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细胞学的发展简史和技术进展

合集下载

最新图谱宫颈细胞学

最新图谱宫颈细胞学

图谱宫颈细胞学一、正常宫颈细胞学图1 为一群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少部分细胞轻度重叠,但结构清晰,多为扁平多角形,核呈现固缩并有核周空晕。

图2 中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中层细胞多嗜碱性而蓝染,细胞较大,核园或椭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

图3 子宫颈内膜细胞最常见为栅栏状排列,分泌性柱状细胞充以透明粘液,胞浆内可见微小空泡,浅嗜碱性,核园形偏心位,另见一鳞状上皮细胞。

图4 柱状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属病理性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但细胞形态无异形,是非恶性细胞学特征。

二、液基薄层细胞制片的质量评价不满意制片的实例图5 宫颈上皮细胞数量太少并可见许多细胞碎片,该片不能认为是满意的细胞制片,一般满意的制片是标本的细胞总数不少于2000个。

平均40⨯高倍视野不少于8个细胞 (低倍10⨯)。

图6 传统的手工涂片,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的上皮细胞被大量重叠的血细胞和炎症细胞遮掩。

如果重叠细胞大于75%的话,将不能满意地作出准确诊断。

图7传统手工涂片常有细胞干缩人工假象,机器自动制片避免了这一麻烦,除非医师采样时,细胞未及时放入保存液中。

如果整片中干缩细胞多于75%,将会影响医师的诊断结果。

图8 传统手工涂片常有细胞干缩人工假象,堆积的细胞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晰,整片着色模糊。

劣质的涂片,导致无法作出准确的诊断。

本例随访跟踪为上皮内中度不典型病变。

质量满意的液基薄层细胞制片图9上皮细胞数量勉强足够,平均每个高倍视野大约10-12个细胞,整片估计大约有3000至5000 个细胞,勉强能够满足诊断分析。

图10 上皮细胞数量基本足够,平均每高倍视野大约20-30个细胞,整片估计有5000-10000个细胞,基本能够满足诊断分析。

图11高倍视野下见细胞较为密集的均匀分布,每个视野细胞数多于50个,整片估计有多于10000个细胞,满意的制片质量将帮助细胞学家作出准确的诊断报告。

图12 高倍视野下见细胞较为密集的均匀分布,细胞染色好,结构清晰,该为优良的制片。

浅述宫颈细胞学TBS报告系统的发展探讨

浅述宫颈细胞学TBS报告系统的发展探讨

浅述宫颈细胞学TBS报告系统的发展探讨【摘要】TBS分类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最先进的分类系统,它不仅弥补了传统巴氏分类的不足,实现细胞病理学术语与组织病理学术语的基本统一,而且通过计算机辅助阅片发放图文报告,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更丰富、详细的诊断信息。

此宫颈细胞学检验技术是一种既科学实用,且成本较低。

“细胞刷”宫颈取材及液基细胞学,它能制备出高质量的宫颈细胞涂片,使细胞形态结构更加清晰,大大提高了宫颈癌的检出率(鳞癌),降低了漏诊率,使诊断水平逐步提高。

TBS报告方式还能对标本质量提出评估并对诊断提出建议。

标本的评估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向临床反馈标本质量,有利于临床改进取样的方法和了解报告的可信度,同时阅片细胞学医师就镜下所见提出自己对临床的建议,更能充分参与临床的诊断和处理。

因此,TBS报告方式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及实用性。

【关键词】宫颈细胞学;TBS报告系统;发展探讨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

据慕世界卫生组织资料统计,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占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近八成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3万左右,约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28%左右,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研究表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密切有关。

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中,国内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仍为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而以巴氏涂片为主,并采用巴氏五级分类进行报告,使得宫颈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下降近70%。

