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8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6、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认同,与90年代人文知 识分子内部的分化以及文化语境有关:文化新保守主义与 新左派的出场
三、新时期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
1、90年代的解构狂潮:王朔、韩东、朱文等的写作以及 对鲁迅的解构 解构(deconstruction)在德里达那里既有分解又带有创 造新结构的内涵,与破坏毫无关系;希利斯认为解构是对 阐释的阐释。 在西方,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精神在于“永不满足于一种 固有的方法”,对于分析的文本进行“无止境的质疑”, 以抵制“批评的垄断化和极权主义倾向”,打破西方理性 主义的乐观情绪。 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中的解构更多带有破坏性,任意性, 追求绝对虚无。
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况的集中体现, 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元叙事”(指具有合法化功 能的叙事,即权威话语、普遍真理等)的怀疑和否定。 詹明信(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症候 ,是对资本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后现代文化在表 现形式上的艰深晦涩、在性欲描写上的夸张渲染,在心理 刻画上的肮脏卑俗、以至于在发泄对社会、对政治的不满 时所持的那种明目张胆、单刀直入的态度——凡斯种种, 超越了现代主义在其巅峰时期所展示的最极端、最反叛、 最惊世骇俗的文化特征”(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 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29页)。 费耶阿本德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怎么都行”的彻底的相 对主义。
3、主要后现代理论介绍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 福柯和海登·怀特等的新历史主义 鲍德里亚关于消费主义批判 拉康的精神分析 赛义德等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鲍曼的后现代知识分子理论
4、后现代艺术的普遍特征
外国文学史课件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 1、文学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张,将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都纳入其中, 具有包容性、混杂性的特征。(参看教பைடு நூலகம்185页)
• (1)科学文本等进入文学文本中,如黑色幽默的托马斯·品钦《万有 引力之虹》。
• (2)文学内容的广泛性,如神魔鬼怪都进入作品中,作品展现出亦 真亦幻的世界图景(如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
• 三、新小说。50年代形成于法国。取消人 物的中心地位,表现人物的感受、回忆、 印象等;情节含混不清,前后相互矛盾, 意义难以确定;打乱井然有序的结构;使 用蒙太奇手法,强调作品的视觉性,有“物 本主义”的倾向。代表有罗伯-格里耶的《橡 皮》、西蒙的《弗兰德公路》、萨洛特、 布托尔等。
“垮掉的一代”
• 其特征表现为:题材的荒诞性、极限境遇、自由选择的人物。如《禁 闭》中的加尔散、伊内丝和艾丝黛尔。“他人就是地狱”
加缪
• 2、加缪《鼠疫》 • 一、《鼠疫》是一部书写人类生存之荒诞的作品,揭示了世界是人们
无可逃离的“围城”。
• 二、加缪在《鼠疫》中设定了人们陷入生存绝境的“极端境遇”,并 描写了绝境中的人们奋发图强、争取生存权利的行动,进而提出了关 于人类的自由选择的理论,即要求人们走出自我的心灵围城、共同建 立和谐关系。
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
• 一、存在主义文学
•
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在欧美盛行。代表作家有萨特(《禁
闭》)、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诺曼·梅勒(《白色黑人》
和《刽子手之歌》)和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汉德
森》)等。
• 1、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世界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的存在的孤独, 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但人的自由选择应当承担责任(萨特推崇人的自 由的绝对化,但反对盲目的选择)。萨特认为,文学是对社会斗争的 介入和对人类生活的干预。萨特将作品作为其存在主义思想的文学呈 现,表达深刻的哲理,但作品抽空历史、现实、社会现象的因素。
第八讲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基于以上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 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 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 后与母体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 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50年代 末至60年达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慑思想界是在70年代 和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大师级 之间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 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 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 “后”(post)的含义具有双关性,体现了对待“现代”和 “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
• 在一种意义上,“后”意味着一种“非”,即要与所有现 代性的理论、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决裂,从旧的限 制和压迫中解放出来。
• 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可以理解为一种“超级现代” (hyper-modern),它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 主义只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张新面孔或一种新发展。
底解构,就成了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根本旨趣。
• 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等级关系,世界是一个充满 等级的立体的金字塔形的世界。
• 本质——现象,思想——语言——文字,意义— —声音,能指——所指,哲学——其他学科
• 声音——书写,国王——臣民,理念——幻象, 主体——客体,自我——他者,西方——非西方
解构的结果
1)解构了世界的本源
2)解构了主体
3)解构了哲学、解构了欧洲中心主义
