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
2024版:《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1版)
2024版:《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1版)前言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
为了规范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多位血液分离领域的专家共同起草了《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标准》专家共识。
本共识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的操作规范,促进学术交流与培训。
共识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
共识内容一、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概述1.1 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是指通过血液分离设备,将患者的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实现对血液成分的单独处理,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技术。
1.2 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主要包括血浆置换、红细胞置换、血小板置换、免疫吸附等。
二、操作前准备2.1 患者评估在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项治疗。
2.2 设备与耗材准备操作前应检查并准备相应的血液分离设备、耗材及急救物品,确保设备工作正常,耗材合格有效。
2.3 人员培训操作前应对参与治疗的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掌握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的操作要领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三、操作步骤3.1 血管通路建立在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前,应先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如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置管等。
3.2 血液分离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启动血液分离设备,进行血液分离。
在分离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3.3 血液成分处理与回输根据治疗需求,对分离出的血液成分进行相应处理,如血浆置换、红细胞置换、血小板置换等。
处理完成后,将血液成分回输患者体内。
3.4 结束操作在完成治疗后,应关闭设备,拔除血管通路,并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与护理。
四、并发症及处理4.1 治疗性血液分离技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过敏反应、感染、出血等。
4.2 并发症的处理: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设备参数、停机、给予急救药物、报告医生等,确保患者安全。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前言《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00版 )》自实施以来,对促进临床用血规范化管理和输血医学专业学科建设,提高患者输血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不断适应输血医学的发展要求,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规范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保留现有体系框架、追踪临床输血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逐歩提高标准要求、持续提升患者输血安全的思路,对上一版本的规范进行修改完善,制订了《临床用血技术规范(2020版)》(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正文包括总则、患者血液管理、输血前评估与告知、输血申请、输血相容性检测、血液出入库和库存管理、输血、输血后评价、附则共9章以及3个附件, 对临床输血的关键环节做出规定。
其中以“宜”表述的内容为鼓励做法。
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范》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订本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技术操作规范。
本《规范》XXXX年X月X日起实施。
2000年发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同时废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保障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
第二条血液来源于他人的自愿无偿捐献,应当加以保护,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动员和鼓励其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医疗机构应当全面实施患者血液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将临床用血作为医疗质量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输血科或血库,切实履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规定的职责。
第五条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不可替代、最小剂量和个体化输注原则,紧急抢救用血时应当遵循生命权第一的原则。
第二章患者血液管理第六条患者血液管理应当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多学科联合,制订并不断优化输血患者诊方案,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标准和专家共识。
通过制定这些标准,我们希望能够确保血液成分单采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引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它可以通过分离和收集血液中特定的成分,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症。
为了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档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时的操作和决策。
标准和共识内容1. 技术操作标准- 血液成分单采设备的选用和操作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 在进行血液成分单采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他们适合接受该技术治疗。
-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 在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对采集到的血液成分应进行正确的标识、处理和储存,以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
2. 患者安全和知情同意- 在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之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该技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效果。
- 患者应提供知情同意书,确认他们已充分了解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相关信息,并同意接受该技术治疗。
-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3.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设备和试剂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 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措施,对血液成分单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进行监测和评估。