巴氏的贡献是巨大的,巴氏涂片已成为宫颈细胞学的代名词。

自1988年国际上提出TBS报告方式,并由美国癌症中心细胞室于1994年向中国同行介绍以来,TBS报告方式逐步在我国各大医院所采纳。

随着液基薄层细胞技术(TCT/LCT/LPT)的应用,也促进了TBS的推广,使得细胞学发展迎来了更大的机遇。

宫颈细胞学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有了很大改进,由传统的巴氏涂片、染色、分类法逐渐发展到了液基细胞(TCT),自动涂片,染色和Bethesda报告系统TBS分类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最先进的分类系统,它不仅弥补了传统巴氏分类的不足,实现细胞病理学术语与组织病理学术语的基本统一,而且通过计算机辅助阅片发放图文报告,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更丰富、详细的诊断信息。

宫颈细胞病理学

宫颈细胞病理学

取材(标本采集)

宫颈外口鳞状上皮交界处
1. 小角板 2. 压舌板 3. 改良的小角板 4. 双取器 5. 凸形刷 6.自采器

颈管
1. 不锈钢吸管 2. 棉棒 3. 小毛刷
制 片
1. 2. 3. 4.
5.
6. 7. 8.
直接涂片 离心制片 微孔滤膜 Cytospin Cytopro Cyto-Tek Mono Prep System Auto Cyte Prep Thin Peep pap Test
在正常范围 良性细胞改变 ●感染 ●反应性改变
AGUS 宫内膜细胞 细胞良性 在绝经后
(上皮细胞正常)
(宫内膜细胞)
其它:宫内膜细胞≥40岁
1991年 ASCUS favor reactive favor LSIL ASC ASC-US ●ASC-H

2001年
鳞状上皮异常
HSIL
HSIL ●(怀疑浸润)
肿瘤细胞自动识别(诊断)系统
Cytometry 细胞测量
高分辩率细胞影像分析系统
美国 TICAS 德国 FAZYTANTUDAB 荷兰 LEYTAS 瑞典 TULTPS 英国 MAGISAN 特点:通用性强,分辩率高, 抽取特征多,分类精度 高
高速图像分析仪
直接分析组织切片或涂片 结果受视觉控制 灵敏度高 分析后的标本能保存 20% DNA 分析不能确诊Fra bibliotek


取材方便,无创伤性 筛查癌,尤其早期癌 提示上皮内病变(SIL、CIN) 检出炎症感染,是临床治疗的依据 诊断灰色区(ASC、AGC) 按规定程序可追随出漏诊 正常宫内膜细胞在非正常情况下出现 有病理意义 阴道涂片辅助监测卵巢功能

宫颈细胞学

宫颈细胞学
核不位于同一基 线上。
Company Logo
子宫内膜细胞一 般成团的常见, 病变的子宫内膜 细胞胞浆经常出 现大小不一的空 泡
子宫内膜细胞的 胞浆有随着病变 程度增加,胞浆 逐渐减少的特点。
Company Logo
鉴别技巧一:正常的颈管细胞成团排列时,可见 胞浆界限清晰,规则,成蜂窝状,与细胞核有时 不位于同一层面。通过微调,如果能显示典型的 蜂窝状结构,说明其来源于颈管腺细胞,且提示 为正常。
很多。 2.对ASC-H的检查结果要高度重视,不能轻
易放过。
ASC-H的细胞数量通常较少,如果见到大量 的高核浆比的非典型小细胞时,要首先考虑 HSIL的诊断。
ASC-H可能出现,或需要鉴别的情况包括: 化生细胞,非典型腺细胞,变性的组织细胞, 子宫内膜细胞,裸核细胞,萎缩标本等。
ASC-H诊断标准: 1.细胞比较幼稚,多为不成熟。 2.高核浆比,核异型明显。 3.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以诊断HSIL。
(八)刷状缘
刷状缘是宫颈管细胞的一种排列方式
刷状缘的顶端如果可见纤毛,提示为输卵 管化生
(九)肿瘤素质
肿瘤素质即背景中的出血,坏死或变性颗 粒状蛋白质性残留物。
液基制片中,坏死性物质常集中在细胞簇 的周围,被称为“粘附的肿瘤素质”。
鳞与腺上皮病变的鉴别
在宫颈液基细胞学的判读中,腺细胞异常是难点。
半大小,形状较长,颜色偏红。
炎症反应性细胞改变
核增大较正常中层鳞状细胞核大 可见核固缩和核碎裂;
1~2.5倍, 颈管细胞增大更明显。 有时见小核仁。
偶见双核或多核。
胞浆丰富,淡染。
核轻度深染,染色质细而均匀。 可见储备细胞增生和化生细胞。
核形整齐光滑,大小较一致。

