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导读:本文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导语】对孩⼦来说,讲述故事是⼀种很好的教育⼿段。

下⾯是®⽆忧考⽹分享的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师道尊严 明代画家唐伯虎从⼩就喜欢⽂学和画画,师从当时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年过去了,他画技⼤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

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得,觉得⽐起⽼师的画来⾃⼰也毫不逊⾊,从他那⾥再也学不到什么。

于是,他借⼝母亲需要照顾,向⽼师提出想早点回去。

他还拿出⾃⼰的画作请⽼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的画艺。

沈周⽼师知道他的⼼思。

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房间来吃饭送别。

这个房间只有⼀扇窗户,窗外景⾊怡⼈,沈周⽼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

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是⽼师挂在墙上的⼀幅画。

⽼师这画画得⼗分逼真,以⾄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师说,“请⽼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空⼀切的态度,认真领会⽼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代⼤师。

智慧⼩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只有对⽼师怀有尊敬之⼼,学⽣才会仔细聆听⽼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有成。

2.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苏武牧⽺ 匈奴⾃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段时间。

他们⼝头上表⽰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了内讧,苏武⼀⾏⼈也受到了牵连。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导语】德育对于⼀个⼈的发展⾄关重要,要从⼩抓起。

下⾯是整理分享的古代德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容易发怒,乃薄福相】 韩忠献公曾经说:“⽆论遇到君⼦或⼩⼈,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是⼩⼈,只要浅交就⾏了。

” ⼀般⼈对于⼩⼈欺侮⾃⼰的情形,⼀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以明辨⼩⼈的*诈,然⽽,他却时常坦然承受,⽽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是:“必有容,德乃⼤;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点点不如意,便⽴刻勃然⼤怒;遇到⼀件不称⼼的事情,⽴即⽓愤感慨,这表⽰没有涵养的⼒量,同时也是福⽓浅薄的⼈。

所以说:“发觉别⼈的*诈,⽽不说出⼝,有⽆限的余味!”【容之⼀字,众妙之门】 宋朝的富弼教训⼦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骂他。

那个⼈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 那⼈⼜说:“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吗?” 骂的⼈听了,觉得⾮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息了。

从前有⼈写了⼀⾸诗:‘少年胯下安⽆忤,⽼⽗圯边愕不平,⼈⽣若⾮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称王,后来⼜因羞辱绛哙⽽毙命。

饮酒到满量,⾃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争,还⽶不受】 汉朝时,有⼀个⼈姓钟名离牧,字⼦⼲,是会稽那地⽅的⼈。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县南⽅),亲⾃耕种⼆⼗多亩⽥地。

当⽥⾥的稻⼦成熟时,有⼈来冒认领⾛,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的⼈捉了起来,要⽤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韩忠献公以前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不过,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宽敞;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假如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赶忙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假如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为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钟离牧关门不肯收,那个人只好把米放在道路旁边,也没有人去拿取。

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培养和教育孩子们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教育。

在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个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希望能够对幼儿园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1.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孔融,他是孔子的后代,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孔融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饥寒交迫,孔融见状,立刻掏出自己的梨子送给了老人。

后来,孔融的家人得知此事,责备他浪费食物。

孔融解释说:“我能吃,但他不能,所以我要把我的梨子让给他。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懂得与他人共享,懂得帮助别人。

孔融为了帮助老人而把自己的梨子让给了他,这种行为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感染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善良品质。

2. 《十八学士》故事内容: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魏征,他有一个儿子叫魏知古,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魏知古与十七位同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当天,其他同学都能够记得诗词文曲,唯独魏知古一无所知。

意识到自己输在知识的积累上,魏知古立誓要从此刻起用心学习。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大家公认的才子。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十八学士》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用心学习,不能因为自认为聪明而懒惰,也不能因为一时失败而灰心丧气。

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远更久。

3. 《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愚公,他的家门正对着两座大山。

每天出入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

于是他决定搬山。

邻里的人都以为他是疯了,只有一个老者给了他一些建议。

后来,普天同庆的景象出现了,两座大山真的被搬走了!教育意义:通过讲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要有恒心、毅力和智慧,就能创造奇迹,实现自己的梦想。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在古代,教育子女一直被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许多父母都会讲述一些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给他们听。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教子故事。

1. 《包公断案》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包拯的官员,他以公正无私、聪明睿智而闻名于世。

包公断案的故事中,他面对诸多奇案,始终坚持公正原则,将真相揭示给人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公正的人,不偏不倚,正直应对。

