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
门阀士族
【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形成割据,成为名门大族,这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曹魏时期,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鼎盛—东晋】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门阀士族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原因是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并且是依靠他们才得以存在。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建立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还经常和官府争夺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
【衰落—南朝及之后】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使得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
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
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
另外,士族还受到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打击,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一)“九品中正”制与士族政治的形成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汉末政论家王符等人,对“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潜夫论·论荣》) 的选举积弊进行了抨击,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既是出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士庶大量流动,由乡里对士人的德才加以评估的传统做法已经难以延续,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用人“核之乡间”的传统,仍是具备合理性的。
以上所述的历史背景,正是“九品中正”制应时而生的原因。
公元220年,继位魏王不久的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和推行“九品中正法”。
中正,官名。
由各郡从现任朝官的本籍人中推举有知人之明且威望素著者出任。
其职责是,对本郡的士人,依据品行才干,逐一划定等级,包括上上、上中下中、下下共计九品,并将评定结果上报吏部。
吏部在任命官员时,原则上应该与中正官核定的“乡品”等级相一致。
中正官具备了影响仕途升降的实权,因此又称“九品官人法”。
到司马懿执掌魏国大权时,在各州增设大中正。
探求“九品中正”的立制初衷,“盖以论人材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宋书·恩幸传》);而且从中正官必须是现任朝官、只负责对本籍贯士人评定等级的规定来看,实在是大有深意的,这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往往徇情枉法,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原则,演变为以“家世”、“阀阅”定高下。
此后,,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士族垄断仕途,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中下层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从而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九品中正制的这一积弊,在西晋建国之后,就有一批政治家、政论家给以揭露和批判。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1、概念: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1)萌芽(东汉)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作者:李崟昊陈赟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3期摘要:士族集团的形成是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存在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衰落,士族集团逐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形成了汉末以来四百余年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分裂;士族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自秦汉以后最长的分裂期,从东汉末诸侯联合讨董卓开始,到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大约为四百年。
中国一般朝代末年大动乱最多三、四十年就能重建,而此时却花上十倍的时间,究其原因士族制度是一个重要历史因素。
一、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即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恶性发展,使得士族集团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东汉初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之所以巩固,是因为在战乱之后,国家掌握了大量土地,通过屯田、授田、鼓励垦植、释放奴婢,国家控制了大量农民,农民向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租税、兵源及摇役,所以此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有力与有效的。
到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
曹魏后期,“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这样就使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型,以国家控制大量农民而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转变为以私家控制依附农民为主导的豪强世族经济。
因此,西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人身依附关系,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而且法典化了。
这在阶级关系上,扩大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促成了世家大族的特殊地位,从而形成了以门第为依据攫取政治、经济特权的门阀士族制度。
魏晋之际的“九品中正制”和西晋的“官品占田荫客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世家大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表现。
世家大族和士族的存在,都以大田庄为其物质基础。
依靠宗族,大田庄经济比较容易形成,比较容易巩固,也比较容易持久。
论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与国学的关系
论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与国学的关系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虽然在地域上中华大地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都有比较好的成就。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均田制等一系列在我国世上具有极大影响的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同时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对国学的影响可以与先秦诸子时期相媲美。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那一时期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思想得到了极大且长远的发展。
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也在我国发展起来了。
这一成就使中华文化更璀璨多彩。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的背后不仅因为有民族大融合等因素的影响促进,更多的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世家大族制度形成了。
正是这些士族子弟推动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士族门阀制度推动了先秦诸子、汉代儒学大发展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春。
总而言之。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阀门对我国的国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南、北方士族阀门政治经济文化一、士族阀门与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在我国正式确立了正统地位。
从此大量的儒家子弟能够凭借儒术后的官职,进入统治阶层。
而不是依靠军功获得官职。
到了东汉时期。
逐渐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社会现象。
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
在乱世当中,各个割据势力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存活。
有些世家大族还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割据一方。
三国时期,统治北方的曹魏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子弟可以依靠出身获得优越的社会地位与条件,同时参与政权。
而统治者也因为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可以说世家大族与统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天子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巩固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
