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作业

课时作业(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故选D项。
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D.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汉代开始加强对基层的控制,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户籍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D项错误。
3.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
“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其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585年”可知,此时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流动大,原有的赋役制度遭到了破坏,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检查,并采用官民奖罚并举的方式,力求做到检查的准确和真实,以保证赋税的征收,故选D项。
人口检查,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排除A 项;杜绝瞒报户口的目的是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1.唐代《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
”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
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2.《礼记•王制》云:“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瘠聋、跛瞬、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这说明先秦时期()A.贫困现象十分严重B.具有社会救助理念C.国家治理效能提升D.社会成员流动频繁3.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
下表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
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内容注解德业相劝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过失相规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礼俗相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患难相恤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A.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B.旨在弘扬传统儒家思想C.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4.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
1909 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A.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B.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D.表明清朝已经放弃专制统治5.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6.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一、单选题1.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
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2.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
”这说明义庄()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B.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3.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
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间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
由此可知,西汉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4.明代前期的乡约主要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但到了明中后期的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
这一变动反映了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批判思潮开始涌现C.政治军事趋于动荡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5.如图为清咸丰元年的一份户籍凭证。
这份“凭证”C.是研究当时人身控制加强的实证D.体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加强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
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7.秦汉时期,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1.洪武元年(1368年)的《大明令》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绵布一匹,务在存恤。
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常加体察。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财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这反映了明代初期()A.民主法治体系日渐完善B.弱势群体获得了有效救助C.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D.社会救济完全由官府负责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3.中国古化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
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4.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逃户,人们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科考。
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
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A.户籍与宗族的区别逐渐淡化B.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C.宗族治理助力国家制度运行D.清朝人身依附关系走向松弛5.过所是古代官方颁发的一种通关凭证,唐律规定“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
唐朝的过所制度()A.体现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意图B.抑制了商业的正常发展C.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初步形成D.反映了开明开放的风气6.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
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
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
这一制度的实施(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解析】选A。
把个体小农统一编入国家户籍,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征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对个体小农的剥削较轻,排除B;掌握人口数量只是表象,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封建国家征发赋役,排除C;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而且有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D说法不全面,排除。
2.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
这一变化说明( )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商贾编入市籍,秦朝时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说明从春秋到秦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人的地位变化,而不是强调户籍制度变化,排除A;据所学,战国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据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排除C。
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解析】选C。
户籍的划分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故A错误;户籍的划分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方便征税,故C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出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为整饬官风、治理社会,颁布了《南赖乡约》,并按乡约设立了乡约会。
王阳明要求乡民必须都参加乡约会,并下令如果不参加将罚银一两。
这说明明代乡约()A.具有一定的行政化倾向B.承载了基层民众的自由意愿C.以完善儒家思想为目的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2.下表为明清时期赋役制度变化的统计。
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时期主要内容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以田亩为主要征调对象,赋役银由政府官收官银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A.加强了政府对社会控制管理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C.弱化了户籍制度的赋役功能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3.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B(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C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永平三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汉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备D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A B.B C.C D.D4.东汉中后期,都太守或推举豪族子弟为孝廉,或默许豪族谋私等不法行为,甚至“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赂”,郡县“豪右并兼,更多奸贪”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说明当时()A.军阀拥兵擅权形成了割据局面B.都县官员丧失荐举人才的权力C.豪族势力渗透影响了地方治理D.地方豪族逐渐操纵了基层政权5.宋代吕大钧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3)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特别提醒】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作“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
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户籍册编成后,抄成4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
黄册10年一修。
【特别提醒】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
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课一练(含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
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2.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
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
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A.社会经济繁荣B.储备体系多元C.防灾能力强大D.崇尚民本思想3.(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这表明(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D.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
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5.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
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
