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
m m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实路径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谉系/文I李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新时代教 育评价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 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和 要求。
其中,在学校评价方面,《方案》明确指出,坚 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要求义务教育学校 和普通高中都要评价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 况。
这表明,如何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 系,应成为今后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实践难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 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 劳动教育。
这都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但长期以来,如何解决智育和德育、体育、美 育、劳育之间的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实践面临 的难题。
学生在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等方 面的发展状况,与在中高考考试科目上的表现往往存 在着较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 告》,在四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 科上,我国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人数比例均 在75%〜85%,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这三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艺术 作品赏析能力较为薄弱,相应题目的答对率仅在60%左右。
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四 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 65.3%,睡目民不足率分另IJ为69.3%和83.4%,四年级 和八年级男、女学生的肥胖率在5%〜9%,部分地区 甚至超过15%[1]。
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方案
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方案学生评价体系是指学校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依赖于一次性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可以引入平时表现、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二、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学习记录、学习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
三、鼓励自我评价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
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表、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方向。
四、引入360度评价学校可以引入360度评价,即学生、教师、家长和同学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多方反馈,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以及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五、注重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评价体系应该注重个性化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兴趣调查、兴趣小组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评价方式。
六、加强学生成长记录学校应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学生成长记录,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为学生选拔和评优提供参考依据。
七、倡导学术诚信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应该倡导学生学术诚信。
可以采取诚信考试、学术道德教育等方式,提醒学生要诚实守信,杜绝作弊行为,并将学术诚信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八、设立荣誉奖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荣誉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
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九、建立个案辅导制度学校可以建立个案辅导制度,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1. 体系的必要性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2. 评价内容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学科竞赛成绩、学科综合素质评价、体育、艺术特长评定、社会实践活动、道德品质评价等多个方面。
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内容,可以更好地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3. 评价标准建立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这些评价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标准还应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4. 评价方法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这些评价方法应该包括定期考试、学科竞赛、综合素质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学科能力测试、实践活动考核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注重个性化评价。
5. 实施与管理建立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统一的实施和管理机制。
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评价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制定详细的评价实施方案和流程,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还需要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6. 效果评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效果评估。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价 体 系 , 化评 价 的甄 别 与选拔 功 能 , 出评 价 的激 励 与 合素质评价项 目与内容 ,我们才能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 淡 突
我 调 控功 能 , 力于 人 的 内在 情感 、 志 、 度 的激发 , 着 意 态 着力 发 展 的评 价体 系 。在 如何评 价 学生 素质 中 , 们主 要抓 了 于促 进每 一位 学生 的全 面发展 。
不 下 , 化“ 数” 淡 分 的甄 别 功 能 , 弱化 “ 考试 ” 制 , 应 试 ” 价 内容 要有 层 次性 , 仅要 评 价知 识 和技 能 的掌握 情况 , 机 由“
的功能”要“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 人 、 家长 、 一起参 与评 价 。 同学 二是评 价 的内容尽可 能要全
仅要 关 注学 生 的学业 成绩 ,而 且 要发 现 和发 展学 生 多方 面—— 既要 注重知 识 的掌握 , 又要 注重 能力 的形成 。三是
面 的 潜能 , 解学 生 发展 中 的需 求 , 助学 生 认识 自我 , 评 价 的时机 要 尽 可能 全程 —— 既要 注 重 4 了 帮 0分 钟 以 内 , 更 建 立 自信 。 发挥 评价 的教 育功 能 , 进学 生在 原有水 平 上 要关 注课 外 、 促 社会 、 家庭 活动 , 具有 时空 的开放性 。
价; 三是评价 方法单 调 , 过于重 视纸 笔 的测 验 , 调量 化评 因为 轻 松温 馨 的评 价 氛 围可 以 给学 生 “ 理安 全 ” “ 强 心 和 心 价 , 其他 考查 方式 和 质性评 价方 法 重视 不 够 , 于 强调 理 自由” ; 次 , 注意 树立 开 放 的观 念 , 被“ 对 过 感 其 要 不 旧观念 ”
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
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
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各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全面性的评价制度,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针对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弊端,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本文将从目标设置、评价方式、评价工具和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探讨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方案。
二、目标设置建设学生能力评价体系需要明确目标,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首先,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其次,应注重个性化发展,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实现针对个体差异的评价与培养,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三、评价方式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涉及多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首先是综合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课堂表现评价、考试评价、作品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
其次是自我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其中,主动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还有同伴评价,由同学对彼此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
最后是教师评价,作为专业人士,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四、评价工具为了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评价体系需要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首先是观察记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其次是口头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实验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是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环境、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意见。