4)能指不再不断地返回所指,而是指向一连串的能 指链。文字符号不再是向着原有记忆还原,而是 向着自身,向着文字符号本身,向着代替的代替,向 着补充的补充自我生成。
5)一个取消等级的、差异的、开裂的、平面化的世 界
20C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
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它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
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其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的自由选择”。
德里达(1931-)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
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
表现出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例。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诸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等。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概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1)
B、超人哲学。由权力意志引申出 超人哲学,认为权力意志并非对一切人 一视同仁,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去发挥自 己的权力意志,只有等待超人出来拯救 人类。超人是超乎普通人的上等人,是 权力意志、天才达到顶峰的人。现实的 人卑微懦弱,超人则超越人类。
C、关于人的本性。否定千百年来人
们崇敬的“真、善、美”,指斥“正义、
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 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 视的。他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 有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无需赘述; 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 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 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 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大安慰;
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 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 理解。
因此其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 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 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
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超越善与恶》
《权力意志论》等
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
提出了生存意志论。
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 下面几句话来描述:
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 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 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 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
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 背景与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从自 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西方各种社 会矛盾空前激化,发生了几件大事: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180.后现代主义是什么?(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存在主义哲学
• 最初作为哲学概念的存在主义,可追溯到丹麦哲 学家克尔凯戈尔,他主张哲学应该研究个体的存 在,并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 从而奠定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 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兼作家马塞尔把克尔凯 戈尔的思想引入法国,创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文坛又产生了以萨特 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存 在主义思潮。
• 三、哲理的深刻性。三个鬼魂就是那种扭曲了的 畸形关系中的你、我、他。整部戏剧就是那种畸 形社会关系的缩影。作者通过三个意识之间有排 斥又有追求的尖锐冲突,表现了每个意识都企图 征服他人意识的徒劳,说明生活群体中的任何个 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而描写出一群唯我论者 在与他人关系中必然发生的悲剧。
恶
追
伊内丝
女同性恋者、害死表 哥,表嫂与其中煤气 而死
追
恶
艾丝黛尔
色情狂、杀死私生女 , 气死情夫,最终自己病 死
《禁闭》人物形象关系本质
三个人互相折磨,他们之间没有任何 宽容,体谅和温情。他们互相攻击,既无 法分离,又无法相爱,只能是永远互相折
磨下去。
萨特:
我想说,地狱即他人。但是“地狱即他人” 一直被人们所曲解。(P188)人们以为我想说我 们跟他人的关系总是很坏的,始终关系恶劣。然 而我想说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的意思是说如 果跟他人的关系起了疙瘩、变坏了,那么他人只 是地狱。世界上有大量的人处于地狱的境地,因 为他们太依附于他人的判断。“萨特说:该剧的 第二层意思是: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的地狱圈内, 我想我们有砸碎地狱的自由。如果有人不这么做, 他们就是自愿呆在里面,归根到底,他们是自愿 入地狱。
• 法国著名哲学家、 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存在主义的领袖。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后期现代主义的定义(146)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学批评家哈桑等人试图用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来概括 这种新的潮流。 2、后期现代主义的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1)“后工业社会”的产物。美国社会学家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其社会及 文化特点表现:科技和信息大爆炸、文化生产 的“技术化”“工业化”—“机械复制的时代”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拉美的文学流派 艺术手法具体表现为: 1)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 2)陌生化的技巧。 3)神话化。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 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古巴作家卡彭铁 尔、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墨西哥作家胡安• 鲁尔福、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
