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
儒家“中庸”与古希腊“中道”之比较
![儒家“中庸”与古希腊“中道”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7229f04c1c708a1294a441d.png)
儒家“中庸”与古希腊“中道”之比较摘要:孔子从济世安民的目标出发而创建以”仁”为宗旨、以”中庸”为方法的儒家学说,他的学说既具有理论上的高度,又切合社会现实、切合日常生活而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亚里士多德从他的”研究哲学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实用”的本旨出发,他的学说不考虑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而完全是作为纯思辨的理论而存在。
因此二者在”中道”的理论上形成了很大差异。
关键词:中庸;中道如果说”仁”是儒学的宗旨、内容或总目标,”礼”是为了实行”仁”的宗旨而必须遵循的具体条文,或者儒学的外在形式或实施”仁”的具体手段,那么”中庸”则是贯穿于”仁”与”礼”两者之间的方法论。
一、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远古圣帝尧、舜、禹相传的”允执其中”,乃是适用于处理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于是加以继承发展而创建了全面而系统的方法论中庸之道。
所谓”中”,它是一种体现处理事物正确性的基本原则,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从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故含有合乎客观规律的”真理”之意。
若从”庸”字的通常意义中引申出来的哲学意义而言,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作为常理或定理解。
其二是作为运用解。
它体现了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
所谓”中庸”,就是正确而普遍的真理。
二、古希腊的”中道”观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中道”理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所谓”居间者”的观点。
他说:”在每一种连续而可分的事物里面,都能够多取、少取或取一均等的量,并且这样做可以是就该事物本身而言,也可以是就其相对于我们而言。
所谓相等,就是过多和不足之间的居间者,我的意思是指与两端距离均等的、对于一切人都相同的东西;所谓相对于我们的居间者,我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而这不只是一个,也不是对一切人都相同的。
”①这里所谓”就该事物本身而言”的”居间者”,就是机械地对事物进行对半折中;所谓”相对于我们的居间者”,就是”我”所需要的最适当的量。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80c7f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6.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浅论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一)
![浅论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一)](https://img.taocdn.com/s3/m/18785f07b4daa58da0114a86.png)
浅论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一)〔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伦理特点〔论文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与孔子进行比较研究的视野中可以探讨出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理性主义、中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点。
作为古希腊哲学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者的亚里士多德在继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城邦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从人的特有活动的性质上去思考伦理,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第一次明确将伦理学从哲学中划分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写出了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漠伦理学》和《大伦理学》,形成了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
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具有什么特点呢?他的思想与孔子比较有何异同?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德性主义与“仁”在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初很长一个时期,伦理视野思考都集中在人的德性特征上。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关于德性的理论,有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论。
亚里士多德则直接把伦理学定义为“研究德性的科学”,并把德性定义为人的品质。
德性与“最好、优秀”相联系,意为一种事物之好(“优秀,’)。
“德性”概念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泛指一切事物的优越性,他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而“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35页)。
亚氏指出,人的“德性”并非外在理念赋予人的人性,更不是神的馈赠,而是内在于人性中的理性。
此种理性与人性中的非理性相对,人的理性之所以表现为“善”,是由于“人们自然的具有接受德性的能力,先以潜能的形式被随身携带,后以现实活动的方式被展示出来”。
因此人们用理性支配行为,控制欲望,使之合乎“善”。
亚里士多德分为两类即相应于灵魂具有理性自身部分的是理智德性,相应于非理性的可却服从理性的部分的是伦理德性。
先秦儒家美德伦理与古希腊美德伦理之比较
![先秦儒家美德伦理与古希腊美德伦理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434e7823c1ec5da51e27016.png)
先秦儒家美德伦理与古希腊美德伦理之比较比较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和所面临的困境。
在差异方面,两种美德伦理类型具有展开路径不同、成德践行的内在动力结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
在相似性方面,两种美德伦理类型都确定道德可教并强调德行教化的意义,两者在个体成德践行的具体途径或方法上都选择中庸。
在困境方面,两种德性观都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
对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这种挑战主要是道德相对主义和自然主义;对于先秦儒家伦理学,则是其依附的礼制被边缘化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失落。
标签: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古希腊美德伦理;比较先秦儒家伦理学与古希腊伦理学作为不同地域形成的两种伦理类型,差异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同为古典美德伦理学,两者之间又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同质性。
并且,无论是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还是古希腊美德伦理学,在当今时代都面临着巨大困境。
一、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之间的差异“Virtue”的西语含义与中文“美德”一词的汉语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古希腊人对“美德”的理解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内涵,相当于汉语中的“卓越”“完善”“优秀”等概念,而且这一概念的实质性价值往往与特定人的特定社会身份具有直接联系。
