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各斯

合集下载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λoyos(logos)的音译,因为它有很多含义,汉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

著名哲学史家格思里在《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中详尽地分析了公元前五世纪及之前这个词在哲学、文学、历史等文献中的用法,总结出十种含义:(1)任何讲出的或写出的东西;(2)所提到的和与价值有关的东西,如评价、声望;(3)灵魂内在的考虑,如思想、推理;(4)从所讲或所写发展为原因、理性或论证;(5)与"空话"、"借口"相反,"真正的逻各斯"是事物的真理;
(6)尺度,分寸;(7)对应关系,比例;(8)一般原则或规律,这是比较晚出的用法;(9)理性的能力,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逻各斯;(10)定义或公式,表达事物的本质。

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

“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如:灵魂/肉体、自然/文
化、男性/女性、语言/文字、真理/谬误等。

这种二元项的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设立第一项的优先性而迫使第二项从属于它,第一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而第二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如把善放在恶之前、肯定放在否定之前等。

赫氏“逻各斯”特征简析

赫氏“逻各斯”特征简析

赫氏“逻各斯”特征简析赫拉克利特“逻各斯”究竟指的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尚未定论。

本文对赫氏的“逻各斯”力求作出正确解读和扼要分析。

标签:赫拉克利特;“逻各斯”;特征“逻各斯”,希腊文Logos的音译,本义为言语、思维、理性。

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谓世界的普遍规律。

赫氏“逻各斯”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赫氏首先并最多的是在解释客观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现象时使用“逻各斯”这个概念的。

赫氏认为:“世界之转化有一个一定的次序和一个确定的周期,适应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凡引文均择自商务印书馆出版:《古希腊罗马哲学》,1972年版)这种必然性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命运”。

而“命运的本质就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

”由此看来,事物运动的“周期”、“命运”、“必然性”就是“逻各斯”,即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逻各斯”在赫氏看来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赫氏强调:只有“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不听从我本人而听从我的逻各斯,……那就是智慧。

”这充分表明了赫氏“逻各斯”的客观性。

2.普遍性赫氏认为,“逻各斯”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还普遍存在。

他断言:“一切都是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

”即使是在当时希腊人看来最伟大的太阳也不例外。

所以,“太阳不越出它的限度,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使女——就会把它找出来。

”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世界本身,也要受“逻各斯”的支配。

因为“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熊熊的活火,按规律地燃烧着,按规律地熄灭着。

”整个大千世界是一个有规律运动的整体。

赫氏还认为,“逻各斯”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主观思维之中。

他说:“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邏各斯是人人所共有的”。

由此可见,当赫氏用“逻各斯”来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现象时,指的是事物运动规律;当他用“逻各斯”来解释人们的思维活动现象时,指的是主观思维发展规律。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概念的基本含义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概念的基本含义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Heraclitus)是古希腊著名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以“万物流动”为核心,他强调世界的变化与永恒不变的统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就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的基本含义展开讨论。

一、万物流动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为流动”,他认为世界是由不断变化的元素构成的。

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流动, 这是世界的本质。

他指出:“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强调了世界的不断变化和流动。

这一概念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对希腊哲学中静止论的重大否定。

赫拉克利特将世界视为一个永远在变化中的整体,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二、火的概念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他将火视为万物的起源和母体。

他认为火是最基本的物质,是导致世界万物变化的动力。

赫拉克利特不单纯地将火视为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把火看作是一种过程和状态,是对世界动态变化的一种象征。

在他看来,火象征着消亡、变化和矛盾统一。

三、对立统一赫拉克利特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对立的统一。

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是个体的对立统一,矛盾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原则。

在他看来,矛盾是世界的真实状态,世界的动力和本质正是来自于对立和矛盾。

他认为对立所构成的矛盾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赫拉克利特的矛盾统一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源泉。

四、偶然性赫拉克利特强调世界的偶然性。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取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作用而产生的。

他经常用“隐藏的和显现的”来形容世界的偶然性,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和运动都是受到偶然性的支配和影响。

赫拉克利特对偶然性的强调是在当时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突破,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宇宙合一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是以一个宇宙法则统一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相互通联、相互依存的。

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一个概念吗?