史官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01
历史研究
02
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留下了大 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现代历史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官制度在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编纂史书 ,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03
思想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繁 荣,与史官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这 种思想自由和学术繁荣对于现代社会 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史官可以就国家大事向皇帝提出建议,以 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史官与皇权的关系
1. 从属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与皇权之间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而史官则从属于皇帝,为其服 务。
2. 制约关系
虽然史官从属于皇帝,但其职责和权力使其成为对皇权的制约。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编纂史书等行为,可以防止 皇帝滥用权力,从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国时期史官制度
三国时期,各政权为了记录自己的历史,都设立了史官机构。
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
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继续设立史官机构,同时加强了对史书的编纂 和整理。
史官制度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史官制度的影响
政治局势的动荡影响了史官制度的演变,同时政治权力也控制了史书的编纂和 记录。
史官制度对政治的影响
史官制度记录了各政权的历史事件,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史书 的编纂和整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01
02
03
政治局势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 迭频繁,战争不断,社会 动荡不安。
士族门阀制度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 盛行,世家大族掌握着政 治权力,文化教育也主要 由他们控制。
民族交融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摘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
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门阀一词,由来已久。
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
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
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
《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
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
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
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
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
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
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谈谈门阀士族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谈谈门阀士族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对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门阀士族是当时社会的重要阶层,他们拥有世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追求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文学赞赏与庇护:门阀士族对文学作品的赞赏和庇护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学有独特的鉴赏力。
他们通常会慷慨奖赏文人的作品,并为文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使得文学能够得到更多的赞美和支持。
2.文学创作的启发与影响:门阀士族往往在文学创作上发挥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作用。
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以及掌控文官和学者的职位,使得他们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力。
同时,许多门阀士族本身也是文人,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论,为时代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3.文学题材和风格的塑造:门阀士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文学的题材和风格。
他们崇尚古代文化传统,例如汉魏时期的典籍,儒家经典等,支持和推崇具有古风古韵的文学作品。
门阀士族的偏好和审美观念,影响了当时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4.文学社交圈的形成与培养:门阀士族之间形成的文学社交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人才。
他们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提供文学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机会。
这种社交互动促进了文学思想和艺术创新的交流,并为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对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赞赏庇护、文学创作的启发、题材与风格的塑造以及文学社交圈的形成与培养。
他们的影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艺术创新,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士族联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
从士族联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摘要:婚姻,在现代是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殿堂,而在中国历史上,曾几何时婚姻却作为一种政治手腕,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婚姻。
中国的政治婚姻历史由来悠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士族门阀鼎盛的时代里,政治联姻恰恰是作为士族门阀之间巩固门第与政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手腕。
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姻择偶制度下严格的士庶之别、以及各士族门阀之间的政治联姻等一系列现象,来说明这一时期士族门阀的统治。
总体来看,对魏晋南北朝期间士族门阀联姻的研究,有助于揭露魏晋南北朝期间士族门阀政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庶族;政治;联姻一、政治联姻之溯源本末放眼历史长河,中国的政治联婚由来悠长。
关于政治婚姻,顾名思议,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基本不考虑个人幸福的因素,是在单方或者双方利益驱使下结成的婚姻。
这也就是说,政治联婚是小我彼此牺牲自己的幸福而满足所属团体的政治目的或经济利益等目标的一种婚姻。
政治联婚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即有先例。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时代,诸侯之间因出于缔盟、笼络等目的,他们之间就常常联姻。
更明显的是到了西汉,由于大汉皇朝受匈奴铁骑侵扰,其开始对匈奴和亲,于是有了王昭君和亲匈奴,以及后来的文臣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等一系列政治联姻,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这都是政治联姻的表率。
而社会普通阶层若想跻身上流阶层,婚姻或许是一个有用的跳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联姻也就是各士族门阀维系自身政治经济等利益以及维系与各方势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士庶之别,国之章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等级明白的社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等级森严的轨制,但尚无任何一个时期像魏晋南北朝这样,品级如此僵硬、如此鲜明。
在这个时期,士庶之别,有如天壤之别,难以逾越。
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地位上,士族门阀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与主导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鼎盛,士族门阀牢牢地把握着国家统治权,以此来维护自身利益,排挤庶族。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添加标题
影响:士族门阀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导致了豪门大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限制了其他阶级的政治权利和发展机会,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同时,士族门阀制度也促进了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 的发展,为后世的家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均田制
