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平衡学案

等效平衡学案
等效平衡学案

等效平衡学案

一、概念 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概念的理解:(1)外界条件相同:通常可以是①恒温、恒容,②恒温、恒压。

(2)“等效平衡”与“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不同: “等效平衡”只要求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同,反应的速率、压强等可以不同。

(3)平衡状态只与始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只要物料相当,就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二、等效平衡的分类 在等效平衡中比较常见并且重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I 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 ≠0的体系):等价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

。 II 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0的体系):等价转化后,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III 类:恒温恒压下对于气体体系等效转化后,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解题的关键,读题时注意勾画出这些条件,分清类别,用相应的方法求解。我们常采用“等价转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等效平衡问题

三、例题解析

I 类: 在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m+n ≠p+q)的反应,只

有物质的量按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

例: N 2(g) + 3H 2(g)

2NH 3(g)

起始量 1 mol 3 mol 0 mol

等效于 0 mol 0 mol 2 mol

0.5 mol 1.5 mol 1 mol

a mol

b mol

c mol

则a 、b 、c 关系:___________

练习、1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1 mol B反应,2A(g)+B(g) 3C(g)+D(g)。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为W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的是( )

A、4 mol A、2 mol B

B、2 mol A、1 mol B、3 mol

C、1 mol D

C、3 mol C、1 mol

D、1 mol B D、3 mol C、1 mol D

2、在一定温度下,把2 mol SO2和1 mol 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SO2 (g) + O2(g)催化剂

2SO3(g)。当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反

加热

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SO2、O2、SO3的物质的量,若a、b、c取不同的值,必须满足一定关系都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各组分体积分数不变,则:

(1)a=b=0,则c=__________

(2)a=0.5,则b=________,c=_______

(3)a、b、c的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

解析:(1)c=2 (2)b=0.25,c=1.5 (3)a+c=2 b+c/2=1(或2b+c=2)。

II类:在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m+n=p+q)的可逆反应,只

要按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

H2(g) + I2(g)2HI(g)

起始量 1 mol 2 mol 0 mol

等效于 2 mol 4 mol 0 mol

2 mol 5 mol 2 mol

a mol

b mol

c mol

则a、b、c关系:___________

练习、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 (g) CO2(g)+H2(g)+Q。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n mol ,现

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再加入n mol CO,n mol H2O

D、再加入2n mol CO2,2n mol H2

2、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2 mol B达到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配比做初始物质,则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

A、2 mol C

B、2 mol A、1 mol B、1 mol He

C、1 mol B、1 mol C

D、2 mol A、3 mol B、3 mol C III类:恒温、恒压下,对任一可逆反应,只要按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方

效。

N2(g) + 3H2(g)2NH3(g)

起始量 1 mol 4 mol

等效于 1.5 mol 6 mol

0 mol 0.5 mol 1 mol

a mol

b mol

c mol

则a、b、c关系:___________

练习、1、某恒温恒压下,向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 A和2L B,发生如下反应:3A(g) + 2B(g)xC(g) + yD(g) ,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温度、压强不变,将0.6L A、0.4L B、4L C和0.8L D。作为起始物质充入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 = ____,Y = ______

2、(全国)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 + B(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是4mol、2 mol 、4 mol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作调整,平衡右移的是( )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加1 mol

D、均减少1 mol

3、一定温度下,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SO2 (g) + O2(g)催化剂

2SO3(g),

加热

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 、2 mol、4 mol 。保持P、T不变时,

按下列要求改变,达到新平衡时,各物质百分含量与原平衡相同的是( )

A、通入1 mol SO3

B、通入4 mol SO2、2 mol O2

C、通入1 mol N2

D、各减少1 mol

[自我评价]

1、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 mol PCl5 ,加热到20°C时发生反应: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投入的是2 mol 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所占的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关系是( )

A、M>N

B、M

C、M=N

D、无法判断

2、在等温、等容条件下有下列反应:2A(g)+2B(g)≒C(g)+3D(g)。现分别从两条途径建立平衡:Ⅰ、A和B的起始浓度均为2mol/L;Ⅱ、C和D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和6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和Ⅱ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相同

