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思想下延异的翻译观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评介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评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评介杜园 贵州民族大学摘 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重在对文本展开细读,解构主体,推翻规约,研究意义的延异,这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

本书作者刘育文以解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融合语料库语言学的成果,通过广泛实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比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异质性,本研究是一项定量与定性相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以描述性评述为主,兼顾规约性,把作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重要纽带的翻译批评这一薄弱环节在解构主义这一框架下得到加强,帮助译者不断提高翻译质量,为读者提供优秀的译本。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学翻译批评;翻译质量作者简介:杜园(1992-),女,汉族,陕西汉中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28-011.内容概述全书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

本部分介绍了本书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对比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得出翻译批评实践与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理论的建构与翻译理论有着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作者本人重点梳理了国内外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她认为翻译批评的内涵极其丰富,翻译批评可以是对翻译过程的评价,也可以是对翻译产品的质量评估,还可以是对译者选择和读者反应的评论。

凸显出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章首先勾勒解构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梳理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要提到了“耶鲁四人帮”----保罗.德.曼、米勒、布鲁姆和哈特曼为代表的美国学者,“耶鲁四人帮”的解构主义文学,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基于文本的解读。

侧重分析其重要解构策略和方法;然后概述解构主义学派的翻译观以及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从解构主义视角厘清翻译的内涵;最后探讨解构主义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表明解构主义过于夸大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结构、否定权威、否定意义,负面影响容易产生。

德里达

德里达

德里达“延异”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1967年,《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巨著的出版标志着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解构主义的确立。

德里达从解构‘在场’和颠覆程序入手,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瓦解了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独创了“延异”论,把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延异”解构主义的翻译观。

一、德里达的“延异”内涵德里达利用文字游戏创造出了différance (延异),意指“区分”和“延搁”。

具体地说,“延异”表明:在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具有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义,使词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只能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态)上,符号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

可见,“延异”是一种原型差异,意味着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延迟。

二、“延异”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1.给译者提供了创造性空间“延异”指出,意义处于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

因此,文本的意义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中。

译者无需被原作者赋予作品的终极意义所束缚,应该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文本自身的语境,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等对文本进行翻译。

尽管不同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述不同,但这种理解与阐述的差异为原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翻译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寻找那些不确定的差异意义。

外国名著在我国多译等现象说明影响与制约翻译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激起不同译者对原文差异意义不确定性的探索。

2.对译者多重身份的认可所有的翻译都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本。

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学能力,并且至少要熟悉一个以上的互文本。

在互文参照下,原文本被看成是一个前文本,译文就是这一前文本的再生文本。

在把前文本转换为再生文本时,译者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前文本的读者、欣赏者、阐释者、再生文本的创作者,同时履行对文本的阅读、阐释和改写等多项重任。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所能对文本进行解读,且应在较高层次上把握文本,采用各种表达技巧或策略对其进行阐释,最终充当作者,将理解的意义变成翻译的最终产物即再生文本。

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延异问题:女性主义视角

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延异问题:女性主义视角

二 、解 构 对 翻 译 研 究 的 影 响
解构虽然没有提供 自己的具体翻译理论 ,解构话语就是在语篇 中识别产生假设 的论说之基础的 主要前提 ,显示如何动摇其所声称的哲学或它所依赖的层级性对立 。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用翻译挑
战语 言 、书写 和 阅读 的局 限 ,提 出 :正 是在 翻译语 篇过 程 中 ,人们 最接 近构 成整 个哲 学之基 础 的那 个捉 摸不定 的延 异概 念或经 验 。 口解构 或 阐释语篇 并非恢 复控 制和统 一语篇 结 构的某 种更深层 的 “ 给


引 言
传统翻译理论尽管方法不同, 但都依赖某个对等概念 ( 不管是美学对等 、 形式对等 、 动态对等 、 功 能对等 ,还 是文 化对 等 ) 评估 译文 。但 随着解 构 的兴起 ,重 形式 而轻 意义 的做法 改变 了所有 这 来 切 ,导致 对 翻译理论 根 基的重 构 , 文不再 被视 为某个 精确 意义 的再现 ,而是 被视 为独立 的语篇 , 译
定”的客观意义,而是揭示被压制者 ,即无限的可能性及意义的 “ 自由发挥” ,每个解构 、每个阐
收 稿 日期 :0 9—0 20 5—2 8 作者简介 : 唐 韧 ( 9 5一) ,湖南东安人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16 ,男
第 6 期

