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
日本家电企业为何退出中国市场
日本家电企业之退出中国市场2011年对日本人年来说确实是灾难连连的一年,首先是日本发生大地震,国内矛盾开始凸显,之后日元大幅升值等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百年一遇的大灾难接连不断,这些的确是导致企业出现大幅亏损的最大原因,但是,引起日本家电行业环境发生本质改变的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因之一:日本制造一向以高品质的管理和精湛的技术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一直在追求保证高品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但是,家电行业的量产需将有限的几种技术相结合,流水线作业,这就要消耗巨额的资本。
因此,胜负就取决于成本差了,人员开支低、货币汇率低的国家的厂商就占了绝对优势,韩国厂商利润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日本厂商想追求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高附加价值产品,但结果却卷入了价格竞争,自我毁灭。
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日本的电视机同时向数字化转换的去年,超薄电视机市场发生的一幕。
虽然追求在图像质量、厚薄、清晰度上面优于其他公司,但事实上各公司的技术不相上下。
对消费者来说,大家同样出色。
既然这样的话,就只剩下价格的不同了。
3大家电厂商出现巨额损失的背景,就是超薄电视机价格的大幅下落。
松下旗下的等离子显示器公司将生产显示面板的第5工厂停产。
此外,其股票市值缩水、品牌受损等种种原因,导致松下出现大幅赤字。
原因之二:韩国政府对三星和LG等家电厂商进行政策支持,1)进出全球市场,享受规模经济的优越性,2)以人员开支低于日本这一优势进行充分动员,3)政府对汇率的干预导致韩元贬值,加之日元升值,相当于日本产品的价格贵了20%、韩国产品便宜了20%,日本产品不得不接受相对于韩国产品这40%的汇率差额,4)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进行产业重组,不再具有竞争力的部门的转型相对容易。
进行结构调整之后,很多的日本技术人员纷纷被韩国和中国的企业雇佣,韩国和中国的企业轻易就得到了日本常年累积取得的技术。
与韩国家电厂商的优势相比,日本的大型家电制造商有将近10家,都在日本国内这一极小的市场中重复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日本企业为何“失意”中国
决策判 断失误
对 其产 品实行分级 制度出 口,即一 场的 良好机遇 。就在欧美一些 企业 流产品输往 欧美国家 ,二流产 品在 正拿 出 自己最 好的产 品在 中国叫卖
国内出售 ,三 流产 品销往 中国等发 时 , 日本 企 业 却 仍 然 机 械 地 按 照 展 中国家 。当时 的 日本销往 中国的 “ 分 法 ” 的规 定 ,将 三 流 的 产 三 产 品 大 多数 是 其 国 内 已经 淘汰 的 品 ( 甚至 在g 年代 后 期还将 又 笨又 0 “ 时品” 。 过 重 的索尼 松 下手 机 】 放在 商场 最 应 当说 ,从 商业 角度 来 讲 , 显 眼 的位置 实际上 .中国人 口众 当时这种分 级制度 法是有其合理性 多 ,是 世 界 上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最 的 ,毕 竟 欧 美 国家 经 济十 分 发 快 增长 潜力最大 消费范围最广 达 .人 民生 活 水 平 很 高 ,消 费者 的地 区之一 ,相 当一部 分国人已步
年 且 日本企业在作 出对 华投资决 定 时 主要 着 眼于 以下几 个 方 面 : () 1 能否 形成 有# HE支付 能力 的市
与进 军 中国市场 的欧美企业相 比, 的 日本 企业仍然 固守着陈 旧观念 , 日本企 业在一些重 点领域 、主要市 还 总 以为今 日之中国仍是 以前 的景 场 的竞争 中连连败北 。其中原 因在 象 ,营销 思 路 远 未 能 跟 上 中国 消 于 ,长 期 以来 , 日本 企 业 仍 固守 费者的消费 变化 ,仍然把 中国作为 陈 I观念 .缺乏长 远眼光。现在 , E t 其倾 销质次价 低产品 的大市场 虽 他 们 正为此 付 出沉 重代价 。 然也 有一些 日本 企业对 中国市 场进 行 了调查 ,但 由于深入不够 ,只是 简单地认 为中国市场整体购 买力不 强 ,而 忽视 了 中 国消 费 群 体 的 庞 在8 年代 , 日本经 济 界 通过 大性 以及 中国市 场的 多样 性和层 次 0 调 研 .将全球市 场分为不同等级 , 性 ,从而 白 白丧 失 了开 拓 中国 市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这些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日本此次产业转移所即将涉及的高端制造、研发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都是中国内地市场一直希望引进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产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
中国制造升级被寄望很高的促进因素之一就这样眼睁睁地溜走了。
一线调查 FIELD SURVEY日本震后产业转移再现“雁行方阵”“还没有看到日本稀土高技术企业要向我们这里转移的迹象,至少目前还没有。
”包头稀土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姚继恩说。
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资源,近年都占到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50%以上。
