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第五级领导者 全范围领导模型(图13-1)
什么是诚信领导 信任的五个维度(图13-2) 三种信任类型(P373-374) 团队领导 导师制 自我领导 在线领导
选拔、培训(P385-386) 领导与权力的对比 正式权力 依赖性的一般假设
组织政治行为的定义 个人因素、组织因素(P412)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及技能 有效的管理活动与成功的管理活动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注意P12的图) OB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开发OB模型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能力:心理能力、体质能力 传记特点:年龄、性别、种族、任职时间 学习的定义 、学习理论 行为塑造
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态度、态度的构成 态度与一致性 态度决定行为 态度的类型 员工态度测量、劳动力多元化态度的重要性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测量、员工对工作有多满意 什么因素会引起工作满意 不满意/满意的员工对工作场所的影响 第四章、人格与价值观 人格、人格的决定因素 人格特质 大五模型 人格的测量 主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 人格与民族文化 价格观 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的类型 价值观、忠诚感和道德行为 不同层次文化下的价值观 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交叉功能团队 虚拟团队 建设高效工作团队 团队有效性模型(图) 信任的氛围 人格特点 团队中的关键角色(图) 群体人口统计学因素
队员灵活性、队员偏好 共同目的、具体目标、团队功效、冲突水平、社会惰化 是个体转变成团队队员 选拔、培训、奖励 团队与质量管理 本章小姐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运动队给工作场所的团队树立了良好榜样:正论 反论 第十一章 沟通 沟通的功能 沟通的过程 沟通的方向: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水平 沟通 人际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 组织沟通:正式的小群体网络;小道消息;电脑辅助沟 通;知识管理。 沟通渠道的选择 有效沟通的障碍:过滤;选择性知觉;信息超载;情 绪;语言;沟通恐惧。 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男性与女性间的沟通障碍;沟通 中的沉默;政治上准确的沟通;跨文化沟通 第十二章 领导的基本观念 什么是领导;特质理论 行为理论:俄亥俄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管理方格;行为理论小结。 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领 导者-成员交换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权变变量和预 测;领导者-参与模型 第13章 当代领导问题 心理定格:使用语言来塑造意义和激励他人 领袖魅力型领导 领袖魅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塑造的 领袖魅力的领导者如何影响下属 领袖魅力领导的有效性与情境的关系 领袖魅力领导的缺点 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如何发挥作用
《组织行为学》练习册答案
《组织行为学》练习册答案《组织行为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及其发展趋势1.\犯罪行为通常就是可以预测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行为不是随机的,行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一定指向某个目的,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目的对他自己是最有利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在同样的情形下,人们的表现也不会完全一样。
但是,人们的行为中确实存在一些基本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找出这些一致性,再加以修正,以此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这些基本的一致性使我们有可能预测人的行为。
在大多数有结构的情境中,预测行为是可能的(当然不总是百分之百准确)。
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作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
2.定义非政府行为学,并与管理学展开比较。
答案: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3.什么就是非政府?家庭就是一个非政府吗?恳请表述。
答案: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组成,在一个相对而言持续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以达成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的目标。
家庭是一个组织,它拥有组织所有的特征。
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家庭的目标不那么明显,因此学生可能会为它本质上是否是组织而争论。
4.证实并对照3种通常的管理角色。
答案: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位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根据他对这些经理的观察,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表现出与工作有关的10种不同的行为,这10种行为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1.头面人物--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职责法律性或社交性的例会义务。
2.领导者--负责管理鞭策和指导直属。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在社会 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组织管理能力 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划分
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 动的能力 例如学画 写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 表情等
年龄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分析
离职率的变化情况
缺勤率的变化情况 需要考虑缺勤原因
可以避免的 VS 不可避免的
对生产率的影响呢
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呢
生产率
• 争议较大
• 普遍看法认为 年龄与生产率成反比
• 但研究表明 并无相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年龄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分析
离职率的变化情况
缺勤率的变化情况 需要考虑缺勤原因
10 如果你要选择一个新部属;你会选择: A 具有创见与创造力;但较神经质的一位 B 可靠 细心但缺乏新构想的一位 C 具有高度聪明才智;但有懒散之名的一位
领导力测评: 自 信 心 篇
得分与评价:
1 A—10分 2 A—5分 3 A—0分 4 A—0分 5 A—5分
B一0分
B一10分 B一10分 B一10分 B一10分
15种语言;在一次会议上;他曾用50种语言致祝词
三 个性能力的差异与组织管理
• 1 确保量才录用原则 • 2 使能力与职务匹配 • 3 注重员工能力互补 • 4 加强员工能力培训 • 5 发挥员工潜在能力 • 6 进行能力差异考核
员工能力与绩效分析模型
好
2 能力低 绩效好
工
作
绩
效
4
能力低
绩效差
1 能力高 绩效好
组织行为学全套课件(罗宾斯版)
组织行为学的权变性
自变量
因变量
中介变量
人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解释人的活动的理论也应该是复杂的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理论必须反应情景和权变条件