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一个概念吗?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理性、智慧和知识。

在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被认为是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

而中哲的“道”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那么,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否是一个概念呢?我们需要了解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二者都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logos)更加强调理性和知识,而中哲的“道”则更加强调道德准则和人类生活的方式。

逻各斯(logos)是一种理性的概念,它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本质和能力。

而中哲的“道”则是一种道德准则,它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我们需要考虑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的联系。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二者都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强调人类应该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以此来达到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达到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可以说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需要回答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否是一个概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逻各斯(logos)更加强调理性和知识,而中哲的“道”则更加强调道德准则和人类生活的方式。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不是一个概念。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虽然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逻各斯——精选推荐

逻各斯——精选推荐

逻各斯 逻各斯(英语:Logos,希腊语:λόγος)是古希腊哲学及神学的术语,乃西⽅哲学的核⼼概念。

逻各斯的概念早见于波斯、古印度和古埃及,后引进⾃犹太教和基督教。

逻各斯在哲学表⽰⽀配世界万物的规律性或原理;在神学则表⽰上帝的旨意或话语。

在西⽅哲学史上,逻各斯是最早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逻各斯字根⽤希腊语拼写的“逻各斯” 逻各斯(希腊语:λόγος)在希腊⽂的原义是“话语”(英语:word)的意思,但是它包含了许多层⾯的意义。

⼀⽅⾯它代表了语⾔、演说、交谈、故事、原则等意涵,另⼀⽅⾯,它也代表了理性、思考、计算、关系、因果、类推等等。

逻各斯通常使⽤在哲学之中,在希腊⽂中,⼀般的⽇常语⾔,或交谈,是⽤另⼀个字希腊语:λέξις(lexis)来代表。

它跟逻各斯(希腊语:λόγος)都起源于相同的字根希腊语:λέγω(legō),它的意思是交谈、计算、说话或演说。

英语:logic(逻辑)的字根来⾃于逻各斯,各种学科的字尾(-logy)也来⾃于它,例如地理学(geology)。

它译为拉丁语:ratio,后转为法语:raison,最后成为英⽂中理智(reason)与理性(Rationality)的字根。

沿⾰ 古代的波斯、印度和埃及哲学和神学体系中,曾提到逻各斯的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逻各斯引⼊哲学,⽤以说明万物变化的规律性。

其后,逻各斯的含意不断发展,成为“逻各斯学说”。

逻各斯学说对犹太教哲学及基督教哲学产⽣了深远影响。

早期的基督教教⽗们受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噶哲学影响,从⽽运⽤逻各斯奠下三位⼀体神学教义的基础。

相关 逻各斯在天主教译为圣⾔,基督新教则普遍译作道或话语。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哲学观点,强调个体应以自我为中心,关
注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意识。

这一理念源于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并保持自我认同。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
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而不是迎合外界的期望。

它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命运。

逻各斯中心主义鼓励人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受外在社会规范的束缚。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实践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使其更加坚
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逻各斯中心主义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增进沟通和理解。

通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实践,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意识和情商。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发展历程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概念最早由哲学家逻各斯提出,他认为人应该自我为中心,
完全信任自己的观念和观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渐在文化、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引起关注,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倡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
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当今社会,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念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名词解释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名词解释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名词解释
逻各斯(Logos)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逻各斯
一词在希腊语中有多重含义,可以解释为“理智”、“言辞”、“规律”或“智慧”。

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逻各斯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基
本原则和运行规律。

首先,逻各斯是宇宙的根本结构和原则。

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变化的流动过程,其中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逻各斯是这种变化的智慧和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负责宇宙的运行和秩序。

其次,逻各斯是一种普遍的理性和智慧。

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包括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人类通过理性和思考能够接触到逻各斯,从而获得智慧和真理。

此外,逻各斯也是一种言辞和语言的力量。

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通过言辞和语言来传达的,人们可以通过使用逻各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言辞是人们认识和沟通逻各斯的工具,也是智慧和知识的来源。

总的来说,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代表着宇宙的智慧和规律,是一种普遍存在且能够被人类理解和运用的力量。

