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点。

西北地区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西北地区的教学工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西北地区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教学资源不足。

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教材教具、校园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短缺。

这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有限,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二、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地理位置和信息传递的限制,西北地区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其他地区,教育教学不能及时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毕业后可能面临着就业不畅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的一些学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就导致学生们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性,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改进:一、加大对西北地区教育的投入。

国家应该增加对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水平。

二、更新教学内容。

教育部门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引入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应该大力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们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授课内容为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安排在一节讲述,旨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形成各自地理单元的整体印象。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讲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只选取他们一些突出特征进行介绍,大大压缩了篇幅,减少了识记内容,有效的降低了难度要求。

教材的正文内容较为简洁,将主要篇幅留给了图像、阅读和活动这些内容,这样既给教学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也有利于突出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本节课复习内容是学生在上节课复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完成的。

根据他们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复习另外两个区域。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让学生联系课前收集一些两地的资料,从自学讨论中了解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干旱”和“高寒”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青藏地区高寒的地理特征。

2.知道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特征。

3.了解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自学法、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怎样从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与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温故知新,提问导入一、自主合作探究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知识梳理)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位置和范围岭以西,长城和山—山—山脉一线以北自治区、省和省的西部人口和民族以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等。

高中地理_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设计1、课标呈现: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两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各自的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初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分布和主要特征、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具备;而且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和交流的能力,这都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材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主要作用有两个:①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②由于后面区域选择不能过多,且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课标分解:区域认知:结合相关图表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

综合思维:运用区域综合的观点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区域内部特征的联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地协调观:基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特征的直观感知,通过案例分析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某一生态脆弱区,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研究性报告。

5、根据课标分解,确定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能运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说出西北和青藏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景观的观察分析,能准确归纳出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主要自然特征。

(3)通过阅读西北和青藏的位置图和地形图,运用已有气候知识进行分析,用较为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解释西北和青藏主要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

(4)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分析、板书展示,准确总结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初中地理_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重点)2.能根据资料分析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其对其它要素产生的影响。

(难点)3.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难点)【考点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学法指导】读图、填图,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学习过程】教师导入:这堂地理课的开始和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关系,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图片。

古代的诗人是如何描述这样的景观呢?教师朗诵古诗。

这三种景观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却都位于一个地区。

(1分钟)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地区。

(板书:西北地区)教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目标,学生阅读)。

要完成这三个目标首先我们要一起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请同学们抓紧完成自主学习一,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结合地图填图做图(学生填图、记图,为后续学习打牢基础)(5分钟)教师:展示西北地区图,概括西北地区的基本地理概况。

(1分钟)学生:修改学案,在地图上识记地理事物。

教师检查反馈。

(2分钟)教师:由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转折,引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一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学生:合作探讨2分钟,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锻炼学生的动脑及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2分钟)教师:总结反馈,提出表扬。

过渡: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地区却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农业。

教师:展示葡萄图,其中葡萄是西北地区农业的代表农作物之一,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代表性的农产品?学生:哈密瓜、棉花等。

(2分钟)教师:展示我国太阳辐射量分布图,以及材料,并补充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进而提出问题。

学生:结合材料,合作分析,展示。

(3分钟)教师总结补充: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西北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学生:看图总结为草地,植被为草原,主要农业部门为畜牧业。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地区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2.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请学生思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2、通过读图分析,理解青藏地区因“高”生“寒”,导致了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的独特性,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3、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得出本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显著递变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能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联系时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同时更进一步理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2、通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藏羚羊”的保护等知识的介绍,树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难点: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运用展示、讲述、讨论、引导等教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共2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同游览了我国东半部的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旅程。

请问同学们,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二)讲授新课过渡:同学们对青藏地区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想不想更进一步走进它呢?青藏地区在我国什么位置呢?1、寻找青藏读图4-21和课文,(1)分析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2)找出山脉、河流、(3)找出地形区并对照图利分析青藏地区的海拔高度,(4)分析面积、人口和民族,(5)找出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和青海地区》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和青海地区》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一般来讲,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反思"这一环节。

