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1《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评课稿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评课稿
一、课程概述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是一门面向初步接触立体图形的学生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立体图形的定义,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课程评价
1. 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分类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能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改进建议
1. 在讲授立体图形的性质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在讲解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可以结合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计算背后的数学原理。
3. 在实际应用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和应用立体图形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这门课程的评课稿,希望能对这门课程的改进有所帮助。
--- {content}。
(word完整版)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014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习课。
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
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
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图形沟通了起来。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021公开课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021公开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幸聆听了罗凯老师的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感触颇深,获益不少。
罗老师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亮点;1、学习氛围浓厚,师生和谐融洽本堂课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课上学习氛围浓厚,师生和谐融洽,学生情绪饱满,学习状态好,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言,课前学习充分,表达得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学习效果好。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单单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
2、让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
课伊始,罗老师便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其实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于是,罗老师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为依托,给它们“脱掉衣服”,成功地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给孩子们构建出空间观念3、图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娴熟罗老师注重了语言训练,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在教学中突出语言的训练是必须的,教师以她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现了许多图片,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图片说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写出来,同时和文本对比,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能把知识转化为了能力4、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商榷之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稿件是指出版社、报刊编辑部等称作者交来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1.课堂常规这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入校刚刚三个月,上课时间不足13周。
我们看到的孩子精神饱满,发言积极,说话完整,表达流畅,倾听认真。
这些都是老师长期训练的硕果,这节课是训练过程的一个侧影。
我从听、说、坐三个方面来说:(1)倾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它的重要性无需论证,我们早都形成了共识。
但学生会倾听并不是老师一句“认真听!好好听!”就可以培养得了的。
设计听的环节:老师这节课开始的口算有两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非常好:一是老师说算式,学生听算。
这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很好的机会,是老师很好的设计。
二是学生说得数,其他学生听他说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致。
这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指导,听什么:他的和自己的是否一致。
前期提醒:在机器人要给学生发起挑战前,范老师先组织教学:“认真听,看他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在关键点提醒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否则,弄不清楚问题,将影响接下来这一个环节的学习。
课中点评:范老师经常点评:xxx听得多认真!xx真会听!谁听清了?这是评价的导向功能,潜台词是同学们都要想xxx一样认真听,给全体学生以榜样。
(2)表达(说)能力的培养范老师要求学生说要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口齿清晰。
这对一年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站起来大大方方的前提,是数学素养重要的基础。
提醒:范老师让学生说话声音洪亮,主要是提醒“声音再大一点,给学生直接的要求,回答问题声音的要求。
要求:课堂上我们听到范老师对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让前面的同学也听到!”这样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说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听见,哪怕是离得最远的学生。
评价:“xx的声音真洪亮!我听到xx的声音了,还有xx的声音”。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1“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一、课前准备充分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
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
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二、活动组织有序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
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
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三、课堂教学扎实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
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
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
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
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
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
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欢迎阅览。
《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认识图形》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中寻找平面图形,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体”中的“面”“请”到纸上来,虽说怎样“请”的方式并不重要,但过程让学生想象中建立图形的表象,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变得丰富和深刻。
建议:1. 增加数学活动:找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请你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图形。
第一组: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目的是进行曲边图形与直边图形的区分。
)第二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区别。
)2. 对“猜一猜”再整合,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先出示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图形可能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不可能是圆?(尝试让学生感知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再出示直角,它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再出示两个直角,到底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如何区分正方形、长方形)《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第一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听了江**老师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法比较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结合了生活实际。
教者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教学的图形。
这种用“体”描“形”的方法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式。