韧 : 构 影 响 下 的 翻 译 中 的 延 异 问 题 :女性 主 义视 角 解
解构影 响下 的翻译 中宁波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浙 江 宁 波 35 1 ) 1 2 1
摘要 :以 Ni lB os d的加拿大法语女性主 义语篇及其女性主义英译文为例 ,探 索解构 影响 下的翻译 中 c e rs r o a
的 差异 性 问题 。女 性 主 义译 者 明确 拒 绝 传 统 的 忠 实观 及 强调 翻 译 的 个 体性 和创 造 性 ,因而 其译 品被 视 为 对 主 流翻 译 话 语 的 挑 战 。女 性 主 义翻 译 所 基 于 的论 点是 :通 过使 用创 新 性 翻 译 策 略 使 女 性 主 义译 文成 为源 语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Dissemination(播散), Pharmacon(药), Erase(擦抹),等。 从三个方面认识解构主义的哲学突破: 破解中心; 反对二元对立; 永远的变;


4.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判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 言学继承与批判开始的。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的重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从韦努蒂解构主义思想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从韦努蒂解构主义思想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AcademicEditionMarch2007Vol.4No.1CollegeEnglish一、异化与归化之争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时就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Lefevere1977:74)。

这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异化”和“归化”。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创导者。

她用解构主义观点来建立她的翻译理论,她对翻译下的解构主义定义是这样的:“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代替源语文本中的能指链的过程。

”因为意义是一个可能在无限的链上的关系和差异产生的效果,因此,意义永远是有差异和延迟的,永远不会是一个原文的整体。

无论是外国的文本,还是译文,都是派生的,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的。

因此,不论是外国的作者,还是译者,都不是原作者,同时也使作品的意义产生不稳定性,以致会超越作品的意图。

这与传统的翻译观念是大不同的,传统观念认为,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者,文本是作者抒发自我感情的场所,它对文本有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而译者的工作只能是对原文的模仿,译文既不抒发自我感情,也不独特,是原文的派生物。

在这一观念长久的统治之下的翻译,决定了将译者放在从属于作者、翻译从属于创作的地位。

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增加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感和逼真感。

韦努蒂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而且,这种意义的固定是在不同的文化假设和解释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

意义是多元的,不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

因此,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所谓“忠实”与“自由”的概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所以译作的生存是由译作与译作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试探德里达“延异”论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试探德里达“延异”论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认 为语 言符 号和 现 实 世界 是不 可分 的 , 为“ 认 事物本 身就是 符 号 ” 。
“ 异” 延 指代 的 是一切 存在 物 的差异 性 。这 样一 来 , 里达 的“ 异 ” 德 延 观 的外延 就无 限扩 展 , 指代一 切事 物 的差异 性 。 从 根本 上说 ,延异 ” 是语 言观 , 的是 意义 与 差异 之 间的 关 “ 论 指 系 ; 究其 根本 , 而 翻译 的基 础 正是 语 言 文 字 , 此将 “ 异 ” 应 用 因 延 论 于翻 译可 以得 出一 系列 相关 的翻 译观 。 首 先 , 意义 ” 无“ 可译 。“ 延异 ” 论最 为 强调 的便 是 “ 义是 在 差 意
凸显。
某 种结 构 的核 心 ,这 意 味着 它 即必 须涵 盖 结 构 中的每 个 东西 又 不 能是 结 构 中的任 何 成分 , 以不 可能 在结 构之 内 。比如 ,北 京 大学 所 “ 是 一流 学府 ” 句 话 中 , 这 决定 北京 大 学是 否 是一 流 学府 的并 不 是其
1 里达和解构 主义 德
解 构主 义是 2 0世纪 6 0年 代 后期 在法 国兴起 的一 种颠 覆传 统 的批判 理 论 , 张 多元地 看 问 题 . 破 结构 的 封 闭性 以及 颠 覆二 元 主 打 对 立 的西方 哲 学 传统 ,其对 当代 西方 人文 科 学 的影 响超 过 了其 他 任 何流 派 。作 为解 构 主 义理 论 的代 表 人物 。 里达 于 1 6 德 9 6年在 美 国约 翰 ・ 霍普 金 斯 大 学发 表 了题 为 《 构 , 号 和 人 文科 学 话 语 中 结 符 的 差异 运动 》 的演 讲 ,并 在 次年 连续 出版 了三 部 重要 理论 著 作一 《 音与 现 象》 《 文 字学 》《书写 与 差异 》 声 、论 、 ,由此 标 志了 解构 主 义 的诞 生 , 此 , 们 也 习惯 于 将德 里达 称 为“ 因 人 解构主 义之 父 ” 。 解 构 主 义以解 释 哲 学作 为基 础 ,其核 心 在于 消解 统 治西 方 两

