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摘要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是一种医疗管理方式,旨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基本概念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效果。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根据单病种规定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特点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范化:在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治疗方案上,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规范化了医疗服务流程。
2.标准化:在医疗服务中,采用标准化的规定,对患者进行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3.个性化:在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科学化:依据临床实践和病理研究结果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服务风险。
5.组织化:在医疗服务中,对医疗服务组织管理进行规范化,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应用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应用广泛,适用于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等场景,可以用于各种病种的管理。
在医疗服务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实施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1.确定疾病的临床路径:对于某一疾病,制定出基于临床实践和病理研究结果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临床路径的审批和发布:对制定好的临床路径进行审批和发布,确保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3.实施临床路径:在医疗服务中,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临床路径的监控和改进: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科学化和组织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一)单病种的定义与选择单病种是指具有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相对统一、医疗费用相对稳定的疾病。
我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部分常见、多发且诊疗过程相对规范的病种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对象,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等。
(二)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包括诊断符合率、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等。
2、治疗质量指标:如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3、医疗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等。
4、医疗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等。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负责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各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工作。
3、制定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检查项目、用药原则等,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认识和业务水平。
5、建立单病种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分析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考核与评价1、将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
2、定期对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临床路径的定义与制定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或手术,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各个环节。
单病种临床路径
告提交医院指导评价小组
• 对实施临床路径病种的路径表单提出修改意见
• 主治医师职责:
• 每天巡查病房时 ,进行患者病情评估 ,判 断是否符合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
• 检查临床路径表单内有关项目的执行情况, 分析并处理变异
• 负责指导下级医师实施临床路径
• 5:为探索医疗服务付费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 临床路径管理 • 管理机构应该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
价小组 。实施临床路径的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该科室的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 。履行以下职责:
• 1: 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 2: 负责本科室中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 ,制定临床路径
度医疗。
• 4:合理用药 ,控制医院感染。 •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 6::合理检查 ,不断改善和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及技术项
目。
• 注意事项: • 1: 实行病人首诊负责制 ,严禁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 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放在首位 ,要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
控制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 ,严禁在单病种质量管理过程中 发生医疗事故。 • 3:规范流程、杜绝纠纷 。责任科室要严格遵守流程,遵 守医疗操作常规 ,建立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并贯彻住院全 过程 ,及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加强与患者与家属的沟通 , 尽量减少纠纷 。严禁让病人在门诊另行交费。
• 对于因各种原因需要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 , 应进行告知 ,根据病人情况 ,按照相关诊疗常规 实施后续治疗 ,病人退出情况应有记录并定期分 析总结。
•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 ,要建立相应的 临床路径登记本 ,详细记录患者进入 、离 开临床路径的时间 ,离开的原因 。临床路 径管理病人出院时应填写临沂市人民医院 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满意度调查表 ,科内留 档。
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目录一、小儿支气管肺炎 (2)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5)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8)四、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4)六、急性肾盂肾炎 (16)七、原发性高血压 (18)八、脑出血 (22)九、肛瘘 (26)十、疱疹性咽峡炎 (29)十一、肝硬化腹水 (31)十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3)十三、过敏性紫癜 (47)十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49)十五、带状疱疹 (51)十六、病毒性心肌炎 (54)一、儿支气管肺炎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
在医院的技术条
件和病人有适应 症无禁忌症的情 况下,未采用相 应的内镜取石方
法,酌情扣分, 扣分不超过20分
1、术后常规补液和抗感染处理。
2、观察有无胆漏、腹腔出血和胆道出
术后处理不当,
术后处理
10
血等。
3、观察胆汁的性状,如颜色、结石残
病历记录中没有对内
科原有疾病评估与治
疗的信息记录扣5分
4
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
岀现深静脉血栓或肺
除外有血栓病
塞
栓塞者扣4分
史及血液疾病
并发症控制
术后并发症
4
无感染
岀现感染扣4分(指伤
口局部感染,扣2分)
除外全身潜在
感染性疾病
2
无其他并发症
