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考古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考古学概论》是为历史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讲述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考古学定义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发展线索,加深对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理解。

并能够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运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内容等,使学生了解到考古学并非历史学的分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学的工具,而是一门与之并列的独立学科。

通过对考古简史,考古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等方面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掌握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的方法,运用考古资料为历史研究去服务。

(四)教学时数每周三学时,共54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概论教学要点: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命名方法以及考古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论,考古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2学时)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作用。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2学时)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命名和研究。

第三节考古学时代的划分(2学时)按照生产工具质地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的性质、历史阶段的顺序等三种方式进行划分。

第四节考古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手段(4学时)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文化因素分析、区系学说、运用考古材料复原古代社会面貌;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材料的整理和研究;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文化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教学要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考古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金石学、近代考古学和现当代考古学,以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佛教考古

佛教考古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窟七佛阁立面图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10窟内的塔柱
北朝景明寺和永宁寺
河南洛阳的北魏永宁寺九层木塔复原图
景明寺有七层塔,永宁寺有九层 木塔,是北魏皇家在洛阳所建最 大的寺院。史载永宁寺平面矩形, 四面开门,南门三层,高20丈, 形制似魏宫端门,东西门形式与 南门极近,但高只二层。寺内中 间有方14丈的台基,上建九层木 塔。塔面阔九间,各开三门六窗, 门皆朱漆金钉,塔各层四角悬铃, 是此期间北魏所建最高大豪华的 木塔。塔北建有大佛殿,形式似 魏宫正殿太极殿,殿内供奉高一 丈八尺的金佛。此外,寺中还建 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从该寺设 南门似魏宫端门、建佛殿如太极 殿看,它是典型的宫殿化寺庙。
建于公元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 塔。塔为砖砌成,平面十二边形, 高39.5米,内部上下贯通,加木楼 板。塔外观一层四角砌出壁柱,南 面开门,东西面开窗,余八面砌出 塔形龛。一层塔身之下为基座,上 为密叠的十五层塔檐,最上收顶, 上建覆莲座及石雕塔刹。全塔实际 是一用砖砌的空筒,向外叠涩挑出 十五层檐,上用叠涩砌法封顶。塔 身砌砖包括壁柱、塔形龛、叠涩屋 檐等都使用泥浆,不加白灰等胶结 材。各层塔檐叠涩和素平的基座都 用一顺一丁砌成,转角交搭处两面 都用顺砖。塔门为二券二伏的正圆 券,小塔门用一券一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
• 1)佛寺及塔 • 东汉初在洛阳创建的白马寺是印度形式,以塔为主体。到西 晋时,洛阳已建有寺庙四十二所。 佛寺最初以塔为中心,佛 像设在塔中。 • 到南北朝时,佛殿在寺中逐渐取得和佛塔并重的地位。重要 佛寺的大殿宛如宫殿,一些由国家建的大型佛寺就逐渐宫殿 化了。 • 到南北朝后期,北魏和梁崇佛达到极点。寺的发展过程是: 先把外来形式的天竺堵波变为中国楼阁式塔,再由寺庙以塔 为中心变为中轴线上前塔后殿,最后变到以殿为主采取中国 宫殿的布局,这个过程大约到北朝末和隋初完成。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佛教研究英文:Buddhism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1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试方式:学期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参考文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编制人:陈坚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中文日本宗教研究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2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试方式: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总学时和学分:54、3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参考文献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编制人:牛建科审核人:课程教学大纲[博士研究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开课学期: 2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考试方式:研究论文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课程作用与任务:了解基督教思想及实践先修课程要求:基督教历史,旧约概论,新约概论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基督教神学信条(4学时);旧约神学(4学时);新约神学(4学时);保罗神学(8学时);新教神学(12学时);19世纪的宗教经验(12学时);20世纪神学讨论(12学时);系统神学问题(8学时);第三世界神学(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其他考古证据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变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其考古学研究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考古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简介中国考古学概论是一门为本科考古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址和文物,以及相关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清晰的认识,理解考古学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考古学研究技能。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考古学研究成果。