如智者的美德在于智慧的表现;士兵的美德在于勇敢的表现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卓越”或“完善”并不完全是某种道德形而上学的理想境界,因为每一种美德总是与人的具体生活特性或社会身份相关的,换言之,美德总是与个人的生活特性相关,意味着他实际行为的恰如其分,尽职尽力。
著名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开列几十种美德,并指出达成这些美德的基本方式,即“中道”。
汉语“德”字早见于《周书》,金文从直、从心。
在词源意义中,“德”与“得”相同,所谓“德”者,更多是指“心得”“成德”。
“道”“德”连缀,便有内得于心于己,外得于道义的双重意味。
孔子所言“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1],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异同是什么?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异同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e4e42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b.png)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异同是什么?
你这问题没法回答。
儒家思想比较明确,核心是礼和仁,由这两个延伸出三纲五常、仁恕诚孝、君子小人等概念。
然而,古希腊压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和古希腊思想对应的应该是诸子百家或者其他类似的群集概念。
古希腊包含了五花八门的内容,既有对世界的描述的,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本质是数,也有讲社会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儒家接近于伦理学,对应的有柏拉图的“四主德”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等。
要说异同,儒家明显更加实用主义,一个儒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儒家思想规范自己行为。
希腊人则想的更深刻,这也是希腊人区别于世界所有其他地区的人的地方,他们就是喜欢形而上的思考,全世界也就他们真正形成了逻辑的概念,并用逻辑作为工具去进行思考。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1b2ece0aef8941ea76e05c8.png)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开创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新时代,其要旨便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努力引导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渊源,造就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苏格拉底美德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出一定的梳理,进而对两者的思想进行历史对话,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探究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的道德意蕴。
关键词:苏格拉底;孔子;美德;仁爱一、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本人一生并无著作存留于世,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主要依据其学生柏拉图的对话集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
(一)时代背景苏格拉底出生之前8年,波希战争刚刚结束。
这之后是一段相对和平的年代。
大概到他40岁的时候,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这场混战断断续续打了27年,最后斯巴达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黄金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
发展到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他死后61年,马其顿征服整个希腊。
2年后,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
又过了2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又过了11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四分五裂,古希腊历史结束。
(二)“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出自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发言,其意主要是表达了人的理性及其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最高的存在价值,他强调要时刻去关注自己的灵魂,以及是否对人生进行反思关乎整个人生的真正幸福。
他说:“不可一日不谈论善和其他各种主题,你们听到我和其他人谈论和考察这些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苏格拉底告诉人们,一个人有理性才是重要的,必须要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去回归本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内心的善。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c9b73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e.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哲学中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伦理政治思想。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出发,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和应用。
相比之下,柏拉图则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政治领袖应该是哲学家王,即具有超凡智慧和公正正义的人。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能够看清真理,是最好的统治者。
他提出了“三种人”的分类,分为统治者、守卫者和生产者,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对比可以看出,孔子着重强调仁义之道,主张以仁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注重实践和中庸之道;而柏拉图则更加理论化,提倡哲学家王的治国理念,注重统治者的智慧和公正正义。
虽然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在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现实意义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都对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孔子的“仁义之道”可以指导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尊崇孝悌之道,推崇仁义道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注重统治者的品格和智慧。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义之道,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以从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理念中反思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有序的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思想强调实践和中庸之道,注重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柏拉图的思想更加理论化,注重理念和理论的建构。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思想,既要注重实际行动和务实精神,又要关注理性思考和理论创新,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ec8b4b29bcd126fff7050b0a.png)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两位大家的道德思想,教育思想及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对其作出一定的比较。
