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模板(通用6篇)
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模板(通用6篇)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体会、表现人类常见的各种情绪。
2、初步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教学目的】1、让孩子从小逐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初步的调节,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2、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情绪中认识、体会、表现一些常见的情绪:“喜、乐,怒、哀、惧”。
【教学方法】游戏法,表演法,情景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实物,图片等【教学过程】步骤一:课前谈话:今天对老师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因为马上要放暑假了,那么同学们今天感觉怎么样呢?(高兴、紧张、害怕、快乐……)步骤二:游戏导入,体会情绪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吧!“击鼓传花”。
小组进行传花,先把花放在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处依次向其他同学传,音乐停轮到谁谁就得表演节目。
(采访:表演了节目和没表演节目的同学分别感觉如何)(学生得到了失望、兴奋、喜悦等各种情绪体验)步骤三:认识情绪1、采访:访问此刻的学生的心情怎样?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指出这就是情绪。
(板书:情绪)2、情绪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老师经过仔细观察,把这些情绪都拍摄下来了,(课件逐一出示各种情绪人的画面,带声音):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烦恼他的情绪怎样?(高兴)从什么地方看出他很高兴?(板书:表情、动作、声音)想象一下,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逐一出示图片,再辨情绪,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情绪?想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3、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情绪吗?(愤怒、紧张、难过、好奇、兴高采烈……)步骤四:体验、表现情绪1、游戏一:摸礼物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盒子。
有几件礼物送给大家,要你自己用手伸进盒子里去取。
(两个盒子,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去取)(盒子一:小鸭盒子二:空的)体验情绪: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吗?“好奇”的情绪,着急的情绪手伸进盒子之前“紧张”的情绪,期待的情绪手触摸到礼物时“疑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兴奋的情绪拿出礼物时“高兴或害怕”的情绪边进行教师边采访,此时的情绪怎样?他们在取礼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各种情绪。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心理辅导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调整和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扰时,往往需要得到适当的心理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针对一位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个案背景描述这位小学生名叫小明,就读于一所三年级的城市小学。
他来到心理咨询室是因为家长反映他最近情绪波动大,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和易怒,并且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校医对其进行了初步检查,并未发现身体上的异常。
于是建议将其转至心理辅导师处理。
二、问题分析从家长反映及校医初步检查结果分析,在小明面临着情绪问题及注意力缺乏方面存在困扰。
由此可见,小明可能存在某些潜在问题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与学习行为。
1. 英语成绩下降小明在初一年级时,英语成绩一直保持优秀。
但自从进入三年级后,他的英语成绩开始下降。
从平时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小明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主要问题在于理解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2. 集中注意力困难在课堂上,小明经常出现分心、走神的现象。
即使在做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需要多次提醒才能专注。
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导致学习效果受损,并且影响了他与班级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
3. 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小明最近情绪变化大,有时候会突然发脾气、抓住事物不放松,并且体验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引起的。
三、心理干预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在进行个案心理干预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良好沟通和信任环境在与小明进行第一次面谈时,心理辅导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可以通过友善的语言表达、积极倾听和尊重意见来加强与小明之间的互动。
2. 情绪调适训练针对小明焦虑、易怒和情绪波动大的问题,可采用情绪调适训练。
例如,引导他学会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放松技巧和解决问题策略。
3. 认知技术训练针对小明英语成绩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可引入认知技术训练。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案例:小明的自我认知与情绪调控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
然而,最近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参与同学们的活动,连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课也不愿意参加了。
老师觉得很奇怪,决定找出原因并帮助小明。
老师找到了小明,温和地询问他是否有什么烦心事。
小明开始有些犹豫,但很快就跟老师倾诉了他的困扰。
原来,最近小明发现他的成绩开始下降,尤其是数学,他感觉自己越来越笨,不敢面对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
老师决定从小明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控两个方面入手,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首先,老师向小明解释了自我认知的概念,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老师鼓励小明思考他的优点,并帮助他列出他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例如,小明擅长音乐,他在音乐课上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赏。
这些正面的经验可以帮助小明改变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重新看待自己的价值。
其次,老师帮助小明学习情绪调控的方法。
她告诉小明,人人都有情绪,情绪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调节情绪。
老师带领小明讨论一些情绪调节的策略,例如深呼吸、找个安静的地方冷静一下、与朋友倾诉等等。
小明选择了运动作为他调节情绪的方式,他告诉老师打篮球或者跑步可以让他放松心情。
老师鼓励他在感到压力和焦虑的时候积极参与运动,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老师持续地与小明沟通和建立信任,鼓励他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
每天放学后,老师会和小明一起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倾听他的烦恼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老师还邀请小明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让他可以与其他同学互动,提升他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渐渐地,小明变得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他也重新参与体育课的活动。