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运行原则,也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

PR009-《哲学的起源4:万物皆有逻各斯》-西方哲学课

PR009-《哲学的起源4:万物皆有逻各斯》-西方哲学课

哲学的起源4:万物皆有逻各斯今天要谈的主题是赫拉克利特的第二句话“万物皆有逻各斯,但它喜欢隐藏”。

我们昨天谈到了他的第一句话“万物起源于火”,那么第二句话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今日重点1:什么是逻各斯?首先什么是“逻各斯”呢?我们先举个例子,我们听到一个人说话前言不对后语、颠三倒四、自相矛盾,就会判断说这个人说话不合逻辑,那你有没有想过"逻辑"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或许会说逻辑就是说话有条理,你讲的让我明白,你就有逻辑。

你讲的前后矛盾,就逻辑混乱。

没错,基本上这种想法是对的。

其实,“逻辑”这个在生活上广泛使用的词本身是一个标准的哲学词汇。

在大学里面,特别是哲学系里,它还是一门成熟的课程体系,称为逻辑学或是理则学,这个则是规则的则,它是探讨思维及推论的正确方法的。

所以我们如果给"逻辑"下个定义,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则。

在西方的语境里,你知道逻辑有多重要吗?举个例子,很多学科都以逻辑作为它英文单词的尾缀,表示我这个学科是用理性的方法去研究特定领域的知识的。

比如说心理学是Psychology,生物学是Biology,社会学就是Sociology,那你就要问,那“逻辑”这个词怎么来的?英语中"逻辑"的字根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古希腊文叫做logos,我们一般就用音译叫做"逻各斯"。

那么在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的意思是什么呢?就好像我们中文里面有很多字,好多意思啊,逻各斯也是一样,它意思很多,但你只要掌握最重要的两个就够了。

第一个,逻各斯就是言语。

一个人说出有意义的话,那个话就代表里面有逻各斯。

第二个,既然他说出来的话有意义,就表示他可以做出一个恰当并且合乎理性的安排,那不就是法则吗?所以你只要记得逻各斯就是言语,就是法则,这两点就够了。

说来很有趣,“逻各斯”这个词跟我们道家的"道"这个字居然有高度的相似性。

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范畴之分析

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范畴之分析

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范畴之分析【摘要】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涉及到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和生命哲学。

逻各斯的内涵包括着事物的对立统一、变化与恒久的关系,同时也展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在生命哲学中,逻各斯被应用于解释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逻各斯也与身心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揭示了身体与精神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个体和群体中,逻各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引导着人们思考个体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逻各斯范畴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上。

在当代哲学中,逻各斯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逻各斯范畴的探索不仅展示了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精髓,也为当代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哲学、逻各斯、概念、辩证性质、生命哲学、身心关系、个体、群体、哲学意义、当代哲学、价值。

1. 引言1.1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重要性赫拉克利特哲学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被誉为“万物之父”,是古代哲学的先驱之一。

赫拉克利特强调世界的变化和流动性,他提出“一切皆流”这一著名论断,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观念。

赫拉克利特强调事物的不断变化和运动,反映了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古代希腊哲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影响着后世哲学家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哲学思想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积极影响,被视为古代哲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思考,引领着人类探索哲学真谛的道路。

1.2 逻各斯概念的引入赫拉克利特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世界万物的变化和流动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

而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便是“逻各斯”。

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所构建的一个哲学范畴,其涵义丰富而深远。

逻各斯这一概念的引入,首先是为了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逻辑 逻各斯 关系

逻辑 逻各斯 关系

逻辑逻各斯关系逻辑学是研究正确推理和思考的科学,而逻各斯主义是一种基于逻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逻辑学与逻各斯主义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逻各斯主义是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逻各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认为逻辑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并且通过逻辑可以达到智慧的境地。

逻各斯主义提倡通过理性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强调逻辑思维在推理和判断中的重要性。