有其他并发症扣2分
(扣1分)
健康教育
股骨干骨折的
健康教育
10
为患者提供股骨干骨
等症状,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烦躁、
病史采集每缺1
病史采集
10
神志模糊、嗜睡等。
项扣1分,扣分2、Fra bibliotek往胆道手术史。
合计不超过10分
3、粪便及小便颜色改变。
1、全身检查,注意患者的体温、脉搏
病历记录中体格
及神志状况。
检查每缺1项扣
体格检查
10
2、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情况,
1分,扣分合计不
接诊流程
有无腹部包块。
非手术前1小时开始使 用扣5分(改为2小时)
除外诊断为感
染或有抗菌素
治疗禁忌者
抗菌素应用
长时间手术追
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医院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目录一、小儿支气管肺炎 (2)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5)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8)四、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4)六、急性肾盂肾炎 (16)七、原发性高血压 (18)八、脑出血 (22)九、肛瘘 (26)十、疱疹性咽峡炎 (29)十一、肝硬化腹水 (31)十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3)十三、过敏性紫癜 (47)十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49)十五、带状疱疹 (52)十六、病毒性心肌炎 (54)一、小儿支气管肺炎(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急性心肌梗死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方法评分标准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给予氯吡格雷)急诊、入住30分内、入住60分内、入住90分内、入住360分内、24h内、住院期间、出院日有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0查阅医嘱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处方抗血小板药物有处方抗血小板药物,但处方时间不符合要求者扣2分。
对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者,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否则扣10分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急诊、入住30分内、入住60分内、入住90分内、入住360分内、24h内、住院期间、出院日有无实施LV功能评价10床旁胸片和/或心脏彩超,确因条件所限不能及时行床边检查,可用临床Killip分级未完成床边检查及评估的扣10分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到院30分钟内实施静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包括适应证与禁忌证10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静脉溶栓适应证、禁忌证各占5分,每缺1项扣1分,未评价者扣5分。
病人/家属签溶栓同意书。
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20 根据病历记录评分病人/家属已签手术同意书,病人及医院均有条件但未及时行PCI者扣20分到达医院后使用即刻β受体阻滞剂住院期间有无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10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根据延误时间扣分,每延误30分钟,扣1分,未使用扣10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住院期间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无明确适应证、禁忌证)10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ACEI、ARB、他汀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根据延误时间扣分,每延误30分钟,扣1分,未使用扣10分,有禁忌症不扣分血脂评价血脂评价包括:总胆固醇、10 查阅病历有无进行血未进行血脂检查扣5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方法评分标准与管理甘油三脂、HDL、LDL、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对LDL>2.6mmol/L,且伴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降脂治疗脂检查,并对异常者采取干预措施。
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
什么是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又称临床路径,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顾模式,它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按一定模式接受治疗护理。
它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表),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医院服务,以控制诊疗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
简单的说:单病种管理(又称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疾病,做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计划安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护质量。
临床途径要求通过专家小组的协商来设计最佳的治疗计划,避免由于医生水平不同造成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同,减少医生临床处理的随意性,而不是硬性的规定。
而当前"单病种限价收费"是指对单一病种从确诊入院,检查治疗到治愈出院整个过程限定最高的医疗费用,是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目的之一。
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的管理思想通过规范医疗过程,减少同一病种的不同病人,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它把病人病情和诊疗过程可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医生可以一目了然地获取病情和治疗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而保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因而临床路径运用于医院管理所体现出的特点在于:(1)完整性:它是在对绝大多数同种疾病或状态下病人的有效的临床诊疗过程的归纳统一的基础上,由提供医疗照护的有关专家成员共同研究制定的最佳处置方式;(2)合作性:以病人为中心设计出标准的诊疗流程,规范了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诊疗流程,整合和强调部门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3)时效性:强调各项处置活动及治疗的时间性,减少住院日;(4)满意度:通过向病人及家属做宣传教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医患关系,促进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增加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通过标准的诊疗流程,医院内各部门,各专业人员沟通合作加强,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工作人员满意度也相应提高;(5)差异性:它承认个案差异和例外情况存在,这包括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总结个案差异,能及时发现医院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工作改进;(6)标准性:由于是由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制定设计出的标准诊疗流程,可以成为绩效评定的一些标准;(7)效益性:通过标准的诊疗流程,减少了住院时因医护人员治疗程序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规范出合理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降低了医疗成本,被认为是一种最受人欢迎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