子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查进展

子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查进展
的发明人。
液基细胞涂片之父--詹姆斯.盖尔博士 1996年,Cytec公司 新柏氏2000 微孔滤膜
1999年,TRIPATH公司超柏TM
AutoCyte
梯度分层
2004年,LGM公司
Liqui- Prep
细胞混悬
LBP技术解决的问题
1、提高标本质量 2、提高检出率 3、提高工作效率 4、使标本更具有统一性、一致
“密集成片型”
核/浆比例高的小细胞:“非典型(不成熟)化生”
标准
细胞常单个出现,或呈少于10个细胞的小片;偶尔在常 规涂片上,细胞可以“成串”排列在粘液中。
细胞大小等同于化生细胞,其核大约较正常细胞大1.5至 2.5倍。
核浆比例接近HSIL的。 在判断标本是符合ASC-H还是HSIL时,若出现核的异常
和液基细胞学中表现相似;在传统涂片中,细胞可能更大、 更扁。
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atypical squamous cell cannot exclude
HSIL, ASC-H)
标准
•细胞常单个出现,或呈少于10个细胞的小片;偶尔在传 统涂片上,细胞可以“成串”排列在粘液中。
宫颈腺上皮细胞核:大3~5倍,可能为反应 性、非典型腺细胞或腺原位癌。
嗜中性白细胞:滴虫为该细胞的1~2倍。
最低鳞状上皮细胞数量标准
传统细胞涂片中保存清晰的鳞状上皮细胞的最低细胞 数量标准为8000~12000个
液基涂片中保存清晰的鳞状上皮细胞的最低细胞数量 标准为5000个
液基涂片中鳞状上皮细胞5000~ 20000称为“尚可 (borderline)或鳞状细胞数量偏低”
形态学差异
➢ 一般特征
• 细胞有序的关系失去 • 宫颈管上皮细胞呈现更紧密的排列,更多褶皱

宫颈液基细胞学介绍及制片体会(一)

宫颈液基细胞学介绍及制片体会(一)

宫颈液基细胞学介绍及制片体会(一)作者:益莉娜刘尽国王秀玲丁佩芬张金宇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使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将其阻断在癌前病变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细胞病理学的发展,液基细胞学(LCT)又称自动薄层制片技术改革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以其良好的性能和理想的染色效果已开始逐步取代人工染色。

因为传统宫颈涂片在标本取材与制作上存在许多缺陷,使筛查的假阴性率一直较高。

其主要原因:(1)标本需要诊断的上皮细胞没被取到玻片上。

(2)传统宫颈涂片质量较差,背景中存在在量黏液,血液及炎细胞遮盖了上皮细胞,使阅读者易产生疲劳感而影响正常判断。

我院自2009年8月引进超柏氏液基自动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以来,已制片4000余张。

现将该技术的要点和使用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采用新顺国际有限公司AutoCytePrep液基薄层细胞自动制片机。

随机配备的一次性材料包括:细胞采集器、细胞收集瓶、标本转移注射器、试管、吸嘴、胶环、载波片及0.75苏木精和EA/OG等。

1.2染色过程1.2.1标本采集临床医师将采集器上的宫颈刷置入宫颈口旋转数圈,将采集到子宫颈脱落细胞的宫颈刷直接置入存有细胞保存液的收集瓶内,保存液使红细胞和粘液降解,以利制片。