逻各斯主义中的逻辑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察、归纳和推理。

观察是指通过感知和实验来收集事实和现象的信息。

归纳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出普遍规律和原则。

推理是指基于已有的事实和规律,进行逻辑推演和判断的过程。

逻辑学正是研究和规范这一推理过程的科学。

逻辑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包括形式逻辑和实体逻辑两个方面。

形式逻辑主要研究逻辑结构和形式规律,强调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过程。

实体逻辑则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研究不同领域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推理原则。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矛盾原理,即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二是排中律,即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必须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三是唯一性原理,即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规律。

逻各斯主义与逻辑学的关系在于,逻各斯主义是基于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体系。

逻各斯主义主张通过逻辑思维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此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逻各斯主义通过逻辑学提供的推理和判断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逻各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逻辑思维揭示真理。

根据逻各斯主义的观点,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逻辑思维是达到真理的途径之一。

逻各斯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逻辑的推理和判断,才能摆脱主观偏见和误解,获得客观真理。

逻各斯主义的逻辑思维与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

逻各斯主义更注重逻辑思维的实践应用,而逻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理论研究。

逻各斯主义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完善逻辑学的理论,同时逻各斯主义也受到逻辑学的约束和指导。

论逻辑与逻各斯思想比较

论逻辑与逻各斯思想比较

论逻辑与逻各斯思想比较2000字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思考、推理和证明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逻各斯思想则是一种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逻辑学和逻各斯思想虽然是不同的学科,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点。

下面将逻辑学和逻各斯思想进行比较。

逻辑学注重推理和证明,而逻各斯思想则注重个体的意义和目的。

逻辑学强调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正确性,而逻各斯思想认为个体应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并为此负责。

逻辑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准确性和明确性,而逻各斯思想认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思想和感受,个体的经验和真实感受比语言更为重要。

逻辑学强调推理的过程和规则,而逻各斯思想则注重个体的感受和经验。

逻辑学认为推理的过程必须遵循规则,而逻各斯思想则认为个体的感受和经验是真实的。

逻各斯思想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并据此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逻辑学强调对事实和证据的分析和评估,而逻各斯思想则注重对价值观和信仰的批判和探索。

逻辑学强调从事实和证据出发进行推理和证明,而逻各斯思想则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于自由和意义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学和逻各斯思想都强调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但是两者的重点不同。

逻辑学强调思考和判断的严谨性和正确性,而逻各斯思想则认为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于思考和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在适用方面,逻辑学与逻各斯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逻辑学主要用于推理、证明和解决问题。

逻辑学可以用于研究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逻各斯思想主要用于探索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对于哲学、文学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

总的来说,逻辑学和逻各斯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逻辑学强调推理和证明的正确性和严谨性,而逻各斯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两者都有其重要的适用范围和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

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

西方文学理论史一,名词解释1,逻各斯:希腊文logos的音译,本义为命运、理性、思想。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首先把它用作哲学术语,指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人的普遍理性和道德理想。

他认为,人要过道德生活,就必须克服愚昧无知,使人认识自己的本性在于顺应逻各斯而生活。

人的道德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与这个逻各斯不断接近。

自此以后,逻各斯被广泛运用到哲学、伦理学中,如斯多葛学派认为逻各斯是宇宙秩序、神的理性或命运,道德生活在于遵从自然,遵从命运,也即遵从逻各斯。

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则把逻各斯说成是从神流溢出来的精神用以产生万物的理念,人生的目的在于逃离感性世界,达到真正的自我。

而真正的自我则是由思想和逻各斯组成的。

基督教神学则把逻各斯与上帝联系起来,认为逻各斯来自上帝,是上帝为人们规定的最高标准。

在近代,黑格尔所说的逻各斯则指绝对理念,道德不过是逻各斯自我显现中的一个环节。

2,审美游戏说:“审美游戏说”最早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提出,他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以超功利和和超概念的审美判断来沟通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艺术是类似游戏的自由活动,主要由天才艺术家天生的心理能力创造出来,想象力在其中发挥着首要的、深刻的作用和功能。

他认为“艺术”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切排除强制的自由活动。

随后,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席勒在对文艺的本质和祈愿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时也提出:艺术是一种以“活的形象”为对象的游戏。

这里的“游戏”指的是超功利、超目的的精神性自由活动。

在席勒看来,对立地存在于人性中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不可避免地对人形成了感性压迫和理性压制,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才能有效解决二者的冲突,克服二者的压迫,实现人性的完整与和谐。