首先我们看道德思想方面,孔子的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爱人”,积极地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
“仁”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仁”人微言轻伦理思想,可以涵盖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宽、敏、惠等许多道德规范,都从属于“仁”。
在如何实现“仁”即道德修养的功夫方面。
同时坚持处事要坚持“中庸原则”。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
他认为无知是万恶的根源。
对苏格拉底而言,知识和德性是同一个东西。
他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他说,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
通过将知识和德性等同起来,苏格拉底也就认为恶行或恶乃是缺乏知识。
正如知识就是德性,恶行也就是无知。
这个推理的结论使苏格拉底确信没有人会作恶无度或者明知故犯地行恶。
他说,做错事总是不自觉的,是无知的结果。
把德性与知识、恶行与无知分别划上等号,这似乎有悖于我们关于人的最基本的经验。
当苏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识等同起来时,他头脑中考虑的德性概念有着特殊的含义。
对他而言,德性意味着履行一个人的功能。
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一个人的功能就是理性地行事。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关乎个人,但各又有所不同。
孔子注重人性的修养,苏格拉底注重个人知识的学习,将知识与道德挂钩,认为知识的渊博与否与个人德行成正比。
再看教育思想方面,我们都知道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试比较先秦儒家道德观与古希腊罗马伦理观
![试比较先秦儒家道德观与古希腊罗马伦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7da80909f01dc281e53af0cf.png)
试比较先秦儒家道德观与古希腊罗马伦理观作者:曹娟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罗国杰教授认为:“汉语中,‘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也是相通的,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注: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版)。
那么,同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和古希腊在道德观或伦理观上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呢?一、相同点:(一)共同的历史背景,共同的历史使命中国先秦儒家圣哲的产生与古希腊罗马圣哲的产生在时间的序列历史的长河中相距并不遥远,如孔子约公元前551——479,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399,孔子处于春秋末年,正值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当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人心不稳。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儒家圣哲和古希腊圣哲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因此,先秦儒家道德观与古希腊罗马伦理观的产生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因而同样担负着稳定社会秩序,救国安邦的历史使命。
(二)都将道德观视为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由此而建立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礼”。
孔子肯定传统,眼光向后,自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是教人恭,顺,敬,从,其核心是“正名”,即确立社会等级名分,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当时社会正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与礼相违背。
孔子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力图通过传统礼制来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安定,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cd609b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9.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都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伟大代表,两位思想家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分析这些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语》。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者爱人,礼者顺序,忠信为上,孝悌为本,同时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
而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等著作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美、善是一体的,理性和道德是统一的,主张哲学家王者。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感官世界、超越个人私欲的智慧。
孔子与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和理性,并且都主张以德治国。
我们来比较两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君主专制,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国,通过道德作用来统治百姓。
孔子也主张尊重传统,提倡贵族政治,主张“有德者君子,无德者小人”。
而柏拉图则主张哲学王,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通过哲学思维来领导国家,实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制度。
两位思想家对于政治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孔子主张以贵族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而柏拉图主张以哲学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我们来探讨两位思想家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则为当今政治体制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思路,他的政治体制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政治建设都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强调了道德、理性和社会秩序。
两人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孔子强调以仁义治国,而柏拉图主张以哲学王统治。
试比较孔 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