三、课程内容1. 考古学的定义和基本理论:介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介绍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派。

3. 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介绍考古学的实地调查、发掘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实践过程和技术手段。

4. 中国古代遗址和文物: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和文物,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 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和问题:介绍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学术态度。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等。

佛教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佛教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佛教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学分:2 学时:32制定者:夏如兵审核者:一、课程的性质《佛教与中国文化》是面向全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年,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并已深深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与中国文化》课程在批判地介绍佛教的基本观点和中国佛教历史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历史实际出发,力求客观、系统地讲授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民俗等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将有助于批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佛教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了解,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佛教的本来面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完整、清晰、深入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课程内容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趣味性、启发性,关注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采取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方式,以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课时安排:讲授,26学时;讨论,4学时;考试,2学时。

引论——如何正确认识佛教(2学时)第一章佛教在印度的形成与演变(2学时)第一节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佛教的创立第三节佛陀的面貌第四节佛教的基本教义第五节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第二章佛教的基本教义(4学时)第一节四谛第二节缘起论第三章中国佛教(8学时)第一节白马驮经——佛教初传中国第二节佛典传译第三节西行求法第四节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第五节中国佛教的特点第六节宗派佛教第七节禅宗第八节僧人生活与修行第四章佛教与中国文学(4学时)第一节佛教经典的文学性第二节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素材和思想内容第三节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前进、律体诗的产生和诗歌的发展第四节禅与中国诗歌第五节佛教与中国俗文学第六节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第七节佛教与中国语言文字第八节佛教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第五章佛教与中国艺术(4学时)第一节佛教与中国建筑第二节佛教与中国雕塑第三节佛教与中国绘画第四节佛教与中国书法第五节佛教与中国音乐第七章佛教与中国民俗(2学时)第一节本土民俗对佛教规仪的影响第二节佛教拓展了中国民俗第三节佛祖信仰与民间节日第四节佛教与饮食文化第八章佛教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2学时)第一节佛教对古代天文学的贡献第二节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医的发展第三节佛教与农业科技第四节佛教对其他科技的影响第九章佛教与旅游(2学时)第一节寺院建筑与布置第二节僧侣生活与修行第三节佛教旅游名胜。

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研究

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研究

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研究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且对于中国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研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佛教艺术的起源和传入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首先需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和传入历史。

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接受和认同。

佛教教义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包括佛像、经卷、壁画、佛塔等,丰富多样,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分:佛教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佛教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在其传入中国后不断演变和发展。

早期佛教艺术多以印度佛教艺术为基础,但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佛像在中国的发展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造型和姿势丰富多样,表现了佛教教义的不同方面。

壁画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画面,向人们传达佛教的智慧和福祉。

第三部分:佛教艺术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中国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和哲学意义。

佛教艺术所传达的智慧和福祉观念,对于古代中国人民的信仰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考古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考古研究对于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认识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取珍贵的文物信息,还原佛教艺术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然而,考古研究也面临着挑战。

古代文物的保存和保护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和辅助设施的支持。

同时,考古发掘工作也需要严谨的方法和精确的技术手段。

结论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考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机会。

通过对佛教艺术的起源、形式和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总学时:32三、课程水平:适用于历史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四、撰写人:顾向明五、审核人六、课程介绍:本课程概要地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旨在普及、传播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有志于从事考古、文物保护与鉴定、博物馆、文化产业等工作和研究的同学打下考研和就业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共九章,内容讲授上以孙英民主编的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为主,同时融入了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走进河东》一书中的地方考古内容。

七、课程模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八、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课堂训练法等九、每周课程方案(提纲)第1周(2学时):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三、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和作用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 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中国考古学要论,佟柱臣著,鹭江出版社,2004。

第2周(2学时):第二章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节地层学、年代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二、年代学第二节田野考古的步骤与基本方法一、田野调查二、田野发掘三、撰写考古发掘报告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田野考古学》,于海光,山大出版社,1995年。

2.《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文物出版社,2004年。

第3周(2学时):第三章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一、什么是金石学?二、金石学的形成期三、金石学的兴盛期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欧洲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三、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概况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原始佛教思想概论教案大全