在他眼里,感性冲动的对象时一切感性现实,理性冲动的对象是一切理性法则,只有游戏冲动的对象才是既感性又理性的,才具有沟通物质与精神、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特点。

逻各斯名词解释

逻各斯名词解释

逻各斯名词解释逻各斯(Logos)是一个古希腊和基督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理性”、“意义”、“道理”或“理念”。

下面是对逻各斯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释的一个700字的描述:逻各斯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出现在普罗泰诺斯和希罗多德的著作之中,意为“道理”或“理念”。

逻各斯代表着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智,是客观的、理性的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逻各斯进一步被发展为将人类理性与宇宙智慧相联系的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中,逻各斯是指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理性原则。

柏拉图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追寻直觉来接近逻各斯。

这种理性思考是超越感性经验和直觉的一种形式,通过理性思考,人类可以认识到抽象和普遍的真理,而不仅仅停留在具体事物的认识上。

逻各斯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关键概念之一,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而逻各斯就是这些理念的源头和归宿。

亚里士多德对逻各斯的理解与柏拉图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各斯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它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各斯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包含了人类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包括了自然界万物的规律。

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对逻各斯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认识,人类可以了解到宇宙的智慧和秩序,并将这些智慧应用于自身的生活中。

在基督教哲学中,逻各斯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

基督教哲学将逻各斯视为上帝的智慧和真理,上帝通过逻各斯创建了宇宙和人类,并且透过逻各斯来指引人类的道路。

耶稣基督被认为是逻各斯的化身,他带来了神的智慧和真理,以指导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基督教哲学认为,逻各斯存在于上帝的话语中,通过神的启示和圣经的教导,人类可以了解到逻各斯的真理。

总结来说,逻各斯是一个古希腊和基督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理性、意义、道理和理念。

它是超越感性经验和直觉的一种形式,可以用来揭示普遍适用的规律和真理。

逻各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或作为上帝的智慧,通过理性思考、神的启示或圣经的教导,人类可以接近和认识到逻各斯的真理。

逻各斯

逻各斯

.逻各斯:欧洲古代哲学术语。

希腊文的音译,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比例、尺度等,一般指尺度、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它引入哲学,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性。

斯多葛学派借以解释自然运动的秩序,并赋予它“宇宙理性”或“命运”的意义。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认为逻各斯是“神的理性”。

基督教宣传逻各斯是神创造世界的原型或真理等。

在黑格尔哲学中,逻各斯是指概念、理性、绝对精神。

存在(巴曼尼德)‚存在‛被巴曼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

美德即知识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具体地说,即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则把真与善统一起来。

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

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

由于善本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

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

回忆说在柏拉图看来,我们在生下来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事物“本身”或“绝对本质”之类的知识,出生后却因为受到肉体的遮蔽而暂时遗忘了,而由于感觉经验的刺激又重新回忆起来。

所谓“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无非就是“回忆”,“因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又译“语词中心主义”。

解构批评家提出的术语。

逻各斯(Logos)在希腊文中既指语词,又是古希腊哲学用语,表示本原性的或终极的真理。

也可译为“道”。

在西方传统中也经常指通过人子予以体现的上帝的智慧。

雅克·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即总是把真理的本原归结于逻各斯,或是口说的话,或是理性的声音,或是上帝的话。

大卫·诺维兹解释说:“认为语言能被用来传递结构的本质,或甚至其他任何事物,等于是认同被德里达斥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那个神话,它相信语言受制于、屈从于、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抓住了非语言实体的真实性状。

照德里达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产生于对某些语言能够‘意指’的非语言实在的‘迫切的、有力的、系统的和不可抑制的欲望’。

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只有这样一种‘超验所指’才能保证我们谈论的是现实,而不是谈论本身。

”(《隐喻、德里达和戴维森》)约翰·卢埃林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理解的观念或者说理想:它在最近似自身,在其题材内容直接呈现的基础上,聆听它自己说话。