五、评价结果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从而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激励。
评价结果应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评价报告。
评价结果应具有可操作性,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和建议。
评价结果应具有动态性,能够随时调整和更新,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变化。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教育文档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最新教育文档(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
因此,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从而促使课程改革,成为中学教育要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时代要求1.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要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无疑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2.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现代教育“学生人本观”的根本要求现代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教育的实质就是研究人、了解人、教育人的事业。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教人变的事业,教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的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认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等观念的限制,对于学生的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核心,以听不听话为标准;对于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的高低排名次,造成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日趋严重。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哎呦喂,说起来这教育评价体系啊,可真是个大难题,就像咱老百姓家里的鸡笼子,你说要是不给它弄个门,鸡就满院子乱跑,那还得了?可这门要怎么弄呢?太简陋了,鸡就飞出去;太复杂了,鸡就进不来!哎,你说这咋整?!最近我就在琢磨这事儿,因为我女儿她上小学三年级了,最近老师布置了个“小小科学家”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然后写一篇实验报告。
我琢磨着,这小姑娘从小就喜欢折腾,平时把家里的小工具拆了装装,还总爱问我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次肯定能玩出新花样!结果呢,女儿兴致勃勃地折腾了三天,做了个“鸡蛋浮起来”的实验,还煞有介事地写了实验报告,然后递给我让我看。
我一看,嘿,实验步骤、现象观察、结论分析都写得清清楚楚,可就是少了点什么呢?琢磨半天,我终于意识到缺少什么了!她只写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却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她想要证明什么呢?这可不是单纯的写个实验步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分析。
一瞬间,我恍然大悟!现在的评价体系就像个老旧的鸡笼子,只关注结果,却忽视了过程,只注重知识掌握,却忽略了能力培养。
就像我闺女写的实验报告,光写实验结果,而没有写实验的思考和探索,这就像给鸡笼子装了道门,却忘记装上鸡进去的梯子一样,都是无用功啊!那到底怎么才能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我觉得啊,咱们得参考老百姓种地的方法,要“春种秋收”,不能光看“收成”,还要看“种地”的过程。
评价体系也一样,不能光看考试分数,也要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看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闺女这个实验,我给她提了点建议:下次做实验的时候,不要只写步骤和结果,还要写写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能证明什么?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问题吗?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才能真正促进她的科学思维发展。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资料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的关注。
可是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评价体系的相对滞后。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评价学生的标准,那么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难以顺利地实施,甚至会“流产”于实施的初期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手,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评价标准不客观在评价的标准方面,一方面强调相对评价标准,即被评价对象的相对位置,如学生在学校、班级中的排名顺序等,不重视以学生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共性的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导致评价的不客观。
二、评价容单一在评价的容方面,我们过分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可以量化的容的评价。
如强调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利用试卷对知识的数量和难度进行量化,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等,却忽略了难以量化的容的评价,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导致了评价的不科学。
三、评价方法片面在评价的方法上过多偏重定量方面方法的评价,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卷面考试、成绩量化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从而导致了评价的不全面。
四、评价主体被动学生应该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然而我们悲哀的看到,学生正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意见和人格得不到必要的尊重,不能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者等多主体的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角的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了评价的不准确。
五、评价时间终端对评价对象的关注重心过分集中在结果,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发展的功能,从而导致评价的不合理。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找准依据,构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指向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兰州市七里河小学确立的“七色花”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立足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到的问题。
通过评价促进发展,通过发展促进评价,进而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激励自己、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实现调整和再提高。
二、科学定位,创新实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核心素养针对地是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包含: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等内容,关注公民道德,提倡社会认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養,还要关注学生语言与沟通、科技与运用、人文与审美等层面。
(一)“七色花”评价体系的科学建构创新:关注学生的实践创新、科學精神。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它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是将来进入社会必备的素养。
善学:关注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发展、知识能力的提升都很重要,而学习方法的获得更为重要。
在小学六年里,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教育的延续性。
笃行:关注学生责任担当。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加强学校学科育人的功能作用,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强调学生知行合一。
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方案
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的对学生的评价还主要停留在成绩上,以考分论高低,“以成败论英雄”的现象较普遍,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划一,与创新教育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人才标准不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及实践能力。
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对学生激励,导向、改进和调控功能。
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不利于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功能。