1.2.2细胞标本的转移和离心在人工控制下,经涡旋振荡使采集器上的细胞进入瓶内液体中,样本吸取机自动完成标本的混悬,并将其移入盛有比重液的试管中。

经过两次离心,液体吸取组件吸走上层悬浮液,除去样本中的非诊断性成分,如细胞碎屑、粘液等,使有诊断价值的细胞富集于试管底部,试管放在振荡器上,试管底部的凝集细胞重新恢复悬浮状态混匀。

1.2.3薄层细胞处理系统进行染色,将盛有细胞的试管置于薄层细胞处理机上,启动染色系统,在平台上进行巴氏染色,1次可自动染色48份标本,整个过程约2.5h。

1.2.4封固取出玻片经过二甲苯处理,保持玻片湿润,常规中性树胶封固。

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的进展

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的进展

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的进展关键词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女性第二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由于细胞学筛查方法的应用,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目前,因宫颈癌死亡的女性中>80%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1]。

但是,研究表明[2],虽然宫颈浸润癌的发生率下降了,早期宫颈癌的发生,特别是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这对宫颈癌的防治提出了新问题。

近年来,宫颈阴道细胞涂片技术的重大进步、TBS分类的出台、HPV检测自动化和标准化等,使宫颈癌的防治和筛查提升了一个新水平。

笔者就目前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1宫颈细胞学检查1.1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临床实践证明巴氏涂片简单、经济有效,为宫颈细胞学筛选和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目前仍在偏远地区延用。

自1943年巴氏提出宫颈细胞病理学5级分类法以来在宫颈细胞学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逐渐显示出一些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有较高的假阴性,其原因,是标本取材问题涂片中没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或涂片质量差、细胞少,有过多的黏液、血液、炎症细胞,以及上皮细胞过度重叠使异常细胞被遮盖[3]。

且报告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当今对于宫颈阴道肿瘤的认识、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不一致等,该系统没有明确规定非癌的诊断。

1988年细胞病理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了Bathesda系统TBS[4]报告方式,1991年修改,2001年进行了重新评估、修正、完善,TBS系统属于描述性诊断,创立了一个实验报告的标准框架并对标本质量进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异常细胞的出现指出了可能的原因。

与5级分类法不同TBS系统将异常鳞状上皮分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G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GSIL)和鳞状上皮癌。

这种分类法使细胞学诊断和组织学诊断保持一致。

LGSIL 包括轻度异型、挖空细胞和CINI,HGSIL包括CINⅡ和CINⅢ,另外还出现了未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的定义,这个定义用于描述那些款达到LGSIL 诊断标准的病变,其评估标准被进一步阐明。

宫颈癌筛查技术发展及筛查指南

宫颈癌筛查技术发展及筛查指南

三、宫颈癌筛查指南
1、筛查对象:宫颈癌筛查应针对所有适龄女性,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危因素的 人群,如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HP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
2、筛查频率:根据个体情况,宫颈癌筛查的频率应适当调整。一般建议,21 岁以下的女性不进行筛查;21-29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检查;30-65 岁的女性每5年进行一次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65岁以上的女性若既往筛查 结果正常,可停止筛查。
5、安装配件:根据设计要求,安装门、窗、抽屉等配件。
四、注意事项
1、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石膏板的完整性,避免产生裂痕或破损。 2、在安装龙骨和石膏板时,应确保固定牢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3、对于接缝处,应使用专门的接缝剂进行处理,以确保密封性和美观度。
4、在安装配件时,应注意尺寸和位置的准确性,以确保整体效果的美观和使 用方便。
3、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因此,HPV检测也成为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HPV检测通过检测宫颈组织中 的HPV病毒基因序列,能够更早地发现癌前病变,提高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应 用于宫颈癌筛查。这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检测HPV感染和基因突变,有助于早 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参考内容二
一、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HPV,全称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 有超过200万人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大多数病例与HPV感染有关。HPV主要通 过性接触传播,因此,对于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
二、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
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的筛查,可以检测 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筛查方法主 要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