小明的成绩虽然没有一夜之间好转,但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他不再将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而是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上,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案例分析讨论一例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求助者的焦虑心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认知观念。
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等。
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
以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感消退,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有效。
关键词:焦虑一般心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小婕,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自幼性格内向。
从出生到上学前,一直和农村的奶奶住在一起。
四年前,随父母到城里租房住。
父母亲下岗,在街上卖烧烤。
晚上孩子放学后,是父母买卖最好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一两块钱,自己买饭吃。
等父母忙完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3.精神状态意识清晰,无感知觉障碍及思维联想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能均正常。
情绪焦虑,易激惹,自卑,易烦躁。
4.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5.社会功能不喜欢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作业应付,上学迟到。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一个月来,我心烦、紧张、爱发脾气,不喜欢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不喜欢上学。
爸爸妈妈打我是因为不爱我。
爸爸把我送到公安局,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我。
2.个人陈述假期里喜欢到奶奶家,奶奶给钱花,做错事了,奶奶也不打。
妈妈和爸爸太忙,不喜欢自己,特别是爸爸,几乎不见笑脸。
只要做错事,就会连打带骂。
其实,已经给爸爸妈妈拿了好几次钱。
因为家里的钱经常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没有发觉。
开始不敢多拿,不超过一元,爸爸妈妈没发现,就大胆起来。
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
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考试焦虑的表现、形成原因、考试焦虑的双重性以及如何应对考试焦虑(二)能力目标1、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压力、考试焦虑问题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克服考2、试焦虑,保持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智对待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2、学会克服考试焦虑三、教学方法1、讲述与讨论2、模拟情景3、模拟辩论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我进入课室,手里拿着一叠试卷,严肃地跟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是考试,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立刻收拾好东西,考试过程中不能说话,交头接耳等。
这次考试是突击考试,更能检查你们的真实水平,这次的成绩我会严格记录,同时通知家长,我在学生的一片哗然声中强调了本次考试,学生噪声不止,我播放了平时正式考试的“考试注意事项”的录音。
大家显得很紧张。
录音播完,大家已经准备好了,这时,我跟大家说:“好,刚刚跟大家开个小小的玩笑,同学们,现在开始我们有关考试焦虑的主题班会课。
”学生好像突然都松了一口气.我紧接着问同学们刚刚我在说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一瞬间想到是什么,心理有什么变化,身体感觉有什么化吗,如心跳加快、担心等。
2、学生发表意见抒发自己心中对刚刚“即将到来”或者平时的考试的不同感受,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同学说每次考试前一天我就睡不着觉,有同学说每次快到考试我就超级紧张等等)3、小结:焦虑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之一。
就像感冒一样的常见,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焦虑就随处可见:学生上学会有学习焦虑,运动员参加比赛会有竞赛焦虑,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会面临不同类型的焦虑,学习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项终身的项目,而且学习是一种艰苦探索的过程,难免经常有错误和失败的威胁相伴随,不论你聪明还是愚笨,都会不时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考试焦虑吧!。
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
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案例一]:钱,男,8岁半。
某重点小学二年级学生。
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员。
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好。
早在上学之前,父亲就为孩子选定了专长培养教师,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
上学后孩子的专长培养有增无减。
每星期对孩子进行钢琴个别辅导3 4次.有时为了完成训练计划,孩子要弹琴弹到晚上_点钟,第二天早上照常上课。
弹琴过程中,如果孩子弹累了好出差错,或者因兴趣减退不想练琴,父亲便以体罚进行矫正,甚至认为此招甚灵,一行就管用。
长此以往,孩子的专长培养见一些成效,基础课学习却受到很大影响。
语文成绩平平,数学考试多次不及格。
孩子上课时好发困,做作业时也常趴在桌上打盹儿,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体质较差。
母亲为此而感到担忧。
案例分析:案例1钱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家长的培养目标偏颇所致。
家长渴望孩子将来有一技之长.能在乐坛展露才华,从小即为其选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养,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科学的家教观上来看却有一定的片面性。
孩子正处在基础教育的入门阶段,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他以后的成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的培养本末倒置,将专长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基础课程学习受到严重冲击,在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技能明显欠缺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有造诣的音乐家。
因此.在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妥善处理好基础课学习与专长培养的关系。
要在保证孩子基础课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专长培养。
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仅仅凭借家长的权威迫使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发展,这样不仅会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冲突,影响孩子的课业学习,而且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扰乱,甚至有可能酿成心理疾病。
从钱目前的身心状况来看,他已经出现过度疲劳的征兆,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应向家长讲明上述道理,另一方面还就孩子基础课程学习与课外专长培养的合理安排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案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多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们的孩子。
案例一:张明的学习压力张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一直以来都是班级的尖子生,但是近期他开始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迹象。
经过与张明及其家长的沟通,发现他的学习压力过大。
他的家长望子成龙,每天都对他施加很高的期望和压力,导致他感到无法承受和应付。
