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运动控制技术。
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运动控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电子设备、控制系统和软件工具,培养学生具备系统运动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了解运动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掌握机械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具备使用电子技术设计机械运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3、了解电机控制、传动技术与模拟控制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电子技术设备和电控系统;
4、能运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机械运动控制问题。
三、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控制原理。
2、机械系统及元件。
3、电机控制。
4、传动技术。
5、模拟控制。
6、信号转换。
7、电子设备与自动控制。
8、软件工具。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法介绍运动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运动控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
2、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体验运动控制的原理,运用实验观察自动控制的变化,加深对运动控制技术的理解;。
运动技能学习与技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Word版
知识点:视觉搜索与视觉注意,视觉搜索的研究方法,视觉搜索的有关研究。
第三章简单运动规律
第一节简单运动规律研究概述
知识点:简单运动规律研究的意义,简单运动规律的早期研究。
第二节Fitts 定律
知识点:Fitts定律的实验设计,结果,解释和意义。
第三节Schmidt 关于单个目标活动的研究
第六章技能学习中的反馈
第一节反馈概述
知识点:反馈的概念,反馈的形式与分类,反馈的作用机制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知识点: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KP,KR,关于技能学习过程中反馈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反馈
知识点:体育教学情境中的反馈应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反馈应用。反馈内容、形式、时机等因素的选择。
第一节运动技能学习概述
知识点:运动技能概念分析,运动技能的分类。
第二节学习理论
知识点:古典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现状。学习理论与技能学习。
第三节运动技能学习过程
知识点:运动技能学习的发展规律练习曲线,技能学习不同阶段信息加工的特点。有效练习的条件。
第四节运动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知识点:练习过程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
第二章技能控制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信息加工
知识点:信息加工的概念,信息加工过程,信息计量,Hick定律及实验。
第二节记忆系统
知识点:记忆分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问题,长时记忆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注意与绩效
知识点:注意的方式,Nideffer注意模型,注意的容量,选择性注意发生机制的有关理论,心理不应期。
知识点:Schmidt的实验设计,结果,机制解释,反对例证及机制解释。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第五章,主要讲述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包括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包括控制算法、反馈控制和开环控制等基本原理。
3. 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包括在工业、数控机床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应用,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运动控制技术在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在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工业为例,介绍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运动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6. 板书设计: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下列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1)数控机床;(2)电动汽车;(3)工业。
2. 答案:(1)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是一种采用数字控制技术进行运动的机床。
通过控制器预设机床的运动轨迹,执行器按照控制器的指令进行运动,实现对工件的加工。
(2)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来源,通过控制器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和扭矩,实现车辆的运动控制。
运动技能学习与技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知识点:干扰和迁移原理对学习指导方式的影响,干扰和迁移原理对学习材料安排方式的影响,干扰和迁移原理对练习方式的影响。
第八章技能学习的有效条件
第一节技能学习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知识点:技能学习过程的环境因素,技能学习过程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内隐学习
知识点:内隐学习的概念,内隐学习效果的有关研究,促进内隐学习成分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运动技能学习过程
知识点:运动技能学习的发展规律,练习曲线,技能学习不同阶段信息加工的特点。有效练习的条件。
第四节运动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知识点:练习过程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
第六章技能学习中的反馈
第一节反馈概述
知识点:反馈的概念,反馈的形式与分类,反馈的作用机制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四)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五)松田岩男(日)著,吕其彦等译。《体育心理学参考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六)张力为,任未多(编著)。《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非全日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第四章运动技能程序(Motor Program)
第一节Motor Program的基本观念
知识点:控制的概念和基本类型,Motor Program关于技能控制的观点,Motor Program存在的线索(实证和逻辑支持)。
第二节外周机制(Sensory Information)在技能控制中的作用
知识点:外周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概述,外周机制在技能控制过程中的作用,外周机制与中枢机制的关系。
运动控制系统专业选修课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Motion Control Systems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4 /0一、课程作用与目的本课程(运动控制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学习过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课程涵盖知识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实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1. 第一篇(直流调速系统)重点在于掌握以直流电动机为对象组成的运动控制系统,包括单闭环调速系统、多环调速系统、可逆调速系统和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规律、静态、动态性能分析及工程设计方法;2. 第二篇(交流调速系统)重点在于掌握以交流电动机为对象组成的运动控制系统,包括调压调速系统、串级调速系统和变频调速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及系统设计方法;并了解国内国际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科技。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使用教材《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阮毅.2010.2. 参考书[1]李宁.运动控制系统.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宋书中. 交流调速系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王成元. 现代电机控制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运动控制系统的历史与发展,转矩控制规律,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
重点和难点:转矩控制规律。
第二章转速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主要内容:直流调速的基本类型,直流调速系统用的可控直流电源,反馈控制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动态分析和设计,比例积分控制规律和无静差调速系统。