宫颈癌筛查技术极其进展

宫颈癌筛查技术极其进展

宫颈癌筛查技术极其进展摘要: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瘤之一,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第二位,1943年希腊医生Papanieolaou巴氏发明使用的宫颈细胞学被世界各个国家沿用近50年,为宫颈癌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假阴性率较高,于2001年TBS分类法及液基细胞学技术法推出,从而代替传统的巴氏分级,现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筛查。

阴道镜检查是评估宫颈细胞学的结果异常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及严重程度,对于阴道镜检查不满意应进行宫颈管活检术。

宫颈癌病因学研究的突破确立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作为新的生物标记,HPVE6\E7 mRNA 与细胞病变的相关性更好,相比检测hpvdna,可以更加精准的筛查病变.关键词:宫颈癌;筛查;进展1 宫颈传统涂片细胞学检查1943年希腊医生Papanieolaou(巴氏)发明使用的宫颈涂片亦称巴氏涂片,是最早用于宫颈脱落细胞的检查,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

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仪器设备,费用也低,对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地区以及广大群体的筛查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筛查方法。

其方法是用木制刮板在宫颈外口鳞柱上皮交界处轻轻刮取细胞,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用95%酒精固定,然后进行巴氏染色。

由病理诊断医生对细胞进行分析、评价做出诊断。

2 碘试验正常宫颈或阴道鳞状上皮含有丰富的糖原,可被碘液染为棕色,而宫颈管柱状上皮,宫颈糜烂及异常鳞状上皮区(包括鳞状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区)均无糖原存在,故不着色。

临床上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后,擦去表面粘液,以碘液涂抹宫颈及穹窿,如发现不正常碘阴性区即可在此区处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碘试验阳性:在转化区内可见致密、厚的、发亮的芥末黄或土黄色不吸碘区,接近鳞柱交界。

【1】主要用于识别子宫颈病变的区域,提供活检取材部位,提高诊断率。

3 醋酸肉眼观察法用5%的醋酸溶液涂抹宫颈后进行肉眼观察,出现醋酸反应,病变处宫颈上皮呈不同程度的白色。

宫颈细胞学

宫颈细胞学


满意标本(液基制片ThinPrep)

满意标本(液基制片ThinPrep)

标本不满意:粘液多。 (液基制片ThinPrep)

标本不满意:血多, 黏液多, 鳞状上皮细胞少. (液基制片ThinPrep)
(2)非肿瘤性所见


多种菌落、炎症、宫内节育器及放疗后的反应性和修 复性改变。 2001年TBS系统将反应性ASC的改变归入NILM。如何 界定 NILM 和上皮异常增生:核虽然增大, N/C<50 % ,核圆形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倾向于非肿瘤性过 程(反应性)或倾向于鳞状上皮化生,应归入NILM。 “ 无 上 皮 内 病 变 或 恶 性 肿 瘤 ” ( 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代替“在 正常范围内” 。
行经前期
第25天~28天
一、女性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四)阴道良性病变脱落细胞学 1.慢性子宫颈炎 涂片中有较多的黏液、吞噬细胞 、白细胞及细胞碎片,背景“污浊”,上皮细胞 的核深染、轻度增大,胞质出现空泡,底层细胞 增多,严重者可见核异质细胞。
2.老年性阴道炎 见于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涂片 中以萎缩型的基底层细胞为主,细胞较小且大小 不一,核固缩、深染及碎裂,胞质变薄,伴有多 少不等的各种炎症细胞。
5、腺上皮异常
非典型子宫颈管细胞,非特异:细胞呈片状
或带状排列,轻度拥挤,核重叠。核大小和 形状轻度不一致,核增大,是正常颈管细胞 的3-5倍。N/C增高,可见核仁。液基涂片: 细胞多呈团,成三维结构。
腺上皮异常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situs):细胞呈片状、簇状、 带状和菊芯团形,核拥挤,核增大,大小不一,深 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均匀,核仁小或不明显 。核分裂常见,核排列成栅栏状,N/C增高。图片 背景比较干净。 诊断颈管原位腺癌是困难的。对有疑问的病例,判 读为“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是恰 当的。近半数子宫颈管原位腺癌伴HSIL .