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和家长应该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放宽对张明的要求,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以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同时,可以通过鼓励和肯定来提高他的自信心,减少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案例二:小雨的社交困难小雨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一直以来都比较内向,并且在与同学交往时经常感到困难。
她害怕参加班级活动和与陌生人交流,这限制了她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对于小雨这样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她克服社交困难。
首先,可以鼓励她参加一些小型的团队活动,以提高她的社交技能。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和小组合作活动,以增加她与同学的互动机会,并逐渐培养她的自信心。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家中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逐渐克服内向的问题。
案例三:李华的注意力不集中李华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经过与他及其家长的交流,发现他在家庭环境中经常暴露在电子产品和其他干扰源中,这可能是导致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为了帮助李华改善注意力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限制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提供无干扰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发李华的兴趣,提高他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帮助他管理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小明的心理健康成长之路》个案基本情况:小明,一名小学三年级的男孩,性格外向,喜欢与同学们玩耍,但最近出现了一些内向和焦虑的表现,家长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感到担忧,希望学校能够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个案分析:经过与小明的沟通和观察,发现他最近对学习和社交上的压力较大,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担忧,并且他的自尊心也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在家庭环境中,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对他的关注较少,导致小明在情感上有一些空虚感。
个案辅导过程:为了帮助小明缓解焦虑和提升自信心,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1. 建立信任关系:首先,我和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倾听他的心声,对他的困扰进行了深入了解,并且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支持。
2. 情感沟通:在交流中,我借助各种互动游戏和情感故事,试图帮助小明识别和表达他的情感,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
3. 解决问题:针对小明学习和社交上的困扰,我给予了一些行动方案和建议,帮助他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培养他积极的应对策略。
4. 家校联系:我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告知他们小明的心理状况,并且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上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小明。
个案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工作,小明的情绪稳定了许多,焦虑感有所减轻,自信心也有了提升。
他在学习和社交上面对问题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家庭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结语:小明的个案辅导记录,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次成功案例。
通过倾听、关心、引导和指导,我们成功地帮助小明解决了心理困扰,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成长。
通过这样的个案辅导,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孩子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和学校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校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压力。
经过和老师、家长的沟通,以及心理专家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可能导致小明焦虑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首先,小明的焦虑主要源自学习压力。
在面对学校的各科目考试和作业时,小明总是感到压力巨大,害怕考不好或者完成不了作业。
这种焦虑导致了他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鼓励他在学习之余进行一些放松和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其次,小明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他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
在班级中,小明总是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为了帮助他克服这种焦虑,学校和家长开始鼓励小明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加强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最后,小明的家庭环境也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和不和睦也给小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开始加强对小明的家庭关系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理解家庭中的问题,并学会正确的处理和应对,同时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小明的焦虑情况有所改善。
他学会了更有效地应对学习压力,改善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学会了正确处理家庭中的问题。
这些改变不仅让小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缓解,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对小明的案例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5篇)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5篇)案例一:社交退缩学生背景:小明,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秀,但在课堂上和与同学互动时表现得很害羞,经常独自一人玩耍。
观察现象:小明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即使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也常常回答得不够自信。
在与同学玩耍时,他总是选择独自一人或者跟随其他同学,很少主动发起游戏。
心理分析:小明可能存在社交退缩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者对社交环境的不适应。
辅导计划:1. 与小明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2. 鼓励小明参加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增加他与同学互动的机会。
3. 教授小明一些社交技巧,如如何主动发起游戏、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案例二:学习压力学生背景:小红,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但近期成绩有所下滑。
观察现象:小红最近经常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她在做作业时常常分心,效率低下。
心理分析:小红可能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和紧张。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家长、老师或自身的期望。
辅导计划:1. 与小红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她的学习压力来源。
2. 教育小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3. 引导小红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她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案例三: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背景:小华,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一般,上课时经常分心,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