这些稀土中的大部分在进行应用加工后再返销中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如汽车、照相机、重型机械、通讯等行业产品的高端配件运往日本在华企业或是中国本土企业,如电动汽车发动机上的永磁电机、小型储氢电池等。
也就是因为此,包头稀土高新区一直希望通过资源优势吸引全球稀土高技术企业入驻,尤其是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企业,本以为地震是个引进的好机会,没想到中国市场依然没能分到想要的那杯羹。
市场一度盛传日本地震灾害频发将促使日本制造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调整,扩大向海外转移一些关键零配件的产能,而这将会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新划分的一次机遇。
作为日本最大海外买家的中国市场,理所当然的应该是此次转移的首要考虑对象,甚至一度有声音认为,这次日本产业大转移将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利外因。
但《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切可能都是中国市场和企业的美妙幻想,尽管中国有着最大的市场潜力,也具有极高的热情,但在日本某些产业转移的规划中,可能会战略性的规避中国。
日本电器企业的中国迷失
现 这些 豪 言壮 语 ,就要 看 日本 企 业 的未
3 《中■ 外 资 》 2 0 年 第 5 0 06 期
维普资讯
J ^
l’
/ 、
H J I 、 1 ● . . 1
通 过 发 明更 优 于对 手 的 技术 来 制造 电 子设 备让 日本公 司在上 个世 纪 7 年 代 0 和 8 年 代取 代 了美 国竞 争 对手 。并且 在 0
户。
二 大 电子 产品 市场 ; 日立也 夸 下 了 20 06
年 中 国市场 销售 额 要 达到 7 t, 且利 07 美元 润 率 达到 5 %的海 口; 而根 据 东芝 20 年 05 中期 计划 ,2 0 07年在 中 国的 销售 额要 占 据集 团 的 1%; 下 日前 也 发布 消 息 , O 松 到 2 0 年 ,在 中国 的销 售 额要 突破 l 亿 06 万 日元 的历 史 记 录 。但市 场 是 否会 如 期兑
借助 着 中 国开 放语 录的 呐 喊声 势 ,市 场 嗅觉 灵 敏 的 日本 电 器企 业 都 已不 约 而 同
地选 择 了登 陆 中 国市 场 。 而 , 自信 和 然 被 傲 慢 宠坏 的 日本 电器商 们 在 过 去半 年 中
比产 品质 量 更重 要 的市 场 信 誉也 在 日本 电器企 业 身上 遭到 了质 疑 。2 0 年 05
天 。 此业 内 人士 的解 读 是:日本 家 电企 对
业希望通过降价迅速提升产品的销量 ,
索麓
折翅 的 “ 东方不死鸟"
依 托 着 地 缘 优 势 和 文 化 的共 融 性 ,
索 尼的 9 型号 数码 照相 机 和 2 种 型号 种 2
数 码摄 像机 存 在拍 照( 拍摄 ) 晶 显示 时液 屏 或 电子 取 景 器 出现 图像 扭 曲或 无 图像
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的原因及启示探究
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的原因及启示探究刘 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摘 要]近年来,日系家电集体出现亏损的局面,并频频退出中国市场。
文章首先分析日系家电企业的现状,发现日系家电企业全线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部分家电企业撤离中国。
其次分析日系家电企业撤离中国的原因,内因方面表现在:产业及人口结构不合理、供应链模式僵化、战略方向出现偏差;外因方面表现在:中韩家电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兴起带来的压力等。
最后分析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给企业的启示,即家电企业要紧跟互联网思维的变化,进行创新和转型,对小家电战略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家电企业要紧跟互联网变化,及时发现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新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日系家电;撤离;互联网;创新[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50 2141 日系家电企业的现状分析1 1 日系家电全线亏损据相关报道,2012年年报显示:索尼亏损2223亿日元,这是索尼连续第四年亏损;夏普净亏损2900亿日元;松下更是出现了7800亿日元的巨亏。
2014财年,日系家电几大巨头都全线出现亏损状态。
索尼亏损2300亿日元,夏普亏损300亿日元,松下亏损304亿日元。
包括东芝、NEC、富士通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作为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和电子工业鼎盛的标志,在最近几年却频频从家电王国的位子上跌落。
1 2 日系家电撤离彩电业务随着松下于2015年1月底关闭一家位于山东济南、主要生产液晶电视的合资工厂,加上前几年松下关闭在中国的等离子电视工厂,这意味着在剧烈的彩电市场竞争的冲突下,松下已全面退出中国生产,而谋求以订单外包方式继续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曾经被称为“液晶电视之父”的夏普也正在收缩电视业务,据有关消息报道,台湾鸿海集团正与夏普频繁接触,考虑收购事宜。
三洋电视品牌使用权卖给了国美,而先前在领先的等离子市场走红的先峰在2010年将电视品牌授权给了苏宁。
日本服装企业为何退出中国?
