例子吗?(请2名同学说出他们举的例子)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追问:你凭什么认为你举的是一个函数的例子?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欲望。
了解学生在初中对函数概念的认知程度,让学生感受函数概念的本质,即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以此问题来刺激学生大脑,活跃课堂,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举例(课本15页)(2)创设情境,形成概念实例分析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s 26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m 845,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m h 单位:随时间)(s t 单位:变化的规律是25-130=t t h ,那么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 是时间t 的函数吗?为什么?学生:对于任一个给定的时间t ,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 跟它相对应,因此h 是t 的函数。
教师:好,那我给你一个具体的时间,你怎么得到与之相对应的高度? 学生:通过25-130=t t h 。
教师:那你能说出s s s t 100101=,,时对应的高度h 吗?学生:m h s t m h s t 800=10=125=1=时时,,由于炮弹在s 26时已经落到地面爆炸了,因此在s t 100=时没有高度跟它对应了。
教师:那你还能说任给一个时间t ,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 与之对应吗? 学生:对于s s 260~之间的每一个时间t ,通过25-130=t t h ,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 跟它相对应。
教师:s s 260~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其实我们可以用集合表示这个范围,你能说出这个集合吗?学生:{}26≤≤0=t t A |教师:那么高度h 也应该有一个范围,你能用集合表示吗?学生:{}845≤≤0=h h B |教师:那我们可以用集合的语言重新表述这个实例中的对应关系,谁来说一说。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规范解答:对于集合A 中的每一个时间,集合B 中都有它的130倍减去它平方的5倍与它对应。
教师:那么用集合的语言表述的这个实例中对应关系和你刚才判断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 是时间t 的函数所用的表述方式有什么不同吗?那么它们的对应关系变了吗?设计意图:本例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初中已学的函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又是为下一步用集合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的本质做好伏笔。
此外,本例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实例分析2、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
下图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从1979~2001年的变化情况。
那么臭氧层空洞面积s 是时间t 的函数吗?为什么?学生:面积s 是时间t 的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确定的t 值,都有唯一确定的一个面积s 跟它对应。
教师:好,那我给你一个具体的时间t ,你怎么得到与之相对应的面积? 学生:根据图像。
教师:那你能说出1991对应的面积吗?学生:20。
教师:前面实例中的对应关系是用解析式表示的,那这个实例中的对应关系也得用一个解析式表示吗?学生:不用。
教师:那我们如何记录这个对应关系呢?由学生思考,教师启发得出用图像记录这个对应关系。
教师:好,那是不是对任何一个时间,通过图像,都有面积跟它对应呢? 学生:不是,对于20011979~之间的每一个时间,都有唯一的面积跟它相对应。
教师:那好,咱们用集合来表示这个范围。
学生:{}2001≤≤1979=t t A |。
教师:同样的,那面积s 也有一个范围,怎么用集合表示?学生:{}26≤≤0=s s B |教师:你能用集合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这个对应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那用集合的语言表述的这个实例的对应关系和你刚才判断臭氧层空洞面积s 是时间t 的函数所用的表述方式有何不同呢?那么时间t 到面积s 的对应关系变化了吗?学生思考,交流意见。
教师:那么集合B 可以是{}30≤≤0=s s B |吗?学生:可以。
教师:那集合B 可以是{}24≤≤0s s |吗?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图像是一种记录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实例分析3、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
下表给出“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那么恩格尔系数是时间的函数吗?你能仿照前面的两个实例来描述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的关系吗? 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讨论(用时大约2分钟),从中选一名代表来描述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的关系。
教师:那你能说出1999对应的恩格尔系数吗?学生:941.。
教师:那么这个对应关系得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吗?学生:不用。
教师:那我们该如何记录这个对应关系呢?经过学生思考、提出意见后统一认识:用表格记录这个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本例题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出发,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进一步认识到对应关系也可以用表格来记录。
问题3:分析这三个实例,它们有哪些共同属性呢?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三个案例的共同属性:对集合A 的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一个数y 与它对应,即集合A 到集合B 有一种对应。
比较三个案例,体会用解析式、图像、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感受从本质上本节课学习的函数概念和初中函数的概念是一致的,但初中是用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描述函数,而高中是用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描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符合“先过程后对象”的认知顺序。
教师:我们学习过很多的数学概念,当我们认识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后,我们并没有停止,这些数学概念往往都沉淀成一个数学符号。
就如某个锐角的正弦,我们发现不管在那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要这个角的大小一定,那么这个角的对边比斜边都不变,我们把这个定值称为这个锐角的正弦,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停下来,我们用A sin 来表示这个角的正弦。
那我们只要看到A sin ,就知道它表示直角三角形中这个锐角的对边比斜边。
那么这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老师总结板书:)(:x f y x B A f =→→ 设计意图:数学中的概念通常是用符号来表示的。
学生总结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能够认识到函数的本质,这时及时地引进数学符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符号和它所代表的实质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看到符号时就能够联想起符号所代表的本质特征,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
建立函数概念:设B A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叫做函数的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