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正稿)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遗址发掘第五条领队职责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2、确定发掘区、布方及编号。
3、指定探方、工地库房和其他工作的负责人。
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评价
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评价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评价一、引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指在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步骤。
它的出现旨在规范和统一田野考古工作,确保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考古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二、优点1. 规范性强: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步骤,使得整个调查和发掘过程更加规范化。
这有助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方便评估和比较不同项目之间的成果。
2. 科学性高: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研究者在调查前进行详尽的文献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
还要求遵循科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以确保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3. 系统性强: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将田野考古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避免遗漏或重复。
4. 可操作性好: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提供了详细的调查和发掘方法,包括如何选择调查地点、如何进行探测和发掘、如何记录和保存文物等。
这些方法经过实践验证,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指导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5. 保护文化遗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进行调查和发掘时要尽量减少对遗址和文物的破坏。
它要求研究者对已发现的文物进行认真记录、分类和保存,并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以确保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
三、不足之处1. 缺乏灵活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过于详细具体,可能会限制研究者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有时候,特殊的考古环境和条件可能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但这些方法和手段在规程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 缺乏针对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于不同类型的调查和发掘项目可能没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指导。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遗址差异很大,一套统一的规程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
田野考古规程 旧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厦门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印2007年12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 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 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 遗址发掘第五条 领队职责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田野考古规程
田野考古规程-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着,(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Third 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说明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 Third 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2,断面收集和系统或全面收集所获遗物必需编号记录。
3,对已经局部暴露的大型遗迹如城垣工程、夯土台基和墓地等,可通过钻探对其形状、布局等做进一步追踪。但应慎用,尽可能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4,提倡各类无损伤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5,遗物收集的目的有两种。一种为了解遗址年代、文化面貌,可通过对暴露在断面上的遗物收集和拣选地表散落之特征遗物的收集达到目的。一种是通过地表系统收集,以进一步诊断地下遗址的功能性质合格局区划等。收集方式有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全面收集等,可依需要选择。
1,文字记录包括工地日记、探方工作日记、遗迹单位总记录、《发掘记录表》、《墓葬发掘记录表》(见附录二:表三、四)和遗迹编号记录、影像记录、资料收集标签及入库记录等各类记录表格(见附录二:表五——?)。工作日记是对工作进程的记叙;发掘记录表是对发掘对象的描述性记录;各类记录表既记录了工作进程,也为工地管理工作的依据。各类文字记录的大体要求: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实行领队负责制。领队对执行本规则负有完全责任。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需遵守纪律、坚守职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踊跃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 考古调查
第三条考古调查的任务与工作性质
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古代遗址,进而观察和研究遗址。考古调查为遗址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与考古发掘彼此补充的研究方式。
③影像记录要填写记录表(附录二:表)。
