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教案出凝血与内分泌监测
临检凝血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是在我国一所知名医院的临检科进行,为期两个月。
实习期间,我主要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凝血指标的检测、分析以及临床应用。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凝血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凝血检验基础知识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凝血检验的基本原理、检测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带教老师详细介绍了凝血因子、抗凝剂、凝固酶等概念,使我掌握了凝血检验的基本知识。
2. 凝血指标检测操作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种凝血指标的检测操作,包括:(1)PT(凝血酶原时间):通过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来反映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凝物质的作用。
(3)TT(凝血酶时间):反映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4)FIB(纤维蛋白原):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5)D-二聚体:反映血栓形成及溶解情况。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熟练掌握了以上指标的检测操作,并能够独立完成。
3. 凝血指标分析及临床应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对凝血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例如,通过分析PT、APTT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通过检测FIB、D-二聚体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血栓形成及溶解情况。
4. 临床案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临床病例的讨论,学习了如何将凝血检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相结合。
例如,在一位患者出现反复出血的情况下,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发现其FIB水平明显降低,结合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习,我熟练掌握了凝血指标的检测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深入了解了凝血检验的临床应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将凝血检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水平。
3.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其他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积极沟通,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4.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谨对待每一个检测项目,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标题: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导语:凝血四项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异常。
本文将介绍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的原理和意义。
引言:凝血功能的正常维持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主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活化过程。
PT的检测原理基于外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向血浆中加入活化因子组合物,触发凝血酶原的激活和凝血过程。
血浆中的凝血酶原被激活后,将降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浆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通过测定凝血酶原被激活到血浆凝固的时间,可以评估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活化过程是否正常。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
APTT的检测原理基于内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向血浆中加入活化因子组合物,触发内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将形成凝血酶,进而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通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以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是否正常。
三、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原理基于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被凝血酶激活,并形成纤维蛋白,从而参与凝血过程。
而当凝血功能异常时,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过程可能存在异常。
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程度。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凝血四项是检查凝血功能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浓度及其它相关 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关指标
凝血四项中的指标包括INR、APTT、PT和FIB,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肝病、 心血管疾病等。
2
有重要作用,因为该疾病与血栓风险有 关。
凝血四项在心血管疾病、血友病等多种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个性 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
1 标准化
凝血四项检测的标准化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促进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课件
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通过学习,你将了解凝 血四项在疾病诊断、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的概述
定义
凝血四项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 纤维蛋白原(FIB),也叫做全血凝血检查。
手术中的应用
术前检查凝血四项能够有效评估 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术中出血等异常情况。
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 泛,能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和预测出血风险。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的实例
1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举例
凝血四项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Biblioteka 凝血四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案例
标准化与个性化治疗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将注 重标准化和个性化治疗。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系统异常。
这四项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时间(TT)。
通过对这四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ⅩⅠ和纤维蛋白原等的异常或缺乏。
此外,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还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损害、肝素使用以及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的应用有关。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通过活化部分凝血酶途径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异常或缺乏,也可能与肝功能损害、肝素使用以及抗凝血药物的应用有关。
此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也可能导致APTT延长。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起到止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增多可能与骨髓异常、感染、炎症以及血液病等有关。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不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感染以及血液病等原因引起的。
4.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时间的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异常、肝功能损害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化有关。
此外,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的使用也会影响凝血酶时间。
通过对凝血四项的检测,医生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系统异常。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一些与凝血功能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如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读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5、肝脏移植
1. 肝脏在机体的出凝血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维持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相互平 衡;晚期肝病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损 害,包括肝脏的合成与清除能力下降,血小板 数量功能不足以及纤溶现象;
2. 新肝早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类肝素样物 质及肝素大量释放,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和抗 凝药物使用均可引起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24
• 血小板<10×109/L,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危险, 包括颅内出血;
• 血小板增多症:这类患者应采取血小板去除术 (p1ate1etpheresis)、化疗、放疗等方法,使 术前血小板计数降至(200~400)×109/L。