例1:当家长(自变量)叫小孩子做作业(因变量 )时,可能没有任何效果(直接影响),于是家长 提出,只要做作业就给玩电脑(中介变量),这时 候小孩子可能就会去做作业(间接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的工作结果和绩效不仅仅取决于个 体的行为,更取决与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决定。因 此,在研究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把组织行为作为 基础。人为什么在组织中会有这样的行为?如果你 能理解、诊断和分析与人相关的问题,你其实就已 经具备了一个优秀管理者的潜质。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经常不是个体的内心表现。如果你认 为应该按照“本心”来指导行为,那么你在组织当中基本上 活不下去,你需要调整个人行为来应对组织对你的要求 。
工作生活质量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家庭冲突 绩效评估 态度 员工选聘 工作设计 工作压力 态度改变
群体动力学 工作团队设计 沟通 权力与政治
冲突 群体沟通 群体过程 群体决策
正式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比较价值观 跨文化分析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整体模式
课程论文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综述
(任选组织行为学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某一个 分支,比如工作态度、群体沟通、领导艺术 ……….)
在火警面前: 甲说:“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再想办法。” 乙一言不发,马上跑到屋角拿出灭火器去寻找火源
。 36
丙坐着不动说:“这里很安全,不可能有火警。”
老板通过三位助手各自的行为表现,找到了满意的 答案。他认为甲首先离开危险区,立于不败之地,
3
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 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四、个体行为规律
(一)行为概述
(三)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 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基本特征: (1)目的性。(2)自主性。 (3)社会性。(4)连续性。 (5)持久性。(6)可塑性。
01 02
03 04
(二)人的行为模式
1.S—R模式 2.S—O—R模式
X理论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懒惰; 2.多数人胸无大志; 3. 目标是相互矛盾; 4.多数人满足基本需要; 5. 少数人能成为管理者。
基于“经济人”假 设的管理和评价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经济人”
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 的利己主义,每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利己 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称为“经济 人”。
“经济人”的观点
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 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 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进而形 成总体社会利益。
(三) 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 物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 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 革的结果。
第一节 “复杂人”假设:
1.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复杂多变。 2.人在组织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 3.人在不同的组织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4.人能否感到满足,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模式、组织关系、工 作性质、个人能力等。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 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知觉与归因讲课文档
第3页,共40页。
人的行为模式
■ 华生的观点:
“刺激~反应”(S~R)
■ 托尔曼的观点:
刺激~心理加工~反应( S~O~R)
■ 勒温的观点:
人的行为B是个体特征变量P和环境变量E的函数。 即:B = f(P×E)
第4页,共40页。
人的知觉
一个例子:经理怎么了
第24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哈罗效应,是指在
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 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 认知活动。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
外貌与人的特性关系的评估(P30)
第25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定型效应:也叫定势效应或刻板效应,是指人 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 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 烈影响的效应。
两个三 角形的 颜色一 样吗?
举例:知觉对象的颜色
第30页,共40页。
人的归因
➢ 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 归因就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或者动机的解释。 人们既会对某个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形成印象,还会深入探究某 种行为或事情发生的原因,心理学上称后者为归因。
➢ 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第36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提高知觉和归因准确性的方法: 从多个角度获得信息 从多个来源获得信息 从多个时间点获得信息 要采用理性和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第37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创造性?
提高个体的信 息量和知识
专业知识 创造力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21
2. 态度
1) 定义: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 2) 成分:认知、感情、行为 3) 来源:PTAM 4) 重要性:影响(工作)行为
22
2. 态度
5) 类型: a. 工作涉入(job involvement):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 程度
16
5. 个体决策
1) 最优化决策模型 a. 步骤:弄清楚决策需要;确定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开 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b. 假设:理性 不存在目标冲突;所有选项已知;偏好明确;偏好稳定;最终 选择效果最佳
2) 满意解决模型:有限理性 有限的标准,有限的备选方案,以熟悉而习惯的方式考察备选方 案;满足于第一个“足够好”的解决办法
3) 能力与工作匹配
4) 能力的测量
3
3. 人格
1) 定义: 奥尔波特:“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 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式的 总和。”
2) 决定因素: a. 遗传: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对刚 出生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对不同情境和时间 中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研究
17
5.决策过程的早期隐含选择了 一个偏爱方案,尔后的过程主要是决策证明练习,即通过尔后的 过程是决策者确信他的隐含偏爱方案确实是恰当的选项
4) 直觉模型:感性
超感觉?第六感?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质?
