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人口管理制度变化

人口管理制度变化

人口管理制度变化人口管理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人口管理主要体现在户口登记、人口普查和人口控制等方面。

在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户口制度,而且一直持续到现代。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口管理更是严格,人口控制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管理制度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人口管理制度的现状在当今社会,人口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人口普查和建立实名制。

人口普查是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全面调查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而实名制则是为了防止人口造假和确保人口信息的准确性,实名制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基本制度。

除了人口普查和实名制外,现代社会的人口管理制度还包括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政策、户口制度等方面。

流动人口管理是指对流动人口的迁移和就业进行管理,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以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口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

未来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个性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口管理制度将更加注重对个体的个性化管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个体的需求和行为,从而更加精准地制定人口政策。

2.社会化管理:未来人口管理制度将更加注重社会的参与和协作。

政府将与社会各界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人口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

3.法治化管理:未来人口管理制度将更加注重法治化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人口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四、人口管理制度变化的影响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个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一个不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加强流动 人口管理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加强流动 人口管理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到201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2.6亿多人。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党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影响到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成败。

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从限制管理、控制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变迁过程。

这个历程折射出我党对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断深化与提高的过程,也是我党流动人口管理理念不断走上科学化的历程。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对于不断提高我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变迁的历程流动人口管理与国家社会管理体制紧密相联。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构建,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允许人口相对自由流动时期(1949—1957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年时间里,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90条第二款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权利,从法律上允许一定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由放任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影响下,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交通、住房、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各个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使得刚刚恢复的城市无力承受。

为了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但是收效甚微。

特别是在1956年农村高级社普及以后,1956年秋至1957年不到一年间,就有57万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

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的变迁

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的变迁

龙源期刊网
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的变迁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2018年第01期
2014年中国政府启动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之前,居住于城市的外来人口无法平等享受常居
地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实际上长期处于“半城镇化”或“半市民化”的尴尬境地。

社会上关于破除僵化户籍制度、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呼声不断高涨,部分地区尝试的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户籍所附带的福利和权利,实现了城市对流动人口从集体性排斥向个体性排斥的重大转变。

学者杨富平聚焦近年来新型户籍改革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变化,以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界,着重讨论居住证积分制的内涵变化以及地方政府、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积分制的态度、行为变化。

杨富平认为,除了实行区域由地方转向全国、积分名额覆盖率增长、积分门槛逐渐降低外,2014年的国家版积分制度是今后农业转移人口与其他外来常住人口实现市
民化的重要途径,或许将使未来的户籍制度逐步让位于居住证及积分制。

而对新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基本持积极的态度;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积分制的态度仍较为复杂:出于对政策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被访的流动人口或外来居民对积分落户的意愿始终不高,但对通过居住证积分制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则表示欢迎。

据此,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宣传,着力实现居住证全覆盖;特大城市、大城市应进一步合理设置积分条件,而小城镇则应取消积分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为不同积分档次提供有梯度、有差别的公共服务。

杨富平:《新内涵与新反响: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的变迁》,《人口与社会》2017年
第4期。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一、流动人口及其快速增长流动人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在其他国家,只有“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概念,而没有“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的概念。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位置变动,“迁移人口”就是发生了迁移活动的人口。

这一界定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时间”因素,人口迁移活动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例如,短期旅游或者从事短期商务活动,一般就不能说是人口迁移;二是“空间”因素,人口要在两个有相当远距离的地理空间位置之间发生移动。

就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如果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流动人口应当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活动范围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并且户口没有发生转移的人口。

这个定义不仅强调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影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流动人口的界定与“户口”因素关联度很高。

这样,流动人口的构成要素就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空间和户口。

但是,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把流动人口视为具有临时性的、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是合理的,但是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无论这种移动是临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

也就是说,尽管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强调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但是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通常强调的是两个因素,即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

由于中国户籍制度至今仍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住地发生了变化但是户籍没有随之变动的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机会和权力。