![试比较孔 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5bedd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a.png)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巨匠,他们的思想对各自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他们在思想倾向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点之一,是他们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
孔子强调“仁”,认为这是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主张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
苏格拉底则倡导“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拥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具备良好的品德。
他通过对话和辩论,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是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
再者,他们都关注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弟子。
苏格拉底也认为教育是塑造灵魂、培养美德的关键途径。
他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然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倾向也存在诸多不同。
在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和追求方式上,孔子的“仁”更侧重于人际关系中的伦理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他的道德观念是基于社会等级和秩序的,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念则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道德判断和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和智慧,更加强调个体的自主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政治观点上,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和君主的仁德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各阶层应各司其职。
苏格拉底则对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他更关注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追求一种基于理性和智慧的政治治理模式。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而苏格拉底则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反驳,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获得真理。
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思想更多地是一种实用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4f98b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f.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在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治理。
而柏拉图则是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认为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必须实现哲学王的统治,实现公平正义的管理。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就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而言,两者都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孔子认为,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先从个人修身做起,提出了“修己以安人”的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对社会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问题最终是道德问题,只有让人们懂得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柏拉图则主张通过哲学王统治来实现理想国的构想,认为真正的政治领袖应该是具有哲学智慧的人,能为整个社会谋求合理的秩序,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治体制的构想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君主立国,认为只有君主具备仁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君子六艺”和“君子十才”来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与职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义和仁爱来感化百姓,使其自发地遵从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以哲学王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足够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来管理一个理想的国家,他们应该通过思想的引导和智慧的统治来实现国家的治理。
他主张通过精英统治来实现国家的理想。
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了和睦相处与相互尊重,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社会的影响,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治理思路。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提出了通过哲学王统治来实现公平正义的国家治理模式,这对于现代社会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学君子与希腊真士比较
![儒学君子与希腊真士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3601a5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f.png)
儒学君子与希腊真士比较导言:君子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因,君子正是华夏一族炎黄子孙从古至今崇拜的理想人格的体现,君子文化在每一个华夏子女的血液中流淌,它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特有的标志,一直以来都充满活力,古希腊民族中理想中人是崇尚自然,向往自由,希望建立一个理想国度,她们理想中的人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追求,对理想中的国度的追求。
一、中国君子和希腊的不同点华夏一族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秉承着君子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将君子文化系统的提出,中国的君子和而不同,追求着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走向这个目标的路却是可以不同的,或寄情山水,以文写君,又或者征战沙场,做君前效命的卒,更可以当济世华佗,医病救人。
君子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内涵,更是华夏一族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息的巨大推动力。
君子应当浩然正气,志存高雅。
这便是中国君子文化的发展内涵。
