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一、本文写景细致,请分析下面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景,以及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这句话从正面直接写小石潭的形状和水中的坻、屿、岩等。

既写出石的奇形怪状,又写出水清石美。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句话从侧面间接写潭水的清澈透明。

3.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句话既写鱼儿的静态,又写鱼儿的动态。

既写出水的清澈见底,又写出鱼儿的自由欢畅。

4.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这句话写溪流的高大、曲屈。

作者以水喻蛇,以斗折比喻曲屈的溪流。

既写出溪流的弯曲、曲折,又写出溪流的高大。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这句话从侧面间接写溪流的曲折、高大。

既写出溪流的两岸交错、犬牙交错的形势,又写出溪流的深远。

二、本文写景动静结合,请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哪些句子是静景,哪些句子是动景。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这些句子写的是静景。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这些句子写的是动景。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这些句子既有静景又有动景。

从“潭西南而望”到“明灭可见”,写的是静景;从“斗折蛇行”到其深远不可知其源,写的是动景。

《小石潭记》复习笔记

《小石潭记》复习笔记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柳宗元)一、参考译文(教参)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岀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已,一个叫奉壹。

二、词句基础知识(一)、课后练习(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其岸势犬牙..差互()4.凄.神寒.骨()()(二)、常考课下注释(常以错误选项出现)1、可.百许头()2、往来翕忽..()3、不可久居.(). (三)、常课下注释(常以正确选项出现)1、日光下澈.()2、悄怆..幽邃.()()3、卷石底以出,为坻.() .4、潭中鱼可百许.头()5、水尤.清冽.()()6、为嵁.,为岩()7、俶尔..远逝()8、皆若.空游无所依().(四)本课典型特殊句式(倒装句)1、全石以为底正常顺序应为.2、卷石底以出正常顺序应为.3、如鸣珮环正常顺序应为.(五)名句背诵默写1.潭中鱼可百许头,。

2. ,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

4. ,明灭可见。

三、课文理解(画出理解的重点)(一)教参正确理解①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文章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解释重点字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隔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玉饰。

4.心乐.之以……为乐。

5.伐竹取道.道路。

6.下.见小潭向下。

7.水尤.清洌格外。

8.水尤清冽..清凉。

9.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10.为坻水中高地。

11.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12.为嵁不平的岩石。

13.青树翠蔓..摇缀蒙盖缠络。

..翠绿的藤蔓14.蒙络15.蒙络摇缀..披拂长短不齐。

..摇曳牵连。

16.参差1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1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20.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22.日光下.彻向下。

23.日光下彻.穿透。

24.影布.石上映在。

25.佁然..远逝忽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26.俶尔27.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8.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9.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3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

32.斗折蛇.行像蛇。

33.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34.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35.其岸势犬牙..交错不齐。

..差互像狗的牙齿。

36.其岸势犬牙差互37.不可.知其源能。

38.四面竹树环合.包围。

39.凄神寒骨使……凄凉。

40.凄神寒.骨使……寒气透骨。

41.悄怆..幽邃凄凉。

42.悄怆幽邃.深。

43.以.其境过清因为。

44.以其境过清.凄清。

45.不可久居.停留。

46.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47.乃记之而去.离开。

48.隶.而从者隶属,跟随。

49.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50.隶而.从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2009.11.20)
1、柳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
永州。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山水游
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2、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主题: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4、写景方法:移步换形(第一段)、定点特写(二三段)
5、景色特点: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6、写“石”:(1)正面“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
的的确是个“石潭”。

(2)侧面“如鸣佩环”形容水声响亮,只
有石潭才能如此。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
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4)“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
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5)“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
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7、写“水”:(1)正面“水尤清洌”。

侧面:写游鱼“皆若空游无
所依”“影布石上”以及生动活泼的姿态,目的是从侧面表现潭
水的清澈透明。

8、“乐”与“忧”:作者对潭水,奇石,游鱼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
陶醉在优美的风景中。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
凄凉忧伤的心情,由凄冷的环境联想到自己政治的失意,贬谪
的境遇,悲从中来。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堂笔记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堂笔记
一、课文阅读
《小石潭记》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小鱼沿着小溪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贪玩而不听母亲的话,结果被捕食者吃掉了。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听从长辈的教诲,不要贪玩。

二、重点词汇
1. 潭塘
2. 拍桨
3. 延绵
4. 蜻蜓点水
三、阅读理解
1. 小鱼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去玩?
答:小鱼贪玩,不听父母的话。

