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部族名称解析

合集下载

蚩尤、九黎、三苗、三危

蚩尤、九黎、三苗、三危

蚩尤、九黎、三苗、三危原文地址:蚩尤、九黎、三苗、三危作者:篁墩居士姜姓西羌族还有几个重要的部落,它们是蚩尤、三苗和三危。

他们是西北甘青高原的三个部落,随着炎帝沿着黄河东迁至鲁中一带。

1. 蚩尤蚩尤不仅是苗族的先祖(苗族已经确认),而且他与黄帝、炎帝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三大人文初祖。

蚩尤部落原为风姓系统,《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作者唐兰认为蚩尤属少昊族,“少昊的英雄是蚩尤”。

蚩尤是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

这一支本作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也作修、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

蚩尤同时又是女娲黑虎族的苗裔。

因此是黑蛇黑虎部族。

古代“阚”即虎,尤阚合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黑蛇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

九既是蛇(象形),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

蚩尤是九黎族君长的称号。

黎是青黑色的海河淤土,又是黑“狸”、“李”(虎)之名,又是黎(犂)地、种黍、稻等作物的黑牛。

九黎族的牛是黑水牛,又名修狃,公牛名牯子牛,母牛名水沙,水牛可以犁田,又可作涉水之坐骑,又可以角抵御各种野兽,故被蚩尤氏尊崇为圣牛。

传说蚩尤四目六手人身牛蹄,就是因为蚩尤兵把整张牛皮或羊皮覆在身上,头尾完好,把它的头作为头盔,牛羊头均有二角,远望如像人头上长了二角,牛羊各有二目,加上人的二目,故有四目,牛羊四脚,加上人的双手,故有六只手,蚩尤兵人身,皮垂牛足,所以说是人身牛蹄。

又传蚩尤八肱、八趾、疏首,这是把三重皮披在身上的结果。

疏首即歧首,是因为三张皮有三首不能全戴在头上只能保留一个加上自己头,看上去就成人身两首。

歧首即分叉之首。

一说蚩尤,是神农炎帝的臣子,原是三苗部落联盟的首领。

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钱谦益《初学记》引《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

”羊水即羌水,亦即姜水。

从图腾上来说,炎帝的图腾为牛,蚩尤的图腾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也是牛,“蚩尤”的“尤”字,鱼鼎七铭的铭文写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剑的象形。

南蛮

南蛮

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称作苗,近代的古史学家将南方地区的诸族称作苗蛮集团。

这里最有名的族是三苗,它的地域,据《战国策.魏策》载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今鄱阳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即指今湖南、江西的北部及湖北一带。

尧舜禹时代,中土与南方的三苗发生过多次冲突,使华夏族与三苗族接触增加,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了。

东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

」说明夷人活动在东方。

东夷在商代被称作人方,西周时代被称作东夷。

传说太、蚩尤、少都是东夷族的首领。

西戎中国古代西北各族的总称。

《禹贡》指西戎是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史记.匈奴传》指春秋之绵诸、绲戎、翟、义渠、大荔、鸟氏、朐衍等。

西戎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向东迁移。

传说夏禹亦出自西戎族。

北狄狄,古族名,亦作翟。

春秋时期以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家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

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

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

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之一。

四裔《方言》说:「裔,夷狄之总名。

」裔,又指荒裔,这里的裔指裔土。

《国语》有「以实裔土」之语。

四裔即四方边远之地,《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于尧时,曾「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这是说舜以为恶不善的四凶族流放至四方边远之地,以抵挡那里能害人的怪物所造成的灾害。

四裔的地望,古人有以幽州为北裔(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崇山为南裔(一说今湖南省大甬县),三危为西裔(一说在今甘肃省敦煌市,或云在该省乌鼠山之西或天水市一带等),羽山为东裔(一说即今江苏省东海县、赣榆县及山东省郯城县间之羽山;一谓即今山东省蓬莱县南之羽山)。

以上是四裔之地的古说,后来便缺乏明显的划分了。

九黎简称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部族,蚩尤为其首领。

图解56个民族——苗族

图解56个民族——苗族
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芦笙文化
金色的秋天,是苗家制作芦笙的大好时节。每到此时,苗族小伙子便从山上砍回金黄的笙竹,开始削竹、制簧、安箍。于是一把把大小不同的芦笙随着一代新的芦笙手制造出来,并奏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曲调,引来姑娘的笑声和青睐。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 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 0 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

苗族基本情况简介

苗族基本情况简介

苗族基本介绍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贵州六盘水的大花苗族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苗族人也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一、族称起源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