田野考古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厦门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印2007年12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 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 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 遗址发掘第五条 领队职责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规程修订部分详细说明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8)》修订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加此条款。
第三条新《规程》进一步细化了考古领队的职责,增加了考古工作单位的职责。
第二章考古调查新《规程》去掉了原《规程》第二章标题中的“考古钻探”部分。
考古调查包括了寻找发现古遗址和对遗址的调查两个关联的阶段。
而钻探,仅仅是遗址调查中可能用到的技术之一。
新《规程》明确规定,考古勘探(钻探是勘探的一种方法)是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考古发掘前可首先使用钻探的方法对遗址进行调查,确定发掘区域。
但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后,禁止在发掘区域内进行钻探。
第四条原《规程》没有说明考古调查的任务。
新《规程》明确提出考古调查的任务不仅是发现和确认文化遗存,还要研究文化遗存,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包括航空、遥感、探地雷达、水下声纳等,可帮助发现文化遗存,但勘探结果必须经过人工实地踏查核实。
“遗址”与“地点”的区分表现在几方面:1、通过地表散落遗物判断地下遗址状况是考古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即便是在高度开发的农业区,遗址地表散落遗物也能某种程度上反映地下遗址的状况。
但由于各种原因,原属遗址上的遗物经常被带到遗址范围之外,此类地点的发现,可作为判断和寻找附近存在遗址的线索,因此也属于考古调查的工作范围,但不能视这些地点为遗址。
2、在严重风蚀又很少被后人活动干扰的地区,文化堆积中的细小物质流失,相对大而重的遗物基本留在原地。
此类堆积尽管已经脱离地层,不能将其视同为遗址堆积,但其散布位臵、密集程度等是推断过去存在遗址以及遗址堆积情况的唯一线索,应当重视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记录。
对这些地点上的遗物采集,更应当采用系统的方法。
3、年代久远或地势崎岖地区的遗址常因塌坡、流水等自然原因遭到破坏,搬运后形成二次堆积,由于原来的堆积结构遭到彻底破坏,不能视为遗址,但也是推断附近存在遗址的重要线索。
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而言,发现这类地点亦属不易,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评价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评价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一、引言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规范化程度对于保障考古工作质量、提高考古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科学合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于推进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概念和意义1. 概念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指在实际田野考古过程中,为了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和结果准确可靠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操作规范。
2. 意义(1)保证田野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安全性;(2)保证田野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提高田野调查和发掘效率;(4)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三、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制定原则1. 科学性原则制定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必须遵循科学原则,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2. 实用性原则制定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必须具有实用性,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 灵活性原则制定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必须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四、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内容与要求1. 田野调查与勘探(1)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2)编制调查计划和任务书;(3)进行现场勘探,记录勘探结果;(4)对勘探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估。
2. 发掘(1)编制发掘计划和任务书;(2)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如清理现场、搭建设施等;(3)按照发掘计划逐层逐块进行发掘;(4)对出土文物进行认真记录、鉴定和分类;(5)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整理。
3. 数据管理与分析(1)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及时记录数据信息;(2)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形成报告。
五、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评价1. 优点(1)保证了田野调查和发掘过程的安全性;(2)保证了田野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提高了田野调查和发掘效率;(4)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 不足(1)制定的规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2)规程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
六、结论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保障考古工作质量、提高考古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说明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 Third 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考古调查第三章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第四章考古发掘中的领队职责第五章考古发掘第六章发掘资料整理第七章发掘成果刊布第八章发掘资料管理第九章附则附录一、遗址记录要点二、表格样式三、测定标本采集方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实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则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1第三条考古调查的任务与工作性质2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古代遗址,进而观察和研究遗址。