2. 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答:故事想告诉我们要听从长辈的教诲,不要贪玩。

3. 故事中小鱼的结局如何?
答:小鱼被捕食者吃掉了。

四、写作练习
以《小石潭记》为题,写一篇100字的读后感。

在读完《小石潭记》后,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孩子要听从长辈的教诲。

故事中的小鱼因为贪玩不听妈妈的话而被捕食者吃掉了,我想如果它听从了妈妈的提醒,它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成年人也同样适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忽视了对方的意见,这往往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谦虚地倾听对方的建议,并在必要时采纳它们。

相信这样做不仅有益于我们个人,还会让我们的团队更加融洽。

《小石潭记》听课笔记与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听课笔记与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听课笔记与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由唐宋八大家“韩柳”介绍导入新授。

二、简介写作背景并析题。

(强调“记”的文体特点——即景抒情)三、师范读课文,补充注音。

四、出示提纲,师生研读课文: (三、四环节间可插入重点词句翻译,固然,随文讲解亦可)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特点是什么?3、作者选用了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4、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怎样?(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讲究层次,问题3 的讨论概括出写景基本方法,授之以渔)五、几名学生小结课堂。

六、师生齐诵课文,欣赏美景,体悟心境。

七、布置预习及复习作业。

如鸣佩环,心乐之——评朱建斌老师上的《小石潭记》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好课应该是师生情感、生命共同融入的课。

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积累语言材料,发展语文能力,更要让语文这个载体所负载的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

一、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感受文化的外部力量。

教学不同的文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情感脉络,朱建斌老师教学《小石潭记》,准确把握了这样一篇贬官文学的情感特点,授课语调的运用以低徊婉转为主,即或者遇“如鸣佩环” “青树翠蔓”之景,教者的语调也只是稍高一些,节奏稍明快一些而已,绝不亢奋。

课件色调统一处理成冷色的绿,淡淡的,给人一种“其境过清”之感。

课文朗诵配合古筝,曲调低沉,切合了作者的心境。

教者匠心独运,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怨氛围,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师生逐渐进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境界,抑郁悲怆的情感之场笼罩了整个课堂。

二、对话文本问题的有序设计是文化体验的核心环节。

朱老师的这堂课基本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流程,在对话文本的核心部份设计了这样四个文题: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3、作者选用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4、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四个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外部的景到内在的情,环环相扣,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生成状态相吻合,落脚点定在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贬官文化的主要特点上,可谓心思缜密。

八下语文26课笔记

八下语文26课笔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笔记课题:《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一、文章内容概述《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二、重点字词解释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3.清冽:清凉。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完整的石岩。

5.青树翠蔓: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6.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7.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了。

8.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9.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10.明灭可见:忽明忽暗地显现。

11.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2.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 1 —13.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三、句子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山峰。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四、文章主旨《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优美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作者也借景抒怀,流露出自— 2 —己被贬后的孤寂凄凉之感。

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五、个人感悟读完《小石潭记》,我感受到了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幽深与美丽。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班级: 姓名:第 1 页 共 1 页 26.小石潭记[课堂笔记]一、重点词语1.如鸣.佩环2.心乐.之3.水尤.清冽.4.卷.石底以.出5.可.百许.头6.佁然..不动 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 9.似与游者相乐.10.环合.. 11.凄.神寒.骨 12.悄怆幽邃....13.以.其境过清. 14.隶.而从.者 二、重点句子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一词多义1.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2.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3.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4.西南..而.望 记之而.去 5.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6.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四、阅读习题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3.第一段所描写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5.在1-2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文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8.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笔记
1. 小石潭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湖南驻太守时,发现湖泊中有一处清澈见底的小石潭,并探寻潭中水源和生物的过程。

2. 整篇文章以描写小石潭为主线,通过对潭中水源、鱼虾、水草等生物的观察和分析,呈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

3.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破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4. 文中使用了大量具有生动形象的词语和描写手法,如“溪响静岚时而起,冰泉澹澹长流出”等,以及“金鳞不在池水之中,而在乎尔尔之间”等修辞手法,富有诗意和韵律感。

5. 小石潭记语文笔记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和归纳,例如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文艺创作和修辞手法、传统文化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部编八下语文《小石潭记》笔记整理

部编八下语文《小石潭记》笔记整理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代表作有寓言《三戒》,诗歌《江雪》《渔翁》,散文“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

(三)重点实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走。

2、伐.竹取道:砍伐。

3、水尤.清冽.:尤:格外。

冽:凉。

4、近.岸:靠近。

5、青树翠蔓.:藤蔓。

6、蒙络.摇缀:缠绕。

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8、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9、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10、俶尔..远逝:忽然。