宫颈科年总结

宫颈科年总结

宫颈科年总结引言宫颈科是妇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治疗与宫颈相关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宫颈科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宫颈科在过去一年中的研究成果、临床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研究成果1. 宫颈癌筛查新方法的研究过去一年,宫颈癌筛查新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中,液基细胞学检查和HPV病毒检测是当前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

2. 宫颈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宫颈癌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过去一年里,研究人员对宫颈癌疫苗的研发及其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发现,宫颈癌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癌。

目前,宫颈癌疫苗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临床实践1. 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过去一年,临床医师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宫颈癌早期诊断方法,包括液基细胞学检查、HPV病毒检测等。

此外,针对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2. 子宫颈松弛的治疗子宫颈松弛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见于孕期。

过去一年,临床医师对子宫颈松弛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针对不同程度的子宫颈松弛,医师通过手术缝合、宫颈环扎等方法,有效预防了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了孕产妇的生育成功率。

未来发展1. 宫颈科医生的培养和专业化随着宫颈科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宫颈科医生来满足患者的需求。

未来,应加强宫颈科医学专业的培养,提高宫颈科医生的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 个性化治疗的推广宫颈相关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应进一步推广个性化治疗的理念,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病理特点等,制定更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细胞学的发展简史和技术进展孙耘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100021 北京现代细胞学之父,希腊医生Papanicolaou(巴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在美国通过观察豚鼠阴道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研究其生殖生理的周期性改变。

后来,在妇产科医生的协助下,他把这项研究应用到人类,观察人类的阴道脱落细胞学,并通过细胞的形态特点了解女性激素的水平和影响。

在对大量人群阴道脱落细胞的观察和研究中,巴氏注意到一些形态异常的细胞,并进一步发现这些异常细胞来源于子宫颈癌患者。

1941年他把这一成果发表于美国妇产科学杂志,首次阐述了阴道细胞学涂片对诊断子宫颈癌的价值。

1巴氏的发现拓展了阴道(宫颈)脱落细胞学的应用领域,开创了宫颈细胞学、乃至整个现代诊断细胞学的新时代。

巴氏对阴道脱落细胞学的形态学改变采用五级分类,即未见癌细胞,轻度核异质细胞(dyskaryosis),重度核异质细胞,可疑癌细胞,可见癌细胞。

在巴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基础的认识不断深入,宫颈细胞学的诊断术语、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五十年代Reagan和Ng提出了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Dysplasia)的概念,用“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四级分类作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前病变的组织学分级。

这些诊断术语又被用到宫颈细胞学的诊断中,用以代替巴氏分级中含义比较模糊的“核异质”和“可疑癌细胞”的概念。

六十年代后期,Richart 提出了“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的概念,认为子宫颈癌前病变是一系列连续的、渐进的、发生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的瘤变过程。

CIN分为1、2、3级,分别相对应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CIN 3则还包括了原位癌。

CIN的诊断术语也被细胞学报告所采用。

过去有些组织病理学教科书说CIN 1(轻度不典型增生)是内三分之一的被覆上皮细胞异常,CIN 2(中度不典型增生)是内三分之二的被覆上皮细胞异常而其余细胞正常。

事实上,在CIN 1或CIN2时,宫颈表层细胞不论其组织形态还是脱落细胞的形态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细胞学据此可以诊断宫颈病变。

细胞学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报告方式更有利于医学诊断术语的统一。

但是,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宫颈细胞学诊断并未形成统一规范。

巴氏五级分类、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四级分类以及CIN的三级分类被同时并用,造成诊断术语的混乱,不利于医生之间和医患之间的交流。

随着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病因学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主要的致病因素。