这样,在中国不少地区存在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尽管长期生活工作于某一城市,并且实际上已经定居下来,他们与在某一城市临时性居住和生活、最终要返回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有很大差异,可以说,明显地表现出了经济学或人口学所描述的迁移特征。

他们是事实上的移民,有些人把他们称为“新移民”。

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讲,他们并不是流动人口。

但是,由于没有获得迁入地的户籍,在社会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中,他们仍然被看做流动人口。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三阶段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三阶段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三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

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终于使户籍制度做出了相应的初级改革。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小城镇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者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以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制定的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流动人口的国家,中国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流动人口管理的挑战。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背景、政策措施、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约2.8亿人。

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低端岗位和服务业,为城市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如就业歧视、教育医疗不平等等。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政策措施为了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管理和保障。

具体来说,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的一个重要证件,具有许多权益保障功能。

根据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申请居住证,获得居住证后,他们可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基本相同的权益,包括就业、教育、医疗等。

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水平。

(二)教育保障政策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上的问题,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平等的教育权益。

例如,流动人口子女可以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由政府提供相应的学位和教育资源。

此外,政府还鼓励各地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符合他们特点的教育服务。

(三)就业保障政策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就业,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就业保障政策,如推动城乡劳动力互通、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等。

此外,政府还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流动人口提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社会保障政策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中国政府全面推行了社会保障制度。

从流动人口管理走向流动人口治理

从流动人口管理走向流动人口治理

从流动人口管理走向流动人口治理作者:施有贵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14期对流动人口进行良好的管控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也是透视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但是由于流动人口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治理工作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做好流动人口治理工作是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予以重视。

本文将从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探究流动人口治理的主要措施,希望能够为之后的流动人口治理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是离开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往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流动。

一个城市,除了本地人口之外,不断地有非户籍跨省市流动人口入住,同时也有本辖区户籍人口不断地离开。

发展至今,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十分庞大,对于流动人口的治理工作也越发显得重要。

当前流动人口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偏见。

在流动人口中,人员的文化水平有高有低,素质涵养有好有差,这是无可避免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某些人,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当地人,对于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歧视。

有些人将流动人口视为是“脏、乱、差”的象征,有些人将社会治安问题一味地归咎到外来流动人口头上,有些人在生活以及工作上会刻意地针对外来流动人员。

虽然说外来流动人口中有一小部分人员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渠道进入大城市的,对于这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当然不会遇到上文所述的问题。

但是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是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人中大多数人的文化层次较低,工资待遇较差,显然所受到的待遇就没有那么好了。

就拿上海来说,上海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速度快。

然而,当地户籍人口中也存在一定的优越感,有些人认为外地人就是乡下进来的,对于外来流动人口的态度自然也不是很友好。

缺乏系统性的法律体系,治理成本高。

鉴于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之庞大,增长速度之快,我国各省市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如《流动人口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规定》、《流动人口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等。

人口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

人口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

人口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其人口政策。

本文将分析人口政策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政策的变迁1.人口控制政策的兴起在过去的某个时期,许多国家面临了严峻的人口挑战。

因为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短缺、社会压力过大等问题,一些国家不得不采取人口控制政策来应对。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限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等措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2.人口红利政策的推行随着一些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取得成功,这些国家开始转向推行人口红利政策。

因为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下降,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国家开始鼓励生育,提供育儿津贴、优惠政策等,以增加劳动力资源。

3.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制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挑战,一些国家开始着手制定人口老龄化政策。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提高养老金待遇、加强医疗服务等,旨在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二、人口政策变迁的影响1.经济影响人口政策的变迁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控制政策实施之前,过多的人口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困扰,资源供应紧张、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难以解决。

而随着人口红利政策的推行,劳动力供应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费用增加等问题会给经济带来负担。

2.社会影响人口政策的变迁也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控制政策实施期间,由于计划生育等政策的限制,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而在人口红利政策的推行下,社会的生育率上升,年轻人口增多,社会活力得到提升。