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

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

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

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

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二、宗教习俗宗教信仰苗族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苗族名称的递变

苗族名称的递变

一、苗族名称的递变苗之一名,世多以为中国西南民族的总称。

其实今日散处在、川、滇、湘、黔、粤、桂诸省的非汉民族,名目繁多,不下百数十种。

近数十年来,经中外学者的研究,综合起来至少可分为四大类:(一)苗瑶类;(二)藏缅类;(三)泰掸类;(四)孟吉篾类。

苗族仅为第一类中的一系,不能包括所有的西南民族。

惟习用已久,一时不易纠正。

所以我们只可承认苗的名称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苗泛指所有的西南民族:狭义的苗为真正的苗或称苗。

本报告所研究的为狭义的纯苗,而非广义的苗族。

近世研究中国民族史者,有的说今之苗族即古代三苗的后裔。

其说大抵根据《战国策•未测》所在江之南,且苗字又相同,似可相信。

然自秦、汉以后,历代载籍,不载苗之名称,直至宋元时始再见。

此古今之苗,是否为同一族类,决非根据《战国策》数语记载及其名称用字相同所可断言。

所以关于苗的名称,我们首先应该研究清楚,而后才可明了古苗与今苗的不同,及狭义之苗与广义苗的关系。

(一)古代的三苗非今日之苗苗族的名称,见于《书•益稷》:“苗顽弗即工。

”又《吕刑》:“鳏寡有辞于苗,……降咎于苗。

”又有三苗、有苗、苗民诸名,亦多见于秦汉以前古籍的记载:“三苗“见于《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禹贡》:“三危既宅,三苗不叙。

”《左传》昭元年:“虞有三苗。

”《国语•楚语》:“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韩非子》:“三苗之不服者。

”《战国策•秦策》:“舜伐三苗。

”《魏策》:“昔三苗之居,左洞庭而右彭蠡。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

”“有苗”见于《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墨子•尚同篇》:“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

”《荀子•议兵篇》:“舜伐有苗。

”《吕氏春秋•召数篇》:“舜却有苗以更其俗。

”《战国策•赵策》:“昔舜舞有苗。

”“苗民”见于《书•吕刑》:“苗民弗用灵,……遏绝苗民,……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苗民无辞于罚。

”此“三苗”、“有苗”及“苗民”诸名称,在古籍中实皆指“苗”。

苗族的族称与源流

苗族的族称与源流

苗族的族称与源流“苗族”以其分支繁多复杂、文化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

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称谓,其文化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性。

从语言学的角度析而言之,东部方言苗族自称qR ®o?35(仡熊);中部方言主要有两类自称qa nau24(嘎闹)、mhu33(模);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自称mo?43 、mho?43(蒙),分布在川黔滇交界地带、黔西、滇东南等地;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北、及贵州西北部分地区,自称a mau55(阿髦);操西部方言除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以外各次方言的苗族,自称有mo?55、mho?24、ma?22、mjo31、mho24(苗、蒙)等,分布在黔中、黔南及其靠西一带。

各支苗族的自称,一般多有“人”的意思。

各个方言区苗族的自称虽然看上去很不一样,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认为,他们大同小异,具有对应性、同源性。

汉文古文献中把苗族称作“蛮”、“髳”、“髦”、“猫”、“苗”等,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这些称谓多源于对苗族自称的音译。

由于支系的差异,以及汉人认识角度的不同、时代的局限等原因,各地苗族又有红苗、黑苗、青苗、白苗、花苗、东苗、西苗、紫姜苗、长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海巴苗、歪梳苗、长角苗、九股苗等各种各样十分杂乱的他称。

这些称法多数情况下不准确,也不被苗族人所喜欢,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基本上已经废弃不用,尤其是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

“苗”,一般认为它源于对个别支系的苗族自称的汉语音译,后来推而广之,指称更为广泛而具有一些共同性的群体。

从明末清初以来,一直到1950年以前,“苗”经常用于泛称中国南方各少数族群,尤其是贵州境内各族群均被指称为“苗”(或“苗夷”)。

而且由于群体的被歧视,其称谓(“苗”)也被染上了浓浓的歧视色彩。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从此,“苗族”所指称的对象才逐渐固定下来。

而且,政府对其歧视性含义做了许多消除工作。

敦煌先民

敦煌先民

敦煌先民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谁?他们什么原因来到这块土地?这是许多对敦煌有兴趣的人常常提出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们愈来愈感受到遗传基因的重要性,因此更喜爱追根溯源。

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承者是人,关注某地区的文化自然会关注某地区的先民,这是必定的。