11、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2、斗折蛇行.:前行。

13、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14、不可知其源.:源头。

15、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包围。

16、悄怆..幽邃.:悄怆:凄凉。

邃:深。

17、不可久居.:停留。

18、乃记之而去.:离开。

(四)重点虚词1、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2、而①潭西南而.望(表修饰)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承)③隶而.从者(表顺承)3、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②不可知其.源(它的)③以其.境过清(这,那)4、为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嘿呀,今天来聊聊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哈。

你们知道吗,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小公园玩,那里面也有个小水潭呢。

我就像柳宗元发现小石潭那样,好奇地走过去。

那水潭呀,可比不上小石潭那么有韵味,但也挺有意思的。

水不是特别清澈,有点绿绿的,就好像潭水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似的。

我还找了根小树枝,在水里搅啊搅,看着那水波一圈圈地荡开,哎呀,真好玩。

再看看《小石潭记》里,人家那描写得多生动啊!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那感觉就好像小鱼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飘着一样。

我那小水潭里可没那么多鱼,偶尔能看到几条小小的,还嗖一下就游走了,可调皮了。

还有“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写得太形象啦,真佩服古人的观察力。

我在那小水潭边待了好一会儿呢,就像柳宗元在小石潭边感受那份幽静一样。

虽然咱这比不上人家那么有意境,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小小的宁静和快乐。

嘿嘿,这就是我对小石潭记的一点小感受啦,和我那次在小水潭边的小体验还挺呼应的呢!
好啦,就说到这儿啦,下次再和你们分享其他好玩的事儿哟!。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嘿呀,今天咱就来好好整理一下《小石潭记》的那些知识点哈。

先说说作者柳宗元吧,那可是个大文豪呀!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心思可细腻啦。

就说小石潭吧,那水可清得嘞,清到啥程度呢?就好比我那次去山里玩,看到的那眼泉水,真的是清澈见底呀,都能看到水底的小沙石,还有小鱼在那游来游去,就跟《小石潭记》里写的似的。

那周围的环境呢,也是特别幽静,树木郁郁葱葱的,让人感觉特别宁静。

然后说说潭中的鱼,那真的是活灵活现呀,它们好像一点也不怕人,自由自在地游着,还时不时地来个“神龙摆尾”,哈哈。

这让我想起我家鱼缸里的那些鱼,每次我走近,它们就都凑过来,以为我要给它们喂食呢。

还有那岸势,犬牙差互的,特别有特点。

我就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土坡上,那土坡的形状就有点像犬牙似的,凹凸不平的。

总之呢,《小石潭记》里的这些描写都特别生动形象,让我们好像也能身临其境一样。

咱可得好好记住这些知识点呀,以后说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呢!哈哈。

哎呀,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小石潭记的,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呀,咱下次再接着聊别的知识点哈!。

小石潭记重点笔记

小石潭记重点笔记

小石潭记重点笔记
《小石潭记》重点笔记如下:
1.本文写景中融情人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本文用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字凝结了全文主题,揭示了柳宗元
在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心情悲凉凄怆。

3.本文第四段写潭中鱼,实则是写潭水的清澈,而字面只写鱼,虚实相
生,使人感到生动传神。

4.本文第一段写景,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描写作者参加一次游宴后,醉
酒不醒,别人把他抬到日光下的情景。

5.本文第二段把水声比喻成“珮环之声”,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

6.本文第三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全貌。

7.本文第五段指出小石潭以游鱼为明丽,以幽邃为清冷,概括了小石潭
的景物特点。

小石潭记预习笔记

小石潭记预习笔记

小石潭记预习笔记一、小石潭记简介小石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写的一篇散文。

袁枚以描写小石潭及其周边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思考,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小石潭记的背景与起源1.袁枚的生平简介–袁枚是清代文学家、学者,享有”江左第一才子”的美誉。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还对散文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2.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小石潭记是袁枚在他的散文集《随园诗话》中的一篇作品。

–作为一位文学家和观察家,袁枚通过对小石潭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三、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1.描述小石潭的美景–袁枚以细腻而准确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如”碧涵蓝蛙贴石足,黄绿红白蝶栏垂”等。

–通过对水、石、花、树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小石潭的宁静和美丽。

2.客观的观察与个人的感悟–袁枚在描绘小石潭的同时,对自然的美丽进行了客观的观察,如对风景的细节进行描述。

–同时,他又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情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3.对人类情感的思考–袁枚通过对小石潭美景的描绘,思考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变化。

–他认为人类情感如同水面的涟漪,时而平静,时而波澜壮阔。

4.生活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对小石潭及其周边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向读者传达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他以小石潭的自然美景为窗口,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四、小石潭记的意义与价值1.传递自然美的价值观–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美景的描绘,传递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珍视。