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将面临养老问题、老年人服务等挑战。

3.政治影响人口政策的变迁也对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人口控制期间,政府对人口数量的管理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这也使得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得到加强。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迁:
1. 人口调控政策的出现: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开始出台一些限制人口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

2. 秦朝的人口政策: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调控人口。

他实行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平衡人口和土地的比例。

此外,秦始皇还实施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以便更好地统计人口和资源。

3. 隋唐时期的人口政策:在隋唐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控制人口,隋朝推行了“均田”政策,限制土地的分配。

唐朝时期,唐玄宗实行了“节民法”,限制土地的转让和户籍变动,以控制人口的流动。

4. 元明时期的人口政策: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和瘟疫等因素,人口减少。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元朝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减税、奖励生育等。

明朝时期,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明朝从政策上开始限制人口增长,实行了“育兵政策”,鼓励男子参军。

5. 清朝的人口政策:清朝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的流动。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一些限制婚嫁和生育的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战乱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通过调控土地、税收、户籍和婚姻等方面来控制人口数量。

论我国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理念的演变

论我国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理念的演变

论我国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理念的演变
肖意贞
【期刊名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0)005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理念经历限制控制、包容服务、整合共享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并指出三者之间虽然在管理理念上有层次性,但是在实践中必有交叉,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必将走向整合共享.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肖意贞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J], 郭雪飞
2.外来人口密集区外来人口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为例[J], 张润朋;吴小锋
3.论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演变 [J], 陈宁
4.论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 [J], 王海军;邹海贵
5.公民身份与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供给——基于杭州市外来人口调查的分析[J], 王春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户口制度与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户口制度与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户口制度与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中国的户口制度与人口管理政策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不仅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户口制度与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户口制度起源。

在早期的中国,户口制度主要用于人口管理和资源调配的目的,被视为一种统治手段。

在这个时期,户口制度主要强调人口的归属和身份认同。

户口追溯到山东郯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户口最早的记载。

而在战国时期,户口的管理已经成为各诸侯国政府的重要政策。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户口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户口制度开始发挥更多的社会管理和资源调配的作用。

例如,1928年中国国民党政府颁布实施的《户籍法》,正式确立了户口制度的法律地位,强调户口的标明和归属,以便进行更好的人口调查和统计。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的户口制度与人口管理政策又发生了重大变革。

195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户口簿制度,取代了原有的户籍簿和户口簿。

这一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并更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分配。

然而,这一制度也给个人的自由流动带来了诸多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迁移方面。

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户口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但其中的限制和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

例如,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异使得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资源分配,而农村居民则常常面临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困难。

这种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户口制度和人口管理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例如,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

这一改革方案在城市落户政策、教育医疗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调整,为户口制度的公平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试述郑州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试述郑州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试述郑州流动人口政策演变李 娟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的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并渐渐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当然郑州市的流动人口政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成为郑州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流动人口 农民工 政策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郑州,在加快郑州城市化、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郑州带来了诸如问题,不断影响郑州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已成为郑州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了解这些政策法规并对其演变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根据郑州流动人口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探索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户籍管理从控制到放宽再到控制目前郑州市针对流动人口户口管理的法规是∀郑州市市区暂住人口登记办法#。

从郑州市流动人口户口管理政策法规的内容及其变迁来看,郑州市的户籍管理变化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控制外来人员规模转移到降低入户郑州的门槛再到恢复暂住登记和办理∀暂住证#。

2001年以前,郑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户口管理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基本相同,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控制性、防范型的∃户籍属地%管理模式,。

自2001年10月1日起,郑州市颁布实施了户籍新政∀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通知#。

在亲属入户、投资入户和毕业生入户等三个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入户郑州的门槛。

2003年8月21日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了户籍制度改革,它在市政府[2001]13号文的基础上,取消了∃农业户口%、∃暂住户口%、∃小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二元户口性质的差别,实行∃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统称∃郑州居民户口%。

其中,∃凡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统筹金的人员,可办理迁郑户口%将郑州市区户口门槛彻底打破了。

