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3篇从小到大我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的理想,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的《理想》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
《理想》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 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3、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学会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重点)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难点)三、课前准备①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完成导学案“前置学习”部分,熟读课文,搜寻自己喜欢的诗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师:孩子们,带着上你们的自信与理想,跟我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笔下的“理想”之境吧。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理想流沙河)插曲:结合导学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为了将课文读熟,读出语气,读出韵律,读出感情,首先要扫除朗读的障碍――生字词)1、字词积累蜕作熄灭缀连倔强鬓发洗濯寂寥诅咒玷污扒窃扒皮饥寒绝处逢生浪子回头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让我们走进作者,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创作的诗却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2、文学常识《理想》一诗,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散文家,四川金堂县人,四川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农村夜曲》、《故园别》、《游踪》等。
作者经历坎坷,拥有为理想而执著的独特个性,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第2-7节:悲壮沉思的语气第8-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朗读形式:1、分组朗读:第1节由第一大组读;第2-7节由第二大组读;第8-11节由第三大组读;第12节由第四大组读。
2、男女赛读:要求: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接后半部分。
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理想》这篇文言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题材、背景等。
2.学习体会文章中表达的理想和思想,了解文化传统对今日人类文明的影响并体会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理想》这篇文言文的基本信息。
2.学习体会文章中表达的理想和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难懂或不习惯的语言和文字。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理想》文本3.学生课桌椅四、教学过程1. 学前准备(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理想》这篇文言文,让学生对这篇文言文有一些了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让学生看一张图片,让学生讨论这张图片代表什么,并与《理想》这篇文言文联系起来,引出本次课的核心要素。
3. 理解阅读(20分钟)(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难懂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原作者的表达意思,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阅读这篇文言文,并且把难懂的语句都圈出来,教师再一一解释。
4. 反思探究(20分钟)(1)学生分组,组内学生交流文章中自己认为最出色的段落,并讨论文章中的思想和理想。
(2)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并在班级中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的思考和理解。
5.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让学生做一份简单的互动,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并让学生完成课堂反馈表。
五、教学评价本次课程评价分为两部分。
1. 学生评价教师采取问卷调查和讨论的方式,听取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评价,学生做好听取他人看法和自我反思。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思考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理想》流沙河教学设计5篇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请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摇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料到的。我只能进行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摆出一个“大”字吧,(学生甲自告奋勇,摆的姿势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
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二、反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备课时,我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等句子是重点句,因此在课堂上联系到了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但为什么这一句就没有采用“体验式”学习法呢?教师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吗?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和学习,我对当时的两个问题看法如下: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等等
6.比较两篇文章(强调注意:比较是客观的,有同有异的;与喜欢是不一样的。)
(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优秀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2.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
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
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浓。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多媒体)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四、研讨思考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通用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通用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第一篇(2307)字○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精心导入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
(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优秀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优秀9篇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
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2、《秋天》的作者,诗人,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理想》流沙河教案
《理想》流沙河教案篇一:理想教案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课文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教学教案精选(2024)
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理想分享会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并邀 请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为学生
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理想规划课
引导学生制定实现理想的规划和 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和计划执行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与理想相关的社会 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 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想
的力量和意义。
通过播放与理想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组讨论诗歌中 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024/1/26
讲授新课(30分钟)
介绍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讲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和内涵。
归纳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所表达的对 理想的追求和执着精神。
8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26
9
文章内容概述
《理想》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的散文,通过对理想的探讨和阐述,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文章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展示了不同人物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以及理想对于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
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理想的重要性 ,包括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 展等方面,强调了理想对于人生和社 会的积极意义。
01
02
03
理想的重要性
阐述理想在人生中的意义 ,以及对于个人成长和社 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024/1/26
理想的内涵
分析理想所包含的信念、 追求和价值观等要素,引 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与 人生目标。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联 系和差异,以及如何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同时 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 教案
课题6、理想流沙河备课方式集体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2)课时问题收集与学情分析关于理想学生的理解简单,对于理想的意义文章所述却较深刻,因而对于诗意理解上困难较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词2、联系生活体验和具体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意,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运用多种朗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音韵美3、联系具体语境学习比喻、顶针等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积累生字词难点:运用多种朗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领略诗歌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法德育渗透内容渗透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渗透时机:研读诗歌过程中教学辅助手段准备及检查多媒体学具教具实验准备辅助材料其他准备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
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注意读音、积累字词字形、字音:饥寒离乱缀连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词义: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地看而不能接近绝处逢生:陷入绝境的时候又有了生路问题设计及教学呈示板书课题1、引导学生思考各节诗歌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小组互读、互评,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第1节:坚定的语气第2-8节:悲壮、沉思的语气第9-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三、理清结构、合作探究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围绕这一主题,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1、主旨:赞美理想,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通用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通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与技能]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重点与难点]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
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朗读感悟: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结构分析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理想》4—7节理解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六:理想是崇高的。
《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关于理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2. 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
介绍作者流沙河及其作品。
讲述文章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3. 阅读文章
学生自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文章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5. 讨论
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印象深刻的部分。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6. 课堂总结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强调理想的重要性和追求理想的勇气。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并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精品多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一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理想》教学教案
《理想》教学教案《理想》教学教案一、导入:(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一)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二)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一)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二)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三)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3、教学生学会倾听;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一)仿照“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造句。
(二)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理想》 教案
整体感知
全诗共12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方向性意义)。——理想是:石、 火、灯、路,四个“顶针”比喻,形象说明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部分(第2—11节)分说理想的意义。分三层: 第1层(第2、3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理想有时代性,连续性; 一代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2层(第4-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理想之实现具有艰巨性、 长期性;理想给人以乐观、斗志、年轻的力量;但理想不应是名利场 (“黄金梦”和“荣誉”品)、 第3层(第8-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 生,使平凡的人成为“大写的人”;理想能使人恢复良知,并改造人; 理想若受到“玷污”、“扒窃”,要去找回,要提起警戒,要把理想 视为生命:若自己抛弃(“失去”)理想,则有极大危害。正反对比,突 出理想对人生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12节)总结:理想的实践意义-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 理想而奋斗。——今天的理想之“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 理想之“芽”,是明天的“浓阴”。春光明媚,天空晴朗,实现理想, 大有作为。
最后一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 尾“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有什 么含义? “理想开花”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 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 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的奋斗,就 会取得丰硕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 上太阳正晴”象征着大好形势。新的历史 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 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理想“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得寂寥”? “寂寥”为什么会有欢笑?欢笑里又怎么会有辛 酸?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是 认为现实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的人在他们 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因而会躲 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会因此变得“寂 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 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 笑”。但是他毕竟受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 欢笑里充满着辛酸。
《理想》教学设计_3
《理想》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
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
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
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遭人误解所以辛酸。
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理想》教案范本
《理想》教案范本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理想》三一首诗词,是中国当代诗人流沙河的作品,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
以下是网为你的《理想》相关资料。
[知识与技能]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流沙河是当代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十分擅长写作抒情朗诵诗歌,他的《理想》也是一篇构思独特,朗朗上口,富有激*情和气势的优秀诗篇。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
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
④讨论法。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1、流沙河,当代诗人。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
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1.抄写全诗。
2. 背诵全诗。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
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
,在内容上逐步推进。
,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
)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 __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