B、Ⅰ和Ⅱ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不同

C、达平衡时,Ⅰ途径的反应速率uA等于Ⅱ途径的反应速率uB

D、达平衡时,Ⅰ途径混合气体密度为Ⅱ途径混合气体密度的1/2

3、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器血中,反应2NO 2g N2O4g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NO2,又达到平衡时,N2O4的体积分数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4、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NO 2g N2O4g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NO2,又达到平衡时,N2O4的体积分数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5、A和B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A中充有各1克的SO2和O2,B中充有各2克的SO2和O2,在同温下,反应达到平衡时,设此时A中SO2的转化率为a% ,B中SO2的转化率为b%,则其大小关系是( )

A、a>b B. a≥b C.a

《7.3 力的平衡》导学案

第三节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要求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 4、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5、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要点 1、在物理学中人们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____________状态。 2、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称为_______________,也叫二力平衡。 3、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上。 导学过程 一、二力平衡 观察课本P135图7-18、P136图7-19及图7-20。 想一想: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 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___________。 图7-18、图7-19中的绳、跳伞运动员,都处于___________状态,都受到___________力的作用。 (1)观察图7-20,杯子在托盘上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杯子上的______力和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 (2)观察图7-19,跳伞运动员能匀速下降,处于平衡状态,运动员和降落伞作为整体受到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试一试请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饮料瓶的受力示意图。

化学平衡常数学案(含答案)

化学平衡常数学案 设计老师: 班级: 姓名: .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K ”表示。 2、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 pC(g)+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________ 3、特点:K 只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无关。 4、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①K 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比例_________。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________,即该反 应进行得越_____,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 ②K 值越小,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比例_________,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_______,即该反应进行的程度越_____,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____。 ③.一般当K >______时,该反应进行得基本完全。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处于平衡状态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 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 Q c 是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未达到平衡,反应向 进行, Q c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c >K ,未达到平衡,反应向 进行 【温馨提示】: 化学平衡常数(K )与浓度商(Q c )的表达式相同,但在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同,K 值中各物 质的浓度必须是平衡状态下的浓度,而Q c 值中是在任一时刻的浓度。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问题思考】: 不同温度时,反应:H 2(g)+I 2(g) 2HI(g),的浓度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623 698 763 化学平衡常66.9 54.4 45.9 ) ()()()(B c A c D c C c Q n m q p C

力的平衡-教学案

惠安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学科教学案 班级:座号:姓名: 课题:力的平衡(第7章第3节) 【学习目标】知道平衡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学习重点、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完成下列填空。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划线。 1.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 2.分析下列现象在中的平衡力分别是: ①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理课本,力和力是一对平衡力; ②一根电线下吊着一盏灯,力和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起重机将一物体匀速向上吊起,力和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受到竖直方向的力和力及水平方向的 力和力两对平衡力; ⑤如图1用力握住水杯静止不动,在竖直方向上水杯受到的力和力是一对平衡力。【课堂探究】 一、二力平衡的条件 1.实验探究:按照课本进行实验探究。 2.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 3.拓展:平衡力的合力为。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通过“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通过“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例1:[]如图2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友情情提示:图中的黑点表示物体),其中可能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例2:吊车吊着质量2t的集装箱以0.2m/s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的拉力为N;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1m/s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的拉力为N。(g=10N/kg)【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N,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N,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2.一起重机以3m/s的速度匀速将重2000N的物体吊起,钢丝绳上的拉力是N,在空中又以2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m,在此过程中钢丝的拉力是N,最后以5m/s 的速度匀速下降,钢丝绳的拉力是N。 3.[]在图3中,两个力的大小都是3N,则二力可以相互平衡的图是: 4.[]一辆重1000N的小车,在200N的牵引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 A.1000N; B.200N; C.800N; D.1200N。 5.[]下列物体中不是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行使的汽车; B.静止于斜面上的木块; C.在空中匀速盘旋的直升机; D.匀速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 【课后检测】 1.用40N的力把重2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当物体沿墙面匀速下降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方向是。 2.某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中,他受到的重力与是一对平衡力,他对电梯的压力与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3.[]如图4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D.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 4.[]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个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A.一定不是平衡力; B.一定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一个物体受到均为30N的一对平衡力作用而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同时突然减小到20N,则物体: A.速度减小; B.按减小后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C.仍按原来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D.停止运动。