事实上,和现代人一样,大多数人都并不喜爱偏僻的荒野,间或玩玩能够,长期居住大多不情愿。

到偏僻山野长期生存的人,大多出于无奈。

敦煌最早的先民更是出于无奈,被迫来到这块土地上的。

大约距今四千多年前,即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各部族之间,相互掠夺财富和人口的战争经常发生。

在这种弱肉强食的形势下,各亲近部落自然结成部落联盟。

尧、舜、禹作为中原部落联盟最强大的首领,那么经常对周围弱小部落发动征服性战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征服就有反征服。

如何对付被征服部族的反抗,也就成了征服者的一大难题。

流放,是其对付被征服者的方法之一。

据《尚书》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其中的“三苗”,即是曾经生活在长江流域“彭蠡之波”“洞庭之水”的三苗部族,由于在与中原部落的战争中遭遇失败,却又不服,时时反抗,“为政不善”,故被舜、禹先后放逐之。

就如此,战败的三苗族一部分成员作为“四凶”之一,从江淮地区被押解到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放逐到河西敦煌一带。

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同时亦为敦煌历史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和大多数地区的居民一样,敦煌的居民成分也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战国至秦时期,活动在敦煌一带的人要紧是月氏、塞种胡和乌孙等族。

在这些种族中,以月氏最强大。

原居住在敦煌的羌戎族,被“并于月氏”,而塞种胡和乌孙,或被“遂往葱岭南奔”,或“亡走匈奴”。

西汉时期,出于扼守河西,开发西域的战略需要,西汉王朝不断向敦煌大量移民,实行“屯田戍边”的政策。

屯田组织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的要紧劳动力是戍卒和士兵,民屯的要紧劳动力是田卒和移民。

大量的移民中,有一些是因犯罪而贬谪徙边的世家豪族,也有一般的贫民和罪犯。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而苗族正是出身于蚩尤部落。

苗族其实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地球背面的美国也有近20万的苗族,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东南亚国家,苗族的分布更是广泛,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苗族的起源了。

苗族起源读过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

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几次战争,简单说就是蚩尤打退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羸了蚩尤,蚩尤战亡。

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各个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苗族的迁徙据考证,数万年前(原始初民社会),由于羌人南下,苗族先民从发源地(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此后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势力开始增大,与其他民族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号称“九黎”。

九黎君号蚩尤。

——孔安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之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并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而后就是我们所知的涿鹿大战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

九黎与三苗

九黎与三苗

九黎与三苗九黎部落(简称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部族)就是蚩尤的八十一兄弟。

九黎原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

古沁州有一座绵延不绝的大山,叫九黎山,现在叫九连山。

远古时候,沁州还没有人类的踪迹时,南方强大的九黎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大概是沁州的第一批居民。

传说这些九黎族人兽身人面,铜头铁额。

能吃沙石,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带假面具的勇悍部落(见前)。

他们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不仅善于狩猎,而且英勇善战,是东方一支庞大势力。

蚩尤为其首领。

蚩,蚁卵,是以蚩为图腾的民族,后来东迁到海滨,便演化为海兽图腾。

蚩尤是一个有非常作战经验,勇猛无比的人。

传说他耳上生毛如铁,头上有角能触人。

在东迁途中蚩尤、九黎与驩兜等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三苗,由蚩尤统率。

向西北方向流窜的九黎,后来在今山西壶关县一带(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建立起黎国,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当时与黄帝族炎帝族同为方国,直至商末才被周并吞。

还有一个黎国,在山东郓城县西。

《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灭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这是说周朝以帝尧族的黎国和子姓黎国取代了这两个姜姓的黎国。

《风俗通义》说这两个黎国都是九黎之后。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

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两支:一支自兖州地区南下,落脚于扬州地区,以大茅山为灵山与南方太湖地区居民隔江而居成为扬州苗民。

另一支自兖州豫州南下,进入荆州地区,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这一带住下来,各民族各据一山或各据一水分为:夸父铜柏支巫支祁;大别山西南稀水为封稀氏;巴水为蚩尤修氏;举水为举父氏;其西鸡公山南聂水为聂耳国(儋耳国);其西环水为来自泾河支流环江迁来的共工氏;其西桐柏山南涡水上游为天吴虞氏;中游为厉山氏;下游为祁姓神农氏;其西大洪山区为共工氏;汉水襄阳为朱襄氏;宜城为常宜氏;钟祥为钟山氏;其西南漳、朝阳、漳水为自太行山漳河迁来的太昊句芒重氏;其西沮水为自太行沮水迁来的女娲虘(女虘)虎支;浊漳河为重(句芒)虘合居之地;又其西黄柏河为由太行山丹河、柏山柏乡迁来的柏皇氏后裔;其南长江西陵峡为西陵氏常宜;以宜昌为都,又迁宜都,是蚩尤和少昊的联姻族娵訾氏常仪或常羲(昌意)。