定义:均田制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的一种土地制 度,国家将无主 荒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并限制土 地买卖。
民族融合:由于战乱和 人口迁徙,不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增多,促 进了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士人文化:魏晋南北 朝时期,士人文化盛 行,文人墨客在艺术 创作中追求个性解放 和自由表达。
书法和绘画艺术: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 画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出现了王羲之、顾 恺之等艺术大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事 件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 朝时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景北
朝
的
肆
文魏 化晋
和南
科北
技朝
的
目录
贰
重魏 要晋
事南
件北
朝
的
伍
社魏 会晋
问南
题北
朝
的
叁
政魏 治晋
制南
度北
朝
的
陆
影魏 响晋
和南
意北
义朝
的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 景
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 政治逐渐形成
政治格局的变化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达到顶峰, 皇权衰落
实施范围:主要 在北魏、北齐、 隋唐等朝代实行, 其中北魏是均田 制的主要实施者。
实施方式:按照 人口数量平均分 配土地,成年男 子可获得土地70 亩,妇女减半, 土地不得买卖。
第二讲 士族门阀政治
第二讲士族门阀政治一、东汉魏晋的士族发展1、士族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士族门阀阶级,他们几百年既垄断政治权利又垄断文化,构成了此期历史的突出现象。
本讲把士族门阀阶级的兴起、特征及没落作为主题,同时也要了解皇权、贵族、官僚之间的关系。
周代的政治形态是贵族政治,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化的社会,社会制度比传统社会自由传统得多,因此我们对贵族政治比较陌生。
传统社会,身份和财富政治地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高贵的身份。
周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等级之间的凝滞性相当之强。
周代各个阶级之间礼制和婚姻上的不平等。
如婚姻上,勾践向吴求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比如饮食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綌;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这种情况到了秦汉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秦汉社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尽管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和贫富的差距依然非常悬殊,但是身份的流动性非常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士族门阀政治,官僚开始出现贵族化,我们固可以认为这是历史的倒转,或者说贵族政治的回潮,这是历史早期或者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唐宋明清,官僚政治在此复兴。
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选贤任能的,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使得社会重新获得了流动性,给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上升的渠道。
科举制繁荣起来的时候,门阀政治衰落了。
清代郭某赠官僚蒋心余一副对联以阿谀拍马:一代翰林风月手,六朝兰锜谢王家。
兰锜是兵器架,是高官才配享受的一种摆设。
六朝有若干大士族,最著名的就是王谢,这两家不光世代冠冕而且文采风流几百年不衰,号称七代人人有集,直到六朝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仍然为后人所向往。
学者毛汉光收集了中古士族称谓,他发现在这个时期,这些词大量出现在典籍之中: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膏腴、高粱、甲族、华侪、贵游、势族、势家、贵势、世家、世胄、门胄、世族、门阀、阀阅、名族、士流、冠冕、高门大族等。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史学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旺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
官修史书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
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事时弊,以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世,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
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魏晋以前的史书数量不多,不过200部左右。
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官私史书多达874部,16558卷,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以纪传、编年为体的后汉史有29家、三国史有19家、晋史有18家、十六国史有31家、南朝史有39家、北朝史有18家。
这一时期史书数量之多,卷帙之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二十四史”中,就有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史书类型日趋繁杂,有许多史书类型是前所未有的。
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编年体则蓬勃发展,作为直接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准备材料的起居注,发展成为一大门类。
杂传是借人物反映一定时期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类型,分为13类。
所记各类人物,有合传,有分传;有一时的,有一地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传记,又有序赞、题记、行状。
杂传保留了为史官不及备载和不以为载的“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传记类》),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史注作品,有的史家以注史而出名,其名声甚至超过了原作者。
士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
作者: 刘隆有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史;士族门阀制度;史学;封建国家;家谱;庶族地主;姓氏;史书
摘要: <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门阀士族垄断经济、政治和文化,同时也垄断史学,所以那时的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门阀士族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史学,乃是门阀士族的史学。
谱系之书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
魏晋南北朝的谱系之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个部分。
2022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含门阀制度》优秀教案
0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含门阀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开展成南北清楚。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开展B.文化传入并获得迅速开展C.思想实现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2.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穿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
道Array教也常常依傍儒家。
儒家的伦理观念那么通过、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3.魏晋时期,士人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
玄学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B.是理学的思想理论固为背景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4.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这些都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B.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面临亟待重建封建的任务5.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
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
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
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6.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开展,不应干预或强求。
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各安其分,那么大小俱足。
〞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7.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照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