重点和难点: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稳态和动态分析与设计。
第三章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主要内容: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静特性,数学模型和动态性能分析,调节器1的工程设计方法,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调节器,按离散控制系统设计数字控制器。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420课程中文名称: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英文名称:MotionContro1System课程类型:限选课程学分数:2.5学分课程学时数:40学时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学电机与拖动基础等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目的是综合运用自动控制元件、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规律;使学生掌握静动态特性以及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设计各类运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以转矩和磁链(或磁通)控制规律为主线,由简入繁、由低及高地循序深入,论述系统的静动态性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和基本方法,获得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1 .绪论一运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课程教学内容: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发展历史,转矩与磁链控制规律,课程特点及学习意义。
课程的重点、难点: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结构、及其分类;理解运动控制的必要性;理解转矩与磁链控制规律;了解运动控制的主要应用领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2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直流调速系统用的可控直流电源;V-M系统的特殊问题;脉宽调制变换器及调速系统的特殊问题;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比例积分控制规律和无静差调速系统;电压反馈、电流补偿控制的调速系统。
课程的重点、难点: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和调速系统结构特点;理解反馈控制规律;掌握晶闸管触发整流环节、PWM控制与变换器环节的数学模型;掌握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和稳态性能指标;掌握转速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和稳态参数计算;掌握带电流截止反馈环节的调速系统静特性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及其静态特性,∙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动态性能分析;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转速超调的抑制一转速微分负反馈;弱磁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课程的重点、难点: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课程教学要求:掌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及其静态特性;掌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动态性能分析;掌握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和调速系统中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4 .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控制课程教学内容:微型计算机数字控制的主要特点;微机数字控制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数字测速;数字P1调节器课程的重点、难点:微机数字控制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微型计算机数字控制的主要特点;掌握微机数字控制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掌握M/T数字测速方法;理解数字P1调节器的设计方法及其饱和限幅作用5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和位置随动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可逆直流调速系统;位置随动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01404110课程中文名称: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英文名称:Motion Control System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自动化开课学期:6总学时:48(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3二、课程目标目标1: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程原理、工程方法和交直流调速系统的专业知识,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对自动化工程领域、船舶控制工程领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获得有效结论。
(对应指标点2-3)目标2:能够运用直流、交流调速系统的原理及专业知识,针对自动化工程领域、船舶控制工程领域相关的调速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对应指标点4-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基本调节规律;具备使用闭环系统分析方法分析调速系统的静、动态特性问题,对交直流调速系统有深入理解及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具有应用运动控制理论解决交直流调速系统控制问题的能力,并将其用于解决船舶控制及自动化科学技术领域的交直流调速系统功能及指标等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等专业基础知识较好的融合起来,掌握直流电动机转速单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控制规律,掌握直流电动机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控制规律,掌握调速系统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意义,能够应用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调速的基础理论和闭环控制的分析手段、方法,对船舶控制及自动化工程领域交直流调速系统中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
(对应目标1)2、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解交直流调速设备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同控制方法对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
理解PWM、SPWM、SVPWM以及矢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和控制方法对交直流调速系统提高性能指标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对船舶控制及自动化工程领域中涉及调速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算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策略,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运动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运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3.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4.运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
5.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主教材,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运动控制工程》等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运动控制实验平台和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电机及其运动控制系统(i)》教学大纲.doc
《智能机器人控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050269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适用专业:自动化课内总学时:32 学分:2 实验学时:8 设计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理论执笔:李果审阅:董洁一、课程教学目的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能够对具体的机器人运动学正、逆问题求解。