观察现象:小华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被周围的同学的动作或声音吸引。
他在做作业时也经常跳来跳去,无法专心完成任务。
心理分析:小华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注意力分散或者缺乏自律。
辅导计划:1. 与小华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的分心原因。
2. 教授小华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如定时任务、专注训练等。
3. 鼓励小华参加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围棋、乒乓球等,以提高他的注意力。
案例四:情绪波动学生背景:小李,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秀,但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哭泣或者生气。
心理辅导小学生案例分析
心理辅导小学生案例分析引言:心理辅导是一种帮助个体了解和管理内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各种情绪问题和压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小学生应对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自卑情绪。
他经常表现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的特点,在与同伴交流时显得拘谨而又怕受伤害。
这种焦虑和自卑使得他无法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影响了他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察觉到了这一情况,并将他推荐给心理咨询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辅导。
一、核心问题:焦虑与自卑从对小明多方位观察和深入交谈后,可以确定焦虑与自卑是造成他困扰的核心问题。
1.1 焦虑情绪小明的焦虑情绪表现在面对人际交往时的拘谨、怯懦以及对批评和否定的过度敏感。
他害怕被别人嘲笑或拒绝,因此躲避社交活动,并避免与同学展开合作。
这种焦虑情绪限制了他的发展潜力,影响了他在班级中的互动。
1.2 自卑感小明常常意识到自己缺乏自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放弃,害怕失败并且经常贬低自己。
这种自卑感使得他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也导致他在学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辅导目标:增强自信和应对焦虑根据小明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辅导目标为增强其自信和提高应对焦虑情绪的能力。
通过帮助小明培养积极的思考模式、提升认知能力以及鼓励他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可以逐步改善他当前所处状态。
2.1 培养积极思考模式通过引导小明关注成功经验、积极评价自己以及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可以帮助他摆脱消极思维方式。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小明一起制定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步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并且在过程中积极给予支持和反馈。
2.2 提升认知能力为了帮助小明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心理咨询师可以教授简单但实用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放松冥想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感,并培养小明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和从容应对的能力。
2.3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在课堂环境里,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案例描述2019年9月。
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
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
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
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
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
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
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
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
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
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
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案例介绍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课堂上很少发言,课下也不愿意参加同学们的游戏活动。
案例分析心理问题诊断根据小明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他人评价和拒绝。
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导致他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3.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从而回避社交活动。
解决策略家庭干预1. 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小明进行情感交流,增强他的安全感。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情绪宣泄等。
学校干预1. 心理咨询: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小明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2. 小组活动:组织小明参加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鼓励他与同龄人交流。
个人干预1. 自我认知:小明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2. 建立自信:通过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高自信心。
结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小明克服社交焦虑,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三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三篇案例一: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小学生,他总是感到自己不够好,经常自卑和焦虑。
为了帮助小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老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1. 创造支持性的教室环境,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和支持。
2. 给予小明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展示自己的优点和才能。
3. 引导小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4. 鼓励小明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的兴趣和才能,并通过成功体验增强他的自信心。
5. 提供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让小明了解自我价值和积极思维的重要性。
案例二: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案例描述:小红是一位小学生,她经常因为情绪失控而影响研究和与他人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红培养情绪管理能力,老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1. 教导小红认识不同的情绪,帮助她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
2. 引导小红表达情绪,教授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说话、写作或绘画。
3. 教授小红各种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练和积极思维。
4. 鼓励小红寻求支持,帮助她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困扰。