25
(二)凝血因子评估
•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作为替 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 缺乏(表11-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病的治疗。
3、大量输血输液
•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因子 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 血;
•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渗血。
29
4、体外循环
1. 体外循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引起出 血的原因也较多。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 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以及鱼 精蛋白过量等因素有关,尤其以后者引起的出 血最为常见。
10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
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表示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南华大学教案出凝血与内分泌监测
本次课介绍了出凝血监测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出凝血监测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介绍了出凝血监测的临床诊断 过程。重点介绍了 DIC 的病因、诊断标准、DIC 的监测和 DIC 的防治。内分泌代谢系统中有关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 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胰腺糖代谢功能监测。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急性肾上腺危象的监测。
3、DIC 的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血期;3P 试验阳性,PT、KPTT 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3P 试验阴性,FDP 增高。
4、DIC 的防治 (1)去除和控制病因是 DIC 治疗效果的关键; (2)肝素的应用:在以栓塞症状为主的 DIC 患者应争取早用(即高凝期)。脓毒血症、胎盘早剥、羊水栓 塞、妊高症和肝病、脑外伤时应慎用。 (3)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4)抗纤溶药 (5)其他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_OK
• R2是曲线上升的第二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与血 小板之间发生交联后产生凝血收缩,其正常值为 15~45mm/min。
• R3是曲线下降的斜率,表示进一步的凝血收缩直 至完成,其正常值为-(2~8) mm/min。
• Peak代表纤维蛋白形成结束,其高度反映凝血收 缩发生的强度,正常值为70~90 mm。TP为到达顶 峰的时间,反映凝结收缩的快慢程度,正常值 <15min。
40
凝血因子的评估
疾病与诱因
VitK缺乏 肝脏疾病 DIC
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药等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 各种导致DIC的疾病
缺乏的因子
ⅡⅦⅨⅩ ⅠⅡⅤⅦⅨⅪⅫ ⅣⅤⅧ
41
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 麻醉因素 • 手术因素 • 大量输血输液 • 体外循环: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
• T3反映纤维蛋白溶解,一般很难在曲线上看见, 如果T3回到或低于基准线(Tl)则表示存在纤维蛋白 溶解亢进。
• 由此可见,血小板功能及数量主要反映在R2、R3、 Peak、TP这一段曲线上,TP时间越短说明血小板 功能越强,R2、R3越陡说明收缩越强烈。
27
28
• 常规凝血试验只能体现凝血机制的某一独立的方 面,不能反映凝结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内 部反应情况。Sonoclot分析仪可提供凝血系统变化 的动态指标,全面反映止血过程。Sonoclot分析仪 采用粘弹性的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动态监测,可 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精确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 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机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 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 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 可靠、迅速等优点。
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 质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血凝试验的原理及步骤
血凝试验的原理及步骤
一、原理
血凝试验,也被称为凝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试验。
其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结合导致血液凝固的特性,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的过程或结果,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做出评估,进而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步骤
1.准备试剂和器材
进行血凝试验前,需要准备所需的试剂和器材。
试剂包括抗凝剂、抗原、抗体等,器材包括注射器、试管、离心机等。
确保所有的试剂和器材都在有效期内,并且是专用于血凝试验的。
2.采集血液样本
在采血前,患者应保持平静,避免过度紧张。
采血时,使用经过消毒的采血针和试管,采集适量的静脉血液样本。
采血后,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合,防止血液凝固。
3.制备抗原或抗体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处理,分离出血浆或血清。
然后,使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试剂,制备出所需的抗原或抗体。
这一步通常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
4.进行试验
将制备好的抗原或抗体与血浆或血清混合,然后将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
在孵育过程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导致血液凝固。
这一步也是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
5.观察结果
观察血液凝固的过程或结果,记录所需的数据。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同时,通过对血液凝固时间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对凝血功能做出评估。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教案资料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2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1.方法(Quick一期法) 血浆中加入过 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或兔脑悬液) 和ca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PT即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 是检测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 的筛选试验。
• 2正常参考值 以测定秒数表示:兔 脑悬液10-12s;人脑悬液:10-11.6s. 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延长。
激活物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血浆经过离心除去 纤溶抑制物,在优球蛋白沉淀缓冲液中加钙或凝血酶 使其凝固。在37℃下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加钙法:90-120min;加凝血酶法:88336min。 临床意义
• (1)优球蛋出溶解时间缩短: 表明纤溶活性增强。 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
方法 血小板具有粘附于损伤的血管表面 或人工异物表面的特性。循环血液与 相当表面积的异物表面接触后,就有 相当数目的血小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 测定接触前后血小板数量之差为粘附 于异物表面上的血小板数量,因此求 出粘附血小板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检测血小板与并物表面或损伤内皮粘 附的能力,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 化。
(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 • (1)方法: 在贫含血小板血浆中,
加入适量的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血 小板代用品),为血液凝固提供丰富的 催化表面,在ca离子作用下观察血浆 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 系统情况的试验之一。 • (2)正常参考值: 60—80s,超过正 常对照值10s以上为延长。
实习报告生化凝血
一、实习背景凝血机制是人体生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持血液流动、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凝血机制,我们选择了生化凝血作为实习课题,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掌握凝血过程及相关知识。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凝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凝血酶原激活物、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的检测方法;3. 了解凝血过程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验原理凝血过程是指血液凝固成为血凝块的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等环节。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检测凝血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以评估凝血功能。
2. 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采集受试者血液,分离血浆。
(2)凝血酶原激活物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凝血酶原激活物含量。
(3)纤维蛋白原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4)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受试者凝血功能。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凝血酶原激活物检测结果显示,受试者凝血酶原激活物含量在正常范围内。
(2)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显示,受试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正常范围内。
