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免疫细胞非淋巴细胞2013研课程

合集下载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30页】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30页】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 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 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 主要场所。
皮肤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部系,皮肤免 疫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真皮 成纤维细胞。皮肤免疫分包括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 补体、神经肽。
1、淋巴结的基本结构:
被膜 •
实质 •

皮质:浅皮 质区——主 要由淋巴滤 泡构成,
B细胞区 深皮
淋巴结 (lymph node, LN) 功能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
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分化成熟的 T 、B 细胞 ,均可定 居于淋巴结 。其中,T 细胞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 7 5% ,B 细胞占 25% 。
造血的能力。
骨髓中的细胞: A.造血干细胞(hematopietic stem cells):
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可分化成为各种血细胞。 B.骨髓基质细胞(stromal cell): 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骨细胞、 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的潜 能。
免疫功能:
(1) 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 一、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一级免疫器 官)
• (一) 骨髓

①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

②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 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

黄骨髓含大量脂肪组织,没有直接造血的功能。当机
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
4 .过滤作用 :
组织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进入淋巴液 , 其缓慢流经淋巴结时 ,可被Mφ吞噬或通过其他 机制被清除 。 因此 ,淋巴结具有重要的滤过作 用。

三级淋巴结构概念

三级淋巴结构概念

三级淋巴结构概念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三级淋巴结构这个概念呀。

首先呢,咱们得知道三级淋巴结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概念。

它是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特殊意义的存在。

简单说,它就像是免疫系统里的一个小团队(我这么理解就觉得特别好懂呢)。

然后呢,这个三级淋巴结构通常是在一些非淋巴器官的组织里形成的。

这就有点像在原本不是专门干这个事儿的地方组建了一支免疫小分队。

不过,你可别小瞧它哦!它在局部的免疫反应里那可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呢。

我每次想到这一点就觉得人体真的好神奇啊!
接着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像淋巴细胞之类的。

这些细胞就像是小士兵一样,在这个三级淋巴结构里集结起来。

这一步看似平常,但我觉得很重要呢!一定要记住这些细胞的存在因为它们可是发挥免疫功能的关键角色。

我通常到这一步都会多想想,加深下印象,以免忘记这么重要的事儿。

再往下说呢,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

它往往是在炎症或者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下慢慢形成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啥在这些情况下才形成呢?哈其实这就是人体的一种应对机制啦。

当身体发现有异常情况,就像是发出了一个信号,然后召集这些免疫细胞在特定的地方组成这个三级淋巴结构来应对问题。

最后呢,咱们总结下哈。

三级淋巴结构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人体免疫系统在非淋巴器官组织里,由于炎症或者肿瘤微环境等因素,召集免疫细胞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并且这个结构在局部免疫反应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再强调一次!真的很重要哦!小伙伴们,你们现在是不是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呢?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个有趣又重要的概念呀!。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免疫学总学时数:32先修课及后续课:《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以后学习其他医学等课程及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形成、预防、诊断、治疗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依据这一宗旨,本课程内容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及临床免疫等内容,其中临床免疫为学生自学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刺激机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及规律。

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总学时按30学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绪论重点: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的生理功能(防御、自稳、监视)3、免疫的类型第一篇抗原重点:1、抗原的概念和性质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一抗原决定簇(AD)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难点: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种类2、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特异性的关系第二篇免疫系统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4、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性5、MHC、HLA、HLA复合体概念6、HLA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7、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概念8、中枢免疫器官场所9、外周免疫器官10、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11、抗原提呈细胞12、自然杀伤细胞难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CDR与HVR概念、功能区、水解片段)2、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3、HLA复合体结构4、HLA复合体遗传特征5、重要的CD分子的功能5、粘附分子的作用6、T 细胞发育分化7、B 细胞发育分化8、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表面标记9、抗原特异 性淋巴细胞亚群第三篇免疫应答重点:1、固有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2、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 过程4、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意义6、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7、 抗原的调节8、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W 9、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0、临床常 见疾病 难点:1、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基础2、APC 、TH 和B 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3、各型超敏 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第四篇免疫学应用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5、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指定阅读参考 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免疫细胞分型方案

免疫细胞分型方案

免疫细胞分型方案
免疫细胞分型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淋巴细胞分型: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

T淋巴细胞可以分为αβ T 细胞和γδ T 细胞,B淋巴细胞可以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