”(《感觉门槛上的德里达》)德里达把结构主义也归为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解构批评家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内含着一个难以摆脱的矛盾:哲学本身分明是由文字写成,却偏要标榜为一门独钟思想和理性的学科,否定自身就是一种文字的存在。

这也导致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都抬高言语,视口说的话可以直接传达思想;相反,文字则被认为是思想和言说的派生之物,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德里达认为,这是将以文字的随机性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当作思想和观念的驯服工具,无视了思想乃是语言的产物这一根本事实。

乔纳森·卡勒说:“在柏拉图和其他人的理论中,对文字的谴责极为重要,因为把文字看作言语的表征、视文字直接地自然地联系着意义的‘语音中心主义’难分难解地牵连着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哲学的趋势朝着某种意义秩序的方向,如思想、真理、理性、逻辑、上帝的话等等,这个秩序被认为是存在于自身中间,是基础。

逻各斯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逻各斯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逻各斯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逻各斯中心主义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玩意儿啊!咱就说啊,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知识和思想背后的大导演。

比如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些默认的、理所当然的观念,对吧?就像我们觉得太阳肯定会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就是一种看似天经地义的事儿。

而逻各斯中心主义呢,就有点像这些默认观念的大 boss。

它强调有一种根本性的、固定的逻辑或者规则在主宰着一切。

哎呀呀,这不就好像一场游戏有了固定的玩法规则一样嘛!比如说语言,我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语法和结构来组织语言,这其实也体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呀。

再想想看,为啥我们会觉得有些事情就是对的,有些就是错的呢?这里面是不是也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作祟呀?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

咱可不是在这瞎忽悠啊!你仔细想想,在学校里,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不也是在一定的逻辑框架下的嘛。

这就好像是在沿着一条预设好的道路往前走。

你难道不觉得这挺神奇的吗?它无处不在,却又很难被我们直接察觉到。

总之啊,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这么个神秘又厉害的东西,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我们得好好琢磨琢磨它,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呀!。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又译“语词中心主义”。

解构批评家提出的术语。

逻各斯(Logos)在希腊文中既指语词,又是古希腊哲学用语,表示本原性的或终极的真理。

也可译为“道”。

在西方传统中也经常指通过人子予以体现的上帝的智慧。

雅克·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即总是把真理的本原归结于逻各斯,或是口说的话,或是理性的声音,或是上帝的话。

大卫·诺维兹解释说:“认为语言能被用来传递结构的本质,或甚至其他任何事物,等于是认同被德里达斥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那个神话,它相信语言受制于、屈从于、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抓住了非语言实体的真实性状。

照德里达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产生于对某些语言能够‘意指’的非语言实在的‘迫切的、有力的、系统的和不可抑制的欲望’。

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只有这样一种‘超验所指’才能保证我们谈论的是现实,而不是谈论本身。

”(《隐喻、德里达和戴维森》)约翰·卢埃林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理解的观念或者说理想:它在最近似自身,在其题材内容直接呈现的基础上,聆听它自己说话。

”(《感觉门槛上的德里达》)德里达把结构主义也归为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解构批评家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内含着一个难以摆脱的矛盾:哲学本身分明是由文字写成,却偏要标榜为一门独钟思想和理性的学科,否定自身就是一种文字的存在。

这也导致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都抬高言语,视口说的话可以直接传达思想;相反,文字则被认为是思想和言说的派生之物,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德里达认为,这是将以文字的随机性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当作思想和观念的驯服工具,无视了思想乃是语言的产物这一根本事实。

乔纳森·卡勒说:“在柏拉图和其他人的理论中,对文字的谴责极为重要,因为把文字看作言语的表征、视文字直接地自然地联系着意义的‘语音中心主义’难分难解地牵连着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哲学的趋势朝着某种意义秩序的方向,如思想、真理、理性、逻辑、上帝的话等等,这个秩序被认为是存在于自身中间,是基础。

逻各斯的失衡与道的平衡

逻各斯的失衡与道的平衡

逻各斯的失衡与道的平衡逻各斯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他以“认识论的逻辑”闻名于世。

逻各斯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世界。

但是,他的思想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失去了对道的关注。

道是何物?它在逻各斯的哲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逻各斯的思想中,道的概念经常被省略或被简单地解释为“逻辑的一致性”。