考古调查为遗址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与考古发掘互相补充的研究方法。
考古调查应选择尽可能避免损伤遗址文化堆积的技术。
如果必须对遗址进行试掘,应向国家文物局履行报批手续,并严格执行本规程第五、六章的技术规范3。
第四条考古调查的准备工作1,调查前应首先做好相关资料的预案研究,包括对拟调查地区的已有考古成果、相关历史文献的了解和对该地区1原《规程》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标题似有不妥之处。
就工作内容而言,考古调查包括了寻找发现古代遗址和对遗址的勘查两个关联的方面。
而钻探,仅仅是遗址勘查中可能用到的技术之一。
似无一定出现在标题中之必要。
另,修订稿之本章在表述逻辑上对原《规程》做了一定的调整。
2原《规程》没有关于考古调查性质的说明。
3从学术角度而言,必要的试掘,也是勘查遗址的技术方法之一。
但出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我国实行的《田野考古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包括试掘在内的考古发掘必须实行考古领队制和履行报批手续,而对于考古调查,则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为了避免因不具领队资质的调查队对遗址进行发掘而造成损失,本稿将明确不把试掘列为调查技术。
地图、航空及遥感照片以及相关地质、环境等资料的分析4。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1.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制定发掘计划的基础。
在进行考古调查时,应当全面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做好记录和拍照等工作。
同时,还应当注意保护文物,避免对当地的文化遗址造成破坏。
2.发掘前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发掘计划、准备发掘工具和设备、招募发掘队伍等。
发掘计划应当包括发掘目的、发掘区域、发掘方法、安全措施等内容。
发掘队伍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掘设备应当符合要求,确保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3.田野发掘是田野考古工作的核心环节,应当按照发掘计划进行。
在发掘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护文物,避免对遗址造成破坏。
同时,还应当注意记录和拍照等工作,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4.整理工作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分类、测量、记录和拍照等工作。
整理工作应当细致认真,确保文物不被损坏。
同时,还应当注意保护文化遗址,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
5.研究工作是田野考古工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对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研究,探讨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工作应当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得随意篡改或歪曲资料。
6.报告编写是田野考古工作的总结性工作,应当按照要求编写发掘报告或研究报告。
报告应当全面、客观、准确、详细地记录和描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其他学者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依据。
7.文物保护是田野考古工作的社会责任之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防止文物被盗、损坏或腐烂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认识。
8.档案管理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应当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资料和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化档案,以便于长期保存和利用。
9.成果推广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当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推广田野考古的成果和经验。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法规类别】考古工作
【发布部门】文化部
【发布日期】1984.05.10
【实施日期】1984.05.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文化部 1984年5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第三条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第四条考古钻探
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第三章遗址发掘
第五条领队职责
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
第六条遗址发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遗址发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与记录遗存的本来面貌。
(完整word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8)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考古调查第三章田野考古工作中的文物保护第四章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职责第五章考古发掘第六章发掘资料整理第七章发掘成果刊布第八章发掘资料管理第九章附则附录一、野外作业技术要点(一)遗址测绘(二)考古调查(三)考古发掘二、采集及取样要点(一)要求(二)种类(三)采集方法(四)采集技术(五)采样方法举例(六)考古资料采集和取样的数量三、记录要点(一)田野考古记录的基本要求(二)文字记录要点(三)发掘区测绘记录要点(四)影像记录要点四、库房管理(一)库房管理(二)记录资料汇总与存档五、资料整理要点(一)整理修复(二)标本入库(三)样品送检(四)建立资料库与电子数据库例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必须服从文物保护的需要。
第三条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本规程。
第二章考古调查第四条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确认和研究文化遗存,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考古调查应尽量选择避免损伤遗址文化堆积的技术,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应与实地踏查相结合。