原始佛教思想概论教案大全

原始佛教思想概论教案大全教案标题:原始佛教思想概论教案大全教案1:佛教的起源与背景目标:了解佛教的起源、历史背景以及佛陀的生平事迹。

教学内容:1. 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佛教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探讨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义。

教案2:佛教的核心教义目标: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因果报应。

教学内容:1. 解释四圣谛的含义和作用。

2. 介绍八正道的内容和修行方法。

3. 探讨因果报应的概念和佛教对于善恶行为的看法。

教案3:佛教的修行方法目标: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和修行者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1. 介绍佛教的三学:戒、定、慧。

2. 解释禅修和冥想的概念和方法。

3. 探讨佛教僧侣和居士的生活方式和修行实践。

教案4:佛教的教义与现代社会目标:分析佛教教义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探讨佛教教义对于个人修行和追求幸福的意义。

2. 分析佛教对于社会公平与和谐的价值观。

3. 讨论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教案5: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目标:比较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异同,了解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比较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核心教义和信仰。

2. 探讨佛教与其他宗教在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异同。

3. 分析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

以上是《原始佛教思想概论教案大全》的教案建议,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您可以适当调整和修改这些教案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佛教文化授课大纲

佛教文化授课大纲

佛教文化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

2、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印度佛教发展略史一、佛教的创立和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二、释伽牟尼的生平和创教活动释伽牟尼的生平释伽牟尼的创教活动三、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第二节部派佛教一、佛教的根本分裂及部派的分化佛教根本分裂的原因佛教的主要部派二、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的主要分歧宗教实践方面宗教理想方面哲学理论方面三、大乘佛教(一)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分裂及其异同1、大乘与小乘的分裂2、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分歧对佛的看法的分歧最高理想的分歧修持方法的分歧理论学说的分歧3、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批判继承(二)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1、大乘中观学派大乘中观学派的形成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2、大乘瑜伽行派大乘瑜伽行派的形成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四、密教1、密教的形成2、密教的基本特点五、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1、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2、南传佛教第二节中国佛教略史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代2、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陆路海路3、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的基本情形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冲突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依附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一)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思潮1、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的兴起社会背景分析思想背景分析2、六家七宗本无宗本无异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即色宗3、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二)晋宋之际的大乘涅pan学1、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pan学的转向社会原因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大乘《涅pan经》的翻译2、竺道生与涅pan学3、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学派涅pan师毗昙师成实师三论师地论师摄论师楞伽师三、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一)从学派到宗派1、宗派与学派的异同2、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分析佛教寺院经济的独立与发达佛学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化(二)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1、天台宗天台宗的创始人智yi。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026030003课程名称: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开课对象:民族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二、课程目的与任务《考古学导论》,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考古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从事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各项专题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熟悉中国重要考古学文化,知道近年重大考古发现,了解最新的国内外优秀考古学研究论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简史、中国各时期考古学文化及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等内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考古学,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及研究内容。

本课程最初以问卷调查方式先了解学生对考古学的认知情况,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介绍课程内容,同时适当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教学参观,观看相关教学片,提高学生对考古学的感性认识。

第一章概论 7学时(包括讲授和实践环节学时,下同)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讲授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遗物、遗迹)及其学科归属。

第二节学科分类讲授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考古人类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

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讲授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民族学、第四纪地质、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貌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熟悉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了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重点、难点: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第二章考古学研究史略 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物学与金石学第二节考古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教学要求:掌握金石学、三期论,了解考古学的诞生,同时了解相应的研究机构。

高三历史《佛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佛教》教案、教学设计
3.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佛教历史事件排序”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一系列佛教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以巩固时间线索。
2.创设“佛教知识问答”环节,让学生抢答与佛教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问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制作一份关于佛教艺术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佛教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赏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
3.深入研究佛教故事,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分析其背后的寓意和价值观。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个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佛教宗派,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探讨该宗派的起源、发展、教义特点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5.结合佛教历史和现实,思考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撰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1.作业提交时,请确保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注意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抄袭。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探讨,以提高作业质量。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字迹清晰、表述准确,展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佛教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教学开始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著名的佛教壁画《千手观音》,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思考这幅壁画背后的宗教意义。接着,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壁画所描绘的是哪个宗教的神祇吗?这个宗教又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佛教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佛教考古课程