2. 非淋巴细胞分型:非淋巴细胞是指除了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以外的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DC、粒细胞、肥大细胞等主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 细胞免疫分型:这是淋巴系肿瘤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可以确定淋巴系肿瘤细胞的来源和分化程度。

4. 形态学分型:对于形态不典型、化学染色不特异的急性白血病,可结合细胞免疫分型,有助于诊断。

5. 其他检测:如检测微小残留病变等。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分型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专家。

免疫细胞ppt课件

免疫细胞ppt课件

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种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调节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等。
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 化、活化以及功能表达,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共刺激信号与免疫细胞的激活
共刺激信号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除了抗原刺激外,还需要共刺激信号的参与才能有效激活免疫细胞。共刺激信号通常来自抗 原提呈细胞或淋巴细胞上的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ppt课件
• 免疫细胞概述 • 免疫细胞的种类 • 免疫细胞的激活与调节 • 免疫细胞的疾病相关性 • 免疫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1
免疫细胞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 疫应答相关的细胞。
分类
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衰老或损伤的细胞,维持机体内部 稳定。
作用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免疫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发育
免疫细胞的发育始于骨髓中的干细胞 ,经过一系列分化过程最终形成成熟 的免疫细胞。
分化
在发育过程中,免疫细胞受到不同的 信号刺激,分化为不同类型的免疫细 胞,执行特定的功能。
02
免疫细胞的种类
T细胞
01
02
03
功能
免疫细胞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细胞因子疗法
通过注射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细胞疫苗疗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免疫细胞,使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达特定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反应。

免疫组学 ppt课件

免疫组学 ppt课件

源性;基因定位 1q32
化角质细胞 Stat3,与牛皮癣有关
IL-21 131 个 氨 基 酸 , 基 因 定 位 促进骨髓 NK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与抗 CD40 抗体
4q26-q27
协同刺激 B 细胞的增殖,与抗 CD3 抗体协同刺激
T 细胞的增殖。
IL-22 146 个氨基酸,与 IL-10 有同 活化多种细胞系的 STAT1,3,促进炎症时的急性
13
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机体特异性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免疫系统, 具有记忆性的特点,包括T、B细胞、抗 体等
2021/4/30
14
Humoral Immunity & Cellular Immunity
2021/4/30
15
免疫细胞
2021/4/30
16
B Cells-Plasma Cells
2021/4/30
45
Cambridge大学的免疫基因相关信息数 据库(The Immunogenetic Related Information Source,IRIS)包括1562 基因,大约代表7%人类基因组基因。实 际免疫相关基因数量应该至少1倍以上。
Kelley J et al: Genomics. 2005, 85:503
2021/4/30
17
Cytotoxic T Cell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Cytotoxic T cell;CTL, Cytotoxity T lymphocyte):具有特异性杀伤靶 细胞作用的T细胞
The kiss of death
2021/4/30
18
Helper T Cells (CD4+)

免疫学PPT课件

免疫学PPT课件
--髓质区:主要为B细胞,浆细胞.
淋巴结结构示意图
2、功能:
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滤过和清除异物。 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 脾脏
1、结构
•白髓: 胸腺依赖区: 沿中央小动脉
分布(淋巴鞘) 非胸腺依赖区:白髓内的淋巴
小结和生发中心 •红髓:内有大量B细胞、浆细 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二级免疫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及产生 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 脾脏 粘膜免疫系统(MIS)
(一)淋巴结
1、结构:
--浅皮质区:B细胞定居处(非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 (初级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 (次级淋巴滤泡)
--深皮质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 定居(胸腺依赖区)。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细胞(T,B, NK) •抗原递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炎性细胞(粒细胞等)
•分泌型/游离的免疫分子: =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结合型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三)胸腺(thymus)
1. 结构:
被膜 浅皮质区 深皮质区 髓质区
2.细胞组成:
胸腺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3.功能:ຫໍສະໝຸດ (1)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
(2)产生胸腺激素,构成胸腺微环境
• 种类:胸腺血清因子、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胸 腺体液因子等。
• 作用:使胸腺细胞分化成熟.