遗址的确认以发现原生文化堆积为准,应注意与地点的区分。
第五条准备工作1,调查前应对拟调查地区已有考古成果、历史文献、地图、遥感照片,以及地质、环境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
2,根据调查目的制订工作方案,包括调查区域、对象、内容、技术方法、人员组成和经费预算等,并做好物质准备。
第六条考古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环境、保存现状等。
1,测量遗址的地理坐标,并标注在地图上。
2,遗址范围与面积依据已暴露文化堆积的位置,并参照地表散见遗物的分布范围确定,必要时适当辅以勘探手段。
3,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包括埋藏深度、堆积层次和厚度、暴露的遗迹遗物等。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一、任务和权责1、山田考古工作组织者须负责组织山田考古活动,包括活动的行政、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和实施、经费管理和审计等;2、组织者制定考古规程、作业规程、组工程序及技术规范要求;3、组织者负责组织、指派考古队伍执行考古任务;4、参与或者监督考古工作实施;5、参与制定考古结果及其它数据报告,协助撰写考古记录;6、协助处理考古项目的相关社会关系,关系到项目的具体执行;7、根据工作需要,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二、考古队伍1、考古队伍由考古学专业人员组成,应具有相关学历学位,分为考古学家、考古工作人员及技术支持人员;2、考古学家对考古诊断、研究等及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检查和确认,参与分析专业考古观点,总结各活动结论;3、考古工作人员负责实施考古专家针对活动指示的考古探勘、研究、勘查以及其它任务;4、技术支持人员负责为考古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如器械仪器、测绘图像仪、古文物采集;5、各类考古人员的任职和任务应按照部门有关规定和安排实施。
三、考古活动1、设计阶段:制定考古活动方案,筹备条件,包括考古团队成员、技术设备、器具工具、金钱物资、安全保卫等,规定探勘技术标准;2、现场作业阶段:按照方案开展现场考古工作,完成必要的队地样,记录甚至采集古物,完成基础调查;3、记录阶段:根据现场调查,编制完善的记录成果,全面记录及报告本次考古发掘的具体情况;4、保护阶段:协助采取必要措施尽快完成发掘标地等保护考古遗址,防止考古遗址遭受破坏;5、保管阶段:根据规定及专家意见,落实发掘成果的存放及管理。
四、考古管理1、考古队伍成员,安全、卫生使用考古设施;2、具体的考古方案,任务的安排,技术流程及要求;3、考古活动实施、考古发掘遗址严格管理;4、严格实行经费使用制度,按有关规定审核经费的使用。
五、安全规定1、考古工作需依法落实安全有关规定,确保参加考古活动人员及设施设备的安全;2、采取必要技术措施及营防措施,建立责任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检查;3、考古队伍成员按考古作业规程进行安全操作;4、应有专业人员指导操作,未接受指导和安全培训的,不得进入考古现场参与作业。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田野考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需要考古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严格遵循规程,保证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田野考古工作的规程,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前期准备。
1. 调查研究,在实地考古工作开始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地形、历史文献、相关资料等的搜集整理,以便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
2. 设计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详细的田野考古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区域划分、工作内容安排、人员配备等。
二、实地勘探。
1. 仪器设备,携带必要的勘探设备和工具,如GPS定位仪、测量工具、挖掘工具等。
2. 勘探方法,根据考古地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包括表层调查、探坑探掘、地质勘探等。
3. 资料记录,对勘探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发现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标注,包括地点、时间、发现物品等。
三、发掘挖掘。
1. 现场保护,在发掘挖掘过程中,要做好现场保护工作,保证考古遗址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层次挖掘,根据地层情况,进行层次性的挖掘工作,保证每一层的文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记录。
3. 文物保护,对挖掘出的文物进行及时的保护和清理工作,确保其完好无损。
四、资料整理。
1. 数据分析,对挖掘和发掘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2. 成果展示,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展示和汇报,包括文字报告、图片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
五、总结反思。
1. 经验总结,对整个田野考古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2. 收尾工作,做好田野考古工作的收尾工作,包括设备清理、遗址保护、资料归档等。
总结,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考古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循的工作流程,只有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工作,才能保证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推动田野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
田野考古规程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 Third 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修订、推广与培训【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作者:赵辉 2012-06-251、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原委和1984年颁布施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相比,2009年10月重新修订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最主要的变化是补充了将聚落考古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标准。
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改变,原因是自原《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迅速发展变化。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考古学物质文化年代框架,大多数田野考古项目的目的是获得可供此种研究的资料,田野技术方法是针对获得这类资料设计的。