三苗

三苗

三苗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

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

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

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

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

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

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

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

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

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距今4000多年前,华夏集团黄帝的后代,经过长期争战,先后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

开始,尧在丹水(今陕、豫、鄂境之丹江) 打败三苗,三苗不服。

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

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

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

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

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

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舜征三苗“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

《墨子·非攻》详细刻度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

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

苗族的名字——精选推荐

苗族的名字——精选推荐

苗族的名字苗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苗名。

当婴儿诞生满月后,母亲就要背婴儿跟婆婆、妯娌们一起带些礼物去娘家请满月酒,并由外祖父母或舅父母给取名。

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等;男名有“宝(box)、金(jinb)、翁(ongd)”等等。

当长辈称呼晚辈时,可以直呼其单音名;如果引称其苗名时,就必须与其父相连成为子(女)父连名制的苗名。

例如:子的单音苗名为“宝(box)”,父的单音苗名为“翁(ongd)”,那么“宝(box)”的引称苗名应当呼为“宝翁(box ongd)”;如果是一般对称,则要在其单音名前加上尊称词“喋(dial)(哥)”,成为“喋宝(dial box)”。

黔东南地区,除子(女)父连名制之外,还有个别地区采用子、父、祖三代连名制的,譬如:子名为“宝(box)”,父名为“翁(ongd)”祖父名为“里(lix)”,那么子名“宝”的引称苗名则为“宝翁里(box ongd lix)”。

这种子、父、祖三代连名的连名制使用的地区不广泛。

如果以二十五年为一代,由子(女)父连名制的家族谱系追溯上去,就可知道某个家族延续至今的历史年代。

湘西、黔东北和黔中等地区的苗族,不使用子(女)父连名制,而是使用以父系家庭为中心的血缘近亲集团的专用名称。

这种专用名称,人们都认为是苗族支系的苗姓。

例如,湘西地区的苗族内部分有“代卡”、“代瓜”、“代华”、“代晓”、“代略”、“代来”(“代”是词头)等等,如果“代卡”这个支系中有一个名叫“金玉”的人,那他的苗名就叫“金玉卡”即在这个支系人的名字后面连上支系专称“卡”,表示苗姓。

苗族现时使用的汉名汉姓,都是与汉人交往频繁之后产生的。

在湖南的沅陵、叙浦、麻阳、城步等地的苗族,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汉名汉姓。

在湖南五溪地区的腊尔山区苗族,大约在元代开始使用汉名汉姓,明代以后更加普遍。

在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也在明代开始有极少数人使用汉名汉姓,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清王朝统治者认为“苗人多同名”,就饬令“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之立姓”。

中华氏族“三苗氏”始祖之起源!

中华氏族“三苗氏”始祖之起源!

中华氏族“三苗氏”始祖之起源!苗人始祖起源三苗,三苗氏,苗人之始。

黄帝娶方嫘氏之女,名节。

史称女节。

女节为黄帝次妃,生有二子,长子休,次子清。

长子休袭黄帝帝位,是为帝鸿氏。

次子清,封清为纪姓,是生少昊,少昊名青阳。

帝鸿氏,厘姓,帝律(黄帝名律,非黄帝轩辕)生帝鸿,是为帝休。

母方累氏,感掖晶而生,生而多祥。

黄帝厌,帝休是立。

正朔服度一,仍黄帝之故,故亡思亡为,不虑不图,而臻zhēn至治。

治四十有七载,卒葬雝yōng,雝之鸿冢是矣。

在秦、汉,皆列祀典。

——先秦诗·雝: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於荐广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说文》——臻,至也。

休生白民及嘻。

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

白民,销姓,降居于夷,是为白民之祖。

其别为防风氏,守封禺之间。

厘姓,至商为汪沶氏,漆姓。

有汪氏、罔氏。

而缙云氏亦帝之冑(冑指后代)也。

妻土敬氏,曰炎融,遗腹而生驩头,为尧司徒。

弇义隐贼,好行凶,天下之人谓之倱伅,尧放之于崇山。

驩huān头者,驩兜也。

以狐功辅缪,亡其国。

生三苗氏。

苗民长齿,上下相冒,高辛之邦。

啖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

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人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尧窜之于三危,河西诸羌俱其类也。

