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二章共33页
合集下载
演示文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讲解
起到怎样的作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民
义务
(一)、西周的分封制:
5、影响(评价): ⑴积极:
扩大统治疆域;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严密的贵族等级序列;
周天子对地方 的统治加强
⑵消极(弊端):
诸侯国在地方有很大独立权(?),后来形成割据混战。
归纳总结分封制的特点:
三维设计2探究一归纳分封制特点 (对象、主体、分布地区、纵向联系、横向联 系)
成语“问鼎之心”(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 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 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 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 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 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反映什么现象?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 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
西周后期,王权衰落,
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分封制破坏.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 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 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 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 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 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 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 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 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城邦联盟; 王权世袭; 分封: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 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2.王权:
“后”;宫殿;礼器(eg.鼎)
3.统治方式: (1)服内:
王
六卿(六事/左右六人)
车正、庖正、牧正…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 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秦统一后,博采各国专制制度之长, 丰富完善后最终确立了历千年而后衰的封 建皇权。
★霸主专制与君主专制的区别
君主专制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相对于君权 对相权的削弱而言的。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
可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 制是实现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中央 集权是实现君主专制的必要手段,二 者是相辅相成的。
两种生产对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的 制约,体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
其中,主要体现为“劳动发展阶段” 和“家庭发展阶段”。
“劳动的发展阶段”,是指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及与当时生产力性质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
例如,原始社会“劳动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畜牧业与农业;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分 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于 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俸禄任官制度 ——打破世卿世禄制
玺印制度 ——玺印成为“王”授权
的标志,成为官吏权力的 象征,“王”通过玺印的收 授来任免官吏,加强行政 权和对官吏的控制
上计制度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古代政治制度没有经历像古希腊时期的城
邦制度或罗马人的共和制度 ,而是直接实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制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先秦中国政治制度史PPT参考
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国 家 契约说 冲突说 水利灌溉说
起源说 贸易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 国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关于国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家起源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的脉络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基本上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有利于等级 结构稳定,但没有选贤机制。
2、宗法体系
• 周朝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 侯、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 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王是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 行使权力。誓用于军事,是战前的誓师; 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 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
2021/3/10
授课:XXX
7
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王命 的。“召”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 贵族和诸侯,较为客气;“呼”用 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王 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 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如 “告于皇天后土”,“告于诸侯” 等。
• 王族之外,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如姜尚被封在齐, 成为周朝控制东方诸侯的重镇。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 地。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原本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 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 纣之兄微子于宋,稳定了殷民之心。
2021/3/10
授课:XXX
26
西周的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相似之处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国 家 契约说 冲突说 水利灌溉说
起源说 贸易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 国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关于国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家起源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的脉络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基本上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有利于等级 结构稳定,但没有选贤机制。
2、宗法体系
• 周朝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 侯、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 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王是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 行使权力。誓用于军事,是战前的誓师; 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 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
2021/3/10
授课:XXX
7
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王命 的。“召”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 贵族和诸侯,较为客气;“呼”用 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王 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 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如 “告于皇天后土”,“告于诸侯” 等。