化学平衡常数学案

化学平衡常数 适用学科化学适用年级高二适用区域天津课时时长(分钟)60 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 学习目标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3、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 学习重点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学习难点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意义 对于化学反应mA+nB pC+qD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二、知识讲解

考点1、平衡常数的书写 在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时,稀溶液中的水分子浓度可不写。因为稀溶液的密度接近于1 g/mL。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5.6 mol/L。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水量的改变对水的浓度变化影响极小,所以水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可归并到平衡常数中去。例如: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同样是常数。 考点2、含有固体物质的平衡常数书写 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间的碰撞只能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的“浓度”作为常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就不写固体的浓度。例如,赤热的四氧化三铁与氢气的反应: 平衡常数K=c(CO2) 考点3、系数为分数的平衡常数书写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化学反应,由于书写的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就不同。但是这些平衡常数可以相互换算。例如:氨的合成反应,如写成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因为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增大,非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减小 C.常温下,反应C(s)+CO2(g)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D.反应2Mg(s)+CO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答案】C 【解析】反应的自发性是由熵变和焓变共同决定的。若ΔH<0,ΔS>0,则一定自发,若ΔH>0,ΔS<0,则一定不能自发,若ΔH<0,ΔS<0或ΔH>0,ΔS>0,反应能否自发,和温度有关,A、B错误;C项中反应的ΔS>0,若ΔH<0,则一定自发,现常温下不自发,说明ΔH>0,正确;D项中反应的ΔS<0,能自发,说明ΔH<0,错误。 【例题2】 【题干】反应Fe(s)+CO2(g)=FeO(s)+CO(g),700 ℃时平衡常数为1.47,900 ℃时平衡常数为2.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201x-201X学年高中化学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学案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1.可逆反应 在相同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不可逆反应 有些反应因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而可忽略,正反应几乎完全进行到底,一般认为这些反应不可逆。例如,H 2的燃烧、酸碱中和等。 3.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三性” (2)实例 下列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3、 1.可逆反应“两特点”: (1)正、逆两个反应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 (2)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共存,反应物转化率小于100%。 2.化学平衡“五特征”:逆、等、定、动、变。 3.平衡状态判断“两依据”: (1)根本依据:v(正)=v(逆)。 (2)直接依据: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可逆反应

Cl2+H2O HCl+HClO、

2SO 2+O 2 催化剂 △2SO 3。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 (2)CO 2与水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 (3)NH 3和HCl 生成NH 4Cl 与NH 4Cl 分解生成NH 3和HCl 互为可逆反应( ) (4)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能达到100%( ) 答案:(1)√ (2)× (3)× (4)× 2.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A .H 2+Cl 2=====点燃 2HCl 与2HCl=====△ H 2↑+Cl 2↑ B .H 2SO 4(浓)+2HBr===2H 2O +Br 2+SO 2↑与Br 2+SO 2+2H 2O===2HBr +H 2SO 4 C .2NO 2===N 2O 4与N 2O 4===2NO 2 D .2SO 2+O 2 催化剂 加热 2SO 3与2SO 3 催化剂加热 2SO 2+O 2 解析:选CD 可逆反应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都能进行的反应。C 、D 两项均为可逆反应。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1)建立过程(以N 2+3H 2 2NH 3为例) 物质浓度 反应速率 反应物 生成物 正反应 逆反应 开始时 最大 0 最大 0 进行中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平衡时 不变 不变 v (正反应)=v (逆反应) (2)浓度-时间图像和速率-时间图像分别为 化学平衡状态

2019-2020年高二化学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化学化学平衡常数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引导]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究竟有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生成物,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请大家完成P44页的问题解决表2-6 NO2(g)-N2O4(g)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求出平衡浓度关系,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和P44页表2—6,对表中数据进行观察计算并归纳。 [总结]一定温度下: c (N2O4)/c2(NO2)=K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又不论反应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最后都能达到化学平衡,这时N2O4的平衡浓度与NO2平衡浓度的平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情况又如何呢? 如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H2(g) +I2(g) 2HI(g) 起始以及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见幻灯片)所示。他们的浓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一定温度下,对于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生成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除以反应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启发]刚才得出的平衡常数K是由一个特殊的反应引出的,其,但如果对于任意一个可逆化学反应:mA+nB pC+qD其平衡常数K又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平衡常数实际上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即K=