a. 定义: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 并不一定脱离理性分析而独自运作,事实上两者相辅相成 b. 何时可能使用直觉决策: 不确定性水平很高;几乎没有先例;难以科学地预测变量;事实 有限;事实不足以明确指明前进道路;分析性资料用途不大;需 要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一个方案的评价都不错;时间 有限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 实现终极性价值观的手段和途径。
一、价值观的含义与分类
(三)工作价值观 1. 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指 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 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国内研究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求职过程中用来衡量各种职业优势、意 义和重要性的内在尺度,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2.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变量
界定问题所在
确定决策标 准
给各项标准 分配权重
开发所有的 可行性方案
评估备选方 案
选择最佳方 案
2.有限理性模型
西蒙认为,人是追求理性的,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但是由于个体信息加 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时间和资金等资源的有限性,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个体只 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活动。该模型遵循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要点
• 认知的含义及其规律 • 归因过程与相关的理论 • 决策的基本理论 • 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的思想 • 价值观的含义与类型 •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 态度与工作态度 • 能力与人格 • 工作场所的人格 •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 情绪智力与情绪劳动 • 工作压力及其应对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化汲取丰富营养,否则
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 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知觉(perception) :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 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归因(attribution) :个体考察行为时对行 为原因的判断 学习(learning):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 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学 习
学习(Learning) :通过练习而发生的、 由直接或间接经验导致的、在人的行为 或潜在行为中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变 化。行为改变是学习的结果。从心理学 来看,学习是指人们经过练习而获得的、 带有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例子:小孩的教育、员工的教育、学生 的教育。
学 习
学习的传统观点:经典的条件反射 -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 他把条件反射同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 学习的现代观点:一个认知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包括有意识的、 积极的行为。
内向
外向
稳定
胆汁质
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 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于冲动, 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精力旺盛,动作 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容易粗心 大意。感受性较高而耐受性较低,外倾 性明显。 李逵就是胆汁质的代表
多血质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言语动作 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容易恢 复平静。活泼好动,富于生气,灵活性 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 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 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王熙凤是多血质的典型
第一章 个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个体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人际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飞黄腾达上,领导和沟通技能很重要;(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3)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二、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和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1.管理者的职能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把这些职能可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①确定组织的目标;②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③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①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③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④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3)领导领导是指导和协调他人工作。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4)控制为了保证各项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
他们要对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
2.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指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如表1-1所示,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Organization Behavior课程性质:学位课学时:40 学分:2.0适用专业:工商管理预修课程:管理学原理或高级管理学、管理心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规律,掌握与组织行为有效性相关的组织沟通、组织冲突、组织变革与发展等理论,从而提高群体绩效和组织工作效率。
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问题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三、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四、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源案例1-1 通用与本田汽车公司的管理风格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传记特点与管理二、能力理论与管理三、人格理论与管理四、学习理论与管理案例2-1 谁适合当总经理?第三章、知觉与个体决策一、感觉与知觉二、社会知觉的内容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四、在知觉与判断中的错误案例3-1 “凶杀案”目击者的自述第四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价值观与管理二、态度与管理三、工作满意度与管理案例4-1 在东京帝国饭店打工的女生第五章、工作激励理论与应用一、激励的基本概念与模型二、早期的激励理论与管理三、当代激励理论与管理四、激励理论的应用案例5-1 工资全额浮动为何失灵?案例5- 浙江先锋机械公司激励经销人员案例5- 组合国际电脑公司有什么绝招? 案例5- IBM公司的激励制度第六章、群体行为的基础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二、群体行为的解释三、群体结构与互动四、群体任务与决策案例6-1 易继芳的转变第七章、工作团队与管理一、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二、使个人成为团队高手三、打造高绩效的团队四、团队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案例7-微软中国公司的团队建设第八章、组织沟通与管理一、沟通的理论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三、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案例8-1谁该当经营副厂长?案例8-苏黛薇的卓尔不群第九章、组织冲突与管理一、冲突概述二、冲突观念变迁三、冲突产生与解决案例9-1 研发中心的人际纠纷案例9-红旗轻工设计院的群体冲突第十章、工作压力管理一、工作压力概述二、工作压力对行为的影响三、工作压力管理策略案例10-1华为员工张立国心很累第十一章、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一、组织结构的概念二、一般与新型组织结构设计三、组织诊断与优化设计案例11-1凌云科技集团的组织结构变革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推行二、推动组织变革的方法三、组织创新与发展案例12-1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创新案例12-东原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教材: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孙泽厚、罗帆.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003参考书:1、张德. 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查尔斯汉迪.管理之神:组织变革的今日与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083、Stephen anizational Behavior.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费栋华,员工脑电波——人力资源心理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孙泽厚、罗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0076、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Richard L. Daft.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工商管理学习网:http://202.114.88.145/cm/study_web/index.jsp学习成绩组成:1.平时成绩30分2.案例分析报告 0分3.结业考试 0分案例分析报告作业要求:从《组织行为学》教材或课堂讨论案例自选一个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左右。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
• 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 重要的
• 例如,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 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 在价值观的内容属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化汲取丰富营养,否则
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 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因源(内因-外因)维度
可控性(可控-不可控)维度
影响归因 的因素
维纳进一步提出,个体对自己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会对今后的行为方式产生重 大的影响。
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
(一)决策的含义
什么是决策?