课后反思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因此课后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时光匆匆前半学期已经结束了,现撰写教学反思如下:第一.为何反思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其次,经常反思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

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

“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青藏地区教学反思1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

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

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

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

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

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

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纯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2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范文.doc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范文.doc

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
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复习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并简要评价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说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其气候特征。

3、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受区域突出自然特征的影响,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4、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5、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根据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6、增强学生对区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重点与难点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2、受区域突出自然特征的影响,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3、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建议1课时。

◊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区域位置区域特征环境与保护拓展评价培养综合能力培茅归纳综给能力培养协国人地观提升迁移应用能力辨识描述思维导图合作归纳演练检测情境导课:展示热播剧一一“鬼吹灯”的剧照图片:教师引领:老师非常喜欢在座的各位同学!给你们带来了鬼吹灯探宝团队。

看!他们这是到达了哪个区域?(学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重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相信同学们能收获更多的学习宝藏!下面就在课标的带领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们的学习探宝!m MB一、区域位置二、区域特征三、发展与保护网、拓展评价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热播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教学评价:通过剧照图片,让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回顾,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环节二:图释探究辨识区域一、区域位置教学方法:小组比赛,依据地图信息,教师启发设疑,辨识、描述定位。

教师引导:考查一下同学们对我国西部这片辽阔的国土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地理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地理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典型的区域特征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气候干旱少雨;地表面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

青藏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寒冷,光照强烈;地表面有大面积积雪冰川和高寒草地;动物能够耐寒。

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一、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地势高,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

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1\/4。

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2、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

为中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

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3、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不平,海拔1000~2000米。

多峡谷,多小型山间盆地。

石灰岩分布广,多典型的喀斯特地形4、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

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植被覆盖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二、四大盆地1、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属于暖温带气候,中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1\/6和1\/4。

2、准噶尔盆地:有较大面积的沙漠,多为半流动的性质;典型的风蚀地貌广布。

北疆的乌尔和,因其典型的雅丹地貌,成为远近闻名的“魔鬼城”。

3、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境内。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个大咸水湖,后来随着地势的抬升,高原变得越来越干旱,大咸水湖就变成了大干盐湖。

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因为它蕴含有大量的盐类,被称为“万丈盐桥”。

同时还蕴涵有大量的煤炭、石油、钾盐和铅锌矿等矿产。

4、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的西部。

这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也是我国最富饶的盆地。

主要特征是:天府之国,物产富饶;长江干流穿过,支流众多,水热资源丰富;名山秀水,加上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

因此四川盆地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盆地。

三、三大平原1、东北平原:位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三个小平原组成,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地势略为起伏,三江平原地势低洼。

高中地理_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地理_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设计1、课标呈现:运⽤图表⽐较两⼤地区的⾃然地理差异和各⾃的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初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候的分布和主要特征、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中国的农业⽣产等知识,这些知识学⽣都已经具备,⽽且具有了⼀定的观察、读图、分析、归纳、⽐较的能⼒,这都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材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内容之⼀,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部分,主要作⽤有两个:①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学习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②由于中国的区域学习,选择不能过多,先对本地区有了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具体区域学习中,以偏概全。

因此,在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

4、课标分解:区域认知:结合相关图表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然和⼈⽂特征。

综合思维:运⽤区域综合的观点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区域内部特征的联系,理解⾃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协调观:基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特征的直观感知,通过案例分析认识⼈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树⽴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运⽤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搜集相关资料进⾏研究,提出研究性报告。

5、根据课标分解,确定教学⽬标:(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能运⽤规范的地理术语说出西北和青藏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景观的观察分析,能准确归纳出西北地区“⼲旱”和青藏地区“⾼寒”的主要⾃然特征。

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统⼀关系。

(3)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分析,认识⼈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西北和青藏的主要⾃然特征和形成原因。