这一政策旨在( )A.强化伦理维护乡间稳定B.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C.凝聚人力推动农村生产D.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6.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7.下表为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 )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8.宋朝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朝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_名师训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
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
此举表明(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
故选C项。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答案】D【解析】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B两项均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材料“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说明C 项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3.“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以上这些改革( )A .有利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 .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C .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D .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答案】C【解析】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排除D 项,选C 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A 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因此限制了其生产规模,排除B 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指的是郡县以下实行“乡亭制”,管理乡亭的人员以官派为主,民间选拔为辅。
通过民间的力量来治理社会,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
这一治理模式()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恢复和发展了血缘宗法制度D.提升了政府的组织能力2.《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批准,不得随便迁徙;外出要持有“符”之类凭证,否则便为“阑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办很严。
据此记载,可以推断出秦时()①政府重视户籍管理②客观上限制了商业③用法律管理老百姓④奖励战功以此为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汉初统治者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郡国并行和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体系,同时注重发挥乡里原有的自治功能,构建以爵制为基础的乡里社会秩序,官员选拔上注重“乡论”。
上述措施旨在()A.发挥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治理功能B.加强政府对乡里社会的控制C.实现国家权力与乡里秩序的结合D.保障基层民众的生产和生活4.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
可见该制度()A.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B.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C.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5.鸠杖,也叫王杖,是汉哀帝时期朝廷为老人特制的一种拐杖。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王)杖,餔之以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鸠者,不噎之鸟也。
欲老人不噎。
”由此可知,汉代()汉代鸠杖A.抚老政策更具教化的倾向B.传统手工业技艺有所发展C.孝道文化已在社会上蔚然成风D.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正渐趋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宣武帝时,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4·衡水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
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
由此可知宋代(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2.至正五年(1345年),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问题在休宁县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乃听民自推择廉而干实者委之……戒以毋私、毋扰、毋欺”,让这些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民情大悦,歌咏载道”。
唐棣这一做法反映了( ) A.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B.官民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C.基层民众注重自我管理监督D.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3.(2024·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4.(2024·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
这些措施(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5.(2024·茂名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
这表明中国( )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6.(2024·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作业】

(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D[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B两项均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材料“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说明C 项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 2.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C[“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为方便征税,故C项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3.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D[根据材料“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该措施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起到强化社会控制的作用,故选D项;该制度无法体现缓和土地兼并、遏制社会分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故排除A、B、C三项。
]4.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15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15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2.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3.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4.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5.唐代政府不但将孝纳入文教体制当中,还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选官制度、礼仪制度、法律制度中均充分体现尊老养老、褒奖孝行的孝道观。
唐代政府这些做法旨在( )A.复兴儒学思想 B.强化统治秩序C.强调以礼治国 D.扩大统治基础6.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
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
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2.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
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
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
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4.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
5.唐代政府不但将孝纳入文教体制当中,还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选官制度、礼仪制度、法律制度中均充分体现尊老养老、褒奖孝行的孝道观。
唐代政府这些做法旨在()
A.复兴儒学思想B.强化统治秩序
C.强调以礼治国D.扩大统治基础
6.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
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
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
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秦汉到隋唐,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天子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
此期间的乡官制,是与当时的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这三者是乡官掌管的基本职司,也是乡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
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
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
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以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
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
……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
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据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
课时作业1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以村社为单位的是集体经营,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从题干中唐朝对“坊郭户”未单独设立户籍,到宋代设立城市居民的单独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坊郭主户按等承担赋税,说明宋代时城市居民较之唐代大量增加,出于管理与征税需要进行户籍管理的调整,因而是宋代城市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关系,排除C、D两项。
答案:B
4.解析:“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A
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是政府控制放松的表现,排除C项;“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没有涉及等级制度,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依据材料“还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选官制度、礼仪制度、法律制度中均充分体现尊老养老、褒奖孝行的孝道观”可知,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来强化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复兴儒学思想不符合唐朝政府的做法,A 项错误;唐朝为君主专制的社会,不是以礼治国,C项错误;扩大统治基础是科举制的作用,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C
7.解析:(1)“功能”,据材料一中“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使民无得擅徙”“什伍连坐”“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等信息归纳;“历史因素”,据材料一“秦国……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等级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述。
答案:(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2)评述:两税法实行,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使乡官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乡绅、地主、富农)管理乡村和征税。
这一变化改变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对乡村民众的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
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影响朝廷政令的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