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向发展。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答由单一评价学生成绩改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基础性发展目标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操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四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学科学习目标,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立足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立足发展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纸笔测试,这种评价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纳入到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式中,有些同学在测试中为取得高分,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是有害的:因此,对学生评价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行为观察、学生口头表述、情景测试、项目合作、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评价,能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及行为实践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需要选择多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机制发挥其更强大的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是管理者,学生则处于被审视的地位,很容易产主消极、逆反心理。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完成,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参评相结合,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可就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意见或看法,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5篇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5篇第一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如: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
多维评价标准,一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优势,可以多造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理念。
二是将学业成绩的单维评价标准转变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多维评价。
三是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
2、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①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总结性评价可以反映学生一定阶段实践学习目标的结果,凸显评判功能。
实践中我们更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开发多种评价方式,如:日常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鼓励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并作为升学考核真实的依据,打破“一考定乾坤”的“残酷”的评价方法。
②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量化评价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在特定环境下容易导致分数崇拜。
我们倡导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采用开放的、质性的评价方法,如: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③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
正式评价具有明确的评价目的、内容、标准,突出评价结论。
实践中往往并非十分严格的依据科学的程序实施评价活动,而需采取灵活多样的非正式评价方式,如:课堂教学中或渗透在师生交往活动中的评价,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评价等。
④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
统一性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它能有效地考查师生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比较鉴别、改进教学的功能。
但学生发展的程度、层次、领域等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差异性评价,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
⑤考试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
考试评价因其有效的鉴别与评判功能,仍将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说真的,现在学校里各种考试、分数,搞得大家头都大了,孩子压力山大,老师也头疼。
其实,真正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不应该是单纯地看成绩,而是要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嘛!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老师也特别喜欢我。
但是我数学就特别差,真的是一点窍门都没有,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
你说这公平吗?就因为数学不好,我整个人就成了“差生”了吗?那我的写作能力,我的演讲能力,这些都不算了吗?所以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评价体系应该更灵活一些,不能只看分数,要看到孩子的综合素质。
比如说,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展示自己不同的才能。
像我们学校,就经常组织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晚会,还有各种体育比赛。
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辩论赛,我们班的几个同学联合起来,准备了一个关于“网络游戏利大于弊”的辩论主题。
他们为了准备比赛,查资料、写稿子,甚至还专门跑到网吧体验了一把,最后还拿了比赛的二等奖!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因为他们真的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而且他们还把这次比赛当成了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而不是仅仅为了拿奖。
像这样的活动,就能够让孩子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是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所以,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这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而不是只盯着分数看。
当然,除了活动以外,老师们也应该改变一下评价方式,不要总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而是要用真诚的评价去鼓励和引导他们。
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课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只要学校和老师们都转变了观念,真正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评价体系就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与方向,融合评价机制是检验融合效果的评价标尺。
"五育"融合下的小学生素质评价要求每一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在当下,探索"五育"融合下的小学生评价策略的策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并逐渐渗入到学校、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基于上述所言,本文主要围绕着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如何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展开了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全面发展引言随着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考题分数方面,而是通过多维度英语教学建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的五育则指的是智育、劳育、德育、美育以及体育[1]。
在教育中,教师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五育并举的教学育人策略,能够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多足并措,多管齐下,将学生打造成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能人才。
一、优化评价体系,深化德育效果近几年来,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业的进步起到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2]。
例如在教学《中国美食》为例,教师通过提前布置作业内容,让学生准备自己做菜的照片,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因生活基础强,能够通过轻松的制作食物,而部分学生生活经验薄弱,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家长的做菜过程。
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融和生活情景和学生亲身经历,强化学生自身的劳动情感与幸福感。
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评价体系中,将学生在做菜过程中的表现、课上的展示照片进行评价,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将德育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平时家长做饭做菜的不易之处,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二、优化评价体系,深化智育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评价体系构建对于学生智育的开发作业。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21世纪的科技发展趋势下,如何打造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身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2023年,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体系的构建目标、构建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目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教育公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尊重。
二、构建理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理念是以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能力与潜力的发展,从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评价内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该覆盖学科教育、文化教育以及品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学科教育主要以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为评价内容,文化教育从学生的信息素养、运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品德教育则聚焦学生的品德、性格和社会责任心。