佛教考古课程

该课程本学期开设,李崇峰老师主讲。

1、佛教考古的内涵、对象及方法。

2、佛教考古的业务基础知识。

3、中国早期佛教遗迹。

4、石窟寺的著录与研究(以云冈为例)。

5、地上寺院遗址的调查与研究(以内地寺院为例)。

6、石窟寺及单体造像的记录与编年。

7、佛像的实测与《造像量度经》。

8、文献引用的理论与方法。

是为提纲。

或对我小组有用。

. 3-1(按照内容分为三节,先根据上课的笔记整理了一部分,争取接下来两天每天传一部分。

因为李老师讲的内容丰富,但上课时间仓促,所以笔记很简略。

另有录音作为补充,有意者可向我索取。

笔记疏漏难免,望各位看官不吝赐教~)2010年3月9日II.佛教考古的业务基础知识1.理论准备2.业务基础知识3.研究资料的搜集1与3不必赘述,重点讲第2部分:2.业务基础知识【历史知识】1)首先,要有较为系统的通史知识。

推荐读本:范文澜《中国通史》1-10卷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2)其次是相应的断代史知识。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全两卷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岑仲勉《隋唐史》3)政史政史和编年体史书是汉唐考古的基本文献,如何读,可参见柴德庚先生的《史籍举要》,并有讲稿《资治通鉴介绍》出版。

注意版本的问题,可看中华书局本,虽有很多问题,但仍是当前最好的版本。

将资料记录并整理,做成卡片保存方便查找。

犹其注意历史与宗教的问题,但又是涉及敦煌研究,一个地方官的换任都应注意。

(举例:曾在北周分期的工作中发现段永此人,比对敦煌文献后,发现其对石窟寺建设的贡献犹多。

)另外,敦煌与河西的关系密切。

(1)正史《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等,并以《资治通鉴》与《北史》为辅助。

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几乎搜集当时所有可见的资料,其中许多如今已佚,且引据较为可靠。

钱大昕有言“读《七史》不可不兼读《资治通鉴》”。

《北史》愿以《晋书》、《魏书》、《北齐书》三部为基础编纂,但尚有全文可鉴,之后此三部缺失的部分又是从《北史》中摘录。

佛教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佛教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佛教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佛教经典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的佛教思维和宗教素养,提高道德修养。

4. 激发学生对佛教哲学和智慧的探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佛教概述-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的教派与分支-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 佛教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五蕴- 三法印3. 佛教经典文献-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道德经》4. 佛教修行与禅修- 佛教修行的方法- 禅修的技巧与体验- 佛教修行者的生活5. 佛教艺术与建筑- 佛教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佛教建筑的历史与类型6. 佛教与社会- 佛教与儒、道思想的关系-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念、教义和经典文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佛教经典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佛教修行场景,让学生体验佛教生活。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佛教寺庙、博物馆等,感受佛教文化。

五、教学安排1. 学期:一个学期2. 学时:每周2学时,共16周,总计32学时3. 课程进度安排:- 第1-2周:佛教概述- 第3-4周:佛教基本教义- 第5-6周:佛教经典文献- 第7-8周:佛教修行与禅修- 第9-10周:佛教艺术与建筑- 第11-12周:佛教与社会- 第13-14周:综合讨论与案例分析- 第15-16周:课程总结与考试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30%2. 作业与论文:30%3. 期末考试:40%七、课程资源1. 教材:《佛教基础教程》2. 辅助教材:《佛教经典选读》、《佛教文化》等3. 网络资源:佛教论坛、学术网站等4. 实地考察:佛教寺庙、博物馆等八、课程评价1.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佛教考古