1984年国家文物局制定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主要也是规范这类田野考古活动。
中国考古学中,聚落考古早已有之。
自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以来,聚落考古项目虽然不多,却也不绝如缕。
但很长时间里,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精力不在这个方面,对聚落考古方法的认真探讨也始终没有展开。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学术界开始了解国外主要是西方考古学的动态,其中也包括西方的聚落考古。
另一方面,中国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达成建设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的任务目标已可预期,学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结论其实颇为明了,即需要通过聚落形态研究复原古代社会,从而深化发展中国考古学。
随着学术界在这个方面逐渐取得共识,聚落考古工作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大规模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往往面积很大,工作中就需要有对聚落全局的思考和把握。
而为了更好地进行遗址保护规划,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提供聚落结构的相关信息。
总之,当聚落形态的田野考古渐成主流之际,就需要一部与之相应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范这类田野工作。
这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
北京大学在1980年山东长岛北庄遗址的发掘中提出了聚落研究方向。
此后,围绕这一方向上的探讨在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广东银州、浙江普安桥、山西襄汾曲村、陕西扶风和岐山的周原、周公庙等遗址的工作中持续至今,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心得,也收获了许多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修订、推广与培训【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作者:赵辉 2012-06-251、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原委和1984年颁布施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相比,2009年10月重新修订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最主要的变化是补充了将聚落考古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标准。
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改变,原因是自原《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迅速发展变化。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考古学物质文化年代框架,大多数田野考古项目的目的是获得可供此种研究的资料,田野技术方法是针对获得这类资料设计的。
1984年国家文物局制定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主要也是规范这类田野考古活动。
中国考古学中,聚落考古早已有之。
自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以来,聚落考古项目虽然不多,却也不绝如缕。
但很长时间里,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精力不在这个方面,对聚落考古方法的认真探讨也始终没有展开。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学术界开始了解国外主要是西方考古学的动态,其中也包括西方的聚落考古。
另一方面,中国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达成建设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的任务目标已可预期,学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结论其实颇为明了,即需要通过聚落形态研究复原古代社会,从而深化发展中国考古学。
随着学术界在这个方面逐渐取得共识,聚落考古工作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大规模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往往面积很大,工作中就需要有对聚落全局的思考和把握。
而为了更好地进行遗址保护规划,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提供聚落结构的相关信息。
总之,当聚落形态的田野考古渐成主流之际,就需要一部与之相应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范这类田野工作。
这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
北京大学在1980年山东长岛北庄遗址的发掘中提出了聚落研究方向。
此后,围绕这一方向上的探讨在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广东银州、浙江普安桥、山西襄汾曲村、陕西扶风和岐山的周原、周公庙等遗址的工作中持续至今,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心得,也收获了许多研究成果。
2003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大举办全国田野考古人员培训班。
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全力协作下,培训班在临淄桐林遗址开办。
鉴于以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理解,我们将聚落考古的理念、技术方法作为了这次培训的重点。
这次培训取得了最好效果,国家文物局给予了肯定。
国家文物局在2005年再次将举办培训班的任务委托北大的同时,把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任务也交给了我们。
2008年北大向国家文物局交出修订稿。
因其是学术语言和格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将其修改成行政法规的文字表述,并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征求业内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看到的《规程》文本,于2009年10月正式颁布。
2、主要修订内容新《规程》在原《规程》基础上充实了聚落考古的理念和相关方法、技术的内容,比原《规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这是建立在中国考古学整体水平业已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各地考古人员中上水准制定的技术规范。
这也是我们修订工作中把握的总原则。