由于大量流动人口入户郑州,郑州的公共卫生、就业保障、城市环境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公共资源出现严重紧缺。

谈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

谈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

谈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中国在1949之后的短短半个多世纪中,生了人口增长方式历史性转变:由传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过渡到工业化初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高出生率、死亡率、高自增率,再变到工业化中期—快速工业化时期(90年后)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率。

无疑,促使人口增长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政控制三方面。

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调控段,只能借助于人口策的实施。

实际上,人口政——尤其是控制人口增长或动人口转变的政策,也只能在工业初期和中期有效。

发达国家鼓励口增长政策的失灵、东亚儒家文化圈富国家和地区(如新加、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鼓励出率上升政策的无力状况说明在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会,国家或政府调控人口育政策的能力是有限。

因而,检讨中国1949以来人口调控政策的得经验,反思中国人结构问题对未来社会展动力的影响,探索人口政策未来改革方向,不仅有利于制定国未来的人口战略,而还对世界其他力图控制人口增的第三世界国家有着不可得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段中国人口生育策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训,同时也对某些似而非的历史论断做出个人评价并对中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出改进意见。

一、从解初期到”文革”以前人口政策(1950~1965)1950之后,土地改革焕发了人民的生产极性,在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中”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迅猛胀。

城市社会的出生率在脱了战乱、疾病、动荡、贫穷马尔萨斯意义的抑制迅速增长,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高居于农村之上(直60年代中期,城市的生率才低于农村)。

1950年4月《机关妇女干部打胎制的办法》的颁布1950年12月卫生部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的台等,又严格限定了女性流产行为,从而形成”限制避孕、限制节育”的政策特。

但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就认识到了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院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特点与实际需求,深入探讨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分别阐述了不同阶段管理模式的特点与作用,并对未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大胆假设,构建了一幅蓝图,希望能为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启发。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actual dema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model since the founding, describes the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management model in different stages, makes a further bold assumption for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model in the future, builds a pair of blueprints, hope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strengthen urban floatingpopulation management efficienc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further 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关键词院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演变;发展Key words: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management model;evolution;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院C912.81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8-0193-020引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针对流动人口的各项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

流动人口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户籍并非该地区或城市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以人为本,保障其基本权益。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享有与当地人相等的基本权益。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投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获得合法、公平和可持续的生活。

其次,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控制和秩序管理。

流动人口的增加可能对城市治安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管力度。

可以采取登记制度,要求流动人口在入住当地后尽快办理居住登记,并依法纳入社会管理范围。

同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和共享,便于社会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

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可以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补助金制度,对特殊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给予资助,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之,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加强社会控制和秩序管理,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共同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α丁则民提 要 美国是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

根据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它接纳外来移民的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自由移民时期,即从建国起到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

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它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

(二)限制和选择移民时期,即从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到当前。

在这个时期,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多少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与战前阶段相比,战后可称为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美国移民政策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即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1882年排华法 移民限额制度 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 1980年难民法 1986年移民改革和控制法迁徙和流动是美利坚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利坚合众国就是在它的人民不断迁徙和流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用美国历史学者乔治・W・皮尔逊的话来说,迁徙(m ig ra ti on)和流动(m ob ility)—他统称之为m要素——是形成美国这个国家的几种基本力量之一,研究m要素对了解美国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①。

在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不断出现人群迁徙和流动现象: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不断将东部居民和移民推向边疆,直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和外来移民被吸引到迅速发展的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逐渐超过了农村人口;近数十年来,又出现了大批城市居民陆续向郊区转移,以及众多居民从冻土带戏剧性地向阳光带流动,等等。

但是,在美国人口不断迁徙流动的过程中,人数众多、持续时间最长和影响美国历史最大的流动要算从四面八方涌入美国的移民洪流了。

在过去将近四个世纪里,进入美国(包括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移民总数超过5800万人,他们在美国生育繁殖的后代的人数就更多了。

我国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发展

我国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发展

我国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发展
盛亦男;贾曼丽
【期刊名称】《人口与社会》
【年(卷),期】2016(032)004
【摘要】北京市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限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人口调控政策,并从90年代中期以来,以外来人口作为人口调控措施的主要管控对象。