1)把小说当作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他们力 图打破文学是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反映的神话, 而直接承认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虚 构,是作家对杂乱无章的创作素材的编织和缝 合。 2)写作过程中往往刻意表明文本的虚构 属性,并用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法凸显小说本身 就是一种虚构行为,使小说成为充满元叙述的 元小说。 3)具有文类和文体的杂糅性。 4)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
20世纪50至60年代间法国文学界出现的一支新的小 说创作流派。法国文学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 或“反传统小说派” 新小说派的理论家罗伯-格里耶认为,“世界既不 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 已”。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 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 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 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 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物本主义
新小说
西方文论后现代主义
• 在前面所举例的现代主义作品《变形记》、 《百年孤独》、《等待戈登》,我们上网 找后现代作品也有这几个,但是根据它们 之间的区别,我还是更趋向现代主义。 • 问题: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是否可 以以时间界限来划分?它们之间是否有明 细的划分界限?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又是 如何?李金华的象征主义诗歌,莫言的 《红高粱》(魔幻现实主义)
《钻石灰尘鞋》
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画面是拥挤的,不给 读者留有任何位置,也不要激起任何类似的感情 共鸣。创作者只是冷静客观地描述,作品也没有 典型的特征可以引起无尽联想,蕴含于中的意象 是零乱的、破碎的,作品给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 感。 华荷作品中的鞋与各种各样商品广告画上的 鞋一样,除了鞋子的符码(能指)之外,我们读不 出任何一种符意(所指)。我们无法感到这幅画后 面深藏的某种独特的、令人感动的东西,它只是 一个没有任何深度的仿象,与任何东西没有必然 的联系。人们被抛入一种价值平面的世界之中, 在符码自身指涉的狂欢中,失去了审美判断力的 人们也不再追求艺术的深度价值与意义。这时, 人们被引诱起来的,只有不断膨胀着的对文化符 号的消费欲望。
后 现 代 主 义
• 后现代主义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其声势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70-80年代,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了 广泛的后现代主义争论。 • 代表人物有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利奥 塔、鲍德里亚和美国后现代理论家 詹姆逊、哈维。
后现代主义 课件
后现代的知识
• 1.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已经为人们所知晓”,而是等待被人 发现的;是被建构的,是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政治属性。 • 2.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主义对科学的信念,反对理性主义,认为知 识不是中立的,而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 • 3. 后现代主义否认知识之间具有的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 性。 • 4.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混乱的、不确定和无组织的;反对现代主 义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预见性、线性的思维。 • 5.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需要重新被定义和讨论。学校不再是知识的 唯一仲裁者、生产者和承办者。
4·语言游戏说
后现代主义者们注重对语言的分析与考察,他们将语言本身作为理 论考察的对象,并被视为所有理论的出发点。 语言没有绝对的意义,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完全是随意的、任 意的、约定俗成;语言的意义是各种各样的,语言的意义应该放在特定 的语境中来加以理解。
反对(否定、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 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 (人道主义)、一元主义和决定论。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1 .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2.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还原主义 3 .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4 . 反对中心,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5. 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6. 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3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 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性。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 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比如,每一部著作都仅仅是一个文本,没 有作者,没有中心思想,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就是一 种误读,因而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 4 .反对中心,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主从、本末、内外 等二元论存在;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决定外、中心决定非中心; 也意味着人的认识总是要通过非中心而揭示中心。这实际上仍是一种 “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理应受到批判和解构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 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9页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文学、建筑、美术、音乐、哲学、社会学、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文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继承现代主义文学、同时又发展、背离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现象。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哲学思潮背景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作品情节内容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等。