四、评价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包括学科考试、作品展示、多元化评价记录、学科和日常表现材料等形式。
多元评价,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多样化评价方式也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应该从德、智、体、美、劳的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具体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表现、学生实践活动记录、科研成果、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等多个方面。
并且,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遵循科学、公正、合理、可操作的原则。
总的来说,2023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应该只是一项评价工具和套路,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教育行业中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教育行业中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方案一、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是教育行业中关键的一环。
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设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学生评价的意义、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具体建设步骤三个方面,提出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二、学生评价的意义学生评价是一种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评价方式,旨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点和需求,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学生评价的具体意义包括:1.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评价可以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科兴趣和学习风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2. 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针对性地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评价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提供参考依据:学生评价可以为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调整教学策略。
三、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 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考试、作业、项目、口头表达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能力。
2. 客观公正评价: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公正的特点,避免主观偏见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
3. 鼓励反馈机制:学生评价体系应该建立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机制,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
4. 个性化评价:评价体系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发展建议。
5. 持续改进:评价体系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以适应教育环境和学生的需求变化。
四、具体建设步骤基于以上原则,建设学生评价体系需要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 设定评价目标:制定学生评价体系的目标和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不仅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部分:前言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指通过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与传统的单一学科考试相比,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在学业以外的各个方面的素质。
第二部分:构建目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这一目标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符合国情的。
将学生成才的各个方面纳入考量,如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并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三部分:评价指标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应该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应当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量化、可视化。
比如学生的学术成绩、学习方法、科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第四部分: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
应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展示、实践能力测试、综合素质报告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五部分:数据分析评价的数据分析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
第六部分:教师培训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评价能力。
因此,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评价水平。
教师不仅需要了解评价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能够科学地进行学生评价和分析。
第七部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
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价值观。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综合素质指的是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培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适应社会要求为导向,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对社会、国家、人类的初步认知、认同和情感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2023年,我国教育部已出台了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初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评价对象广泛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成绩、考试分数等,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通过对学生在多方位上的能力和品质进行全面地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为学校、家长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也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与指导。
二、评价方式多元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问卷调查、评价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
不同角色的评价者可以针对不同方面,从不同侧面进行评价。
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等因素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多维度的评价结果。
三、评价结果绑定课程设置综合素质评价应该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将评价结果与课程设置进行绑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指导和促进教学实践。
评价结果也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同时,评价结果也应该为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支持,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四、城乡一体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以城乡一体的方式进行建设,高质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并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师资水平、拓展社会教育资源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摘要: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权衡教育目标设置与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不如预期,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课程评价方面存在很大误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评价对象窄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目标过于量化等问题。
只有扩大评价对象,形成以教师为主的多方面参与的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同时评价目标摆脱过于量化现状,才能客观科学地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最终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评价、模式、全面发展一、课程评价的内涵与模式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的监控,即明确预设课程目标与实际达成目标之间的差距,旨在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监控,逐步完善课程目标的预设,达到理想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我国课程评价一直以来承担的主要功用。
课程评价不仅是为了通过评价了解课程方案的利弊, 也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它具有对课程诊断、修正、比较和对教育目的预测、确认的功能。
课程评价主要有三大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和回应性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又称泰勒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提出的一种课程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作为评价活动的核心和依据的方法体系,侧重对课程实施后所达到结果和学生行为的评价。