!!!“延异”与“解构”的多重表达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

!!!“延异”与“解构”的多重表达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

“延异”与“解构”的多重表达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中国学者引介德里达大约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对德里达的引介实际上还刚刚开始,这表现在以下几点上:首先,德里达的一些主要著作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到目前为止被译成中文的不到德里达著作的四分之一;其次,中文对德里达的翻译在很多术语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造成了对德里达理解的困难性;再次,在对德里达的研究性论文和著作中大部分都只是抓到德里达思想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展开,鲜有对德里达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整体性清理的论著,不可否认已有的研究性论著对德里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如果仅有这一类型的著作,那就意味着我国对德里达的研究并没有深入。

当然造成如此研究现状也和德里达思想本身的特点有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大家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

对西方人来说,德里达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西方人难以摆脱对象性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影响,难以摆脱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惯性浸入西方人的骨髓,而德里达恰是要对这一思维惯性发起挑战。

更为困难的是,德里达在表达他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实际上还是以这种思维方式在表达,但是他却想造成一种反这种思维方式的结论,这一点西方人难以理解。

而对东方人来说,由于我们对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传统1缺乏深切的体验,因而我们往往很难明白德里达所谈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果完全以东方人的眼光去观照德里达,我们或许会形成自己的德里达,但是东方的德里达往往会和西方的德里达产生断裂。

理解德里达是难的。

但是如果不理解德里达,要想在今天谈论哲学那就更难,因而我们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下面我将分七个小点对德里达的思想做一次系统地清理。

我们这种努力或许会遭到德里达本人的反对,但是我们认为即使是零碎而断裂的世界也有一定的统一性,彻底的非统一性是不可能的。

一、解构及其思想来源德里达自称是一位永远流浪的“无家可归”的思想家。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初探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初探

解构主义是一门学科,源于20世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德勒西(Michel Foucault)提出的观点。

他借鉴追根溯源法,主要是考察文本中隐藏着
的意识形态,从而解压缩人们对于文本的认知,并寻求文本深层意识
的真谛。

19 世纪末,德勒西的观点逐渐发展延伸,并被贴上了不同的
标签,形成了解构主义语文学研究领域。

解构主义语文学研究,将本来单一的文本研究扩展至比较,从而获得
文本更多层面的解读。

比较方式最为普遍的就是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从而侧重挖掘出原文,进而理解文本真实的深层含义。

解构主义
强调原文意义是已翻译文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被完全以新文本
取代。

因此,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既是原文的重要性,又与译文的解释、翻译技巧有关,这种关系对文本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为容易理解的就是原文被译文
所替代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注重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深刻的分析
和翻译,从而把原文的核心内容转化为新语言,在语言表达以及文化
价值方面具有本地化特色。

同时,原文作为基础,不可被完全淹没,
因此在译文中会保留原文的一定特征,以便读者从中得到更多信息和
激发背后深层意义。

从解构主义视角上看,原文与译文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翻译关系,而
是更加复杂的扩充和把握的过程,原文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理解、把握和诠释原文,是解构主义的核心任务,也是未来文本
深层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领域快速发展,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这一解构策略。