(一)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以表现人生的荒诞——生存环境的荒诞与生存方式的荒诞——为基本主题;以表现形式的荒诞——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台词的荒诞化与悲喜剧因素的荒诞化融合——为基本艺术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尤奈斯库(1912-1994)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和主将之一;名作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秃头歌女》,是第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是彻底的“反戏剧”,通过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空虚荒唐的语言、行动和胡乱敲响的挂钟、忽明忽暗的灯等喻示人生的空虚荒诞,通过博比一家同名、马丁夫妇互不相识、两对夫妇互换位置等喻示自我的丧失、人际的隔膜,通过循环结构喻示荒诞生活的延续不绝。
《椅子》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使用“反戏剧”手法,通过发生在一对生活在荒岛上的老夫妇身上的荒诞故事直喻物对人的压迫、人生的孤独凄凉、空虚、没有价值。
《犀牛》通过人变犀牛的荒诞故事直喻人异化的悲剧。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文学、建筑、美术、音乐、哲学、社会学、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文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继承现代主义文学、同时又发展、背离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现象。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哲学思潮背景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作品情节内容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等。
(一)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以表现人生的荒诞——生存环境的荒诞与生存方式的荒诞——为基本主题;以表现形式的荒诞——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台词的荒诞化与悲喜剧因素的荒诞化融合——为基本艺术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尤奈斯库(1912-1994)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和主将之一;名作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秃头歌女》,是第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是彻底的“反戏剧”,通过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空虚荒唐的语言、行动和胡乱敲响的挂钟、忽明忽暗的灯等喻示人生的空虚荒诞,通过博比一家同名、马丁夫妇互不相识、两对夫妇互换位置等喻示自我的丧失、人际的隔膜,通过循环结构喻示荒诞生活的延续不绝。
《椅子》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使用“反戏剧”手法,通过发生在一对生活在荒岛上的老夫妇身上的荒诞故事直喻物对人的压迫、人生的孤独凄凉、空虚、没有价值。
《犀牛》通过人变犀牛的荒诞故事直喻人异化的悲剧。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
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
”(《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
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
后现代主义流派课件
后现代小说
定义
后现代小说是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小说有所突破的文学形式,它强调对元叙事、非线性结构和互文性等手法 的运用。
特点
后现代小说通常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多视角、多线索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拼 凑故事的全貌。
代表作品
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是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二战后的美国为背景,通过描述 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无常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流派课件
目录
• 后现代主义概述 • 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 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 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01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多元性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它涉及哲学 、艺术、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对现代社会和传统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
批判现代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主要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 义、解构主义等,这些阶段都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反理性主义
反传统观念
后现代主义对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进行批 判,认为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解决所有问 题,强调非理性、直觉和情感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和观念进行反思和 批判,强调差异、多样性和边缘群体的声 音,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