对北京市不同时期的人口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地梳理,认为人口调控政策可以分为严格控制期、调整控制期、多策并举期和管理与服务并行期四个阶段。

且在不同时期的调控目标、手段等依据国家政策变动、城市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特点而转变。

从人口调控政策变迁的历程来看,北京市的人口调控逐步从早期的行政性限制措施转变为人口服务与管理并举的服务性思路,调控手段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一致,且日益多元化。

【总页数】9页(P36-44)
【作者】盛亦男;贾曼丽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1
【相关文献】
1.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2.特大城市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社会包容度:r测量与评价r——以北京为例
3.城市规模的政治
学:为什么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控制政策难以奏效4.我国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发展5.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的量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从控制到服务: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分析与展望[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规模渐趋庞大。

一方面,流动人口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引发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开始凸显。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停留于人口流动的状况、过程、流向及结构特征等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对于流动人口现象背后的政策性因素探讨不多。

本文旨在通过回答流动管理政策是什么;这些政策对流动人口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何不足之处;改革建议与如何服务好流动人口等问题,系统地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归纳评析;分析了现行管理政策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其症结所在;立足城市化,以服务视角提出政策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化管理政策一、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1.1.1快速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的化速度两倍多。

[1]2006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3.9%,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2]标志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口流动。

[3]以我国2011年人口数据估算,城市化每提高1%就要有1314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人口的17%。

[4]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为主要特征。

这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不均衡发展决定的。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23000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人口约6210万人,占27%,从乡村流出人口占73%。

流入城镇的17112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占25.6%。

图1-1 2010年我国主要人口流出地数据来源: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图2-2 2010年我国主要的人口流入地数据来源: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如今城市化、人口流动将取代人口增长成为我国人口主要矛盾,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五个制度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五个制度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五个制度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五个制度的提出并实施,为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这五个制度分别是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服务制度、流动人口安居制度、流动人口教育制度和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制度。

一、户籍制度改革在2024年的户籍制度改革中,首要的目标是实现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和统一。

通过取消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别,建立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流动人口可以在城市落户,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和待遇。

同时,还将推行全国范围内的“一地一证”政策,即一人一证统一管理,便于流动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

二、流动人口服务制度为了更好地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2024年将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服务制度,包括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流动人口在异地生活的基本需求,提高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流动人口安居制度针对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问题,2024年将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安居制度。

一方面,将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的建设力度,增加供给,方便流动人口的租赁和购买。

另一方面,还将推行“租购同权”政策,即流动人口可以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购房权利和福利,降低居住障碍,提高居住条件。

四、流动人口教育制度在2024年的流动人口教育制度中,将推行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

流动人口的子女可以在流动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同时,通过加大对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推行流动人口教育补偿政策,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益。

五、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制度为了促进流动人口的就业创业,2024年将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制度。

一方面,将制定流动人口职业培训政策,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将加大对流动人口创业的支持力度,推行创业担保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创业,并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第一篇: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1、上海市对外来人才户口优惠政策的变迁:从《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工作证》到《居住证》制度上海市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蓝印户口政策从1994年2月起试行,1998年进行了修订,2002年4月停止执行。

此外,为了加强对外来人才管理,上海市人事局于2000年制定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实施办法》。

蓝印户口这一政策对繁荣上海房地产市场以及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印户口的申办条件已显得不相适应。

2、上海市对一般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就业证》和《综合保险》2002年6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实施《上海市外来人员就业证》制度。

此举在于规范本市职业市场,维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合法权益,保护用人单位和个人双方依法建立劳动关系,提高并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同时,为了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秩序。

3、外地人进入上海工作的门槛在抬高随着上海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相继出台,为了顺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相应需求,“筑高门槛,开大城门”成为上海市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基本趋势,外地人进入上海的难度在增加。

(二)国内发达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借鉴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就业率就业率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同时也需要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