2. 《孟母三迁》孟夫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在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希望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多次迁居以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坚持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给予了孟子优秀的品德和学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韩非子刺股励志》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年轻时刺破自己的腿肉来警示自己,表明立志努力的决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勇于付出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4. 《管仲治疗草包》管仲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治理国家时,遇到一个无能的官员,他并没有将其革职,而是采取耐心地指导和帮助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后,那位官员逐渐改正错误,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长辈或者领导者,应该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5. 《孔子与会稽山》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与一位山野中的老人交流,从中学到了人生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宽容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古代教子故事不仅给予孩子们娱乐和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在古代被广为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让我们一起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集锦10篇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篇1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篇2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分享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分享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孩子们接触社会和文化的起点。

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是重要的一环。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传说,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共享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学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以供教师们在课堂中运用。

一、《三个和尚》故事梗概:在古代的我国,有三个和尚一起出去化缘。

他们途中遇到了一个河流,因为没有船,他们只得走到河边哭泣。

其中两个和尚分别是段和尚和和尚真,因为缺乏毅力和智慧而无法渡过河。

阳和尚扛起段和尚和和尚真,成功过了河。

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故事,教师们可以向幼儿讲述友善和互助的重要性,同时传达善良和勇敢的品质。

在幼儿的心智发展阶段,这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会对他们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影响。

二、《卧薪尝胆》故事梗概:《卧薪尝胆》是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名叫伍子胥,他因受到冤屈,被迫逃亡在外,结果苦苦等候时机,一心为国家效力。

伍子胥在绝望中磨练自己,最终成为了大楚国的伟大将领。

教育意义:这则故事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品质——坚韧不拔。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坚持和勇敢面对困难是至关重要的。

伍子胥对国家的忠诚也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大禹治水》故事梗概:《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的一则传奇故事,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故事中,大禹不畏艰险,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治理了洪水,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百姓。

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可以教给孩子们团结合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也可以告诉孩子们,人人都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无论是大事业还是小事情,都应该积极参与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孔子和门生》故事梗概: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了儒学并且有很多门生。

在《孔子和门生》这个故事中,孔子和门生们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共同追求优秀品德和高尚行为。

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授尊师重道的道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树立榜样,成为学生们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古代有名的教子故事

古代有名的教子故事

古代有名的教子故事
古代有许多有名的教子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
境,不断搬家的故事。

她先是住在墓地旁,孟子学会了哭丧;然后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会了做买卖;最后搬到学堂旁,孟子学会了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2.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诚实守信,不惜杀猪的故事。

当曾子的妻子要带孩子去市场时,曾子告诉她等他回来再杀猪给孩子吃。

当曾子回来看到妻子已经把猪杀了,他非常高兴,认为孩子以后会相信父母的话。

这个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3.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
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其他小朋友都惊慌失措,但司马光却冷静地用石头把水缸砸破,救出了那个小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危险时应该保持冷静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的故事。

有一次,他的父亲带回了
一篮子梨,孔融从中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留给了哥哥和弟弟。

他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小,应该吃小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懂得尊敬长辈和关心他人的道理。

这些教子故事不仅在古代有影响力,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借鉴。

这些故事中的教育方法和价值观对现代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

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

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1、画荻教子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2、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3、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

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

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

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

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

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

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

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案例(3篇)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

然而,在孟母的教育下,孟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的经典案例,至今仍被传颂。

二、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孟子幼年时期。

当时,孟子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

孟子好奇心强,常常模仿周围的人举行葬礼,与小朋友一起玩丧葬游戏。

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于是决定搬家。

第一次搬家,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子看到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便对各种买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模仿商贩叫卖,与小朋友一起摆摊卖货。

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仍然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于是再次搬家。

第二次搬家,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屠夫居住的地方。

孟子看到屠夫杀猪、宰羊的场景,便产生了对血腥的喜好。

他开始模仿屠夫的动作,与小朋友一起玩杀猪、宰羊的游戏。

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孟子的成长没有益处,于是决定最后一次搬家。

第三次搬家,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看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勤奋学习,便也开始努力学习。

他跟着老师学习六艺,勤奋刻苦,逐渐成为了一位有学问的人。

孟母看到孟子的变化,非常高兴,认为这次搬家是正确的选择。

三、案例分析1. 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孟子在墓地、集市、屠夫居住的地方长大,这些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在学校附近,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位有学问的人。

这说明,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家长的教育作用孟母在孟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三次搬家,都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母深知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始终关注孟子的成长,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

3. 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孟母在教育孟子时,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学问和才能。

她通过搬家、观察、引导等方法,使孟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了一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个叫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跟着别人学祭拜、哭丧。

孟母觉得这样不好,就搬家了。

他们搬到了集市旁边,孟子又学起了商人做生意。

孟母还是不满意,又带着孟子搬家。

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喜欢读书,孟母这才放心。

小朋友们,环境对学习很重要哟。

《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小朋友们,来听听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乖乖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妻子回来后,曾子真的要杀猪。