日本服装企业为何退出中国?作者:王宇新来源:《中国连锁》2017年第03期业内人士分析,影响肯定会有的,但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的波动。
近期以来,一些日本服装企业在中国陆续退出或关闭门店,引起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著名品牌陆续退出此番涉及的日本服裝企业有一些著名品牌。
创办于1950年的伊都锦是日本大型服装企业,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聚集了世界上许多知名的设计师,所经营的著名品牌有MICHELKLEIN、OFUON、MK等几十个著名品牌,26家分公司分布在美国、法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伊都锦在中国上海、大连、青岛、北京、沈阳、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城市开办了工厂建立了门店,最多时曾拥有300家门店,但近年来,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出现恶化,尽管于2016年2月并入了投资基金Integral旗下,但因增加收益的希望渺茫,在2016年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好俪姿,主要经营年轻时尚的女装,是+在日本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他们开发海外市场后,曾以3天建设一家门店的速度扩张。
2006年进入中国后,到2011年年底中国已经超过350家店铺,并将于2016年快速发展到1000家。
目前,他们计划在3年时间里关闭约270家门店。
SUNCO是皇冠CROWN旗下的日本著名旅行箱品牌,产品原本全部在中国生产。
2015年重启日本本土工厂,关闭在中国的生产线。
具有百年历史的日本著名鞋厂朝日(Asahi)计划在5年内将在中国的生产线全部迁回日本国内。
2013年以来,日本对华投资已经连续多年递减,在日产的电视、手机等已经从中国消费者眼中消失后,也许将有更多的日本服装品牌不见踪影。
退出原因何在?日本服装企业中国陆续退出或关闭门店的原因是什么?因内人士分析主要有中国经营成本上升和日本国内政策调整两个因素。
在中国方面,逐年增长的经营成本减少了日本服装企业的利润甚至出现亏损。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
E l 业失意 中国市场的原 因, 出了日 本企 并 投资 衰败
江 户 雄 介 , 是 一 本 典 型 的 宣 扬“ 国威 这 中 胁论 ” 的书 。随着 中 国改 革 开放 以及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中 国告 别 了物 质 匮 乏 的 年 代, 投资政 策更加开放 , 富裕 的群体 正在 不 断 扩 大 , 国企 业 的 竞 争 力 也 在 不 断 中 的加 强 , 日本 企 业 的 投 资 战 略 却 没 有 跟 上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步 伐 , 是 以 为 中 国 总 是 以 前 的消 费 景 象 , 然 向 中 国 倾 销 质 依 次 价 廉 的 消 费 品 , 加 上 先 入 为 主 的 对 再 中国市场 的轻视 , 忽视 了中 国市场 的庞 中 国地 区 总 裁 、 表 等 都 是 中 国 人 , 日 代 而 本 企 业 总 部 的 C O 多 数 是 由公 司 总 部 派 E 遣 的, 职业经理人 8 %是从 内部培养 , 0 一 步一步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本土选拔的很 少, 这些 干 部 在经 营 活 动 上 能够 贯 彻 总 部
一
许 此 言说 的很 主 观 , 丰 田对 中 国市 场 的 但 投 资确 有 此 嫌 疑 , 为 起初 进 入 中国 的是 因 其 日本 国 内早 被淘 汰 的车 型 。2 0世 纪 8 0 年 代 丰 田公 司做 出 了 令 其 自 己都 后 悔 的 决 定— — 放 弃 中 国 市 场 全 面进 军 美 国 市 场 , 田公 司为 美 国 消 费者 提 供 了包括 加 丰
的 封锁 在 与 欧 美 企 业 、 国企 业 竞 争 的热 潮 中 中, 日本 企业 对 华 投 资 的技 术 含 量 与其 所 生产 的产 品的 附 加值 面 临 着 新 的挑 战 , 同 时 激 烈 的竞 争 对 日本 企 业 的 技 术 投 资 的 战 略 性调 整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日本 一直 是 个 重视科技开发的国家 。 但是长期以来
日本电器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困局
涉嫌 “ 假洋鬼子 ”之称 ,而三洋公 司彩电公关团队至今没能对
贴牌生产给出合理的说法。又如 ,在 2 0 0 8年 1 月 ,三洋 ”微 1 “
由于对 中国市场缺 乏深入 了解 ,日本 电器在 中国的 营销 渠
道建设只能移植 日本 国内的常规做法。 以手机 为例 ,日系手机
波 炉在北 京被查 出有毒 、有 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超标 ,被 责令 退 出北 京市
洋”微波 炉已经不 见踪影 。不仅是 “ 三洋” 电视 机和微 波炉 , “ 三洋”洗衣机与空调等产 品的销售 情况也不容 乐观 。2 0 0 8年 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前 5个月洗衣机 国内市场销量 同比增 长 2 %,而 “ 洋”洗衣 机的市 场销售额 仅提 高 41 86 三 .%,远 低于 国内洗衣机 总体 销量的增长速度 。与此 同时,受到 原材 料
体丧失市场话语权。
仅为 01 %,远远落后于 “ .9 夏普” 索尼” 三星”等主流外资企 “ “ 业品牌平板 电视机 的销量 ,即使 与 2 0 0 8年销售遭遇 寒流 的国 产品牌相比 , 三洋”电视机在销量上也甘拜下风。而在多数国 “
内主 流 家 电 卖 场 , 曾 经 雄 踞 国 内 微 波 炉 行 业 高 端 市 场 的 “ 三
在 日本 ,手机终端 的销售基本 由运 营商控制 ,而手机生产
商只需按运 营商 的要求生产手 机 ,无 须过 多关注 渠道和销售 。
但是 中国的销售 渠道十分 复杂 ,各 类渠道并存 ,日系手机 以日 本标准衡量 中国市场 ,不放 权给中国本土员工 ,因此造成 日系 手机生产商对 中国国情认识不 清 ,渠道把守集体失利 ,导致集
日本企 业一直凭借精细化管理与 出色 的技术创 新水平和能
日本电器企业缘何折翅中国?
司的经营风险 。这种松散型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体制当然
能够 最大化地刺激子公司的潜在能量,但同时也导致管 理 的哽塞和肠 阻。 稍微扫描一下在华投资的 日本电器企业,给人的印
的消费 电子领域 延展得让 人摸 不到头脑 。松 下 目前在 中国 的产 品种类之 繁 多几乎涵 盖 了家 电业类 的所有产
公司单独核算,不仅如此,在营销 网络上松下采用的多
是自建网络,因此,松下在华的投资公司和独资公司基
本上是一个 公司一个营销 网络。
板电视等高端领域做起了文章。而且国外和国内的家电
厂商在低端市场也建立 了品牌上 的优势, 日 立在低端领
域从此失语 。
实际上,当公司事业部制 一 旦遭遇到了重竞争而非
是索尼还是松下,不管是 日 立还是东芝都似乎显得力不
从心。
由 “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4 年前始创 的事业 部 o
制如今还在被 日本企业广泛采用:事业部长不 是接受最
高领导决定纵向的管理者,而是接受最高领导分来一部