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异化促进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解构主义;韦努蒂;异化;归化传统翻译理论中从语言层面,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因此,人们给翻译设定了许多标准,国内的如严复的“信达雅”说、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说、刘重德的“信达切”说等,不一而足。

国外的如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充分再现原作的交际效果而着眼的,并没有把原作的本身民族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考虑进去。

因此,传统翻译理论“重内容轻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重译语轻原语”的倾向。

随着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的出现,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日趋受到重视,“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尤金·奈达, 1998.107)异化和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再次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解构主义的兴起发展及特征1.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翻译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语言的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和动力,并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的描述。

(张永喜,2006.6)伴随翻译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的弊端也日益彰显,随之就出现了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

解构主义思想下延异的翻译观

解构主义思想下延异的翻译观

浅析“延异”视角下翻译的意义重构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翻译进行阐述,通过浅议解构主义的“延异”的思想,从而对翻译理论进行概念整合并将其意义重构。

本文对解构主义中的“延异”了的“翻译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细致的分析,从而重构了的“延异”着的翻译,特别是“翻译”的民族心理和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解构延异翻译社会文化民族心理译者主体性【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in 3 views. With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deconstruction, we discuss the theory of the translation. The author dwells on the différance, in which we can use Derrida’s theories into the translation,especially from the ethnic psycholog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一、引言解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德里达等著名学者将它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那种形而上学的翻译观,在当时充满理性被概念化的翻译界引起一阵改革热潮,更加注重翻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得翻译更加灵动。

其中,德里达自创的的“延异”思想为翻译注入了活力,他反对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他宣扬的主题是:消散,意义的延异以及能指自由。

换一句话说,它强调的是语言的自由。

在德里达看来,符号概念本身被涂改而易于阅读,遭到破坏而又清晰可见。

(Derrida,1999:969)我认为:解构主义所要宣扬的并非是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踪迹”。

它是难以确定,难以捉摸,无形无踪的,但是又无时不在,有人形象的描述解构主义为“戴着镣铐舞蹈”。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胡正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33-0174-02作者简介:胡正茂(1967—),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汉英翻译,跨文化沟通。

外语翻译摘要德里达倡导的解构主义以颠覆主导当时思想体系的结构主义为己任,并试图推翻“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而推出其核心概念之一“延异”。

德里达倡导的解构主义告知翻译研究者应摒弃二元对立之思维,树立原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共生”意识,清晰意义之不确定性以及探索意义的艰辛,警惕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忠实”、“精确”等所谓“标准”,而应更多地去探索文本的多重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结构主义逻各斯延异Revelations of Derrida 's Deconstructionism to Translation //Hu ZhengmaoAbstract Led by Jacques Derrida in the 1960's,deconstruction-ism aims to subvert structuralism and its essence of "logocen-trism",through the concept of "diff érance".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alerts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o the dubious though popular translation criteria.Key words deconstructionism;translation;Derrida;structuralism;Logos;diff érance1前言翻译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蓬勃发展,其中很多是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也有些是从文学、文化、社会等的视角探讨,有静态的规范性模式分析,也有动态的多元系统模式分析,有微观的文本细读,也有宏观的意识形态审视(见Munday(2001),Gentzler(2004)和谢天振(2008)等)。

解构主义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红楼梦》两个译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红楼梦》两个译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

义之 父 。 它 系统 地消解 了结构主 义关 于结构 和 意义 等思想 。
归化 和异 化翻 译动机 是截 然相 反 的。归化 目的在 于最
德里 达批 判 了西方 哲学 “ 逻 各斯 中心 主义 ” 。逻 各斯 中心 大 限度 地保 持 目的语 文化 价值 , 能够让读 者减 少 由于文化