采购经理决 定向哪个供 应商采购?
财务经理决 定是否支付 一笔款项?
研发经理决 定开发什么 新产品 ?
组织行为学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个体层面,强调组织中的个人在工作中 所看重或追求的东西。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脱离不了历 史和传统。恰恰相反,个人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 现。对于我国的组织管理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 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无论是知觉、归因还是决策都属于个体意识层面 的范畴,它们的内容受到个体生理条件、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阶级地位等客 观存在的影响。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 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
•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情感、 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
•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 概率性情感。
二、情感的分类
•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 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
•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 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 望、情绪与感情。
•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 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
二、情感的分类
包括对人和社会群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关
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特点是人们对人的感知并非仅
仅停留在外表映象上,而且要进一步推知他的兴趣、
信念、动机等,因此这个过程已不限于知觉的过程,
而是包括思维、推理、判断等整个认知过程,所以也
被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 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形态和行为等外部特征的知觉, 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等心理现象。
•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 的理论,也被称作“认知理论”,是通过改变 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知来改变和调整人的 行为的理论。
五、归因理论
性情归因 情境归因
内部归因 外部归因
第二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喜怒哀乐 等主观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常用 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 情。
•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 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
三、情感的功能
• 1.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 2.情感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 3.情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 (一)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二)情感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五、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在美 国心理学家海德(F.Helder)的社会认知理论 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教授罗斯(L. 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 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五、归因理论
• 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 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 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 推论。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1月16 日星期 一上午 1时36 分22秒0 1:36:22 20.11.1 6
第一篇 个体行为篇
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 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和解释。
一、感觉与知觉
•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 器官,人脑的反映,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而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 映。
➢
坚持作用
➢
抑制作用
本章结束
谢谢!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1.1620. 11.16M onday, November 16,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1:3 6:2201: 36:2201 :3611/ 16/2020 1:36:22 AM
•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主要在于:首先,知觉以感 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 失,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其次,知觉是对感 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最后,知觉则要借助过 去发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 与,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 整。
二、知觉的特征
• 选择性 • 整体性 • 理解性 • 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二)知觉对象的特点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
✓ 接近律 ✓ 相似律 ✓ 闭锁律 ✓ 连续律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 ●●●●●●●●●●● ●●●●●●●●●●● ●●●●●●●●●●● ●●●●●●●●●●● ●●●●●●●●● ●●●●●●●●●●●
第三节 意志与行为
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 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心 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具体体现。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是决定个体行为效果的基本因素,在
一定程度上支配和调节着人的行为。意志对行 为的调节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
发动作用
✓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发生在人与人交往的 过程中,以人的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心理状态 的自我感知,是对自己的看法。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 第一印象效应; ➢ 晕轮效应; ➢ 刻板印象; ➢ 投射效应; ➢ 对比效应; ➢ 信息干扰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1.1 601:36: 2201:3 6Nov-2 016-Nov -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1:36:2 201:36: 2201:3 6Monday, November 16,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1.1 620.11. 1601:3 6:2201: 36:22N ovembe r 16, 2020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三)知觉的情境因素
• “鹤立鸡群” • “万绿丛中一点红”
四、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
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J.S.Bruner)在1947年提出来的。
•
当时的主要含义是指知觉的过程要受社会因素的
制约。后来,这一概念在社会心理学界得以社会对象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