分权 力的管理者,各个事业部独立核算,但不承担母 公
戏 、在 线下载、消 费电子?索 尼已经在不 知不 觉中从单
维普资讯
从 东芝笔记本事件 、松下手机召回事件再 到近期索尼数码相机事件 ,无论是市 场商誉还是产品质量,那些 曾经在 中国出尽风头 的日本 电器正在遭遇 着危机的拷 问。
。
- 爹 餐
;
◎ 张锐
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及 企业 的生命神经 。口 本
位置,营销术 语叫做 “ 心智资源 ”。 比如提 及B W M ,你
维普资讯
立即想到的是驾乘的舒适感,已经在人们心 目中形成
日本企业为何难以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
日本企业为何难以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日企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心态恰如动物园中的动物进入了丛林社会,哪怕本为虎狼雄狮,也变得畏首畏尾,处处以守为主,对中国市场、企业都存在过度的恐惧心,且做法过度保守、不肯放权。
如此的心态和做法,恐怕不失败都难。
受日本最大的民间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邀请,笔者月前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开办人、主任张小劲教授一路在东京面向日本企业界做了一场演讲。
张教授主要讲宏观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笔者则是谈中日商务合作。
迄今,我在中国多家媒体平台上都开过专栏,内容多涉及日本,但较少写对批判日本、反映日本社会负面的文章。
在中日两国民间互信仍然匮乏的当下,如此的姿态不免会招致一些误解,比如有读者、网友会批评我“亲日”,乃至骂我是“汉奸”。
对于如此的指责,我只能哭笑不得。
在日本学习、生活几年下来,固然了解日本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一些乃至称得上是恶疾。
但之所以没有在专栏中过量地批评日本、反映日本糟糕的一面,理由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日本社会存在诸多短处,但丝毫不影响一个大体事实,即日本在很多方面仍值得中国借鉴、仍是中国不能不重视的一面镜子。
台湾有位艺人叫蔡康永,他说“鸡生蛋,但鸡也拉屎,最要紧的是多吃鸡蛋,少理鸡屎,吸取营养。
”就是那个道理。
第二,我感觉,批评对方时最好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不然不免会沦为与背后说坏话无异,这并非真正的批评,因为真正的批评往往含有希望对方更正、转好的愿望,而说坏话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意义。
遗憾的是,中日都存在一些人靠此为生。
中日是最佳的互补伙伴通过采访、安排中日企业家互访等活动,我接触了许多中日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来日本之前,往往期待都普遍不太高,以为日本企业此刻值得中国学习的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但考察完,印象一般会大为改观。
若加以粗略比较,会发觉中日企业家的思维模式、行事风格都存在专门大不同。
造成不同的本源无疑是环境,人归根结底是环境的产物,仅就现实生态而言,中日两国企业家能够说是生存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
2023年日企在中国衰败原因分析
日企在中国衰败原因分析日企在中国的衰败,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想到国外进展的中国企业的前车之鉴,仔细讨论日企在中国衰败的缘由能够给中国企业许多有益的警示。
日企在中国的衰败,是不争的事实。
曾几何时,在某行业,某日企的A类产品的两代产品在中国市场曾双双摘取第一个落户中国的桂冠,但今日中国市场却难觅该日企的A类产品的踪影。
上世纪九十年月,另一日企的A类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达到13%的较高份额,但从本世纪开头,该日企已经退出A类产品的市场。
今日A类产品市场90%多的份额被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占据,整个日系品牌的占有率不足10%。
另日系手机在中国市场也已经消逝殆尽。
家电行业中国品牌已经压倒日本品牌独占市场份额的鳌头。
以上都说明白日企在中国的衰败。
那么,日企在中国衰败的缘由何在呢?是日本的产品不好吗?不是!其实,客观地讲,日本的产品品质还是很高的,功能性能上虽然没有太多突出的地方,但是基本功能和性能是完全可以满意客户要求的,日本产品最大的优势是牢靠性高,人性化程度高。
既然不是产品方面的缘由,那又是什么缘由呢?我认为首要的缘由是日企的中国战略严峻失误。
战略失误,表现在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特别缓慢,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远远不够。
中日两国的政治问题和对中国市场潜力熟悉不足可能是导致日企对中国市场重视不够的两个主要缘由。
对于上述“某行业”,中国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且根据业内专家的推断,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其次大市场。
这样大的一个市场,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还想在这个行业进展,不赐予足够的重视是不行思议的。
正是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行业内的欧美企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月初就开头大举攻击中国市场了。
但是与美国、欧洲的企业相比,日企对中国市场却显得极其漫不经心了,详细表现在:1、中国本地化的营销体系建立迟缓作为全球第三大市场的中国,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胜利,没有一支强大的本地化的营销队伍,不建立完善的本地化的营销体系是不行想象的。
日本企业为何“失意”中国市场
修, 以及日航公 司粗暴对待中国旅客等一系列事件 . 使得 “ 日本制造” 形象迅速在中国消费者心 目中瓦解。 冰冻 三尺 非 一 日之寒 。在遭 遇信任 危机 的背 后 , 我们 看 到曾 大举开 拓 中国市 场的 日本 企 业 , 已面 临市 场竞 争
力急剧 下 降的事 实 ; 与进 军 中国市 场 欧美企 业相 比 . 日本 企业 在 一些 重 点领 域 、 主要 市 场的竞 争 中连 连败北 。 其
国是 其 国内早 就被 淘汰 的车型 ,如 先给 日本 国内市场的延伸 。 由于谨慎的投资进展和急功 近利的投 9o年 的车 型、然后 是 17 9 5年的车 型、 在8 0年代 . 日本经 济界通过谓研 . 将 17 9 o年 的车型等。8 O年代丰 资动机 , 使得 日本对华投资结构严重 失衡 , 全球市场分为 不同等级 , 对其产 品 实行 分 再则才轮到 i8 级制度 出口,即 流产 品输往欧 美国家 ,
维普资讯