引 言
推 动翻 译理论 和 实践发 展 。
异化 和归 化两 个重要 翻译 策略 在翻 译 界的讨 论一 直没 有 停止 过 。归化 和异 化主 要 区别在 于对 待文 化差 异 问题 的
三 、归化和 异化一 两种翻译策略 比较
不少文章讨论 “ 归化”与 “ 异化 ”, 有人 提 出这 是
留原 文 的异域性 , 故意打 破 目的语 言常规 的翻 译 。它主 张
保 留源 语 言文化 ,丰 富 目的语 文化 。异化 使译 本读起 来更
“ 解 构 主义 ”又 叫 “ 后 结构 主义 ” ,德里 达是 解构 主 有 洋 味儿 。 正如 钱钟 书把 这两 种情势 叫做 “ 汉化 ” 与“ 欧化 ”
I n v i s i b i l i t y ) 一 书 中提 出这一 概念 。韦努 蒂 认为 归化这 种
义 翻译 理论在 中国的实 践应 用几 乎 出现 了空 白。 《 红楼 梦 》 翻译 策 略体现 了民族 中心主 义 ,因为 它是一 个把源 语 言文 作 为 中国古 代 四大名 著 ,对 其翻 译起 步 也很早 。但 在翻 译 本翻 译成 符合 译入 语言 的文 化传 统价值 观 的过程 。在翻 译 界 最具 影响 力 的两个译 本 是杨 宪益和 霍克 思所 译 。有 关两 中采 用透 明流 畅 的风格 ,最大 限度 地 淡化原 文的 陌生感 的 个 译本 对 比研 究很 多 ,但 从解构 主 义视角 谈 归化和 异化 的 翻 译 策略 。 归化应 尽可 能 的原语 文本所 反应 的世 界接近 目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摘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基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前言: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爆发大规模的反传统的、反权威、反对一切禁锢自由思想教条的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

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为,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另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拆解”概念汲取灵感,提出“解构”概念,并通过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逐渐形成了德里达式“解构主义”思想。

在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哲学界奠定了根基。

随后,德里达去美国讲演,解构主义随之传播到整个欧美大陆。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打破了结构的封闭性和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以此颠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该理论涉及到了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等人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德里达一直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概念问题。

翻译是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探讨的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来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这些学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一、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质疑理性、颠覆传统,是一种全开放性的理论,发起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旨在消解西方传统的逻各斯心主义(logocentrism)。

浅谈解构主义下的互文性视角及可译性

浅谈解构主义下的互文性视角及可译性

浅谈解构主义下的互文性视角及可译性摘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给翻译带来了各种深刻的影响,即,文本中的意义始终处于“延异”和“撒播”的状态,意义的再生变得扑朔迷离,翻译的忠实对等原则似乎已成明日黄花,语言的可译性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本文以解构主义的积极成果——互文性来证明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进行翻译,尤其是文本叠加使翻译变得可能。

【关键词】解构主义;互文性;可译性;文本叠加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文化传统一直与逻各斯主义(logocentrism)有着极深的渊源。

但否定理性、颠覆秩序的哲学思潮也一直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解构主义这一反传统的翻译流派就扎根于后现代主义的复杂语境中,正如在《解构主义与翻译》出版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谈到解构主义,“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他的否定性、颠覆性所带来的消极一面,而忽略了它的积极一面,即,它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看成是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它的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

”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和非中心性,文本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它有待接受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去发掘不同的意义,有多少接受者,就有多少文本(Nord,2002:31),从而就有多少个译本。

这就说明,解构主义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路,它打开了结构主义封闭性、自足性和排外性的思想禁锢,让人们能够从互相连通、彼此联系的互文性视角理解翻译问题。

与其认为互文性成了一个作品与特定的前面文本关系的名头,倒不如说它指定这个作品参与了文化的话语空间,即,文本与文化中各种语言的关系;文本与那些替它清晰地表达出各种文化可能性的文本的关系 (林伟,2007:239)。

在这里,文本和文化可以是正态分布,即文本和文化属于一个语言系统,而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反向呈现,因为翻译问题主要是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是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平等开展的,语言的意义表达成为不可逾越的话题。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作者:宋佳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解构主义是20世纪欧洲的哲学思潮,近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译介学导论》及《解构主义与翻译》入手,集中阐释解构主义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介学;翻译研究;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一、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戴维斯在《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在第一部分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1.延异(différance)这一章探讨了延异及由此产生的印记(trace)的相关内容。

延异是解构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它是由德里达杜撰出来的,取自法语单词“différer”,有两层含义,即延迟(to defer)和差异(to differ)。