在古希腊的文化历史发展中,国家需要人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写出,国家培养的人最终目的是为了效忠国家,所以古希腊理想中的人是为国效力的人,当然,这是一个具有前景性的目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而其他的便是她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她们理想中的人应该是自由发展的人,不受拘束,同时,古希腊作为整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古希腊的人向往美,向往自然,对一切美好的东西充满兴趣。
二、古希腊理想中的人特点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他们理想中的人是很纯洁、很纯情的,他们是自然主义者。
他们白天喜欢体育锻炼,喜欢游泳,以此来加强自身的体魄。
他们感情是很热烈的,待人非常好,热情好客,很重感情。
这种自然主义还使得希腊人就要建与自然亲近的建筑。
而古希腊的人喜欢自然。
非常喜欢自然文化。
并且古希腊理想中的人着装整齐,举止高雅,在各个方面都给人展现出很深的道德文化修养。
同时古希腊理想中的人还具有聪明才智和正直的品格,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
东周诸子和古希腊智者之比较
![东周诸子和古希腊智者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b70db3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8.png)
东周诸子和古希腊智者之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都涌现了一大批贤哲学者,创造出了很多理论学说,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我国历史文化上最灿烂的时期,然而古希腊的学者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却大相径庭,那么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学者的区别在哪呢?一,首先两者学说的核心内容不同;古希腊学者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古希腊学者研究的内容是自然哲学,学者们对世界的产生和组成进行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此诞生了很多学者,例如米利都,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等,随着古希腊民主制的兴起,古希腊学者开始转向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等。
东周诸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政治,而且大多是鄙视自然科学知识的。
无论孔子,孟子,荀子还是鬼谷子等,都侧重于政治上的看法,虽然他们在政治上各有分歧,但是在贬低探索天地自然和生产技艺上却是相同的,从而构成了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儒家传统。
二,两者的社会地位不同;古希腊学者的社会地位多为自由民,多为富有的奴隶主贵族,是私有制生产的独立操作者,他们无需为了生活去投靠政治头脑,他们一般与国家政治生活无关;而东周时期的诸子的社会地位则是迥然不同,由于当时由贵族领有制向私有制转变,诸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需要依附掌握经济大权的君主和贵族大官僚,而称为其政治的附庸。
三,两者的思想成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古希腊学者和东周诸子最大的思想文化成就,区别在于其中的科学含量,在古希腊学者的自然哲学思维里,差不多能找到以后各种学科的胚胎,而东周诸子的文化思想只产生一些技艺和“玄学”,与科学不太搭边。
四,在社会人文方面的研究也是有所区别的;东周诸子都以传播真理的化身自居,而古希腊的学者大多都以探索者姿态出现,两种思维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古希腊出现了例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学说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而东周诸子由于当时的局限,只是对君主政治提出了各种办法,基本是以稳定君主的统治为其价值目标,基本上不太在乎个人权利。
在东西方社会文化截然不同的认识观下,西方出现了很多重视近代社会科学精神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而我国古代士人主要遵循稳定君主统治的第一原则,主张实行思想的控制,所以坚持克己复礼,为尊者讳的信条,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604f42633d4b14e84246885.png)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a31e6c5daef5ef7bb0d3c1d.png)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作者:周萍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04期摘要:在古代,经济伦理就引起了中西方哲人的关注,但各有侧重。
其中:在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上,苏格拉底抱持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而孔子则认为“君子”不应从事生产劳动;在对待财富上,柏拉图认为“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而孔子主张“义利并举”、“以义制利”,且二者都主张各个阶层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财富;在对待分配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运用了“中庸”思想,亚氏认为应该按照贡献来分配,孔子则主张按等级和“均平”原则分配。
重温哲人的这些思考,对推动当前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关键词:孔子;希腊三贤;经济伦理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0)04-0048-04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古代思想家就已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思考。
孔子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样,享有“希腊三贤”美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对经济伦理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并且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三者经济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孔子均有涉及。
基于这种考量,本文主要从两个向度来论述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横向上,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凸显中西方重道德与尚理性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纵向上,理性精神在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正是有赖于如此持久的理性积淀,现代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比之我国才更加系统和完善。
这种比较与分析,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一)苏格拉底关于经济伦理思想的论述虽少却精,主要体现为: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录了两段对话,分别表明了苏格拉底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的态度。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9e742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d.png)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关于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论文摘要:在古代,经济伦理就引起了中西方哲人的关注,但各有侧重。