优化政策首先,正在逐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以满足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起码发展要求。

其次,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管理。

改变观念和决策思路政府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体系,我国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并非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 作者:
———————————————————————————————— 日期: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ﻭﻪﻪ原文作者:熊光清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口流入所在地政府没有给予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而是试图通过限制流动人口的权利,以期达到控制人口流动和降低城市公共服务成本的目的。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对流动人口进行权利限制转向给予流动人口平等权利。可以说,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正处于从限权到平权的演变过程之中。这具体表现在,户籍政策从严控户口转向松动户口,就业政策从就业歧视转向就业公平,公共服务由公共服务排斥转向公共服务均等化。 ﻭ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政策;限权;平权 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XX)06-0049-06 ﻭﻪ 一、流动人口及其快速增长ﻭ 流动人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其他国家,只有“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概念,而没有“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的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位置变动,“迁移人口”就是发生了迁移活动的人口。这一界定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时间”因素,人口迁移活动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例如,短期旅游或者从事短期商务活动,一般就不能说是人口迁移;二是“空间”因素,人口要在两个有相当远距离的地理空间位置之间发生移动。ﻭ 就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如果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流动人口应当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活动范围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并且户口没有发生转移的人口。这个定义不仅强调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影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流动人口的界定与“户口”因素关联度很高。这样,流动人口的构成要素就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空间和户口。ﻭﻪ 但是,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把流动人口视为具有临时性的、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是合理的,但是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无论这种移动是临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也就是说,尽管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强调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但是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通常强调的是两个因素,即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ﻭ 由于中国户籍制度至今仍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住地发生了变化但是户籍没有随之变动的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机会和权力。这样,在中国不少地区存在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尽管长期生活工作于某一城市,并且实际上已经定居下来,他们与在某一城市临时性居住和生活、最终要返回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有很大差异,可以说,明显地表现出了经济学或人口学所描述的迁移特征。他们是事实上的移民,有些人把他们称为“新移民”。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讲,他们并不是流动人口。但是,由于没有获得迁入地的户籍,在社会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中,他们仍然被看作流动人口。ﻭ 这样,就中国具体国情而言,由于户籍制度的深刻影响,在现有制度环境中,“迁移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区分与时间因素的关系并不密切,而户籍变化则起着决定性的区分作用(见表1)。一般把随着居住地变化而户籍也随之变动的人口叫做“迁移人口”,而把居住地发生了变化而户籍没有随之变动的人口叫做“流动人口”。
ﻪ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从农村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地关系的紧张、农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为农民流动提供了动力和可能;从城镇看,城镇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吸纳来自于农村的劳动力提供了空间;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限制人口流动政策的松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使人口流动的动力进一步加大。3
ﻪ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人口流动发生重要转变的阶段,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流动;城镇化进程加速,尤其是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流动和迁移变为向人口稠密地区的集聚性流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流动人口的增长进入了新的高峰阶段,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向东部地区的大、中城市流动,形成规模性和浪潮式的冲击,即形成所谓“民工潮”。同时,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也大幅度增加。人口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30年期间的大部分时期,从总体上看,中国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人口流动的数量、性质和方向进行了有力的干预,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政府政策变动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人口流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流向。[论文]
ﻪ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没有采取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这一时期人口流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二是全国范围内人口从东部沿海向内地一些开发程度较低的省区和当时重点工业建设区(如东北)流动。1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日渐增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在当时资本十分稀缺的条件下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来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扭曲农产品价格来压低城市的工资水平。2隔断城乡人口迁移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与之相配套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防止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并把城市中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尽管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并没有完全消除人口流动,但总的看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流动在大多数年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由于不同的调查活动对流动人口的界定和数据收集方式不一致,这导致不同时期人口调查得到的有关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数据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具有可比性。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明显呈现出不断扩张的态势(如图1)。1982年,流动人口数量仅为657万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0XX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超过1亿。进入21世纪以后,流动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XX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735万人。20XX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214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ﻭ 图1中国流动人口的增长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