意义体现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符号本身。

意义是语言产生的效果或作用,而不是语言所表述的实物在场的现象。

“意义的产生不能先于延异,因为它是延异的嬉戏的结果。

所以,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其不可译性,因为意义体现在符号之间。

2.限制(limit)这一章阐释了解构主义对于语言或文化有清晰界限这一观点的质疑,从单一性和普遍性(singularity and generality),文本(text)以及书写(writing)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可译性的限度问题。

任何语言或文化、具有其单一性,这使得文本不能被完全翻译,同时,任何语言或文化又与其它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重叠的内容,这就使得其具有普遍性,从而阻止了文本的完全的不可译性。

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可译的,那么它只是完全重复已经存在的,这就表明它没有单一性,也就没有个性;反言之,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不可译的,那它同任何意义系统毫无关联,就表明它是完全自我包容的,将会很快消失。

3.可重复性(Iterability)这一部分论述了“可重复性”这一德里达理论的关键点。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观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观
义还以文本 为批评解构对象 。 据此文本不再被理解 为稳定 不变 、 具 有特定意义和 内涵的完整封闭的统

体 。除基本 的连贯性特征之外 , 解构 主义还烘托
精神 氛同密 不可分 的 , 这也解释 了解构 主义为何 以
饱满 的批判热情 , 对所有 固定和传统 的加 以反对 的 原因。解构主义并不致力于消解 矛盾 , 相反 , 其分 析方法之一恰恰在于揭示矛盾 , 并将之一步步引 向
了文本 的其他反面特征 :内部 矛盾 和断裂 , 漏洞和 空位 。 文本意义源 自于文本 与其他文本 的关 系 , 互 文性是文本的本质特征。 解构 主义在批评文本之余
也将矛头指 向结构主义 的核心定理之一 , 即能指 与
收 稿 日期 :2 0 1 6 . 1 1 - 1 5 . 基 金项 目:辽 宁省 社会 科 学规 划基 金 项 目 “ 认知 与 阐释 的关 联——巴 金德 语文 学翻 译研 究 ” ( L 1 4 B WW 0 0 4 ) : 大 连 外 国语 大 学 创 新 团 队 项 目 “ 跨文化视 域下 的文学翻译研 究 ”
不变的原语 意义 自然也就不可能存 在 , 而仅 仅只有 特定 语境 下暂 时和可能性 的文本 阐释。…特定 ’ 的 原语 文本不可 能构成 ‘ 特定 ’ 译 文的基础 和出发点 。 没有 ‘ 特定 ’的 原语 文本 ,它被罢免 了王位 。 ” 同样 , 泽者 也只是可能的阐释者之一 , 是众多接受 者当巾的一员 。 因此也 就不存 在一成不变 的翻译手 法, 更没有 田定 的译文 。罔定 的原语文本被请下王 位无异 于卸除禁钢译者创造性 的桎梏 , 译语文本的
解构 主义视 角下 的翻译观
刘 颖 付 天 海
大连 1 1 6 0 4 4) ( 大连外 国语大学德语 系 , 辽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延异”视角下翻译的意义重构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翻译进行阐述,通过浅议解构主义的“延异”的思想,从而对翻译理论进行概念整合并将其意义重构。

本文对解构主义中的“延异”了的“翻译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细致的分析,从而重构了的“延异”着的翻译,特别是“翻译”的民族心理和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解构延异翻译社会文化民族心理译者主体性【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in 3 views. With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deconstruction, we discuss the theory of the translation. The author dwells on the différance, in which we can use Derrida’s theories into the translation,especially from the ethnic psycholog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一、引言解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德里达等著名学者将它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那种形而上学的翻译观,在当时充满理性被概念化的翻译界引起一阵改革热潮,更加注重翻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得翻译更加灵动。

其中,德里达自创的的“延异”思想为翻译注入了活力,他反对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他宣扬的主题是:消散,意义的延异以及能指自由。

换一句话说,它强调的是语言的自由。

在德里达看来,符号概念本身被涂改而易于阅读,遭到破坏而又清晰可见。

(Derrida,1999:969)我认为:解构主义所要宣扬的并非是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踪迹”。