5. 提供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小红通过实践获得情绪管理的技能。
案例三: 培养社交技能案例描述:小华是一位内向的小学生,他面对他人时经常感到不自在,缺乏社交技巧。
为了帮助小华培养社交技能,老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1. 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让小华与他人合作,培养他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2. 教授小华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如问候、感谢和倾听。
3. 给予小华机会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他学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适应自己的行为。
4. 鼓励小华参加课外活动,并提供社交技能训练的机会,如参加俱乐部或社团。
5. 提供社交技能培训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小华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以上是三个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支持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
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
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
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
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
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
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
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
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指导家庭对策。
(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
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2023年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模板(通用6篇)
2023年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模板(通用6篇)小学生焦虑情绪心理辅导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
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挑战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2、知识与能力(1)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2)通过活动,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感受挫折,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学会怎样面对挫折。
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法、活动体验法、表演法、做游戏、交流感受等,再加上音乐的配合与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活动准备:课件、果实形纸片、花、话筒、学生道具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你们对小学生活有什么感受?生1:小学生活给我带来了快乐,我喜欢小学生活。
生2: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师:的确,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大家还记得新年我们举行了什么比赛吗?生:(兴奋地)拔河比赛!师:老师用相机拍下了当时的热闹场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生:(激动地)好!1、课件展示:拔河比赛的图片1、2、3师:(指着前面的几个同学问)这是谁?生(不约而同):宫政!林大伟!师:大家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现在,我们请大原小学校园风的特约记者张鲁燕为我们作现场采访,大家欢迎。
2、记者采访比赛时和比赛后的情况。
记:大家好,我叫张鲁燕,今天由我来采访。
谁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比赛情景?生1:我为大家读一下当时我写的日记吧!生2:比赛时,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连手上都起了泡。
记:看来比赛非常激烈,大家也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那比赛一定胜利了。
生:输了!记:输了,太让人意外了,那比赛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1:当时很多同学都气得哭了,大家坐在班里一句话也不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案例1: 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压力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他感到非常焦虑和紧张,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他担心自己无法应对考试压力,导致成绩下降。
解决策略1. 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倾听他的担忧和焦虑。
2. 教导小明一些应对考试压力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考。
3. 建议小明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以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过度压力。
4. 鼓励小明寻求帮助和支持,让他知道他不必独自面对困难。
案例2: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情绪激动,容易发脾气和与同学发生冲突。
这种行为给她和她的同学带来了困扰。
解决策略1. 与小红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她情绪失控的原因和触发点。
2. 教导小红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和积极表达情感。
3. 在课堂上进行情绪管理的训练,例如角色扮演和情感识别活动。
4. 鼓励小红与同学分享她的感受,以促进理解和合作。
案例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背景小李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导致他对研究和参与课堂活动缺乏积极性。
解决策略1. 与小李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和自尊心的问题。
2. 培养小李的自信心,鼓励他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夸奖他的努力和进步。
3. 提供给小李一些适合他能力水平的任务和活动,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鼓励小李与同学分享他的优点和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以上是三个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简要描述。
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信息
案例:被诊断患有焦虑症的小学生
小学生体验社会焦虑症的过程中,通常涉及到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感等。
为帮助其进行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探索:
一、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小学生感受到焦虑的必要原因多是尚未成熟的自我意识—孩子在此之后,他们可能总是觉得自己被周围的人和事物无法满足和支持,自己选择的行动和决定都没有被一般认可。
于是,他们会缺乏自信心,有着更多的焦虑感。
1. 自我意识:小学生对自身性格、动机和行为有准确的认知;
2. 自我概念:小学生有清晰的个人自尊、被人接受程度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感。
二、行为因素
行为不仅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体现在小学生的焦虑中。
一些可能的行为有:
1. 进行负向自我评价:小学生会评价自己有恐惧或无知,这种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将增加其焦虑情绪;
2. 抑制归纳:会打断学习甚至行为,也会导致采取行动及完成任务时产生焦虑感。
三、外界环境因素
小学生通常处于陌生环境,外界环境也会导致他们发生焦虑情绪;比如,社会对小学生的期望会加大压力,对新问题、新知识的接触有着一定的困惑感。
这些都会加重小学生的焦虑情绪。
以上就是一名患有焦虑症的小学生的情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使他们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去发掘自己的优势,实现真正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心理健康应对:儿童焦虑心理疏导教学案例