以创造一种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02
特点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通常通过运用奇幻、神秘、梦境等手法,打破现实与
幻觉之间的界限,使读者置身于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之中。
03
代表作品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
20世纪后现代主义
• • • • • • •
中文名:阿尔贝· 加缪 国籍:法国 出生地: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1960年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1957年加缪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 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 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 他的资料从来都不是有可靠出处,却总是源自可靠出 处。佩克姆将军常常迫于无奈,许多任务常常义不容 辞地落到他的肩上,他行动起来常常是万分勉强,他 永远记得黑和白都不是颜色,当地想表达口述这个意 思时,他绝不用口头这个词,他善于引用柏拉图、尼 采、蒙田、西奥多。罗斯福、萨德侯爵和沃伦· 加· 哈定 的名言。一个像沙伊斯科普夫这样思想单纯的听众对 佩克姆将军再合适不过了。他的到来使将军兴奋不已, 因为他给将军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将军可以 向他打开自己那令人眼花燎乱的知识宝手,尽情地运 用双关语、俏皮活、诽谤、说教、轶事、谚语、警句、 格言、隽语以及其它尖酸刻薄的俗语。佩克姆将军彬 彬有礼地微笑着,着手帮助沙伊斯科普夫上校适应新 环境。 “我唯一的缺点,”他以他那种长期练就的诙谐 口吻说道,同时密切注意着自己这句话的效果。“就 是我没有缺点。”
弗拉季米尔: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幕落
• 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 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不能容忍,我 们把这样一对同时并存的人物形象成为 “双生伴偶原型”
• 剧中的波卓和幸运儿作为狄狄和戈戈形象 的补充和对照也是一对“双生伴偶原型” 形象。二者同样相互依存,谁也无法脱离 对方而独立存在。波卓一直威胁说要赶走 幸运儿,实际他非常需要幸运儿幸运儿受 波卓百般奴役,却拼命讨好波卓,惟恐被 赶走。而在精神上二人相互折磨。波卓总 怀疑幸运儿“要愚弄”他,感到很“痛 苦”;幸运儿也总在害怕波卓把他宰了或 抛弃。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之批评]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之批评]20世纪早期,欧洲和美国的哲学家、语言学家、传播理论家、历史学家以及文学批评家围绕着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学术运动,这场运动。
在巴赫金、博克、福柯等众多学者的推动下,西方修辞批评发生了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变。
如今,修辞批评与修辞理论交织在一起,成为西方修辞理论与之间一个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领域,取得丰富的成果。
然而,我国对于西方修辞批评,尤其是当代的修辞批评几乎还是空白点(P.104),虽然一批学者作了有益的引进和探讨,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均远远不够。
基于此,本文拟重点对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权力、意识形态与修辞批评对西方修辞学的历史考察,不难发现,以劝说为根本目的西方修辞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修辞与权力的关系贯穿西方修辞的发展过程,修辞与政治学和社会的权力分配就有着重大的关系。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修辞学探索修辞艺术是否给修辞实践者带来权力, 由此而追踪权力的根源是什么, 权力的真正本质又是什么。
除此之外, 还探索如果社会的一部分缺乏修辞或没有进行修辞实践的能力, 这一部分人有没有丧失通向权力的途径等问题”(P.24)。
1. 权力。
修辞批评领域的“权力”不是狭义的政治权力,而是广义意义上由修辞行为、修辞符号体现的、在日常交际中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社会活动参与者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不同,其话语的分量也不尽相同,换言之,社会活动参与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相互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法国思想家福柯看来,权力并不是社会结构中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因素,也不是通过社会结构和制度强加的东西,而是与策略话语或话语方式以及我们参与其中的话语系统紧密相关的流动概念。
在他看来,权力的分配是一个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话语交锋的瞬间谁取胜的问题,权力与知识和话语紧密结合,作为一种技巧在社会阶层中发生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根据后现代性的看法,人们无法理性地发现自己的活动,这不仅因为存在着不同的、不一致的、也许无法衡量的理性,而且还因为人们所能提出的任何理性总是由某种前理性的权力、信念、兴趣或欲望的语境形成,而它们本身不可能是理性展现的主体。
对后现代性而言,人类生活不存在任何涵盖一切的整体性,不存在统一的理性或固定的中心,惟一存在的是文化或叙述的多样性。
这些多样性无法按等级次序排列,也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它们必须尊重本不是自己行为方式中的那种不可破坏的“他性”。
知识对文化语境是相对的,因此声言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只能是一种妄想──因为人们的理解总是片面的、不无偏见的一种解释,而世界本身也决不是特定的。
换言之,真理是解释的产物,事实是话语的构成,客观性只是那种已经获得权力的有争议的解释,而人类主体则是与他所思考的现实完全一样的一种虚构,或曰没有任何固定性质或本质的一种自我分裂的实体。
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适应后现代性的文化形式。
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随意的、折中的、混杂的、无中心的、不固定的、不连贯的、拼凑的、模仿的。
它们忠于后现代性的原则,摈弃形而上学的深刻性,追求一种人为的深度,因而富于游戏性和享乐性,缺少情感,只有表面或暂时的强化。
后现代主义怀疑所有已经确认的真理,因此它的形式必然是反讽的,认识论必然是相对的。
它否认一切试图反映稳定现实的努力,因此必然有意识地坚持一种形式或语言层面上的存在。
它知道自己的虚构缺乏基础和根据,因此只有夸耀它对这一事实的反讽意识,才能保持一种否定的真实性。
由于担心孤立的同一性,提防绝对的始源,后现代主义强调“文本互涉”的性质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它所戏仿加工的其他作品,本身也只不过是这样的加工而已。
它所戏仿的东西一部分是过去的历史,但这种历史不再是产生出“现在”的线性因果链条,而是存在于一种永恒的“现在”,因为大量的素材从它自己的语境中抽出,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最后,后现代文化不喜欢传统上区分“高级艺术”和“流行艺术”的固定界线或范畴,它通过生产仿制品解构这些界线,有意识地生产流行或通俗作品,使自己成为可以愉悦地消费的商品。