它是难以确定,难以捉摸,无形无踪的,但是又无时不在,有人形象的描述解构主义为“戴着镣铐舞蹈”。

这仿佛是关于矛盾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有人调侃道,一旦解构主义它本身被定义了,那么它便会自动消亡。

这是多么形象生动却又非常精确的关于解构主义的阐释。

真可谓是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它的本质属性。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看到了统一的表面下的张力,对了解作者潜在的动机和欲望有意义,这些不确定性,违反惯例的理解使文本更加富于意义。

(Basil,2005:50)它的两大特征就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文字语言学》,《书写与差异》和《声音与现象》这三本书宣告了解构主义的最终确立。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依据,指出写作和阅读是永远存在偏差的。

戴维斯认为,“德里达指出…确当的‟翻译的自相矛盾之处,他并不是为了否定这一概念,而是为了突出该概念与翻译伦理以及可译/不可译问题之间的联系”.(Kathleen,2004:99)他赋予这一概念全新的解释,那就是他不支持“在场”这一观点,他坚定地认为符号的不具有同一性,十分反感所谓的“大一统”思想,并且认为能指和所指是不能合二为一的,时不以结构主义为中心的。

同时德里达又明确指出,解构主义的初衷并不是要取代结构主义,它当然也是取代不了的。

因此,解构主义最初的或者最原始的意义旨在那种反传统的人类文明的意识。

解构主义是反对权威的,同时也是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而又激进的传统思想。

在对待一些传统性问题上,解构主义不是要砸烂一切旧的学派和毫无新意的学说,恰恰相反,他认为传统是无法砸烂的。

德里达"对在场并不抱怀旧的态度,他在传统的符号概念中窥见一种多样性特征......对于在场来说,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怀旧才使这种多样性得以成为一个统一体的,其实现的方式就是宣布符号引出了所指(signified)的出场"。

(王宁,2002:97)我个人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道”,如同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一样,倡导“无为”,“逍遥”的这么一种思想境界。

他基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解构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

他是反对结构本身的,认为符号本身就已经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了,没必要加以论述,那就陷入了机械主义,本本主义以及教条主义。

因此德里达认为,单独个体的研究就显得更重要了。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明确的认为,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正统原则批判后加以继承的,是辩证地看待和运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词汇,颠倒以及重构了语法之间的关系,句子的重组和章节段落的解体与重新建构,从逻辑上否定了最基本最原始的设计原则和概念,新的观念就诞生了。

他用分解以及消解或者直至消亡的观念,重点强调打碎,叠加,覆盖,穿插,排除,重组,重视个体的作用,部分的功能,强烈反对大一统的那些陈旧庸俗的旧观念,创造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和不确定的个性。

德里达的许多著作都是“通过翻译而思”,用翻译来思考哲学问题,从这一点看,他是20世纪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Benjamin,1989:1)二、“延异”着的翻译观语言研究的四大领域分别是音位、词汇、句法以及形态,研究的标准就是要让句子符合母语使用者认为的一个完整的集合。

福柯尼耶在1985年提出,把认知心理机制研究推向系统化的认知领域就是一种概念集合或者整合。

对于翻译研究而言,首先,其目标要明确,要把所研究基本问题展示清楚,其次,研究基点要稳固,要从直接产生于实际的问题出发来进行研究,再次,研究的视野要开阔,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角度都可以进行研究,最后,研究的方法一定要具体,要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在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当中,他的自创的术语“延异”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延异(Diffêrance),我们就字论字地逐字解释,“延”是指延缓,“异”指差异,大家根据字面自私就能够知晓。

因此,我们先只是根据表面意思来认为,“延异”由"差异"(difference)与“延缓”(deferment)两个意思而合成的,其中,第一,它指差异和区分,用英文来解释那就即“to differ”。

第二,它指延迟或者推缓,英文叫做“to delay”。

所谓“延异”就是指“延缓的踪迹”。

它的提出是与正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针锋相对的,因为延异那是一种不稳定的语言--思想,它代表着意义的不断消解。

