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培训材料教程文件
手足口病培训资料
手足口病培训资料手足口病临床症状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认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手足口病的症状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药物治疗1、一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
2、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
3、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4、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注意看护病人,防止其对皮肤疱疹进抓挠,以防破溃感染。
1、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2、如果孩子被感染,一定要很好地卧床休息,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3、注意让患儿注意卫生,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
卫生部培训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培训
诊疗经验交流
诊疗经验1
对于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应尽早 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减少病毒传
播。
诊疗经验2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应采取 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
控制高热、保护心脏等。
诊疗经验3
对于并发脑炎的手足口病患者, 应加强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并
处理并发症。
问题与挑战探讨
问题1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临床医生 对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治疗方法与药物
轻症病例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 热、补充水分等。
重症病例
需住院治疗,包括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吸氧、 使用抗病毒药物、糖皮
质激素等。
中药治疗
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如板蓝根、金银花等。
注意事项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个人卫生
勤洗手、不共用餐具、不共用 毛巾等个人物品。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1
病例3
患者男,3岁,出现发热、口腔溃疡、 手部疱疹等症状,诊断为手足口病。 通过及时治疗和护理,病情得到有效 控制。
患者男,6岁,出现发热、口腔溃疡、 皮疹等症状,诊断为手足口病并发脑 炎。通过及时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 得到控制。
病例2
患者女,1岁,出现高热、口腔溃疡、 呼吸急促等症状,诊断为重症手足口 病。经过紧急抢救和综合治疗,患者 病情好转。
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 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儿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休息与隔离
让患儿充分休息,减少户外活动,避 免交叉感染。
2024年手足口病培训课件-(带特殊条款)
手足口病培训课件-(带特殊条款)手足口病培训课件一、概述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它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尤其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高发,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包括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粪便或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
二、病原学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这些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具有球形结构,直径约20-30纳米。
它们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从而增加了传播的风险。
三、流行病学四、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患者在潜伏期末期和发病初期具有传染性。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口腔溃疡通常位于舌、颊粘膜和咽部,而手足皮疹则呈现为红色丘疹或水疱,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病程约1周左右,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
鉴别诊断方面,手足口病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如疱疹性咽峡炎、风疹、水痘等。
六、治疗与预防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护理。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口腔溃疡可使用局部止痛药物,如利多卡因凝胶等。
手足皮疹可外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乳膏等。
对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个人物品等措施有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批准使用肠道病毒71型疫苗,为儿童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培训
疫情处理期间,要每日填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每日新增 病例统计表》,及时向属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填报的时间应至少持续到疫情结束后一周
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每日新增 病例统计表
日期
截至首次调查时 处理后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严防社区扩散
服务帮助到位、宣传释解到位、跟踪了解到位、情况反馈到位
五、聚集性疫情分析
发病人群年龄分析(2)
今年,3-5岁年龄组发病人群所占比例也 呈现逐月上升趋势,提示今年进入高发季 节后,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增多。
日常防控措施(把好“6关”)
晨检关 卫生习惯关 消毒关 宣传关 家长入园关 跟踪调查关
(一)把好晨检关
应由园医或卫生老师参与 应于每天入园(入托)前完成 检查内容:
一问:通过询问家长了解儿童离园后到来园期间的一般健康情 况,包括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等情况,重点询问是否有 发热、皮疹、呕吐、咳嗽、流涕等症状
二摸:手摸额部及手心,以筛查小儿是否有发热,对可疑发热 者应及时隔离测量体温,确定是否发热
三看:观察小儿精神是否活泼,面色是否正常,有无眼结膜充 血、流涕等症状,特别注意手掌、脚掌等部位是否有皮疹
四查:晨检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仅表现为手、足、口、臀 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时,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带领其 到医院诊治,并做好追踪随访。
拭消毒两次 在每班门口放置84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每天下午放学后一小时各睡眠室和活动室用紫外线灯进行
空气消毒,平时经常保持清洁,并通风换气良好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
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学习培训学习材料
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学习培训学习材料一、手足口病基本认识1.定义2.病原体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3.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等传播;(3)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物、水源等传播。
二、手足口病临床表现1.病程分期(1)潜伏期:一般为3-7天;(2)前驱期: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3)疱疹期: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4)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疱疹结痂脱落。
2.临床表现(1)发热:多为低热,少数病例可出现高热;(2)皮疹: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5毫米,周围有红晕;(3)口腔症状:口腔疼痛、吞咽困难;(4)其他症状: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三、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1.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和教师的防控意识;(2)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玩具、餐具、寝具等;(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4)加强营养:提高儿童免疫力;(5)避免拥挤:减少集体活动,避免交叉感染。
2.控制措施(1)发现病例:及时报告,隔离治疗;(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3)加强监测:对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进行疫情监测;(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手足口病疫苗,可自愿接种。