–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2.引导对人类情感的思考–小石潭记通过对人类情感的思考,感受了情感的复杂性和变化。

–通过读者对情感的思考,人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提升个人的情商和情感欣赏能力。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整理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整理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整理
《小石潭记课堂笔记整理》是一本记录了清代学者袁枚游历湖南时所见所闻的笔记。

它以小石潭为中心,描绘了湖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袁枚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湖南的独特感悟和见解。

在《小石潭记课堂笔记整理》中,袁枚对湖南的山水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小石潭的描述。

他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将小石潭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袁枚还记录了湖南的历史文化,包括长沙的城墙、岳阳楼等著名景点。

他对这些景点的描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湖南的历史文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袁枚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除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袁枚还记录了湖南的民俗风情。

他对湖南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描绘了湖南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节日等方面。

这些记录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湖南的民俗风情,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袁枚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关怀。

总的来说,《小石潭记课堂笔记整理》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湖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更展现了袁枚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会了解湖南,更会感受到袁枚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怀。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笔记I recently read the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 piece "小石潭记" in my eighth grade Chinese class, and I must say, it was a remarkable journey that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me. 近来在八年级的语文课上读了经典的汉语文学作品《小石潭记》,我必须说,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he story follows the protagonist, Fang Xinmei, as she reflects on her childhood memories in the beautiful village of Xiaoshitan. 这个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方心梅,在美丽的小石潭村庄回忆她的童年。

One aspect of the story that deeply resonated with me was the theme of nostalgia and longing for the simplicity of the past. 故事中一个深深触动我的方面是怀旧和对过去简单生活的向往。

As Fang Xinmei recalls her carefree days spent playing in the river and fields,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a sense of longing for a simpler time when life was less complicated and more connected to nature.当方心梅回忆起她在河边和田野上尽情玩耍的无忧日子时,我不禁感到对于一个更简单、更与自然相连的时光的向往。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堂笔记力第六课是《小石潭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一个小石潭中的所见所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包括:
1.了解“小石潭”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并能够熟练运用;
4.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包括:
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并能够熟练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演示式教学法:通过演示一些景物的描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小石潭的美丽和宁静;
4.词汇表教学法:整理生词和句型,让学生逐一掌握,提高语言
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展知识面和文化素养;
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五年级语文园地三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园地三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园地三课堂笔记1. 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一文。

作者以描写小石潭的美丽景色以及水中生物的生活为主线,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2. 文章结构分析《小石潭记》分为导语、景石和水中生物描写、述自由之道三个部分。

3. 导语部分导语部分以写景的方式开始,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形象。

作者通过运用诗意的语言,形容了小石潭的景色,吸引读者的兴趣。

4. 景石和水中生物描写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通过对小石潭内山石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这些小石潭的与众不同。

作者在描写山石时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山石充满了生命力。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小石潭的安静和繁荣相互对照,进一步突出了小石潭的特殊之处。

在描写水中生物的部分,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水中生物的形象,如乌鳢的玩耍、青蛙的欢快等。

通过对水中生物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大自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5. 描述自由之道在文末,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快乐的生活来自于忘却自我的束缚。

作者通过感悟自由之道的具体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摆脱外界的压力和羁绊,才能真正享受自在和快乐。

6. 总结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哲理。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和美好源自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认。

《小石潭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理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触觉和感受力,从中汲取养料,把语文学习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此次课堂笔记就是对我们学习《小石潭记》的一次回顾。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再次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也深入思考了文章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善于思考和感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成长。

课堂笔记小石潭记

课堂笔记小石潭记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全石以为底”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既写出了小石谭的罕见,又侧面反应水的清澈,交代了小石潭命名的原因。

3.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答: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描写水清。

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澈”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否则游鱼难见。

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4.小石潭各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写发现小石谭的经过,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景物。

第二段写主要描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头。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第五段附记同游者姓名。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气氛,感受)小石潭整体特点:幽静。

小石潭整体感觉: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5.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6.“全石以为底”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7.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答:8.小石潭各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2345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小石潭整体特点:小石潭整体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姓名:
第 1 页 共 1 页 26.小石潭记[课堂笔记]
一、重点词语
1.如鸣.佩环
2.心乐.之
3.水尤.清冽.
4.卷.石底以.出
5.可.百许.头
6.佁然..
不动 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 9.似与游者相乐.
10.环合.. 11.凄.神寒.骨 12.悄怆幽邃....
13.以.其境过清. 14.隶.而从.
者 二、重点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一词多义
1.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2.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
见 3.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4.西南..而.望 记之而.
去 5.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6.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
四、阅读习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第一段所描写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5.在1-2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本文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8.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