“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一系列平面化、碎片化的理论倾向。

德里达认为,翻译是要彰显揭露所指的不确定性。

例如,当我们翻译“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能死板的用“高”和“爽”来直译,这显然是中式英语,应该情境性的进行翻译,例如clear, sparkling等这些词可以显示秋天给人的那种舒适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翻译的不确定性。

再例如当我们翻译“善养浩然之气”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么文邹邹的词语如何下手,我们可以分解开来。

首先“善养”类似于英文中的cultivate,“浩然之气”相当于一种高贵道德气息,在英文中对应的是noble spirit, moral force, loftiness等等。

我们不妨追溯到西方历史悠久中的达科——罗马尼亚语,它们有两个表示“工作”的词语,一个是 a lucra , 来自拉丁语“挣钱”这个词最早是在拉瓦几亚人的奋斗中取得了“挣钱”之意,他们是自由族群,不受拜占庭皇族的统治的。

另一个词是a munci,来自古斯拉夫语monciti意思是“受罪”,当时饱受奴隶制压迫的苦难族群使用的这种语言,再例如,法语中“工作”一词travailler源自拉丁语tripaliare 意思为“刑枷”,这些语言都体现着对本体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出了“延异”的核心思想,延续且变化,求同且存异。

罗马学者瓦罗试图把研究对象换成自己的母语,例如:“葡萄”(vitis)源自兴奋、力量“vis”一词,“价格”(pretium)源自“专家”(periti)一词,因为古罗马人拿到集市上出售的商品要先由专家进行估价才可以出售的。

由于思想始终走在词语的前面,语言永远跟不上思维的步伐,人们很自然地对对语言的局限性不满。

,因此,推倒语言的藩篱,向往无声胜有声的新境界,这种向往的表达会冲破语言的限制,从而寻求新途径,延异着新的翻译观。

胡开宝在《英汉词典历史文本与汉语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汇总了1911——1937年进入汉语的18个外来词,其中科技词语分量占得很大,例如:建筑学(architecture),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细菌学(bacteriology)等等,涉及精神领域的词语也不少,例如:唯美主义(aesthetics),写实主义(realism),沙龙(salon),图腾(totem)等等,涉及政治领域的也有很多,例如,解放(liberate),否决(veto),资产阶级(bourgeois),选民(elector)等等。

(胡开宝,2005,298)词和概念的连接是天然的,非人为的,偶然因素往往让规则难以捉摸,这种观点在语言学历史上称为“变则论”或者“异常论”,斯多葛学派认为不能把语言整齐划一,要灵活变通。

德里达持有著名的“去中心”的理论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那似乎亘古不变的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

翻译大概有四个范畴,分别是翻译史,目标与文化中的译本,翻译和语言学,翻译和诗学。

(朱一凡,2001:36)我们当今所使用的“翻译”这个术语的含义变得日益贫乏了,我们手里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在西方文化历史上有寓意的词汇增添一种语义,我非常赞同尽量拓展现代翻译的概念。

(Derrida,1985:136)德里达十分坚定地认为:意义总是需要上下文境,总是需要翻译,因为翻译实践是意义差异的彰显,保证意义的再生和延续。

(Derrida,1988:136-137)例如当我们翻译“凤毛麟角”的时候,确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成语没有很多的翻译经验的人是比较难以操作这个翻译的,不过我们根据德里达的理论,可以采取意译,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稀少的意思,那么英语当中“稀少”一次初学者都知道是rarity,那么“凤毛麟角”就是“少之又少”的意思,我们可以大胆地翻译为a rarity of rarities. 阐明形式化的言语活动,仍然要靠自然话语来解释,任何言语活动都无法一直真实,因为真实是基于它所道出的东西,通过保留自己认为有用的并且添加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描写与解释的体系,这就是“延异”着的翻译观,延续的是基本意义,变化的是基本形式。

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

(Gentzler,1993:145)由于文本可以不同的方式自反性地产生彼此之间的冲突,并且因此产生悖论,正如德里达所说的那样,稍后的部分与前面的部分产生冲突,前提会被用于接下来的推理以证明后半部分是如何驳倒前半部分的,他也正是用这种方式开始他的研究并对付他的宿敌胡塞尔的假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