M d 1 aa — — “ ae lp r n t J 日本 制 造”的标 志 , 长期 以来在 中国 老百 姓 心 目中是 代表 着 可 信赖 的 、 量优 良的 、 质 精致 的高科 技产 品的 形象 。但是 2 0 0 0年 以来 , 日本企 业在 中国市场 接连 发 生产 品质 量缺 陷 、 后 服务较 差 等问 售 题 , 国 内闹得 沸 沸扬扬 的 东芝 笔记 本 事件 , 从 到三 菱 汽 车存 有 严 重安 全 隐患 . 到 松 下 G 9 型 手 机 大 规模 返 再 D2
中原因在于, 长期以来, 日本企业仍固守陈旧观念 . 缺乏长远眼光。现在 , 他们正为此付 出沉重代价。 Fra bibliotek维普资讯
仍为人们 所津津乐道 , 而丰 田公司 当时 资的行 为基本 以占领市场为扩张 的战略 , 然 却没 有看到 中国市场 的潜力 , 起初进入 中 缺 乏长远眼光 ,只是把对 中国的投 资当作
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原因分析分析核废水事件是否是导致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原因分析分析核废水事件是否是导致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的销售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其中,在核废水事件的背景下,许多人认为这是导致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们需要对这一观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对于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原因,我们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日本核废水事件疑云笼罩,消费者对于日本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日本食品的信任度下降,导致他们在购买时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国家的食品。
此外,中国本土食品的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因此,消费者对于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原因之一可以归结为安全和竞争力。
其次,核废水事件是否是导致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估。
核废水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抗议,但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导致销售下降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下降的现象,并不局限于核废水事件期间。
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观察,可以发现销售下降的趋势,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次事件的影响。
其他因素,如市场竞争、消费者心理等也会对销售产生影响。
因此,核废水事件只是导致销售下降的一部分原因。
此外,除了核废水事件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销售的下降。
例如,贸易限制措施引发的跨国贸易争端、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疫情等因素都会对市场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在疫情爆发期间,由于国际物流受阻,日本食品的进口量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市场上的供应量和销售情况。
因此,不仅仅是核废水事件,还有其他因素同时影响了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的销售。
总结起来,核废水事件对于中国市场上日本食品的销售下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导致了他们对日本食品的选择变得谨慎。
2023年日企在中国衰败原因分析模板文档
无晋升机会
No promotion opportunities
工作压力大
1. 员工离职率上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日企在中国的员工离职率不断攀升。调研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60%的员工表示工作压力过大是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日企在中国的业务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2. 生产效率下降工作压力大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调查数据表明,近年来日企员工的工作效率在不断下降,一些关键业务环节出现延误和错误,对企业的运营效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约有40%的企业表示员工工作压力大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下降,进而对日企在中国的竞争力产生了削弱作用。
新兴本土品牌崛起
品牌竞争力差距拉大
高端市场失守
品牌形象模糊
品牌形象误导
广告误导消费者:调查数据指出,部分日企在中国市场播放的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性能等现象,导致消费者对于日企品牌的信任度下降,对产品性能和效果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购买意愿。
不良事件影响:某些日企因产品质量问题、违规事件等导致的不良事件在中国市场引起广泛关注,这些负面新闻和事件进一步损害了日企的品牌形象,削弱了消费者对日企的信任感。
2. 文化差异日本企业文化注重资历和团队合作,对于中国员工来说,与日本员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往往成为晋升的阻碍。数据显示,约50%的中国员工认为文化差异限制了他们的晋升机会。
3. 晋升评价体系不透明在一些日企中,晋升评价体系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使得员工无法清晰了解自己的晋升机会和晋升标准。据调查,超过40%的中国员工认为这是影响他们晋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日企在华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原因包括对中国市场研究不足,以及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 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也使得日企在价格策略上失去竞争优势。根据数据分析,中国消费者普遍对价格敏感,注重性价比,而日企往往将高品质产品定价过高,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一步削弱了日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简析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简析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领袖之一。