教者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教师采用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
(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操作努力。
(三)采用多种类型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中听老师讲课。
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
所以,要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教学。
2、教者教学图形认识时,应当重点说明、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掌握其特点。
3、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够到位。
如: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根底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表达了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开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气氛,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表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方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根底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开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乏之处,比方:1、在组织学生想方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应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1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句子吧,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句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夏XX老师的课,《认识图形》,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个延续。
课堂中,夏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环节,从已知的立体图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画下来,得到一个个平面图形。
学生从一个个环节中,了解到平面图形的由来。
最后在研究每一个平面图形中,得到每一个图形的特征,能初步的识别这些平面图形,并能简单说出这些特征就是本节课的目标了。
张书记说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或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本节课,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识别图形还是辨别每种图形的特征。
这个问题确实有待我们去思考。
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课中,如果每一个环节都似蜻蜓点水,那么也就没有了重点,就好似一个故事没有了精彩的亮点。
认识一个图形,从认一认立体图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画一画这个平平的面,这些环节都非常符合学生学习一个图形的过程,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现在的模样,更要学习知识的源头。
从知识的源头出发,能让学生自己推理知识就是这样来的,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有些学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说。
而平面图形就是从立体图形上画下来的,它比立体图形更抽象,而要从这么抽象的图形中,归纳出图形的特征,要让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记住或者是理解,这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只有从知识的源头出发,让学生比较图形之间的差异,观察图形的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涂画,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20xx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5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5篇)《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认识图形评课稿,欢迎阅读参考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20xx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
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谢洁锋评:今天聆听了张玉莲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一课,张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优美,思路清晰,课件精美,还准备了许多立体图形,可见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张老师抓住了孩子们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完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吴靚佳评:课伊始,张老师便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
其实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于是,张老师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为依托,给它们“脱掉衣服”,成功地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给孩子们构建出空间观念。
蔡美香评:立体图形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直观性。
张老师设计的“找朋友”“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数学游戏,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其中的学习兴趣。
由于游戏是幼儿自觉活动,其兴趣不仅可以在此聚集,也可以在此显示,更可以在此深化,即表现出热情高,倾注性强,对事物的观察注意更为集中和持久。
在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的性质,经过这样的时间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忆也牢。
商榷之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只有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如在给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物体间的不同特点,做不同的分类。
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按滚与不滚分为两类,这比起规定分类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word完整版)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doc
理解三维图形并评估课程草案2014年10月30日上午,我听了李老师的课讲座“理解三维图形”在第一节课上,要求学生认识三种语言-尺寸图形识别四种实体图形(包括真实物体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和特点,并能够纠正他们区分四种物体,铺路为下一步理解和学习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包先生用的是“分、摸、玩”等独立而生动的游戏,推,建。
”,让学生自主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听完这堂课,我认为包老师的以下几点是正确的相当成功:1教学层次清晰。
试着分类探索形式关联应用程序.使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从具体对象逐渐抽象为数学并应用图形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
并充分利用它课件,形象,直观让学生建立矩形,正方形、圆柱体、球体等三维图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2从生活数学开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生活环境,改变你的生活。
本着这种精神,我试图从学生们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是有用的情境,提高数学能力有意识的。
它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小组里“点、看、摸、找”和“看”其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知识数学思想:“猜想验证”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是通过学习来培养的权力。
在按形状分类方面,缺乏系统性引导,似乎很弱。
例如,它可以指导学生按滚动分类,一种是滚动,有滚珠和圆柱体。
球可以放置气缸并用手推回时,可以自由滚动。
另一个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三。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研究的空间引导着研究的方法,使研究成为可能学生们要在一系列活动中深入探索,由厚到薄,螺旋向上,逐步探索图形的特点,使探究活动基本具备可以实现它起作用了。
4观察、操作、讨论、沟通结合各种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情感的在经验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空间概念已建立。
尤其是当学生谈论物体特征和搜索当我们在生活中谈论这些形状的物体时,我们都在竞争和对方在一起,气氛很好积极主动,全班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课,达到教学目的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2014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圆球在教室地面乱滚,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需要改进。
总体而言,李老师的这节课,语言表达流畅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纪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是低年级,所以也是多数班级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后需要共同研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