(3)根据实验结果,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
四、实习心得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凝血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凝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样品、操作仪器、观察实验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与同学合作,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总结本次生化凝血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我掌握了凝血机制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积累经验,为我国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教材课程
2020/4/20
(三) 影响内分泌疾病检测的因素
1.生物节律性变化 2.年龄影响 3.药物影响 4.妊娠影响 5.体位的影响
2020/4/20
(四) 内分泌疾病检测结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1.方法学评价
各实验室在选定实验系统后,应建立该系 统测定的正常参考范围。
• 熟悉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腺激素紊乱临床生 物化学及检验
• 掌握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紊乱 的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
• 重点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紊乱 的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
• 难点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紊乱 的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
• 激素分类:
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可分为四类:
①氨基酸衍生物 ②肽及蛋白质
③类固醇
④脂肪酸衍生物
2020/4/20
激素作用机制
激素通过与相应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经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 根据受体在细胞定位不同,作用机制分为两种: ①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 如肽和蛋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②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 主要为类固醇类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1) 运动刺激试验 (2) 药物刺激试验 (3) GH抑制试验
2020/4/20
血清(浆)GH测定
• 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静脉血,但要注意采血时间 ➢ 正常参考范围 血清中GH含量与年龄有关, 并
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
➢ 临床意义: 增高: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等。GH的
测定对垂体腺瘤的诊断、疗效的评价、 以及对预后的判定都有重要价值。
降低: 垂体性侏儒,并对侏儒的鉴别诊断 有重要意义。由于正常情况下,血清GH的 值很低, 所以用单次GH测定不足为凭,应进 行GH兴奋试验才能明确诊断。
凝血生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凝血生化是研究血液凝固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学科,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学校组织了凝血生化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了解凝血生化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加深对血液凝固过程的认识。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凝血生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血液凝固过程的相关指标和检测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4. 了解凝血生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1. 血液凝固过程简介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2. 实验原理本次实习主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
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功能。
3. 实验操作(1)PT测定1)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2)将血浆加入含有钙离子的试剂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仪,记录凝固时间。
(2)APTT测定1)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2)将血浆加入含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钙离子的试剂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仪,记录凝固时间。
4. 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四、实习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血液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凝血生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2. 实验操作过程中,我掌握了PT和APTT的测定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3.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4.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实习总结本次凝血生化实习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还加深了我对血液凝固过程的认识。
凝血全项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实习单位:XX医院检验科实习内容:凝血全项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此次实习机会来之不易,我十分珍惜。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凝血全项的相关知识,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相关检验操作,对于检验结果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于凝血全项的总结报告。
二、凝血全项概述凝血全项是指对血液凝固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凝血因子活性、抗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功能等。
凝血全项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凝血全项的检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取样、如何进行样本处理、如何操作检验仪器等。
此外,我还学习了如何解读检验结果,以及如何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我开始了独立操作。
我严格遵循检验规程,认真记录检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在操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样本处理不当、仪器操作失误等,但是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我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逐渐熟练了操作技能。
最后,我参与了检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我了解了不同疾病对于凝血全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检验结果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这个过程,我对于凝血全项检验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掌握了凝血全项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处理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我深刻认识到了凝血全项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临床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2013〜2014 学年第_J—学期
课程名称危重病医学_______________ 开课学院南华临床学院_____________ 开课教研室急诊医学教研室 ___________ 授课教师曹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主治医师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2010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一大班
学生人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华大学教务处制
南华大学教案(完整教案)
讲授法V 讨论法十演示法口自学辅导法口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口
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屮案例法「7 其他口
教学媒体(请打7选择):
教材* 板书7 实物口标本口挂图口模型口多媒体7 幻灯口录像口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口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概述及分类(1min )
二、临床监测(3min )
1、出血原因判断:
局部出血
岀凝血机制异常:
2、岀凝血异常的环节判断:
(1)血管因素:瘀斑瘀点,粘膜出血,;
(2)血小板因素: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
(3)凝血因子因素:先天性和获得性;
3、动态监测:
三、实验室监测(15min )
1、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
(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 又称束臂实验。
(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2
(5)其他
五、内分泌激素的复习(2min )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本次课介绍了岀凝血监测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岀凝血监测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介绍了岀凝血监测的临床诊断过程。
重点介绍了DIC的病因、诊断标准、DIC的监测和DIC的防治。
内分泌代谢系统中有关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胰腺糖代谢功能监测。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急性肾上腺危象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