对于日本中小企业来讲,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研究表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政策环境、人才资源等因素对于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因此,日本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中国的市场特点和文化习惯,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以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
关键词:日本中小企业、中国、发展现状、问题、策略正文:一、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中小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根据《2018年企业调查报告》,在华日本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制造业、服务业、贸易等领域,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其中,日本制造业在华的广泛存在更是备受关注,为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互动注入了活力。
然而,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日本中小企业在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如文化差异、政策环境、人才短缺、市场营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它们在中国的发展。
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面临的问题1. 文化差异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极大,这也是影响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过程中经常遭遇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困难。
例如,与中国大型企业合作时,合同的解读和谈判可能会因文化习惯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原因发生误解或不透明现象。
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策略上,也需要考虑到中日两国文化习惯和行为差异,以避免因文化原因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
2.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也是影响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政策存在差异,因此,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的运营成本、资金政策、税收政策等政策方面都需要遵守当地的法规,这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运营风险。
日本企业为何“失意”中国
公司粗暴对待 中国旅客等一系列事件 , 使 入 和 国 内经 济 的迅 猛 发 展 , 国 早 已告 田公 司作 出 了如 今令他 们十分后悔 的决 中 得“ 日本制造”形象迅速在中国消费者 心 别了物质 匮乏的时代 , 富裕起来 的消费群 定 ,即放弃中国而全面进军美 国市场 , 丰
代表着可信赖 的、 微型 的 、 精致的高科技 于 国 内 同类 产 品 ,因此 ,当时 的 日本 产 品 前必有路 ,有路 必有 丰田车”的广告词至 产品的形象 。 2 0 但 0 0年 来 , 日本企业接 在 中 国适 销 对路 ,卖 得 很 是 红 火 。 8 0年 今仍 为人 们 所 津 津 乐 道 , 而 丰 田公 司 当 然 连发 生产 品质量缺陷 、 售后服务较差等问 代 ,日本 家 电 产品 已经 完 全 占据 了 中 国市 时却 没有看到 中国市场的潜力 , 起初进入 题, 从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芝笔记本事 场 ,中 国人 甚 至 把 日本货 视 为 高 品质 “ 洋 中 国是其 国 内早 就 被 淘 汰 的车 型 . 如先 给 件, 到三菱汽车存 有严 重安全 隐患 ,再到 货 的代 名 词 。 松下 G 9 型手机大规模返修 , 及 日航 D2
的 日本企业 , 已面临市场 竞争力急剧下降 憾 的 是 仍 然 有 不少 的 目本 企 业 固 守 着 陈 千亿 的 庞 大 市 场 却 被 德 国大 众 轻 而 易 举
的 事 实 ; 与 进 军 中 国市 场 的 欧 美 企 业 相 旧观念 , 总以为今 日之中 国仍 是以前 的 地 占领 = 还 比 ,日本 企 业 在一 些 重 点领 域 、主 要 市场 景象 , 营销 思路远未能跟上 中国消费者的 需 要 指 出 的是 ,日本 企 业对 中 国市 场 的 竞 争 中连 连 败 北 其 中原 因在 于 , 长期 变化 , 仍然把中国作为其倾销质次价低产 的误解 , 日本 国内的舆论宣传有很大关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管理(月刊)2008年第5期・・收稿日期:2008-03-19作者简介:王化冰(1968-),男,山东章丘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山东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管理、制度经济学;赵俊燕(1985-),女,山东德州人,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王化冰1,赵俊燕2(1.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域外经管摘要: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逐步下降,暴露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缺陷。
针对这一问题,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战略、本土化进程、社会责任及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竞争力缺失之所在。
关键词:日本企业;中国市场;投资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5-0040-032008年5月第22卷第5期经济与管理EconomyandManagementMay.,2008Vol.22No.5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于1979年开始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是西方国家来华投资最早的国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过迅猛的高速增长。