但是,我们的世界远不仅仅是逻辑的序列。

我们身处一个深具生命力的天地,每一刻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化。

因此,要想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关注道的平衡。

逻各斯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审美价值”的缺失。

换句话说,逻各斯的哲学完全忽略了美的力量和价值。

美是道的表现之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知。

忽略了美,我们就失去了对世界本质的掌握。

逻各斯的思想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对局部的过度关注。

逻各斯认为,世界可以通过分析局部来了解整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略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独立存在的。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世界看作一连串独立的概念,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它的本质。

道的平衡是指在世界中寻找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事物之间的平衡点。

这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例如,我们的身体需要相互协调的器官来正常工作,我们的生态系统也需要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来维持生态平衡。

同样地,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群体之间的平衡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逻各斯的思想帮助我们分析世界中的逻辑关系,但是它缺失的是对世界的关注和对道的理解。

我们也需要关注美的力量和价值,并深入理解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世界,并寻求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逻各斯和数

逻各斯和数

逻各斯和数学的重要性逻各斯(John Locke)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他是现代自然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对人类认知、自由和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毫无疑问是他的《人类理解论》。

在这本书中,逻各斯首次对人类思维和知识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他强调感官经验对于知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并反对笛卡尔主义者将人类思维视为与世界完全独立的个体。

他认为,通过感官的直接印象与外部世界不断交互,人们才能逐渐获得知识和理解。

这一观点与现代数学教育的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数学教育中,我们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鼓励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同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数学本身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除此之外,逻各斯的思想还与数学哲学中对于数学基础的讨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哲学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包括数学概念、证明和推理等多个方面。

在数学哲学家的讨论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数学的基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对于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逻各斯的《人类理解论》中,他认为一种概念或者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通过经验被验证。

这一原则在数学中同样适用,我们只有通过实际实践和实验,才能够验证一个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这也意味着,数学的基础并不是一些高深的理论或者公理,而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所形成的知识积累和内在的直觉判断。

因此,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总结上述讨论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逻各斯的思想对于数学教育和数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实践和经验对于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与现代数学教育中的“信息主义”理念不谋而合。

逻各斯精神

逻各斯精神

逻各斯精神答案整理首先,要先说逻各斯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就是最后的结论逻各斯精神是由古希腊初期自然哲学家们带给西方哲学思想史的一种探索精神。

一种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它的特征是:认识世界时不盲目相信权威,一切从怀疑出发,追求对世界理解的客观性、普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是一种开放性的拥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探索真理的求证、求真的根本精神。

第二,为什么是,就是逻各斯精神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建立在逻各斯精神本身伤的探索必然是具有逻各斯精神的。

逻各斯的本义是语言,逻各斯精神为逻各斯本身所包含。

因为语言本身的四种性质,从逻各斯精神作为出发点的探讨就必定是客观的追求,不可能主观臆断,所有的意见都拥有对等的价值。

语言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命名,事物才和人发生关系,语言文字的产生具有革命性。

所以约翰福音书的第一句是“太初有道”,本义就是太初有逻各斯,太初有语言。

语言本身具有科学精神的第一点在于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单方面的拥有,相互之间是无法沟通的。

比如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得不到好的翻译,也无法得到世界认同。

第二方面,对话中的语言通过声音传播,而接受信息需要大脑翻译成与语言对应的图像。

不再瞬间完成翻译,语言是无法沟通的;突然听到一句话,之前没有见过,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这意味着大脑的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语言需要思维。

第三,语言经过思维,就需要逻辑性。

理解单词很简单,理解一句话就需要对逻辑性的追求。

对各种问题的讨论要求对话双方拥有共同的逻辑平台。

第四,当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出现不理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质疑,质疑才能使讨论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是谁的观点不重要,只要表达了看法,就要共同讨论其正误。

自然出现了一种求证、求真的精神。

接下来,举例比如说初期自然哲学家的探索发展推进过程。

最初尝试理解自然的是希腊的吟游诗人,但是他们在讨论arche时,建立在mythos上,通过神话故事,不容置疑;自然哲学家的探讨就体现了逻各斯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各斯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