其中:在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上,苏格拉底抱持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而孔子则认为“君子”不应从事生产劳动;在对待财富上,柏拉图认为“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而孔子主张“义利并举”、“以义制利”,且二者都主张各个阶层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财富;在对待分配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运用了“中庸”思想,亚氏认为应该按照贡献来分配,孔子则主张按等级和“均平”原则分配。
重温哲人的这些思考,对推动当前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论文关键词:孔子;希腊三贤;经济伦理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古代思想家就已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思考。
孔子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样,享有“希腊三贤”美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对经济伦理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并且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三者经济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孔子均有涉及。
基于这种考量,本文主要从两个向度来论述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横向上,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凸显中西方重道德与尚理性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纵向上,理性精神在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正是有赖于如此持久的理性积淀,现代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比之我国才更加系统和完善。
这种比较与分析,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一)苏格拉底关于经济伦理思想的论述虽少却精,主要体现为: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录了两段对话,分别表明了苏格拉底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的态度。
第一次是与阿利斯塔库斯的对话。
后者认为劳动是奴隶的事。
苏格拉底驳斥了他的观点,认为“与恶人有关系而丰衣足食,与优秀的人一起却贫困不堪这是没有道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摘要:在古代,经济伦理就引起了中西方哲人的关注,但各有侧重。
其中:在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上,苏格拉底抱持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而孔子则认为“君子”不应从事生产劳动;在对待财富上,柏拉图认为“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而孔子主张“义利并举”、“以义制利”,且二者都主张各个阶层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财富;在对待分配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运用了“中庸”思想,亚氏认为应该按照贡献来分配,孔子则主张按等级和“均平”原则分配。
重温哲人的这些思考,对推动当前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论文关键词:孔子;希腊三贤;经济伦理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古代思想家就已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思考。
孔子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样,享有“希腊三贤”美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对经济伦理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并且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三者经济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孔子均有涉及。
基于这种考量,本文主要从两个向度来论述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横向上,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凸显中西方重道德与尚理性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纵向上,理性精神在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正是有赖于如此持久的理性积淀,现代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比之我国才更加系统和完善。
这种比较与分析,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一)苏格拉底关于经济伦理思想的论述虽少却精,主要体现为: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录了两段对话,分别表明了苏格拉底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的态度。
第一次是与阿利斯塔库斯的对话。
后者认为劳动是奴隶的事。
苏格拉底驳斥了他的观点,认为“与恶人有关系而丰衣足食,与优秀的人一起却贫困不堪这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次是与其老友耶菲尔的对话。
耶菲尔因为年事已高以及战争的缘故陷入了困境。
他宁愿依靠国家救济和干粗话勉强糊口,却不愿从事商业活动。
而苏格拉底认为“等到耶菲尔年迈之时,按照现在的方式就不可能养活自己”,因而他建议耶菲尔从事能使暮年生活有所保障的工作,而寻求商人的帮助可以使二者均得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商业并不像主流态度一样一味排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对生产劳动和商业活动的态度与苏格拉底不完全相同。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大夫、士不劳而食,庶人则必须靠劳动而生,即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因而孔子强烈反对君子从事农业劳动。
其次,虽然孔子反对君子从事生产,但他并不一味反对经商,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孔子不仅以商品自喻,即“我待贾者也”,还对子贡的经商行为予以默许,并将其与最喜爱的颜回相比,日:“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同时,孔子还认为仕鲁的臧文仲“置六关”是不仁的,于是他说服鲁襄公废除六关。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
综上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故“君子不器”。
但这并不代表孔子鄙视劳动。
在《宪问》中孔子还赞美“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这成为我国“以农立国”的政治导向的伦理基础。
同时,孔子对于商业活动并不持一般的反对态度。
但孔子深信,君臣庶下只有严守礼制,安于自己的等级名分,不互相侵夺,社会才能走向小康大同。
可以看出,孔子是从阶级伦常的维度来考虑经济问题的。
这与苏格拉底的理路是正相反对的。
苏格拉底的经济伦理充满了理性色彩,他充分认识到,对人而言生存是根本,依靠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获得生存资源是明智的行为。
由此可见,以理性作为德行的基础,以理性统摄德性的生成,这是苏格拉底的一贯主张。
尼采将之称为“苏格拉底文化”,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希腊三贤”思想一脉相承的线索。
(二)作为“精神上的助产±”,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经济伦理也不例外。
苏格拉底说:“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柏拉图的财富观正是受此影响而形成的。
