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实用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实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豪杰辛弃疾。

(二)辛弃疾大事记

1、1162年,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1164年(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1206年:66岁,再次登上昔日渴望建功立业的镇江北固亭,写下《登京口北固亭怀古》。1207年:67岁,晚年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在忧愤绝望中去世。

2、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词牌名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四)鉴赏词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

眺望远处的山岭,那一层层、一叠叠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海螺形的发髻。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皮日休《缥缈峰》

①秀美的山峰为什么“献愁供恨”?

明确: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江山虽好,仅存半壁;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

②那么诗人望什么?愁恨从何而来?

北望,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无用武之地。恨之深,愁之大。诗人借远山之献愁供恨,尽情抒发内心情怀。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

①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看、拍、会、登

动词情感

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空有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 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孤独。

登临意。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

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

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5、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