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

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

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

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中西对比
谈逻格斯与道,尤其是道,首先要区分西方和中国两个语境。

西方语境中的道
先说在西方语境中的理解。

在西方语境中,逻格斯和道涉及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两个领域。

逻格斯(希腊语为logos)首先是一个希腊哲学的概念。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认为逻格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斯多亚学派是逻格斯的提倡者和发扬者。

他们认为,逻格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规则,它冲塞于天地之间,弥漫无形。

虽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未使用逻格斯这个概念,但是希腊哲学中潜藏的认为宇宙万物混乱的外表下有一个理性的秩序、有个必然的规则和本质的观念却和逻格斯概念是潜在相通的。

斯多亚的逻格斯包括两个部分,内在的逻格斯和外在的逻格斯。

内在的逻格斯就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格斯是传达这种理性和本质的语言。

把希腊哲学的逻格斯概念和犹太——基督教的“道”联系起来的是亚历山大的斐洛。

希伯来圣经塔纳赫中说,上帝有无上的智慧,以言辞创造世界。

斐洛认为,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的思想是同根异枝。

旧约箴言和诗篇等多处赞美了上帝的智慧,而创世纪也记载了上帝以言辞创造的伟业,据此认为,上帝的智慧就是内在的逻格斯,上帝的言辞就是外在的逻格斯。

深远的影响
斐洛生活在公元前25年到公元40年之间,和耶稣基督是同时代的人。

那个时候,新约福音书还没有写就,而其正典化则是几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斐洛的思想无疑对福音书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创作于2世纪的约翰福音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约翰福音开头就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而“道”在希腊语圣经中,就是logos。

在斐洛
那里,逻格斯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工具,是人和上帝交通的中介,而到了约翰福音,上帝虽然直接和道成为一体,更加感性化,但是其一脉相承的影响还是了然的。

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是哺育西方文化的两个乳房,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

从这个角度上,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也就可以对风行一时的德里达的所谓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了。

其一,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逻格斯中心主义?为什么德里达说西方文化是逻格斯中心主义的?逻格斯观念渗透到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其支配性不可为不强。

其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德里达说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另一个名称叫“语音中心主义”了。

因为在希腊传统的斯多亚学派看来,逻格斯分内在和外在,也就是有智慧和语言的区别,语言直接传达智慧和真理;在犹太—基督教传统看来,上帝是以言辞创造世界的,上帝的言辞就是世界万物的起源,正如旧约所说,上帝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追本溯源
我们可以理解德里达逻格斯中心主义概念的由来。

但是德里达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归到西方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的传
统中,似乎有扣大帽子的嫌疑,也颇有将历史本质化和固定化的危险,容易忽视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

柄古行人提出,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实在是有自己的瑞士民族主义在内的。

不过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暂且收住,如有机会,另文论述。

中国语境中的道
逻格斯虽然不存在于中国语境中,但是“道”对中国人来说却并不陌生。

民间有道教,这个和逻格斯意义上的“道”不沾边,我们不谈。

庄子的“道”,则颇有一些意味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涉及了“意/宇宙大道”和“言”的关系,但是还没有清晰化;“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才说出了一些中国特色。

中国哲学在对言和意关系的理解上和西方是不同的。

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语言是传达宇宙真理的最佳途径,甚至可以达到准确无误的地步。

但是中国哲学一开始就不相信语言的这种传递作用。

中国哲学追求的是“舍筏登岸,见月忽指”的“忘言”境界,追求超越语言而直接进入意义的内核。

这和西方二十世纪哲学语言学转向以来的某些流派颇为类似,他们对语言的质疑同中国哲学的道家境界倒有几分神似。

其不同处在于,西方的某些语言哲学挟后现代之风尚,不是希望跨过语言寻找意义,而恰恰相反,是要解构意义,关注语言。

德里达先生曾赞叹汉字是脱离了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文字。

但是他哪里知道,我们寻求的恰恰是超越语言的意义,是跨越语言之后的“道”/“逻格斯”啊?这是否也是德先生概念想当然的结果呢?想起来还是颇有那么一点讽刺意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