佛教考古

中国佛教考古笔记·中国佛教考古:1)一般寺院遗址;2)石窟寺遗迹;3)传世的零散佛教遗物·一般佛寺包括古代皇室及朝野各阶层舍宅而建的住宅型佛寺和按照当时流行模式辟地新建的独立型佛寺两类。

·早期佛寺的主体建筑物-佛塔,佛寺独有的标识物-大型佛像现存9世纪以前或发掘的古寺院遗址非常少,现看到的早期佛寺多为主要佛塔,佛像造像早已毁坏不存,故重要性比不上2)。

·石窟寺是地面佛寺的石化形式。

地面佛寺free-standing temple(起源于印度),石窟寺cave-temple,大型石窟群cave temple complex;grotto适用法文和意大利文。

·中国石窟寺分布于新疆、中原北方、南方和青藏地区。

最早公元3世纪前后,5至8世纪盛期,最晚至16世纪,是记录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认识文化传统的见证担当。

·历史、艺术和科学方面的普遍价值: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项目(草拟申报):彬县大佛寺、麦积山、炳灵寺、苏巴什遗址、克孜尔和库木吐拉石窟。

佛教在中国发展物质资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40项占5项。

佛经,古文献范畴,故3)不适合于主流。

中国佛教考古虽包括3项,但那是能总体把握的只有2),故中国佛教石窟寺成为正题。

佛教寺庙: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艺术。

1.序论·佛陀和佛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出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迦毗罗卫,古印度16小国之一。

居民主要为释迦族,王国都城为兰毗尼。

父亲净饭王,母亲摩那夫人,出生年代不详,约公元前556年,去世于公元前486年。

本身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后觉悟成道,称乔达摩佛(陀),又因释迦族出身,称释迦摩尼,可译为释尊。

三、佛教传入中土与中国石窟寺遗迹孟买为中心的区域分布,在东南东北有少量石窟遗存,但数量有限。

石窟可分为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佛教造像考古 一、 佛教造像的起源 二、 佛教造像的传播 三、 佛教造像在中国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 四、 佛教造像的主要文化因素 1. 姿态、印相、法器 2. 衣饰、光背、台座 3. 装饰性纹饰 五、 各部佛像 1.如来部(佛)造像
2.菩萨部造像 3.声闻、罗汉部造像 4.天部造像 5.明王部造像 六、 经变、佛本生故事、佛传 1. 经变 2. 佛本生故事 3. 佛传 七、 尊像、供养人像 八、 装饰性图案 提示:本章是本课的重点与基础部分,也是难点部分。主要以讲述为主,并指示学生阅读
有关文献材料以加强理解、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 佛教寺院考古 一、 佛寺的起源 二、 佛寺的平面布局及其发展 三、 佛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第四章 石窟寺考古 一、 石窟寺考古研究概况 二、 石窟寺的起源与传播 三、 中国石窟寺的分区与分期 四、 各期造像题材的变化与特征 五、 如何编写石窟寺考古调查简报 提示:本章为本课的另一重点部分,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述为主,同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 献,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1
第五章 佛塔 一、 佛塔的起源与发展 二、 佛塔的平、立面结构 三、 特殊的佛塔--经幢
第六章 总结 本章将介绍有关佛教考古学研究的各专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佛塔部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2、《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版本任选) 晁华山:《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文物出版社,2001年。 3、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4、白化文等:《佛陀、菩萨、罗汉、天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国家文物局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 6、《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石窟寺考古部分。
《佛教考古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佛教考古概论 教师:霍巍 课程类型:选修课 学时:34 学分: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佛教考古的基础知识,能运用所学 知识从事具体的佛教考古田野调查、发掘及资料整理,初步开展佛教考古的科学研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序论 一、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 佛教的重要流派 四、 佛教与中国文化 五、 佛教考古的研究领域及其理论与方法 1. 佛教造像 2. 佛教寺院 3. 石窟寺(含摩崖造像) 4. 各类佛塔 5. 佛教法器 6. 重要史迹与历史人物 7. 其它相关专题研究 提示:其中重点讲述第五节,其余各节由课堂讲授与指导学生阅读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