化学平衡状态 导学案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状态 本章导学: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比较,掌握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标志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3.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4.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题和图像题的做法和技巧。 第三节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2.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想一想: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 等,此外还有光、固体表面积等其他因素。 2.列举三个学过的可逆反应: 特点: 特点: 特点: 3. 溶解平衡:当固体物质溶解进行到一定程度,固体溶质的速率与溶液中溶质的 速率相等,此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 填一填: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概念:在下,既能向方向进行又能向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作,从右向左的反 应称作。例如:。 3.特征:; ; 。 4. 不可逆反应:有些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程度特别大,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可以忽略,把这 类反应叫做不可逆反应,用“”符号表示,例如: 。 二.化学平衡状态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把一个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 反应过程如下: 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2.化学平衡状态 (1). 概念: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保持不变的状态。 (2). 特征: 注意事项 (1)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 (2)对于一个既定的可逆反应,如果其他条件一定,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反应是从反应物开始或 从生成物开始),最后都能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3)化学平衡状态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变化。 (4)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原因是v(正)=v(逆),正是由于各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 速率相等,才会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 1.根本标志:v(正)=v(逆)≠0 常见形式主要有: (1)同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如:v(A)生成=v(A)消耗。 (2)在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的不同物质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v(A)生成∶v(B)消耗=m∶n。 (3)化学方程式两边的不同物质生成(或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v(A)生成∶v(D)生成=m∶q。 2.特征标志 (1)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3)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当m+n≠p+q时,体系的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试一试 [例1] (2012·郑州高二检测)下列对于反应C(g)+H2O(g) CO(g)+H2(g)的描述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2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四章物体的平衡2导学案教科版 必修1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2导学案教科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受力分析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3、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学习重点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学习难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预习自测 一、受力分析的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二、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重要内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必要环节,也是关键,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三、对受力分析的理解 1、受力分析的关键是“受”字:即只找出研究对象受到的力并画出力的,不能画研究对象施加给其它物体的力; 2、分析的是性质力,不是效果力:即分析的都是研究对象受到的性质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如重力、

弹力、摩擦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3、分析的是外力,而不是内力:若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系统外其它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即外力,而不是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内力。 四、受力分析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即弄清要分析谁受到的力。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2、隔离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 3、按一定顺序找力先分析,再分析(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电磁力、浮力等)。即按已知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力的顺序分析,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地面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方向竖直向下,故先分析重力。然后到接触处去找弹力,找出研究对象与其它物体的每一个接触处,若接触处有形变,则有弹力。若接触处除有形变外,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且接触面粗糙,则有摩擦力。对装有动力机械的物体(如:汽车、火车、轮船等),还要考虑是否有牵引力。最后分析电场力、磁场力……预习自测题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3)静止在斜面上的

第2章 第3节 第4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学案)

第4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 与反应物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 ),用符号K 表示。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 注意: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必须是平衡时的浓度,且不出现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也叫 )。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 ,反应物转化率越 ;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 ,反应物转化率越 。 4.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1)对于可逆反应,改变外界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 (2)K 值越大,表明可逆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 (3)K 值越大,该可逆反应的速率越快( ) (4)对于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条件使K 值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 (5)化学方程式中的固态或纯液态物质的浓度不能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N 2(g)+3H 2(g)2NH 3(g) K 1=______________; 12N 2(g)+3 2H 2(g)NH 3(g) K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H 3(g) N 2(g)+3H 2(g) K 3=______________; 由K 1、K 3可知,同一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由K 1、

专题复习 化学平衡状态学案(公开课)