后现代主义像本亚明的“机械复制”那样,力图以一种更通俗的艺术打破高级现代主义文化吓人的氛围,怀疑一切所谓“特权的”或“精英的”价值等级。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里,不存在好坏高低之分,惟一存在的是不同或差异。
由于寻求跨越艺术与普通生活之间的樊篱,有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激进先锋派的复兴──因为传统上的先锋派也曾追求这样的目标。
确实,在广告、时尚、生活方式、购物中心和大众传媒里,美学和技术已经互相渗透,而政治也被转变成一种美学的景观。
但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审美判断不屑一顾,而且这种观点在文化研究中产生了明显影响。
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常常不尊重经典作品与通俗艺术的价值区分,甚至不考虑十四行诗和肥皂剧的价值区分。
我们知道,关于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一直存在,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
按照大卫·哈威《后现代性的条件》(1989)一书的论述,后现代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过度积累危机的一种历史的反应。
这种危机的征象包括:中心主体的分裂;参照物的丧失;道德判断和科学判断之间的联系崩溃;形象胜于叙述,审美胜于伦理;暂时性和片断性胜过永恒的真理和统一的政治。
哈威指出,里根的巫术似的经济学和形象制造,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观点的缩影。
按照这种观点,无家可归、先进、日益加剧的贫困以及能力的丧失,都通过诉诸于自力更生、创业的个人主义、神圣的家庭和宗教等传统价值来进行辩解。
大街上胡涂乱画的景象、城市的腐败以及悲惨的事件等等,变成了媒体镜头的奇怪的滚动的背景;贫困、腐败、失望和绝望,变成了审美乐趣的源泉,或者“他性”和差异的标志。
利奥塔称赞后现代的条件实现了现代主义设想的真正精神。
他反对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指责,不承认后现代主义背叛了启蒙运动的理想,如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独立的艺术等等。
他否认源于黑格尔的总体化的世界观,指出那种世界观导致由国家暴力强加的一种有机整体性的、先验的幻像。
在他看来,现代性对个人等于是恐怖主义。
因此他坚持消除自我认同的主体概念,消除单一的历史目的,代之以一种尼采式的虚无主义或观念主义。
更确切地说,他主张一种关于崇高的新康德式的美学,再现无法再现的事物,暗喻“无法再现而可以想像的东西”。
利奥塔否认对“整体和一致”的怀旧感,否认“观念和感觉的调和”。
他大声疾呼:“让我们对整体性开战;让我们目睹不可再现的事物;让我们推动差异,拯救名人的荣誉。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是商品形式对文化本身的渗透,简言之是“文化的商业化,商业的文化化”。
对詹姆逊来说,后现代主义表示艺术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定位。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主题问题,也不是题材问题,而是艺术充分进入商品生产世界的问题。
詹姆逊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认为全球跨国资本主义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后现代主义是当前后期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形式,与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阶段特有的艺术形式、现代主义对应于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阶段等并无二致。
在论述后现代主义时,詹姆逊强调经济和文化的统一,既与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主义观点一致,又强烈地与之对立。
对阿多诺来说,艺术的商品化标志着最后取消任何独立的批评观点。
就是说,对经济发展中的支配形式难以从独立的观点出发进行批判;而对詹姆逊来说,文化生产与经济生产的完全统一,使文化从根本上干预经济的文化政治有可能实现。
詹姆逊认为,如果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文化反应是现实主义,旨在提供理解这个新经济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那么现代主义就是承认任何这种表现本身都屈从于社会和经济形式,这些形式会根据不断变化的读者使表现的理解相对化。
詹姆逊指出,现代主义在失去关于表现的天真之后,试图发明决定其自身读者的形式,对尚未被任何商品形式介入的未来投射一种内心想像的世界。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代主义的历史才明显具有新形式的创始地位,具有一种先锋的伦理。
而且不论这种伦理是美学的还是政治的形式,都会注视着未来,寻求理想的“乔伊斯式的或无产阶级的”读者。
詹姆逊认为,远在阿多诺的文化分析之前,现代主义本身便构成一个从结构上反对商业的领域。
它将自身投射到现实的努力,其前提是以一种完美的未来人为基础的,而这种人将成为理想艺术的理想读者。
在现代主义建筑里,这种设想最明显,但其不充分性也表现得最清楚。
詹姆逊认为,建筑一向是最能表现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领域,因此也是现代主义衰落的神经痛点,就像勒考比西埃或赖特的主张遇到了后工业城市的现实那样。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常常侧重于70年代后期有关建筑的争论。
但他指出,如果建筑是最难脱离经济的传统的艺术,那么电影便是后现代的艺术(当然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无法充分理解)──电影是最复杂的工业生产形式的一种产品。
于是,詹姆逊认为,人们必须考虑历史的悖论:这种后现代的媒体概括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美学发展──经典的好莱坞电影表现现实主义(以及关于表现方式的天真的时刻),五六十年代的欧洲电影再现现代主义的种种矛盾和悖论(戈达尔的电影是其典范),充分发展的后现代电影直到70年代初才出现。
后现代的电影是这样一种电影:其中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常常是不确定的)之间的区分或多或少地已经消失,文化和经济在两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上反复交叉。
这种电影虽然不是普遍的形式,但至少比其它媒体更多地提供了将最古老的、地区的艺术传统与最现代的、全球性的广告运动相结合的可能。
詹姆逊指出,这是一种文化形式,它在各个层次上都受到市场营销中的习惯和悖论的渗透,或者说受到一种后现代实践的渗透,在观众被动的再生产和主动的重塑之间摇摆。
因此,如果现实主义的政治隐含着改良主义(对社会的理解直接导致社会的控制),现代主义政治是先锋派的(其中关于制度的未来趋向提供政治行动的基础),那么后现代主义的政治究竟是什么尚不清楚。
不过非常明显的是,它们会将日益增加的微观政治层面与那些几乎瘫痪了的对全球形式的激动联结起来。
按照詹姆逊的看法,当代电影可以说是最后现代的艺术形式(这里包括它们与摇滚音乐和电视的关系),因此用这种艺术形式对当前的政治无意识可以进行最有效的分析。
他认为分析应该从三方面进行:空间、表现性和寓言。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形象”的转变。
第九章新历史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要从两个方面讲解新历史主义。
一是看它如何研究历史,二是看它如何研究文学。
所谓新,自然是与传统历史主义相对而言。
从历史方面讲,传统历史主义关注历史事件本身。