HPV感染可引致鳞状细胞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改变。

人们还进一步发现CIN1、2、3并不是一组连续的渐进性病变,而更可能是两类形态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也不相同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前病变,进而提出了上皮内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的概念,这就是1988年首次提出的TBS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TBS系统在1991年正式推广应用,经过10年的实践在2001年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全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模式提供描述性的细胞学诊断报告。

TBS系统的详细内容在本书其他章节有系统介绍。

宫颈细胞学诊断报告的发展演化过程及其对应关系见表。

表宫颈细胞学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术语演变和对应关系传统宫颈涂片技术几乎被一成不变地沿用了将近五十年。

八十年代中、后期,发生在美国的宫颈涂片诊断假阴性病例的报导,2引起了人们的震惊。

当对宫颈细胞学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分析时,发现不同实验室均有相当可观的误诊率。

3在对巴氏涂片技术的反思中,人们注意到假阴性病例的发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标本取材中的问题。

传统的巴氏涂片利用不同式样和质地的取材器从宫颈的上皮移行区采取细胞並涂于玻片上。

在细胞转移过程中有80%以上的细胞被残留在取材器上扔掉了。

异常的宫颈上皮细胞很可能滞留于取材器而未被转移到玻片上。

其次是涂片质量不好。

转移到玻片上的异常细胞可能互相重叠,或被炎细胞、血细胞覆盖而难以发现或识别。

涂片也可能固定不及时,细胞干燥,影响诊断。

第三是诊断的问题。

由于细胞技术员或病理医生的疏忽而未注意到本来可以发现的异常细胞,或者对发现的异常细胞未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没能及时做出准确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质量不好的涂片也妨碍诊断水平的发挥。

针对巴氏涂片存在的问题,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对细胞学的样本采集、制片技术及诊断程序不断进行改进,一系列新技术应运而生。

二.计算机辅助阅片技术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Neuromedical Systems Inc研制了一种把显微镜和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脑神经网络模拟系统”(PAPNET System, NSI Corp, Suffern, New York) 用以扫描传统的宫颈涂片。

4,5该系统对传统的巴氏宫颈涂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电脑扫描。

根据涂片面积大小,计算机可以将其分为3,000-5,000个区域,再按区域全面扫描。

扫描过程分两步进行,分别采用200倍和400倍放大,最后筛选出128个“病变”最明显的细胞,通过自动对焦的数码相机录入计算机再刻录到光盘上,整个过程约需8-10分钟。

细胞病理医生通过计算机显示屏阅读检出的128个细胞。

如发现可疑细胞,可借助自动定位系统,在原涂片上找到该细胞,由细胞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对该细胞、乃至整张涂片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做出正确诊断。

该系统部分解决了早期研制的计算机阅片装置对重叠细胞不能做出正确解释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于人脑与眼之间的协调作用,故称为脑神经网络模拟。

但有研究表明,如果用PAPNET系统进行初筛,其敏感性反而低于有经验的专业人员。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1995年批准可以把PAPNET电脑显微扫描仪用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利用该装置对人工筛查阴性的宫颈涂片进行复查,以期检出可能存在的假阴性病例。

有证据表明,PAPNET系统在阴性涂片质控复查中的敏感性相当于专业人工复查。

6,7PAPNET系统是在1995年由香港新顺公司引进中国的,被简称为CCT 检查(Computer-assisted Cytology Test),很快在许多大、中城市中推广,被应用于宫颈细胞学的初筛工作中。

鉴于我国细胞学领域专业人员短缺,现有人员训练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把智能化的PAPNET 系统用于宫颈细胞学的初筛,也有其较好的实用价值。

8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细胞病理医生在CCT扫描的基础上,仍对涂片进行了全面人工检查,以弥补机器初筛的不足。

值得指出地是,随着CCT技术的引进,与之相适应的宫颈细胞学诊断分类- TBS (The Bethesda System)系统(另文阐述)在中国得以进一步介绍和推广,促进了中国细胞学人员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细胞学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技术和商业等多方面的原因,2000年后,PAPNET系统已经被新一代的细胞学自动扫描系统取代(详见后文AutoPap)。