虞之禹三载,苗民逆命,昏迷自贤,反道败德。

断制五狱之刑,曰法。

爰始淫,为劓刵、椓黥,以乱亡辜。

练抑惟刑,民弃弗保。

天降之咎,俾禹徂征,而犹负固。

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而苗格。

遂分北走,其余入于南海者,为驩朱国。

后有鸿氏、洪氏、缙氏、缙云氏、驩氏、氏氏、曼氏、蛮氏、长狄氏、防风氏、危氏、元氏。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

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

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2012-08-16 )[摘要]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关键词]中国史;古代史;三代史;民族史;神话传说;种族概念作者简介:邵炳军(1957-),男,甘肃省通渭县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国古代囧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杨秀礼(1977-),男,江西省玉山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200241所谓种族(race or nationality),亦即种群、族团,是以其原始居住地、血缘、文化、图腾崇拜、心理因素、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多种条件来划分的氏族部落集团,在我国上古传说时代主要有华夏、东夷和苗蛮等三个主要种族。

先秦文献中多有“祝融”、“蚩尤”和“三苗”等三个相关的种族概念,自汉以降的学者虽对它们各自的族属多有研究,然对它们之间的族属关系,即对祝融、蚩尤与三苗等三大氏族部落集团之间种族融合关系却关注不够。

笔者受前贤时哲研究成果的启发,在对现存文献与考古材料进行钩稽梳理的基础上,讨论祝融、蚩尤、三苗等三个种族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以求教于方家。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本事述略(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之世系暨族属《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

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

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

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

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

舜征三苗其实是“舜教三苗”

舜征三苗其实是“舜教三苗”

舜征三苗其实是“舜教三苗”一将功成万骨枯!公园前2040年左右,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治水,同时平定九州,大大扩充了帝国的疆域,如果从领土扩张的实际结果来看,禹应该也可以当仁不让地被视作战神,但是把持国事的舜帝一族的勋贵们并没因此另眼看待禹,反而处处为难针对这个新晋升的司空。

因为,在这些老牌勋贵看来,如果不是禹好大喜功去治理水患,司空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怎么都不能轮到禹来担任。

为了对付这些掌握国家命脉大家世族的勋贵们,禹再次想到了当时生活在鄂州一带樊国和三苗国,本来三苗国一直都是不服中央统治的,对于生活在当时长江流域中下游炎黄族的封国是三天两头的找麻烦。

经过年少时那段时间的接触和相处,禹早就在心中盘算着一步大棋,他通过当时鄂州樊国与三苗国取得联系,意思就是禹族负责出钱出物资出装备,三苗国只负责出兵,目的就是不断骚扰被分封在当时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陕西一带炎黄部落姬姓的嫡系封国。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写的《史记》里有过详细记载佐证,说三苗族活跃于江、淮、荆州,长江和淮河之间,九州中的荆州一带,大概在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一带。

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太古时期的三苗国人还是相当守信誉的,禹部落负责承诺他们的物资和资源一到位,三苗国人本来早就对这些姬姓的炎黄封国是一肚子气,这回有靠山在朝中为其撑腰,便是更加肆无忌惮的骚扰其姬姓诸侯国家了。

原本这些姬姓的诸侯国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姬姓的王侯将相们掌握着绝对的资源和权利,一部分人为了从这些人手中讨了好处便开始阿谀奉承讨好腐化当权者们,久而久之这些姬姓王侯将相门们便开始堕落腐化失去了战斗力,一旦遇到类似于这样的异族侵犯,便开始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中央寻求帮助。

这样一来便正好符合禹之意,禹便在一次朝会是亲口告诉帝舜:“三苗还在,而且依旧强大,我没有搞定它。

这件事你记着不要忘了。

”在这个气氛至少在表面上非常融洽的会议上,低调而谦逊的禹在发言的最后,抛出了这么一句。

《战国策—魏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战国策—魏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战国策—魏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

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

”吴起①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昔者,三苗②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卢、峄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

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

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

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选自《战国策·魏策》) 【清人曾对此段文字注疏云:吴起列传有,小异。

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杨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

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为西河守。

文侯死,遭人陷害,逃奔楚国,任楚令尹,辅佐悼王实行变法。

他严明法令,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

悼王死,吴起为旧贵族杀害。

①三苗:我国古代的部族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不亦信.固哉①而子又附.之①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

①奚足以霸王矣!3.从清人注疏中的画线句看,《战国策》中记载的吴起之言也见于《__》一书。

4.对清人的注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杨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清人赞同史迁的观点。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杨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

苗族内部支系,你了解几个?

苗族内部支系,你了解几个?