幼儿园心理健康应对:儿童焦虑心理疏导教学案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儿童焦虑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以儿童焦虑心理疏导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幼儿园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来帮助孩子们有效地应对焦虑情绪。
案例一: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模拟各种情境,从而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扮演孩子面临的焦虑情境,让孩子们扮演疏导者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并学会有效的疏导方法。
教师可以扮演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让孩子们扮演安慰和疏导的角色,从中学会如何帮助他人排解焦虑情绪。
案例二:情绪绘画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于焦虑的孩子来说,表达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绘画,他们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转化为可视化的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作品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
案例三:情绪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孩子们传递积极的情绪态度,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情绪认知和应对方式。
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心理疏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焦虑情绪。
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具有启发性和正能量的故事,让孩子们从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情绪观念。
对于以上案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角色扮演、情绪绘画和情绪故事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疏导自己的焦虑情绪,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情商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教学时,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沟通,从而让孩子们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感受到关爱和理解。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百二十年级第一百二十一章案例分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百二十年级第一百二十一章案例分析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第120年级第121章中,我们将进行一次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案例一:小明的焦虑问题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
他在学习和考试中感到压力很大,常常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
这种焦虑情绪开始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导致他变得退缩和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分析:小明的焦虑问题可能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所致。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学习任务,减少学业压力。
2. 增加个人自信心:通过鼓励和表扬,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3. 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将小明介绍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了解焦虑情绪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案例二:小红的社交障碍小红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她在班级中不善于与同学交流,经常感到孤单和排斥。
她害怕参加班级活动和与他人建立友谊,这给她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困扰。
分析:小红的社交障碍可能是因为她的内向性格所致。
在小学阶段,友谊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对于小红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社交技巧培训: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教导小红与他人建立初步的社交联系,提高她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
2. 鼓励参与班级活动:帮助小红了解班级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鼓励她主动参与,与同学们互动,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3. 建立友善的班级环境:培养班级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意识,建立友善、包容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受欢迎和接纳。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案例分析讨论一例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求助者的焦虑心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认知观念。
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等。
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
以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感消退,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有效。
关键词:焦虑一般心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小婕,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自幼性格内向。
从出生到上学前,一直和农村的奶奶住在一起。
四年前,随父母到城里租房住。
父母亲下岗,在街上卖烧烤。
晚上孩子放学后,是父母买卖最好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一两块钱,自己买饭吃。
等父母忙完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3.精神状态意识清晰,无感知觉障碍及思维联想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能均正常。
情绪焦虑,易激惹,自卑,易烦躁。
4.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5.社会功能不喜欢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作业应付,上学迟到。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一个月来,我心烦、紧张、爱发脾气,不喜欢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不喜欢上学。
爸爸妈妈打我是因为不爱我。
爸爸把我送到公安局,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我。
2.个人陈述假期里喜欢到奶奶家,奶奶给钱花,做错事了,奶奶也不打。
妈妈和爸爸太忙,不喜欢自己,特别是爸爸,几乎不见笑脸。
只要做错事,就会连打带骂。
其实,已经给爸爸妈妈拿了好几次钱。
因为家里的钱经常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没有发觉。
开始不敢多拿,不超过一元,爸爸妈妈没发现,就大胆起来。
一个月前,见爸爸把那么多钱放在茶几上,就拿了四十五元买了一块手表。
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了一顿,心里十分难过,感觉爸爸妈妈根本不爱自己。
最重要的是爸爸说要把我送到公安局,要是这样的话,同学和老师会知道我是小偷,丢死人了。
现在,我不喜欢和同学玩,也不喜欢上学。
心里总感觉紧张、烦闷,老师讲的课我也听不进去。
回到家,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总想找个人发发脾气。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1.母亲的诉述孩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