专题复习化学平衡状态 环节一:可逆反应 例1:在反应2SO2 + O2 2SO3,达平衡后充入一定量由18O组成的氧气,当达到新平衡后,18O 存在于()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二氧化硫中 C、只存在于二氧化硫和氧气中 D、同时存在于氧气、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 例: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0.1 mol·L-1、0.2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2 mol·L-1 B.Y2为0.35 mol·L-1 C.X2为0.3 mol·L-1 D.Z为0.4 mol·L-1 知识归纳1:可逆反应: 环节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例2:在固定体积密闭容器中,投放4molSO2?2mol的O2,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 2SO2(g)+O2(g)2SO3(g),结果生成了3molSO3,而反应物为1molSO2、0.5molO2,如果条件不变化,反应无论进行多长的时间,容器中各种成分的物质的量都不再变化。 (1)请画出相应的V→t (速率时间图)(2)画出SO2和SO3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 知识归纳2: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 (2)平衡状态的特征 环节三:平衡状态的判定 例3、对于N2+3H22NH3反应,下列说法不可以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 A、N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 B、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N2,同时生成2molNH3 C、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N2,同时消耗2molNH3 D、3v正(N2)=v逆(H2) 例4、在一定温度、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A(s)+3B(g)2C(g)+D(g),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的是() A、气体B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B、固体A的质量不再变化 C、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D、体系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例5:已知反应②2CH3OH(g) CH3OCH3(g) + 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 。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 H3O 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CH3OH CH3OCH3H2O 浓度/(mol·L-1)0.44 0.6 0.6 分析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于平衡状态 B、正向进行 C、逆向进行 D、无法判断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学案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 知识必备 1.弹力 弹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指向被支持或被挤压物体。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计算,一般物体间弹力大小按物体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求解。 2.摩擦力 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受其他力力的情况运动状态决定,大小0<F≤F max,具体值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或平衡条件求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F=μF N求解。 4. 5.共点力的平衡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F合=0,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备考策略 1.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1)整体法(2)隔离法 2.受力分析的顺序 一般按照“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的程序,结合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

4.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二力平衡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正弦定理法、图解法等。 力学中的平衡问题 【真题示例1 (2017·全国卷Ⅱ,16)如图1,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图1 A.2- 3 B.36 C.33 D.32 解析 当F 水平时,根据平衡条件得F =μmg ;当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时,由平衡条件得F cos 60°=μ(mg -F sin 60°),联立解得μ=3 3 ,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 【真题示例2】 (2017·全国卷Ⅲ,17)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 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 cm 。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 cm ;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 A.86 cm B.92 cm C.98 cm D.104 cm 解析 设弹性绳的劲度系数为k 。挂钩码后,弹性绳两端点移动前,左、右两段绳的伸长量ΔL = 100 cm -80 cm 2=10 cm ,两段绳的弹力F =k ΔL ,对钩码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sin α=4 5 , cos α=3 5。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得,钩码的重力为G =2k ΔL cos α。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 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时,受力图如图乙所示。设弹性绳伸长量为ΔL ′,弹力为F ′=k ΔL ′,钩码的重力为G =2k ΔL ′,联立解得ΔL ′=3 5ΔL =6 cm 。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L 0+2ΔL ′=92 cm ,故B 正确,A 、C 、D 错误。

八年级物理下册 82《力的平衡》学案2(新版)教科版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 【学法指导】用红色笔将本节重点知识勾画出来,认真分析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自学检测】 1.在受力的情况下,物体有时保持和,即运动状态不变。 2.匀速运动的汽车和静止在桌上的花瓶说明他们受到的几个力是。 3.书中8.2-2探究实验中使两托盘中质量不相等是为了说明什么?。两托盘中质量相等又是为了说明什么?。把小车扭转一定角度是为了说明什么?。 4.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和力,吊灯保持静止. 5.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力和地面对它的力,水桶静止. 6. 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上的两个力、、并且作用在。 【议一议】 一:平衡状态、力平衡 思考1: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思考2: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运动状态? 归纳: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其实就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我们也称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合力: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一个力作用时的效果相同,则称这个力为那几个力的合力)二:什么叫二力平衡?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实验探究:课本图8.2-2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 归纳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上的两个力、、并且作用在。 【评一评】 我学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 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 _______物体上的两个力,、、,这两个力就平衡。即二力的合力为。