-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问题反馈和不良事件报告等方面,以确保治疗性血液成分的质量和安全。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标准和专家共识,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在进行该技术治疗时的操作和决策。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和共识,我们可以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改)
第八章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单采术(apheresis)一次来源于希腊语“aphairesis”,意指“去除”。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therapeutic apheresis,TA)是指分离和去除患者循环血液中某些病理成分,还输其正常成分,并补充一定溶液或正常血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单采术包含了血液成分如血浆、白细胞、红细胞等成分的分离和采集。
单采机器的产生,使得这种采集和分离能力大大提升,拓宽了血液成分采集以及患者临床治疗的医学范畴。
相比传统的全血采集而言,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具有明显优势,能更有效的分离、收集献血者的血浆、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血液成分,比如血小板单采技术收集单一献血者的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相当于传统的手工法收集2000ml全血所含的总量。
回顾TA的历史,迄今已有百余年。
早在1902年Hedonism就做了血浆置换术的动物实验,1909年Fleig首次为尿毒症患者实施了血浆置换术。
1914年Abel在为双肾切除的狗进行血浆置换术的实验报告中,首先使用plasmapheresis(血浆单采术)一词。
1952年Adams 等试用血浆置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高粘滞血症,同年第一台初级血浆成分分离机问世。
1959年报告用血浆置换术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获得成功。
1965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台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并成功地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性白细胞单采。
此后,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机不断更新,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的适应证日益扩大,病例数成倍增长。
1982年,美国单采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成立,致力于制定发布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的应用指南(最新第5版于2010年发布,见本章第一节)。
此外,还创办了《临床单采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Apheresis)。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专家共识与标准》(第2版)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专家共识与标准》(第2版)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2020年版的《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专家共识与标准》(第2版)。
该共识与标准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在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时遵循的最佳实践。
本文档将提供以下内容:1. 背景和目的2. 专家共识和标准的制定过程3. 专家共识和标准的主要内容4. 实施和遵循该共识和标准的益处5. 结论和建议二、背景和目的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地区,对于该技术的应用和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本共识与标准的制定旨在达成以下目标:1. 统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标准2. 提供专家共识,减少技术操作中的不确定性3. 优化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三、专家共识和标准的制定过程制定本专家共识和标准的过程经过以下步骤:1. 组织专家小组: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包括临床医师、实验室专家、技术人员等。
2. 文献回顾和资料收集:专家小组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收集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
3. 专家讨论和共识形成:专家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和标准。
4. 审稿和修改:形成初稿后,征求其他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5. 最终版本的确定:经过多次修改和审查,最终确定最新的《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专家共识与标准》(第2版)。
四、专家共识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本专家共识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定义和分类2. 操作流程和步骤的规范化3.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设备和材料要求4.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5. 临床应用指南和注意事项五、实施和遵循该共识和标准的益处实施和遵循该共识和标准将带来以下益处:1. 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操作标准化水平,减少操作差异。
2024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创新》专家共识(第3版)
2024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创新》专家共识(第3版)1. 引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在临床治疗和急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发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专家共识旨在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创新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2.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创新概述2.1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发展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代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以血浆分离术为基础,主要应用于血液病和烧伤患者的治疗。
2. 第二代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采用血浆置换术,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病理成分,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等。
3. 第三代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引入了细胞分离和定向治疗的理念,能够针对性地去除或增加血液中的特定细胞成分,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2.2 技术创新点1. 高效分离和纯化技术:通过优化分离膜和泵的性能,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的分离纯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智能化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治疗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治疗效果。
3. 细胞定向治疗技术:通过细胞标记和定向引导技术,实现对特定细胞成分的精准去除或增加,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4. 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新型生物材料,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减少免疫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 临床应用与展望3.1 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 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等。