平时没时间交流,也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交流。
自从拿钱被打后,回家不和爸爸说话,和妈妈说话也是能省则省。
妈妈唠叨几句,就烦躁、发脾气。
早晨上学时总是磨磨蹭蹭的,已经迟到好多次了。
2.老师的反映小婕学习成绩良好,性格内向。
最近情绪不稳定,和同学关系紧张。
作业应付,经常迟到。
几番教育后,没有很大变化。
3.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第一次是由妈妈陪着到咨讯室的。
表情紧张、焦虑、自卑感强,希望咨询师能帮助她。
对一个月前的那件事,叙述清晰、记忆犹新。
近一个月了,不喜欢上学,怕同学和老师知道后,瞧不起她。
回忆往事时,孩子泪流满面,特别是复述爸爸打她时说的话时,更加紧张,几次不想再说下去。
四.评估与诊断1.评估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求助者性格较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敏感,智力水平正常。
问题主要表现在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观念:爸爸妈妈打她是因为不爱她。
爸爸把她送到公安局,她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她。
病程1个月。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3.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1个月,精神痛苦程度并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
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
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
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均不严重,病程仅1个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评分不足6分,内容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仅1个月,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病因分析(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父母工作忙,关爱不足。
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负性刺激事件。
与老师同学交流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性格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观念,改善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平衡自卑心理,纠正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纠正求助者错误认知,改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3.长期目标鼓励求助者多和同伴交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i]原理: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认知观念。
整个咨询过程应以消除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其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ii](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l 责任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l 权利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l 义务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l 责任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l 权利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l 义务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b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咨询收费免费(学校心理辅导室)七.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2009年3月5日)首先,咨询师就自己的资历等情况向求助者作了说明,向其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其次,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填写咨询登记表。
接着,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可能与产生心理问题有关的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
通过积极关注、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
初步诊断求助者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
因此,请父母坚持陪孩子一起做咨询,使父母意识到修正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和求助者协商,确定了咨询目标:纠正错误认知,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2.第二次咨询(2009年3月12日)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等技术,确定求助者行为和情绪问题。
通过建议、演示、模仿等技术,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错误认知。
通过扮演父母角色,使其明白父母工作辛苦和管教孩子的良苦用心。
和父母进行单独谈话,使他们明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应该讲究方法、要尊重孩子。
和父母一起制定措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1)请爸爸和孩子做一次深入的谈话,让孩子消除戒备心理,知道爸爸是不会真的把她送到公安局,是教育她修改过错。
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会知道。
大家都会为她保密的。
(2)回忆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送给父母祝福卡等,激发其对亲情的感知和体验。
布置咨询作业(1)每天晚上写完作业,父母陪孩子聊天、做游戏或看电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2)周末,妈妈陪孩子进行购物。
给孩子一定量的钱,教给她合理消费的方法,并让孩子知道父母对她的改变是十分赞赏的。
3.第三次咨询(2009年3月19日)就求助者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做深入探讨,帮助其识别错误认知观念,分析原因,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通过语义分析技术,改变孩子的错误观念“爸爸妈妈不爱我”。
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不喜欢她‘不经过允许就乱花钱’的错误行为”,只要她能够改正错误,父母一定会爱她的。
咨询师还设计了一些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矫正,如主动参与到同学们的游戏中、和同学交朋友等。
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咨询师及时给予表扬强化,使她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鼓励她在日常生活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积极的体验。
布置咨询作业(1)让孩子利用星期天,陪爸爸妈妈卖肉串,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2)由妈妈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相处。
4.第四次咨询(2009年3月26日)咨询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表扬,并告诉她,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全克服不良认知观念,咨询师只能提供帮助和指引。
为结束咨询做准备,让其认真回顾前几次咨询的过程,总结经验。
咨询师让求助者分享了自己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以及与父母、同学相处中产生的行为改变。
咨询师侧面了解家长及老师,均有较好的评价。
最后,咨询师引导其将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并让其认识到应对不良事件时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应及时找老师、父母或咨询师帮忙。
咨询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1.求助者自我评估爸爸妈妈关心我,我也学会关爱父母了。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和同学交往。
上学再没迟到过。
2.老师和家长的反馈老师反映她变得开朗了,自信心提高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母亲说上学比较积极,和父亲的关系缓和了,和父母的交流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