化学平衡常数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化学平衡常数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会根据化学反应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3、理解平衡常数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已知反应H2 (g)+I2 (g) 2HI (g) △H< 0。在425.6℃和525.6℃时分别用不同起始浓度的H2、I2(g)、HI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表一 温度序 号 初始浓度(mol/L)平衡浓度(mol/L)平衡时c(H2) c(I2) c(HI) c(H2) c(I2) c(HI) 425.6℃① 0.010 67 0.0119 6 0.0018 31 0.0031 29 0.017 67 ② 0.011 35 0.0090 44 0.0035 60 0.0012 50 0.015 59 ③0 0 0.010 69 0.0011 41 0.0011 41 0.008 410 表二 温度序 号 初始浓度(mol/L)平衡浓度(mol/L)平衡时c(H2) c(I2) c(HI) c(H2) c(I2) c(HI) 525.6℃④ 0.011 35 0.0090 44 0.0045 6 0.0019 5 0.0085 9 ⑤0 0 0.01 655 0.0033 9 0.0033 9 0.0097 7 ⑥0 0 0.0125 8 0.0025 8 0.0025 8 0.0074 2 一化学平衡常数: 定义 二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mA(g) + nB(g) pC(g) + 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三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反应K表达式 1 1/2N2(g)+3/2H2(g) NH3(g)△H<0 K1 = 2 N2(g)+3H2(g) 2NH3(g)△H<0 K2 = 3 2NH3(g) N2(g)+3 H2(g)△H>0 K3 = 4 CaCO3(s)CaO(s)+CO2(g) △H>0 K4 = 5 Cr2O72-(aq)+ H2O(l)2CrO42- (aq)+ 2H+(aq) K5= 6 FeCl3(aq)+3KSCN(aq)Fe(SCN)3(aq)+3KCl(aq) K6= 思考:① K1和 K2, K2和 K3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化学平衡的意义 (1)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表格一:下表为25 ℃时,卤化氢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 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K F2+H2 2HF 6.5×1095 Cl2+H2 2HCl 2.57×1033 Br2+H2 2HBr 1.91×1095 I2+H2 2HI 8.67×102 形成规律 (2)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学设计 南海中学侯肖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一、 1. (1 (2 (3 2. (1 验方法。 (2 (3)、“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缜密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和理解 四、内容与学情分析及相关策略? 1.内容分析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应速率要发生改变,相应的化学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移动,同时应明确,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读理科的学生,前面刚学习的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具有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具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操作阶段耗时较多;实验分析能力不强,缺乏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抽取、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不强等。? 3.教学策略 教材重视实验教学,本节课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

二力平衡学案教案

第十二单元第六节《二力平衡》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说出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2)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 潜水艇,缓缓降落的“神舟”飞船返回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进而引导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在上节课学习中已进一步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 (二)合作交流. 1.探究: (1)、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2)、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课本48页图) 你的猜想: 实验过程要注意什么: 与其他小组交流意见: 点拨: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八字口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练一练: 让学生分析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平衡力。 吊在空中重5N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当国旗匀速地上升时,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吸引力 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下列各图中,F 1和F 2 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拓展] 1、如图所示,天花板上有一个重为9N的静止, 请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小示受到的力。

高考物理 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高考物理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3.4 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2、掌握几种常见的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1.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平衡状态: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或F x合= F y合= ,其中F x合为物体在x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 y合为物体在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条件的推论 (1)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一个力与余下的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物体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3)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构成封闭三角形,即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力的平衡: 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 若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 5.解题途径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典型例题】 例1.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考纲要求: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必考容,其主要命题的容有: 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③应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⑤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与化工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高考的热点。 学情分析: 从解题得分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利用平衡移动的规律解决有关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复杂点的问题往往感到触手无策;对平衡常数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定义层面,不能充分发挥它解决平衡问题的功能。 复习目标: 1.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并熟练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提高解题技能。 2.帮助学生将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过程: 1.展示考纲要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讲解: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是高考的热点。2013、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Ⅱ卷均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

化学平衡学案

专题八 化学平衡 【考纲展示】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表示方法:v= c/t 单位:或mol/L·min 公式法简单计算 化学计量数之比法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结构、性质 外因 浓度:c 增大,v 增大压强:P 增大, v 增大温度:T 升高,v 增大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概念:可逆反应,条件一定,v 正 =v 逆特征:逆、等、动、定、变原因:外界条件变化,正、逆反应速率不同程度改变结果:再次v 正=v 逆 ,各组分百分含量又不变方向 v 正>v 逆,平衡正向移动v 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