4. 中毒性疾病:如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3.2 展望1. 个性化治疗:通过个体化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实现对患者特定病因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024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发展》专家共识(第1版)
2024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发展》专家共识(第1版)1. 背景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TPE)是一种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我国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发展,本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共识旨在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操作规范、技术要点、临床适应症、并发症及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和阐述,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一份权威、实用的参考指南。
2.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操作规范2.1 设备与耗材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需使用专业的血液成分单采设备,并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耗材。
2.2 患者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出血风险及过敏史等。
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治疗前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2.3 操作步骤按照设备说明书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血管穿刺、血液引流、成分分离、成分收集及结束治疗等步骤。
2.4 监测与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3.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临床应用3.1 适应症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2 禁忌症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禁忌症包括严重心功能不全、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等。
3.3 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病情、治疗次数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4. 并发症及处理4.1 常见并发症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常见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感染、低血压、过敏反应等。
4.2 并发症处理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止血、抗感染、升压、抗过敏等。
5. 结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液透析(2020年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五、血液透析操作
(一)血液透析操作的流程
血液透析操作流程见图11-1。
(二)操作步骤
3)钙浓度:常用透析液钙浓度为 1.25~1.75mmol/L。透析液钙浓度过高 易引起高钙血症,并导致机体发生严重异位钙化等并发症,建议应用钙浓度 1.25~1.5mmol/L透析液。当存在顽固性高血压、高钙血症、难以控制的继发性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选用钙浓度 1.25mmol/L透析液,并建议联合应用活性维 生素D及其类似物、磷结合剂及拟钙剂治疗;血 iPTH水平过低时也应选用钙浓 度 1.25mmol/L透析液;当透析中反复出现低钙抽搐、血钙较低、血管反应性差 导致反复透析中低血压时,可短期选用钙浓度 1.75mmol/L透析液,但此时应密 切监测血钙、血磷、血iPTH水平,并定期评估组织器官的钙化情况,防止出现 严重骨矿物质代谢异常。
3)局部枸橼酸抗凝:适用于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枸橼酸浓 度为4%~46.7%,以临床常用的4%枸橼酸钠为例。在使用无钙透析液或置换液时 4%枸橼酸钠180ml/h 滤器前持续注入,控制滤器后的游离钙离子浓度0.25~ 0.35mmol/L;在静脉端给予0.056mmol/L氯化钙生理盐水(10%氯化钙80ml加入 到1000ml生理盐水中)40ml/h或10%葡萄糖酸钙25~30ml/h,控制患者体内游离 钙离子浓度1.0~1.35mmol/L;直至血液透析治疗结束。也可采用枸橼酸透析液 实施。重要的是,临床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时,需考虑患者实际血流量、并依 据游离钙离子的检测相应调整枸橼酸钠(或枸橼酸透析液)和钙剂的输入速度。 治疗过程中,如果管路动脉端或患者静脉采血检测的总钙/游离钙(TCa/iCa) >2.5,提示机体不能及时充分代谢枸橼酸盐,应减少枸橼酸钠输入剂量或停止 治疗。
医院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0)
XXXX医院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0版)血液制品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
但临床存在不合理应用问题非常突出,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为规范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医师和输血工作者对血液制品的认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特制定《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
本《管理规范》为临床应用血液制品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
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应用方案。
第一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
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目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
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
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
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
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第二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一、管理要求(一)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医院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以下管理工作:1.来源管理。
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院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
2020版: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Ⅲ)(全文)
2020版: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Ⅲ)(全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有效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
在我国,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成功使得移植病例数量快速增长。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组报告,2019年我国共实施了近万例allo-HSCT,其中haplo-HSCT占60%。
虽然allo-HSCT的疗效不断改善,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
