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讨《水龙吟》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等。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3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水、龙、秋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水龙吟》的全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探究欲望。
3.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洪基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4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主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2 学生理解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造力。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___及其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研究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体会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1.词人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2.词中的___、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久蓄的愁苦情绪。
二)分析词的下片1.词人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词人的愁恨源于北望江淮前线无力效力,南望山河虽好却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无位,这些都限制了词人进取的可能性。
3.落日与断鸿的比喻,暗示南宋国势衰颓,词人的孤独无助。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___及其词作的背景和内容,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诵读、感知和体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听读和抽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在分析词的上片和下片时,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理解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
3.“游子”指的是___自己。
他原本以宋朝为故国,江南为家乡,但___对他采取排挤态度,让他感到自己成了游子,内心充满酸楚。
4.除了描写景色,___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
动词如“看”、“拍”、“会”、“登”等表现了他的情感。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这是水龙吟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标: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哪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2)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诗词意象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及其寓意;3. 诗词意境解读: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4. 诗词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5. 诗词主旨阐述: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并解释其寓意;4. 意境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5. 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用词等;6. 诗词主旨阐述: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受。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鉴赏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理解: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的意义。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6.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诗词的艺术特色,如辛弃疾的豪放派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幼儿园优质课-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龙吟教案1【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欣赏并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解读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5. 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水龙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完成创意写作任务,提交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寓意;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诗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讨论成果;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水龙吟》原文及相关注释;3. 诗歌创作技巧参考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水龙吟》
课题水龙吟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有关作者的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字词。
2.过程方法:理解每句词的含义。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能顺畅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词意。
难点:学习词人以写实为主,描摹事物情态的写作特色。
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53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指名学生背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创设相关情景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结合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法导航: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2.教师范读,扫清字词障碍。
3.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词,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1.章楶(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人(今属福建)人。
宋代词人,苏轼的朋友。
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谥庄简。
后改谥庄敏。
《宋史》有传。
《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2.介绍背景:苏东坡贬谪黄州时,章质夫写了这首《水龙吟》,内容是咏杨花的。
因为这首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
3.释题。
(这是作者送给好友苏轼的一首咏写柳絮的词,借杨花飘落,表现思妇情怀。
)(二)听教师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1.复习旧知识,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2.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3.学生明确先学的方法。
4.检查先学情况,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5.题目解说,明确学习内容。
6.听教师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1.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入新课,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件展示目标。
3.老师口头进行学法指导。
4.相互补充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牌的特点。
2. 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字词解释、词牌特点。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领悟作者的意图。
2. 教学难点:词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和家国情怀的抒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词牌特点、字词解释。
2. 分析法: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背景介绍、词牌特点等。
2. 相关资料:关于词人的介绍、词的鉴赏方法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词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2. 讲解词牌特点:介绍《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
3. 分析词中的意象:逐句解析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感。
4. 领悟作者情感: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回顾词的主要内容,强调词中的家国情怀。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词,并写一篇关于词的鉴赏心得。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意象与情感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创造性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词的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情感素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与情感,领会作者的抒发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情感的细腻把握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八、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以示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词的形式表达情感。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水龙吟》辛弃疾爱国情怀诗词意象与修辞5.2 板书结构采用逻辑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将《水龙吟》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爱国情怀以及诗词意象与修辞等关键信息清晰展示。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程度,包括诗词内容、作者背景和情感表达。
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诗词的情感分析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的情感分析和审美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翻译诗词: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4.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理解作者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如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
7. 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诗词的美感。
8.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作品: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深对辛弃疾诗歌风格的理解。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水龙吟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
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
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
这就是南宋王朝。
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
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
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
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
他就是辛弃疾。
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回顾初高中阶段学过哪些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介绍辛弃疾:谈谈你眼中的辛弃疾。
已经13年了,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水龙吟》公开课精品课件教案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
准备教学所需的课件、图片、音频、视频 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 趣味性。
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水龙 吟》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为课堂 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水龙吟》的学 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采用简洁明了的界面设计,突出重点内容,便于 学生快速获取信息。
02 色彩搭配
选择舒适的颜色搭配,避免视觉疲劳,提高课件 的件的动态效果, 提高趣味性。
课件素材收集
图片素材
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 片,用于制作幻灯片和插 图。
音频素材
收集合适的音乐和配音, 用于渲染氛围和旁白配音 。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 识
课程内容
《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
01 艺术特色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情感
03
《水龙吟》的文学价值和
02 影响
相关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
04 析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课程时长:45分钟
教学方法:PPT演示、讲解、 互动讨论
教学资源:PPT课件、相关文 献、图片等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撰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 应的教具和教学资源 ,如课件、实验器材 等。
教案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
案例式教学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对实
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互动式教学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解释“水龙吟”词牌的由来和特点讲述建康赏心亭的历史和地理位置1.2 作者介绍:简介杨万里的生平和文化背景探讨杨万里创作《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的动机和情感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词牌特点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解读诗歌的分段和层次2.2 词牌特点:解释“水龙吟”词牌的音韵和格式探讨该词牌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和特点第三章:词语意境与修辞手法3.1 词语意境: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探讨这些词语如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3.2 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4.1 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议题探讨该主题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4.2 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如忧国忧民、思乡怀旧等探讨这些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并对其进行赏析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启示5.1 诗歌鉴赏:介绍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为例,示范如何进行诗歌鉴赏5.2 创作启示:探讨杨万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和影响第六章:诗歌的历史价值与影响6.1 历史价值:探讨《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在南宋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诗歌如何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民生疾苦和士人情感。
6.2 影响:讨论《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分析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和引用情况。
第七章:诗歌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7.1 艺术教育:探讨如何将《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融入艺术教育课程。
分析诗歌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方面的作用。
7.2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一系列基于《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活动,如朗读、默写、讨论等。
介绍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
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
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
(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
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
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
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
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
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
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
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
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生齐读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
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
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
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
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
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
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
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
心在滴血呀!
六、小结
七、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八、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板书:
上片:借景抒情
景物: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借典抒情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