概括而言,新《规程》新增或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1)把田野考古技术视为一个由发掘清理、测绘记录和遗物资料采集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技术体系,分别制定其技术标准。
淡化针对不同遗址、遗迹类型的具体作业技术方法的特点和区别,规范田野工作中应当普遍遵守执行的方面。
如任何发掘项目必须建立统一的三维坐标测绘系统,又如必须制定统一的遗物采集标准,以及各种记录形式的规范性等。
(2)将全覆盖式的区域调查作为发现和确认遗址的基本方法;将对发现和确认后的遗址进一步的勘察工作要求突出强调出来。
(3)明确提出“地面”这一在发掘现场把握聚落空间结构的地层学概念和相应的作业技术要求。
(4)明确提出“堆积单位”这一小于并包含在遗迹单位(地层单位)的概念,在作业上将其规定为一次清理、记录和取样完成的基本单位,目的是通过对作为一个功能单位的遗迹其建造、使用和废弃的不同环节形成的堆积的把握,获得相关人们行为的信息。
(5)在资料整理和刊布环节,强调文化堆积形成过程的整理和相关资料客观全面的发表,试图通过这个措施,引导发掘者关注文化堆积形成过程中人类行为信息的重要性。
(6)考古学复原古代社会的途径无非是两种:一是靠现代科技手段开辟新的资料信息种类;一是对传统资料的多(新)角度的分析。
因此,同样在资料整理和刊布环节,新《规程》不再突出强调类型学分析及其成果发表的重要性,而是试图引导整理者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注意力放在对考古资料多角度的分析整理上,并指出将各种分析所得按照它们在地层单位中的共存关系汇总发表是考古报告最重要的任务。
(7)最后,新规程强调了建设资料信息库的重要性。
3、新《规程》的培训与推广《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尚未颁布之时,即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新《规程》在将来能够得到顺利落实,国家文物局又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按照新《规程》的田野考古项目的考核办法。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还制定了有关新《规程》的培训计划。
作为《规程》的修订者,北京大学承担了主要培训任务。
2009年,北大主持了面向全国考古领队人员的新颁《田野考古规程》培训,培训对象为所有具有国家文物局颁田野考古领队资格的领队人员,总计培训包括北大教员在内的一线领队近700人。
新《规程》的落实应当首先从北大自己开始。
2007年河北曲阳定窑、2008年甘肃礼县大埠子山、同年陕西岐山周公庙、2009年山东章丘东平陵城遗址的发掘中,我们都对考古队提出了落实新《规程》的要求,并委派参与《规程》修订的老师到场协助《规程》有关内容的落实。
北大的《田野考古学概论》、《考古测量》等课程的内容也迅速进行调整,并改由参与《规程》修订的教员任教。
因为有了这些准备,当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和2011年再度委托北大举办田野考古人员培训班时,我们才有信心将培训合并在我们的学生实习中进行。
这两次培训的地点分别是河南邓州八里岗和陕西岐山周公庙。
此外,我们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和发掘的电子数据库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
此外,在协助国家文物局落实新《规程》方面,我们还做了一些工作。
我本人在多个场合宣讲过新《规程》。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发掘中,与浙江所领队孙国平先生合作,规范了发掘中的记录和系统取样;和浙江省考古所一同建立起良渚遗址群大范围测绘记录的坐标系统;与河南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合作举办田野考古调查培训等。
4、收获与经验从山东长岛北庄遗址的发掘起,北大在探索和凝练聚落考古方法上已经经过了20多年。
通过修订《规程》,能够将这20多年的心得、经验做个系统梳理和理论总结,对北大而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全面提高北大在这个方向上的水平的难得机会。
自新《规程》出台以来,我们在各种场合听到的评价总体来说是正面的。
归纳一下的话,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新《规程》提倡的聚落考古理念的认可,认为新《规程》有关开展聚落考古的工作方法的要求必要而及时。
这些年各地申报的主动发掘项目中,以聚落研究为目的的项目逐年增加;配合制定遗址保护规划而开展的考古更是以了解聚落结构为目的;大量的基本建设中的考古项目多数要求一次揭露相当的面积,同样遇到对遗址整体把握的问题,于是,聚落考古不再是少数单位从事的学术前沿,而是随处可遇、随时都要处理解决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业界对新《规程》的颁布,在聚落考古工作技术方法上给予指导和规范,普遍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第二,从聚落考古的理念出发,在有关新《规程》的培训中,我们强调了在发掘过程中对堆积中的“地面”或“活动面”的把握,规定领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据此协调工地进度。
在培训中,我们采取一些措施,让学员走出探方,掌握工地全局。
我们认为,今天的田野领队的培训标准不应仅仅要求他正确把握发掘区内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还应当对空间全局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有关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大多数学员感到十分新奇。
近些年,如何保障一个大规模和长周期的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也引起学术和管理高层的注意,开始考虑领队资质是否再分级别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算是对此做了些积累和准备。
第三,新《规程》将田野技术视为一个系统,分成发掘、记录和取样三个子系统,规定田野考古领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协调这三个子系统的运转实施,以保障所得资料的完整、准确和有效。
在各种培训中,这一点也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给予了强调,其目的是培训学员对这个技术体系的整体掌控能力。
由于整个田野技术体系构成复杂,且计算机管理等新手段的引进进一步增加了这种复杂程度。
故新《规程》推广普及的初期,这方面的困难一度较大,认为是繁琐和不便。
但在尝试过程中,一旦各种技术形式之间的互补关系得到理解,反映就越来越正面。
第四,资料整理和编写考古报告阶段,我们有意引导了对遗物多角度的分类整理。
但这在当前还是一个刚刚起步探索的阶段,尚没有形成具有比较普遍意义的作业程式。
因此,总体上我们感觉这个方面的成效不大。
但今天在这个角度上的点滴积累,都是将来在这个方面形成气候的基础。
随着学术的发展,我们也发现新《规程》还有进一步丰富充实的空间。
例如应当明确提出在田野发掘现场对文化堆积形成过程的研究,寻找把握遗迹空间分布变化的关键层面,据此进行文化堆积的分期的要求。
遗址上文化堆积的分期与文化分期是不同的概念,表达的是遗址上人们行为模式的变化,后者则指文化面貌的变化。
中国考古学中,于后者做得很充分,但于前者,尚基本没有开展起来。
应当明确提出在资料整理环节对遗物进行多角度分类的要求。
习用的类型学“分型定式”是把遗物中主要表达年代的信息的归纳整理,是诸多分类角度中的一个方面。
古代社会的复原研究,还需要许多系统化处理后的其他种类的信息。
这两点建议,请在将来再度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时予以考虑。
(2012年6月22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