妻子说那只是哄孩子的话。

曾子说,对孩子不能说谎,不然孩子以后就不相信大人了。

最后,猪被杀了,孩子也明白了要守信用。

小朋友,我们也要做守信用的好孩子。

《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小朋友,我给你讲画荻教子的故事哟。

欧阳修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笔和纸。

他的妈妈就用芦苇杆在地上教他写字。

欧阳修很努力,认真地跟着妈妈学习。

后来,欧阳修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小朋友,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条件不好也能有出息。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在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培养了他们的品德和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中华古代启蒙教育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三字经》。

在中华古代,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启蒙读物,那就是《三字经》。

这本书以三个字为一句,共一百句,内容涵盖了天地人和的道理,教导孩子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学会礼仪和谦虚等。

这些道理虽然简单,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孩子们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二,《弟子规》。

另外一本启蒙读物《弟子规》,也是中华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主要是教导孩子们要尊敬长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勤学好问、勤俭节约等。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能够了解到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故事三,孔子的启蒙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启蒙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师生相长,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思想,即“君臣父子之道,夫妇之义,老幼之序”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故事四,《论语》中的启蒙教育。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他的教育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个人学习的态度。

他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教育观念。

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华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培养了他们的品德和智慧。

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古代道德教育故事

古代道德教育故事

古代道德教育故事篇一:古代品德小故事程母严格教子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

“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

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

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报,侯氏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然后,又对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

”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

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四、成吉思汗母亲教子团结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一次部落纷争中被人杀害了。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古代教育孩子故事,这些故事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们不断前进,它们语言优美、发人深省,有利于帮助小朋友们形成正确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

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欧母画荻欧阳修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与他母亲是分不开的。

在欧阳修很小的时候她母亲郑氏就开始给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道理。

她教导孩子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就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

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到了欧阳修上学的年龄,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笔,郑氏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所以欧阳修的笔风及文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就是欧母画荻的典故。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断机教子孟子年少时不认真学习,有时还会逃课出去玩,有一次孟子逃课回家,母亲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课,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跪在地上请教母亲。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割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一直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成为一代圣贤!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告诫子女想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静心静思,不断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儿童古代启蒙教育故事

儿童古代启蒙教育故事

儿童古代启蒙教育故事
古代启蒙教育故事。

在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和老师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
孩子们传授知识、道德和智慧。

这些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富有教育意义,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则关于孔子的故事,讲述了孔子小时候的故事。

孔子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无法支付学费。

于是,孔子就自己动手,去捡柴火卖钱,用所得的钱支付学费。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

另外,还有一则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
搬家,直到找到最好的教育资源。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一切。

还有一则关于鲁班的故事。

鲁班小时候非常喜欢木工活,他每天都会去观察大
工匠们的工作,然后自己动手尝试。

虽然他一开始并不擅长,但是他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木工匠。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古代启蒙教育故事不仅教育了孩子们,也给了他们榜样和勇气。

这些故事不仅
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孩子们努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

希望这些古代启蒙教育故事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激励更多的孩子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

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

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

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

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蟀四辏ㄇ?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
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舜之孝道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和睦九族、稳定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到孝,首推上古明君舜帝,他以感天动地的个人言行,诠释了孝的文化内涵,以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使“孝”这种理念深入人们头脑,成为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因而被推崇为中华民族孝文化的源头,尊称为“百孝之首”、“道德始祖”、“文明之元”。

舜之孝道,可简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人子之孝:忍害尽孝,顺侍父母,不失子道
舜生于诸冯(即今诸城市诸冯村),在被举荐于尧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百姓。

舜父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很顽固的人。

舜很小的时候,生母就过世了,父亲再娶。

后母生了个弟弟叫“象”,“象”狂傲骄纵。

舜对生父继母非常孝顺。

父亲、后母和弟弟三人却经常联合起来谋害他。

舜一方面设法化解危险,一方面又忍辱负重,坚持侍奉父母,竭力使家庭和睦。

每当受到父母的责难,舜心中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更加细心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人们看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孝顺,都很感动,对舜非常敬重。

在四岳举荐下,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以观察舜的德行操守。

二女明理贤慧,小心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农事井然有序。

即使遭遇涂廪、填井等危险之后,舜和二女仍然恭敬有加地奉侍父母,对待弟弟,好像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一样。

舜此时的身份是平民,他的这种孝,可称之为“庶人之孝”,突出特点一个字:顺。

主要表现在孝行上。

他的行孝之艰难,让人感叹唏嘘;他的孝心之坚贞,让人油然敬佩;他对父母的“敬”和对弟弟的“悌”让人难以企及。

曾参杀猪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