目前,急性GVHD的国际指南中的证据多来自HLA相合同胞供者(简称同胞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移植,各种指南的推荐存在差异,推荐的疗效评判标准和严重程度分度标准也不尽相同。
与国外allo-HSCT以HLA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移植为主的模式明显不同,我国haplo-HSCT占第一位。
因此,有必要制定中国的专家共识,以便为各移植单位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为移植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急性GVHD是由异基因供者细胞与受者组织发生反应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XXX(NIH)的定义将急性GVHD分为经典急性GVHD和晚发急性GVHD。
经典急性GVHD一般指发生在移植后100天以内,且主要表现为皮肤、胃肠道和肝脏三个器官的炎性反应。
晚发急性GVHD指具备经典急性GVHD 的临床表现,但发生于100天后。
晚发急性GVHD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00天后新发生的急性GVHD、已获控制的经典急性GVHD在100天后再激活、经典急性GVHD延续至100天后。
当急性GVHD表现和慢性GVHD同时存在时,诊断为重叠慢性GVHD。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急性GVHD诊断以DLI时间为计时起点,其他与移植后急性GVHD诊断标准相同。
尽管allo-HSCT的疗效不断改善,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组报告,2019年我国共实施了近万例allo-HSCT,其中haplo-HSCT占60%。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进展一、概述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Therapeutic apheresis,TA )借助可以连续流动的血液成分分离机,去除引起疾病的特定成分,回输其余的、或者是替代的成分。
可以快速地改变血液的组成成分,对于血细胞或血浆数量和质量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可以起到快速而有效的初始治疗作用。
按照不同目的TA可以分成三类:血细胞去除(blood cell depletion)、血液成分置换( blood component exchange)和血液成分调整(blood component modification)[表1]。
血细胞去除主要用以去除过多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以及用于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的采集,通常在血液科开展较多;血浆置换以红细胞和血浆为目标,对大量抗体介导的疾病有效,其中以非血液系统疾病多见。
由于采取了连续的血液流动方式,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微小;一次性密闭式管道防止了分离过程的污染,所以单采过程的安全性毋容置疑,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健康献血者的成分献血中,但本文重点讨论治疗性单采的进展,不包含此部分内容。
表1.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分类分类原理和目标I. 血细胞去除A. 血小板单采分离并采集患者血小板,以减少血小板计数。
B. 白细胞单采分离并采集患者白细胞(如,白血病细胞),以晶体或胶体液替代,有时需补充采集过程中丢失的红细胞,其目的是减少循环血中异常的白细胞。
a. 治疗性白细胞去除b. 采集血液祖细胞c. 采集淋巴细胞II. 血液成分置换A. 血浆置换分离含有致病因子的患者血浆,以正常供者的血浆、白蛋白或胶体∕晶体代替,减少患者血浆内致病因子(如致病的抗体)。
B. 红细胞置换分离患者的红细胞以正常供者红细胞和∕或胶体代替,减少红细胞量(如,镰刀形红细胞)。
III.血液成分调整A. 选择性提取血浆成分分离血浆并经过过滤,选择性的去除致病的免疫球蛋白。
B. 光分离置换法分离采集患者血浆,在体外以补骨脂素和紫外线A处理,然后回输。
2020版:《专家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共识》(第2版)
2020版:《专家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共识》(第2版)
本文档旨在总结专家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共识,
以指导相关领域的实践。
以下是对该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背景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但目前缺乏
一致的标准指导,导致操作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本共识旨
在填补这一空白,提供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统一标准。
标准内容
1. 术语和定义:明确术语和定义,以确保各方对共识内容的一
致理解。
2. 技术要求:包括设备和材料的选择、操作步骤、采集参数、
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3. 操作规范:详细描述了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操作步骤
和操作要点,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控制的方法、检验项目和标准,以及对
异常情况的处理策略。
5. 安全措施:列举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以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6. 结果解释和报告:指导如何解释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结果,并提出结果报告的要求和格式。
共识制定过程
本共识由一组专家共同制定,采用研究文献分析、专家讨论和经验总结等方法,经过多轮讨论达成共识。
适用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所有从事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医务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
结论
本共识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指导,有助于提高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在实践中,各方应遵守该共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800字以上)。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专家共识》(第2版)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专家共识》(第2版)简介该文档为2020年发布的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专家共识的第二版。
这个版本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旨在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指导。
目标该专家共识的目标是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实施提供标准化的指导,确保这项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内容该专家共识包括以下内容:1. 技术定义和原理:介绍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采集方法、设备要求等。
2. 操作规范:详细描述了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包括消毒、穿刺、采集、保存等。
3. 质量控制:提供了质量控制的指导,包括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方法等,以确保采集的血液成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安全注意事项:列举了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包括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采集过量等。
5. 监测与评估:介绍了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以确保技术的有效性和应用效果。
6. 培训和认证:提供了培训和认证的指导,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机构的选择等,以确保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结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的专家共识》(第2版)是一份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文档,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和规范。