三.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Thih-prep Cytolosy Test, TCT)如前所述,传统巴氏涂片出现漏诊或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取材时的细胞丢失以及涂片质量太差。

低质量和不规范的涂片也是细胞学诊断自动化的障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制片技术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尝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Cytyc公司研制的ThinPrep膜式过滤技术。

9标本采集临床医师在诊室按通常方法采集子宫颈细胞样本,但並不直接涂片,而是把采集器前端放入装有含甲醇的细胞保存液的小瓶中漂洗,细胞被直接收集到的保存液中。

细胞标本瓶送达细胞学实验室后,采用ThinPrep2000自动制片机制片。

细胞混匀在细胞标本瓶内置入一个长6厘米、直径2厘米、顶端有过滤膜的圆柱型过滤器。

整个标本瓶连同过滤器被置于机器上。

机轴带动过滤器在瓶内自转而促使液体旋动,以分散粘液,混匀细胞,但又很柔和而不会损伤细胞,并足以保持成团的细胞如宫颈管细胞或化生细胞不被打散。

细胞的负压过滤膜采集细胞混匀后,过滤器停止转动,负压管开始抽吸,液体通过滤膜进入过滤器,细胞贴附在过滤膜的外表面。

滤膜上均匀分布着直径为5u(用于非妇科标本)和7u(用于妇科标本)的微孔,足以保证细胞成分不被漏过。

细胞转移当过滤膜被细胞复盖后,过滤器自动提起并翻转180°,与其上方预置的玻片接触,依靠过滤器内微弱的正压和玻片与细胞间正、负电荷的作用,滤膜上的细胞被转移到玻片上,在界定位置内形成一个直径2cm的细胞薄层。

该系统每小时约可处理30份标本,巴士染色,光学显微镜人工观察。

该方法制成的细胞膜片具有传统涂片无法比拟的优点。

1996年5月FDA批准把此法用于临床,并指出ThinPrep 技术可代替传统巴氏涂片,并使宫颈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的检出率有了显著提高。

10,11在我国ThinPrep技术首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用于临床检测和科研工作中,並已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12该技术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机器和耗材成本较高,致使该项检查的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推广。

四. 离心沉淀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AutoCyte Prep和CytoScreen)AutoCyte Prep的细胞采集和保存过程与ThinPrep相似,即把细胞采集器直接放入装有CytoRich细胞保存液的收集瓶内。

略有不同处是,本技术是将细胞采集器的前端折断放入收集瓶内,再经过涡旋震荡使采集器上的细胞进入瓶内液体中。

在此后的制片过程中AutoCyte采用了完全不同于ThinPrep的技术,可概括的称之为离心沉淀技术。

自动化移液及梯度离心AutoCyte Prep装置是一个类似机器人式的自动化移液器,能自动完成标本的混悬,並将其移入盛有比重液(Density Reagent)的试管中,以便进行梯度离心,除去样本中的非诊断性细胞碎屑、粘液、过多的炎细胞和血细胞,使有诊断价值的细胞富集于试管底部。

细胞沉降及染色试管底部富集的细胞经机械手装置重新悬浮、混匀並被转移到AutoCyte沉降管中。

沉降管由直径1.3cm的塑料环围成,由金属夹将其固定于涂有粘附剂的载玻片上。

在沉降管中,细胞由于自然重力作用而沉降並粘附在载玻片上,形成一个直径1.3cm的细胞薄层,直接在操作平台上自动染色。

该平台最多容纳48张载玻片,同时处理48份标本,整个过程约2.5小时。

染色后的玻片从装置中移出,经二甲苯透明,树胶封固后由人工在显微镜下检查。

美国FDA 1998年通过了对AutoCyte Prep的认证,指出该装置可替代传统巴氏涂片,对各种病变的检出率与传统涂片类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