苗族内部支系,你了解几个?苗族内部支系繁多,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之分,主要以衣着的颜色相区分,散处山谷聚而成寨。

一般史学认为,苗族“有族属,无君长,不相统属”,指的是有史以来苗族只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小土司,从来没有过大土司,因此难于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世袭制度,也无法建立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权,逢有大的起义爆发,只建立一些临时性的应变政权,如乾嘉起义时拥立首领吴八月为“吴王”,封石柳邓等人为“将军”,但随着起义的失败,临时政权也土崩瓦解。

究其原因,除了跟苗族在历史上不断进行大的迁徙有关,苗人崇尚个人力量与自由的习性也起了一定作用。

湘西的苗族属红苗,在苗人中首推为最强悍勇猛且有见识的一支。

是因为红苗居住在苗疆边墙一带,属于苗汉拉锯争夺的区域,与汉人交锋开战的机会最多,逐渐发达了自己的武功,也是因为与汉区接近,相对更封闭的苗区,文化视野比较开阔,在见识方面自然胜出一筹。

所以人们认为红苗在苗族中是最厉害的。

既然红苗的威名是在与统治者的交战中打出来的,那么可想而知,他们定为这种威名付出过比别支苗人更多的代价。

果然就从《凤凰厅志》上找到了答案,纵使那些发黄的纸片上,蝇头小楷工整娟秀,但句句字字透出一股血腥的气息,清政府对苗疆的统治,非“铁血”二字不能形容:“尔杀内陆一人者,我定要两苗抵命,尔掳内陆一人者,我定要拿尔全家偿还” ,“苗边恶习凡有不平等事,或力难泄忿或控断不卿(清),投入苗寨勾引多人潜入内陆,不论何人坟墓断棺取颅,不论何姓人牛非杀即掳”。

有些肤浅的考证总爱把少数民族的特有的居住、饮食、民俗习惯归入异族风情范畴,猎奇之余,很少探究其在形成过程的痛苦和无奈,导致了我们的误读误解。

湘西至今可见山谷深处的一些苗寨,建在又高又陡的峭岩上,远远就可望见,但要真想进去看看,就大有可望不可及之感。

寨子里的道路曲折复杂,小巷颇多又互相可通,进了寨门之后,右弯左转,要是没有熟人引路,就像走进了诸葛亮的八卦阵,进去容易出来难。

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

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

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大约5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有一万多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

三个强大的部落相互征伐,最后黄帝征服了其他两个部落,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

黄帝、炎帝和蚩尤,被中华民族尊为华夏三祖。

黄帝轩辕氏黄帝族图腾:黄帝族人祖居黄土高原,原以”天鼋”即大神龟为图腾,后改为蛇龙为图腾,称黄龙。

相传黄帝就有“黄龙体”而“乘黄龙升为天帝”。

炎、黄、蚩大联盟后,天鼋与蛇龙也复合缠绕而成为“玄武”“玄武谓龟蛇,位于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楚词·远游》)。

此图腾为蚩尤族和天鼋族的联盟图腾,在民间被称为“北方之神”。

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有熊氏部落首领。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此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有四妃十嫔。

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鬼方氏,名嫫母,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记载:“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女节),生龙苗、葴、荀、任、清、采等六子;娶彤鱼氏女,生夷鼓、缙云、乔伯、姞、僖等五子;娶鬼方氏(嫫母),生苍林、青阳、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

一女曰女华。

”黄帝二十五个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另外,苍林、青阳与姬同姓。

而五帝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

苗族的历史起源

苗族的历史起源

苗族的历史起源苗族越南文:Mèo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历史起源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

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

“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

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

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

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

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

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

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

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

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民族节日鼓藏节鼓藏节又叫祭鼓节,苗语叫nongx hek nes。

鼓藏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每隔3年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杀猪或牛祭祖之前须杀一只雄鸭祷告祖宗神灵,表示每3年一次的祭祖节日来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苗部族名称解析吴国瑜1,2(1.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所,贵州铜仁 554300;2.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发现三苗诸部族的名称大多与动物图腾尤其是人类驯化的动物有关,这是三苗部族联盟以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

这种在部落联盟内群体性以动物名称命名各部族的现象,是远古时代部族及部族联盟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特殊现象。

关键词:三苗; 部族名称; 动物图腾; 远古农业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1) 02-0001-06自古以来一直生活在湘、黔、渝、鄂交界地区自称“仡雄”的苗族民众,被认为是古代三苗部族的后裔,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关于三苗的活动区域,《战国策•魏策》中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俞伟超先生在《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一文中认为:“把洞庭、鄱阳之间,北抵伏牛山麓,南至江西修水一带的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遗存,应当是合理的”。