卫生部最新规定县医院版临床路径10个病种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在医疗领域,临床路径是一种按时间顺序规划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旨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而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则是对特定病种的临床路径在标准化流程上的汇总,进一步细化了病种诊断和治疗的具体步骤,以期提供更加全面细致、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让读者对该主题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的概念1. 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的定义在医疗管理中,临床路径表单是对每种病种的临床路径进行规范和总结,记录了特定病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包括检查、检验、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
2. 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的编制标准为了使临床路径表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编制,确保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科学合理、符合临床实践规范的。
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的意义和作用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可以统一诊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
2. 降低医疗成本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3.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通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可以合理安排诊疗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影响。
4. 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了解和参与,增强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的应用1. 临床路径表单的应用范围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适用于各种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2.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的应用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医疗机构可以根据224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也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需求。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
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
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
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
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医务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1(诊断明确;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临床护理路径单病种护理质量评分标准
5、护士能按临床路径表的项目执行并按时完成
10
6、患者能按标准化治疗及护理流程接受相关的治疗及护理
5
7、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有变异时仔细记录,与医生及护长讨论并及时处理
5
3
健康教育2Fra bibliotek分1、患者了解相关的住院规章制度,病房设施
2
2、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饮食、护理、用药知识安全护理,各种检查要求、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临床护理路径/单病种护理质量评分标准
受检科室______检查日期________检查人________得分______
序号
项目
质量要求
标准分
扣分理由
扣分
1
总体
要求
30分
1、护士知晓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的病人
5
2、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患者能按该模式接受治疗护理
5
3、护理人员知晓本岗位临床路径的工作流程
5
4、临床路径表记录及时、准确,项目填写齐全,评估、治疗、检查、护理措施到位
10
5、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资料
5
2
实施
过程
40分
1、患者知晓,科室的环境、设施和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
5
2、患者知晓,入径时应履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5
3、患者知晓责任护士、主管医生、护士长
5
4、患者知晓疾病的诊断及路径流程
8
3、对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健康指导,患者知晓相关指导内容
5
4、患者知晓出院指导指导内容
5
4、
实施
总结
10分
1、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5
2、对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023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制度根据《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制定本工作制度。
1.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订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单病种是指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监测的核心病种Q2.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卫健委关于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的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在医院推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3.成立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实施小组。
4.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委员会工作由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承担,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医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相关工作方案,监督落实并评价管理情况。
(2)审议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监测指标,对监测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等。
(3)审议各科室、委员提交的管理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定期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收集工作意见、建议,做好对遗留问题的持续追踪整改,并定期向上级报送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相关数据。
(5)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6)每年召开1次工作会议,通报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工作情况、指标监控情况、遗留问题追踪及整改情况,会后形成工作纪要。
5.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相关专家担任,包括分管医疗工作负责人(组长),医务科和临床、护理、医技等专家,职责包括:(1)落实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向管理委员会提交临床路径管理有关意见、建议。
(2)对各实施小组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审定各实施小组上报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及文本,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工作。
(3)指导评价临床路径管理情况,统计关键数据统计并汇总分析。
(4)每季度在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召开工作会议,通报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工作情况、问题追踪及整改情况,会后形成会工作纪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
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
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
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
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