自2002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不断减少的趋势,伴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发生产品质量缺陷、售后服务较差等问题,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三大主要领域———汽车、电子与家电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
曾经,日本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几乎垄断中国市场,而现在中国国产品牌彩电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公路上的汽车也不再是丰田、本田的天下,韩国、德国的汽车也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日立公司2007年底将其持有的深圳赛格日立公司25%股份转让给深圳市远致投资公司,此举宣告日立提前退出中国CRT彩管业。
这些现象表明,一些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正节节败退,有很多日本产品已经退出中国市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一、投资战略的缺失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贸易导向型,是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它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重在获取廉价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并使之成为其国际性的生产基地,将产品出口到中国及其他国家。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的确廉价,但是在这背后同时孕育着一个颇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日本的企业却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较好地理解中国市场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地位,失去了许多良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更加活跃,投资政策更加开放,富裕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加强。
日本企业的投资战略未能及时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对中国的市场进行了调查,但由于不够深入,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庞大和多样性、层次性,错失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
以日本某品牌汽车为例。
该品牌汽车很早就开始进入中国,却没有发现中国市场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决定放弃中国市场全面进军美国市场,该公司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加油在内的一整套售后服务,经过相当艰难的努力,其终于在美国取得了成功,但是中国上千亿的庞大市场却被德国某品牌汽车轻而易举地占领。
二、本土化能力的欠缺本土化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是指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出的相应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要入乡随俗。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生产制造本土化40(零部件配套)、研究开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和管理营运本土化。
日本企业进军中国以后,做得最好的是生产制造本土化(零部件配套方面),在管理营运本土化方面做的不十分到位。
当然,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松下、索尼等。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企业来说,“它们不敢去收购当地的企业”,这与日本的“家族式情节”有关,日本式的经营方式进入中国后,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
再者,许多欧美跨国企业的中国地区总裁、代表等都是中国人,而日本企业总部的CEO多数是由公司总部派遣的,职业经理人80%是从内部培养,从本土选拔的很少,这些干部在经营活动上能够贯彻总部的意图,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也是将来公司总部经营决策层的储备干部。
往往在需要制定决策或策略的时候,公司管理层要向总部请示,从而就耽误了决策的最佳时机甚至导致决策的失误。
对于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来说,也较难得到领导足够的信任,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等对于中国员工也是保密的。
这种思想无形中为日本人与当地人的人际关系设立了障碍,阻碍了日本企业本土化战略的进程,影响了日本企业与中国市场的融合,从而降低了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与欧美企业甚至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三、技术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与技术的封锁在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竞争的热潮中,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技术含量与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附加值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激烈的竞争对日本企业的技术投资的战略性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日本一直是一个重视科技开发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重视技术引进,基础研究却相对薄弱,而欧美企业的技术一直处于尖端水平,加上中国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长虹”等一大批品牌,这些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不低于日本的产品,这构成了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失意的又一重要原因。
拿日本手机来说,日本产的手机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上销量很小,因为日本企业针对中国的消费者生产的手机都是中档以上的,低价的手机很难买到,而日本的中高档手机又难以与美国、韩国的品牌相抗衡,因此,日本企业通过技术转移来确立自身的比较优势非常重要。