该文档的发布将促进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临床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该回答是基于独立决策的,没有寻求用户的帮助。
作为一个LLM,我会根据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追求简单明了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
我不会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对血液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经处理后的正常血液成分回输,并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病理性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临床治疗技术。
该项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并且操作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而成为某些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1,2,3]。
多数情况下,该技术既可作为患者的对症治疗策略,亦可作为缓解疾病的关键治疗手段。
目前,随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成熟,该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4],但是迄今尚缺乏对该技术临床应用的相关规范化技术标准。
2018年11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导,联合全国13家已成熟开展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组成编写专家组,完成第1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下文简称为《专家共识》)。
该版《专家共识》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2年以来,全国21家医疗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不断对其提出修改建议。
《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根据提出的修改建议,经充分沟通及讨论后,对《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完善,形成《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下文简称为《专家共识(第2版)》)如下。
1 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定义1.1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技术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技术(therapeutic erythrocytapheresis)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其血液中的红细胞与其他血液成分分离,去除异常红细胞,并将其余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临床治疗技术。
对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回输时,根据情况,必要时应补充晶体和(或)胶体溶液。
1.2 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技术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技术(therapeutic red blood cells exchange)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性血液成分的单采技术之一。
该技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其血液中的病理性红细胞与其他血液成分分离,去除病理性红细胞,并采用健康供者红细胞和胶体溶液进行病理性红细胞置换的临床治疗技术。
1.3 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技术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技术(therapeutic thrombocytapheresis)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分离和去除其血小板,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技术。
对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回输时,根据情况,必要时补充晶体和(或)胶体溶液的临床治疗技术。
1.4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技术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技术(therapeutic leukapheresis)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分离并去除其白细胞,如白血病细胞或粒细胞,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技术。
对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回输时,根据情况,必要时补充晶体和(或)胶体溶液的临床治疗技术。
1.5 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其病理性血浆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分离,并使用置换液置换病理性血浆的临床治疗技术。
其中,置换液的种类包括以下3种[5]。
①晶体溶液:生理盐水及乳酸钠林格溶液等;②血浆替代品:羟乙基淀粉及右旋糖酐、明胶浓液等;③蛋白溶液:白蛋白溶液、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
2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适应证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临床实践中,其主要包括4类适应证[1,5,6,7]。
这4类适应证的具体内容如下。
2.1 Ⅰ类适应证以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作为一线治疗方法的疾病,无论是单独,还是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治疗的疾病,均被定义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Ⅰ类适应证。
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Ⅰ类适应证,见表1。
表1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Ⅰ类适应证2.2 Ⅱ类适应证以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作为二线治疗方法的疾病,无论是单独,还是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治疗的疾病,均被定义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Ⅱ类适应证。
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Ⅱ类适应证,见表2。
表2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Ⅱ类适应证2.3 Ⅲ类适应证尚未明确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是否为最佳治疗方法,制定相关治疗决策时,应个体化处理的疾病,被定义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Ⅲ类适应证。
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Ⅲ类适应证,见表3。
表3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Ⅲ类适应证2.4 Ⅳ类适应证文献报道,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治疗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的疾病,被定义为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Ⅳ类适应证。
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的Ⅳ类适应证疾病包括: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银屑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肾炎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前溶血,以及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hemolysis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nd low platelets count,HELLP)综合征等。