所谓临床意义是指所有在同一项DRGs的病人,其临床表现的平均数理统计具有利用医院资源大致相同的结果。
DRGs每组疾病均列有编码、疾病类别、疾病名称、权重系数(指数因子)以及住院天数。
资料表明,对疾病实行DRGs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医疗费用。
近几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医疗费用大有不断增长之势,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对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其管理力度。
如大病统筹、社会医疗保险以及近几年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
其目的就是力图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我们认为,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除了可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服务效益外,还能通过单病种的成本控制,减少医疗费用,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应重点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医疗成本。
同时,医院还应寻求新的单病种管理模式。
3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临床路径是当前国际较流行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采用DRGs-PPS方式支付老年医疗保险及贫困医疗补助以来,美国医学界和医院管理界就开始研究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疾病的管理,如何提高疗效和减少成本的问题。
1990年美国波士顿一医疗中心医院选择了DRGs中一些病种,并为已选择的病种制定了医疗护理计划。
当这些病种的患者住院时,就按预先制定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诊治。
此方法提出后受到了美国医院界的重视,并逐步试行和推广。
人们把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CQI)又能节约资源的治疗标准化模式称之为临床路径。
这种模式就是由医院的有关临床专家选择某些发病率高、费用高而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的病种,制定一种医护人员认可的治疗规范,使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遵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
主管医生必须根据执行结果及时总结、评价,发现差异及时修正改进,以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有效地控制成本。
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角度上讲,实施临床路径的好处为:3.1 病人在住院期间采用了规范性的最佳治疗处置方式,故减少了由医护人员治疗程序不同而导致治疗结果的差异。
3.2 因规范出了病种的合理相关检查与治疗,故减少了住院天数、住院医疗费用以及降低了医疗成本。
3.3 通过总结个案差异时,能及时发现差异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3.4 临床路径的实施可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与沟通,使其积极参与和理解治疗过程,增强住院满意度。
我们认为,临床路径是当前单病种治疗的一种崭新模式,同时也是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新尝试。
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推行临床路径。
4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措施4.1 选择适宜病种医院可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的病种,或根据自身医院收治病种的情况,选择若干样本量较大的常见病,复发病或费用较高的病种作为重点进行控制。
4.2 确立质量控制评估指标单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指标应本着少而精,各指标具有独立的信息,且不能互相代替的原则,质量控制评估指标以最终能体现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我们认为:重点可将治疗结果质量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三类指标进行质控。
4.3 加强单病种病历质量的管理病历是控制评价单病种质量的客观依据。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首先应从病历质量抓起,单病种的病历质量必须层层把关,以保证单病种病例数据的准确性。
4.4 对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单病种的住院费用是一项实用性很强,且对进行横面和纵面比较的评估指标。
住院费用的高低是病人十分关注和影响住院满意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
医院在对单病种质量进行控制时,必须重视住院费用的统计分析工作,通过住院费用的分析,可从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改进,尽量做到收费合理,做到病人满意。
合理的费用可增强医院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病人的信赖度。
4.5 对单病种成本进行分析近几年来,国内有学者对某些病种的成本问题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但由于我国医疗机构较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医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尚无一套较成熟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本分析方法或模式。
我们认为:临床路径可为单病种诊治的成本提供较为真实而客观的直接成本依据。
可以预测: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内保险业的不断发展,第三方以单病种付费的时间一定不会太远,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涵也会不断延伸。
今后,单病种成本是医院管理者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心内科:心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心肌梗死心胸外科: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普内科:支气管哮喘、肺炎、消化道溃疡神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癫痫一、心衰临床路径评价标准通知出院开具出院诊断书完成出院记录重点医嘱长期医嘱:Ⅱ-Ⅲ级护理普食必要时抗菌药物治疗临时医嘱:通知出院主要护理工作术后饮食指导术后心理指导给患者讲解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病情变异记录无有, 原因:护士签名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医师签名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评价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4.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速的方式(见附件2):(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速;(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初步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1)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药物毒性等诱因的患者,室速终止后给予补充电解质、停药观察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2)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急诊PCI手术流程”;(3)一过性缺血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择期PCI手术流程”;(4)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5)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ICD置入指征的室速患者,进入“ICD置入术手术流程”。
(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ICD置入术)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
(八)选择用药。
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如合并高血压病者降压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3.用抗凝药物者(如华法林)术前需停用3-4天,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前12小时停用低分子肝素,控制INR在1.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