另外,日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的敏感。
一些日本企业很担心自己的技术被中国的企业“窃取”,对中国企业以及日本企业的中国员工进行技术封锁,这样就限制了日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技术投资的非本地化也增加了日企的投资成本。
当然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带到中国,这也是日本产品本土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是其他日本企业值得借鉴的地方,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又要保持与中国市场的沟通,掌握好这个平衡,日企才会真正获得自己的投资利益。
四、社会责任的缺乏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公民形象是靠其品牌树立起来的,没有日本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无所谓日本企业的形象。
而就日本企业对接连出现的日本产品问题的处理态度与方式来看,日本企业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以三菱汽车公司为例,2002年,三菱汽车客户发现发动机出现质量问题以后,要求更换发动机,虽然三菱汽车公司为其无偿更换,但是更换的发动机不但没有编号,而且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三菱公司并没有给该客户更换整机,只是调换了部分部件,事后三菱公司又隐瞒事实。
纵观三菱在中国投资的历史,各种影响公司信誉的事件历历在目,汽车质量问题、员工问题等案件不断,2007年11月18日,新帕杰罗试驾又出事故,这些都给三菱公司的声誉及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日本的其他产品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从东芝笔记本事件到松下GD92事件,再到日航公司事件,种种不利于日本企业形象的案例一个接一个,这可能也是日本企业信誉排名在国际上下降的因素之一,同样也成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障碍。
五、限制与中国市场沟通的文化差异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同属于东方民族,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国,著名的文化学家霍夫斯塔德曾经论证,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同属于以儒家文化为文化中心的国家。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革,日本与中国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对企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文化的相对保守而内敛,使得日本企业对外界环境的融入度低,又加上日本和中国在历史过程中沉积的恩怨,两种文化在潜意识层面的冲突,一旦受到外部事件刺激,很容域外经管王化冰,赵俊燕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41・・经济与管理(月刊)2008年第5期・・TheReasonsforJapanCorporationsFailinginChina'sMarketWangHuabing1,ZhaoJunyan2(1.EconomicsSchool,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2.SchoolofFinance,ShandongEconomyInstitute,Jinan250014,China)Abstract:JapanenterprisesareatalowebbinChina'smarket.ThecompetitivenessrankingofJapanfirmsaregraduallydeclining.ThesephenomenaindicatesomeshortcomingsinJapaneseoperationandmanagement.ThisdissertationanalysedthereasonforJapanesecorporations'declineagainstthesephenomenainseveralaspects,suchasinvestmentstrategy,theprocessoflocalization,theresponsibilityforthesocietyandthedifferencesinculture,andthenthearticlepointsoutthecompetitivenesslossofJapaninvestmentinChina.Keywords:Japanenterprises;China'smarket;investment易在市场上形成对日企的抵触情绪。
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受青睐,甚至由于偶尔出现的中日摩擦事件,如日方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出现抵制日货的现象。
这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传播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除了以上所述导致日本企业衰败的原因以外,日本也有自身的考虑。
当日本成为一个投资中国的大国时,日本企业会担心其经济被中国的市场所约束,失去独立性;对中国的技术投资太多,会担心国内出现产业的空洞化;再者,经过多年对中国环境的认识,了解到中国发生的“非典”、电力不足等事件以及近期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变化等因素,使得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更加谨慎。
六、结语虽然许多日本企业由于投资战略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中国步履维艰,但是同样有很多日本企业做得还是很成功的,如电子行业的“佳能”、化妆品行业的“资生堂”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战略、自己的销售方式抓住了中国市场,也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同时留给其他的日本企业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前景不太广阔的日本企业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从全球化战略、加快本土化进程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快企业自身与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偏好相迎合的速度,保持开放的思想和诚信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