• 王族之外,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如姜尚被封在齐, 成为周朝控制东方诸侯的重镇。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 地。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原本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 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 纣之兄微子于宋,稳定了殷民之心。
2021/3/10
授课:XXX
26
西周的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相似之处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 种政治交往方式。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 “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 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春秋时礼崩乐坏, 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这在西周时 候是不允许的。 西周的朝聘有严格的制度,“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职,二不朝则削其 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下)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 一大聘,五年一朝”(礼记· 王制)
第四,通过“会盟”、“巡狩”、“朝聘”
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 会盟就是王发布命令,召集各诸侯到指 定地点接受王的指示和安排。通过会盟,申明 君臣名分,确定朝贡义务,对不服者加以声讨 和征伐。相传“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 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左传》)。 巡狩就是视察地方工作情况,并实施奖 惩。巡狩还具有军事性质。(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
第四,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会上歃盟
立誓,词曰: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 命日:尊贤有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 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求士必 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 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孟子· 告子下》)。
第三,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
的限制
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不得不
忍让三分。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 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为 词进行征伐;商太甲则以“不遵汤法”,被“伊 尹放之于桐宫”;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 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周穆王将征 犬戎,辅政贵族祭公谋父也是搬出“先王”之制 来加以劝谏。这在某些方面曾限制了王仅的发挥。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清朝
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 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 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1
六部尚書,多由大學士兼任或管理。內閣(或軍機處) 無權向部發佈指示,如有所見,只能奏請皇帝同意,以 皇帝名義,用諭旨的形式發佈。部的尚書、侍郎對於各 省的行政長官亦無發佈指示之權,也必須奏請皇帝,以 皇帝諭旨的形式發佈。
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諭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但實際上 許多機密要務仍用奏摺先行上達,而題本則成了例行公事。
1
清初文書制度因襲明代,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都 不能直達皇帝,須經通政使司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 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洩密。
奏摺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 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折閱並用朱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 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 個人轉手。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
目前所見世存最早的奏摺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 七日大學士伊桑阿的“奏謝溫諭賜問平安折”。康熙四十年 以後,奏摺的使用就比較廣泛。至五十年前後,內而王公大 臣,外而督撫提鎮均可使用奏摺。
雍正帝繼位以後,進一步擴大奏摺的使用範圍,規定內外諸 臣,對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遞上聞的國家庶政,都可以用密 折先行奏聞,然後再用題本正式奏請批示遵行。於是,奏摺 作為機密文書遂被普遍使用,成為定制。
1
通政使司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仿明制設立。具體任務是, 收各省題本,校閱後送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送 內閣參處;有逾限期的,移交關係衙門議辦。各省將軍、 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官,按季將奏過本 章造具印冊,咨送內閣查核。
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務 甚簡,半屬有名無實”,而被併入內閣。光緒二十八年 (西元1902年),正式裁撤。
1
六部尚書,多由大學士兼任或管理。內閣(或軍機處) 無權向部發佈指示,如有所見,只能奏請皇帝同意,以 皇帝名義,用諭旨的形式發佈。部的尚書、侍郎對於各 省的行政長官亦無發佈指示之權,也必須奏請皇帝,以 皇帝諭旨的形式發佈。
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諭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但實際上 許多機密要務仍用奏摺先行上達,而題本則成了例行公事。
1
清初文書制度因襲明代,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都 不能直達皇帝,須經通政使司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 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洩密。
奏摺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 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折閱並用朱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 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 個人轉手。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
目前所見世存最早的奏摺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 七日大學士伊桑阿的“奏謝溫諭賜問平安折”。康熙四十年 以後,奏摺的使用就比較廣泛。至五十年前後,內而王公大 臣,外而督撫提鎮均可使用奏摺。
雍正帝繼位以後,進一步擴大奏摺的使用範圍,規定內外諸 臣,對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遞上聞的國家庶政,都可以用密 折先行奏聞,然後再用題本正式奏請批示遵行。於是,奏摺 作為機密文書遂被普遍使用,成為定制。
1
通政使司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仿明制設立。具體任務是, 收各省題本,校閱後送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送 內閣參處;有逾限期的,移交關係衙門議辦。各省將軍、 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官,按季將奏過本 章造具印冊,咨送內閣查核。
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務 甚簡,半屬有名無實”,而被併入內閣。光緒二十八年 (西元1902年),正式裁撤。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直接袭承秦始皇始创的皇帝制度,自称 为皇帝。显然,皇帝这个囊括三皇五帝的名号,能最大限度 地满足刘邦的虚荣心。皇帝制度经过汉朝的修补和完善,初 具规模,为后世所遵循。
1.名号:名号是制度的要件 2.后宫制度 :皇后与嫔妃称号;皇后官署;皇太后官署 3.东宫制度:东宫制度就是皇帝预先确定继承人,即预立太 子、配备官属的制度。 4.宦官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间接统治的封建制结束,直接统治的帝国时代开始。在大一 统的帝国框架下,最高统治者对国家的统治是借助官吏实现 的,官吏被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从低级到高级,形成 一个官僚的金字塔。所有的官吏可以说都是皇帝的雇员,官 僚成为了职业官僚,官僚制内的官吏设置,主要是根据职务 的需要安排的,相应的职务具有相应的俸禄和待遇,担任相 应的职位,就有相应的俸禄和待遇,不担任就失去这一切。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 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制度变迁中的重大转折时期,经 过这个转折,中国就进入了帝制时代。由于这个 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术和思想进 入空前的繁荣,所以,之后任何制度变革,与这 个时代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春秋与战国是转折 中的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是旧制度崩溃、新制度 生成的阶段,战国时期则是新制度演化和最后定 型的阶段。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第二版)