四、手足口病治疗与护理1.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退热、抗病毒;(2)加强营养:保证水分摄入,纠正脱水;(3)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4)中医治疗:根据病情,采用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治疗。
2.护理要点(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2)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3)注意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4)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
五、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防控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2.建立防控机制:制定手足口病防控预案,明确责任分工;3.定期培训:组织幼儿园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4.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发现病例及时报告、隔离治疗;5.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培训内容
手足口病培训内容1.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导致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它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疾病;2.这种病什么季节容易发生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3.那些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婴幼儿;4.手足口病严重吗通常不严重,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只有个别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甚至死亡;5.手足口病会传染吗会传染,在儿童当中传染性强;6.手足口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染⑴一般通过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⑵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⑶门诊交叉感染;⑷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7.手足口病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在38度左右,部分患儿在手、足、口腔粘膜、臀部、肛周等处出现皮疹,有的患儿会出现咳嗽、呕吐、咽痛、咽部充血等,还有的出现精神差、烦躁、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个别患儿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以2岁以下患儿多见,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重症病例多在发病后7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8.手足口病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吗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9.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等EV71型病毒感染性疾病⑴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并从口入;⑵室内常通风,注意卫生及消毒;⑶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场所;⑷加强营养,多休息;10.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后怎么办⑴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⑵患儿暂不送幼儿园或学校等,遵医嘱,必要时住院治疗;⑶有病人家庭应特别注意卫生,经常用洁净剂洗手,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消毒;青州红庙社区卫生服务站2018-5-30。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1.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听起来像是个外星病种,其实它可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麻烦。
它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柯萨奇病毒。
得了这病的小朋友,通常会出现口腔内的小水泡,还有手、脚上也会长一些小疙瘩。
没错,这可不是一场小儿科的“盛宴”,看着孩子难受,作为家长,心里那真是一个五味杂陈。
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这病可真是“粘人”,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鼻涕、疱疹液等传播。
想想看,孩子们爱分享玩具,爱亲亲抱抱,这可就给病毒提供了大好机会。
你要是看到小朋友们一边玩耍一边用嘴巴撕开零食包装,那真是要警惕了。
这些病毒可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潜伏着,随时准备“出击”。
不过,家长们也别过于紧张,毕竟保持卫生、勤洗手,就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2.1 防治措施那么,我们要怎么防治呢?首先,勤洗手是关键!记得孩子们吃饭前、上厕所后都要洗手,洗得干干净净。
再说,尽量让孩子们少去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别让他们“闹场”。
而且,如果家里的小朋友不幸感染了,尽量让他们在家休息,减少与其他小伙伴的接触。
别忘了,保持家里的环境清洁也很重要,定期消毒玩具和生活用品,这可是小细节,做得好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
2.2 注意症状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得了手足口病,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观察症状。
起初可能只是发热,接着嘴巴里会长水泡,可能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烦躁等表现。
这时候,给孩子多喝水,保持水分补充,能减轻症状。
同时,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稀饭、面条等。
尽量避免让他们吃辛辣或酸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
孩子们的脾气就像小火焰,得了病会更加烦躁,家长们可要耐心陪伴哦。
3. 预防知识最后,家长们要记得给孩子讲讲防病知识。
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能理解“洗手”的重要性。
你可以把洗手变成游戏,比如用洗手歌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在快乐中养成好习惯。
此外,教他们不要用手去摸脸,这个习惯可得从小抓起,毕竟手上的细菌可不想成为他们的小伙伴。
2024版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培训ppt课件
01手足口病概述Chapter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此外,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也可造成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至发病后数周均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
普通型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重型则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头痛、呕吐、精神差等,以及心肺功能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鉴别诊断0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Chapter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030201传播途径分析个人预防措施建议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提高免疫力家庭环境卫生要求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定期消毒托幼机构及学校防控策略落实晨检制度01加强消毒工作02开展健康教育0303手足口病治疗方法与护理要点Chapter西医治疗方法介绍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口腔溃疡者可用口腔喷雾剂或药膏涂抹患处。
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干扰素、利巴韦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免疫治疗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享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基本治则,根据证型选用相应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外治患儿护理注意事项隔离消毒饮食调理皮肤护理观察病情变化01020304神经系统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并发症预防与处理04疫苗接种政策与科普知识普及Chapter1 2 3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疫苗接种重要性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政策解读科普知识普及途径探讨大众传媒宣传01社区健康教育02学校健康教育0301020304手足口病只是小儿疾病,成人不会感染。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