3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标准实施方案3.1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技术标准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技术标准:该项技术单采量,依据患者单采前的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以及单采后拟达到的目标HCT确定,目标HCT可降至≤正常参考值;自抗凝全血中,每去除200 mL下沉红细胞,可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值下降10 g/L。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过程中,依据患者疾病变化或耐受情况,可补充30%~100%单采量的生理盐水或白蛋白溶液。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的治疗周期,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制定。
3.2 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技术标准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技术标准:该项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HCT,以及临床耐受情况,调整红细胞置换量。
置换液为交叉配血相合的去白细胞红细胞。
1次治疗性红细胞置换,即为1个疗程。
3.3 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技术标准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技术标准:每次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治疗,可以去除患者体内30%~60%血小板。
采取该项技术的治疗频率为1次/d,或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直至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达到目标水平。
3.4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技术标准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技术标准:每次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治疗,可以去除患者体内30%~60%白细胞,其治疗频率为1次/d,或根据患者白细胞计数进行调整,直至患者白细胞增多相关症状缓解。
患者接受该项技术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晶体溶液、白蛋白溶液或血浆。
3.5 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标准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标准:每次治疗性血浆置换量为全身血浆容量的1.0~1.5倍。
其治疗频率为1次/d或隔天1次,亦或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直至患者达到明确治疗效果。
4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4.1 枸橼酸盐中毒对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治疗过程中,外源性枸橼酸盐抗凝剂进入患者体内,当患者血浆中枸橼酸盐含量达到1 g/L时,则易引起低钙血症,导致患者出现畏寒、口唇发麻、肢体发麻及痉挛、心率不齐、心室颤动等症状,严重时可至昏迷等枸橼酸盐中毒(citrate toxicity)症状[8]。
部分患者可出现代谢性碱中毒,伴或不伴低钾血症,以及肌肉无力、疼痛和痉挛,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心脏停搏。
4.2 血容量失衡对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治疗技术治疗过程中,若去除血液量和回输血液量未能达到动态平衡,则可能导致患者血容量失衡(blood volume imbalance),而出现低血容量症状,如胸闷、心慌、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
当以白蛋白溶液或血浆作为置换液时,若置换液量>去除血液量,或置换液的渗透压增加,则细胞间质中的液体回流至血管内,使患者血容量增加,导致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4.3 变态反应对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治疗过程中,回输的血液制剂或置换液中的血浆、枸橼酸盐、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引起患者发生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s)。
这些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皮肤瘙痒、寒战等,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变态反应性休克。
4.4 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主要发生于患者多次接受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治疗后[9]。
这是由于补充的置换液蛋白质总量不足的缘故,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外,还可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4.5 感染对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治疗过程中,导致其发生感染(infection)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因操作不规范引起静脉穿刺部位皮肤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耗材管路与穿刺针接头处更换时,暴露时间过久,接头处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升高;回输血液制剂或置换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等[10]。
4.6 反跳现象对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治疗后,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大量减少或水平降低的同时,一些治疗药物,如抗癫痫药也被置换出体外。
这可能引起患者癫痫发作加重,造成病情"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4.7 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进行多次治疗性血浆置换治疗后,由于大量血浆被置换,导致其体内枸橼酸盐抗凝剂、晶体溶液、胶体溶液等过量。
这可能引起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因子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dysfunction)。
4.8 静脉穿刺血肿对患者进行多次治疗性血浆置换治疗时,可能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穿刺血肿(hematoma of venous puncture) 。
这可能是由于静脉穿刺操作不当,或患者血管异常等,引起穿刺处血肿或静脉炎所致。
4.9 机械损伤性溶血对患者进行多次治疗性血浆置换治疗时,易发生机械损伤性溶血(mechanical damage hemolysis)。
患者的红细胞膜异常或血细胞分离机离心力选择不当,均可导致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机械损伤性溶血。
4.10 低体温对患者进行多次治疗性血浆置换治疗时,若快速回输大量低于体温的置换液,则可导致患者体温≤36 ℃,使其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从而影响氧在器官与组织中释放,最终导致器官与组织的缺氧状态,而使其机体出现低体温(hypothermia)。
因此,在治疗性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置换液回输速度。
5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相对治疗禁忌证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在临床应用,无绝对治疗禁忌证。
但是,根据患者病情,该项技术有以下相对治疗禁忌证。
5.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合并血小板降低对于病情危重患者,若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可以挽救其生命,则应积极开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