张鸣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 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
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
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 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以行使 王权
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 制各诸侯国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2 皇帝的名位制度(3)
❖ 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唯一 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神秘化
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 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是 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现形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 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 承人的主要标准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4.2 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2)
❖ 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 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
❖ “王”
“王字之本文,斧也”,王同军事密切相关
❖ 王权的经济基础
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
❖ “王”与神
中国没有那种无所不包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 推到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
❖ 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在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1.2 王权的体现形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 皇帝制度
❖ 2.3.1 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 2.3.2 皇帝的名位制度
❖ 2.3.3 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1 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 从理论上讲,皇帝是专制王朝的核心和主宰, 享有号令臣民,控制和指挥全副国家机器的 权力
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2.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 形式(1)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揽大 权而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 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2.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 形式(2)
❖ 君权的体现形式及其特点
“官分文武,王之二木”,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 控制官僚机构
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 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 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 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2.1 王权制度
❖ 2.1.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
❖ 2.1.2 王权的体现形式
❖ 2.1.3 对王权的制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1.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 即祖先的意思,还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中国政治制度史
2.1.3 对王权的制约
❖ 王权所受到的制约有:
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制约 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
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 王权逐渐在摆脱各种束缚中加强,向君主专制迈进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2 霸主和集权制度
❖ 2.2.1 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 2.2.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 皇权的运用、滥用
❖ 皇帝制度的特点
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 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
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 “绝对”的权力
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 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4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 2.4.1 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少个皇帝?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2 皇帝的名位制度(1)
❖ 名是名号、名义。位是地位、位置,实际上 是将名加以物化的具体措置
❖ (一)皇帝的名号
“皇帝”,被认为是最崇高的名号
尊号是高踞于皇位的统治者希望取得更尊贵的推 崇,由群臣上书奉上,对在位皇帝有评价的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3 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1)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皇权的行使方式
审阅和批答奏章、“朝议”、“常朝”等
皇帝的意图,有一定的承传机构下达发布,交各 职能部门执行,另设层层监控的监察网络
使用“君临之术”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3 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2)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2.1 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 各诸侯国实力已远超西周,标榜“尊王”,实际取 代王权的霸主已相继出现
❖ 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
“挟天子以令诸侯”
地位极不稳定,随经济、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
以道德的力量来维持与盟国的关系 强加给弱小国家,不断集中权力
把自己的意志
❖ 2.4.2 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 2.4.3 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4.1 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 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其本身 存在严重的缺憾和危机,后来发展为嫡子继 承制
❖ 周代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 继承制度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4.2 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1)
❖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 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 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制定的密 建皇储制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2 皇帝的名位制度(2)
❖ (二)皇帝的名位
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在皇权专制的情况下,名位制度得到不断扩大
❖以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 ❖年号逐渐与当时的政治情况相联系 ❖庙号、谥号、陵寝号等制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