[1] 朱俊明在《论汉晋以前武陵民族成份及来源》中说:“三苗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古荆州地区若干部族联盟的总称。

”高至喜、熊传新两位先生在《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兼论有关楚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三苗“很可能是在江汉流域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是江汉间古老文化的开拓者。

”[2]综合文献资料及苗族古歌、古老话、祭辞等方面的材料可知,远古的三苗联盟是一个由众多部族组合而成的群体,其中比较著名的部族有九黎、蚩 尤、祝融、熊芈、盘古(又记为盘瓠)、驩兜(又记为板兜或丹朱)等,其先民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远古文明,在包括种植业尤其是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至于三苗部族联盟中普遍地存在着动物崇拜,甚至组成部族的各支系也常常有自己的动物图腾的现象。

笔者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从人类学的角度,试着对三苗中主要部族的名称进行解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蚩尤——以黄牛为图腾的三苗部族尤:黔东北苗语次方言读作Youl或Yul,“黄牛”的意思。

蚩尤是部族的名称,又是部族首领的名号,作为苗蛮部族的首领,他被尊称为“Puob youl”,用汉语音译过来可读如“剖尤”,其中,“剖”的苗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公公”、“祖公”;“尤”的苗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黄牛”,二者合在一起,就是“黄牛祖公”的意思,与学术界通常采用的“牛公公”一说有区别。

梁代任昉《述异志》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第13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13 , No. 2 2011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Mar. 2011收稿日期:2010-09-16作者简介:吴国瑜(1967-),男,苗族,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古籍研究。

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今冀川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益其遗制也。

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

”又说:“有蚩尤神,俗云:人自牛蹄,四目六手。

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

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玄女兵法》也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作为部族首领的蚩尤,明显带着牛图腾崇拜的装饰特征。

蚩尤不仅是一个相当大的集体的代表,其本身就是一个经常装扮成牛形状的、具有很大神性的怪异人物,民间由此把这种以神牛形象出现的蚩尤当作战神加以崇拜,并融入英雄崇拜的颂歌之中。

尽管苗族分布在云贵川湘等三大方言区,语言支系甚多,但各地苗人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在各种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尤公”却惊人地一致,云贵川西部方言区称“蚩尤”,并有对蚩尤祭祀活动,黔东南东部方言为“榜香尤”,湘西方言区则称“剖尤”,苗族《蚩尤神话》中有“蚩尤头戴牛角帽”,“牛头上的利剑将龙兵将开肠破肚”等说法。

这些习俗及神话传说保存至今,证明了崇拜蚩尤的苗族各支系均有牛崇拜的文化特征。

“蚩尤”作为部族的名称,应是在用汉字记音时在“尤”的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蚩”,汉文献先秦部分典籍中记录为“蚩尤”,《广雅释诂》:“蚩,乱也。

”《方言》(卷十二):“蚩,悖也。

”可见,“蚩尤”一词中的“蚩”是一个限定性字眼,意思是“作乱的”、“忤逆不道的”、“有悖道统的”,“蚩”有“蠢”、“冥顽不化”的意思,如“蠢兹有苗”,把文献中“蚩尤”二字合起来解读,其含义就是“忤逆不道的崇拜黄牛的人”,“经常作乱的崇拜黄牛的部族”,或者是“非常愚蠢的崇拜黄牛的部族”等意思。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指出,不仅组成三苗联盟的各部族有自己的动物图腾,一些大的部族的各宗族支系也有自己的动物图腾,这种情况,蚩尤部族最有代表性,《竹书纪年》沈注:“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

”《汲冢周书》也说,“黄帝轩辕氏令……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这说明,蚩尤作为部族名称,其部族不仅有牛崇拜的习俗,各宗族支系也自有动物图腾,其势力非常强大,甚至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 或“八十一人”(均指数目众多)之说,足见其部族势力之强大,崇拜的动物种类之繁多。

二、盘古(瓠)——以狗为图腾的三苗部族干宝《晋纪》载:“武陵、长沙、放荡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盘瓠凭山阴险,每每常为害。

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

”《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末在朝,舜臣又窜之。

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说明高辛之族与九黎同属于三苗部族联盟,并在洞庭一带发展壮大,受到颛顼、尧、舜、禹的多次征伐。

盘古(瓠):在黔东北苗语次方言中读作“Bad ghuou”, 其中,“Bad”一词用汉字记作“巴”或“班”、“盘”,在苗语中为“宗族支系”的意思,“ghuoud”一词用汉字记为“古”或“瓠”,在苗语中意为“狗”,两个单词构成的名称,直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属狗的宗族支系”。