布卢姆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该模式,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把学生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目标评价模式侧重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并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行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了评价的功效。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
他认为评价作为一种工具,就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的过程,评价者通过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学校董事会、教师和其他需要评价信息的人服务,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CIPP模式作为一种整合性的课程评价模式,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并将目标纳入到评价活动之中,根据对象的需求调整目标,使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得到评价。
回应性评价模式又称应答评价模式,是斯泰克在全貌评价模式的基础上于1973年首次提出。
与目标模式相比,它关注的不是预定目标的达成,而是课程本身及其价值。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并不一定由其结果直接显示出来,教育的价值有些是长期作用的结果,这样的价值显然不可能从直接评价反映出来,因此,对课程的评价并不能从某种可测量的结果变量来判断其价值,而要注重课程本身的价值。
课程评价的方法也不是注重哪种评价方法的选择正确,而是看其评价的效用,即评价旨在向关心评价结果的人们提供针对性的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一)评价对象窄化课程评价涉及学生学业成绩和课程本身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对象窄化为只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过多关注升学成绩,而忽视了对课程本身建设方面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方面。
学生从小考到大,无一例外只看考试成绩,分数评价学生的最主要标准,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的评价。
这种选拔性的评价,缺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量,严重违背了国家意志及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导致学生唯分数至上,唯我独尊,无法融入社会,不能成为合格公民。
更为可悲的是,有些地方小学入学还要进行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小学里应该学习的知识。
这就要求孩子在幼儿园时就要学习小学知识,进而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
(二)评价主体存在重要角色缺位现象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主要是由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它们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方向,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主体。
多年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领导和专家,而作为直接接触课程的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课程评价方面的发言权。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充分了解了课程,实施课程后也能及时收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课程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影响怎么样,他们最清楚了。
但是他们却很少参与课程评价,这也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主体的重要角色缺位的问题。
当然,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长,也没有参与到课程评价当中来。
(三)评价方法单调倾向严重由于受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对象窄化、过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评价方法呈现单调的倾向。
学习成绩来自考试,所以,考试就成为评价的主要方法。
学生从小到大要经历无数次考试,如入学考试、资格考试、岗位考试等等,在考试模式下,更多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教育目的是根据国家意志和发展,为社会进步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但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主要采用考试这样单一的评价方法,笔试的成绩几乎代替了所有的评价标准。
学校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依靠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及平时的测验(周考、月考等),不少地方通过制定统一的考试试题,统一安排考试,以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
诚然,考试可以成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方法,但不能夸大考试的作用,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
(四)评价目标侧重于量化量化评价比较直观,数字的表述更具有说服力,加之现代技术工具的应用,使得评价目标更易于量化统计,所以人们更倾向于量化评价。
从课程的单元设置、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比例等方面,可以采用量化评价,但从目标设置、培养指向等方面来说,恐怕是描述性的分析远比量化评价更加客观。
对学生课程的评价,其学业水平方面可以量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无法用数量来准确表述的。
只有把学习理解当作促进评价的开展为基础,通过从评价者的角度客观描述被评价者的价值和特点,自下而上进行归纳,才能发现潜在价值,从而对课程进行有效规划,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受益。
三、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理念、内容、主体与方法的改革。
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持有怎样的评价观,评价由谁来进行,评价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落实的程度。
只有在评价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课程评价的本质才能最大程度的得以体现。
(一)人本性:评价理念的提升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或对课程研制过程、课程计划及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课程评价更相信实验处理的方法,把精力集中在实验的量化结果和影响上,放在通过具体客观的测验所证实的学生成绩上。
20 世纪由美国学者罗杰斯等人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则更推崇课程的人本化,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课程评价强调将通过与参与者交谈和讨论所获得的材料作为评价的依据,更重视运用质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收集相关证据,关注评价课程是否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心智和人文精神,是否改善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更应遵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需求,把评价对象作为完整的人对待。
为了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全面发展,有的学者提出课程评价应该做到:第一,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益;第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价值;第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评价。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构建伴随课程评价理论的深入和民主理念的推进,课程评价主体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课程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人员:课程专家、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评价活动可以由多人来主持,使学生从传统的评价客体转变为评价主体,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这种多主体评价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关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并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发现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
(三)全面性:评价内容的选择传统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记忆和掌握,以量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人文素质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智力因素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情感、意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素的评价,评价范围扩大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智动作技能领域。
通过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个人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情感水平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学科学习评价中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以及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方勤华.近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3]韩琳.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0,(6).[4]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5]张天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9).[6]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1,(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