现代免疫学基础与进展:3-免疫细胞: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现代免疫学基础与进展:3-免疫细胞: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2
3
主要内容
• 单核/巨噬细胞 • 树突状细胞 • 自然杀伤细胞 •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 固有类淋巴细胞
4
单核/巨噬细胞
一、来源与分化成熟 二、异质性 三、识别模式 四、生物学功能
5
单核/巨噬细胞
早在1939年,Ebert 和 Florey就发现体内单核细胞 (monocyte)能从血液迁移至不同组织和器官并发育分化为 巨噬细胞(macrophage) 。1969年,van Furth 和他的同 事们进一步提出了单个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的概念。
进入外周血液循环,形成了单核细胞。根据单核细胞表面标志以及某些标志表达量的不同,其发育结果亦不相同:高表达ly6c的单核细胞可以发育7成DC细
胞或者是组织居留DC;低表达ly6c的单核细胞在CSF1刺激下形成组织居留巨噬细胞,在寄生虫或者IL-4、IL-13的刺激下形成旁路活化性质的M2型巨噬细 胞,在GM-CSF、IFN-和TNF-的刺激下形成炎性的M1型巨噬细胞;还有另一部分表达TIE2标志的单核细胞,最终形成参与血管形成的TIE2+巨噬细胞。
免疫细胞: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Immunocytes:Non-Lymphocytes and Innate-like Lymphocytes
1
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除了αβT细胞和B2细胞以外的各种免疫细胞。 这些细胞主要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包括单核-巨噬细
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同时也包括与淋巴细胞分化谱系有联系但主要在固有 免 疫 应 答 中 发 挥 作 用 的 固 有 类 淋 巴 细 胞 , 即 NKT 细 胞 、 γδT细胞和B1细胞。

免疫细胞课件

免疫细胞课件
记忆;无Ig类别转换。
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
36
(二)B淋巴细胞的亚群
1. B1细胞(CD5+ B细胞 )亚群 2. B2细胞(CD5—B细胞 )亚群 (1)骨髓中发育,是体内主要的B细胞; (2)主要对TD抗原产生应答。
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
37
※三、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
62
本章学习要点:
1. T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其功能 2. 人类成熟T细胞可分为哪些亚群? 3. B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及B细胞可分为哪些亚群? 4. Th1与Th2细胞之间各是如何区分的? 5. 专职APC的种类? 6. 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是哪种细胞? 7.试分析单核巨噬细胞在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 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 显(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 面(右)。
来源与分布
多能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
单核母细胞(成单核细胞)
前单
核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
46
(2)膜分子
A.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与抗原提呈作用 有关)


CD2
子 CD58(LAF-3)
MHC/抗原肽 TCR
CD4 or CD8
B7-2
CD28
FcgR FcmR
CD35
组织胺 补体
抗体
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
8
1、TCR——T细胞抗原受体
(1)异二聚体
TCRαβ :α、β (90%-95%) TCRγδ : γ、δ (5%-10%)

免疫学第九章免疫细胞PPT课件

免疫学第九章免疫细胞PPT课件
在骨髓中发育为前体DC细胞,随后迁移到外周组织。
DC细胞的分化
在外周组织中接受不同的信号刺激,分化为不同亚型的DC细胞。
调节性DC细胞的分化
在特定的免疫微环境中,由其他DC细胞或巨噬细胞分化而来。
DC细胞的激活和调节
抗原刺激
DC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抗原,被激活并启 动免疫应答。
共刺激分子
DC细胞表达多种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相互作用, 提供激活信号。
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执行体 液免疫应答。
滤泡B细胞
参与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 。
调节性B细胞
通过产生IL-10和TGF-β等细胞因 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浆细胞样B细胞
分泌大量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应答。
B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抗原识别
B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识别抗原。
激活和分化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分化为浆 细胞或记忆B细胞。
DC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抗原呈递
DC细胞能够摄取并加工抗原,将其呈递给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 应答。
T细胞活化
DC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导和共刺激分子等机制激活 T细胞。
免疫调节
DC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中发挥调节作用,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 活化和凋亡。
DC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前体DC细胞的发育
T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01
02
03
04
辅助T细胞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 T细胞和B细胞,协助免疫应
答。
细胞毒T细胞
识别并破坏被感染或异常的细 胞。
调节T细胞
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 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维持
免疫稳态。