②⾃然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范文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范文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的亮点是比较成功地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地理复习课之中:1、本节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加深了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象、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把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归纳起来,增强记忆的深刻性。

本节课只用了2幅思维导图就把《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整一章的主要内容生动有趣地归纳出来,右总到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非常有趣紧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2幅思维导图如下:2、本节通过思维导图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反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反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主题中心,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点的.连接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发散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更加庞大有序的数据库,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就越强。

如本节课《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最中心的主题就是“青藏地区”,由于地区轮廓也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本节课“青藏地区思维导图”就以青藏地区的轮廓和轮廓内部的“青藏地区”主题作为导图中心。

为加深学生记忆和加强记忆的有趣性,本人将青藏地区的轮廓进行加工,使其与海豚的轮廓有几分相似。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部份内容的重点,因此延伸出去的两个关键词就是“高”和“寒”,自然环境特征深刻地影响了青藏地区人文特征,因此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人文”。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二地理学案教师寄语: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西北地区学习目标:1、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2、能根据图分析本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开发。

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一位置与范围读课本P14和图5—25回答: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___、___、___、___以北的地区。

2、范围:西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区。

3、面积: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4、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_____5、民族:_____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活动二西北地形读图5—25归纳:1、主要地形区: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2、地形特点:以_____和_____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3、新疆的轮廓特征_________活动三西北的气候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1、主要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气候。

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2、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现出_________逐渐减少的趋势。

3、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4、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____向____、____的变化。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河流:本区河流稀少,多为_____河,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6、耐旱植物:______7、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8、灌溉农业:新疆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9、农业区:____平原、____平原(黄河水),被誉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连山冰雪融水)10、议一议: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的边缘,为什么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点状或带状分布。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后应该进行的必要工作,通过反思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也可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以供今后教学使用。

本次教学我主要反思的是在西北地区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西北地区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由于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足。

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我很难假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只能从更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这导致了教学进度的放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西北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农牧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在教学时我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我在教学中还是使用了一些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和案例,导致了学生的兴趣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深入。

今后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西北地区的学生大多数为农牧民家庭的子女,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我进行教学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讲授的方式,缺乏互动和互动的内容。

这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难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今后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西北地区的师生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的不同,他们对待老师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异。

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通过这次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3. 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4. 增强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多样化地域的尊重和包容性。

二、导学内容:1.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地处中国的西北方向,地势高大,气候干燥,属于中国的干旱地区。

青藏地区包括青海和西藏,地处中国的西南方向,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属于中国的高原地区。

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西北地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主,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之一。

青藏地区以藏羊、藏牛等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着奇特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3.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陕西的兵马俑和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陕北的苹果节和宁夏的沙湖节等。

青藏地区有着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以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为代表,同时也有着奇特的藏族服饰和舞蹈等民俗文化。

4. 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进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这两个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多样化地域的尊重和包容性,拓展学生的地域视野,增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导学活动:1. 地理探究: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特点,进行地理知识的进修和交流。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城市和村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3. 文化体验:开展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如进修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体验青藏地区的藏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制作,增进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本学期青年教师竞赛课,我讲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这节课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两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建议:看反映两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这样做,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范围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运用录像、插图展示两地特有的自然景观,目的是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牢固掌握本课的知识体系。

我在组合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要素时,突出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所以不必面面俱到,以紧扣“干旱”特征进行“西北地区”教学,以紧扣“高寒”特征进行“青藏地区”教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范围及特征。

通过这堂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变抽象为具体。

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讲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到西的变化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到自然景观由于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很直观,而且学生的印象深刻。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运用了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讲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时,通过观察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观,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并且运用了分析比较法,对比西北地区荒漠景观和东部南方地区江南水乡的景观,认识到差异,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干旱。

然后再进一步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兴趣。

通过计算西北地区两个城市喀什、呼和浩特到达海洋的距离,以及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引导学生归纳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这样一来就简单、直观得多。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及时的组织小组讨论,比如在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时,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还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并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地理。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