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掌握智能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控制、编程的基本方法,了解智能机器人的驱动、传感器、语音、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结构,掌握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控制理论能力,提高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智能机器人的特点,轨迹规划,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
2.课程难点:轨迹规划,机器人控制,多关节机器人控制3.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智能机器人的特点和控制系统结构,掌握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控制理论能力,提高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24学时)1.基础知识(2学时)1.1智能机器人的分类、组成部件1.2自山度1.3关节、坐标、参考坐标系1.4编程模式,性能指标1.5工作空间1.6智能机器人语言1.7智能机器人的应用1.8其他机器人及应用2.智能机器人运动学控制基础(2学时)2.1矩阵表示、齐次变换矩阵、变换矩阵的逆2.2正逆运动学,正运动学方程的D-H 表示法2.3逆运动学解,逆运动学编程2.4微分运动和速度,雅可比矩阵2.5坐标系的微分运动,机器人及机器人手坐标系的微分运动3.智能机器人动力学模型(2学时)3.1拉格朗日力学基础3.2转动惯量3.3机器人的静力分析3.4坐标系间力和力矩的变换3.5多关节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4.轨迹规划(4学时)4.1路径与轨迹,关节空间描述与直角坐标空间描述,轨迹规划的基木原理4.2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4.3直角坐标空间的轨迹规划4.4连续轨迹控制5.驱动器(1学时)5.1驱动系统的性能,驱动系统的比较5.2液压驱动器,气动装置,电动机6.传感器(1学时)6.1接触式传感器6.2非接触式传感器6.3光学码盘的工作原理6.4远程中心柔顺装置7.智能机器人控制(6学时)7.1基本控制原则7.2位置控制7.3关节控制器,多关节位置控制器7.4柔顺控制7.5主动阻抗控制7.6力和位置混合控制7.7位置、速度、力的分解运动控制7.8自适应控制7.9智能控制8.智能机器人编程(2学时)8.1编程要求与语言类型8.2语言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8.3常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9.先进的控制方法(2学时)9.1智能控制系统结构9.2人工神经网络控制9.3模糊控制9.4鲁棒控制9.5多关节机器人解耦控制10.智能机器人控制的应用(2学时)10.1应用中必须考虑的因素10.2不同应用领域的机器人控制特点10.3智能机器人控制的应用实例实验教学(8学时)1.机器人操作(2学时)实验一实验机器人的组成、控制系统结构、操作与控制程序编制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08000555
英文名称:Motion control system
学分:4
总学时:64。
其中,讲授54 学时,实验 10 学时,上机 0 学时,实训 0 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电力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运动控制系统》是一门讲授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和控制规律,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及运动控制品质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类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而掌握现代交、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以转矩和磁链(或磁通)控制规律为主线,由简入繁、由低及高地循序深入,论述系统的静、动态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结构及其分类,理解运动控制的必要性,掌握单、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VVVF变频器、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等的结构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1. 课程重点
(1)直流调速系统:以直流电动机为对象组成的运动控制系统,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调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规律,静态、动态性能分析,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法。
(2)交流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模型及基于稳态模型的交流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模型及基于动态模型的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2、课程难点
(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通过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静、动态模型研究及性能分析,对转速与电流环的典型系统校正,推导PI 控制规律与工程计算方法。
(2)空间电压矢量PWM:从稳态和动态、时域和空间等方面论述矢量、标量、相量的区别与联系,各自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与物理意义。
(3)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依据旋转磁场产生原理,论述时间和空间变量的相对关系,讨论静止与旋转(或交变)的关系与转化,理解在各种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通过计算机数字仿真,分析比较各种物理量在不同坐标系的表现形式和相互间的联系。
(4)矢量控制系统:着重论述按转子磁链定向,定子电流转矩分量和励磁分量的解耦,等效
直流机模型。
通过计算机数字仿真,验证转子磁链定向,定子电流的解耦作用,并与直流电动机作比较。
(5)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着重论述定子电压对磁链和转矩的控制作用,不精确依赖模型的控制方法。
用仿真和教学软件仔细分析定子磁链的运行轨迹及对转矩的控制作用。
四、教学方法
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运动控制系统》整个教学过程由面授、辅导、自学、实验和作业五个环节组成。
通过课堂上重点讲授、难点分析,加上作业辅导和实验指导,使学生学好本课程。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和了解。
1.掌握对于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即能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又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并能够初步进行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对于本课程的一般内容(指掌握程度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
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对所涉及的内容能够进行分析和判断。
3.了解对于本课程的次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一般是指在眼下不必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有些也许需要学生自己今后在工作中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六、实验教学条件及内容
1. 实验教学条件
《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室有DJDK-1型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验装置12套,可以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完成运动控制系统所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
2. 实验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课时10学时,安排5个实验,实验项目如下:
(1)单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2)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3)逻辑无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4)三相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变频原理实验,
(5)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方式下V/F曲线测定实验。
七、作业要求
为了巩固平时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为平时成绩安排两次课后作业,每章2~3道题,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的80%。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须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的20%。
其中根据作业、质疑、课堂讨论占10%,实验课成绩占10%(按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 阮毅陈维钧.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1]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2]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胡崇岳.现代交流调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4]李仁定.电机的微机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李志民、张遇杰.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