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详细描述
免疫学作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古代 ,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免疫接种技术预防传染病。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免疫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免疫学已经 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如疫苗的研 发、肿瘤免疫疗法和免疫细胞治疗等。同时,随着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免疫学的研 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细胞免疫治疗等。这 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6 免疫学研究展望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免疫相关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 质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杀伤。
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激肽、溶菌酶等,参与病 原体的溶解和杀伤。
适应性免疫应答
抗原识别
T细胞和B细胞通过其受体识别特异性抗原。
细胞增殖与分化
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细胞。
产生免疫记忆
部分淋巴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时迅速增殖分化。
免疫应答的调节
自身调节
免疫系统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如抑制性受体等。
亲合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亲和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强度和稳定性。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多个抗体分子与多个抗原分子结合形成网状 结构,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04 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等屏障结构,阻止病 原微生物侵入。
固有免疫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XCL9 CXCL8 CXCL10 CCL2 CXCL11 CCL5 CXCL16 CCL3
CCR7
CD80 CD86
IL-12 IL-1 TNF IL-23
M1
MHC II
IL-6
ROI,RNI
IL-1R1
iNOS
TLR2,TLR4
IL-10 TGF- IL-1ra
CCR2
CD14,MR CD150,SR
B.两类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分化途径。由造血干细胞(HSC)分化而来的CLP(共同淋巴细胞前体)和CMP(共同髓系细胞前体) 可以通过形成Flt3+DC前体,进而分化形成组织中的郎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以及血液中的浆细胞样DC。CMP还可以发育成髓样DC。
组织分布及分类
①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 (interdigitating DC, IDC),定位于淋巴组织胸 腺依赖区, 能够有效地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 属于成熟 DC。滤泡状DC (follicular DC, FDC),是淋巴结浅皮质 区淋巴滤泡内的主要APC, 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Immunocytes:Non-Lymphocytes and Innate-like Lymphocytes
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除了 T细胞和B细胞以外的各种免疫 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 杀伤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同时也 包括与淋巴细胞分化谱系有联系但主要在 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的固有类淋巴细 胞,即NKT细胞、 T细胞和B1细胞。
骨髓 血液 组织
CSF1
M-CFE
CSF1
单核母细胞 CSF1 CSF1
原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LY6Chigh I
炎症
LY6Clow
II
IL-4,CSF1 GM-CSF
CSF1
IL-4 IL-13
CSF1 单核细胞
RANKL 破骨细胞前体