首先,柏拉图承认“人人皆知财富是个巨大安慰,而且人人爱钱是因它所具有的有用性。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将财富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是精神财富,第二等是肉体财富,第三等是物质财富。
他认为把追求物质财富放在第一位是个人和城邦招致祸害的根源,这正是孔子所谓“放于利而行,多怨”的真意。
在柏拉图看来,财富与贫困都有恶的后果。
财富将导致奢华与闲散,贫困则造成举止的低劣。
因此,他认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在追求财富上应当“注意和谐和秩序的原则”。
其次,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
对统治阶级来说,要把私有财产从他们的生活中彻底清除,这是柏拉图财富思想的基石。
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他甚至认为在“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
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
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
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
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以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想国”宛如一部精心设计的庞大机器,个人不过是其中的部件,为机器的运转而理智行动,其中的理性色彩可见一斑。
孔子的财富观主要表现为众所周知的“义利之辨”,而孔子的“义”大致类比于柏拉图的“精神财富”,“利”则相当于柏拉图的“物质财富”,关于“义利”的关系,二者的观点如出一辄。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
他优先考量“义”,认为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隔。
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孔子虽然“罕言利”,但他并不概否定利。
他在肯定人性“欲富恶贫”的心理前提下,承认满足欲望的合理性、正当性。
他说:“富而可求-rE,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第二,倘若不能获得富贵,或者必须通过“不义”的手段才能获得,那么孔子则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便是著名的“孔颜乐处”,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的豁达心境。
从这一点来看,孔子的“义利之辨”并不是抽象的道义论断,因为他提倡在“有道”的时代,“君子”应该努力实现“富且贵”。
这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
其次,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
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
”“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国君的利就是义。
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
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
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
”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由此观之,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认识到“义…利”的分离是冲突的根源,于是都试图通过重新整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
当然,二者所诉诸的途径是迥然不同的。
孔子试图利用周礼,利用传统风尚这种惯性力量,实现其重整现实社会秩序的政治理想,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秩序重建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看来,孔子的义利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政治原则。
而柏拉图却妄图通过“至善”理念的指引获致社会的整合。
相对于孔子财富观的政治实用性,柏拉图的思想则更多地显示出一种精神理性。
在后者看来,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完全服从“至善”理念的指引。
这种思想上的超越性,使他的财富观最终进入宗教神学的窠臼,“理想国”成了彼岸世界的同义语,这是对苏格拉底理性观念的某种偏离和违背。
而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克服了柏拉图思想中的这种乌托邦色彩,使苏格拉底阐发的理性精神复归正途。
(三)为了阻止雅典奴隶制衰颓的趋势,亚里士多德放弃了柏拉图严格按照完满理性来设计城邦的尝试,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加以研究。
他的经济伦理主要体现为分配公正。
在柏拉图看来,为了不让人们因财富而争斗,应该平均财产。
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无止境的贪心财产的平均分配不足以救治这种劣性及其罪恶。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以“平等”为原则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
不过这种平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不平等的平等”。
它依据人与其所得之间的几何比例,即按照每个人的贡献分配其所应得。
但在实际操作时却难以避免按照身份或是财富来进行这种情况。
当然,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于是他又提出了“矫正的正义”,这是一种“平等的不平等”。
它依循算术的比例,使得人们因损害行为而遭受的损失得到补偿,不当得利得到纠正。
由此观之,亚里士多德已初具现代经济学的理性视角,认识到分配属于社会正义问题,通过这种补偿和纠正就既不会使富者太富,也不会使贫者赤贫。
这种折衷的办法可以保证城邦的安定和繁荣。
孔子对分配作过系统而精辟的阐述,不仅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主要表现为贫富差别问题),还涉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主要体现为富国与富民的问题),这是亚里士多德分配思想所没有的。
关于如何处理富国与富民的关系,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概而言之,儒家主张轻税富民,认为民富则国富;法家则主张重税富国,认为民贫则国富。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轻税富民的主张是颇有见地的。
它虽然不能解一时之急,但却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治本之策。
孔子思想的政治目标是经国济民。
“政在使民富”的思想则是其政治伦理在经济上的延伸与运用。
这是我国“民为邦本”思想的肇基。
关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孔子主张等级分配制度和“均平”原则。
前者侧重社会纵向结构的财富分配,即苟子所说“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
在孔子看来,只有符合社会等级秩序的分配才是“正义”的。
后者侧重社会横向层面的利益分配,孔子认为“均无贫,和无寡”“才能“安无倾”。
而“均无贫”绝不是在各阶级之问实行平均分配,而是按等级实行差等分配。
在等级分配以及“均平”的大原则指导之下,孔子还主张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权变应用。
如主张对老弱病残者进行抚恤救济,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相当于今天的“再分配”,这是孔子“仁”的思想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和延伸。
同时,在《中庸》中还提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亦即主张分配与德性相匹配,这与亚里士多德按照德性、按照对城邦的贡献进行分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而言之,孔子的等级分配观使人们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等级结构中各安其位,和谐共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