➢ 5、继续高度关注聚集性疫情,特别是托幼 机构及小学,发现聚集性疫情及时报告区 疾控中心,以便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疾病概述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
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
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疾病概述 --流行病学
►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上午1时31分25秒01: 31:2524.6.13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4年6月上 午1时31分24.6.1301: 31June 13, 2024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4年6月 13日星 期四1时31分25秒01: 31:2513 June 2024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 升高或下降。
疾病概述 --治疗原则
►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 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有效的疫苗是 预防传染病的最重要措施。(由于多种肠道病原体均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24.6.1324.6.13Thursday, June 13, 2024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乡医培训材料.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熊口管理区医院培训资料)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主要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007年至2010年,手足口病在中国大陆大范围流行。
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多个地区有大规模流行暴发,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不断有死亡病例出现。
全国发病人数:07年为85844例;08年为488955例;09年为1155525例,2010年为09年的2倍以上。
病原学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数十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A2、A4、A5、A7、A9、A10、A16型等,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A16、 EV71最常见。
但近年来报告由EV71 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一般为1-2周至3-5周之间,有时更长,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也可经疱疹破溃时的液体流出。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粪口传播,密切接触,另有报导公共游泳池、医院门诊口腔检诊器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本病,其次接触传播,飞沬也可传播。
人群易感性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发病后的免疫力不甚巩固,可再次感染。
病毒之间无明显交叉免疫。
隐性感染病例较多,1983年天津发生本病的流行,总发病率为2.02‰,幼托机构发病率23.03‰。
1975年在保加利亚流行由EV71引起的70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1%有瘫痪,44例(6.29%)死亡。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手足口病在我国各地以夏季最高。
我巿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均有散发。
以4-7月为多。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手足口病病的知识培训
03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对症治疗原则及方法
01
02
03
04
降温治疗
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取物理 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止高热
惊厥。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可使用口腔喷雾剂或药膏以
减轻疼痛。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疱疹 破溃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膏
涂抹患处。
饮食调整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营养 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口腔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在肠道内繁殖,然后通过血液 循环到达皮肤、黏膜等部位,引 起相应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易感人群
5岁以下儿童易感,特别 是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 最高。
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 为高发季节。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 和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 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 玩具、食具等。
病例报告流程与要求
报告时限
规定手足口病病例的报告时限, 确保信息及时上报。
报告程序
明确病例报告的程序,包括初诊报 告、复诊报告、死亡报告等。
报告内容
规范病例报告的内容,包括患者基 本信息、症状体征、诊断依据等。风险评源自及预警机制风险评估01
根据监测结果和病例报告情况,对手足口病疫情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等级。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口蹄疫、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其中口蹄疫主要发生在畜间,人类少见;疱疹性咽峡炎的疱 疹主要发生在口腔后部;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 生在躯干。
0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培训讲稿课件
环境消毒
01
消毒范围: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
02
消毒方法:采用喷洒、擦拭等方式进行消毒
03
消毒频率: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消毒
04
注意事项:消毒剂要按照规定比例稀释,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3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
疫苗接种
01 接种对象:6个月至5岁的儿童 02 接种时间:每年春季和秋季 03 接种方式:皮下注射 04 接种效果:预防手足口病,降低发病率
个人卫生
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特别 01 是饭前便后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 02 患,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03 避免空气污染
D
针灸:用针灸刺激穴位,缓 解疼痛和肿胀,促进康复
饮食调理
D
避免生冷食物:避免刺激肠胃,加重病情
C
增加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B
多喝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A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4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 制
监测与报告
监测方法:定期检查、记录、分
01
析手足口病病例 报告流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
02
报告当地卫生部门 报告内容:病例基本信息、发病
03
时间、症状、治疗情况等 报告要求:及时、准确、完整,
04
确保信息畅通
宣传教育
宣传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如电 视、广播、网络等
宣传对象:家长、儿童、教师、 医护人员等
宣传内容:手足口病的症状、传 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培训材料
一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二传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
患病者接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械等。
(体表传播)
2.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呼吸道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
(饮食传播)
预防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
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
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
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
染。
主要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临床特征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
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患儿尿黄。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
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
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