“盘古(瓠)”既是部族的名称,又是部族首领的名号,作为苗蛮部族首领,他是祖神,被尊称为“Mat ghuoud”,有神话传说《Naid ghun Mat ghuoud》流传于世,其中,“naid”可音译为“奶”,在苗语中相当于“母”、“雌性”的意思;“ghunb”用汉字记音为“棍”,在苗语中为“神灵”、“鬼”之意;“mat”用汉字记音为“玛”,在苗语中相当于“父亲”的意思;“ghuoud”在苗语中为“狗”,把它们组合一起,可以直译为“神母狗父”。

苗族“神母狗父”神话传说与汉文献中关于盘瓠的记载情节大致相同。

《后汉书•南蛮传》云:“昔高辛氏犬戎之寇,帝患其亻彐 暴,而征伐不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

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

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其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根据唐代李贤注,其中的“南山”,即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上有盘瓠石室等遗迹。

2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蛮书•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载“黔、经、巴、夏四邑苗众”“祖乃盘瓠”,说明了生活在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族人民存在把盘瓠(犬)作为重要图腾的现象。

伍新福先生在《苗族历史探考》中也说:“以苗族的先民为主体的‘五溪蛮’,大概即洞庭彭蠡间‘三苗国’的一个民族集团。

他们以盘瓠的传说和崇拜为自己一个重要特征。

”三、九黎——以水牛为图腾的三苗部族《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之民。

”说明“黎”这一个部族是苗民的一个支系。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曰:“楚,重黎之后也。

”说明了九黎与楚有着密切的关系,黎既属苗,则楚亦为苗之一部分。

《国语•楚语》注中也说:“九黎,蚩尤之徒也。

”说明了九黎与蚩尤的渊源关系,九黎与苗都属于同一类型的部族,则蚩尤亦属苗。

黎:黔东北苗语次方言读作niex,“水牛”的意思;九:黔东北苗语次方言写作“Jut”,相当于汉语“属相”的意思,“九黎”一词的整体意思就是“属相为水牛的人”,类似的说法在苗语中还有很多,比如,说到某人的生肖属相时说“Jut bant”(属猪)、“Jut ghab|(属鸡)、“Jut lend ”(属蛇)等等;另有学者说“九”在苗语中有“神灵”的意思,按此说法,则“九黎”一词的整体意思就是“神水牛”。

从语言角度看,“九”应该是苗语“Jut”的同音汉字,“Jut”在苗语中的意思是“神圣”、“崇高的”,“神”相当于汉语“神”字的含义。

林河先生在《<九歌>与沅湘民俗》中认为《九歌》的“九”就是“神”的意思,“九歌”即神歌。

吴晓东先生在《苗族东部方言区“吃猪”仪式散论》文中,引用了“吃猪”祭辞中的两句:(苗):Zid dangd manx nangd bloud joud(汉): 送 到 你们 的 屋 神(苗):Manx Lits dad nzhangt LoL zeud ad joud(汉) 你们 要 啊 来 齐 啊 神吴晓东先生在文中还进一步说明,“这一‘九’(神)的保留,进一步说明了苗族‘吃猪’祭辞大概在周代已经形成,当时楚语就是将神称为‘九’。

”[3] 按照这一说法,“九黎”一词的意思就是“神水牛”,则九黎部族就是以水牛为图腾的部族。

不管对“九黎”一词中的“九”作何解释,九黎部族与蚩尤部族一样,具有牛图腾崇拜的文化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九黎从事的主要是水田耕作,在先民们驯化和养殖的动物中,水牛成了最为重要的畜力,水牛成了决定食物丰欠乃至部族生存的重要因素,于是,在九黎部族中,普遍尊崇水牛,以水牛作为部族的图腾,至今生活在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族民众,要举行神圣的椎水牛祭祖活动,祭祖结束后要将水牛角与椎牛神柱放在一起进行供奉的习俗。

《玄女兵法》云: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说明九黎与蚩尤一样,具有“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特征,都属于有牛图腾崇拜习俗特征的苗蛮部族。

据史书记载,九黎部族是长江中游部族联盟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最广的部族,其兴盛期的起始与蚩尤部族时间一致,但延续的时间要长一些。

四、祝融——以羊为图腾的三苗部族祝融在有的史籍上亦写作炎融,《山海经•大荒南经》载:“鲧妻土敬,土敬子曰炎融,奔驩兜。

”说明祝融部族与三苗的另一部族驩兜相互融合,同为一个民族的情况。

《越绝书》云“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

”指明了祝融部族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南方,也就是今天的长江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