GM-CSF IFN-,TNF-
骨髓 巨噬细胞 破骨细胞 TEM
抗原加工分子 Cystatin,DC-LAMP,钙调素
细胞因子 IL-12, IL-18, IL-6, IL-
15, TNF,趋化因子
抗原提呈分子 MHC I, MHC II, CD1
其他分子 CD2, CD9, CD83, CD95.p55 Fascin
细胞因子受体 GM-CSF, IL-1R, IL-10R, IL-4R, TGF-R
CCL16 CCL18 CXCL13
M2c
精氨酸 酶 精氨酸酶
精氨酸 酶
CD80
MHC II
CD86 CCL1
IL-10,IL-1 MHC II
TNF, IL-6
M2b
IL-10, IL-1ra CXCR1, CXCR2 Decoy IL-1RII
CD23, CD163 MR, SR
CCL17, CCL18 CCL22, CCL24
②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心、肺、肝、肾等器官结缔组织中的间质性DC (interstitial DC);皮肤和胃肠上皮组织中郎格汉DC (Langerhans cell, LC)。属于非成熟DC。
③分布于淋巴管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veiled cell)
cDC的分化发育
传统DC在血液中有两类前体细胞,即CD14+CD11c+CD1-单核细胞和 CD14-CD11c+ CD1+细胞,前者在GM-CSF、IL-4诱导下分化为DC,后 者在GM-CSF、IL-4和TGF-β诱导下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
注意巨噬细胞可为Th1的激活提供协助(提供活化的第一和第二信号)。
Phagocytosis of bacteri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eps in phagocytosis: (1) attachment of a bacterium (red) to long membrane evaginations, called pseudopodia; (2) ingestion of bacterium, forms a phagosome, which moves toward a lysosome;(3) fusion of the phagosome and lysosome, releases lysosomal enzymes into the phagosome; (4) digestion or ingested material; and (5) release of digestion products from the cell.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固有类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早在1939年,Ebert 和 Florey就发现体内单核细胞(monocyte)能 从血液迁移至不同组织和器官并发育分化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 。 1969年,van Furth 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提出了单个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的概念。
M2a
巨噬细胞的不同极化状态
在LPS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刺激下,巨噬细胞极化形成M1型(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在IL-4、IL-13的作用 下,巨噬细胞形成M2a型,以分泌IL-10、IL-1ra、CCL17等因子为主;在免疫复合物或某些TLR激动剂作用下,巨噬细胞极化 形成M2b型,以分泌IL-10、IL-1、TNF、IL-6等细胞因子为主;在IL-10或者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巨噬细胞极化形成M2c型,
ICAM-1 B7.2 ICAM-2
B7.I CCR7
B
髓样谱系
TLR1-6
LFA-1 CD58
CMP ‘单核’前DC
MHC II BDCA-2
HSC
CLP Flt3+DC前体
淋巴样谱系 浆细胞样前DC
TLR7 TLR9
dsRNA
RLR
朗格汉斯 间质DC CD4-CD8-CD4+CD8- CD4-CD8+ 浆细胞样
浆细胞样DC(pDC)的发育分化
CD14-CD11C-CD123 (IL-3Rα)+ pDC前体细胞在IL-3 的刺激下可以分化成未成熟pDC,在IL-3和CD40L的共 同刺激下则分化为成熟pDC。此外,这群pDC前体细胞 还可在病毒刺激下分化成熟并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
按照其来源,pDC可有三种分化途径:
DC
DC
DC
DC
DC
IFN-, IFN-
CXCR3
两类树突状细胞的表型特征及其发育分化途径
A.传统树突状细胞(c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表型特点。成熟的传统DC(上侧)主要功能是激活初始T细胞。 该类DC有多种亚群,皆能有效地加工和提呈抗原,因为高表达 MHC II 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未成熟的传统DC缺少多种表 面分子,但表达大量识别PAMP的受体,包括大部分TLR。浆细胞样DC(下侧)是一类抗病毒的“哨兵”,可借助胞质内TLR7、 TLR9 和 RIG-I 样受体(RLR)感知病毒DNA或RNA,通过信号转导大量产生抗病毒的I型干扰素。BDCA:血液树突状细胞抗原。
一、来源与分化成熟
二、异质性
三、识别模式
四、生物学功能
一、来源与分化成熟
Morphology of mononuclear phagocytes. A. Light micrograph of a monocyte in a peripheral blood smear. B.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 C.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n activated tissue macrophage showing numerous phagocytic vacuoles and cytoplasmic organelles.
清道夫 受体
pMHC
脂质介质 趋化因子
CD40
溶酶体
LPS 细胞因子
胞内病原体感染 的巨噬细胞
吞噬体
Th1
CD40L
IFN- 吞噬溶酶体 Th1激活的 的巨噬细胞
被病原体激活的巨噬细胞行使吞噬功能并启动炎症反应
A.上图:巨噬细胞表达多种针对PAMP的PRR。左下图:病原体与PRR结合后被巨噬细胞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 胞质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其中溶酶体酶杀伤和分解病原体后将其排出细胞外。右下图:巨噬细胞也可同时结合L
巨噬细胞表达的受体和表面分子
A.巨噬细胞;B.活化的巨噬细胞
四、生物学功能
1.参与固有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吞 噬和消化及杀伤和清除)
2.介导和促进炎症反应 3.参与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加工和
提呈抗原)
甘露糖
A
受体
溶酶体 葡聚糖 受体
病原体 吞噬体
吞噬 溶酶体
LPS受体 (CD14)
B
溶酶体
TLR4
迁移受体 CD11a, b, c,CD49d, CD88 E-黏附素,CD44变异体 CCR1,5,6,7,CXCR4,LIRs
与抗原摄取相关的受体 MMR, DEC-205, FcR,
FcR (CD32, CD64), ASGPR, TLR
黏附及协同刺激分子
CD50, CD54, CD58 CD80,CD86,LIRs
PS与TLR4而被激活,产生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小分子脂质介质,启动炎症反应。 B. 巨噬细胞在Th1协助下杀灭胞内病原体。巨噬细胞无法清除进入吞噬体的胞内病原体(左上图),只有在激活的Th1细 胞释放IFN-和CD40配体后,巨噬细胞被进一步武装,其杀菌能力提高,形成吞噬溶酶体而杀灭病原体(右图和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